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子疑云

Changeling,陌生的孩子(台),换命谎言(港),调包婴儿,换婴记,换亲子迷雾

主演:安吉丽娜·朱莉,盖特林·格里菲斯,米歇尔·冈,约翰·马尔科维奇,科鲁姆·费奥瑞,杰弗里·多诺万,迈克尔·凯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葡萄牙语年份:2008

《换子疑云》剧照

换子疑云 剧照 NO.1换子疑云 剧照 NO.2换子疑云 剧照 NO.3换子疑云 剧照 NO.4换子疑云 剧照 NO.5换子疑云 剧照 NO.6换子疑云 剧照 NO.13换子疑云 剧照 NO.14换子疑云 剧照 NO.15换子疑云 剧照 NO.16换子疑云 剧照 NO.17换子疑云 剧照 NO.18换子疑云 剧照 NO.19换子疑云 剧照 NO.20

《换子疑云》剧情介绍

换子疑云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28年美国洛杉矶,在电话局接线台工作的克莉斯汀•柯林斯(Angelina Jolie 安吉莉娜•朱丽 饰)独自抚养儿子沃特(Gattlin Griffith 加特林•格里菲斯 饰),母子的生活简单而幸福。然而她们的生活很快被打乱,某天当克莉斯汀下班后,发现儿子不见踪影。 在公众的舆论压力下,腐败的洛杉矶警方于5个月后找回沃特,但克莉斯汀发现这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她三番五次要求警方澄清事实,帮其寻找真正的沃特,却一次次受到阻挠和指责,甚至以妨碍警方公务的罪名被送入精神病院。一向以揭露警方暴行为己任的牧师古斯塔夫•布里格拉伯(John Malkovich 约翰•马尔科维奇 饰),为了这个可怜女人的不幸遭遇奔走呼告。 另一方面,探员莱斯特(Michael Kelly 饰)在侦办一件偷渡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起重大的连环儿童杀人案。少年沃特的失踪案似乎渐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危机边缘第五季灰飞烟灭第一季没用的谎言执念如影25时,赤坂见比尔和泰德寻歌记压力第一季9号女神展旦召夺宝记少女龙婆好汉两个半第五季镇魂歌深夜的超自然公务员人魔线索未竟一生斗罗大陆你本该做的事第一季幼儿园警探2凭栏一片风云起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这就是命黑暗中的孩子们哆啦A梦:大雄的金银岛爱在廊桥蜂鸟特攻不久再相见奇迹缔造者第一季你好现任蓝色房间

《换子疑云》长篇影评

 1 ) 一部可以用“性感”来形容的影片

被人力荐,一定要看《调包婴儿》,虽然影片委实过长,叫人两个多小时都处在一种焦虑和狐疑的状态。

但我看了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继续给周围朋友力荐。

我一向甚少推荐影片,因为口味这样东西非常私人。

有句话讲“不要议论男人对食物和女人的口味”,其实还可以加上一句,“也不要议论任何人对于影片的口味”。

但是《调包婴儿》也许多少是个意外,它的“好味”确实有其普遍性。

影片故事听上去太过离奇:女主角的儿子无故失踪,几个月后,当地警方声称找到了她的儿子,可是她发现这个男孩并非她的儿子,但是当地警方却对她的质问不予理睬,并最终将她送进精神病院。

与此同时,进行信息封锁、关系封锁、适度威胁、树立权威等一系列国家手段……所以编剧J•迈克尔•斯特拉辛斯基讲: “这个故事太过离奇了,所以我必须小心,不断的用充分的事实来提醒自己这些并不是我编造出来的。

” 确实,这个故事太过离奇,几乎赶上乔治•奥威尔虚构的《1984》了——关于训练人们如何将政治要求内化为自身需求。

置换到影片中就是如何使一个母亲将国家强行摊派的儿子确认为自己亲生儿子的过程。

虽然这件事看上去是不可能的。

但正是因为这件事看上去太不可能了,于是反而显现出一种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就是当一件事情显现出过分虚假的时候,那么包括公众在内,都不认为一切还有伪装的必要,于是伪装也非常容易成立。

当然,影片的重头戏不仅在于前半部分当局的伪装,更在最后公众对于警方的质询和控告上,并且因为这种质询和控告,也使得伊斯特伍德的影片回到了他一向比较强硬的立场,就是撇开母性的因素,关于一个女人如何和庞大而腐败的警察机构对抗,并且这种对抗如何对1928年的父权社会构成一种普遍威胁和不被接受的事实。

其实影片不难叫人想到2003年的《神秘河》。

一方面是因为那部影片也是描画了因为成人们冷漠而暴虐地对待一个孩子,而使得整个社会被污损的情景。

再来就是两部影片镜头里的场景都呈现为一种黑暗晦涩的调子,而这也确实是老克林特一向钟爱的导演手法。

比如有一场戏是雨夜,暗室,警探听少年供述杀死孩子的场景,整个情节和影像的设置,实在是非常沉重压抑,几乎接近史蒂芬•金的“变态”。

不过如此“变态”一般人还真是学不会,所以还是得佩服老克林特,毕竟创作就是这样一二回事,不怕“盗用”,关键是所盗要为所用,正如史蒂芬•金的调子安插进来,异常合适;再比如最后吊死杀人犯的情节处理,多少有点像《黑暗中的舞者》;又比如精神病医院的戏,也很像那部反体制的《飞越疯人院》。

可见在老克林特的这部影片中,确实有着几处对经典影片的抄袭,或者说是对经典影片的致敬。

但是无所谓,混搭起来,效果不错。

说回演员,虽然讲叫观众把眼睛从安吉丽娜的曲线和她那个像病变器官的嘴唇上移开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必须讲,也许这一会我们真的有必要将眼睛从这两处移开——她果然是有演技。

当然这种演技也可以说是一种本色出演。

她自己毕竟是膝下儿女一堆,移情移境,其实都不难塑造这种“失亲”的状态。

就像前两天看的台片《爱的发声联系》里,大S演了一位非常想有一个孩子的母亲,也是逼真的不得了。

现实里,小S生了一个又一个,她自己是只剩干看的份儿。

所以电影里,感觉是来真的了。

说回《调包婴儿》,安吉丽娜被官方强制关进精神病医院的戏,真是足。

叫人一下子想起来十几年前,她和薇诺娜•赖徳拍的《移魂女郎》,十几年,膝下儿女一堆,曲线还是那条曲线。

看来,这个世界上就是有一些女人格外走运。

至于男演员方面,饰演杀童凶手的那个家伙颇为出彩,因为几乎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这个家伙的心智是清醒的,还是不清醒的,而我们都对他的动机更是一无所知。

并且在他的演技中,也果然没有透露出一丝半点的嫌疑。

这个演员非常成功的折磨到了安吉丽娜饰演的母亲,也异常疯狂的玩儿弄了整个国家机构。

并且在最终将被绞死的时候,成功的表现了一种关于宗教的、死亡的、个人普遍的恐惧。

不过这回,可惜了约翰•马尔科维奇这个“戏骨”。

总之,老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这回依旧是宝刀不老,我们依旧在镜头里看得出他无比丰富的野心。

看来除了安吉丽娜之外,原来老爷子这回才是最性感的。

他生生把这部电影变成一只装了六发子弹的左轮手枪。

而老克林特自己就像年轻时所创造的那一系列经典的警探、硬汉和镖客一样,这一次也是弹无虚发,当然射的最狠的,还是1928年美国整个强权机构的保护壳。

虽然这一枪,放在今天的中国看,倒也多少有点适逢其时——就像有人讲的,虽然很多事情是“民不举官不究”。

但当局当即不作为,然后还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永不作为的架势,那其实离“民举”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至于影片的结局,虽然说是“希望”两个字,但其实克里斯汀一直坚持的,和最后承认的那样东西,与其说是希望,不如说是可能性;再退一步,与其说是可能性,不如说是运气。

就是说这个母亲有足够的运气抓出了那个凶手,却没有足够的运气等来他自己的儿子,哪怕在实际情况中,这个女人一直等到1985年11月,她94岁的时候。

记得肥皂剧《辛普森一家》里讲过一句话“假如念念不忘,那么任何事情都会变得糟糕”。

虽然用肥皂剧里的一句话来结束《调包婴儿》,多少显得没什么档次。

但是事实上,我也的确希望这件事情可以有另外的结束。

伊斯特伍德太写实了,他在影像的最后,如常展现了一种希望。

但是一个永远都存在,也有可能永远都不存在的希望,看上去却非常残酷。

其实抛开影片,真不如告诉这个母亲,“此案已结,儿子已死,不必上诉,继续生活”,毕竟这样的一刀子,未必不是更仁慈。

 2 ) 真实令人窒息- 《Changeling》

昨晚去电影院看Clint Eastwood的新电影《The Changeling》,导致去吃夜宵大家竟聊了很久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惊恐发作,导致回来还对着ff哭了一场。

情绪很浓稠的那样。

带着毛巾拧不干净水似的情绪失眠了。

说这部电影not easy to watch,but you got to give it a try. Powerful是很贴切的词,我一时竟找不出对应的中文。

在那个Captain(刑侦队大队长吧)Jones刚开始狡辩说这个小孩就是Angelina的儿子的时候,我一瞬间觉得Eastwood有用力过度的痕迹,但这个感觉很快消失。

事实是,后面对故事的演绎令人窒息,用手揪着胸口也无法缓解的窒息。

直至结尾,我再也没有空闲考量导演用意或是镜头运用。

绝大部分影片拍摄的背景时间是1928年的洛杉矶,现在回想起来Eastwood用的色彩很轻,阳光也很淡,楼房稀疏的洛杉矶宽阔街道总蒙着一层薄薄的尘土, Angelina总穿灰色棕色的大衣。

唯一的亮色是街道上红色的有轨电车。

但是,从假儿子出现始,影片的情绪浓稠到我坐在座位上也动弹不得,空气也凝固,二百多人的厅竟无杂声。

几处不动声色的争执场景,没有嘶叫或嚎啕,只见暗流涌动斗智斗勇到几要爆发,但导演终究没有让它爆发,观众情绪也如注铅的汽球,沉重到底,又悬于半空。

其中最具代表的是Angelina和精神病主治医生首次诊断那场对话。

由于之前有盟友妓女的告诫“there's absolutely no winning with the doctors. If you smile too much, you're delusional. If you smile too little, you're depressed. If you're neutral, then you've lost touch with basic human emotions. All anyone can do is learn how to behave properly”做铺垫,此段之浓墨重彩的你来我往,医生的口哨与轻佻,Angelina的强作镇定的回答与每次被驳回的嘴唇颤抖与掩饰不住的一再睁大的绝望双目,绝对会成为影视编导教“内在张力”的经典教材,以及不知为什么令我联想到文革中重量级问话的对峙。

此片由30s大萧条时期真人真事改编,场景复原足以以假乱真,这还是其次,我无比折服的是Eastwood怎么能把握真实世界到这种地步!

是的正是真实。

正是知道每个人物都真实的存在于历史,真实令人窒息。

单身母亲对自己唯一儿子的寻找当然是偏执的。

警察局和各种医生、精神病院的勾当和狼狈为奸入木三分。

弱势的女人面对强权国家机关先是恳求再到纠缠一遍遍哭述,自己先道歉情绪失控再继续恳求,都是因为老百姓对国家机关还报有希望啊,多么真实!

强权机关的代言人Captain可以首先指鹿为马逼一个母亲认陌生人做自己的儿子,技术娴熟,可惜撞在母爱的枪口上。

尔后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母亲是想逃避家长责任,想水性杨花。

在弱势者奋起反抗揭露真相后使出杀手锏直接关进精神病院让她有口难言。

多么真实的‘心路历程’!

杀人犯上绞刑架前一刻还认真对牧师微笑一厢情愿认为自己获得饶恕可入天堂,下一刻便崩溃如无骨烂泥,连我都不禁自我代入了一瞬胆战心惊!

在法院宣布三项振奋人心的判决,n年后Angelina看似重新开始生活后,导演在片末字幕最后一句毫不留情扇了每个认为这部影片有个光明结局的人一巴掌:She never stop looking for her son for her life.让观众情绪满到极致,又不予释放,不是Eastwood谁还有这种魄力!

多么窒息的真实:你能够跟强权斗争,能够让法院判决执法机关从此无权将嫌疑人送精神病院这样人权胜利的一大步,但是你的儿子回不来了。

你也永远无法获得内心的平静,注定要带着儿子归来的渴望抓挠着内心一辈子,直到死。

 3 ) 好莱坞版的躲猫猫

这一次躲猫猫的时间移至了八十年前,地点从中国云南某监狱移至了美国洛杉矶,主角也换成了全球最性感的女神安吉莉娜演绎了好莱坞版的躲猫猫,这则躲猫猫改编至美国1928年一宗真实儿童连环失踪案。

这回安吉莉娜卸下了一贯性感狂野的外型,换身为一位身型削瘦憔悴的单身母亲克莉斯汀。

单身母亲克莉斯汀的儿子在某一天失踪后,向洛杉矶警察报案后的三个月,警察给克莉斯汀领回了一名男童,并说这名男童就是克莉斯汀的儿子,克莉斯汀第一眼就知道这个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

警察为克莉斯汀寻子,所找到的男童根本是在指鹿为马,只是迫于媒体的追踪报道和应付社会舆论压力,才为克莉斯汀找一个替身儿子,完全在愚弄被害者,欺骗民众。

克莉斯汀一再向警察申明这名男童并不是自己的儿子,希望警察能继续追查自己儿子的下落。

而警察认定克莉斯汀是无理取闹,不配合警察工作,扰乱社会治安,把克莉斯汀当成精神病患者送进了精神病院。

克莉斯汀所要面对就是各种精神测试、药片、电击、治疗、管制,一个正常人对着精神病院的工作人说自己没有病,那只能证明是病得不轻了,更需要呆在精神病院治疗。

其实克莉斯汀的儿子在一宗儿童连环杀人案中遇害,而洛杉矶警察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依然摆自己的乌龙阵。

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是《古墓丽影》身手敏捷强悍的劳拉仅凭她一个人的能力就能从杀人狂手中救下自己的儿子,如果此时克莉斯汀有《原罪》蛇蝎美人朱莉亚美色计谋打动警察那个装帅的警员为她孝劳。

此时的克莉斯汀只是一位弱女子,只能通过谋体与教会的帮助来找寻自己的儿子。

这就是一个普通公民与国家权力机构之间失衡。

在伊斯特伍德的电影中安吉莉娜单薄而坚强。

安吉莉娜凭此片在2009年的奥斯卡上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但最后输给了凯特温斯莱特,个人觉得安吉莉娜输的不是演技,只是一点运气,因为安吉莉娜早拥有一樽小金人了,而奥斯卡多年来一直无视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突破努力,2009年初已有两粒金球入袋的凯特温斯莱,才把小金人颁给凯特温斯莱特更像是奥斯卡多年失误的一种弥补,给凯特温斯莱及她的支持者一个安慰。

所以安吉莉娜输了也没什么不光彩的,在《换子疑云》中表现的赞。

 4 ) 真像天朝才会做的事。

看了换子疑云,觉得这部电影描述的似乎就是天朝现在正在做的事。

与“躲猫猫”“激动死”之类的事件无二。

Collins因为加班导致儿子失踪,洛杉矶警察不予理会。

在此事被教会大肆渲染之后,警察从别的州随便找了一个流浪汉身边的小孩替换给她。

然后Collins收集证据,向媒体公开,向警局提出继续搜查的要求。

再然后,就如同我们所能想象到的那样,被捏造的罪名送进了警局管辖的精神病医院,里面关的女子都是与警察有过瓜葛的。

同一时间,警察Ybarra在另一个加拿大儿童的非法入境中发现了有关一个变态杀手的内情,从而发现包括Collins的儿子在内大约有20个左右的孩子惨遭掳掠杀害。

Collins得以释放,并且在牧师和律师的帮助下向警局提出诉讼。

变态杀手Northcott最终也落网,在一系列的审问之后,Jones队长被永久免职,警察署长被建议下台,杀手被判决两年后绞刑。

假若此片是“纯属虚构,如雷纯巧”的话,那么只能说人们的生活太惬意了,需要假象一个万恶的旧社会然后体现出民主的一步步进步。

然而此片是“based on real story”,背景是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当权者的黑暗,有教会的善意,有执著的母亲,有正义的听证会。

其实电影最终还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邪不胜正,人生不可以放弃希望。

同时,正义无处不在。

正是在牧师的援助下,在警官Ybarra的追问下,在Collins的坚持下,真相才能逐步浮出水面。

剧情很感人,虽然结局落入俗套,但是希望之光依旧深入人心。

对EASTWOOD不作评价,因为没必要,从我8岁的时候就去电影院看了他的廊桥遗梦,男人总是越老越有味。

对ANGELINA·JOLIE不作评价,原本丰满健美的身躯能为了此片受成平胸皮包骨,着实不易。

并且JOLIE的除了长相,优秀的还有演技。

 5 ) 一如老东木,一如直击灵魂深处

政界的贪污腐败、对女性的歧视、母爱的执着是这部电影的三个关键词一、女人都是疯子"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都觉得女人太感性没理性。

他们只不过偶尔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女人他妈的就能发疯“”你的工作能力证明了女主管也能把事情做得很好。

“Christine的上司对Christine这样说在电影的开篇,对女性的质疑和天然的鄙视就稍稍显露。

直到影片中部,因为所谓的妨碍警察执法Christine被关进精神病院,在和另一位同样受到迫害的”病友“的交流中,有关女性的话题讨论才逐渐展开。

"人人都知道女人是脆弱的,都觉得女人太感性没理性。

他们只不过偶尔说了句不中听的话,女人他妈的就能发疯。

”“病友”是夜总会的陪酒女,同样因为所谓的妨碍警察执法被关到精神疗养院。

她说话粗鲁,工作卑微,但她并没有做错什么。

在Christine和主治医生再次发生激烈争吵,医护人员对她进行暴力治疗时,陪酒女上前保护,反而被主治医生惩罚。

”18号房间“”不!

“七八个医护人员一拥而上,强制把陪酒女按在床上,推到18号房间。

幽暗的灯光、冰冷的空气、四指宽的皮带,伴着疯狂的、无望的尖叫和蛮力的捆绑和压制,特殊的机器夹在头顶,是电流治疗。

没有一丝怜惜和情感,一个眼神过去,护士面无表情的旋转电流开关,没有一点感情,面对眼前这个绝望的、可怜的女人,打开电流开关,就像打开自己电灯开关一般。

在面对多少次这的情景之下,这个动作才能做得这么干净利落和铁石心肠。

也是因为这件事,从精神病院接走之后,Christine选择与腐败的警官和不公平的女性地位奋斗到底。

心思细腻,出事敏感,遇事脆弱,情绪波折。

这些词汇和女性似乎是强关联与强指向的,那么,这些也就意为着,生活中的女性更加不讲逻辑,更爱无理取闹;工作中的女性更加效率底下,更爱低能无用。

天然低于男性。

从“女司机”到“田园女权”,有关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讨论无休无止,从不停息。

二、没有底线的政客金钱和权力,是政客绕不开的永恒追求。

一个丢失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破碎,却只是政客衡量工作标准的数据。

或许也只是记者笔下的一个素材和邻里饭后的一次闲谈。

不发生在自己身上,悲剧永远只是一个概率数字。

故事的开始,是不作为的警察。

他们始终坚持”不为24小时之内的儿童失踪案“出警,直到走失案沸沸扬扬,人尽皆知,社会舆论强压之下,无能的警察选择用另一个谎言掩盖。

找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代替走失的沃特尔。

”他失踪了五个月,你一时之间认不出他很正常“母亲怎么会认不出自己亲生的孩子。

收集了牙医、教师的证据,Christine再次向警局发起挑战,无权无势的Christine被关进精神病院,只有在签订”无关协议“才能给予释放。

影片的最后,警长革职、局长降职,但是有多少冤假错案成为利益交换的牺牲品。

三、永不停止的母爱”是时候向前看了,你的孩子或许希望你活得开心““或许他希望我不要放弃寻找”这个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Christine一生寻找孩子,直到去世也没有放弃。

我记得之前和朋友讨论,如果自己被贩子拐走会怎么样。

朋友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之前问过我妈,我要是被人贩子抓走了,你会找我吗?

我妈说,没关系啊,找不到就不找了,反正还有妹妹。

大家都笑了,我又很认真的问,是真的吗?

妈妈也很认真的看着我的眼睛,找啊,倾家荡产也要把你找回来。

”倾家荡产、穷尽一生,也找到你。

《换子疑云》依旧延续老东木的风格,压抑的调色,黑、蓝、棕是电影的主色调,影片结尾,一切走向光明,Christine嘴上鲜艳的口红,是与整个世界反抗的强硬与坚韧。

 6 ) 原声音乐忧伤而美丽

聆听本片的原声,仿佛是深秋的早晨,走在枫叶飘落的棂荫路上,迎面吹来冷风,身上的厚外套裹着身体才不觉得冷。

这时的街道没有多少人,冷清而肃穆。

天空半阴不晴的。

心里 也会莫名的惆怅。

这种感觉和聆听stan getz的focus基本类似。

不过后者更冷列。

没想到clint的配乐如此打动人心。

回到片子故事中,相信有了这种配乐的效果,影片的气氛又被提升 了一截。

 7 ) 克莉丝汀何以成为克莉丝汀

1、那晚刚看完《换子疑云》就搜索影评,只读到一篇好像是旅居巴黎的人写的文章《永不言弃的母亲》。

作者貌似资深影评人,他把评论重点放在安吉丽娜·朱莉饰演的女主角身上,写得不错,但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导演的这部电影让我感慨万千的却不在此。

2、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个阴霾的清晨,失去儿子的母亲克莉丝汀在牧师的陪伴下忐忑不安地走向法院——她将状告当地警察局和市政府:年方九岁的儿子失踪,五个月后警方把一个陌生的男孩硬塞给她,非说是她的儿子。

她拒不相认,百般央求警察局帮助寻找儿子,却落得被送进疯人院的下场。

作为一个女人,她是孤独而痛苦的——身怀六甲时丈夫便一去不归,唯一的儿子至今下落不明。

而在这个不寻常的早晨,她却又是幸运和倍感温暖的——在他们走向法院的路上,愤怒的人群挤满了街道,他们举着标语牌,呼着口号,给这位柔弱又坚韧的女子助威鼓劲。

在她的身边,还有那位充满正义感的牧师,那位四次打官司赢了当局的律师,这两位男士,一位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努力帮助和鼓励着她,一位用理性和智慧来捍卫法律的尊严和她作为一名公民的权利。

克莉丝汀,在你遭遇着丧子之痛、被人陷害的同时,你又何其幸运!

3、影片开头就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当克莉丝汀决定将真相告诉记者,警察署署长勃然大怒,他故伎重施,以触犯“第十二条”的理由将这可怜的女人强行押送到精神病院。

而1928年的洛杉矶,正如牧师在一次讲演中宣称的那样,人们正处在一个“最黑暗、最腐败、最无能”的警察局的统治之下,破案不力已经是最轻的失职,这些意欲一手遮天的警员甚至利用职权知法犯法,为自己牟取暴利,对胆敢有异议、说一个“不”字的人,二话不说,将你送进精神病院就是——那里的医生(包括其他医院的医生)早已被他们收买或是胁迫,警方说你有病,你就是有病,警方说你得了什么病,你就是得了什么病!

哪容你置辩一辞,纵有百口你也无法为自己分辩!

4、克莉丝汀被关进精神病院了,在那里她遇到一个曾是妓女的女子——她多次被一个警察嫖客殴打,刚想举报,便被送了进来。

那女人指给克莉丝汀,告诉她这里还有不少女人都是精神完全正常的人,只是不幸得罪了警察,便统统犯了违反“第十二条”规定的罪。

在这所医院里,她被冷水淋身,被医生粗暴地检查下身,被强制服药,被威胁和恐吓。

她的美丽和优雅不复存在,如影随形的是深刻的恐惧和绝望。

当克莉丝汀再次拒绝在证明警察清白的材料上签字,医生决定对她施行电刑——自然,在他们这里,有好听的名字来形容这恐怖的刑罚。

5、我真的以为克莉丝汀就这样完了。

所谓的精神病院,在此时无异于一所监狱,而且是最恐怖最冷酷最无情的监狱。

不由立即联想到,当年的林昭是否也身处这样的境遇中,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与外界隔绝,与所有关爱自己的人失去联系,想要往外面送出一句话,一千个不可能,想要让外面的人进来看一看自己,也几乎要难于上青天!

年轻而美丽的林昭就这样在被关押六年之后残忍而秘密地被杀害,而克莉丝汀也许不至于一死,可是要想出去,就得承认警察无罪自己有罪,或者拒不接受这无耻的条件一直被关到垂垂老矣!

可是她没有(你得承认,这样千钧一发的奇迹往往发生在美国而不是我们这样的国家)。

当电流即将通过她身体的那一刻,牧师如上帝的使者一样来了,解救了她。

而在林昭喑哑了喉咙的那个深夜,又有谁是她的上帝?

6、所以,当那个清晨,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走上街头为克莉丝汀呐喊向警察示威的那一刻,胜利已经注定。

摩罗在《巨人何以成为巨人》一文中指出,赫尔岑之所以成为俄罗斯历史上的一位思想巨人,源于他生长的那片土地,有利于他精神成长的丰富的营养:十二月党人和他们的妻子,赫尔岑十四岁那年的老师,正直敢言的斯塔阿尔将军,富有人道主义精神的岛区长官,对革命家表示尊敬的马车夫……那这片土地上,英雄不是孤独无助的,不是“拔剑四顾心茫然”的,上至将军、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他们敢于发出正义的声音,敢于向落难的英雄送上尊敬和关怀,并且勇于挺身而出给予英雄力所能及的帮助与扶持。

正像这部电影中一直竭尽所能帮助弱女子的牧师,还有那位“贵得请不起”的律师,因为太贵,干脆免费,他温和坚定的目光与笑容给予克莉丝汀多少勇气和慰藉。

7、法院的建筑自古以来高大巍峨,人站在高高的台阶下,渺小得自己都会鄙视自己。

而那个清晨,法院依旧是高大雄伟的,人的身躯依旧不够伟岸,但克莉丝汀走上台阶的步伐无比坚定——因为在她身后,是浪潮一般汹涌的人流,无数人的力量汇聚在一起,便可以是山崩,是海啸,可以排山倒海,震天撼地!

8、个人状告警察局和市政府而获胜的案例,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被当局迫害或诬陷获罪又能重获自由并讨回公道的,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孤苦无依却又意外获得整个社会巨大帮助扭转乾坤的,不知,我们中国有没有?

9、记住了片中一句出现两次的台词:“不随便挑事儿,但奉陪到底。

”简洁,干脆,坚决,勇敢。

心有疑虑的还是——在一个缺乏正义感的民族,奉陪到底并取得胜利的可能性会有多大?

10、不管怎样,还是喜欢这个“真实的故事”,并希望它也能多多在我们这片土地上成为真实。

 8 ) 换子疑云:弱势抗争的两种结果

在现实的生活文化里,“忍”似乎没有贬义的意思,也算不上不光彩。

相反,能“忍”的人常被认为是“看得开”、“心胸旷达”,并觉得“能忍的人有福”。

于是,能“忍”的人便也觉得自己生活态度高人一筹,因而感觉良好了。

试想想发生在克里斯汀•柯林斯身上的事,发生在中国一个“能忍”的人身上,会怎么样?

在得到了一个山寨版儿子后,也要懂得“忍”了吧。

再闹有什么意思呢?

山寨货也不是那么好找的,人应该懂得感恩,而不该要求太多。

如果警察们更有经验一点,就会找相关部门每个月给点补贴,找个人给做做思想工作。

对克里斯汀来讲呢?

在心理上把山寨版儿子当作真儿子,好好地过日子,总比进精神病院“有福”得多吧?

再会做一点,就做个锦旗给相关部门,让大家都知道警察们的辛苦和功绩。

如有这思想觉悟,那结果会是何等地美满与和谐啊!

可是克里斯汀偏不。

在一个“警察打击罪犯只是为了减少竞争”的社会里,她竟然因为一个儿子,而让警察难堪,甚至在得到了山寨版后居然还不知足。

这么不和谐的人,就该给关到精神病院去。

反话说完了,也该说说正话了,不然被人骂就冤了。

作为一个弱势者,克里斯汀的抗争推动了美国社会的进步。

即时的效果是打压了一下当时警界的腐败和暴虐,长远的效果是修改了当时的法律,比如“不得以主观认定的原因把公民送入精神病院”。

社会的进步,鲜少是通过强势者的自身改良,而更多是弱势者的不屈抗争。

然而得知道,弱势者抗争的结果,通常并不是“正必胜邪”,而是“牺牲”。

如果有一个不公平的事发生在你头上,你会有足够的勇气、骨气、血性,来冒着被送进精神病院的危险去抗争吗?

抑或是采取更高的生活态度“忍”,来换取那可怜又虚假的幸福?

最后还得说一下这电影里非常典型的三个人物。

人物1:古斯塔夫(身份:牧师)没有他对克里斯汀主动和热心的支持,克里斯汀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人物2:不知名的律师(身份:律师)在古斯塔夫请不起最好的律师的情况下,是他自愿为克里斯汀打官司。

他叫什么名字,电影好像没说。

人物3:莱斯(身份:警官)正是他对怀恩威尔农场一案没有掉以轻心,也没有在上级的打压下放掉这案子,最终才找出了那杀小孩的凶手。

这三人的身份都有明显的含义,没有这三人各司本职,为弱势者尽一分力,克里斯汀抗争的结果就只能是牺牲。

当然,电影里也有其他典型的人物,比如精神病院里的主治医生和那些看护,以及那个请不起、没露过脸的律师。。。

所以,也许我们都没有血性和骨气站出来抗争。。。

但是,假如有人有,你会选择做上述的哪些“典型人物”?

或许我们什么都帮不上,但至少可以像电影里那些群众一样,举个牌子声援一下吧。

 9 ) 换子疑云

竟然和十二宫一样是真事改编的纪录片,忽然感到毛骨悚然,杀人犯也不过二十几岁的样子,竟然这么心狠手辣的诱杀这些可怜的小孩,并毫无悔改。

他临死前那番挣扎和恐惧一点也不知道怜悯,他给这些孩子的父母带来的伤害他死一百次都无法平息,时间可以磨平伤痛,那这些伤疤始终会在那里,会被不停地掀开。

就像女主最后即使回到了看似正常的生活,还是会坚持打电话询问孩子的下落,当她得知有小孩逃出来的时候她还是会焦虑地放下一切去见一面,他们再也没办法拥有真正正常的生活了。

电影对警察和精神病院的腐败和黑暗也刻画地淋漓尽致,为了面子永远不道歉的警察队长和比孩子母亲更了解孩子的医生,甚至当最后真相水落石出时还想嫁祸给女主的警察局长,难道他们就不比杀人犯更可恶吗。

解决不了案子就解决报案的人,如今看来这倒是人类一脉相承的德行。

女主第一次见精神病医生的场景是真正的惊悚,在精神病院里如何证明自己没病呢?

事实证明没有人可以证明自己没病,即使你一切如常,他们也会找到办法证明你必须待在这里,这是当权者的地盘,这是无罪者的监狱。

可笑的是里面大多是那些被警察欺凌的女人,那些手无寸铁的弱女子。

是啊,谁会相信一个女人的说辞呢,他们相信警察的。

很多人提到女主的红唇,觉得不该出现在一个失去孩子的悲痛母亲嘴上。

首先不用说造型师肯定是考虑到朱莉那个谁都不能无视的性感嘴唇,其次我个人是觉得那个年代对女人还是要求很严格的,可以说是带有一点压迫意味的。

精神病院的女士也说只有在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说你真正想说的话,而女主在外人面前还是要保持良好的形象,甚至愤怒一点都是不合时宜的。

即使在经历丧子之痛后她还是得衣冠整齐坚持去上班,去处理事务,更凸显出她坚强的性格。

 10 ) 《换子疑云》-一位伟大女性的抗争史

《换子疑云》是一部非常棒的电影。

我想写写女主克莉丝汀·柯林斯在整个事件中的性格转变。

女主是一个生活在1920年代的单亲妈妈,靠着当电话接线员,赚钱养活自己和9岁的儿子。

刚开始她的个性是非常传统的,很温柔贤惠,她和男性交流的时候,处于被动位置,想拒绝却又不会拒绝(比如开场她和本的对话,她下班着急赶回家,却无法直接拒绝本)。

正是因为她这样一个温顺的个性,所以当时她去车站接儿子的时候,她发现那个男孩,不是她的亲生儿子,她第一反应肯定想拒绝。

此刻,警察队长对她说了一长串洗脑的话,说什么孩子的长相是会变的,孩子遭受了那么多痛苦,如果你不把他接回家,孩子无处可去,所有人都会因此感到不快,感到颜面扫地。

克莉丝汀作为一个心地善良又温顺的女性,她的内心深处是抵触的,但是女性长期以来被社会和文化束缚,没有话语权,没有反抗之力(即使在21世纪,这样的现象也十分常见)。

她也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让所有人不悦,因此她为了维护别人的颜面,被迫认下这个孩子。

开头这一个小小的冲突,就完完全全体现了男性和女性的地位差距。

男性处于强势地位,说话做事都是充满权威,说一不二,觉得自己是宇宙的主宰。

女性在面对这样强势的男性时,不由自主地退缩和服从。

接下来故事的走向开始发生变化,当女主回家之后,她冷静下来,她发现自己被愚弄了。

女性虽然柔弱,但女性不是傻子,她很聪明,也能独立思考。

再者说,女主是一个母亲,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母亲为了找回自己的孩子,是不会畏惧任何强权的。

女主决定抗争,无奈她的对手太强大,她的抗争无济于事。

此刻好心人士牧师出现,决定助她一臂之力。

牧师希望她能站出来,去揭发警察局的卑劣行为,为更多受害者发声。

女主一听,连连拒绝,她被吓坏了。

她只是想找回儿子,她可没想过要当一只“抗争领头羊”。

那个时代,让一个女性站出来,公开和强权斗争,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巨大的勇气。

女主只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找回自己的儿子,她对着媒体讲出真相,说这个孩子不是自己的儿子。

很快她就遭遇了强权的反击。

这一次她付出的代价是惨烈的,她被强制关进了精神病院。

她发现这个精神病院里住满了“女疯子”,刚开始她以为自己和她们不一样,她是正常的,是被冤枉的,她极力想要证明自己是正常人。

后来一个女病人卡罗尔告诉她实情,她们都是被强制关押进来的。

女主说:“我只是要证明我不是疯子。

”卡罗尔:“哦?

怎么证明?

你表现得越清醒,看上去就越疯癫。

如果你笑得太多,你就是妄想症或者癔病。

如果你不笑,那就是抑郁症。

如果你的表现不温不火,那就是情感孤僻以及潜在的紧张性精神分裂症。

”卡罗尔发表了一段经典名言:“你真天真啊?

人人都知道女人很脆弱,对吗?

她们只有感性,没有理性,神经过敏。

有时候,当他们说了点儿什么不中听的话……女人就他妈的能发疯。

抱歉,我说粗口了。

如果我们是精神病,就用不着听我们废话。

我的意思是,你会相信谁,相信一个准备反抗整个权力部门的疯女人,还是相信一名警察?

一旦他们把我们丢到这儿,我们就得乖乖听话,把嘴闭上,否则……(停顿)你就永远回不了家。

或者变成那样再回去。

”这一段话,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女性的情绪是如何被污名化的。

女性一旦流露出情绪,立刻就被扣上“敏感多疑”、“被害妄想”、“作”、“情绪不稳定”的帽子,但凡你要为自己发声,男性直接就说:“不要和女性讲道理,女性都太情绪化了”。

如果你的声音大一些,别人立刻就指责你是个“女疯子”。

我仔细思考了一下,好像在我的刻板印象中,确实是听说“女疯子”比较多,好像女性总是和疯疯癫癫、歇斯底里联系在一起,极少听到“男疯子”。

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当然男性也有相应的代名词“男傻子”。

当然那时候女主还没明白,医院和警察局是沆瀣一气的,她还竭力想和医生沟通,想证明自己是正常人,这些行为根本就没用。

后来病友卡罗尔为了帮她,打了医生一耳光,卡罗尔遭受了电击的酷刑。

一直到此刻,女主的自我意识终于开始觉醒,她意识到这是一个多么不公的世界。

后来她竟然敢骂了医生一句脏话,那是她决定反抗的开始。

这是一部弱者对强权的抗争,同时也是一个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抗争,女性本来就遭受了双重压迫。

当女主出院以后,开始了自己的抗争之旅,她在牧师的帮助下,起诉了警察局。

这时候,她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唯唯诺诺的女性,她变得无比坚定,充满勇气。

她不再低眉顺眼,而是敢于和所有人对视,她敢站出来,去帮助更多受害者。

当然在她抗争的过程中,她并不孤单,有很多好心人支持她,如果没有这些正义人士的帮忙,单靠她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她就会被永远困在精神病院了。

正义最终还是到来了,法院的判决如下:一,对警察队长实施永久停职。

二,在法律程序上更加严格和严密,保证城市里的公民不会随意被送进精神病院。

三,只有罢免警察局长职务才能恢复市民对警察的信心。

在女主的坚持下,精神病院里那些被冤枉的女性,全部都被解救出来,看着那些受尽折磨的女性走出牢笼,自由地呼吸空气,我很感动。

这就是女性帮助女性,当时在精神病院里,病友卡罗尔对她伸出援手,而她最后也将卡罗尔救了出来。

我觉得安吉丽娜·朱莉对这个角色的塑造是成功的,一个生活在一百年前的女性,和我们现代女性相比,绝对不可能一样。

她不可能刚出场就自信满满,她是被社会塑造出来的女性,是温柔贤淑,不敢大声讲话的。

经历这么多事,女主完成内心的转变,她成长了,也强大了。

她重新塑造自我,并且掌握了人生主动权。

电影的最后说她一生都没有放弃寻找儿子,她始终心怀希望,我想这也是她继续活下去的支撑。

《换子疑云》短评

一則真實故事。AJ飾演爲了失蹤兒子爲了美國警部擁權污穢而致力奮鬥的單親媽媽。特喜歡她告訴兒子父親離開的原因。比你大一些的盒子速遞。叫做責任。沒轍了。對AJ的喜歡已經定格。1928年3月。略微暗淡的天空與風景。帽子下的輪廓抹上火紅。仿佛是腐敗與貪婪下。唯一的抵抗。如此堅強。如此美麗

6分钟前
  • 阿辰
  • 推荐

无中生有的片子

7分钟前
  • .咪┌,
  • 较差

其实很无聊啊

9分钟前
  • y
  • 较差

唉,朱莉怎么就开始残了......

10分钟前
  • 末路's贵族
  • 很差

一般般,没什么悬疑,jolie演技给两星

14分钟前
  • 熙晟睿
  • 较差

劇情、攝影、演技、敘事方式都具相當的水準,會隨著劇情難過、生氣、痛快、嘆氣、微笑。這不是會讓你流淚的電影,但絕對令人難過,令人對母親不捨。電影是由真人真事改編,而現實的真相,更讓人心痛。

16分钟前
  • mingjoyce
  • 力荐

一部伊斯特伍德作品成功与否,几乎完全取决于其构造的"绝境"是否坚实.他不相信任何人物会发生哪怕是表面上的变化,因为他们都不过是全片表意系统中的某个部件;这一观念下的偏执接近奥利弗斯通而远离斯科塞斯――后者从不像前两者一样着意于弱势的"好人"如何纤尘不染,而是仅仅关注强势又病态的"恶人"们怎样假装被治愈和驯服(I'm cured, all right!). 再扯远去讲,展示"善良弱者如何被逼为恶"的《小丑》也因此毋庸置疑地归属于斯通-伊斯特伍德式的正义使者之传统.

21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还行

主题混乱不清,最后哪点都没讲好。如果是一个亲爱的式的故事,母亲的视角在出了精神病院到法庭戏结束这段是完全消失的,哪怕中间自己孩子可能已经死了也没有对母亲的情绪有任何着墨。如果在讲社会现实问题,首先是放在08年的美国并没有任何现实性(虽然被精神病咱们看了确实难绷),其次是过程极其模式化。律师、记者轮番出场,几个脸谱化的反派,然后法庭正道的光落下后就是happy ending。对于制度,结构性作恶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任何的深究。而这两条线的中间还夹了一条悬疑线不断干扰视线,首先论悬疑成色那肯定是很无聊的水平,第二在变态杀人犯那里着墨那么多又和你前面两条线有什么关系?这个在东木90年代后的佳作中真的算比较差的了

23分钟前
  • montage
  • 较差

导演水平不行,色调让人很不舒服,演员演技也很不到位。

25分钟前
  • 周先生
  • 较差

2009.03.01看到一帮美剧里的熟人——警察局长是这一季《24》里的“第一先生”,警长演过《Monk》某一集的杀人犯,精神病院里仗义的站街小姐是《The Office》里Michael的感情纠葛对象……电影真不错,但我实在不喜欢安吉丽娜·朱莉……

28分钟前
  • 小悬子
  • 推荐

没有悬疑的。片名加简介,电影差不多快十五钟的演讲后,下面的情节就大概能猜出七八分了。有个疑问,片尾逃脱小孩的口供,感觉太多此一举了,这一段一出来我就忍不住想问,做什么不直接问变态杀人魔的助手沃尔特是否活着。(演助手的那孩子情绪激动起来演技造作得不行了,看得我鸡皮疙瘩一阵。)

29分钟前
  • 盲侠
  • 推荐

据上世纪20年代发生在美国加州的真实事件改编

33分钟前
  • niaoooo
  • 还行

这事情搁2010年的米国肯定不能发生,搁2010年的天朝发生几率98.5%

36分钟前
  • 身娇肉贵一朵
  • 还行

邪恶的社会有伟大的母性。jolie演的还不错,故事也深刻引人深思,但在破“杀幼”案的时候怎么感觉有点唐突与急促,最后又显得太啰嗦。Fuck you and the horse you are riding on !为什么我们的社会总是“被”就业、“被”自杀的。

38分钟前
  • Zdring
  • 力荐

一边是母亲寻找儿子的苦苦坚持,一边是警察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的腐败和不作为。电影恰到好处的将这两方面照顾的十分周全,克林特真是一个转型成功的优秀导演。唯一不足的地方是结尾过于拖沓,原以为最后归来的沃尔特没有回来,希望对我成空,对母亲而言却是开始,估计导演意图在这。

42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非常好的题材,非常好的故事,非常好的人物设定,非常好的结尾

46分钟前
  • 搬砖少年
  • 推荐

hello??选角导演是认真的吗?????她演技也太差了霸??!!!!!!!!!从头到尾都不适合这个角色啊!!!!!!!在想些什么啊

50分钟前
  • 404ing
  • 较差

结尾略显拖沓。

53分钟前
  • Minjie
  • 推荐

整个事件从发生到尘埃落定都太过顺利,除了朱莉前半段不停哭之外好像并看不出母亲在寻子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障碍,民众集体进行游行抗议之前一点前置没有,在审判结束后竟然还继续扯了20分的淡,到最后儿子沃特竟成了英雄,这跟主题有毛关系。总体来说就是主线不强劲,支线倒不少,老牛仔差着火候呢。

54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还行

如此黑暗,如此絕望,如此堅強……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