已被确定为6月15日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大片、6月18日全国上映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巨大的看不甚清晰的脸部,布满了整个银幕。
朦胧的晨曦中,宝塔山前,八路军战士李侠缓缓脱下军帽,同样的朦胧中,纺织女工兰芬慢慢脱下白色的工作帽;李侠一袭长衫,戴上那副具有标志性的圆形眼镜,长长织布机前的身材修长的兰芬换上粉色的旗袍,高高举起全剧中须臾不曾离的那只黑色手提包;最后战士李侠庄重地举起右手,向着延河之滨巍巍宝塔敬礼……就像一幅湿漉漉的水墨画。
5月27日,上海解放75周年当晚,由上海歌舞团携手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推出的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就这样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
这部长达90分钟,只有一句画外音的影片令在场的观众热泪盈眶,心潮激荡。
放映结束,全场观众依然沉浸在剧中,最后才爆发出呼啸的欢呼和热烈的掌声。
这是上海这座光荣之城、英雄之城、伟大之城写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一封红色情书。
1948年12月30日凌晨,潜伏上海12年、负责秘密电台的地下党员李白被捕,他宁死不屈,就在上海解放的20天前,他英勇牺牲。
从生活到艺术,1958年,孙道临主演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上映,主人公李侠头戴耳机,向延安发出最后一份电报时冷峻英俊的英雄形象,成为中国电影不可磨灭的经典的时代记忆之一。
2018年,上海歌舞团创排了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首演轰动,全国巡演近620场,魅力不减,激起了巨大的观演狂飙,不乏连续刷剧、追剧者,甚至难以想象地出现了连刷50场的热情观众。
这部舞剧也成为了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现象级舞剧。
我一直担心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如何面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令人欣慰的是,出身文艺世家的电影导演郑大圣,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感觉,调动了主演王佳俊和朱洁静这两位青年舞者潜在的艺术天赋,以高度电影化的叙事语言,激发出舞剧巨大的新质审美能量。
除了进剧场,又有一种打开舞剧美丽的全新方式——舞剧电影。
审美,打开历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给人的艺术震撼也是多种多样平行不悖的,哪怕面对的是同一对象。
影片不是舞剧拷贝和翻拍,而是一种全新的解读和再现,是对舞剧结构的分解和重构。
影片开始的“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引子和“我想念你们”的结尾,如一本大书的封面和封底,遥相呼应。
而那段充满着上海烟火气息,涂满唯美主义色彩,在《渔光曲》旋律中展开的身着旗袍手执蒲扇的群舞,则先声夺人地成为影片正式开始的第一场。
而那段婀娜的舞蹈律动中,穿插了光斑闪烁动荡不安的旧上海黑白纪录片画面。
全片中还不时出现上海街头弄堂日常生活的画面,荡气回肠的英雄主义和辅以扑面而来的市井气息,给人广阔的联想。
影片充分发挥了电影蒙太奇镜头转换、组接自由流动的灵动性,丰富拓展了舞台表演的内涵。
在镜头摇移推拉的镜头运动中,展现了李侠发报时,话务机、收音机、楼梯、阁楼的战斗环境;兰芬画眉毛、结围巾、吃早餐的细节;电梯中与女特务柳妮娜不期而遇穿插了拷打的镣铐声、惨叫声;李侠阅读带血报纸之际独舞的极度悲痛、传递情报三人舞的心理高度紧张,就连面部表情都在特写镜头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现。
小裁缝牺牲的那场戏,从电车里他抢下李侠脖子上红围巾的一瞬间,镜头始终聚焦,直到枪响那一刻他倒在潮湿的电车路轨旁。
红围巾、白兰花充满画面,卖花女孩消瘦的身影飘然而过,虚化的白色背景前,观众看到李侠在教小战士读书识字的动人情景,镜头又突然回到面向着观众的剧场舞台…… 我非常欣赏青年舞者王佳俊和朱洁静在影片中的表现。
他们不断突破自我,升华了艺术表演,其才华不仅在动作的飘逸舒展,还在情节节点上有爆发力的高超的肢体语言,而且进一步发挥了连电影表演艺术家潘虹都赞叹不已的体验人物内心的能力,刻画了人物感情世界和内在精神气质,实现了“舞蹈生活化,生活舞蹈化”的结合。
李侠看到战友牺牲的内心悲痛和克制、发报时如战士一般的坚定,以及书生的儒雅、牺牲前的从容;兰芬诀别爱人生离死别时的悲痛欲绝,还有双人舞目光交集时流露出的甜蜜爱意——所有的肢体律动都写在眉眼之间。
他们气息相通,舞姿饱含情感浓度,达到了表演和生活、演员和角色、灵魂和肉体高度融合的审美境界。
他们对非舞台表演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经过镜头的特写,依然经得起我们严厉的挑剔。
他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险恶环境中内心深刻的信仰力量,还有并肩战斗的夫妻之间平静朴素真挚且坚定不移的爱。
而1958年孙道临让我们怀念了几十年的声音,“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
”在霞光中回荡,作为影片的结尾,堪称神来之笔。
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以舞台的假定定性与电影的纪实性之结合,完成了凄美、壮美、唯美“三美一体”的红色IP叙事。
非常非常推荐!
看哭了给我 算是第一次看“舞剧电影”这种形式,体验感非常好,我认为是非常棒且有参考价值的改编。
在舞剧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第一手史实材料,一下就有了年代沉浸感。
然后是音效和音乐的升级,对演员面部特写的强调以及多角度的镜头和光影加持。
全片只有一句旁白台词(其实我觉得都可以去掉),但是完全不妨碍我理解剧情和感情,甚至因为没有台词,我会下意识的更关注“无声的信息和语言”。
让我特别惊讶的是舞蹈演员的演技,除去大众认知内的超强肢体表现力以外,演员的表情和眼神也超强…对伴侣的爱意、对事业的坚定、对牺牲伙伴的悲痛、对未来的希冀,这些情感呈现的场景很多时候并不单一而是混在一起。
印象最深的是朱洁静老师在目睹了战友牺牲但压抑着情绪直到丈夫归家后的爆发,开始只有脸上的泪痕,然后随着失控的号哭爆发脸部和鼻子在昏暗的镜头下迅速泛红。
哦这肯定就不是一些“速成”的技法表演,情绪是非常非常到位的…特别特别厉害。
男主演的情绪也是非常沉浸的,裁缝铺小孩牺牲后的那段内心追忆太棒了,看背景好像是在排练室里,不知道是不是新加入的改编。
虽然我是被朱洁静老师吸引去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部舞剧电影的群像亦做得十分出色,有浓墨重彩地勾勒亦有点到为止的留白。
女特务头子的阴狠敏锐、报社头子前倨后恭的姿态、稚嫩赤诚的裁缝铺后生和懵懂善良的卖花姑娘那点朦胧的情愫…以及男女主细腻的爱情与理想混合在一起复杂情谊,多个关于内心世界的刻画特别特别妙,不需要任何台词就完成了合情合理的升华。
镜头和光影的运用是我觉得另一个改编得很妙的地方,在观看舞剧时观众往往只能从一个视角观看,但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观众可以跟随镜头切换不同的视角,体会不同的情感。
我最喜欢的呈现是拍摄地下工作者被处刑时的,看不清面部更让他们无声的牺牲显得更悲壮。
真心希望对谍战题材感兴趣的所有从业者都来学习一下,卷一卷演技和呈现本身,我们观众这样也能吃好点。
上来就是花。
双人舞,被截断,大特写,多次,整个屏幕,花。
不是一张,用三张,因为电影里面就是反反复复,超大特写,还多次出现的。
我这是用别人的画来写实。
然后,是这样。
也是反反复复出现这个对比度真的就这样,色差我大胆断言,没有色差!电影里面就是这样的。
哦,接下来是有全场高潮,电影院的观众席终于忍不住全场大笑的那一刻。
本来是李侠看到同志们在报纸上的消息了,肝肠寸断。
拍摄手法是:
哦哦,还有双人舞的背景:
这么闪亮的背景,跳离别。
结尾,终于熬到结束了。
你以为完了?No!
(看过的人,我相信,你看了我的配图,能够很快速的唤醒你看电影时候的回忆,迅速吊起电影画面)我还忘了什么嘛?
请提醒我补图。
谢谢最后,舞者满分,拍摄负分,原导演编剧和编舞都满分,拍摄的编剧和导演负分,整个电影平均分最终得分,20分。
舞剧《电波》的电影版,将舞台上的感动与震撼以全新的视角呈现给观众。
在电影中,我们不仅能看到舞剧原有的情感深度,还能捕捉到舞台上难以察觉的细节。
角色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仿佛在诉说着他们的情感与故事。
熟悉的旋律响起,伴随着舞者们优雅的舞姿,让人不禁泪目。
然而,电影在剪辑和特效上的处理却显得有些随意,有时让人难以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
拍摄观众席的场次选择也让人有些疑惑,为何在银幕上展现的观众如此冷静,与现实中人们被剧情深深打动、泪流满面的场景相去甚远。
尽管如此,电影依然保留了舞剧的核心魅力,让人对舞剧《电波》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喜爱。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走进剧院,亲身感受舞剧《电波》带来的情感冲击和视觉盛宴。
这群舞蹈演员用他们的才华和热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爱与信念的感人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珍藏。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洗礼。
对于我这个对主旋律题材并不特别敏感的人来说,这部电影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情感内核,深深地打动了我。
影片中的李侠和兰芬,从并肩战斗的革命战友到深情相依的恋人,他们之间的感情发展自然且动人。
他们的故事,不是孤立的英雄主义赞歌,而是一群有着共同信念的人们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缩影。
小裁缝的热血与稚嫩、老裁缝的隐忍与坚持,每一个角色的牺牲都显得那么沉重而又充满力量,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的深刻内涵。
电影的灯光和音效设计堪称完美,营造出的氛围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
雨滴落下的声音逼真而紧迫,每一次枪响都让人心跳加速,鲜红的灯光映衬着危险的气息,让人不自觉地紧张起来。
这种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语言的贫瘠,因为任何文字都难以准确描述那种直击内心的震撼。
舞者们通过身体语言,在明暗之间传达出时空交错、非线性叙事的画面,这种表现方式甚至比经过技术重建的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
在恢弘沉重的音乐声中,我被深深地打动,眼泪不自觉地流淌下来。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它更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和对革命精神的致敬。
李侠虽然没能等到中国的解放,但他的信念和爱却通过兰芬和他们新出生的孩子得以延续。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和信念所做出的巨大牺牲,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安宁。
最后,我要感谢这部电影,感谢李侠、兰芬以及为革命牺牲的无数同志们。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1.很前卫,极具影像风格2.舞台空间立体化,现实空间舞台化3.演员即有肢体表达又微表情的能量表现4.无限放大真实历史细节,细节隐含着隐喻5.时空切换,以动作穿越时空6.这部电影是测试自身审美lever的好标准7.电影和舞剧是两种不同艺术介质,今天能够相互融合,此乃大好事,跨界、融合、创新、拓展它的可能性和形式多样性。
有幸观看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致敬场”观摩活动,地点在美琪大戏院,一进门就看到现场布置了旗袍和李白家书,氛围感一下子就有了。
舞剧固然有令人赞叹的舞段,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作为完整剧作的叙事手法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描绘。
非舞蹈部分的肢体细节,为角色注入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位角色都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舞台符号。
每次观看,我都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角色上,总能发现新的故事线索和情感表达,这种体验让我倍感满足。
此次观影,电影院的硬件设施也为带来了极佳的沉浸体验。
音响清晰,无杂音,舞台高度适中,座位宽敞舒适,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
兰芬和女特务在裁缝店对峙的那一段戏,氛围紧张惊险,舞蹈演员们的表达非常棒!
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角色的微表情,听到他们在紧张、难过或喜悦时的呼吸声,以及节奏精准的舞步声。
这样的外界条件加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去年观看舞剧时,我曾对自己的观察力颇为自信,能够捕捉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表达。
但今年再次观看舞剧电影,我依然能从中发现新的信息,这不得不归功于台上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动容。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的杰作,更是上海红色文化的生动展现。
影片中的舞蹈表演,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既保持了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巧妙地融入了电影语言的细腻表达。
演员们的表演精湛而富有感染力,他们用舞蹈讲述故事,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共呼吸、同命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呈现原版舞剧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电影语言的运用,影片成功地将舞台表演与电影叙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手法,也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传递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电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他们需要适应电影镜头的拍摄方式,学会在镜头前展现更细腻的表演。
从朱姐和佳俊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次跨界合作的热情和期待。
他们通过专业训练,努力将自己的舞蹈表演与电影语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展示了上海歌舞团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潜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永不消逝的电波 (2024)6.52024 / 中国大陆 / 剧情 歌舞 战争 / 郑大圣 / 王佳俊 朱洁静看过舞剧的可能会失望2024.6.18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电影)舞剧电波能给满分的话,这部电影只能给不及格。
因为舞剧拍摄和电影拍摄方法穿插太割裂了。
😘演员舞蹈编排音效灯光这些舞剧本身就有的东西都完全没问题,稳稳的很安心。
改编成电影效果虽然一般但还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细节特写给得很足,实景的质感很好。
😌如女主在裁缝店假购物真交换情报的那些眉眼官司,裁缝把江防部署的密码用铅笔留在皮尺数字上,女特务从照片中找到接头线索抓捕情报人员,这些很细节的画面舞台上是看不清的。
上海弄堂的生活场景也很真实。
但也有一些出戏的部分ps. 男女主最初边双人舞边出现海棠朵朵开动画不懂😄主要表现为:想看优美肢体的时候突出脸部表情特写和仰拍视角(男女主双人舞部分是正常的),想看群像整体镜头有限展现不出来(镜头只能一个人一个人拉过来,舞台上是同时展现)。
举例来说:①比较出戏的是实景和舞台布景穿插的画面❶比如男女主定情、知晓新生命存在的喜悦、最后一面的双人舞,都是房间实景和空旷舞台来回穿插,舞台后大屏幕就是流动的光线效果,原剧好像也是在房间布景里跳的吧?双人舞为什么不直接在实景里跳呢?
❷上海保密局和电车轨道夜景布景有很多霓虹灯管,梦回观音桥,还有天空为什么不用实景呢,电影里的天空完全是是色彩流动的。
实景街道霓虹灯管AI雨滴,太割裂了老铁😓❸李侠梦中和逝者互动的双人舞,可能为了展现梦境背景给的很虚,但还是能看出是在舞蹈排练厅跳的因为后面有三脚架…… ❹男主演上场开舞台门,好大一个安全通道EXIT 小绿人……②运镜迷惑丧失了不少原本拍出来能很好看的画面❶特务围捕远景太少大打折扣,主要镜头围绕带头几个人和主角的动作特写,但舞台上俯视视角其实是满舞台围追堵截的,男女主是被十几二十几只撑开的伞围住。
镜头里人数少紧迫感就差一些,和其他相比这个其实还可以理解。
❷情报人员英勇就义前的囚徒片段,镜头直接朝向观众席拍的(直接能看到一排观众的脸),而演员留下的都是背影。
后面还有一段镜头观众席全体鼓掌的片段。
上海解放撒报纸众生向群戏没拍,只有女主抱孩子……❸拿走红围巾替李侠引走特务的角色就义后有一个泪点就是三人敬礼,但这段拍得还是三个人背影,正面看演员准备好牺牲的坚毅流泪面庞敬礼和背影一带而过能一样嘛?
当初看剧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但电影感觉触动都缩小了(虽然还是很感动)③增加部分:时空交错男女主在东方明珠前舞蹈,大概是想做成一个回首过往展望未来都对比吧。
😳总结:当电影看差点意思,当官摄看差更多意思,我选择去看剧。
喜欢原剧过段时间等线上看吧,一些实景细节画面还是好看的,没必要非得花这钱去电影院。
片尾
小时候看过的电影,经典黑白电影,这是一部以中共烈士事迹为原型的黑白电影,他们每一个人为了国家和平献出了生命,他们为革命事业挥洒热血,热情永不消失。
当时感觉情节跌宕起伏,时而惊险时而激动,很是吸引人。
这次翻拍的也还可以,就是感觉布景都现代了,华丽了,演员也相对年轻了,服装造型也新颖了,延续了以前的经典情节,熟悉的情节,熟悉的氛围,熟悉的台词,总体还不错!
舞剧视频和电影不一样……导演你
比较失望,非要插入的非舞剧片段感觉是是抖音年代短剧的质量,但演员真的是好演员。
长达九十分钟的大型舞剧宣传片,称之为“舞剧电影”还有一定迷惑性,叫“舞台记录电影”更合适。舞剧自带的绝美舞蹈段落、舞美设计被剪辑得支零破碎,远中近景随意切换,很难完整地欣赏一段舞蹈。所谓新增的实景无非是影棚拍摄,霓虹、雨滴、天空各种特效都令人出戏,PPT式的旧照片转场对增加临场感毫无用处。非说有什么优势,那就是拥有坐在剧院第一排都欣赏不到的演员特写,情绪渲染力足够强,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电影类型的不伦不类。总之,去现场看剧吧,退而其次也可以看官摄,电影是真的鸡肋。
第2427部,看到26分钟退场,结果是人类历史上没见过的东西,别让电影导演搞舞台影像化,别乱搞创新......
消解了舞剧的现场感,特写镜头增加了点故事感,有点怪
镜头和舞美都特别棒,加了实景和视频史料,更有代入感了。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其实是非常悲伤的,因为以往我们都会委婉地表达地下情报员的情绪,虽然知道他们肯定会紧张,行事小心翼翼,通过一些微表情和小动作,但是这次不一样,比如说旗袍店那里,就非常直观地从演员的肢体动作看到,他们的处境有多么难,他们的心里并非不害怕,只是信仰支撑下的伪装,这样去展现真的太高超了。
舞剧好,演员好,以后这类电影还是必看,但是这个导演傻逼,拍法傻逼
前天晚上七点多在图书馆放映厅看的,不知为何,一到这个时间就困,一开始愣是睡了差不多半小时,第一次看舞剧电影,形式很独特,有些段落也比较振奋人心。现在对于老电影全国都在萃取红色基因,导演崔轶也在现场,最后说致敬叶明和司徒慧敏说得振奋激昂的。说国歌是在司徒慧敏家诞生的,回头我看了看资料,那段时间聂耳是经常去司徒慧敏家写曲子。
#26thSIFF 第十部,全片没有台词,但这是一部会让人流泪不止的电影,舞剧演员的表演力,加上实景情景的拍摄,擦出了全新的艺术火花。演员表演的太好了,看着大银幕,泪水没有停止过。感恩历史英烈,❤这座英雄城市。
不好看,导演你要实在是不会拍你就别拍.
有些东西可能真的只适合舞台剧,不适合电影。看的过程唯一感受是被提琴硬控90分钟
舞剧片段超清表情版加老纪录片剪辑第1次看舞剧电影,作为电波的粉丝完全不怕割韭菜。如果没有看过舞剧本剧会感觉有点抽象吧,比如我隔壁的男生就给女朋友各种讲解她只是怀疑没有抓到哦。精彩的部分都是舞剧本身,音乐一响就要掉鸡皮疙瘩。电影加的桥段有点,怎么说呢,感觉审美配不上舞剧,什么各种电波雨电波背景电波表白。但是电影优秀之处,让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演员的表情!忽略死亡角度。最后,朱姐到底是多瘦啊,在大屏幕上还是这么瘦!
没有看过舞剧 直接看的电影 没有台词但是不影响理解 剧情还是表达得非常清楚的 看得出在舞台的编排设计上下功夫了 打光和运镜都不错 演员自不用说 朱姐完美 王佳俊帅的一身正气 所有的舞者都很棒 可是为什么在后段多次出现观众镜头 甚至有几处观众座位是亮灯的?裁缝店段落居然出现了安全出口???一秒出戏 我真的不懂这到底算特殊设计还是穿帮
#SIFF 很喜欢!超出预期,新的艺术形式,没有想到无对白的剧也可以这么动人。场景衔接、光影设计、音乐都很棒!映后见到主创团队们,大家也都很真诚,看得出来对于这个剧的热爱。接下来拼拼手速,抢舞剧票😍
画面很美,一些舞台剧的表达反而让剧情很紧凑,一点都不拖沓,也没有那种故事煽情的感觉,整体是一种隐忍的情绪,很符合那个年代。
我是山猪,吃不来这种细糠,不过好歹还是能吃完吧
朱姐的表演太精彩了,她用自己的舞蹈和情感传递了角色的内心世界,为之动容。
观感一言难尽...电影画面和舞台实拍画面来回切换,反而让我不能沉浸其中。我能理解这样的结合其实是为了能让观众更容易看懂这个舞蹈是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毕竟舞剧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但作为看过剧场的人,如果我想欣赏舞美和舞蹈形态的话,这部电影中完全不能提供全貌。舞台魅力瞬间被剥夺了。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剧院现场才能收获更好的观感效果。
看过舞剧,看过以前的老片子,再看这部舞剧电影就觉得它转场有点奇怪,而且结尾实在是太无味了,love forever实在是太小家子气了,不如直接停在李侠牺牲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