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电影名字相辉映的评价应该是完美的电影。
用逗比幽默驱赶战区阴霾的乌鸦嘴同事,象征着天真与善良的法国女孩和尼古拉,似乎没什么用但是又有那么一点用的翻译,有那么一腿关系的男女主。
在这美好的一天组成了这个去哪哪不待见,做事处处受牵制的援助小队的日常。
任何“问题地区”本地人永远有比外人更好的生存方法,即使是狗。
社会就是最复杂的难题,所以历史上有野心的聪明家伙都是在做政治方面的事,政治就是管理社会。
战区的社会文化则是最复杂的难题,在很多国家还挣扎在温饱线上时,这个世界一小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Developed半个世纪之久(至于他们是怎么实现的?
当然也是取之于战争)。
Developed这个词组成Developed Country(发达国家)。
一个人发达意味着ta生活富裕可以享受一些必要生存条件之外的东西,一个国家发达说明这个整个国家的人都有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梦想”,比如:世界和平,没有战争,好坏分明...那部分未达到Developed国家们当然是一个个争相报名成为发达的一员,其中有两条捷径可走,你的国土大(本土资源)那就大力造人大力开发,保护环境?
留给下一代想吧,没有尊严的生活想什么都是妄谈。
手里没有这颗球(本土资源)的国家们时时盯着哪些手里有球却瘦小的家伙,抢来就是了!
援助小队的本意是帮助住在那颗球上的居民,在如此敏感环境下更好的生存。
事实是一开头这个想法就被那个沉在水里的胖子砸了下去,逐渐明白绳子不可以乱用,因为那是珍贵的自杀用品;在战区活下来的人都是恶狗,他们懂得避开比自己还凶的事物,抢夺弱者的东西填饱自己的肚子;畜生和人的区别是,人可以被当作合法的陷阱布置;扫雷的最佳方法是赶着靠(cow),嘴里骂着靠(f**k),边跟着走。
人家电影结束都是雨过天晴美好的一天偏要下雨,下了雨后操心了一天的胖子自己出来了,不关任何狗屁法官的鸟事。
第一评论占个沙发,口气也是跟电影学坏了,所以有点口黑,但并不是说去帮助他人是件错事也不是在否定什么。
总之世界这么大我就是来看看,至于怎么判定一件事的好坏留给政治家去说。
电影《极渴救缓》,姑且这样子叫吧,叫《美好的一天》挺讽刺的,看不出电影哪里”喜“了,战争是那么的可怕(电影里小男孩父母上吊自杀,战争很残酷)。
导演将镜头转向战乱的巴尔干半岛冲突区,简单科普下:巴尔干半岛这个地方由于位于欧亚非三洲交界处,被称为“欧洲火药桶。
电影的背景是挺宏大的,但是却通过简单的一件捞尸事件,琐碎的生活细节,比较真实(个人觉得吧)地反映对当地文化和当局政冶矛盾以及社会的荒谬。
电影拍得很慢悠,没有像《飓风营救》系列电影的紧迫感,我们也就没看出”渴“到多大程度,也没有人突然死了(电影在播期间,每下一个镜头,我总会猜测里面的人物会不会突然被地雷炸到),也许这样相对地,它就成了大家口中的”喜剧“。
说它是喜剧,其实还真不觉得,最后那口井的问题还没有“happy ending"。
里面倒是有不少笑点的,慢慢体会里面的黑色幽默哈。
如电影B总是时不时来点黑色幽默,对话机那边的那个”酒店“总是get不到他的幽默,于是我们会心了一笑。
在东方,在这样动荡的环境中,哪来的心情来句幽默,即使你能来,别人get不到,会被当成疯子和不懂事。
却不知,正是因为困难,才需要娱乐下自己,这是看清了事实真相的坦然和乐观,不是只有正襟危坐才对得起这样的局势啊。
比起国内用各种梗来搞笑的电影,《极渴救缓》有点深度。
我们熟悉的公路剧《泰囧》,搞笑又有点人文情怀,但不够有内涵深刻;《后会无期》很文艺,却不知要表达什么。
《极渴救缓》里一场原本可以轻易解决的水源问题,这特么地居然解决不了,里面事件冲突得很”绅士“,剧情没有紧张冲突,在这点上,《泰囧》倒好,有高潮低潮。
作为一部公路剧,虽然《极渴救缓》不是非常吸引人能看完,要知道,电影刚开始时,我确实有离场的冲动,但还是耐着性子把它看了, 看完后,觉得:嗯,还是值得花钱去电影院看的(假设我已花钱去电影看了,只是假设)。
看了国际义工这样的一天,良心发现地觉得他们真的不容易啊,满腔热血随时会被浇灭。
写着写着,特么地觉得给电影打少分了,7分够得着。
维和部队还挺官僚的,解决问题还要看大自然的脸色。
这样的维和部队维的是面子上的和平。
战争中的黑色幽默,一段绳子引发的血案真是荒谬,在巴尔干半岛恶劣环境中能生存下来的必定是恶犬,但反思这都是战争惹的祸,残酷无情皆为生存。
其实就剧情来说就一个字“绳”。
一切都和那个绳子有关,但最后,解决问题的是大自然。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这几年表现的还算不错,进入新世纪后,本尼西奥果然星运高照,大奖频频,成为继罗素-克洛之后又一个大器晚成的性格男星。
影片的里的一天一直都不好,作为联合国的救助人员,主角一行人一直都在困难中度过,打捞水井里尸体的绳子断了,当地儿童混混手里都有枪,维和部队不配合工作,当地的部队更加是设卡收钱,总是遇见地雷区,寻找绳子比登天还难,看见了当地的惨状,帮当地缺水的群众解决净水问题总是无法推进...然后,下雨了,他们笑了,这真是美好的一天...
故事很简单,以一队国际义工在巴尔干半岛冲突区想要帮助当地居民从一口井里捞出一具尸体展开。
电影刚开始的氛围轻松愉快,翻译者唠唠叨叨得介绍着这里当地人民的幽默感,战争似乎与他们无关。
紧接着切换到了另一对义工:一个老练的美国人和一个菜鸟法国人,路边的炸弹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和不安的存在。
可是在这部电影里,原应该紧张紧凑的解决炸弹问题,变成了个搞笑事件。
慢慢的随着各色人物的出现,小小的冲突,让观众看到一个美丽的国度,但同时深受战争折磨。
小正太被车一撞大命不死还要打那一群小流氓,主角下车拉架,可一个10岁孩子随手掏出了一把手枪。
小正太说父母逃去了别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乱,可是后来主角去了他房子才发现他的父母早就被吊死在家而小正太毫不知情。
去他家的一路,一座座破烂的被炸毁的房屋,寥寥无几的居民,将一个被战火吞没的小镇在我们眼前铺开。
轻松愉快的心情消失殆尽。
在寻找绳子的途中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当地人。
有一个不惧雷区的放牛老大妈,最后在他们被困的时候,她派上了用处;有一群不愿意把绳子卖给他们的村民,不知是因为真的害怕坏运气还是厌恶那些外来者;有被关在巴士里的战俘;有独身守护国家旗帜的普通人。
所有的当地人都让我们对这个国家的现状和当时的战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最后,因为那些死板的united union的干涉,尸体还是沉在了井底。
国际义工们灰头土脸的赶向下一个任务“掏粪” 讽刺了说了句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突然又下起了雨,雨让尸体浮到了表面,村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雨却让他们接下来的掏粪之旅更加艰辛。
黑色幽默和政治讽刺贯穿全片。
给满分
(文/杨时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战争的残酷在于直面死亡和鲜血。
在影像的呈现中,更多的时候都将战争化为一种包含着轰炸和血肉横飞的视觉效果。
由于战争的正面样貌过于具有戏剧性,乃至于很少有人愿意去想想战争的侧面与背面。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战争只停留于国际新闻中,它们似乎绵延不绝地发生于某些远离我们的国家中,而一旦戏剧化的场面不再出现于报道中,似乎那里就永远被人遗忘,如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战争之下,那些被粗暴篡改的日常生活才是更加需要艺术去介入和抵达的部分。
这部电影叫做《完美的一天》,这个鸡汤兼治愈系的名字背后却是一个黑色幽默的无奈故事。
巴尔干半岛的冲突区,一个水井中国发现了一具尸体。
居民因此无法饮水,几个国际组织的义工来到这里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但是拖拽的时候,绳子断了,他们不得不到处寻找绳子。
一路上,这几个人遭遇了各种各样的阻碍,有时是和联合国武装的管辖分歧,有时是如何面对当地充满敌意的居民,有时又不得不和发战争财的当地黑帮周旋,而他们自己也正在被相关组织评估,是否要结束对此地的援助活动。
《完美的一天》所涉及的一切就是“战争的背面与侧面”。
通常,在人们心中,国际义工是一群有着“圣母情结”的人,他们冒死前往战地,领着微薄的薪酬,进行人道主义援助,有时,如果不以人性光芒作为解释,从单纯的理性算计上,似乎没办法阐释这种行为。
但在这部电影中,这几位国际人道主义者都被拉入了凡尘。
在去年那部极其惊艳的政治喜剧《政局边缘》中有过精彩出演的蒂姆•罗宾斯,这一次延续了那种贫嘴滑舌但内心耿直而忠诚的角色,一路上,他插科打诨,但一直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本尼西奥•德尔•托罗饰演的男主角也同样如此,陷在感情纠结之中,一边是重逢的老情人的牢骚,一边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他左右应付,显得荒诞不经又妙趣横生。
这部电影是那种典型的小切口宣泄大情感的呈现方式,它极其巧妙地展现了战争背后的日常生活,暴力对于日常的破坏,对于人心的撕裂以及绵延不绝的毁弃。
在更多人心中,战争以暴力作为开始,以某一方胜利而就此告终,但实际上,战争并不单单只意味着枪声,它是一种“反日常”的状态,它对人们内心造成的摧毁是短期内无法重建的。
影片中那个一直跟着国际义工的当地孩子就是如此,他所遇到的几段故事成为了一个残忍的隐喻:第一次,他被比他更大的孩子抢走了足球,并被暴力威胁,是战争让他陷入了一种弱肉强食的残酷食物链中;第二次,几位义工发现了他被炸毁的老宅中悬吊着的亲人的尸体,他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也是战争让他几乎沦为孤儿;第三次,义工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到的新的足球,被他随意转手卖给了别的孩子,是战争逼迫他祛除情感价值,变得接近冷酷,而更令人心酸的是,孩子用心爱之物换钱的目的是为了去看望父母,他以为自己的父母只是逃难去了远方。
这些小小的细节无比真实地还原了战争背面的细碎生活,但是也让所有最深邃的悲伤轰然而至。
而经历孤独的不只是陷入战争中的当地居民,这些以人道主义之名来到此地的国际人士其实也在疗愈自己。
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一群被正常世界抛弃的人,他们不知道自己一旦回到安定的祖国,面对安宁但慵懒的普通生活会是怎样的情形,他们各自掩藏着自己的悲伤,有些人无人想念,有些人在逃避不想面对的情感,所以,他们一边诅咒着战争,一边希冀着评估组别结束自己的工作。
在这里虽然每天都会面对混乱、无奈和危机,但是这些人会觉得自己在这里才有存在感。
这又是一层荒诞,本来人人逃避的战争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
他们想结束这一切,但却又沉溺于其中。
这几个人一直以来的遭遇最终被一场雨解救了。
之前,无法打捞那具尸体的原因都是外部的,比如人性之恶以及那些冠冕堂皇但荒诞无比的条文规定,而一场大雨让那具尸体漂出井外。
这个结尾充满谐趣和悲伤,这场战争中,似乎所有人都陷入了一种无以挣脱的境地中,那场雨犹如一次赏赐和天启。
個人電影電影清单#204.《美好的一天》個人評分:7.4/10
这部电影在没看之前我期待它会有像《荒蛮故事》那样的荒诞主义色彩,然而相对失望的是它的黑色幽默和荒诞程度跟《荒蛮》相比还是差了一个层次,但是对于一个战争背景下的以小见大式故事而言,这部电影在细节以及每个角色的线索展开方面也做得比较具象且到位。
所以大家可以在电影中看到无处不在的黑色幽默、讽刺段落:<图片1>
<图片3><图片4>
这种阴谋论却是被一个小孩首先提出来了<图片6><图片7>虽然电影情节没有《荒蛮》的那种戏剧化发展,我又觉得它的角色组合很有《边境杀手》的影子,本尼西奥同样饰演的都是一个比较老油条的安全顾问角色,然后身边同样也是搭配了一个初出茅庐天真无邪的女新人,因此很多对手戏都由此产生,亦教做人亦照顾的节奏,两部片都是类似的。
当然,本片除了这两个角色之外,还设置了其他4个形象鲜明的角色,其中女炮友以及Tim Robbins(一头白发的形象感觉跟当年的肖申克真是判若两人)饰演的另一位老搭档更是点睛,一个提高整体颜值,一个一路嘴炮活跃气氛(尤其夜里怂恿本尼西奥再bang女配一炮那里实在太贱),这些都是激活整部电影的黑色幽默部分的不可缺因素。
不过除此之外,电影可圈可点的地方就并不那么明显了,通过小事件放大社会现象的题材是很耐人寻味的,包括这个有点《木兰花》感觉的结尾(当然《木》的寓意深刻得多),观众能读懂导演希望折射的隐喻是一方面,但能不能看完电影还津津有味的回味它,那又是另一回事了——这一点上,这部电影又跟《边境杀手》有点像——不看会觉得浪费,看了有觉得并没十分值得回味。
原以为沉闷的故事,竟不觉已是结束。
原本一件简单的事情却一波三折,最后还是由本地人解决的。
屡次受挫的志愿者,从井下向上看的镜头,仿佛窥见一种无奈。
<图片1>镜头中看到的战争的苦难自不必讲,所谓的维和部队did nothing,低效,不作为。
曼巴自以为帮孩子抢回球是正义的,哪知球却真的是被孩子卖掉的,不禁联想美国自以为是在到处维护正义,却不知其中原因复杂,难免误判。
满嘴粗俗的B原来是蒂姆罗宾斯,哈哈。
或是正义,或是私心,他们只是有勇气的另一群蝼蚁,想驱散巴尔干半岛上空战争的阴霾,可惜自始至终,他们都只能是无能为力的局外人。
一次井水被污染的危机,一条能吊起肿胀尸体的绳索,黑色幽默的开局,无法逃离维和部队和当地明争暗斗派系政治角力形成的漩涡;他们热锅上的蚂蚁一样东奔西走,笑看不知何时降临的死神,稍不留神就会坠入的陷阱,自嘲的口吻驱不散眼中的惊恐。
他们想努力融入当地的生活,只是无论失去双亲的少年、罔顾地雷放牧的妇女、驻守岗哨的青年,都只会静静看着他们这群“闯入者”小丑般努力的模样。
他们有自己的神谕,有自己对命运的理解,有自己觉得重要的价值,所以他们会看见黑市倒卖水源的商贩面露笑容,会把得之不易的足球卖来换钱,会跟着牛群的指引踏过荒凉大地。
最后,雨水解救了水源枯竭的危机,解救了要清理难民营堵塞排粪管道的窘境,努力过后的苍白让人笑不出,战火后的破瓦残垣,他们渺小得就像一群各自逃生的老鼠。
影片让我感受到了愚蠢,就是西方娱乐圈的一惯居高临下的态度,东方人看后会觉得有淡淡的悲哀,西方人看不起东方太久了,在他们眼里东方人都落后、愚蠢、卑劣,确实,近代以来,东方确实是落后、愚蠢和卑劣,但是这是谁造成的呢,还不是西方的侵略和掠夺造成的?
也许在今天的西方人眼里他们是无辜的,他们也确实是无辜的,毕竟沾满鲜血的不是他们,只是他们的前辈。
他们把东方的卑劣看成理所当然,殊不知这是贫穷造成的,贫穷会使人愚蠢落后和卑劣,这没办法,我们贫穷所以只能落后,落后就只能愚蠢,愚蠢就只能卑劣。
贫穷是谁造成的呢,西方人不会觉得是他们造成的,那是因为东方人愚蠢,所以不能致富。
他们把一切的过错都归咎于东方人的愚蠢,这不是所有西方人的观点,但是在西方确实很普遍,甚至主流,起码是好莱坞等等娱乐圈信奉的观点,就好像他们觉得伊拉克人民生活过得不好,就是因为萨达姆独裁了,杀了萨达姆伊拉克人民的生活就会好起来,美国要解救伊拉克人民,所以杀了萨达姆,这是西方普遍的观点,后来美国杀了萨达姆,然后伊拉克更加混乱,伊拉克人民更加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后美国撤军了,美国人民也不在关注这个问题了,他们不会再去说为什么伊拉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因为美国已经仁至义尽……美国就是上帝,霍霍你是应该的,你应该心怀感激,美国人觉得很无辜,我出钱出人帮助你们解救你们,你们还把我当成坏人,我太无辜了。
影片中也是这种类似的论调,虽然没有明说,当地人多么的愚蠢落后和卑劣,主角代表的美国人、法国人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以俯视的姿态救助他们,他们救助不会多带些绳子吗?
不会,这样就不能体现出当地人的愚蠢和落后,这样就不会有后边商店里不让买绳子和给养站国旗绳子不能借用了,他们的观点是,我们是来援助你们自己的,但是你们自己都不帮助自己,活该没水喝,这是东方的愚蠢,当然西方也有小小的责任,官僚腐败什么的,看,我们都不顾家的帮助你们了,女朋友都没空照顾,你们连给我们公平交易的买个绳子帮助你都不行,多么的愚蠢啊,是国旗重要还是水重要?
其实背后有着浓浓的上帝姿态,他们把过错都推给了他人。
拦路的士兵用亲人威胁导游是卑劣,买不到,借不到绳子是愚蠢,每次用死牛这种固定固执的方式拦路也是愚蠢,甚至B还写了笔记猜测固定模式是左边还是右边,这些都浓浓的表达着他们觉得当地人有多么的愚蠢,这当然不是导演要表达的东西,但是不妨碍导演也处于西方这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作为一个东方人,看过西方人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时候,能不觉得悲哀吗?
但是这种事是自然而然的,就像我们看待朝鲜越南等等比我们国家落后的人民一样,我们会觉得他们吃不饱穿不暖,落后愚昧甚至愚蠢,即使帮助他们,也会带有高高在上的姿态,但是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发觉这种态度伤害了他们,我们会觉得理所当然,就像我们国内流传着朝鲜人吃不起饭一样,美国也流传着中国人穿不起衣服一样。
也许我该多加一句,我谈的只是态度,这种态度其实无关政治、国家、种族、性别,只是一种有钱人看不起穷人的态度,这种态度,是人性的愚蠢,包括导演。
一根绳子难过天,讽刺
片名误导,欺骗观众寡淡民间疾苦和政治考量,讽刺不贴近生活
没感觉到幽默,也没有紧张与刺激~~我也没有那么多艺术细胞,反正很无趣,把我看睡着了~~
无可奈何的黑色幽默,配乐一级棒!!!巴尔干问题还得靠他们自己解决!!!
what a perfect fucking day哈哈哈,好看。
开始渐渐喜欢这样的故事,把一件小事揉碎再揉碎,生活当然处处如此可更多的却是无力,只是无奈的被揉碎
#美好的一天#影片的标题在看完全片之后才知道也是走了反讽路线。整部电影都在极其无聊的讲述这一天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井之事。戏剧的冲突淡化得就像片中的井水一般。但就在这平淡无奇的表面下却隐藏了诸多难以明说的事情。于是到影片最后一场大雨把这一切都解决了,剧情推进显然不及最后的一场雨。7分
下雨了下雨了,这就是美好的一天!战争时期,世界成为一片焦土,资源匮乏,他们居然连一段拉尸体的绳子都找不到,即使找到了绳子,也充满着各种战争时期的条令束缚,想尽办法也无法把尸体打捞起来,这简直是最糟糕的一天,所有努力都白费,绝望的无助的困境,然而!下雨了!虽然是很残酷无情的大背景,充满了恐怖可怕的阴影,到处都是危险,到处都是死人,到处都是破碎的家园,但刻意拍得不那么沉重,但是从其中仍感觉到了人类的顽强,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精神。就是能在废墟里开出花来。bgm好张狂好嚣张好酷。苏菲姐姐是海上钢琴师那个吧,笑起来好看。
讲得太乱,不喜欢的类型。。。
看片名以为是走温情路数的战争片,没想到是黑色幽默的纪录片。本以为要海报上那几个人怎么也得死一个两个才痛快,没想到一个也没死,但看完还是很忧伤。
音乐不错
小男孩有米勒的感觉
善于描绘社会荒谬景象的西班牙导演阿拉诺,新作《极渴救援》将镜头转向战乱的巴尔干半岛冲突区,讲述一件原本能轻易解决的水源危机,却在一连串刁难和天人交战后,成为不可能的任务,令一批好莱坞影星班尼... 展
一部让人惊喜的影片啊,把一个沉重的话题拍的轻松诙谐,色调也相当唯美,结局还算予人希望。而且配乐也相当赞,用了地下丝绒和曼森等人的音乐,尤其是那首经典SM歌曲venus in furs。范桑特的《最后的日子》里也引用过。
文艺片。
人为制造的难题却会被自然幽默地化解。
题材优势,内容平淡
在战争和冲突的阴霾下没有颓丧,而是幽默地直面困难,能解决不退缩,但也不硬扛,和生命过不去,有智慧。音乐和天空也是赞,类型片最佳没跑了。Tim Robbins就是这种贱萌风格最暖,井底腐尸随着乌鸦嘴的一场雨,自然而然解决了-A perfect day。
在这操蛋世界的每一天,尽量让自己感到好一些
太过普通…既不贴近生活,也没有多少幽默,要啥没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