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阐明的是,这是我觉得至今为止唯一一部可以拿来同胶片相提并论的电视剧,也是中国最好的电视剧。
导演在结构处理,镜头处理,演员、音乐、场面调度、拍摄手法上都表现了纯熟的电影手法,这是一种情怀,我基本上很不情愿拿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来分析这部剧集,原因很简单,导演的意图并不在于讲故事,电影远远不是讲故事那么简单,但是我还是必须落入俗套的来如此分析。
首先得说说大的背景,那是属于少数人的青春记忆,他们是大院子女,他们的父辈们是跟着毛主席闹革命的一代,他们则是直接沐浴在毛主席理想浪漫主义情怀下的一代,他们是当时最前卫最时髦的一批人,他们楂架、楂琴、楂婆子、楂书、楂歌、楂冰,他们玩耍聚集的地方,东单、西单、北海公园、什刹海冰场、莫斯科餐厅、天安门、地安门,这些都是整整一代人的记忆,现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了世界知名的地下文化聚集地……改革开放的物质膨胀欲给他们的精神身心造成了极大的扭曲,时代需要他们变化,变的世俗,可他们自己仍然愿意活在属于他们自己的纯粹的精神理想世界里,他们始终在物质和精神、现实和理想之中挣扎徘徊着,他们接触着西方的文学和文化以及物质,但是同时拥有根深蒂固牢不可破的激情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所以他们看起来总是那么激情彭湃那么玩世不恭那么洒脱高昂那么自由任性,这正是一种成长的炼狱,他们将这种心理的扭曲完全爆发膨胀发泄……没有哪部戏能够做到让所有角色在你心目中都留有如此鲜亮的印记,方言、高洋、卓越、冯裤子、高晋、许逊、汪若海、乔乔、李白玲、金燕、夏红、百珊、谭丽,乃至吴胖子和刘庄主还有王匡林以及捞仔和葛南征……《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读解---方言 方言和他所爱的女孩儿:方言是个完全的矛盾综合体,自始自终他都玩世不恭对任何事情毫不在乎,对于身边的女人更是博爱,可以说每一个爱着的女孩儿都是真挚而深刻的,他对每个女孩儿都是容不得半点沙子的爱,是个完全的完美主义者的爱,当然,用流行语言来说,他就是个小男人,小心眼的男人,行动上表现的满不在乎那是表象。
对李白玲,那是不带一点虚假的爱,他其实一直耿耿于怀的是李白玲跟高洋的暧昧,他不能容忍李白玲脱下那身纯粹的军装,他看不习惯李白玲生意场上的一丝污渍,所以他完全是拧巴着的,这种拧巴就直接导致了他行为上看似满不在乎实际满心是酸;对乔乔,他曾经有过一丝的妄想,那是任何人在青春期都面临过的对性的幻想渴望和焦躁不安的情绪,情节的表达上也说明了这一点,至于方言放弃李白玲跑到乔乔家,可以两解,正解是基于他的矛盾心理,年轻的他分不清楚爱,到底是爱李白玲还是爱军装,矛盾之中以为自己爱的是李白玲的军装,他以为他对乔乔的爱才是本真的,不过这个心理比较复杂,个人简而言之,觉得他青春期早泻了,每个导演都有过对性的描写,这是懵懂的,是不可宣泄的,这其实就是真实的早泻状态,至于他对乔乔的爱的根因,那是基于小学时候对某女生的那种单纯的喜爱,这个在后面与高晋同志的聊天中有所交代;对百珊,应该说方言自始自终都有一种很深刻的军装情结,这是一种理想和激情的寄托,而百珊正是这样一个始终穿着军装而单纯的女孩儿,方言有一场戏是他临走前接到百珊电话痛骂百珊的戏,此时此刻,他觉得百珊跟他想象的单纯有了些许的差距,百珊也不是他想象的那么可爱了,这正是百珊在方言心目中单纯完美的形象遭到破坏后的情绪宣泄。
谭丽,这个女人是个现实的女人,这个女人企图拥有和男人们一样的洒脱自然,她不愿意将自己圈在某个人的圈子里面,她希望有跟男人们同样的自由快活和物质享受,方言对她同样是拥有着特别的洁癖,她无法容忍谭丽的生活态度,并屡次为此犯急,同样他其实完全理解他们之间的那种微妙而深刻的联系,他知道自己无法给谭丽带来最基本的男人对女人的爱,既然连这个也不能给,所以,他们只能这样,彼此彼此着。
而片中的所有的女孩儿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语,那就是可爱。
乔乔是最值得说的一个,乔乔无疑喜欢上了两个男人,而恰恰是这三个人相处的无比和谐,并未发生如其他电视剧的俗套三角情节,所以观众不高兴了,《德拉姆》中壮壮同志的镜头前曾经讲述了一个两兄弟共用一个老婆无比和谐的家庭,那是西藏淳朴的农家兄弟,是现实的印证。
当然,本剧剧情中是导演的故意安排,现实中虽然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制度和教化的思想注定了多数人不能接收,恰恰是最简单的农民兄弟可以做到,这一点上,女人是伟大而可爱的,乔乔就是这么一个女孩儿。
其次是李白玲,她的单纯以现在人的眼光来看,觉得有点傻,同样,傻的可爱,她对方言的痴情,她对男人施舍给她爱情的渴望,她把毕生的精力都消耗在了这种无比强烈的欲望之中,但是她始终没能从男人身上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最根源的动因就是方言对她的态度,在离开北京之前,方言深深的伤害了她,而她却跑过去找到高洋,这又让观众无法理解了,其实这是一个女孩想豁出去了,就跟你玩,拿高洋来报复你,拿自己的身体来报复你,但是最终她没能够完全豁出去,这就是感情,这就是真挚的感情所引发的心理扭曲带来的行为效果,当然,后来她最终妥协了,她仍然傻傻的想要自己的东西,那就是失去方言对她的爱之后想要得到的平衡――男人对她的爱,她始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肉体和物质,精神和生活,这些都让她徘徊着痛苦着,哪些该舍弃,哪些才是真正得到的途径,她一直在迷茫中前行,她却忘记了,她想要得到的方言却始终原地踏步不愿同时代一起前进,所以他们最终渐行渐远……夏红,这个女孩是现实中男人们最向往的一个,所有男人都会说找老婆就找夏红这样的,夏红深深的爱着卓越,并且被高晋和冯裤子的关怀所真实的感动着,只能说,这个女孩够味儿,够纯。
百珊,这是个一直单纯着特别仗义的女孩儿,对爱情与婚姻,他坚持传统的简单,但是事实上她未能简单下去,只因为男人在利益和女人面前的不可靠,对于卓越,她想的是真实的以弟相待,她希望建立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护和关心的关系,这是她自己给自己强加的一条不可逾越关系底线,但是,面对那张纯净真挚的脸,她也骗不了自己,并屡屡自然接受逾越,对她来讲,这种来自卓越对她的爱是幸福的,她试图以她天真的方式永远的保存这种幸福感;对于方言,她有那么一点特别的感觉,这不能说是爱,这种喜欢是有一定距离的欣赏,她为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如既往的坚守着,纯粹着,可爱而可怜!
金燕,金燕应该是个悲剧式的人物,她拥有着对婚姻的渴望,她基本对男人没有分辨能力,完全接受传统封建家长式的那一套婚姻制度,并且严格的遵守这种语法规则,在这样一群不按规则出牌的男人面前,她没有丝毫的抗争能力,他们是她的向往,永远无法企及,因而永远无法放下。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给自己定下的束缚之中,她为了她的梦放弃了所有的尊严,她用脖子上的一刀让自己梦醒了,同时,也让高洋有了瞬间的清醒,所以更增加了这种悲剧的感染力,让人着实内心冰凉,这是时代变迁过程中人类价值观改变直接导致的悲剧,所有人为之感叹!
谭丽,她是一个真实的女人,她懂得如何在现实中活的洒脱,她不矫情做作,她简单直接,她真实,她深刻的知道在这个拜金主义的时代之中女人之于男人的意义,她企图摆脱任何世俗的思想包袱在逍遥自在之中得到应有的物质享受,但是同样,她也需要有人理解甚至同情她,她一直将方言放在这样一个特别的位置上,所以她基本不计较方言的任何东西甚至会对他给予直接的经济施舍,她知道,她只能给他这玩意,可是她自己却只能是自我解脱,她知道女人的青春对于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意义,她拿青春换取正常的优越的家庭生活,她始终追寻人们的理解,又始终难以完全解脱,最终走向正常的女人应该的家庭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好的归宿,有青春的迷茫无知激情放任的生活,又拥有了所谓的觉悟后正确的生活方向和方式,可谓张弛丰满,有尺有度,隐痛和真实同在。
卓越对于卓越,总有许多许多令人想吐露的东西,可是千句万言还是那一句,一个理想主义的完美人物,他是导演以及观众心目中最完美的一个人物,他是一种完整的精神寄托,他对感情对朋友,他的纯粹,他的激情,他的忠贞,他的英雄气概和他为理想的义无反顾以及他的壮烈,总是令人如此震动和震撼。
他对百珊的一见钟情直至一生的操守,这种真挚,着实令人向往,他不容许任何人拿他和百珊开玩笑,因为他太真切,容不得一点亵渎,为此,他必须要让自己在百珊心目中留下最完美的印象,所以,他对自己的谎言以及百珊对他的看法是那么孩子气一般的天真,也是为此,他再三的拒绝夏红的爱,他对百珊的不辞而别感到忐忑不安,他再次见到百珊后感到惊惶失措,他的天真执着和深刻,一切的一切都很好的印证了他对百珊那种无暇的爱,他一直怀念的是百珊的那碗面条,这就是一种十足的青春情怀,每个人都会感同身受。
每一次镜头对准卓越的脸,总让人感觉那么干净,这种干净直接震慑到你的心灵最深处,他就是纯洁,他就是你一直向往的那张脸,但是显然,他与这个物欲的世界格格不入,你无论想象着他做一份怎么样的工作,都不合时宜,都十分别扭。
他对理想的执着,对朋友的义无反顾,他的牺牲是一种完美,是对生命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升华,最终,在他与百珊两次欲吻被打断之后,百珊的一吻更加成全了这种生命的完美,他成就了无数男人和女人向往的那个梦,也同时宣告了实实在在生活在他身边的人们的梦彻底的破灭,这是一种怎样的震撼,来的如此真切,触手可得,却又如此缥缈,遥不可及!
高洋孩子王,可以说他是最先看懂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并投身其中的人,他的镇定和潇洒会让你产生一种安全感,他力图在时代的游戏和理想的哥们儿义气之间游刃。
整体来讲,高洋是一个智者的形象,他深刻的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那就是做任何的事情都不用太认真,游戏而已,因此他一直活的很洒脱,但是他最终没能做到完美的平衡,他一直幻想着能够拥有无比丰富的财富,当然,简单的拥有财富不是幻想,他完全能够做的到,他所不能企及的是共同创造共同拥有,乐趣和成果兼得,在共同的时间里,他渐渐明白,这两者只能取其一,保持始终如一的理想义气,那就必须舍弃物质上的游戏,这会让他失去很大的乐趣,永远也不可能过上时代需要的无忧无虑的资产阶级的物质生活,他自己曾经说过,他是早就看懂了钱对他们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没有钱就没有义气没有生活,所以他最终忍痛玩弄想不声不响的离开,如果成功,他得到了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物质上得到满足,这才是义气和理想的基础,他仍然会回来找回过去的东西,这就是一个真实可行的途径,一个他认为可以两者兼得的途径,可是他忘了,感情这东西,稍微一差味道就变了,正是失之毫厘,差之万里。
女人之于高洋,就是满足男人那种高高在上的虚荣和成就感的工具,他在女人面前从来都是大男人形象,他对金燕还是存一些男人应该的责任,这点从他偷偷去酒店跟踪金燕可以看出,但是他不会去强求和要求女人任何东西,直至金燕自杀才有了瞬间的清醒,那一刻的眼泪应该是真实的,李白玲对于他同样是这样,他同样渴望以此来成就他得到的满足和乐趣。
应该说他一直将女人和生意看成欲望,他完全理解了这个时代变迁时候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和应该保持的心态,在理想和现实面前他知道自己应该要什么,简单的说,他是个能入俗世也能上雅堂的人。
冯裤子典型的小人物,每个时代每个群体生活的每个角落几乎都会有形形色色的小人物,冯裤子就是这个群体的典型,他脱离不开群体,他有各种小心思却无大奸诈,有一定的小思想却无大智慧,他能做任何小邪小恶的事情却掀不起大波大浪,他活的那么真实而可爱。
这样的人物也注定了他有一定的可悲性,他始终得不到这个群体的认可,这个群体有他没他似乎都一样,有了他不会因此而成就卓著,没了他也不会因此而失去多少乐趣,他就是他们这个群体里面孔乙己式的角色,不同的是他懂得如何适当的放下尊严让自己活的更舒畅,事实上这恰恰大大的提高了他在这个群体中的位置。
他总是在斤斤计较之中显得那么大方无私,他深刻的懂得如何做大树下的枝蔓,攀在上面,就会爬的更高,他始终毫无保留的攀附着,最终在得到自己的前途的时候他选择了义气的一面,这正是他小人物个性之中不可多得的忠义。
高晋高晋的个性跟卓越是非常相似的,仗义执着,骨子里充满了正义,只是他比卓越更懂得适应生活, 也就自然少了那份彻底的纯粹。
他始终在夏红和卓越之间徘徊,在哥们儿和女人之间选择,在得到夏红的感动之后,他对卓越和夏红抱有了更加强烈的歉疚感,所以在他伤愈后始终没有继续占有夏红,在卓越牺牲之后,他更是失去了方向感,所以在沉痛和摸索中他选择了正路。
许逊这是个很简单的人物,喜欢一个人,就为了她做任何事情,哥们和女人同样的对待,经历沧桑变故的他仍旧坚守自己的心灵净土,他是个想法跟行为几乎完全一致的人。
汪若海这是个大众式的人物,他是他们快乐童年群体中的一员,中途走上了所谓的国家制定的光明前途并且走的很好,这也是多数人最容易接收的一个人物,面临如此的时代变迁,他们没有办法没有勇气再像原来那样的生活,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前面是什么,所以,他们很自然的毅然选择了规则告诉他的康庄大道,并且走的也轻松顺利。
大时代那是个怎样的时代,在那个时候,外部战火纷飞,你依然可以成就你的英雄梦,内部是一片歌舞升平,人们第一次体会到了资本主义带来的物质上的快感。
很多人说那个时代是单纯的,不该这么乱,我个人来说,从不觉得里面有任何的乱,但是我很明白他们所指的是什么,其实他们之所以觉得乱,就是因为在这么多公共财产面前男人们没有争风吃醋明里斗而是渐渐的习惯了共用,女孩儿们也都在哭泣和忍耐向往中习惯被共用,相安无事,没能演义复杂的多角矛盾出来,堂而皇之的紧密团结在一起。
简单的说,夺人所爱,那是可以接受的,夺朋友所爱就有些荒唐,而更荒唐的是夺了爱还能是朋友。
其实对性,我们历来都是开放的,只是我们的开放是行为,做了不说,现在之所以看起来比原来所谓的开放,只是因为包皮包茎无痛人流的广告满天飞,你才会觉得好像开放多了许多,每个时期每个人的青春期无疑都面临着“性”这一关,或焦躁不安,或假装镇定,或洒脱自然。
同样,每个人的青春都会面临着这样那样的“歧途”式的性幻想,他们真实,他们毫无顾忌的表达,他们在女人面前一直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其中的所有女孩儿,他们都希望建立一种同哥们儿之间的友谊一样的爱情,其实他们始终拿友谊和爱情来衡量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一种不因友谊让爱打折以及不为了爱让友谊失色的关系,他们这群人是真正的理想的化身,是大时代变迁过程中坚守心灵的护卫者,在这种坚守和追寻的过程中,自然会有深刻的心灵变迁的镇痛和烙印。
我已经完整的看完五遍了,每一遍都会更加深刻的体会他们的执着和激情以及颓败中的美丽,还有每个女孩的可爱单纯,我已经说过,原本,我极不情愿将此剧以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来做分析,那完全是虚构主义的套路,人生变幻无常,毫无规律可寻,人的心理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往往是自己干了什么都不会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做,所以逻辑的东西,本就是胡扯瞎掰,随性而致就是真实的人生,而这个我认为是中国最好的电视剧事实上也正是一种情绪表达,他脱胎于老王同志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小说本身结构和语言方面很前卫,其他也没什么,电视剧本身更多的加入了导演自己的东西,当然也是那个时代那个群体的东西,情节不属于我们任何人,但是我始终认为,青春的情绪是真实的、相通的,我也坚持认为,这就是电影,是可以产生共鸣的。
这让我想起了《太阳照常升起》被大众一致认为情节难懂的时候拿了个最佳剪辑奖,同样这个被大众评说乱和乱伦的电视剧却惟独拿了个最具纯真气质奖,虽然奖项不代表任何东西,特别是国内的奖项更不能说明任何的问题,但是无疑这种玩笑简直具有太强的讽刺意味了。
总结:这是整整一代人的《红楼梦》,他同《奋斗》的区别就是《红楼梦》同《还珠格格》的区别,无法比拟。
再多的言说也不如他们自己给青春的悼词来的准确和震撼: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的前途或者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可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一直想看的电视剧,拖了四五年还是七八年才看完。
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
作为一个已婚已育的妇女,已有比较成熟的三观,对电视剧本身的感受就是一个字“作”。
真有点中国版绯闻女孩的感觉,男女关系太混乱了,看到后面真有点看不下去了,神马玩意儿啊!
后面想一想,这大概就是部分人的青春,年轻气盛,以为耍狠就是酷炫。
有的是时间挥霍臭贫瞎扯淡,爱谁谁吧。
等到经过时间的洗礼,愣头青也懂得了责任与勇气,很少再会气焰嚣张恨不得与世界为敌,人都开始变的柔软了,感性了。
什么是青春?
这大概就是吧,为赋新词强说愁。
最先知道这部片子的,是从老白那里而来。
老白似乎很钟情,起初没在意,还说各大媒体还炒的挺热乎的,我倒是没有见。
后来在DBA那里,有见了一回。
于是,在电驴那里,先下了五集,看了一集,挺让我捧腹,所以决定继续看下去,现在看到第六集,还真蛮有意思。
我不是70年代出生的,这部片子其中的妙处,恐怕不能深刻体会, 不过人性相通,用我80年代的眼睛看70年代的故事,还凑合。
还挺感谢这片子,这让我回想了我高中时光,其实两代人都差不多。
一样的青春、一样的迷茫、一样的憧憬、一样的恋爱,一样的友谊,等等了。
北京话,听他们的对白,有趣。
我感觉,我花在讲话的功夫、智慧太少了,跟她们的谈话比起来,好像我将的都不是人话了。
我是说,我说的太乏味了,没那么情趣,没那么生动。
赶上那水平,也是叫欣慰。
但是,人各不同,性情不一、风格别样,取精华去糟粕,那也算是进步。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是血色浪漫的第二部,一样年代,还扯得上边。
第一部我就看几集,没什么好讲的,只是惊讶--出第二部了,呵呵。
1. 世上无难事,只要不要脸你什么人啊千万别拿我当人不知道钱有用的只有两种人,一种生下来就有钱,一种是没尝过有钱的滋味。
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那时你在天空,那时你在沼泽。
那时碧空如洗一览无余,你我都无色透明。
我这人不能分心,如果过分沉醉于手段,最后总把目的忘了。
给你最大幸福的人,也能给你带来莫大的痛苦。
我们那时年少无知,太容易把欲望当成爱,其实最爱你的人只有在懂得责任的时候才会出现。
我们有的时候真该感谢生活,它赐给我们这么多磨难。
人总是在痛苦之后,才懂得了生活的意义。
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
2. 一群人在广东海边貌似胡诌的狂言,实则提点了历史的事实。
大家分配各部门权利,高洋说,“不行,你们太了解我的底细了,哪能留着你们啊,得灭口。
”众人说,“那我们就先发动文化大革命把你们这些牛鬼神蛇批到屁臭,再踏上一万只脚,让你们用使不得翻身。
”3. 作为朋友,作为女朋友,李白玲都不合格。
就像大家说的,她劲劲儿的。
她在病房像狱卒看犯人一样,跋扈的禁止所有人接近方言。
如果我是男人,一个还没结婚的女人这样干涉我,我一定烦死她。
不知道方言看上她那点了。
也许就是那种劲劲儿的样子,真赶上死缠烂打的,也不稀奇了。
4. 坏的爱情让世界变狭窄。
乔乔和许逊这一对让我看着很不舒服。
喜欢乔乔,讨厌许逊。
乔乔和方言这对儿偷情是很可爱。
5. 每个人都需要一个自己愿意为之奋不顾身,抛弃一切,最后为之破碎的人教她成长,教她爱不只是美好和甜蜜,还有悲伤和痛苦。
经历了深切的爱和剜心的痛,大彻大悟之后,跟另外一个人淡淡的爱,淡淡的生活,教她生活不只有爱情,世界很大,生活很现实,相互扶持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金燕曾经疯狂的爱高洋,李白玲曾经疯狂的爱方言。
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很重要,对的人在错的时间出现,留下的是刻骨铭心;对的人在对的时间出现,才是细水长流。
6. 别跟朋友做买卖。
不伤感情吧,伤钱;不伤钱吧,伤感情。
他们这一群人一直在一起,一起玩一起上学一起成长,最后想一起征服世界,这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
我们总感叹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感叹岁月无情,人终要散去。
可这恰是最好的结局。
人就像刺猬,靠太近会相互伤害,靠太远又会彼此生疏。
要想人长久,保持安全距离很重要。
君子之交淡如水。
他们在广州越来越分裂,就是在友情里参杂了太多杂质,爱情,利益,理想,生活,于是彼此之间越来越远。
7. 当朋友最好单纯一点。
当涉及到对方个人方方面面太多的时候,最常见的一句话就是“你变了”,不是对方变了,而是你对朋友的要求不再单纯了。
8. “大家都那么忙,各有各的事情”,是对往事最无奈的叹息。
曾经厮混在一起的青春美好和疯狂,都随着各自为家逝去了。
无论我们怎样想回到无忧无虑相互毫无猜忌的过去,都因为物是人非而无能为力。
大家都很忙,各有各的事情。
也许生活本该这个样子,所有的感情都有曲终人散那一天,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会让人生完美很多。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前段时间这部非主流电视剧很火,很多人都是一看就放不下,卯足劲死磕52集一口气把它磕完。
记得一年前在网吧看过一集,那时新出不久,打着《血色浪漫2》的旗号。
心想:得了吧!
真恶心,看人家发财就想来分杯羹,还血色浪漫2,真他妈二!
完全带着偏见看了一集,而且存心找碴的。
然后就带着偏见嚼了会齟,懒得看下去了。
其实,这完全是个误会,导演叶京知道发片商喊了个血色浪漫2的口号,怒了,血色浪漫什么东西,也配?!
对血色浪漫简直是鄙视的平方。
但没法,谁有钱,听谁的。
在钱面前咱还得装孙子,只能由它去。
前段时间,舍友拿了碟来看,跟个禽兽似的在屏幕前笑得鬼哭狼嚎。
大家隐忍不发,走进屏幕打算来个一棍子打死拖出去喂隔壁楼男生。
而结果呢,却变成了4只母狼在那里笑得鬼哭狼嚎。
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也就是王朔,叶京,王中军,冯小刚,这群牛逼人年轻那段日子的那些事。
看的时候我们当做80%真事看。
所以对里面的冯裤子(冯小刚)侧目,都成斜视了。
作为故事人物刻画得太成功,但如果真的是冯小刚,这丫当年也太孙子了。
前部分戏很轻松,很有意思。
那个年代确实让人心驰神往。
好像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挥霍,挥霍青春,挥霍热情,挥霍血液,挥霍感情。
似乎很容易爱上一个人。
揸架,揸琴,拍婆子,耍嘴皮,跳舞。
生活像跳大神,充满着戏剧性,让人眼花瞭乱,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干出什么事。
这真是段奢侈的青春,灿烂的青春,也是残酷的青春!
再说说这部剧。
叶京,把他的感情连渣都投入到这里面。
在片场又哭又笑,跟疯子似的。
抛开技术与故事层面来讲,冲着导演这份真诚与激情,都是很难能可贵的。
他不是在拍,他是把自己扔到戏中重新把那段时光又活了一回。
所以,这部戏他都精益求精,要求很苛刻。
拍出来效果自然很好。
比如里面的老歌,很多,首首精彩。
也是他煞费苦心找自己找的。
说到这,我要特别提一下,里面揸琴那段,冯裤子唱的:第一次我去你家,你不在,你们家的大黄狗咬了我肉一块···这歌。
那小眼神,那小嗓子,那小身板,真他妈的演得叫绝了!
至于几段揸琴的场面,都是很多看过的人心头大好。
再说演员,我认为,除了佟大为演得勉强凑合和李白玲的扮演者比较失败外,其他演员都很到位。
高洋和高晋,冯裤子,卓越,夏红,很出彩。
再次提一下李白玲,前部分还可以,到了后面的就太失败了。
把这角色演的面目可憎,看一眼就想她抽一嘴巴。
不错,后面的李白玲确实是变了,但不应该演成那样,应该让人又爱又恨,就算做了很欠抽的事也让人厌恶不起,为什么?
因为她是李白玲,依然能让高洋和方言着迷的李白玲!
就演那德行,早有几个蹬几个了。
其实,压根不该找那演员,模样不够漂亮,演技不够好,气质也不符合,一败笔啊!
但总算瑕不掩瑜,整部戏并不因此失了水准的!
难得的好片!
题外话:有次关于王朔和他母亲的访谈,说到他和他母亲的感情。
他情绪激动地质问他母亲:我想知道,如果现在我是个杀人犯强奸犯,您,还会爱我吗?
两人都禁不住流下老泪。
其实,他只不过是个渴望有个可以无条件全心爱他的人。
而此时的他,也只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
闻者心酸啊!
这部电视剧王朔很喜欢,近来在不同场合多有吹捧。
于是找来熬了几个晚上,但最终还是没看全。
太长了,太贫了,机位都不动一下,几个无聊的家伙可以侃上十来分钟,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我算是领教了北京侃爷的贫嘴功夫!
他们侃些什么呢?
无非是把文革时期深深留在他们记忆中的那几部电影的台词,如苏联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阿尔巴尼亚的《宁死不屈》《地下游击队》以及《南征北战》《平原游击队》等,镶嵌到八十年代初的日常对话中,换着不同的方式一个劲儿地瞎贫。
开始还觉得有点意思,越看越觉得忒他妈无聊!
重复得让人只好按快进键。
最后我干脆把最后一集的最后部分先看了,知道了人物的最后结局,完事!
这样一部冗长的电视剧,不过是写了在动乱年代里一群没正经读过几天书的孩子无拘无束、打架斗殴、近乎小混混的生活,以及在开放初年,当社会现实和价值标准发生急剧变化后,他们内心的慌乱燥动与茫然无措。
剪掉一半不会影响其完整性。
很多人从中看出的“微言大义”,无疑是过度阐释的结果。
其实它远不是那么好看,也远不是那么有意思。
连配角都出彩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这部电视剧,主演李百玲和高洋演得极其精彩,没想到的是连该戏里的许多配角都个个出彩。
《与》剧里以高洋为首的流氓诈骗团伙的戏份很多,所以这个团伙里的每个人的戏和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谭丽是《与》剧中一个高洋流氓诈骗团伙之外的人物,就这样一个在总共52集的电视剧里,谭丽的出场次数和时间都不多的配角人物,确能和全剧的主题“与青春有关”扣得很紧。
从人物的戏份和表演能紧扣全剧的主题来区分的话,李百玲和高洋之后就属谭丽了。
因此谭丽的戏份虽不多,但她的每次出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文革那辆历史的倒车”把一个好端端的女孩变成了鸡,把一群好端端的孩子变成了流氓。
全剧向观众展示了这样一个社会现象,“青春”全被“文革那辆历史的倒车”给毁了。
我看了两遍52集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每当我看到谭丽同方言相遇时,特别是看到谭丽在小旅店在宾馆卖淫时,总是会想起《白毛女》来,“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
历史的倒车把谭丽这样的女孩的青春给扭曲了,把她们变成了鸡。
谭丽最感人和最令震惊的三场戏是在小旅店卖淫,在宾馆向老蒋卖淫被方言看到,和在拘留所要和方言分手的戏。
年少时的玩伴,青春时的床上情侣现在跑到千里之外的广东来卖淫,别说让方言震惊,观众里有几个不为之感慨的。
谭丽的戏不多,但她演得好,能扣主题才能感人。
《与》剧这部片子,如果你仔细地去看的话,你会发现,在这部片子中,凡是能吃香的喝辣的人物,不管男女,只要正而八经干活的,都没有好日子过。
你看看李白玲和谭丽当鸡过的日子,同乔乔在商店干活过的苦日子。
乔乔在当鸡时,好歹也是个人物啊。
看了《与》剧更让我感到我对丑恶现象的超女超男的认识没有错,再搞超女超男的话,社会上的李白玲和谭丽会更多。
正而八经干活的哪有好日子过,《与》剧里表现的再清楚不过了。
谭丽的戏份和表演能紧扣全剧的主题,让配角都演的出彩了。
因为谭丽不是主演,她的名字也没有,有谁知道谭丽是谁演得吗?
她还演过什么片子?
请知道的说一声。
点此看33张剧照有关《与青春有关的日子》的帖子之八2008年3月8日星期六
一群装逼,傻逼,满嘴牛逼,毫无责任道德底线的男女互换的性爱故事。
女的卑微和犯贱,男的淫荡和下贱。
让人作呕。
恶心,被这剧着实恶心到了。
导演和编剧不知道是想要表达什么,胡作非为,强奸为乐就是他们的青春吗?
每个人满嘴的牛逼和他们的犯罪行为,想打一百个问号。
至于本剧女人们,毫无尊严。
可以说青春是冲动,是兄弟情义。
但这种毫无底线逻辑,充满犯罪的流氓剧。
真的过分且恶心。
我们浪费掉了太多的青春,那是一段如此自以为是、又如此狼狈不堪的青春岁月,有欢笑,也有泪水;有朝气,也有颓废;有甜蜜,也有荒唐;有自信,也有迷茫。
我们敏感,我们偏执,我们顽固到底地故作坚强;我们轻易的伤害别人,也轻易的被别人所伤,我们追逐于颓废的快乐,陶醉于寂寞的美丽;我们坚信自己与众不同,坚信世界会因我而改变;我们觉醒其实我们已经不再年轻,我们前途或许也不再是无限的,其实它又何曾是无限的?
曾经在某一瞬间,我们都以为自己长大了。
但是有一天,我们终于发现,长大的含义除了欲望,还有勇气、责任、坚强以及某种必须的牺牲。
在生活面前我们还都是孩子,其实我们从未长大,还不懂爱和被爱。
终于看完了52集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尽管这部电视剧有时也过多的煽情,留了不少于琼瑶剧的眼泪,尽管有时主人公也像其他粗制滥造的都市剧一样不说人话,尽管里面有太多巧合,太多穿帮镜头,尽管有时剧情拖沓,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部叶京的大作还是深深的感动了我。
从《贻笑大方》就开始喜欢老愤青叶京,如果叶京用《贻笑大方》拨去了娱乐圈光鲜的外衣,使人看到真相的话,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则是他为中国电视剧竖立的经典,扎实的剧本,精致的配乐,诙谐的生活化语言,鲜明的人物塑造,这些都使那些粗制滥造的古装剧,都市剧无地自容。
虽然《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难逃电视剧巧合太多,煽情过重等通病,但看下来依然会被吸引,因为与其它的电视剧比,它已经是很了不起了。
这部片子加上王朔的小说,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许还可以加上《血色浪漫》,一起可以作为那个年代的注解。
从《血色浪漫》到《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再到《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我都觉得惊讶,自己怎么一下子看了这么多青春片。
或许是因为青春流逝,我已经不在年轻,所以对这种片子特别有感觉。
还有不可否认的这几部片子都是相当出色的精品。
演员出彩的应该是《血色浪漫》,毕竟都是大牌,表演没有给剧本抹黑。
色彩,场景和玩心跳的感觉最好的是《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情节,台词还有音乐最好的就是《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每个人物都具备自己的口头禅。
“有我在就有阵地在”“列宁同志已经不发烧了, 他已经不咳嗽了”“谁让我们从小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从楼上往过路的身上吐痰玩......美好的童年”“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 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终日“耍”贫嘴,不知不觉就五十多集。
呵呵,可见剧本的作者平日嘴皮子绝对一流,至少也是剧中王匡林的水平。
片子很出彩的一点就是音乐,陈羽凡这个音乐总监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
听惯了靡靡之音的我们忽然换口,无不惊讶于革命歌曲的顽强生命力和催人泪下的力量。
开篇就是一个巨大的回忆,一下子就是四十多集,其中前面三十集没有复杂的情节,细致入微地逐个刻画了每个人物地性格,与后面情节有关的人物也逐个出场亮相,同时也将感情这张大网越织越密,三十集后面的剧情高潮也就在这张网张的最开最密的时候出现了。
一段血雨腥风和刻骨铭心的背叛之后,方言的回忆停止了,剧情重新回到现实。
世界已经改变,故人都已经不再年轻,对友情都已经淡漠,原来的爱情也已经分崩离析。
方言记不起中间时间的断层到底发生了什么,剧情引领着观者细细地拨开真相的层层面纱。
柳暗花明,冯裤子再次出现,一件兰黑色的中山装,说话点头,略微驼背,活托一个冯晓钢,导演又和观者开了个玩笑,也是在揭示作者的一点线索。
昨天熬夜连看9集也只看到这里,今天也只能写到这里。
或许都看完会有更多的话可以写,但是我还是担心真正揭开的谜底或许并没有渲染的那么离奇和神秘。
或许什么都没有,只是留给观者一个52集的慢慢回味,抑或对浪费的青春的哀思。
男男女女关系复杂,乔乔就是女人中的方言; 李白玲就是女人中的高洋。
卓越的死预示着当年的纯真美好和青春理想的彻底毁灭,一切都是千帆过尽,一切都会物是人非。兄弟哥们的分崩离析众叛亲离一向是我的哭点,再也不想看这样的故事了。
越看越腻烦,你说这叫什么事!青春不都是用来挥霍和糟践的。无知也不是无畏的理由。烦死那帮以青春的名义瞎混的人了。可能现在开始我才知道,应该严肃的对待生活。
说实话,我对果静林 和 佟大为 真是没什么好感
演员演技是不错的,但我对剧中要表达的思想深感怀疑。那不是普通人的青春,是一帮纨绔子弟的张扬。剧中的女孩子随意、放纵,对待感情如游戏一般。想问一下,你这个剧炫耀的是什么?
前面还可以~后面乱七八糟
中国这群自恋过一切流量的大院男孩真是令人头皮发麻……….论汉语荷尔蒙的正确使用方法,欢迎对比此剧和阳光灿烂的日子
由于叛徒的出卖,起义提前了。 ——王朔谈他的“复出”。“叛徒”就是指他的发小叶京,《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激发了他的责任感。
青春正离我越来越远了
这感情比文革还乱点...另,卡司稍许跌份儿
不能跟血色浪漫媲美
。想起与芳鸡一起追看的日子。最终,还是敌不过时间流逝
三星减 (前段脱离)
前30集不错,后面太拖拉了。
工作需要看了两集,一地鸡毛蒜皮,没啥正事儿,关键就是讲那一代人吧,做个代表,比血色浪漫可差点儿意思,
难时相助的朋友,最感激;但最怀念的,一定是一起共欢笑的朋友。“一起偷幼儿园的向日葵,在过路的身上吐痰玩儿”,一起干坏事为乐的友谊最难忘。友人里头,损友地位最高,无法撼动。(感谢菜狗安利
寄生在统治阶层末端的男性以及被侵淫至畸形的女性们
我不DJ佟大为。
其实顶多也就三星半吧。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思想。对我来说,委实不能理解个中的想法。只觉得太贫。
每个男孩的心中,都有一个穿连衣裙带发卡的夏红。
那时候小伙伴们还太单纯,不适合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