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世界,因为有了时间,才有了可延展的深度。
呱呱坠地的婴孩经历时间的洗礼成就了今天的青年,中年,亦或者是老年。
面对时间,现阶段的人类除了俯首称臣,别无他法。
不管是影视还是文学作品,人类也幻想在时间里旅行,穿梭时空以改变自己或是世界的命运。
就像《一代宗师》里宫二说的:“都说人生无悔,那是赌气的话,如果真无悔,该有多无趣啊。
”当然也会有人在回答“假如再从来一次,你会怎么做?
”的问题时,回答:“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如果可以,我还是会选择这样活。
”人类对时间的态度是复杂的,矛盾的。
时间让一切都过去,可是一切又都会被记住。
时间带走了苦痛,也磨灭了美好,时间也给了你体验,给了你记忆,时间改变了你我,从而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个有了时间经历的个体,是一个有历史的人,时间造就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
单从文字上来探讨时间,苍白没有说服力。
而林克莱特有自己的一套光影魔术讲述时间的流逝,《少年时代》这部开创性的电影将时间与电影的关系进一步的拓宽了。
同一批人马,每年夏天聚一次,拍摄一些素材,持续十二年,片中的小孩从六岁到十八岁,整整一个少年时代。
看着小梅森从小学婴儿肥,到中学洗剪吹,再到大学的文艺青年,观众也不由自主跟着回望自己的人生,当片中母亲突然间哭泣的时候,观众难免动容,这就是时间冲击。
这种拍摄方法很具有冒险精神,十二年间任何一个主创发生点儿意外,就会导致电影的泡汤,即使能补救,也不再是同一部如此连贯电影了,所以感谢上苍让林克莱特完成了这一壮举,因为下一个电影奇迹我们又要苦等多时。
这种拍摄的方式也有随机性,会有很多即兴的东西,就像电影ost,往往都是当年流行金曲。
主演谈论的伊拉克战争、911事件,手机、车子的变化,布什到奥巴马的更迭,一切都紧密结合当年时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加上这次林克莱特平实的剧作,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这些都会产生是生活记录的错觉。
这种似是而非之感就是林克莱特的电影风格。
回过头来看林克莱特的“爱在”系列、《录音带》《近郊奇情》《年少轻狂》《都市浪人》等电影,也都会发现这种时空的错觉。
电影与时间紧密的结合,时间推动电影情节,电影与时间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观众沉迷其中不可自拔。
也许观影世界里林克莱特才最懂时间与电影的关系,电影在时间里发酵,电影揭开面纱的那天散发醇香,倾倒影迷。
林克莱特在《少年时代》里,其实讲述了一个挺悲伤的成长故事。
梅森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带着一双儿女辗转奔波,一边求学一边工作,艰辛可想而知。
母亲先后遭遇了几任丈夫,都以离婚收场,梅森从小就四处搬家、转学,领教了各色混混、醉鬼、暴力狂,林克莱特没有正面深究这些人生的不幸,只是在小梅森的性格塑造上体现出来,长大后慢慢定型的梅森有一股阴郁气质,这些都与他的家庭生活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
林克莱特的好拍档伊桑•霍克这次扮演了电影里父亲的角色,这个角色也更像是梅森的精神导师,给电影带来了一些欢乐。
语速惊人的伊桑给《少年时代》带来了林克莱特另一个电影标配——话唠。
父亲坚持每两周接孩子们一起过周末,不论母亲和孩子们搬家到哪里,电影里父亲是孩子们万能导师,鼓励的话语、政治教育(批判伊战、帮奥巴马拉票)、性教育、如何走出分手阴影、音乐探讨等等,这样就构成了父与子的联系与传承。
有一场戏印象很深,十六岁生日的梅森因为父亲忘了三年级时答应给他的GTO古董车礼物,反而将它卖了,生闷气。
结果父亲拿出礼物,叫梅森拆开,是一张父亲自己录的关于甲壳虫的CD,梅森立马喜笑颜开了。
林克莱特的电影记录下小男孩的12年的成长,也顺带了美国(德州)风情画的展示。
美式小孩的成长环境、接受的教育,对比会发现这跟中国小孩的成长经历有太多的不一样。
比如他们的上课方式、家庭作业,家长对学习的监督方式,大学前自己工作攒钱买车、缴学费,孩子父母的相处方式,孩子更像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依附于父母的寄生虫,美国孩子有更多的自主权和发展渠道,父母只是给建议,不会干涉孩子的决定。
比如梅森选择了摄影课程,本来想离家更远但最终选择德州大学也是自己的决定。
孩子成年后通常自己出去打工挣钱,如果钱足够父母也通常不会再给予经济上的帮助,不再受父母资助的孩子也不再受父母约束,就像梅森姐姐说的:“经济上独立了,就可以不再听父母的话了。
”影片最后,梅森进入了大学,和几名刚认识的大学校友去爬山,夕阳西下,跟拍的梅森和一女孩的摄影画面,像极了“爱在”系列的跟拍画面,嗯,没错一个时代又在面前铺开了,那是梅森的“青年时代”。
某杂志采访林克莱特:“如果拍续集,将男主的故事一直延续下去会是怎样?
”林克莱特开玩笑似地假设:“男主上了大学,毕业,过了几年去欧洲旅行,在火车上邂逅了一位心动女生……”看到这我当真了,会心的笑了,原来这是一瓶12年+18年的老酒。
伊桑霍克在电影《少年时代》里对披头士四子的点评,是我见过最好的。
“保罗带你去派对,乔治跟你谈论上帝,约翰喊着,不,是爱和痛,然后林格就说,嘿,我们就不能享受当下吗?
”“You got Paul, who takes you to the party. George who talks to you about God. John is just, "No, it's about love and pain." and then Ringo who just says, "Hey, Can't we enjoy what we have while we have it?"他在写给女儿的信里还详细地聊起了他听披头士的感受。
伊桑霍克的见解如下:如果你听太多他们的个人作品,你会发现:太多列侬,突然之间你会变得过于自我;太多保罗,你可能会变得多愁善感——老实说他的歌再多一点就陈词滥调了;太多乔治的话,我想说,我们都有热爱思辨的一面,但思辨只有前六分钟有趣,你懂吗?
林格呢,他很有趣、玩世不恭、我行我素,但是他唱歌不好听——他在70年代出过一大堆歌(数量甚至超过列侬),但是没有人会回到家,放上一张林格的唱片,从头放到尾,就是不会。
然而,当你把他们各自的作品放在一起听,一首挨着一首,由着它切换,你会发现这些作品好听极了,然后你开始听到一个整体:披头士乐队。
可能因为列侬是在40岁被枪杀的(列侬有首遗作叫做《四十而已(Life Begins at 40)》,写给林格,我没办法收录这首歌,因为它显得很讽刺,我笑不出来),我也刚满四十岁,这促使我做了这张歌单。
我听着这些歌,因为某些原因(可能是离婚带来的持续的、变形的痛苦)感到悲从中来,为列侬和保罗友情的变调。
我知道,我知道这与我无关,但是该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真爱不能长久?
为什么我们要向遗憾低头?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我们总是把赐予看作危险?
把不同看作缺陷?
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我们的磨合可以使彼此更加完善?
我读到一则关于列侬母亲去世的小故事:他曾是一个愤怒的青年,兜里揣着弹簧刀,嘴里叼着烟,满脑子性幻想。
在他母亲的悼念仪式上,他喝醉了,精神沮丧,把一个乐队同伙打了,冲了出去。
比他年长几岁的保罗——年轻,对女孩还没有什么兴趣,看起来其貌不扬,缺乏叛逆精神和对异性的吸引力,进乐队全凭他14岁就会弹吉他——追到街上,问他:“你为什么这么混呢?
”列侬说:“我妈死了!
”保罗说:“你从来没问过我妈妈。
”“你妈怎么了?
”“我妈也死了。
”他们在郊区的街头抱头痛哭,完了列侬说,“我们TMD能不能搞个乐队?
”这个故事回答了一个听披头士以来一直困扰我的问题:披头士只存在了短短的10年时间,那些年里乐队成员还是那么年轻,他们如何写出了《Help》《Fool on the Hill》《 Eleanor Rigby》 《Yesterday》《A Day in the Life》这样的歌曲?
那时他们不过是25岁的年轻人,和酒店门外一群闹哄哄的粉丝混在一起,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爱喝酒聚会,他们如何下定决心去实现如此意义深刻的艺术目标呢?
我想是因为他们痛苦。
他们知道真爱总是不可以长久。
他们年轻时就知道。
我不想承认,我希望列侬和保罗永远一起完美地写歌,但这真的就是意义所在吗?
我是说,如果一朵玫瑰的意义是永垂不朽,那么玫瑰会是石头做的,对吧?
所以我们如何成熟坦荡地面对现实?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你很难不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来证明列侬和保罗重归于好。
所有的迹象都证明。
最近保罗上了电视节目,他唱的全是列侬的歌,看起来非常高兴。
你听“Two of Us”(他们一起写的最后一首歌)会难过吗?
那两个曾经在马路中央拥抱的没有母亲的少年,他们又在想什么呢?
当他们写下这句歌词的时候:我们之间的回忆长过那向前延伸的道路。
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和天下所有的散场一样,很难说清。
有人说作为追随者的保罗超过了作为领导者的列侬,他们之间的关系不再平衡。
有人说保罗有点心机,他想背着其他三个人买断乐队版权;还有人说经纪人Brain Epstein去世后,没有人协调他们之间的矛盾。
谁知道呢。
乔治曾说《Hey Jude》这首歌是披头士解散的开始。
那时Brain Epstein去世,列侬和保罗不得不独立运营全新的苹果厂牌。
他们录了《Hey Jude》和《Revolution》两首单曲。
通常,Brain来决定那首A面哪首B面,现在他们只能自己决定。
列侬认为《Revolution》是一首举足轻重的政治歌曲,他们需要借此建立成熟的乐队面貌。
保罗则认为《Revolution》虽然很牛,但披头士首先是一支流行乐队,应该让《Hey Jude》做主打。
他认为《Hey Jude》一定会火,政治相关的应该放在B面。
乐队成员投票,《Hey Jude》以3票胜出。
据乔治说,列侬觉得保罗就像是发动了一场政变。
他虽然表面上淡定,但开始萌生退意。
披头士不再是他的乐队了。
这个故事的点睛之笔是:收录《Hey Jude》和《Revolution》的这张单曲刚出来,几个人就想开个玩笑,去滚石乐队的新歌试听会上播放。
据滚石乐队贾格尔说,四个家伙跑来,一说他们的新单曲,滚石的专辑才放一半,大家都吵着要听披头士的。
披头士的单曲一放,人们就把这张翻来覆去地听,滚石的《乞丐盛宴》根本插不上话。
可见不管列侬当初有多气,他也没有那么气吧……有人曾问过列侬,是否还愿意和保罗一起玩音乐,他答道:这个问题在我这里永远都是,玩什么音乐?
是关于音乐的问题。
我们一起玩得很好——如果他有了一个想法需要我,我很乐意一起玩。
我喜欢这段。
也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爱总是不可以长久,但真爱留下的旋律可以。
伊桑霍克的披头士歌单《THE BLACK ALBUM》Disc 1:1. Paul McCartney & Wings, “Band on the Run”2. George Harrison, “My Sweet Lord”3. John Lennon feat. The Flux Fiddlers & the Plastic Ono Band, “Jealous Guy”4. Ringo Starr, “Photograph”5. John Lennon, “How?”6. Paul McCartney, “Every Night”7. George Harrison, “Blow Away”8. Paul McCartney, “Maybe I’m Amazed”9. John Lennon, “Woman”10.Paul McCartney & Wings, “Jet”11. John Lennon, “Stand by Me”12. Ringo Starr, “No No Song”13. Paul McCartney, “Junk”14. John Lennon, “Love”15.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The Back Seat of My Car”16. John Lennon, “Watching the Wheels”17. John Lennon, “Mind Games”18. Paul McCartney & Wings, “Bluebird”19. John Lennon, “Beautiful Boy (Darling Boy)”20. George Harrison, “What Is Life”Disc 2:1. John Lennon, “God”2. Wings, “Listen to What the Man Said”3. John Lennon, “Crippled Inside”4. Ringo Starr, “You’re Sixteen You’re Beautiful (And You’re Mine)”5. Paul McCartney & Wings, “Let Me Roll It”6. John Lennon & The Plastic Ono Band, “Power to the People”7. Paul McCartney, “Another Day”8. George Harrison, “If Not For You (2001 Digital Remaster)”9. John Lennon, “(Just Like) Starting Over”10. Wings, “Let ‘Em In”11. John Lennon, “Mother”12. Paul McCartney & Wings, “Helen Wheels”13. John Lennon, “I Found Out”14.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Uncle Albert / Admiral Halsey”15. John Lennon, Yoko Ono & The Plastic Ono Band, “Instant Karma! (We All Shine On)”15. George Harrison, “Not Guilty (2004 Digital Remaster)”16. Paul McCartney & Linda McCartney, “Heart of the Country”17. John Lennon, “Oh Yoko!”18. Wings, “Mull of Kintyre”19. Ringo Starr, “It Don’t Come Easy”Disc 3:1. John Lennon, “Grow Old With Me (2010 Remaster)”2. Wings, “Silly Love Songs”3. The Beatles, “Real Love”4. Paul McCartney & Wings, “My Love”5. John Lennon, “Oh My Love”6. George Harrison, “Give Me Love (Give Me Peace on Earth)”7. Paul McCartney, “Pipes of Peace”8. John Lennon, “Imagine”9. Paul McCartney, “Here Today”10. George Harrison, “All Things Must Pass”11. Paul McCartney, “And I Love Her (Live on MTV Unplugged)”英文原文: http://www.buzzfeed.com/ethanhawke/boyhood-the-black-album
通过艺术攻占时间堡垒的事业实际上只是一个幻觉,这里面没有确定的成功者,只有短暂的骚动(无论它是热情的还是隐忍的)。
短暂,是时间的根本圈套。
理查德·林克莱特总是和时间对抗,“爱在”三部曲以七年为一个节点,描绘一条探讨爱情的生命线,这个做法的精彩,在于前两部中捕捉并呈现了爱情闪动的火光,这种精彩还是瞬时、偶然的,而只有瞬间的,才可能是永恒的(普遍性的永恒也许可行,时间线的永恒本不存在)。
实际上,到第三部的时候,他已无出路,为了故事与目的(或责任),只能进入到婚姻的主题里。
而这一点,是时间早已给出的、毫无新意的结论,已是林克莱特的意志所无法左右的。
他只能在婚姻俗常的主题里,凭借有限的才华,拼命投入细节,当然,活儿挺漂亮,但已经只是匠器,而非有创造力的作品了。
林克莱特落入了时间的圈套,后继无力。
《少年时代》无疑是他的另一个对抗时间的野心之作。
这一次,他采取的方法更加错误:在三部曲中,他仍在可控的虚构里进行构筑,但在《少年时代》里,野心使他触犯了真实与虚构的泾渭,电影试图做一种对两者的贯通与联接,但最终只是拍出了一片可疑的模糊地带,既没有真实的触动力,也没有虚构的表现力。
没错,很多人都被触动了,但是要分辨清楚,这个触动并非来自好作品对观众内心的深度搅扰,而是来自林克莱特的叙事技巧。
说的难听点,这触动是一种算计,从构思这个作品之初,这个算计就成立了,十二年的虚构故事以模拟真实的外衣挂出来,一定会造成廉价的、肤浅的、高效率的感动。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我始终处于焦虑状态。
为作者的焦虑,我可以预想这个作品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预想了,这只是一部已知的电影,已知的情节、已知的人物走向、已知的结局、已知的煽情点,甚至连音乐,也几乎是已知的。
果然,电影结束,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这部电影从构思之初就是失败的。
这个方法让作品丧失了留白和想象空间,就像你打算去无印良品买一只木碟,你还没有去,就知道你一定能买到一枚让你满意的木碟,你去买,只是在验证一种必然、满足一种需求。
也就是说,《少年时代》的叙事过程里,已经不再能发现偶然的闪光。
我们为什么还要去看一部必然的电影呢?
我不知道林克莱特在创作的过程中有没有试图放弃这个作品,我也不知道,除了隐匿的投机心理和懒惰的惯性,还有什么能促成他花费十二年去完成一件无趣的、冗长的、缺乏新意的作品。
在真实与虚构的暧昧处理之中,林克莱特不可避免地堕落着。
“爱在”三部曲以及《半梦半醒的人生》中精彩的对白、对白间溢出的才华,在《少年时代》里也所剩无几。
这部工整的电影,丧失了一个作者存在的必要,从好莱坞可以抓出一大把能做出同样工整效果的导演,只是他们更务实,不会去做这件乏味的事情。
也许支撑林克莱特完成这部作品的动力,还有他执拗的作者性的自负或者说天真的理想主义。
但是真的很不可取,他在这种自我认定里失去了理性。
把电影时间与现实时间进行等同处理,这件事的要义在于理性地把握好恰当的分寸。
贝拉·塔尔的方法是局部的对应,这种局部能够造成观众进入影像时空时,便适可而止。
而林克莱特,在更大跨度的、以年为刻度的对应里失控了。
前者利用了时间的属性,后者中了时间的圈套。
如果林克莱特不去反思并否定《少年时代》与《爱在午夜降临前》的话,这个导演也就不再值得被赋予期待。
电影被创造出来,不是因为它等同于生活,而恰恰是因为它与生活的差别。
美国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用了12年时光拍成的电影《少年时代》(《Boyhood》),时长2小时45分,演员在电影中长大的长大,变老的变老,可惜的是,他们只是长大了和变老了……这部影片的叙述方法,虽然是中国文学和日本影人作品中,最喜欢和最擅长表现的那种平淡至极的生活流,然而,他用的却是西方油画,而不是东方绘画的方式。
他的技法是记录、记录、再记录,如同油画笔在画布上一路涂满、涂满、再涂满。
这导致他的电影喜欢堆砌琐碎。
《爱在午夜降临前》也有这样的弊病。
爸爸和儿子的聊天,和朋友的聊天,也常常陷入无聊的漫谈。
从这样的角度来讲,理查德•林克莱特缺乏那种把生活提炼成艺术的“作为艺术家的自觉”。
其实,高超的、生活写真似的、现实主义作品,并不是把生活事无巨细、不分详略地一概讲出。
当无情的时光总是如河流一般充满不可预测、不可把握,缓缓流过,当天地容颜未改,人和生活却已翻天覆地……艺术的价值,就是要在那些翻天覆地的地方,有所停驻。
这样说吧,岁月固然可以“悠悠而去”,艺术作品中的人生却要“点点滴滴”。
如果用相片和图画来形容,对于景物尽收眼底、丝毫不漏的相片,远比不上画家对于事物选择之后的美的再现和凸显。
安格尔最著名的画作《大宫女》,以及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常被认为人体的比例不对。
当别人指责《大宫女》“简直多了三节脊椎骨”时,安格尔的学生可以昂然回应:“这一切都是为了美!
”艺术就是这样奇妙的东西。
《少年时代》正是因为故事的详略太均衡,节奏太冲淡,才缺乏了艺术上的记忆点。
第一个让我产生遗憾的地方来自主角梅森的第一次搬家:当他和妈妈、姐姐坐在行驶的车里,看到童年的玩伴儿骑着自行车向他们追来,他的眼角扫了扫,这个镜头就过去了。
如果这可以称作是导演情感的节制与惜墨如金,那么后面导演用了大量的中景来表现梅森和姐姐在车里的嬉闹,就显得完全可删。
如果这时导演对搬家的叙述戛然而止,儿童玩伴追车的情节就会保存在观众的记忆里,也方便塑造出后来略显“敏感、内向、克制”的主角。
第二个遗憾来自妈妈在房间里突然失控流泪,也就是说“我本来觉得人生还会有很多”的那个桥段。
在这一段中,故事的表现显得单薄,只是匆匆结束了事。
这一段的台词真是少而又少。
影片中对她的三任丈夫都做了相对详尽的性格展现,可谓大费周折,然而对她的展现却是不足的。
她是如何度过一个又一个时期,她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她自己又是如何完成心理成长的,都语焉未详。
那么长的一个电影,她只是一个大配角。
这就像整个网撒出去了收不回来。
因此就很难真正动人。
这部影片是历时12年才拍成,演员本身形体和形象的改变倒是非常能够引起人的触动,使人觉得“少年子弟江湖老”。
可是很遗憾,我却更希望它在主角和配角的灵魂塑造上触动我们。
我想要看到的,也正如歌德在《浮士德》中所言:“当大自然漫不经心地捻出无限的长线,绕上纺锤之时,当不调和的森罗万象发出厌烦嘈杂的响声之时,是谁划分那种单调的流线,赋予生命,使它律动鲜明?
谁把个别纳入整体的庄严,使他奏出一种美妙的和音……”。
另外,因为拍摄周期过长的原因,开头的二三十分钟的画面显得粗疏和过时。
它更像是一个老式美剧的开头,运镜、剪接都不够新颖。
在这个电影中,我还惊讶于它的剧本是怎么写成的——这看上去很难完成。
如果是一本小说,作者倒可以在出版之前,历经几十年反复对于前后的人物、情节等进行修改,以到达最终成品气质的和谐统一。
可是电影若按照12年前的剧本开拍,那么以后的12年来,导演的构思、想法、思想深度或多或少会发生变化。
要求自己必须要遵守数年前的思路,是一件多么折磨人的事情。
这就像垒积木,如果积木垒到第三层,发现第一层有缺陷怎么办?
演员已经长大,是没有办法重新拍的。
而且,在全部拍完之后,整体的故事结构和逻辑,因为混杂了导演每一个阶段的新思想和感悟,又该如何揉和在一起呢?
如果一定要成片,那么这样得到的结果,一种可能是成片时的影片思考的明显落伍,一种是导演的思考一直在演进,随拍随改,但最后艺术上却要为自己数年前的影像和稚嫩买单。
剪接时不得不委曲求全,只做一些线性故事的拼凑。
我觉得《少年时代》颇近似于第二种。
比方,尽管故事一直聚焦在艾拉•萨尔蒙饰演的梅森身上,但他到底是如何从一个躺在草地上看天的,有些小叛逆和调皮的6岁男孩,逐渐成长成一个18岁的青涩、内向的男生的呢?
其实交代不足。
姐姐在他身边,性格也非常表面化。
有时候我觉得,可能因为时间流变,导演已经顾不上故事和人物性格的塑造和严丝合缝。
只能给角色们一个大概的性格走向,随后就用剧本堆砌模仿真实的细节,放任自流。
父亲带着他们打保龄球、谈初恋的处理、游泳、露营、送唱片……,有哪一个是必须不可去掉的情节?
后来的两任继父,他们对主角造成的影响,也是犯重的。
在那些优秀的关于少年心理成长的电影中,无论是特吕弗的《四百击》,还是杨德昌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他们都聚焦在少年成长的某个阶段,通过抽丝剥茧地对故事的打造,来完成一个丰满的人物,推动他心灵的速成。
《少年时代》则更像是纪录片,缺乏塑造的自觉,而更多是自发。
可以这样说,它算不上差片,但是不够好。
与同时提名柏林金熊影片并最终获得评审团大奖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相比,《少年时代》缺少的是鲜明的视觉语言和个性思想,韦斯•安德森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创造的时代气氛和电影气质,相比更加令人流连忘返——它那么独特、甜美、精致、感伤!
而去年戛纳金棕榈的得主《阿黛尔的生活》,虽然与《少年时代》一样,也是讲一个人的成长,但导演阿布戴•柯西胥却能使我们深切触摸到阿黛尔的心灵颤抖。
阿黛尔的青春乱发,就像她纠结的情绪。
她那经常被特写的绯红的、婴儿肥的脸蛋和迷离的双眼,则是突出了她的青春,和因为不够老练必然导致的茫然。
的确,在电影导演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成长”是最永恒也最令人着迷的主题之一。
天下无一事不和成长有关。
可是,有选择地展现素材,而不是逐一记录,这才是对艺术家的真正挑战。
看完《boyhood》,想了許多。
從戲院出來那一刻,有個強烈的感覺: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講“藝術”。
結尾處學舞蹈的女孩對男孩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一瞬間建構了永遠」,其實不就是在說藝術嗎,像男孩拍下的一張張抓住一瞬的照片;像這部由若干個一瞬間組成的電影——皆成為了某種永恆。
但又不盡然。
其實應該說,這部電影講的是“藝術”的功能:它教會我們怎樣去面對生活、面對生命。
電影中父親和母親,恰好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活態度:母親講究按部就班,從不出錯的紀律性(有一幕男孩15歲生日,母親問他是否抽了點煙喝了點酒,男孩承認,母親便和他說:我們明天好好談談),連她後來找的兩任老公亦然(他們總不讓小孩晚一些回家),無怪乎,她會覺得自己的人生只剩下了按部就班的下一站:葬禮;而愛音樂的父親採取的卻是一種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希望孩子們熱愛生活(他帶他們去看棒球賽、遊戲、看蝴蝶、露營),勇於分享(他讓孩子們與他分享戀愛經歷,甚至提醒他們注意在性行為中保護自己),讓他們勇敢去追求藝術(他和他們一同唱歌;鼓勵男孩從失戀的創傷中走出來,要堅持拍照)。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抱怨父親忘了一個承諾:許多年前父親答應要把車送給他,但結果卻私自賣了,父親告訴他:你可以工作以後自己攢錢買一部(結果他打工後確有了一部自己的車),而後父親卻送了一份禮物給他,是一張beatles的唱片。
這是父親要教會男孩的事:從來不是耽溺物質,除了自力更生,而應該去追求更多美好的事物。
電影中有一幕,男孩高中畢業後離異多年的父親母親一起在家中為他慶祝。
父親感激母親的付出,說她將兩個孩子照顧得很好,但後來母親的表情卻很不是滋味,也許她覺得自己過得並不順遂,尤其是婚姻。
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總是憂心於過去和將來,而忽略了當下她已擁有的最大成就:她成功教育了兩個孩子,更別提還有一個因為她改變了人生軌跡的維修工。
這些戲其實都安排得極好,他們為母親的生活找到了出口。
不要看她刻板無趣,其實她的人生也很豐富多彩,她收穫了人生的許多果實,但可惜的是對她自己而言似乎都不重要,其實她喪失了對生活的敏感與熱情,如同父親最後說的:「如果她可以寬容一點」——不止是對別人寬容,也要對自己寬容,如果她懂得去體察當下,放下無謂的偏執和顧慮,她也會發現自己的美好。
男孩最後問父親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父親告訴他:「我也不知道,但慶幸的是你已經開始用心去感受了,你要一直感受下去,因為人長大後或會漸漸麻木。
」回想電影中母親的第三任丈夫,開始時也十分有衝勁、開放(他買了相機給男孩,也支持他在房中弄個暗房來沖洗照片),但生活卻讓他最終也變成了一個酗酒、暴躁、麻木的男人。
是的,這是生活、藝術教會我們的事:「用心去感受」。
男孩的「心」是什麼?
男孩一直追求的是一份「自由」「熱愛」,一份不循規蹈矩的生活,而他的高中女友第一次聽到他說那些話時,反應是:you are weird;男孩嚮往大自然,嚮往人與人的交流,但在去郊遊的車上,女友關心的卻只是手機裏的facebook;他為她拍的照片,從他的口中得知,她並不喜歡。
而結尾處,當幾個大學新生集體逃脫沈悶的迎新舞會,跑到野外時,一路上,初識的女孩和他聊了許多,她學的是舞蹈,是art,他們共同欣賞兩位行跡顛狂大喊大叫的朋友,覺得他們都很「cool」。
當女孩和他說:「不是我們活在當下,而是當下把握了我們」,那一瞬間,我猜男孩的心體悟到了一份生命、生活的溫暖⋯⋯看完這部電影後,我也帶著一份濃熱的溫暖從戲院離開。
它讓我體悟了生活的美好,哪怕有過這樣那樣的苦楚和淚水。
是的。
用12年来记录一个普通人的生活,这个想法够大胆。
放在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里,却是游刃有余:每年暑假,他召集主创们碰头,聊一聊过去一年的故事,弄出剧本,然后拍上几天。
如此年复一年,看光阴如何在每个人的身上流过。
他显然有着某种奇特的“恋时癖”,酷爱玩弄“时间”这个概念,在那个跨越18年完成的、著名的“Before”三部曲里面,他就玩过这个花招——不仅用日出、日落来对应爱情和婚姻的各个阶段,还巧妙把每个故事都压缩到24小时之内。
佛说“刹那即永恒”,参透了每一天的酸甜苦辣,想必也就洞察了人生的千滋百味。
用电影描绘成长并非易事。
人物传记这个类型本来就不容易讨好,如果主角是名人,尚有一些丰功伟绩可供挖掘,换成平凡人物的寻常生活,一堆琐碎和鸡毛蒜皮,实在考验观众的接受能力:为什么我们要花时间去看别人的生活?
回答就是《Boyhood》在Facebook宣传页面上写的那句话:“The story of us”。
我的父母是上世纪70年代初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人,和电影绝缘已经很久。
但是某天,我发现他们把DVD放进机器,端坐在电视机前看认认真真地看起了王小帅的《青红》、贾樟柯的《24城记》。
中国的文艺片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电影一样,节奏缓慢且缺乏戏剧性,但是,他们居然看完了。
他们看的是自己的过去,在别人的故事里寻找自己的影子。
看到在网上有网友评论:“把我的少年时代拍出来,不比这个差”。
是的,12年的光阴,一段平淡的流水账。
林克莱特在接受采访时说,自己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时间与叙事的关系”,而影片最终呈现的,就是一片波澜不惊的温暖。
离婚、失恋,然后还会有下一段婚姻和另一个女孩出现,在每一个迷惘的路口,总有一个老师或者餐厅经理会给出鼓励
真实的成长,这是本片最大的标识。
讨论这部影片,我们无法不提这个话题。
有一种声音,说本片顶多也就是这种真实的成长记录能够拿来当噱头,剩下的都是索然与平庸。
然而这部影片,绝非如此,理查德·林克莱特也绝不会如你(想得)那般无聊。
花12年时间拍一个流水账,未免太小看林克莱特了。
况且,退一万步讲,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艺术创作,凝练出的这部影片更是经得起赞美。
《少年时代》展现的过程,是让人肃然起敬的,或者是对成长,或者是对时间,或者是对生命。
但纵然有165分钟的片长,在12年的成长面前,也会稍显得无力。
12年,该拍哪些,该留哪些,都是对制作者的挑战,而不同的结果,展现的是制作者对时间和成长的不同的态度。
在本片中,从场景和事件来看,确实都没有很惊心动魄的部分。
我欣赏这样的取舍,这不仅是制作者的态度,生活原本也是如此,大部分的风平浪静,只为承受住少数的波涛汹涌。
同时,影片在剪辑方面比较干练,从几岁的小梅森一路下来,没有间隔黑屏,没有时间提示,下一段紧靠上一段,对于上一段故事中可能遗留的未触及到的空间,影片不会再做留恋与解释,在时间上的空档,留给观者,这样的留白是送给观者的礼物,也是面对成长与时间的无可奈何。
虽然不惊心动魄,我们仍能看出,影片展现出来的每个事件段落,都是有选择的,或者说都是经过一定地提炼,在不经意间把一些可能发生在不同生命群体身上的故事,抽象到梅森这一个体身上,我们跟他一起经历这横跨12年的165分钟,多少都能找到曾经的自己,比如父母吵架、离异或再婚,比如兄妹间的怄气,比如恋爱,比如性启蒙,比如搬家换学校,当然还有升学,等等。
成长有时就是这样,你一回头,发现别人经历的很多,你也经历了,而且也许你还会觉得,经历了那些,也没什么。
本片还有很大一个特点,并非以过来人的视角去回顾少年的成长,而是以少年的视角对成长做出呈现。
比如梅森回到家里,发现妈妈躺在车库的地上哭,还有紧接着那场餐桌上的戏。
这种视角,会更容易产生代入感,对曾有过类似往事的人来说,那种痛苦和惶恐会再次充满全身。
本片从故事上来看,还是比较平和,或者说是阳光的,其实少年时代可能经历的,也许会黯淡,或者阴暗很多。
但是影片并没有过多地展现这些可能,而是以一种近乎歌颂的态度,向一段成长致敬。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种效果,当上一段故事可能留下一些茫然时,影片已经开始轻松的进行下一段了,比如母亲带着姐弟二人仓皇的离开家后,紧接着就是梅森跟姐姐还有随后过来的爸爸插奥巴马竞选宣传牌的段落,这种处理会让你在上一段落积压的负面情绪很快得以释放。
当你意识到,此时的梅森已又长大了几岁时,会深刻赞同所有的困境在时间面前都是随风往事。
少年时代也不仅是一部关于少年成长的影片,它也是为人父母的酸楚记录,因为父母的爱恨情愁,让子女一起不可避免地牵连其中,虽然揪心,但是生活使然,无可抗拒。
用十几年的时光抚养,用几十年的时光等待子女回巢,想想真的很忧伤,所以,在梅森要离开家去往大学时,母亲突然痛哭出来,是啊,人生就这样了吗,没有“更多”了吗?
帕特丽夏·阿奎特饰演的母亲,同梅森一起,经历了12年的岁月,那种母亲的坚强、隐忍与伟大被帕特丽夏诠释的自然又真实。
还有伊桑·霍克,12年,他还是那个老样子,甚至可以说,还是“爱情三部曲”里的杰西的样子,玩世不恭、真情真性,只不过在三部曲中他对的是赛琳,在《少年时代》里他对的是儿女。
还有饰演梅森姐姐的罗蕾莱·林克莱特(本片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女儿),以及其它大大小小的角色,演员的表演都极其自然,生活化,不着表演的痕迹。
可以说,《少年时代》给出的,是时光雕琢下的群像。
所以,对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本片所有结果的起始,但它带来的,是一群人对成长的铭刻。
我们根本抓不住时间,而是被时间裹挟着,赶着人生路,带着对过去的回忆,与对未来的畅想与怀疑,觉得满心充盈。
但其实,从时间的角度来看,你拥有的,“一直是现在”。
故事难有结局,成长也不会有答案。
影片在最后,梅森踏入大学校门还没多久,就认识了妮可,两人在醉人的落日余晖下,闲言细语,此时两人的年龄与梅森父母相遇的年龄已相差不多,整个故事在时间上基本构成了一个闭环。
我们都在这样的闭环中,循环往返,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起点上踏上少年之路,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
其实,这不是一部电影,基本上是一部美剧,因为这部片子根本靠不上艺术电影或者电影艺术的边儿,根本就是美国德州中产阶级的琐碎、狗血的生活,表演夸张得也跟美剧差不多。
但是,重要的时这个但是,6岁到18岁,12年的光阴,没有电影会这么拍,但是林导就敢下这个手,时间堆积起来,看到最后不可能有观众不“自伤身世”,我旁边有人笑,有人叹气,有人低下头默默地擦眼睛,我知道这是导演在煽情,可是被煽得那么舒服,其实到结尾的时候,真的所有的缺点都可以被原谅。
不用过多地介绍导演演员和电影背景了,其实真的只要说一句,这部电影拍了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12年(更具体地说,12个夏天,拍摄基本在暑假),但是没有换演员,就足以永载电影史册。
忽然反应过来,这部电影其实更接近巴赞所谓的“电影的本质”,作为生活渐近线,或者“木乃伊情结”,无论剧情怎样狗血(何况不甚狗血),它确实是完成了所谓“对时间的凝视”,就像写[老友记]的剧评时很多人都会写“陪我们一起慢慢变老”,美剧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陪你度过的岁月,和你在其中投射的自己的岁月;一旦到了大结局,这些累积的情感就会集中爆发,比如前一阵的[老爸老妈浪漫史]。
可是这就是所谓亲情友情的意义,它在那儿,一直在那儿,回头去看,你会被他们和自己一起感动,就是这样。
按美剧的标准说,[少年时光]大概对应的是[成长的烦恼],虽然片中家庭算不得模范家庭,而且男主角小朋友也没有长残,但是平均十几分钟的每一季都秉承着有发展,有矛盾,有解决,有新加人物等等原则。
特别喜欢剧作的一点是对其中所有的这些东西都不做解释,从不铺垫前史,也不交代人物关系,丢给观众去脑补,实际上这也是减轻剧情冗长感的一个做法,但是真的很有效。
人物塑造其实也比较平面化,父亲一直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母亲是不甘于中产阶级郊区家庭主妇,求自我实现的现代知识女性,找了一个新丈夫和一个新男友,最后都成了酒鬼;贯穿全片的则是男主角始终被教育的两个问题“你好好想想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和“你一定要负责任”,后面一个说了太多次就让人有点烦了。
按照电影的标准来说,当然首先是片中极有意识地形成互文关系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同样以不换演员而著称,戴锦华老师对这一“青春的伤痛”有很妙的论述),然后还有导演的[Before XXXX]系列,当然还有比如小清新圣经[一天],克劳德·勒鲁什的两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瓦尔达拍了很多重访当年电影的纪录片……比起这些电影来,这部电影最好的地方就是,其实成长就是时间本身,发生了很多事儿,其实什么事儿都没发生,因为这只对你自己重要。
正如片中母亲在儿子终于高中毕业后果断卖掉房子换到公寓,跟儿子告别时那段点题的话一样,人生不过是恋爱结婚生孩子离婚再结婚再离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学会骑单车,再往后“是我的葬礼!
”,“我想要的更多!
”所谓更多,不过是“时间啊请你停一停”。
儿子高中毕业后的大趴体,简直是一个完美的大团圆结局,但是高妙之处在于导演又加了四大段戏,一段父子(在这之前父子同名的梗基本没有强调),一段母亲向儿女宣布要卖房子(那个墨西哥小工的梗真是太绝妙了!
虽然真心十分刻意但是真心完美),一段母子,一段儿子进大学后的新生活(这段马上让人想起[玩具总动员3]啊)。
这五大段煽情,加上前面两个多小时的积累,高段观众估计也扛不住啊……还好,影片一直停留在普通家庭,少年只是静静成长,没吸毒滥交,没无因反叛,没遭受更多的校园暴力,没同性恋,没变成傻大黑粗体育生,特别顺当地长成了文艺青年却不是子承父业玩音乐(小时候有一年看到他房间里有把吉他,还以为会这样呢),变成了特别切题的摄影师。
这不能不说不刻意,但是蛮准确(这是艺术电影的暧昧性呢还是剧本脱线呢还是导演逗观众玩呢?
)。
小正太头发这个梗用得很好(其中几季的长发,尤其是被第一任继父剪去的长发),脸上长出的青春痘,和结尾故作老成蓄起的胡须更好。
影片结尾时,母亲果断地“断舍离”,要求一双儿女把物品分类,留的,扔的,卖的,到她搬进公寓,只有简简单单的东西,儿子上学去的时候,不过也只有三件行李。
正如片中纷繁的人物,少数在毕业大趴体出现,多数就那样无影无踪,就像第一季骑着单车追着搬家汽车的发小,很多人注定是你生命中的过客而已。
生命不止,可能性不息,总会有人走过来走过去,你有定格的时光或者记忆,但是正如宋胖子那句经典的歌词一样,那些夏天就像青春一样回不来,说白了,真的是简简单单的事情。
有的时候就是需要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
不过说到这儿,早已不是人生如戏或者戏如人生那么简单的事儿了,千言万语化成一句话便是,林导牛逼。
留学党最喜欢讨论的话题里总是离不开融入美国社会。
因为大家憧憬的美国留学生活里最难的就是融入。
还没有出国的孩子们应该好好看看,看一遍,就好像跟着一个普通的美国孩子成长了一遍。
这样在美国,你大概知道你要交往的对象是小时候是怎么过来的。
当然我的意思不是你们在美国遇到的每个人都是Mason,但他们的身上有Mason,或他的姐姐,妈妈,女朋友,同学…… 融入难是因为我们两国人在过去十八年的生活中,记忆的点点滴滴都是由不同的细节堆积而成的。
在你空降到美国的那天起,每天的文化碰撞都与你们过去每天所经历的不同有关。
这不是一两周就能克服的。
我们的成长也不是用来因为要融入而抹去的。
我们是不一样的,Mason的妈妈是典型的未婚单亲妈妈,而身为中高产阶级家庭的我有一双相濡以沫的父母。
当小姐姐欺负Mason得意洋洋唱的歌是Britney Spears的Oops I did it again时,我没有一个可以欺负的弟弟也不知道小甜甜的歌。
当生父带孩子们出去玩的时候,姐弟两学会了在草地上接橄榄球,而我小时候常被妈妈带去小区附近的街道上打羽毛球。
Mason妈妈邀请学生和老师们来家里做客,提供的是葡萄酒和饼干芝士块。
我妈妈邀请她的同事和学生来家里玩的是唱卡拉ok,喝茶,嗑瓜子。
生父和mason在山里露营时会讨论怎么征服女孩子的芳心时,我只敢偷偷摸摸地躲着爸妈给喜欢的男生发短信。
露营这项活动乃一种传说。
当Mason在餐厅打工和女孩子打情骂俏的时候,我在学校除了死磕单词,还是死磕单词。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但这部电影的伟大除了展现出一个美国孩子的童年和中国孩子的童年有多么不一样,也让我看到我们有那么多的相同。
当Mason的继父把他的长头发剪了后妈妈说这样我能看到你的眼睛和脸颊了,我也曾被妈妈强制剪头发因为短头发好打理。
当姐弟两被生父带去看棒球赛,爸爸带着两似懂非懂的娃起哄时,我想起了小时候因为爸爸看世界杯,现在的我才那么关心世界杯,略懂足球。
当教授继父Bill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Mason耸的一句大气不敢吭的时候,我想起小时候爸妈吵架,我和他一样耸。
当Mason转学到新学校,坐在新课室里一点也不自在的时候,我想到了我转到第二个小学时被介绍给新同学的情景,我和他一样不安,别扭。
当Mason叛逆期时戴着古怪的耳环留着洗剪吹式的发型时,15岁的我喜欢艾薇儿式的黑眼圈和左右两边加起来有9个耳洞的我。
The list goes on and on, too.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不一样。
一样的是这十几年来我们都和Mason一样似懂非懂着,用不同的方式寻找着自己存在的意义。
有多少次,我们都希望找到答案,解答那个问题,what's the point?无论你在中国,美国,说中文还是英文,有些东西还是一样的。
现实生活总是比电影故事(除了这部)要复杂、难以预测和归纳。
人的欲望总是没有止境。
时间在我们寻找自己或迷失自己中匆匆流去。
我们每一个人和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是独一无二的唯一。
我们的亲人对我们的性格和人生轨迹有重要的影响但只有自己是人生的主人……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展现了一个普通美国孩子的成长。
没有一个美国朋友会和我娓娓道来TA的全部过去,也没有任何其他导演会叙述一段如此平淡真实的人生,更没有一节课堂会解读一个青少年与其他人交换的眼神。
我们出国学习、工作、旅游,各种换个环境,看看世界,体验人生的愿望都是很美好,值得追求的。
但在开始前或刚开始我们都乐此不彼的“找茬”,对比着各个国家民族人群职业等等的差异。
一开始差异让人兴奋,渐渐的差异让人紧张、变得冷漠,彼此分离,甚至排斥。
融入一个新的环境的秘诀不是去速成学会这个环境的所有规则,而是去看到、尝试感受,了解这些陌生人的过去和活法。
我们不是两个不同星球的两种人,而是千千万万独一无二的,但又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相似的个体。
看到这些,接受与被接受就更自然了。
比起过去喜欢找文化差异,现在的我更喜欢找我们重合的地方。
【来源于2015年1月8日的WTF播客对Richard Linklater的访谈,时长88分钟,全翻完12500字。
音频地址:http://www.wtfpod.com/podcast/episodes/episode_566_-_richard_linklater内容主要关于今年奥斯卡最大热门影片《少年时代》,导演个人经历、家庭状况、处世哲学,之前他拍过的电影,摇滚乐,15年要上映的新片等等。
最后关于摇滚乐那段名词太多,有的听不清,欢迎挑错、补充。
以下所有方括号里的内容都是我的补充。
——dormant】问:你不是成长在奥斯丁【德克萨斯州首府】吧?
【采访者是Marc Maron,生于1963年,美国喜剧演员、电台主持、作家、演员】答:没有,没有人成长在那儿,奥斯丁是那种你会后搬去的地方。
我成长在休斯顿大区,在德州东部的一个小镇叫Huntsville,那里有个大型监狱,是用来处决犯人的地方。
父母在我6、7岁时就离婚了。
我爸爸生活在休斯顿,妈妈在Huntsville一边攻读硕士学位、一边教学。
妈妈是老师,总是要随着她搬家,很像
问:片中的父母,还那么年轻,他们的情感其实也很脆弱,意识到这点是很困难的。
答:他们并没有答案,作为孩子其实很难意识到这点。
当你有了孩子后,不但会让你回想起童年,还会想起和自己父母的关系。
我喜欢这种一代又一代人之间的对话,比如直到20年以后,通过和孩子的对话才明白一些事情。
问:你的孩子多大了?
答:我有一个21岁的女儿【Lorelei Linklater,片中演姐姐的演员】,还有两个10岁大的女儿。
问:现实中你和妈妈的关系会像这部电影里那么紧张么?
答:差不多。
问:所以你妈妈也和酗酒、暴力的男人一起生活过?
答:片中只是孩子的视角,电影强化了这个视角。
他当然也有优点,有自己的烦恼。
他并没有动手打人,只是摔东西。
很多人都生活在这种环境中,无论是家里还是学校。
小时候我也总被打,在学校就算是很轻微的违纪,都会被打手板。
现在的社会比以前更加温和了,这是好事。
当然有的人还是会说“我小时候也挨打,看我现在也没问题,所以我也这么对待孩子。
”问:所以你从来没打过孩子。
答:开玩笑吧!
当然没有了!
我会在精神上折磨她们,哈哈。
问:你爸爸在大城市里【休斯顿】,他在做什么?
答:像电影里一样,他从事保险业,他有自己的家要养。
问:所以这其实还是一个自传式的电影。
答:大部分是,我不害怕被叫做自传式电影,我大多数的电影都有这种色彩。
起初的想法是这样,但是拍到最后已经不能这么说了,演妈妈的帕特丽夏【Patricia Arquette】,演爸爸的Ethan【Ethan Hawke】,等等,大家的想法都融进去了。
问:你和这些演员的交流有多开放?
12年的时间是怎么拍摄的?
答:能够花12年的时间去塑造角色,真的是很难得。
大概每年拍1次,1次只拍几天。
我写好剧本后,事先会花大量时间和演员彩排,但不是那种表演彩排,更像是剧情彩排,边演边谈,过程中大家有好的想法都会融进去。
问:这种电影让我很震撼,连续拍摄12年。
就像另外有一部英国纪录片<人生七年>。
看着片中的人在逐渐变老,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感受了!
答:这部电影就是关于时间的。
12年过去了,孩子们长大了,父母变老了,这个家庭随着时间发生变化,这就是我当初产生冲动想拍这部片子时的想法。
问:你是怎么让这些演员能坚持12年的?
这些演员也有自己的生活,比如Ethan,期间已经演过很多电影了,甚至是和你拍的。
答:是啊,我们俩一起也拍过其他电影,这期间我俩各自又生了5个孩子。
拍完这部片子之后,现在我能告诉你为什么没有人会这么拍片。
一是太不切实际了,花这么多时间,筹钱也很困难;另外在心里层面上,大多数的电影创作者都是控制狂,而拍这部片子很多事情都要交给未来去掌控,你能确定自己12年后是什么样么?
不能。
我事前只有一个故事框架,包括最终的镜头是我想好的,但其间的细节需要丰富,剧本都是边拍边写。
问:男主角这个演员【Ellar Coltrane】有没有想去当演员?
答:是的。
在刚开始选角的时候,他才6岁,之前他就拍过一些大头照、短片、广告,我认为他的家庭能支持他从事这个行业是很必要的,因为要拍这么多年。
所以要找一个自己喜欢表演,家庭又支持的男孩儿。
问:这12年的过程中,你要根据文化环境的变化、他们的生活变化逐步写剧本?
答:是的,这个过程很有趣。
正常的电影拍摄过程是写好剧本、选演员、拍摄、剪辑成片。
而这部片子是,每年都写一部分、拍摄、剪辑,然后也许是在架子上等5个月回来后,再想想周围发生了什么,明年会发生什么,这是一个分成12段的过程。
随着自己年龄增长,一些新发生的事情、想法,包括自己当父母的感悟、回想起的童年片段都会融进去。
问:我不知道如果事先完全不了解这部电影,直接看会感觉怎样?
答:我与看片之前完全不了解状况的人也聊过天,他们的看片过程很纠结。
刚开始看时还以为是年代片,“哦,那时候的电脑、游戏是这样的,找的旧道具”,“哦,又找了另一个男孩儿接着演,长得还真像”,看了一个小时才发觉“哦,这是同一群人”,能有这样的初始体验我觉得会很美妙。
问:你喜欢表现这种随着时间变化的情感,比如
以下影片注释中未提及人名的,均为其本人导演】,虽然没有紧凑的故事,但有冲突、有变化,看的时候你会关心里面的人物,但到结尾人就消失了。
答:是的,
这么讲故事的想法来源于我20岁出头刚刚进入电影业时,那时我觉得电影业就应该是“狂野的西部”,有着全新广阔的施展空间,我真心地认为应该有新颖的故事讲述方式,电影与时间的关系应该是独特的。
问:你拍
上过电影学校么?
答:我在看电影,拍了很多短片。
在萨姆•休斯顿州立大学学习,中途休学,之后搬到奥斯丁,在奥斯丁社区大学旁听过一些电影课程。
没得到过学位,“活到老、学到老”嘛。
问:比如
答:世上有无数的故事可讲,问题是用什么方式去讲,我对新的方式总是很有激情。
我的想法是,故事能不能从一个角色跳到另一个角色上,中间又有关联,我想捕捉的是心理过程是怎样的。
在
但是有的观众,就能够仅仅依据这3、5分钟的情节,对这个人盖棺定论,让我很难认同。
其实我们总是这样判断别人的,因为这就是我们能做的。
问:
答:是啊,当时感觉很突然、很疯狂。
问:在Huntsville,你的童年是怎样的?
你对艺术感兴趣么?
答:我有2个姐姐,家里很有学术氛围,虽然不富裕,没有夏令营、度假什么的,但是教育和艺术很受重视。
我妈妈画画,外公外婆也从事艺术工作。
我们会去博物馆、电影院这种廉价的文化场所。
爸爸周末会过来,带我去博物馆、动物园。
他们重视我的内心成长。
我从小就爱写东西,愿意讲述故事、展现角色。
小学时就写剧本,有时会在学校表演。
我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天分,很小时就赢过一些短故事比赛。
同时我也擅长体育运动,是校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带着棒球奖学金进入的大学。
在17岁时,我的愿望是能在大联盟打棒球,同时还能成为严肃的小说家,可惜2个愿望都失败了。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电影感兴趣的?
答:在20来岁的时候,但是在那个年代的德州东部,拍电影太困难、太昂贵了,不像现在用手机都能拍片,那时我还是在写故事、写剧本,花了一段时间我才意识到电影这种视觉媒体才是我的最爱,当时我就下定决心要拍电影,再也没回过头。
问:还记不记得是哪部电影让你有这种感觉?
答:不是哪一部特定的电影,而是我爱上了电影。
有两种层次的电影,一种是能让你热爱上电影的电影,但那不是你有能力能拍出来的。
在80年代早期我看过一些低成本的独立电影,比如John Sayles【约翰•塞尔斯,美国独立电影导演】的电影,比如
问:你开车到奥斯丁去看这些电影?
答:不是,那时我已经搬到休斯顿了。
大学还没毕业时,我就得到一个工作机会,当了2年半的海上采油工人,在钻井平台上工作攒钱,那是很棒的经历。
问:你会去海里采油?
答:是啊,乘坐直升飞机到钻井平台上,工作一、两个礼拜再回到岸上。
问:所以你可能一边想着特吕弗,另一边就在海上钻井。
答:回到岸上我工作时,我会去读书馆读书,读到中午就去看电影,慢慢就爱上了电影。
问:作为一个海上采油工人,你都做什么?
答:我负责处理井下安全阀【subsurface safety valve】。
问:会在水下?
答:不会,在平台上,把工具放到井下,井很深,但井口就在平台上。
我是负责保证采油安全的,所以当我看到Deepwater Horizon【2010年的墨西哥湾漏油事故】时,我很震惊。
你知道得犯多少错误才能发生那种规模的爆炸么?
我的工作是维护安全阀,即使台风把平台吹倒,安全阀都会关上,确保不会爆炸。
问:这个工作很棒啊!
答:是啊,有人会问“这个工作危险么?
”,我会说“不觉得啊,2年里只有一个新手送命,哈哈”。
问:他是怎么死的?
答:火灾。
很可惜,他还是我认识的,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他。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我上了2年大学),他是社会学专业毕业,这个专业你能干什么,也只能像我一样先去采油,攒钱再考虑今后做什么。
一开始我们不在一个钻井平台,然后我到了他的平台,他就讲起“你知道Jimmy么?
火灾烧死了”,让我觉得很突然,就是那种大家都经历过的“你还活着、他却突然死了”的瞬间。
问:所以你在探索一个讲故事的新方式,在
年轻人们开车到山上开派对。
答:是啊,70年代,摇滚年代。
年轻人都能干些什么啊,当然是开车到处晃,扮酷,想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周末没人会在家。
问:McConaughey!
【马修•麦康纳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在这里演个配角】是你发现了他。
答:人们喜欢Wooderson【马修•麦康纳片中的角色】这种角色,因为每个镇里都有这种人。
Matthew演得非常好。
在试镜时,他就说“我不是这种人,但我了解这种人。
”他完全融入了角色,大概22、23岁,装酷,瞎混,也许已经有工作了,但仍然和高中女生约会,因为他约不到同龄的女生,大学新生也许还会觉得你很酷,因为你有车,但你只能对年轻女生下手,一旦等到25岁这种人就没戏了。
问:这个片子是在哪儿选角的?
答:那时我生活在奥斯丁,麦康纳就是奥斯丁人,他是在德州大学学电影。
问:所以,可以说是你发现了他。
答:呃,我从来不这么认为。
他的命运已经注定了,我只是恰巧在他刚起步时碰到他。
问:你们是朋友么?
答:是的,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
问:是因为都是德州人的关系么?
答:不知道啊,反正就是两个来自德州东部的人。
从小并不认识,只是来自类似的小镇。
你知道么?
直到我们认识5年后,我和我爸聊天时才发现,我爸和他爸当年在同一个橄榄球队,打同一个位置,是在50年代初为休斯顿大学美洲狮队打防守后场【defensive end】,太有意思了。
他爸爸在拍
我爸爸现在还在德州。
我妈妈已经82岁了,还生活在Huntsville,我很幸运【父母健在】、很感激。
问:你说过拍电影改变了你的家庭人际关系,比如让自己的女儿来演你的电影。
你和妈妈的情感关系后来怎么变化的?
是原谅么?
答:是理解。
你希望你能继承到父母最好的品质。
我妈妈是个很有激情、有能力的人,也喜欢做掌控者。
我爸爸是个很理性的人,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但是他们的婚姻只持续了10年,有了3个孩子。
我喜欢爸爸的理性,我想也继承了一些。
问:他们之间相处得怎样?
答:还好,有一些疏离,但彼此从来没有恶意。
在我20多岁时,他们大体上也算支持我,可能不太理解我在做什么,我中途退学去工作、看电影,其他朋友都变成律师、博士了,他们觉得我浪费了天分。
直到我29岁第一部电影上映时,看到我的照片在报纸上,有影评评论这部电影时,他们才理解。
我经历过那种不确定的阶段,所以我也同情那些20多岁的人,父母虽然对你有点儿失望,但是还是很支持,他们爱我这点我从来都不怀疑。
问:他们也无能为力。
答:当然,我也从来没向他们要过钱。
所以,他们也控制不了我。
只是鼓励我,爸爸会给些建议,比如“考虑考虑回学校上学啊”,妈妈会说“只要你不管我要钱,就算你不工作、不上学,你自己开心就行”,我妈妈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有些激进。
问:
】是2001年的事情了。
答:关于
事实上,如果你把这两部电影放到一起,我在
直到真正醒来,浑身大汗,实际时间只过去了5分钟。
这个梦我一直记得,后来我想搞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就看了一些科学研究,关于轻度梦境,甚至和这个领域最顶尖的科学家交流过,学了很多关于脑科学的知识。
对于我这个喜欢讲故事的人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故事载体。
问:而拍成动画,让你达到了目的。
答:没错,拍成真人片会觉得很无聊、很做作。
当我看到一些在奥斯丁的朋友正在研究的动画技术,这么多年我想拍但没法拍成的想法,要是能拍成动画,就可行了。
因为感觉上是真的,但很明显又是人为的,因为是画的嘛,这就是梦的感觉。
在梦里,你会觉得是在现实,直到你醒来才意识到,“刚才怎么经历一战了”,或者“他不是10年前就死了么”,怎么在梦里就没意识到呢?
问:这么拍确实管用,你也要为此改剧本吧。
答:关于电影有一种观点我一直坚信,那就是——只要你的意图明确,观众会愿意跟着剧情走,只要你前后连贯、剧情清楚。
事实上,虽然我的一些电影故事讲述方式也许比较特别,但我一直希望讲述一个清晰的故事,要直接表达,并不想拐弯抹角。
我喜欢清晰的故事,我不喜欢刻意的复杂化,现实已经很复杂了,有话能不能直说?
那种小聪明当然也可以很“高明”,但我不喜欢被人耍弄,仅仅是因为他们“能”。
问:再说一下,你拍的
第一部讲述了一对年轻人(美国男生、法国女生)在欧洲旅行时偶遇,相处了一天后分开;第二部、第三部分别又相隔9年】。
我觉得你好像对时间流逝有着“变态”的执着,在你拍第一部
答:没有。
我大概比伊森和朱莉【男女主角Ethan Hawk和Julie Delpy】大十岁。
我想拍一部关于两个年轻人心灵相通、彼此吸引的电影,确实是自传式的。
问:看上去有点儿像外国电影,你提到过特吕弗。
答:是啊,因为是在外国拍的。
很欧洲式,像法国片,比如埃里克•侯麦的电影,两个人一直在交谈,没有什么事发生,爱情在空气中蔓延。
问:这就足够了!
答:是啊。
作为一个电影人,这就是我的“诅咒”【什么都想拍成电影的职业病】。
20多岁时,我在费城碰到一个女生,我们整晚在街上闲逛,一直聊天,甚至接吻了。
思想碰撞,感觉很投机。
谁知道是不是荷尔蒙在作祟,无所谓。
就在当时我就告诉她,我要拍一部关于这段经历的电影。
5年以后,我就真的拍了。
【关于导演的这段亲身经历,请看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998941/】问:你当时说你想拍电影,是不是要亲她之前的台词,哈哈。
答:没有。
我更像是Woody Allen导演的
问:作为导演,你能拍你想拍的电影,甚至一些投资比较大的电影,比如< The School of Rock>【摇滚校园,2003年上映,讲述一个不成功的摇滚音乐人,阴错阳差来到中学教音乐,带领孩子们进入一个全新且乐趣无穷的摇滚世界。
投资3500万美元,全球票房1.31亿美元】,赚了很多钱。
答:是啊,是挺赚钱。
拍这部片的初衷并不是一定要很赚钱,我是想拍一部很酷的电影,和Jack Black【美国著名喜剧演员】、Mike White【该片编剧兼配角】一起。
问:是谁的主意?
答:是Mike White的想法,他认识Jack。
他有个关于一帮孩子玩儿音乐的想法,剧本写完了需要导演,我就来了,来的正是时候,因为当时片子的剧情被制片厂改得过于刻意。
我来了之后觉得基础已经有了,但是要往酷了拍,结局不一定非要比赛获胜,那就太刻意了,我要拍成自己觉得讲得通的电影。
有很多片子,甚至不理解电影这种媒介的力量,情节设计过度,比如“为什么你应该关心这个角色呢?
因为他的狗刚刚死了”,其实观众早就明白了,这叫做身份认同,你只要把一个人放到银幕上5分钟,大家就知道这是我们的英雄。
你甚至可以塑造疯狂的主角,比如
因为我很了解他,我看到他一直在夜间开出租车,感觉他心里很脆弱,是一个越战老兵,在写日记,但到后来你会觉得“这个人是疯子,他去枪击总统候选人,还杀了其他人”,下了旧约式的评判。
他并不是一个好市民,对不对,但我们喜欢他。
还有Tony Perkins在
我们都站在了坏人这边,电影在身份认同方面是很有力量的,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背景交代,不用什么都解释清楚。
有很多剧本的前二、三十页,都在解释、介绍,制片厂的要求都写明了“为什么我们要关心他”、“重要性在哪儿”,其实就应该直奔主题。
问:有很多烂片就是停不下来地不断解释。
答:是啊,因为它们只能这样。
因此,我总是避免以情节设计为主,我会用与时间有关的结构去替代情节设计。
因为这也是人们面对现实世界的方式。
我会拍一部85分钟实时进行的、在巴黎走来走去的电影【指的是
问:我刚想起来,关于
答:是啊,感觉很有趣,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点。
直到影片首映,是在圣丹斯电影节,有1200名观众,片中演到儿童露营旅行的情节,孩子们在胡闹,往墙上扔刀、小火箭,我当时就能感觉到观众们很紧张,以为有人要出事了,其实才演了80分钟,刚到一半。
这之前我们从来没有过这种设计,感觉很有趣。
就是因为不同寻常的事情发生,你才愿意看电影。
当你比编剧还聪明时,才是最不爽的,比如一些恐怖片,当你看着他们做蠢事时,就寻思“你就不能不开门么?
” 问:我喜欢妈妈这个角色,她义无反顾地向前看,一直照顾着孩子,虽然自己有很多烦恼。
她是个好母亲,也想要自己的生活。
答:是啊,和我家里很像,我妈妈就很少“回头看”,很少有自我反省。
问:那你有没有问过她,“当初你为什么要这么做?
”答:我很怕这么问,我不喜欢正面冲突。
我的姐姐们问过,她们都哭作一团。
直到当我们都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会用不同的标准去评判父母,她们俩才意识到“当时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迟到了一代人时间的理解。
问:你怎么理解你与母亲的关系?
她对孙子辈会更友善么?
答:事情都自然而然地过去了。
现实就是这样,这是我一贯的人生态度。
你手上就这些牌,尽力而为,不要回头。
问:但你可是为此拍了2个多小时的电影,来宣泄那种情感。
答:是啊,是有一些儿时的伤痛,但我想所有人在现实世界中都会受伤。
问:片中的妈妈嫁给过的那个男人【酗酒、有暴力倾向的教授】,现实中你面对过这种人?
答:是的。
问:处在一种暴力的、吓人的生活环境中,当时你才10岁左右,会觉得很无助,因为另一边是你的亲生父亲,而这边却是一个陌生人。
答:就像灰姑娘与继母。
突然间,有一个陌生的成年人走入你的生活,控制你,你会想“我没请你来,你也不是我爸爸,但是你却在我家”。
问:直到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真正理解到这种痛苦。
答:你只能去适应父母的生活。
孩子们的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你能读到关于街头流浪孩子的报道,“我们生活在高速公路下面的纸壳箱子里,杂货店那边有些纸壳箱子,等雨停之后我们就去拿”。
就是努力地撑过去。
问:但很明显,你的父母还是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来抚养你们,你看你现在也事有所成。
她也许很固执,也做过错误的选择,但她肯定也会保护你们。
答:是啊,我的姐姐们现在也不错。
最终我们都熬过去了,不然又能怎样。
问:下面说
一定很难处理,把这本书编成故事片。
答:是啊,我和Eric Schlosser【书作者】商量,这本书怎么拍成电影呢?
是不是该拍成纪录片?
事实上,后来真的有别人拍了一部纪录片,就是
而我喜欢讲述故事、塑造角色,我想找演员,在非虚构的环境中让故事更加戏剧化,通过多个视角(比如管理层人员、移民工人、童工)去了解快餐业,这很有趣。
问:你自己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答:很有挑战性,我喜欢。
【黑暗扫描仪,2006年上映,和
讲述不久的未来,毒品泛滥,基努•里维斯饰演的卧底探员也染上毒瘾,逐渐模糊了现实与虚幻间的界线】也几乎是同时上映的,现在回想起来,这两部都是那种黑暗、奇怪的片子,我想这与我当时的思想经历有关,那时正处在布什、切尼的时期。
【21世纪】是一个很艰难的世纪,起码开端是,我为孩子们感到抱歉,还好我是成年人了。
问: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去奥斯丁的?
答:是在十几岁的时候,我去那儿拜访朋友。
到俱乐部听音乐,在酒吧里能看到半裸女生到处跑,我就觉得生活在这儿也不错啊。
当时奥斯丁的音乐圈很繁荣,但电影圈还很边缘化,虽然有一个电影学校。
当我到那儿之后,引以为傲的是能伴随着那里的电影圈一起成长。
问:奥斯丁的电影圈子,是不是你创立的?
答:是啊,大概30年前。
从1985年开始,我们放映一些平时看不到的电影,在营地或其他任何地方。
我去和影院经理谈,“我想放这些片,咱们来分成”。
我对电影充满激情,虽然当时也在筹拍自己的电影,但我觉得应该担负更高的使命,现在也仍在出力,提供补助金,主持观影活动,虽然现在再去不做底层工作了,比如写宣传、预定电影、搬东西什么的。
在我20多岁时没拍出多少片子,但我确实成立了一个非盈利组织,持续运作到现在,还有一个200多个座位的影院,每天晚上都放电影,已经发放了大概150万美元的补助金给德州的电影人,我很自豪。
问:你们是如何发放补助金的?
答:我们有一个小组,他们会审查申请、作品。
人是需要激励的,现在的文化环境不关心艺术,通常艺术家们(特别是年轻艺术家)很少能得到家庭资助,我自己就是这样,我得到了26000美元的补助金,才拍成
甚至比钱更重要的是,这表明家庭以外的世界在乎你,想要支持艺术家。
因为现实对艺术家很残酷,我总觉得我们对此缺乏同情,比如在学校【艺术类专业】总是第一个被裁减的,就像是一个花边。
但我一直认为,艺术、创造力能拯救我们,对人类灵魂、对文化很重要,我们现在太轻视艺术的价值了,仅仅是因为它在市场上无法盈利。
这个世界现在是赢者通吃,资本家们甚至没有底线、颠倒黑白,一帮所谓的“精英分子”。
问:这种电影越来越少,所以才特别需要你这种人,激励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15岁大在外面闲逛时看到你拍的片,会说“这很酷啊,我也想这样。
”答:有些很年轻的观众看完
这让我觉得这个世界还是不错的,有我的一席之地。
问:你拍片的底线是什么?
你有没有为钱拍过电影?
答:没有,没必要。
我会尽量保持低成本。
我拍的每一部电影,当时我都会觉得我才是拍这部片子最合适的人,甚至是
问:我喜欢这部电影,我对这部片没意见。
我想说的是
讲述一个已经自甘堕落的职业棒球手,带领一支惨不忍睹的孩子球队的励志故事。
】答:就像
这就是电影业的现状【拉郎配】,无论我来不来,这两部片都会被拍出来,但我自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我熟悉这种题材,在
其实只要有其他人更适合,我就不回去拍。
这些年我推掉过很多拍片邀约,因为觉得其他导演拍会更好。
电影业里有很多的“拉郎配”,原创剧本、改编剧本、重拍等等,聪明的制作人、制片厂头头才能找对人选。
但当时我害怕,因为大家都听说过很多好莱坞悲剧故事。
这两部电影对制片厂来说算是低成本片,但对我来说都是大片,成本3000万左右。
当然,能享有这些资源确实很爽,我有50天的拍摄时间,而不是15天。
问:会有压力么?
答:没觉得,作为曾经的运动员,我从来不接受“压力”的说法。
不会影响我,压力来自于个人选择,我把它看成是机会。
我觉得可以把自己的工作方法带到制片厂级别电影的层面,坦率的说,拍摄制片厂级别喜剧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我看过很多喜剧,看上去有趣,但很表面化,我觉得喜剧是一门精湛的艺术,要不断钻研、不断排练才会奏效。
这两部的拍片过程当时都是很棒的经历,当然如果是现在,这两部片放到我面前我都不会去接,因为我在做别的。
问:“压力来自于个人选择”,这是你中学当运动员时学到的么?
答:是教练说的,一个聪明的教练。
我最近才听说的,并不是当初我需要听到时听到的,呵呵。
我拍了一个纪录片,关于Augie Garrido,他是德州大学的棒球队教练,是他说的,这部片叫
答:是啊,电影导演和球队教练很有共通点,都是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努力将让他们的技艺更精湛,比如演员、作曲家、美术指导、服装设计指导等等,导演就像一个集权者,集合所有的创作能力,这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导演可能不如演员戏演得好,但要足够了解表演,对于其他电影元素也同理。
问:你在奥斯丁的电影项目里,有没有人脱颖而出的?
答:很多啊,每年的圣丹斯电影节都会有很多来自奥斯丁的独立长片,其中有不少都得到过补助金。
问:我喜欢你的新电影,这是全新的观影经历,也很高兴和你聊天。
【暗示结束】答:谢谢。
可惜我们没有时间谈到Phil Lynott【巴西黑人与爱尔兰人混血,他于1969年在爱尔兰创建了Thin Lizzy摇滚乐队,是乐队主唱、词曲作者、贝司手】和Thin Lizzy乐队了。
问:当然有时间!
【后面两个人聊摇滚乐才真正达到高潮,狂甩人名。
完全脱离一问一答,主持人插话太过频繁,只能用{}表示插话】答:他真是一个神奇的人,是个爱尔兰黑人,留个大蓬蓬头,哪个嗓音太独特了,{和任何人都不一样!
},他写过的最好的一首歌之一叫
问:中学时你都喜欢哪些乐队?
答:刚上中学时听FM top40,喜欢主流的Lynyrd Skynyrd、Led Zeppelin、Aerosmith,到后来就是Zappa、Captain Beefheart。
问:我也是这样,刚开始会听主流shit【shit使用次数过多,不好翻,也不翻了,就是很爽、很屌的语气】,然后我碰到在唱片店工作的哥们儿,接触到David Bowie、The Residents。
答:你听没听说过Brian Eno?
他的实验音乐。
{那个时代得有人能拿出来这些shit啊!
}是啊,谁能拥有
在德州这个叫Huntsville的保守派小镇,能有一张叫
Spoon乐队的主唱},他不是,他在来自一个叫Taylor的类似的小镇。
就是朋友之间私下交流,“你听没听过这个、那个”,这种感觉很棒。
现在的人都是在网上进行了,对不对?
问:现在你能在网上找到任何东西。
但当时,你可能站在一个比你大的哥们儿面前,他们知道shit,很酷。
答:他们有品位,比你大十岁,他们经历过shit,他们有私藏的shit,{Beefheart那可是私藏shit,还有Zappa!
}哦,你喜欢Zappa?!
你听没听过XXX【没听出来】?
是Zappa制作的唱片,产生了全新的摇滚分支,{OMG!我才刚刚开始听那个分支,到去年我才听了2年,你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听Zappa了?
},是啊,{你是不是很沉迷?
}是啊,一旦喜欢上就沉迷进去了,我就是那种怪胎,呵呵。
我小的时候,都听Beatles、Rolling Stones,{就像圣诞颂歌,到处都是,但一进到大学,有人给你听Brain Eno、The Residents,那些艺术摇滚,你会觉得WTF!}后来就演变到New Wave和Punky。
{我是看着演变发生的,当时你已经不在高中了,我还在,你是什么时候高中毕业的?
}79年,{我是81年,就是那几年,shit开始变化}。
你知道么?
我刚刚拍完一部电影,大概夏天或秋天上映,讲的是80年代,一群大学新生,听着Van Halen进入大学,然后去Disco舞厅追女孩儿,又去朋克俱乐部、乡村酒吧,最后去艺术派对听Talking Heads,{听上去很棒!
哥们儿!
}所有元素都摆在那儿,我会想,我到底喜欢什么?
是朋克?
是重金属?
是新浪潮?
{你知道Disco已经死亡了,对吧?
}Disco逊毙了,但暗地里我对它的演变很惊讶,我试着向这些演员们解释,因为Disco流行时,他们这帮年轻人还没出生呢,我说“私下里,我喜欢Disco的一些节奏,但是作为摇滚死忠,绝不能公开承认,只能说它逊毙了”。
{你现在可以承认啦,我现在也听Donna Summer}是啊,我现在也爱听这些,就像是重新发现,{我刚刚就下载了
【说的不就是现在的种种神曲么?
】问:还是再讲讲这部新片吧,我很感兴趣,听上去讲的正好是我们这代人。
我们不是80年代生人,也不是老的婴儿潮一代,当我们中学时,60年代末的风潮渐渐离去,Zeppelin崛起,但当我们到高中时,他们都已经过时了,突然间New Wave诞生了,Punk接踵而至。
当我在高中时
后来我在新墨西哥州的大学工作,认识了一些艺术家,了解到艺术摇滚。
我自己也讲过一个故事,讲的是我和哥们儿Dave,他有一台Firebird汽车,我带他参加大学派对,有个乐队在进行演奏艺术【performance art】,我已经见过世面了,但Dave当时肯定是开眼了。
答:大开眼界!
这才是大学的真谛。
{你新片的背景是不是类似?
}只是想搞清楚自己是谁,还是有自传性质。
当年我也是刚入大学,满是想法,与演员交流,参加戏剧社团,碰到同性恋(那之前我从来不认识同性恋,哇哦),但他们挺酷的啊,聪明、有创造力,全新的世界在展开,我无比兴奋,他们根本不关心赛前动员会【pep rally】、体育运动这种在中学占统治地位的话题,而是关心想法、艺术、活力、创造力,大家都18、9岁。
问:这部电影片名叫什么?
答:暂时叫
已经拍完了,现在刚开始剪辑,去年秋天刚好有空,拍了33天,有个很棒的演员群体,一群年轻人,可能你都不认识。
问:镜头拍得怎么样?
答:很棒。
最后一天晚上,我们在一个朋克俱乐部拍的,我在奥斯丁本地找了一个很棒的朋克乐队叫Riverboat Gamblers,我问他们,能不能把Gilligan's Island【1964年的美国电视喜剧】的主题曲演奏成朋克摇滚?
因为我记得80年代时有乐队这么演奏过,他们也照做了,刚开始还是情歌,然后节奏加快,最后非常棒!
They nailed it!问:我还记得自己大学毕业时,大概1986、87年,去奥斯丁看到一个乐队,被震撼到了!
他们演奏了朋克摇滚版的
答:哦,这首歌可是有原版的,{不!
已经不存在了!
开玩笑,其实Bob Wills唱的原版我也有},把过去的文化产品进行再利用,这种想法棒极了!
你能把各种艺术形式捏合在一起,做出自己的东西。
问:我很期待这部片子!
答:我也是,这部片有点像是
问:是同一个男孩儿演的么?
答:不是,
有一群男孩儿,他们一方面是好胜的混球,另一方面也很有趣、聪明。
问:很期待!
哥们!
谈得很爽!
答:是啊!
很爽!
问:而且我们谈了Thin Lizzy!
答:是啊!
Thin Lizzy!
基佬正太的长歪纪实,又名用十二年骗个奖你看我牛逼不牛逼
重看,维持两星。每个断点与连接都过分强烈,笃定的语气让整体卸不下“先验”感,影像并不像想象中那样触及到了混沌的真实,它不是碎片化的而是拼图化了的,一种林克莱特概念剧场的搬演,预演人生。
林克莱特对时间和时代的理解有比写《解忧杂货店》的东野圭吾强到哪去吗。
Mason的人生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但本质上又都一样。每个人都有的少年时代,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成长历程。心疼妈妈~
看到Ethan Hawke出来之后越看越像爱在系列,果然是同一个导演。设想不错但是太慢了……看睡着了……
总之开头的yellow 一下就抓住泪点了 BGM不错 这样
要我亲眼目睹一个正太长残的过程这真的太残忍了
无比平庸的流水账之作,艺术来源于生活应高于生活,如果跨越十二年只是纯生活琐事记录,让监控器情何以堪。
花12年努力做件事实属不易,这一点值得敬仰(๑•̀ㅂ•́)و✧。对我个人而言太过平淡,三个小时过完12年也未免匆匆,加上美国人的日常对我来说么有什么特别的共鸣,叨叨向的电影我果然还是没有多大感觉,一直嫌爱在系列太叨叨。
爱在好看 虽然长达18年 拍的是moment 这就是流水账
简直是看布兰慢慢长成了提兰昂,青春期太残酷了!
一般,160分钟太特么长了。。。
12年拍摄是卖点但看下来没有什么感同身受的地方,总是出戏
8.0/10 分。2024.10.12,初看,CC标准收藏版蓝光。十二年浓缩在 02:45:27 这么短的时长里。千头万绪,不知道如何评价。。。人生能有几个十二年,甚至让我想起了为奴十二年。哈哈。。。。伊桑·霍克,文艺青年,到底演了多少文艺片。。。开头还是小鲜肉,结尾已是胡渣中年男。。。哈哈。
看了一会我就猜想,结尾肯定要有一段总结时间的对话,果然。原以为是一部纪录片,因此稍微有些失望,不过还是一部流畅的电影。
小镇生活描绘得真的很到位 不过似乎开始能理解最后母亲的心情了 还是觉得有点难过... 虽然算是见证了男主一路的成长什么的 可还是不知不觉把看的时候的重点放在了母亲身上
简单与波澜不惊,去感受时间流逝。只有重新回顾整个故事,才会发现其中的精彩与奇妙,一如时间本身的魔力。就好像无需特效与化妆,角色却在不到三个小时里长大、变老。这一切的奇妙,都像影片最初的想法,压缩时间,留住时间的痕迹,从而去感受生命的奇妙。当男孩再次启程,不是结局,是新的开始……
林克莱特电影永远都是文艺青年试金石。我不是文青,本片像一部电视剧的精华版,跳跃比较厉害,故事戛然而止,按说代入感不会强。但是毕竟12年人生故事还是会讲出一些哲理,并且导演那么可爱的千金担纲女主,不勉强给到4星于心不忍。可爱的女孩都不该化浓妆。
最爱三段现场演奏。a. 爸爸留宿姐弟俩,唱妈妈有了新家庭,他很想关爱却不知如何是好 b. 爸爸在新妻子老家弹唱,家人一同合唱,真爱涌动 c. 爸爸带儿子去看老友演出,老友一曲献给已长大的男孩 C&#39;est La Vie.
生活化的不行,点点滴滴娓娓道来,小演员真是幸运有这样的一部电影来记录他们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