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扫颁奖季的《驾驶我的车》可谓一时风头无两,以至于提到去年的日本电影,鲜少有人会关注旬报十佳评选出来的另一部作品。
和《驾驶我的车》相比,它虽然屈居第二,但无论从题材的现实性还是可看性上都不弱于前者。
3.11地震带来的创伤固然令人难忘,但后疫情时代下日本女性的生存现状同样叫人揪心。
《茜色如烧》的故事发生在日本一个平平无奇的家庭中,直到丈夫不幸遇到车祸前,这本应是一个幸福的小康之家。
车祸带来的变故,让良子不得不增加工作量。
和大多数日本女性一样,她不得不同时身兼数职,才能勉强维持每个月如流水一样的开支。
电影不停用记账簿式的字幕带我们了解良子的真实财务状况,同时也揭示出这个丧偶家庭面临的的困境——精打细算似乎难以抵消现实的挤压,尽管住在政府提供的廉租房内,上有老小有小的局面,仍旧让独自承担家庭开支的良子过得捉襟见肘。
新冠爆发前,她原本经营着一家咖啡店,疫情对实体服务业的冲击,最终将她逼上绝路,令她不得不沦落到风俗店,靠出卖身体维持生计。
良子的遭遇并不是特殊案例,而是当下整个日本女性集体遭遇的缩影。
2020年,日本NHK电视台就围绕这一现象做过一部纪录片,片中的受访者无一例外全是女性,她们有的和良子一样,在风俗店从事肉体交易,另一部分则选择了援助交际。
了解一点日本社会的都知道,后者本质上和风俗店从业者没本质区别,发展到线下见面阶段,女性总免不了被男顾客要求发生不得已的关系。
从采访中可以看到,这些女人在成为风俗女郎或援交小姐前,其实都有过一份非正式编制的工作,裁员潮最终让她们失去了经济保障,不得不出此下策,选择进入灰色产业。
但疫情之下的风俗业也不好过。
客流大量流失,让这类店铺在疫情期间的收入寥寥无几。
作为绝境之中的最后一条路,惨淡的生意并不是日本女性遭遇接连失利的终点,家庭中,来自丈夫的言语羞辱和经济暴力,同样是影响她们生活质量的问题来源。
之于良子的境遇,丈夫的意外去世背后同样有非常心酸的秘密。
原来,原本看似和谐的家庭实则暗流涌动。
丈夫的沾花惹草不但让其背负婚姻不忠的负面形象,和情妇的私生子,更是额外平添了良子的财政负担。
片中没有明确交代情妇的职业背景,但从她频繁从良子身上吸血的情况来看,这应该也是一个在疫情期间走投无路的单亲妈妈。
良子的选择一方面是出于同为人母的立场,另一方面是出于对丈夫的爱。
这么讲很矛盾,因为事实上,面对丈夫的背叛良子一直心有不甘,但作为母亲,她又深知抚养一个小孩的不易。
面对同处困境的情妇,良子的帮助与其说是博爱,倒不如说是深谙社会规则后,女性之间的同病相怜。
片中多次呈现出良子面对困境时的应激反应。
为了努力克制即将喷薄而出的愤怒,良子不得不通过抖腿加以缓解,并努力用“一起加油”的口头禅自我麻痹。
能让良子失控的因素不要太多:丈夫出轨、情妇和私生子、职场暴力、情人的轻佻玩弄、发生在小孩身上的校园暴力……如此种种,任挑一个出来都是难以承受之重,但良子却偏偏选择了隐忍。
她决定用最认真的姿态,去应付生活的磕磕绊绊,但生活并未因她的认真而变得一帆风顺,麻烦总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良子曾说,“认真过日子的话,要么死,要么疯,要么信教。
”前两项对她这样的单亲妈妈而言几乎是一种奢侈,所以,她只能相信,即便如此不堪的生活之下,依然存在某种“神明”引导自己去过好每一天。
但讽刺的是,那些美好的夙愿终究在惨淡的现实面前被一一粉碎。
渴望的第二春,结果成为了对方眼里不值一提的一夜情;努力的工作,却填不了日益渐增的财政赤字和上级的百般刁难;信任的老公,在外劈腿享乐毫无愧疚之心。
当日积月累的打击接二连三到来,良子最终就成了观众看到的那副敢怒不敢言,只能拼命寄希望于明天会更好的可怜模样。
导演显然不认同如此忍气吞声的现状,于是选择借角色之口,表达出对被压抑女性的同情和支持。
只不过在日本这样性别权力极度失衡的国度,集体失声的环境让个体的愤怒变成了微不足道的呐喊,于是,类似良子的角色,只能在沉默中继续忍受着施加给他们的种种不公。
和良子一样,影片中每个配角都在承受着生活的严刑拷打。
良子的风俗店同事成为男权社会的典型受害者,良子的儿子,也在被迫消化学长施加给他的极端暴力。
随着欺凌的升级,母子俩居住的廉价房最终被对方放火引发社区骚乱,事故最终不了了之,制造骚乱的人并未因此受到任何惩罚,反而是母子俩不得不因为给邻居添麻烦被迫搬离社区。
名为规则的规则不单单背叛了亟待救援的弱势群体,还对他们的痛苦置若罔闻。
那场夺去丈夫性命的交通事故,肇事一方原为政府高官,因为身患艾滋海默症的关系,不幸将油门错当刹车踩下去,才导致了意外发生。
事故过后,除了履行既定的法定理赔程序,对方并未对受害家庭送去任何慰问,不但不道歉,肇事者去世的时候,甚至还举办了声势浩大的葬礼。
气愤的良子尝试过向肇事家属讨要说法,却被对方视为眼中钉处处提防。
明明是受害一方,却莫名其妙成为了挑事者。
良子的尊严在社会贫富差距之下的剥离,成为一条带有悲剧色彩的黑色寓言。
当小人物的尊严被剥夺,规则之于他们而言自然就变得多余。
于是在偷路人自行车的段落中,良子头一次打破规则,用偷窃的方式,发泄着积压已久的不满和委屈。
将自行车放回失窃地点象征着秩序的回归。
导演最终将小人物生存的意义落在了家庭成员的羁绊之上。
尽管经历了种种失意,和儿子之间的亲情让良子找到了活下去的意义,这成为全片为数不多的一抹亮色。
犹如夕阳中那茜色的黄昏一般,它令人想到残酷现实中依然有值得守护的美好,只是,在时代的洪流下,那些无法言说的阵痛并不会因此消弭,它总会在感动过后再次悄然而至。
撰文 / Zed策划 / 轻年力量
尾野真千子饰演的女主,被人认定为“只是个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家庭主妇”——她从自己本已窘迫不堪的生活中,倒拿出10000円去参加夺走他丈夫生命的肇事者的葬礼,并在葬礼现场被死者亲属要以报警抓人的威胁非常不光彩的“请”出了会场。
女主想要瞻仰的那个夺她丈夫生命的肇事者,生前没有因夺走女主丈夫的生命而对女主有过道歉,事后也未遭警方逮捕,甚至连一分钱的肇事赔偿款也都没支付,女主丈夫30岁就撒手人寰,肇事者却安安稳稳活到92岁。
想想看,哪个豆友扪心自问敢有女主一样的奇葩操作?
尾野真千子扮演的女主智力低下吗?
纵观全片,女主确实没有智力超于常人的表现,但绝对不是智商低于平均值的弱智,因为弱智是生不出7年来一直在女主心中魂牵梦萦的问题——一个完全超脱、凌驾在女主自身蝼蚁一般人生存在之上的“神明”,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
这就是尾野真千子扮演的女主宁愿破费自己10000円巨款,想当然的要去肇事者葬礼现场的原因。
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运用镜头语言对这一存在予以充分的铺垫、展现和诠释,需要观众自己细心的去体会才能有所觉悟,我认为,在电影情节的结构上,如果把开头的葬礼部分,放在有着充分背景铺垫后的影片中间做为故事情节自然展开的一部分,更有叙事高潮和艺术张力。
过去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一个真理:凡是去追问为什么要活着的人,无一不是男女屌丝,各种二代永远不会缘起这个问题的提出,那种超越了人欲横流追问活着意义的灵魂,有,但从古至今少之又少。
当天壤之别,奢华至极的葬礼看得让女主怀疑自己的人生,怀疑自己的存在,尼采说: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在女主的世界里,认真过日子的话,要么死、要么疯、要么信教,女主当初幻妄要从葬礼上去为自己找觅的“神明”,到当下找到的可以去和“天壤之别,奢华至极”抗衡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神明” ——是在“黑夜一直不来,天空红得像要燃烧起来一样”中,不屈服于规则、不屈服于外界压迫的不轻易否定自我的自我坚持,因为生命正茜色如烧。
2022/05/12更新说明:我看的电影版本是北影节放映版本,根据影友提醒,现在流通的资源中部分主角名字应得到更正,下面影评中“淳子”应为“田中纯平”,惠以应为“ケイ”(启子/或其他翻译,欢迎影友随时指正),以上角色信息来自于网站:https://akaneiro-movie.com/ 写在前面打卡了2021北京电影节首映片单之三《茜色如烧》。
我记得我把它加入片单的原因是“疫情期间的母子生活”,不过对于这幕电影来说,我想疫情只是一个很小的背景设定,没有疫情,这个故事其实照样会发生。
但这不影响它是一部很好的片子。
两个问题它的叙述方式如流水般顺畅和自然。
不是剧情去带动人物,而是人物去带动剧情。
前者是「世界线发生了某件事,需要角色去处理」,而后者是「角色遇到了某件事情,以此带动了剧情」。
影片开始的几分钟是一起交通事故的3D模拟画面,后紧跟着当时真实场面的回看。
一位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误把油门当刹车,不慎撞上一位正常骑车过马路的中年男人。
血溅当场,以茜色点开了电影。
去世的男人是主角田中良子的丈夫洋一,在这起事故之后,她一直没有接受对方提出的车祸赔偿(原因之后说)。
而在之后,田中良子就变得有些神经叨叨的,好事也笑,坏事也笑,不过有时候因为这种笑并不符合大多数的常理,有时也笑得有些吓人。
七年后那位老年痴呆的老人去世,良子去参加对方的葬礼,自然被对方的家属赶了出来,并以律师的名义进行了“威胁”。
“你这样不正常。
”“你不是个正常人。
”“无论七年之前的事情,你这样是在骚扰我们家,你再继续下去,我让提起诉讼。
”“良子小姐,七年前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并不关心,我也不想知道你拒绝赔偿的原因,我到这里只想告诉你,他们家会对你提起诉讼,我只关心这个。
”
疫情之后,良子的生活是翻天覆地的下坡。
筹资开张的咖啡店倒闭、在超市的花店工作因排挤被迫辞职、只能夜晚在性服务店铺从事相关工作赚钱,而儿子淳子在校甚至是在家期间,也会频频被其他同学找上麻烦。
在这样的重重打压之下,所有角色在影片开始几分钟就向田中良子(和观众)提出了全影片的核心问题之一「田中良子为什么不生气?
」影片最开始,淳子在与母亲共同经历多年的被欺凌生活后,终于有一日问母亲,“你为什么不生气?
”(PS:开篇第一幕田中淳子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汉译为“你干嘛这么生气”,但根据影片英语字幕和前后文结合,应是“你为什么不生气”)而她只回复“让我们一起熬过去吧。
”最开始,良子对于生气这个话题的态度,是一种奇怪的掩饰与逃避。
后来,良子和淳子一起去参加洋一(良子丈夫及淳子父亲)生前的好兄弟组织的聚会,而其实参与聚会的所有人的经济条件都到了十分窘迫的环境,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良子还被一人调侃道“女人再怎么样,最后都可以卖身赚钱。
呐,良子啊,实在不行我养你嘛。
”良子听了这番话后些许愤怒,借故暂离,而回到宴席的路上还被调侃的这人堵住,几番要强迫对方,不过还是被淳子拒绝了。
回到家后,淳子又问良子“你为什么不生气?
被那些人调侃的时候,你明明很生气,但你总是在掩饰,你到底是不是在演戏?
”“是。
”即使这段对话再无后言,在多年对于儿子的掩饰后,作为母亲的洋子,第一次将自己的掩饰解开了些许。
也因此刻,剧情有了新的进展。
在一次工作之后,性店老板无意间提出的一个问题激起了良子的嘲笑和反讽,“生活已经很苦了,为什么有些人总要熬着活着?
”与良子同为性工作者的惠以看着良子情绪不佳,索性拉着良子出去喝酒,借机她也询问了良子同一个问题“你做这样的工作,面对那些人,你不生气吗?
”良子回复道“你还年轻,在我这个年纪,我已经生不起来气了。
”“但我当然会生气,你介意我说吗?
”借着酒力,田中良子才把自己本身的人生艰苦和因为疫情造成的二次损失告诉惠以和观众。
“你为什么不生气?
”不是不生气,是她不能生气。
是作为母亲保护其子的私心,是多年欺凌压迫下的习惯性回避与讨好,是年已至此历经沧桑的无可奈何,是坚持她内心本真的道路。
但她如今身边有成熟有担当的淳子,有自己的知音惠以,有愿意照顾自己的另一位单亲父亲,她可以生气了。
从这里开始,良子会气势汹汹地找以前因为私人关系无脑找麻烦辞去自己工作的主管算账;会辞去自己不愿意做的性工作;会告诉自己的儿子“从现在开始,只有一条规则,健康生活。
”
剧情巧妙地运用田中良子、田中淳子和惠以三个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将这些元素组合起来解答了最开始良子的问题——「为什么不生气?
」它借助着破碎的片段,利用时间轴将其联系起来,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田中良子并不是不生气,而是受制于生活与规则,她起初相信着“违反规则就会被赶出生活”;而在揭示田中良子背景故事的同时,主线不仅在向内部深入,也在向未来良性发展。
田中良子从一个被迫受制于规则,只能通过掩饰来熬过生活的人,借于长大的淳子和惠以的开导和保护,她突破自己和规则,从圆滑磨出棱角,打破社会限制,成为一个更具个人价值的女性。
而前期“田中良子为什么不生气?
”问题解决的同时,影片最后一部分便开始解另一个更深层面的题——之前提到的「生活已经很苦了,为什么有些人总要熬着活着?
”」惠以因自小到大的糖尿病和后期的宫颈癌,最终将自己攒下的一笔资金送给良子和淳子,坠楼而亡;反之,良子和淳子骑着自行车在如烧的茜色之下,良子告诉淳子“毕竟天还没黑,茜色如烧。
”不是所有人都能熬着活着。
惠以失去了一切,荒芜的当下与黯淡的未来,她不再有所留恋,她的生命除却良子与淳子,对于她自己本身来说再无意义,所以她决定自杀;而良子还有着淳子,还有她内心的信仰与本真,换句话说,她依然对生命有所恋,之所以如此,她才坚持熬着活下去。
性店只有两名工作者,良子和惠以,而这家性店老板提出来的疑问,却正好被店里唯二的两名性工作者用两种不同的生命结果诠释了。
这两种解答,巧妙、极端、相辅相成,成了这部电影另一处点睛之笔。
男渣女苦?
我猜这部电影被很多人打了四星的原因是「人设」。
这部影片除了淳子和性店老板(这个角色也亦正亦邪)之外的数个男角,都在主观上刻画了“渣男”的形象。
那位痴呆症老人的家属咄咄逼人,直骂良子“不正常”;被他们派遣来的律师也是一副“无关人性,只看利益”的人模狗样;超市经理在上级说要插入一个客户亲属来做兼职后,频频找良子麻烦,认为管理鲜花的良子将坏了的鲜花私自带走是破坏规则的(在有那位客户亲属来之前他都没说过这是违规的),认为已经下班了的良子在超市门口打电话也是违规的,活生生将已经无所依靠的良子从超市赶走;惠以介绍的那位正在寻找一位单亲母亲的男人,刚开始遇到良子时说“没关系,都交给我吧,我会照顾你的”。
而在良子为了其辞去性工作,还认为自己做过这份工作对方可能会介意、向其坦白时,男人回应道“不会吧,我们都是已婚过,大家不都是玩玩而已吗,你不会当真了吧?
”而淳子也频频被三个男同学找麻烦,孤立、诅咒、破坏、烧书...
要说它有没有树立一个性别对立的印象?
却也未必,固然大多数的男角都在主观上对于主角有不良的影响,而女配只有一个,没有大范围的女好男坏现象可供参考。
但主观角度上利用多重事件刻意塑造凄惨压迫的弱势母子,势必是有些将日本“重度欺凌”的社会背景过度艺术化了几分。
而在这种凄惨弱势的背景之下,令观众再度不爽的,是良子的「圣女」人设。
她因为自己的背景不能生气,她假意的积极乐观,这都合理,但背后的苦衷和做法,是大多数人的思想观念所不能接受的。
她不接受那位老人家属的赔偿,是因为她认为对方没有丝毫的歉意,但她当时的生活环境已经入不敷出,不接受这笔赔款,造成的是她现在更为穷苦寒酸的生活;她明知自己的丈夫洋子在外有情人并且育有一私生女,仍然爱戴她的丈夫,并且每月汇款给那位私生女以支持她的生活。
这是不佳的“圣女”塑造,还是社会底层人民内心童真良知?
我想这需要观众来权衡了。
想说的如果对于上面那个问题的回答是后者,或者处于中立观望态度,这部电影绝对值得一看,叙述、节奏、画面都会如点点涟漪般最终到达你的心间。
疫情下的我们,活着的我们,尚且都还有能大口呼吸的庆幸。
毕竟,天还没黑,茜色如烧。
配图/《茜色如烧》🎫🎫各位对影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下评析公众号:【七乘七杂货铺】我们传递评析,共享思想,彼此交流,欢迎加入。
🎐🎐
比起之前的《编舟记》有很大改变 故事和画面上的分裂感是不错的 开头的梦幻色调穿插3D动画分别代表的是母子两人对那场事故的不在场记忆(主观还原)前者是充满怀念和感伤的幻梦 洋溢着温暖的柔和光线的画面 毫无征兆的危险 一抹艳丽浓烈的茜色成了永远的伤痛 而后者的心中此事则变成了带来痛苦的被霸凌的源头(3D事故动画变成了霸凌者的手段) 整个片子在塑造人物上显得过分呆板 在建构角色的逻辑上呈现出明显的矛盾和僵化 人物的行动和情节充满了刻意营造的 具有强烈模式性的悲伤感(圣母的表现就不说了 不论是来自亡夫的精神规则所产生的“新宗教” 还是弱者之间相通的心理状态 总之不是不可以 是需要在合理性上下大功夫 显然这里失败了)(主角完全像是因为要表现悲伤所以做尽强调悲伤处境的事情 情节都变成刻意迎上来的 人物没有选择权的在接受这种情景 而不是由她的心理变化去过渡的更加自然的情景) 主角一直在强调的规则此刻变得更加嘲讽 她本身的存在和动机在剧作上几乎没有遵守规则 可怕的不仅是人物被写“死”了 而是这样的情景本可以悄悄过去 趁着观众不注意在前后的戏中化解其刻意感 但连在一起的几场戏直接指明了这种陷阱的存在 于是正沉溺情绪的观众也会在这一刻跳脱出来 重新审视这个充满缺陷的故事 主角面对困境的态度和说教意味浓厚 却没有合理的情节辅助表达 故事生硬的情绪化和人物失败的脸谱化(脸谱化是贬义)糟糕的时长控制 三分之一处后几乎处于节奏紊乱 主线模糊的状态之中 不知所云 母亲的规则是个悖论(说了不撒谎却撒谎 当然是善意的谎言 以及后面说我需要加一条规则)证明母亲的规则本来就是完全相悖的 缺失权威性和自洽 毫无实际意义的 但这规则就和她总在强调的“要一起加油哦”一样 是为了坚定内心希望所编造的(规则?
) 也是面对生活困境无奈的体现 此处是一大优点 / 片尾暴打渣男那段像极了《从宫本到你》的感觉最后决战的感觉 同样的痛感表达 前者是心理上的 后者是生理上的 也算是给前面两个多小时的沉郁积压来个发泄式高潮(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前面情节刻意的痕迹) 完成收尾 母亲问渣男:全部吗/ 是指全部的生活 但渣男却以为是全部的房钱 / 赤裸片段算是一次彻底的反叛 在一众现实主义日影中体现出鲜明大胆的差异 是突破也是败笔(因为前面说的合理性的消失 变成了无病呻吟般的自我陶醉)/ 但儿子情窦初开的那段又将观众拉回到传统日影的氛围当中 / 霸凌那条线是真的“土爆了”(《编舟记》)
两个多小时的电影,看完后跟朋友讲“莫名其妙”,偏向贬义。
其实咬文嚼字的话,”莫名其妙“其实更偏向中性词?
未能明了其中的奥妙。
是汝之乏味抑或余之蠢笨?
实难评断。
朋友更绝,说我总看这么小众的电影,评价两极化很正常。
我本来想对“口味小众”奋起反驳,转念一想,学的日语本来就属于“小语种,日本,小国度,日本拍的电影,如果不是全球爆红,说小众也没有冤枉了谁。
说回《茜色如烧》,2022年影片上映后,女主尾野真千子凭借此片获得第76届每日电影大奖的最佳女主角奖、第95届日本电影旬报最佳女主角奖和大阪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我对她印象最深的是她在日剧《最完美的离婚》中的表现。
在我的评价系统里,这个演员就长着一张“疯脸”,就是可以在她的气质里找到疯疯癫癫、偏执、神经质等关键词,以致于她饰演的角色做出任何举动,好像都不让人意外。
就像她在这部《茜色如烧》里,又哭又笑,压抑又疯狂,有不合常理的坚持和天真,到最后的最后我都很难喜欢这个角色。
但这世界,不发点疯,可能真的活不下去。
山外山,好或坏永远超乎认知和想象。
“我也撑不住了,只是天不会黑,你看那片快烧起来的茜色。
”人生是装载苦难的容器,生活是流淌希望的河流。
葬礼仅仅是生者寄托缅怀的慰藉。
活着像是打副本,坚持的妥协的,追求的迷茫的,全是走向那无人知晓的虚无。
所有人都一样,有求而不得,有欢喜和失望;所有人都一样,有得偿所愿,有赞美和评判;所有人都一样,只为了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所有人类都一样,是欲望的载体,在人世中寻求内心的秩序。
八十年代出生的导演石井裕也作品不少,从2005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作品,但中国观众喜悉的不多。
这部影片因为本周登上了豆瓣十部关注的影片之一,进入了大家的视线,同时因为描写疫情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困境而引起大家的关注。
本片讲述的是一对母子各种生活困境,叙事风格沿用了日本电影中较多采取的视角,从中底层民众的生活入手,从小视角入手,探讨人性的大问题。
本篇要讨论的一个重点就是女主角所表现出来的人生态度,在各种各样困难的情况下,忍耐地活下去,活着本身就是生活最大的意义。
影片剧情叙事线采用的是单线条时间轴,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逐步推进,没有太多的线索穿插,使观众能够安下心来,沉浸于故事当中,体会主人公的心态。
影片中有几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点:一个是影片中反复提出的“规则”,这其实在影片当中就是底层民众在面临生活困难时,能接受现实,压制自身愤怒的“约束带”,有这些“约束带”在,才不至于让人面对生活困难,时时出离愤怒。
另一个场景其实就是点题的用途,影片快要结尾时,母子两人骑着自行车在田间,夕阳西下,五彩阳光十分的美丽、温暖,阳光照在主人公的脸上,让人在痛苦压抑的时候,还有一丝温暖、亮色的希望。
再一个就是影片结尾,女主人公通过一场戏剧,充分抒发内心的愤怒,把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压抑,通过这个戏曲的得到了充分的宣泄。
女主角演员尾野真千子的表演令人印象深刻,她曾获得过女导演河濑直美尾的提携,在戛纳电影节获得一系列新人演员奖项。
在本片中,尾野把女主角遭受困难,遵守规则,压抑个性,坚韧不拔的形象演绎得十分生动。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开篇女主老公在夏日悠哉的骑着自行车,谁料突然死于车祸,肇事司机是个八十五岁的老人,也许是上流社会的财阀,患有帕金森类疾病,因此没有被警方追究。
七年之后,老人去世,女主去葬礼,被肇事司机的儿子和律师拦在外面,问她是不是来搞事,律师威胁说如果继续骚扰,考虑起诉。
女主说:就是想看看老人的遗容。
肇事司机的儿子对律师说,老爷子经历了什么人生?
葬礼上遇到这个事。
回去的路上,女主默念,老公三十几岁就横死,肇事的老人却活了92岁得以善终。
女主在花店打工,时薪不到1000,有时会把残破的无法出售的花带回家。
女主原来开咖啡店,因为疫情倒闭了。
律师找到女主,在一家咖啡店,说这么难喝的咖啡还来开店,也许是导演暗指咖啡店生意不好,律师再次重申,7年前是女主自愿放弃的赔偿权利,还签了告知单,本可得到3500万的补偿金,反正是保险公司赔钱,与肇事方无关,再去骚扰,就要吃官司。
女主说,为什么撞死了人,连一句道歉都没有呢?
律师在高楼上,看见衣着寒酸的女主慢慢走过红绿灯,掏出手机打给老人的儿子,说这么一个智商比平均智商低的家庭主妇,轻松能搞定。
女主与13岁的儿子住在廉租屋里,女主从事另一份职业是风俗店的卖淫女,在风俗店每天大概有2万的收入,女主总是在记账,每月支付老公另一个私生女儿的抚养费6万,公公中风之后的理疗一个月10万...风俗店的女同事感叹赤字这么多,怎么一点都不焦虑呢,女主说,是啊,大概是忘了焦虑忘记了该生气了吧,你还能生气,真好啊!
去世老公的生日,女主参加老公生前乐队朋友的聚会,摇滚朋友们都很潦倒,一个满脸横肉的朋友开玩笑,女人实在不行还能出卖身体,男人是在没什么可卖的,女主也不生气,只是借故去了洗手间。
女主儿子在隔壁间看着书,喝着汽水,一脸疑惑的看着这群人,想着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呀。
满脸横肉的朋友在洗手间门口堵着女主,意思是过不下去可以帮她,充满了暗示意味,女主抱了抱横肉男,说还是算了吧,自己还有存款。
女主儿子在学校遭遇霸凌,一群孩子总是笑话他妈妈是妓女,住在廉租屋里是浪费国家税金,女主儿子与妈妈约定,互相都不要隐瞒任何事,并问了妈妈的工作是不是正经工作,女主说,是的...女主和风俗店另一年轻女约着逛街吐槽,七年没喝酒的她没喝几杯就醉了,每句话都很谨小慎微,不能冒犯还不熟稔的年轻女。
生活太苦,无力吐槽。
儿子来接女主回家,年轻女留了电话,开玩笑说可以开始约会,虽然我已经24岁了,你才13岁...
我觉得我不怎么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我看得不太认真,我还是能感觉它的复杂性,我也很喜欢这两位女子。
我感觉到人果然得是相似的才会互相吸引,待在一起才会舒服。
我还觉得校园暴力那群逼真是该死阿尔,真是需要暴打一顿。
我还觉得人真的不可能被总结,即使是一个个体,他也无法被总结,所以什么星座,人格测试真的蛮好笑的。
但是相对来说人格测试会比较聪明的,它概括了一个大类,且没有那么感性。
然后我觉得,最近看得都是这几年的电影,我发现他们的视听都具有现代化的美感,但这种美感在当下显得有点普通,因为好像电影的基本要求就是得具备这种美感。
而《茜》《乐土》的视觉美感是很特殊的,《茜》是很典型的日本美学代表,柔光特效是要拉多一点,然后再加上抒情升华时的高饱和度以及多色彩,简称浓墨重彩。
我发现一直很喜欢日本电影的视觉美学,这让我感到很舒服,但我有觉得园子温的电影其实又没有那么重的以上我说得东西,反而现代感更强一点,不知道为什么他的电影一看就是日本电影,日本电影还具有什么美学特征嘛,这个可以再去多看,再细分一点。
然后《乐土》真的让我感觉到应该是四比三的画面压迫感真的很不一样,它也还是在视觉上做出了独特的风格,画面真的很美。
我还比较喜欢,不过片子很难说十分满意。
常见的日影元素和套路,阴暗的生活与明媚的阳光,红色的衣着、红色的花朵、红色的自行车、红色的夕阳,等等。
整体过于松散,似乎只是在围绕活着的理由,讲述疫情背景下一对苦难母子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母亲因开启新恋情的愿望失败在神社终于表现出愤怒之外,影片所有的矛盾都没有真正的爆发,所有的人物故事都没有深挖,人物形象都不立体。
也很难说是一部女性电影,没有真正表现女性的力量,片中的女性都是受难者。
不过片子打动我的地方在于,我觉得它表现出了底层生活的不知所措。
神灵高高在上俯视着我们,为什么还要问我为什么要活着?
女二说,我讨厌臭虫,但突然发现我就是那个臭虫。
一只臭虫为什么还要活着?
影片中一只重复着一个词语,规则。
这个词从一个侧面真正的反应了底层生活的真实状态,女主就是一直在践行着自己人生的规则而获得活着的动力。
一个普通人的人生,是很难有什么目的的,更遑论梦想,就像女主反复提及的那间倒闭的小咖啡店;也没有什么真正的信仰,就像丈夫生前追求的、又在他死后给女主带来沉重负担的“新宗教“,就像儿子想要成为父亲那样top中的top的愿望一样,都是虚假的。
我们只是在给自己框定很多规则,不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当我们按照这些规则活着时,我们活着就都有了一个正当的理由。
女主一直是没有什么自我的。
她说,正是因为她是妻子,所以要守着丈夫的信仰,因此拒绝了赔偿金,选择了一条艰难的道路。
她一直为公公支付养老院的费用,给丈夫的私生女寄钱。
可是她和丈夫真的有爱吗?
和丈夫一个乐队的朋友都品行不端自私自利,丈夫也出轨有私生女。
这一切不过都是女主为自己人生框定的一个规则,就像女二一直问她为什么不愤怒,儿子问她是不是在演戏。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并没有什么意义,大家不过就是撑下去而已。
頑張りましょう。
小田切让造的孽。
太喜欢尾野真千子了
★★★☆ “现在也有在戴口罩,也有做很多努力,可是否真的有意义,这谁能知道啊,但就算不懂,口罩还是会戴的吧,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呢?”
太压抑了,还太长了
格局不高,完成不好。
女主和儿子活得真难。
①小人物一开始被各种欺负和凌辱,情绪一直压着压着,最后忍无可忍全面爆发大开杀戒,这是商业爽片的拍法;前面情节都一样,忍到最后让小人物死掉,这是欧洲片的拍法,例子有布列松的《穆谢特》、达内兄弟的《罗塞塔》、拉斯冯提尔的《黑暗中的舞者》……等不胜枚举;而日本最近的拍法,就是主人公忍着忍着,到最后也没什么大事发生电影就结束了,这让很多看惯了前两种结局的影迷颇为不适,觉得你这什么意思耍我呢吧?其实这样的表现对于日本人来讲根本不算什么,「男は笑って我慢だ」(男人就要笑着忍耐)本就是日本传统男性根深蒂固的观念,现在换成女性而已;②编剧的人物塑造方面略有瑕疵,熊木和那几个校园暴力的男生的表现,过于单线条和标签化了;③喜欢片山友希;④结尾妈妈表演戏剧那段很精彩,也终于点出了茜色如烧的涵义。
人仅仅只是痛苦的容器,生命都只是一只虫一般,找寻不到活下去意义的人生的重量我们真的能理解吗?内心已经悲伤痛苦得快要死掉,但“演着戏的我才是真实的自己”的重量我们真的能共情吗?良子不忍打死屋子里的蟑螂,因为她知道自己也像那只虫一样,一不小心就会被遍布四周的“邪恶的神”和冷冰冰的“规则”踩在脚下。过着普通生活的人,在电影院笑出声来的人,不理解支撑起这样生命的人的尊严和高尚。居酒屋里的两场情感爆发的戏,眼泪无法停下。能拍出这样的片子太好了。能拍出让观众可以共情到不适的痛苦太好了。生き続けるよ僕たち。一番怖いのは死ではなく、生きる意味も居場所もなんいもない人生を向き合い、生きている信念を持ち、強く生き続いていくこと。それは尊い。いろいろ考えさせちゃってありがとうございます。
这是让人看得上火的电影,丈夫车祸意外死了没拿补偿金,为了养活自己和儿子,公公还有丈夫在外的私生女甘愿去卖身,就日子过成这样,为啥不生气,人家答曰,因为爱他~~~~啊啊啊啊~~~暴走~~~奈何圣母成这样了,就也说不上怒其不争,活在底层,日子不就是过下去,不然去死吗,女主有着这样活下去的意义也许也不算很糟糕,她其实也就差着一句回复所有人:生气有用吗。道理也许懂,但这电影真的看着不怎么舒服,就有种荒谬的虐到极致才有的舒爽吗,但除了感受虐别的都多说无益,有点接受无能。
刚看完《萌之朱雀》再来看这部,只能感叹尾野真千子真的太美了,虽然在片中自嘲自己已经是老阿姨了,但在片尾夕阳下和儿子骑着自行车的侧影,依然是那个16岁的少女。从对规则的顺从,到打破规则,再到最后的妥协,诠释出了这渺渺无期的茜色人生。无视规则固然爽快,但终究只是昙花一现的灿烂,闪光过后会立马堕入黑暗。在毫无公平可言的规则下苟活着,才能激发生的本能,靠着痛苦才能存活,这样的生活不知该说是顽强还是可悲。
此时此刻邻座的男女正在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我说不出来,因为我单纯享受了这从现实中逃出去的两小时(p.s.英皇的座位真舒服
太惨了 好久没看现实主义的日本电影了
疫情期间性工作者/单身母亲的生活惨状。今年北影节看的日本电影一部比一部丧,简直是开启了“比惨大会”,这部可以用绝望来形容了。各种blowjob的镜头,校园霸凌,等不来一句肇事者的道歉,拒绝保险赔偿,母亲希望孩子健康,不要做危险事情,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不会因为自己的职业而感到羞耻,但绝不允许背叛,抚养孩子赡养老人自己一个人扛,还被渣男XX……如果我过成这样,真不如死了算了。石井把女主写得太惨了,而且还露点了,第一次在大银幕看到尾野真千子这么多床戏。靠!捡拾废弃的鲜花💐都违反规则,蟑螂不舍得杀死,总是说get through,哪那么容易啊!挤在人潮拥挤的地铁里写短评,真是够了!还收不到今晚的《小妈妈》。算了,我回去了。(BJIFF/Day11/Scene33)【保利】
我觉得挺好的,无处释放的情绪,人生的选择只能落到个体,他人无法评判。扣一颗星是音乐有点多~
#北影节2021# 哭了三次,视线糊到差点看不到字幕。日本版的《川流之岛》,但是更日系,更生活流,也没那么多冲突。如果我要写字幕员的故事,大概想写成这种氛围的。
为了争一口气,宁可卖身也不要保险公司的赔偿金,这是什么逻辑?
【D】
#bjiff 有些冗长和堆得过猛,但这好像是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这么真切的疫情时代背景,每个细节都在提示你这个故事发生在 2020 年
忘记标了 一个人孤独的在电影节去看 感觉更孤独绝望了
比生活还生活 比现实还现实...一点点的压倒所有的希望跟生活的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