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建议,对《劳动法》和劳动仲裁心怀忐忑的老板、满怀信心的员工,都去看一看这部法国下岗工人的维权灾难记录片,《开战》En Guerre (2018)理解一下,为什么,双方斗争的关键,变成了比惨?
为什么,公众关注的焦点,永远是比惨?
为什么,以道德名义的个人牺牲,成了Leader的宿命?
为什么,一部工人阶级立场的电影里,赢家还是资本家。
《开战》的其他翻译名称:权益战争(陆)、打工仔革命(港) 、 At War(英)《开战》这部法国电影,你不用看中文字幕,也能明白这部电影的中心思想。
情绪,是电影的唯一主题。
刚失去工作的情绪,激烈抗拒。
谈判一个月内,理智温柔。
法律上失败之后,走上街头。
总统都靠不住的时候,暴力倾诉。
内部分歧、分裂的时刻,互相伤害。
社会舆论上失败之后,Leader成了罪魁祸首。
Leader用生命绝望一搏,赢得了权益战争,所有骂过他赞过他的同事,在墓碑前,一起沉默。
《开战》讲了法国一个三线城市,1100名因为工厂关闭下岗的工人,保卫工作的过程。
工人谈判的手段、言辞、技巧、态度、行动,灵活多变、稳准狠。
有闪电战,有舆论战,有持久战。
关门打狗、围点打援、围魏救赵,三十六计频出。
反观老板,呆若木鸡,来回来去,老三样:1. 诉诸法律,法理不亏。
法律让赔多少就赔多少。
2. 拖延时间,等待变化。
等待工人内部分歧。
3. 坚守底线,亏钱不干。
拼Money的损失,看股东和工人的钱,谁先认怂。
电影的结尾,结束在谈判重新开始。
德国的工厂是否关闭?
法国的工人的能否保住工作?
欧元说了不算。
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说了才算。
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失败,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一定一定会失败的,声势浩大孤掌难鸣!
评分:真实事件难以评智障度,不打了;总评三星:还可以,从电影欣赏来看我只想打两星,但是题材很好还是再加一星
镜头一直疯狂晃动,就像是有人扛着摄像机挤在人群里拍的,应该是为了营造真实感。
但这样实在没什么电影感,挺乏味的,争执场面很多却难以让人入戏,能吸引人的只有争吵的内容。
以社会主义国民的角度看争吵内容挺有意思,比如政府无法干预,企业权力大,大面积罢工现象,警察的压制等,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不可思议。
最后结局的镜头,就像有人站在高楼窗旁用秒拍拍的竖屏小视屏,模糊、不稳,男主变成火人那一刻,画面明明安静,我却感到心脏被吓了一大跳。
就像看了一个真实的悲惨视频,就像看了一个沉重的社会新闻,不需要喧闹,却有力击中我的心。
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
已经真实到接近纪录片了。
全片几乎都是手持摄影机,镜头一直有轻微的摇晃;每每人物开口讲话时,镜头前总会有一个近距离的他人遮挡物,这种通过长焦镜头来展现事件的手法在这部片子里随处可见;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时不时会插入一段电视新闻,缓一缓电影节奏...这些处理不仅让影片的表达更加自然和真实,更让观众扮演了一个见证者,甚至是偷窥者的角色。
这种处理一直延续到了影片结尾。
最具张力和震撼感的一幕居然是通过一个手机录像呈现出来的。
太真实了。
整个故事的各种矛盾,无论是劳资矛盾还是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都在恰当的时刻被恰当地刻画出来。
无论是直接的面对面的冲突,还是通过人物外形和说话方式展示的差距,都被处理得极其真实可感。
在讲述各种矛盾的同时,导演也安插了一些富有情感的情节,在适当放缓戏剧节奏的同时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另外啊,导演的选角也十分有意思。
当时有个女主角的独白情节,耳机里的评价员直接说:“这位女主真的是非常典型的工人形象。
大概是近几年欧洲电影里最丑的女主了。
” 还有关于资产阶级大boss的选角,是一个秃顶薄唇的男演员。
当他在“聆听”工人们的心声时,那一副皱着眉头微微撅嘴的表情真的太符合资本家的形象了.....可是啊,让人唏嘘的是,资本家永远是团结一致保护自己的钱,工人却四分五裂,各有各的利益。
这也是为什么一直表达流利、热情似火的男主角在最后透出了一股深深的无力感。
他妥协了。
并最终选择了“不成功,便成仁”的结束方式。
男主角去医院看望刚出生的外孙那一段大概是全片节奏最慢的一段了。
镜头难得地长时间集中在一个点上,即使是男主角转了个身把镜头挡住了,拍摄依然在继续。
这一段把生和温暖的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和之后男主的“赴死”行成了残酷的对照。
再说到人物形象。
这部片子里的人物都没有很明显的脸谱化形象。
甚至主角光环都十分薄弱。
他只是一个站出来的人而已,他也有自己的家庭和情感,他也有无助压抑欲说还休的时候。
尽管最后的结局许是有点点多余,但影片是需要这样的角色和情节的。
还有配乐。
我太喜欢了。
大量的后摇乐出现的时机都精准到了极致。
把人物内心世界和环境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这时候不需要任何台词和同期声。
需要的是安静。
安静的注视。
期间有段时间犯困的不得了,是配乐把我拽回来的。
还值得一说的是,导演真的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控戏剧节奏的人。
每每在情绪和氛围达到一个顶点之时 都会..戛然而止。
然后切到下一个场景。
在长时间的积淀和渲染之后是一瞬间的静默。
作为一个看到中途甚至有点犯困的观众,我是被这样富于变化的节奏吸引了的。
影片在集中展现矛盾的时候,人物台词那叫一个狂轰滥炸。
可导演似乎很能抓住观众的“疲劳点”,总能在在合适的时机“叫停”密集的轰炸,好把我们从走神的悬崖边拉回来。
说到这里,片子里还有多次画幅的变化。
影片尺寸在“电影(纪录片)”、电视和手机三者之间切换,让画面更加富有运动性,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
(怎么感觉像是在答阅读理解题)(我真的写不来影评)(啊好苦恼)还想谈谈我最欣赏的最后一段“手机录像”。
先是完全看不清的乱晃,然后勉强聚焦到男主角身上。
而且只聚焦到了他一个人身上。
手机没有照到他人的任何反应,而且也是在男主自焚的一瞬间停止了摄像。
这样一个极具张力的情节居然以一个画质很渣的手机录像来呈现。
这种巨大的反差反而会增加事件的震撼力。
死亡。
这件事对于任何人都是震撼的。
无论是同伴还是敌人。
无论是经历者还是旁边者。
有时候想想,哪怕只是改变这件事的任何一个环节,也许都不会落到这种地步。
但这种想法的出现已经是在事件发生并且尘埃落定之后了。
生活中到处都是这样的事啊。
话说回来呢,这样的情节要是放到国产片上,指不定会如何如何大肆渲染,胡滥煽情催泪。
我完全可以想象它的套路了。
虽然影片的故事不可能发生在中国,但国产片很多套路化的东西也许该去除去除。
听故事嘛,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的故事也许会更好听一点。
其实我很难得会欣赏这样类型的片子,以前也没有看过类似题材。
包括对于阶级矛盾和工人斗争这种也不感兴趣。
但《开战》这个片子,是真的优秀。
导演太会“讲故事”了,演员们也太会“讲故事”了。
这两个“讲故事”不一样。
总之我这个听故事的人,听得很舒服。
真的。
结尾的掌声雷动,大概是最好的反馈了。
近两个世纪后的欧洲,似乎仍有或更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基础。
把机器换成蒸汽机,把服装换成1800s的款式,这故事不就是历史课本上的案例吗?
历史或许不会重复,但无疑总会押韵。
学过中学政治的每个中国学生都能对本片案例做出多角度的深刻分析,尝试在资本主义框架下解决工人与资本家的矛盾,不是西西弗斯又是什么?
至于西西弗斯是不是快乐的,恐怕没人知道, 恐怕释广德也不会用“快乐”形容那个时刻的自己,许是平静,亦或释然?
工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一部分,想让自己拥有真正的人权,却忘记了先驱早已指出工人对资本家来说从来就是比起一双手多余的东西,就是剩余价值,就是账目上的数字。
不掌握生产资料,如何与掌握生产资料者谈判,不联合而分裂,不拿起枪杆子而通过一些小打小闹,除了流血牺牲和妥协又能指望什么呢?
可悲的不是流血牺牲,而是固化了的思维框架,自以为身处历史的终结、最优越的制度,却不愿或不敢考虑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答案。
1、《纸牌屋》里提到这么一个观点——控制世界不是政府,而是跨国公司。
这点在资本主义民主国家体现的挺到位。
2、弱小的群众无处宣泄情绪,也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头脑简单易冲动,可能最后只能打砸抢了。
如果不是男主撑着,这场停工不过就被当成闹剧早就平息下去了。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如果没有伟人领导,群众也就是一盘散沙,或者是破坏性的。
3、资本家(企业主、老板)也不见得有多聪明,必要的时候得让他知道疼他才会收敛。
4、很佩服影片里的男主,工人代表的楷模,不妥协不放弃,为了长远利益不懈努力,还得不停的收拾烂摊子。
不过这是一场拉锯战,工人这边本来就粮草不住,而且头脑武装力量弱,跟敌人(股东和管理层)相比,差距悬殊,基本没有胜算。
另外,我觉得一般而言工会其实只是个摆设,只是让工人们以为自己有权力,只是给工人们的安慰剂。
5、西方现代企业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企业高管其实也只是打工的,工厂里的利益群体可以分为三类——企业所有者(股东)、管理层(中产或白领)、基层工人,前两者利益联系紧密,很容易达成一致。
6、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知识的途径很多,升迁的渠道也很规范(学历、证书),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愚昧无知呢?
因为懒。
年轻时候因懒惰欠下的债,早晚会加倍的偿还,而且跟你亲近的人都将因此受罪。
En Guerre(2018)通过罢工之后的一系列措施让我了解到工会团体在民主社会的意义所在,让底层人民的声音被上层听到。
斗争过程从开始的厂长到法院、政府人员介入、法国工会大楼、内部分歧、两个工厂团结罢工、总裁出席会议、暴乱、自焚。
前半部分的斗争很有成效,控制内部人员的言语,说明己方的观点,避免任何暴力的行为。
但有巨大的利益摆在面前,这个工会是否还会如拳头般紧握在一块吗?
结果很明显,内部分歧出现了,这就是资本主义对于集体行动的瓦解,正如美国代工厂里,曹德旺对待他工厂里的工人罢工所采取的措施“合纵连横”那样,工会很快就如同散沙,出现内讧。
姑且不谈西方社会的工时,工资,社会福利,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意义在于可以知道在这个世界存在一种可以维护自身利益的体制-工会存在,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制这个团体去维护自身利益,而不在是底层的声音无法被最上级听到。
正如片头“那些抗争的可能会失败,但那些不抗争的,注定会失败”。
在这场罢工中,有伤有亡,它的意义在于讽刺坐在最高位的决定者,你的决定在乎其他人的生存吗?
也给群体行动给予警醒,达到最终的目的需要团结、非暴力。
法国电影《开战》用非常写实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运动。
身为无产阶级的一员,我对这类题材的影片一向很感兴趣,例如《恶老板》《抱歉打扰》这种让底层韭菜发泄的纯喜剧爽片,以及《三和人才市场》这种境外视角讲述的中国故事。
《开战》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种,它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虽然抗议人群中的写实镜头、穿插的电视新闻画面会给你一种临场感;它也不是一部意淫爽片,因为影片完整的为观众展现了一场罢工斗争的艰难、残酷、悲壮,没有主角光环,没有正义必胜。
真正的罢工斗争是怎样的?
我们大多数人可能根本没有概念,我们身边有农民工讨薪,有劳动仲裁,有程序员抗议“996工作制”,但是真正的罢工离我们很远了。
我们大多数人只知道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制度完善、示威游行自由、失业救济金数目可观,却不知道原来面对大企业,欧美国家的工人一样很弱势、很无助。
《开战》讲的是法国一个小城中,一家德国跨国企业决定关闭这里的工厂,1100多名法国工人面临失业,以男主角劳伦为首的工人们随即以工会为组织,举行了数月的罢工斗争,反对关闭工厂。
公司高层决定关闭工厂的理由很简单,资本是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法国小城的分厂虽然依旧盈利,利润却无法满足股东们的需要,因此他们决定将工厂搬到罗马尼亚,那里的工人工资只有法国的五分之一。
而法国工人们面临的问题,是公司单方面撕毁向工人承诺继续经营5年的协议,是公司拒不支付加班费,是小城方圆五十里之内已经没有其他就业机会。
这些工人有的年近半百,也无法找到其他工作,关闭工厂就意味着失业,意味着无法养家糊口。
按照影片中公司高管的立场,工人们在小城找不到其他工作,自然可以“搬到其他地方”,可此番言论立即遭到了工人们的斥责。
资本主义的运作理念就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被当做资本主义的一个优越性。
即资源集中在哪,企业就跑到那,资源耗尽,企业撤退。
因此北上广集中了全国的资源,年轻人们就必须到北上广租房工作,老北京土著们承担不起一线的竞争压力,就要逐渐向北京远郊搬迁。
家园情怀?
8小时工作制?
只有被惯坏了的欧洲工人才会在意这些!
就像影片里的法国工人们,加班之后每周仍只需工作40个小时,即每天8个小时,这也叫加班?
当然了,所谓的“优化配置”也只是大资本家们自以为的“优化配置”,实际操作没有那么完美,往往是资源“瞎J8配置”,供求关系失衡,这也是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根源。
一部讲述工人罢工的电影,立场自然会站在工人一边,但是如我前面所说,这并不是一部意淫爽片,而是一部“吵架电影”,甚至会让人看得心累、烦躁。
影片第一个镜头就是工人们在争吵,他们和公司管理层争吵,和政府代表争吵,自己内部也在争吵。
镜头中的工人们总是愤怒的、暴虐的,高管、老板、官员则是体面的、风度翩翩的。
精英们不仅体面,谈判话术也非常有欺骗性,首先他们会表示自己完全支持工人的举动,是与工人们站在同一条船上,其次,重点是其次,他们会完全拒绝工人的全部要求,车轱辘话来回说,一个拖字诀不变。
影片中每次争吵、示威、镇压的画面,都会伴随着激烈如战歌般的背景音乐,然而就当场面白热化的时候,当观众或者已经代入角色中,或者因争吵而感到焦躁时,画面会被突然切掉,突然静音,只留下一个黑色的屏幕,将观众拉回现实,形成一种情绪上的反差冲击,同时给观众留出思考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变得如此愤怒?
为什么事情始终得不到解决?
如果换做是我又能怎么办?
作为一名同样经历过多次裁员,经历过失业数月的打工者,我对主人公必然会产生共情,我也曾浏览过一些网友劳动仲裁经历的分享,结论是不能当包子,但维权之路也绝对不容易。
从某种角度来说,《开战》是具有科普性质的,因为影片讲的是一起非常典型的罢工,把精彩的与无奈的,残酷的与悲壮的,值得借鉴的与值得反思的都呈现了出来,算是历史上无数工人运动的一个缩影。
可以说二战以后的工人运动,就像中世纪的农民起义一样,都是底层韭菜们“不作安安饿殍,效尤奋臂螳螂。
”这些斗争最终成功的少,失败的多。
为什么?
因为资本家们往往学历更高、人脉更广、信息资源更丰富,而工人们终究是一群乌合之众,工贼也永远会在适当的时候的诞生。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的《乌合之众》,是小资精英公知大V们与网民撕逼时最常用的一个挡箭牌,悲哀的是勒庞的说法确实有道理。
更悲哀的,是知道自己这辈子永远也无法实现阶级跃升,成为资产阶级,也永远无法摆脱底层的内卷、酱缸,无法摆脱乌合之众。
(当然,酱缸文化并非中国特有)
我们管那些接受资本家的收买,破坏罢工的工人叫做工贼,把那些自愿接受“996工作制”的打工仔叫做奋斗逼,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没有什么群体是永远铁板一块的。
就像影片中男主角劳伦的诉求是继续办厂,其他工人的诉求只是多要点遣散费,于是工人之间开始内讧,接受大资本家收买的工贼开始诞生,工人阶级土鳖、乌合之众的一面开始显现。
更大的问题出现在跨国公司大老板被迫与工人代表谈判之后,谈判没能取得一致,少部分愤怒的、不理智的工人们诉诸暴力,将大老板和保镖们一顿痛扁,让工人们在道义上彻底失去了舆论支持,从受害者变为暴民,一些同情罢工的政客、民众也转变了立场。
可以说,在影片的前半段,工会领袖即男主角劳伦的斗争策略是教科书级别的。
他制止工人们对公司高管的侮辱、挑衅行为,避免被对方抓到把柄,还巧妙的利用了大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引入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参与收购,让这场罢工的赢面很大。
可惜的是,乌合之众的局限性还是难以避免。
而部分工贼的利益诉求仅仅是“搞大事情,多拿遣散费”,让这场罢工的性质也变成了彻底的“按闹分配”。
最后,事情朝着双方都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发展,承受压力的劳伦在公司大楼前引火自焚,公司怕事情继续恶化,接受了工人的全部条件,工贼们则在劳伦的葬礼上羞愧不已。
一场本该在法律框架内协商解决的劳资纠纷,最终还是演变为一场流血事件、“按闹分配”,暴露了所谓工会制度的摆设作用,暴露了无产阶级的局限性,也暴露了大资本家的贪婪。
外国的月亮圆吗?
还是比较圆的,毕竟他们可以参与到与统治阶级的博弈之中。
但是这场博弈也更为残酷,需要付出的代价更大,绝非在网上对“996”发发牢骚那么简单,其中的团结人群、提振军心、斗争策略、法律支持等等,都不是我们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学好的。
看完了这部法国剧情电影:《开战》,还不错,穷途末路的底层工人阶级,唯利益至上追求资本最大化的精英资本家,和稀泥保稳定的政府阶层三者之间的抗衡和较量,全片充斥着绝望,愤怒的气息,能把罢工拍的如此残酷绝望可能也就只有最爱游行示威的法国人可以做到了!
资本总是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资本家作为资本的代名词和既得利益者,向来是遵从资本的心声和意愿,他们的眼中只有利益,只在乎用资本运作出更加丰厚的资本链条,持续永久地为他们带来可观的收入,所以资本家总是会提倡996,007的工作模式,倡导员工要奉献拼搏,当有一天他们发现员工不能再为他们带来理想化的利益的时候,资本家吃人的本性便会毫不犹豫地过河拆桥,卸磨杀驴!
而作为底层为了养家糊口的工人阶级,他们大多数谈不上热爱工作,倾尽全力,所作所为无非就是为了混口饭吃,别跟他们谈理想谈人生,都是扯淡,对他们来说,有稳定的工作和满意的收入才是王道,当资本家亲手摧毁工人们的希望之时,便是战争爆发你死我活的开端!
资产阶级大部分是高学历的精英阶层,他们有头脑,有学识,有财富,有社会资源,有人际关系,有公关团队,有运行机制,而无产阶级大部分都是五大三粗的屁民,他们冲动执拗,单纯直接,缺乏理性思维,没有合理科学的诉求渠道,更加没有社会财富和人际资源可以利用,因此在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战争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都是会付出血的代价,反抗与镇压,暴力与屠戮无处不再,总有人在做着大多数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也总有人不顾一切地为弱势群体发声,战争从未停止,只有这个世界上还有人类存在!
影片讲述了尽管员工在财务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公司也获得了创纪录盈利,但Perrin Industrie工厂的管理层仍决定关闭全厂。
工人与企业的协议被撕毁,承诺未被遵守,1100名员工在其领导人Laurent Amédéo的带领下,拒绝接受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并尝试拯救各自的岗位。
得了戛纳特别奖的法国电影《开战》,如纪录片一般的真实,看着劳资双方各执己见,罢工、谈判、冲突、自焚,让人跟着透不过气来……资本家追求最大利益错了吗?
一家开在法国小镇的德资企业,在仍然营利情况下,股东与董事会决定关闭工厂并迁址罗马尼亚(用工成本低),1100名当地工人将依法得到一笔劳动合同补偿(3、4万欧元),并且劳资纠纷经历了法国的诉讼程序,法院书已判决资方胜诉。
工人维护自己工作的权利错了吗?
即使得到合理的赔偿金,但面临的是失业与小镇的更加萧条。
工人坚持企业仍然是营利的,是黑心资本家太贪婪了!
那个工人们誓言要保卫的、看起来已经破败的工厂,到底是属于谁的?
法国当地政府协助的谈判没能达成任何结果。
我在想,换作是在这里,政府面临失业恐慌的稳定压力,大概会为了保住工厂,进行税收补贴,抑或由本地企业资产重组?
但是就这样意味着,在市场中缺乏营利能力的企业负担,将转由全体纳税人承担,优胜劣汰的自由竞争难道不是市场的最佳机制?
小镇已在持续萧条中,愿意接受安置补偿的工人也难以另找工作养家糊口,影片中德方代表对此的回应是“你们为什么不离开这里?
” 但换来的是工人更大的愤怒,因为这里是自己祖祖辈辈的家乡啊。
但是转念想,为什么不可以离开?
你的祖辈当年也可能是迁徙到此地,这里今天才成了你“最爱的家乡”,你怎么就知道,这世上碰巧是这片土地,才更值得你爱?
一部分工人决定放弃抗争,冲突却升级到德方老板被人身伤害,罢工眼看就要被瓦解,连一部分赔偿金都可能要落空。
然而就在此时,作为工会领袖的主人公最后一博,这个公司门口自焚的“义举”大概会被当地人用来树碑立传的。
可是真的是义举吗?
他年逾六十,独身一人,女儿刚刚分娩了可爱的外孙,他真的是“了无牵挂”了,他不是不珍惜他生命的价值,而是自焚才是他实现生命价值的辉煌一瞬。
这个“义举”一下子将博弈扳回,因为太惨烈了,契约、法治、市场规则都显得失去了“道德的底气”。
我只想说,这有点“无赖”。
那么,还要不要抗争?
到底为什么开战?
请打开合同,逐字逐句,字字句句中去争取工人最合理的安置补偿。
因为除非工人合力赎买,企业的所有权是属于资本家属于股东的,不要说贪婪,一个赚不到钱的企业不值得存在。
富士康在依法依合同补偿好工人的前提下,它愿意关闭,它要迁到越南老挝柬埔寨,你拦得住吗?
最后的自焚真的把我震撼到了,带着绝望的自杀。
法国人还是过得太好了。所以才需要一个如此惨烈的结局。而通过一个惨烈的结局,还真的扭转了乾坤,迎来了新一轮的谈判。你们可真是过得太好了。
文森特·林顿的表演牛。整个蓝星上已经没有可以媲美表彰他的表演的奖项了。戛纳愧不敢当,奥斯卡愧不能受。看到评论区咯噔了一句,我也来一句。实在太欣赏林顿的表演了,看他的表演有一种心被征服的感觉。电影还不错,“大桌子”版“二怒汉”。白毛很美啊,有气质。夫为信念而生,烈火焚身之战斗,始有棱,终有节
能不能不要反复煽情??还有做的极端一点
非常棒!第一次看到如此真实的罢工,每一次谈判每个细节都让人感同身受,文森特林顿表演炸天,应该再拿一次影帝。结尾赚爆眼泪。非常有现实意义的电影,希望拿大奖!
A / 除却作为一部政治电影对现实社会更为全面曲折且细致的描摹,影片最好的其实是那些旁逸而出的部分。比如游行时扫过的朦胧斑斓的街景,比如大众传媒下声音与真实画面的错位,比如通过多重媒介所开辟出的潜在“旁观”视点,比如剧烈抖动模糊的手持对文森特·林顿恍惚的神态动作细节的捕捉。它们让这个看似逼仄而平坦的单线故事具备了立体的感知空间与丰富的社会向度。它并未强迫完全封闭或沉浸的观看,而是让观众在目光进退两难的压抑中,体会一种“不现实”的坚定在一个“合理”的时代是何等崇高。
看看人家法国的工会组织,反观强国,一群无耻的散发着资本主义恶臭的所谓大佬还在开历史倒车,鼓吹什么996.
堂堂工人阶级当家做主的国家,却要羡慕人家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你说荒谬不荒谬
电影是好电影,就是没那么好看,纪录片式的拍法,为人民某幸福的好领导最终没有好下场的悲惨故事。结合我国工人老大哥的处境和当年下岗潮,有种既熟悉有陌生的感觉。
轰炸般的法语争吵让我很犯困…其实整部看下来我最无法理解的一个点是,明明白纸黑字签了五年的合约,为什么法院会判公司的停产令有效呢?如果无产阶级已经弱势到连有法律意义的合约都保护不了他们,可真是令人心寒了。@法国影展
3.5 唔 非常法国的电影
至少在那里,他们还拥有对话的机会。
随着一步步升级,始终保持对焦点的关注保持冷静保持非暴力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得。这是几乎从未有过的陌生经历,但一步步并未那么陌生,尤其是最近有隔壁的参照。
当Lanrent抱着婴儿以一身黑衣隔绝了背后的家庭,已有隐隐不安。而这结局似乎在说,只有圣徒才能领导,不以肉身献祭运动无法继续。开始总是感觉“别无选择”才会选择抗争,应该理解无论结果如何这本质是一场冒险,选择了就有承担风险的觉悟。但当疲倦绝望高压持续到第三个月,无论是愤怒和希望,都难以处置。随着一步步升级,始终保持对焦点的关注保持冷静保持非暴力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难得。这是几乎从未有过的陌生经历,但一步步并未那么陌生,尤其是最近有隔壁的参照。一开始不懂为什么国内能放,但其实它是contre le Capital。
连续看了三天奇葩说的赶脚,J'ai mal à la tête- -
1伪记录片吗,说不清楚,临场感真的很强。2我对导演抖包袱,但是没有办法解包袱,感到不满。
好看,最大的感受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为我们的工人拍这样一部电影啊?电影详细展示了工人运动的全貌,最重要的是总有那么一部分人先妥协,进行到最后也总会有人开始质疑领导者的目的。至于其他,导演并没有打算深入,而是选用了二元对立的视角。所有罢工运动的戏都是手持的过肩镜头,导演给观众的是工人方参与者视角,立场已经很明显了。媒体的设置也颇为玩味,运动刚开始时都在关注,战线一拉长没热度了也就没媒体了。但结尾是败笔,那新闻画面和配乐一起,整个垮掉。
扁平视角,很省力的叙事方法,每一步都落在了预期之内。观影途中想象了一下夏天的佳士得,有些明白学生们为什么要信毛那一套了,必须有种坚硬的东西支撑着,否则实在容易动摇。
没想到会失望;如果在大银幕上看,也许会给更高评价吧。布塞把《市场法律》增加手持摄影临场感和更多愤怒情绪后的本质同类,与相似构建方式的《BPM》《课室》相较,输在群像较模糊、剧作的层次与倾向较明确,基本靠文森特·林顿一人撑起。其实会有这种拍法是否需要做剧情片的疑惑,《BPM》和《课室》很明显能给出这一必要性,而这部和《市场法律》所呈现的,似乎更适合纪录片的形式。
这样的事情我们这边想也不敢想,虽然看着这些工人有赖上(绑架)德国雇主的企图,但他们还能够通过各种方式(向政府向工会施压,以取得德国雇主(股东们)的对话)进行沟通,这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才会发生的事情。作为电影,从一开始起就吵(讨论)个不停,而且放眼望去都是人头,看得人比较累。但能把这样的电影拍得这么扎实,有着纪录片的真实感,确实很厉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