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的话我是只看了电影解说,有机会无聊的话再看看这个吧。
抛开剧情不说韩国电影在人性方面一直都是不让人失望的,看解说的时候确实也不太那么舒服,因为有些地方在我们看来可能没有那么的合理,但是如果想看下去自己内心就要找个理由让自己认为是可信的,导演这么做是可行的。
还好,我没看到这部剧中有宗教信仰的人在那里胡搅蛮缠,宣扬末世主义。
船长有武器有勇气,可惜的是单枪匹马;那些下面的底层有人数,不过都是一些乌合之众,确实也是靠不住啊,对方一把枪就把几十个人吓成那样,真的要我指挥我就把屎尿往那边一泼,我看你举枪的手动不动,过去先弄死再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搞阶级分化,真以为你还能回去是怎么着。
只可惜这群人就和当年日本侵华的时候一样,几把枪就能让我们不反抗的等死,有人说那个时候的人老实,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如果在对方四五个人武装押运的时候,队伍中有人肯定是想反抗的,遗憾的就是没有人去响应,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就是怕死,不冲上去最起码还能活一段时间,冲上去好死都难,或者还有的人想着旁边的人可以出去把人全干掉那么自己的性命就回来了。
这部电影中也是一样,看解说的时候评论有很多人就指出了这个问题,一把枪就能控制住饥饿抢粮的“灾民”,那么我认为这群人还是不饿。
这群人可以一直不反抗,坐在那里每天等着食物的发放,也不琢磨怎么去反抗,怎么去争取更大的利益,这就是人,普通人,但凡里面有个反抗头领再加上演说,这艘船早控制在大部分人手里了。
不过很可惜,我们普通人不等到最后一刻是不会反抗的,都是在逼得你没活路了才想着不能这么干等着了,但是一切似乎都已经太迟了,历史总是重演,我还没看到这样能成功的故事。
看到解说结尾的时候,女主生的儿子好像对自己有兴趣,评论有人说这就是日本人的由来。
哈哈哈,你这个观点得到了韩国高层的认可,因为什么都是他们的,什么都是他们发明的,这回日本人都是他们的后代了,就当看一乐呗。
有时间真得好好看看,剧中的老爷子到底代表着什么,一直都是一脸的平静。
也确实,我们人的教育需要对比,其实想想一个漂浮的森林里要啥啥没有,没书没几个人能教育出个什么玩意,也确实,导演把这个问题留给了观众,最后的镜头不就是那个孩子在追他妈。
普通人没法逆袭,能逆袭的从来就不是普通人。
古之成大事者,都得有洗脑的能力,让一群散沙听命与自己,为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打拼,去拼命,这个船上的政客就是很好的代表,不过可惜的是他还不够格,他与黑帮大哥只是利益交换,如果他们回不到现实世界,那么他的权利也就不复存在了。
我记得我想过为什么很少有普通人的电影,或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就是因为太普通了,没特点,看看网络的小说就知道了,为什么成为YY小说。
如果说金基德以前的剑走偏锋还有探讨的意味,那这部新片的癫狂就纯粹是满满的恶意啦。
无逻辑的剧本,粗糙的分镜,糟糕的影像,我无法相信是一个享誉影坛20多年的知名导演的作品。
没有对电影对观众的基本尊重,反正拍电影只是他发泄私欲的出口。
如果不计较技术层面的缺失,那我们来看看艺术方面。
这又是一个高概念故事,然而并没有花哪怕一分钟试图用人物和故事去诠释这个概念。
故事不需要逻辑,导演就是上帝。
人物不需要动机,都是概念下的木偶。
这哪是在和观众探讨一个问题?而是直接把用过的卫生纸一脸鄙夷地甩到观众脸上。
这种恶意让人发指。
我感觉金基德已病得不清,他缺失了对人性的悲悯和敬畏。
无论在技术上,还是艺术上,这种作品都毫无价值。
如何区别一位艺术家是真疯还是假疯,是只在电影中疯还是生活中也疯?
金基德的《阿里郎》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辨别样本,这部纪录片可以看成是金基德对自我精神病症做出的诊断报告。
他既是精神分析师,也是精神病人。
于是我们看到金基德在《阿里郎》中不断切换于两种角色:拍摄者和被拍摄者。
一方面,他拍摄另一位身陷囹圄,拍不出电影的导演;另一方面,他又化身被拍摄的对象,对着镜头“哭诉”(字面意义上)。
这不是一种艺术手法,而是真正的人格分裂。
同样因为外界原因拍不了电影,伊朗的帕纳西拍过一部类似的电影——《这不是一部电影》。
相比而言,帕纳西的电影像是囹圄中人写给电影艺术的深情诗篇。
看《阿里郎》,我们感觉到一种实在的恶心。
导演的自我哀怜,像一个孩子哭诉自己的痛苦,想要博取别人的同情。
这是丝毫不留情面地将观众抛入共情的海洋,好像一把枪对准你。
如果你不产生一丝同情,你就有罪,就毙了你。
而在《这不是一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如何在极端受限的情况下继续创作。
帕纳西虽然被禁闭家中,无法步出居室,但他仍然能对着镜头在室内空地自导自演自己想拍摄的作品。
《阿里郎》是一个预兆,预示着金基德的全面崩坏。
除了在《圣殇》(2012)中尚能看到些微回光返照,金基德此后再也没有拍出好作品,几乎都是急速完成的烂片:《莫比乌斯》《一对一》《人间,空间,时间和人》,一部比一部烂。
这些作品的共性在于:看似探讨深度的人性、架构宏大的命题(时间、空间、宗教、宇宙),实际却越来越暴露出金基德自身的自恋和不正常。
相反,身陷桎梏的帕纳西也没有放弃电影,继续偷偷拍摄了《闭幕》《出租车》《三幅面孔》,这些电影反映出创作者对电影的真正热爱。
甚至在与另一位“疯子”导演拉斯·冯·提尔的比较中,我们也能明白金基德的不正常是多么奇怪。
拉斯·冯·提尔也患病,同样拍片,但他拍片是献身艺术。
为了艺术,他甘愿患病,甘愿陷入各种精神折磨。
(存在之为艺术)艺术最终是无辜的、纯洁的。
这是为何我们在拉斯·冯·提尔的电影看到残暴的镜头(碎尸、凶杀、性……)却没有换起恶心或厌恶的原因。
因为这些场面被转换为一种艺术,就像裸女画无法唤起情欲冲动一样。
谁又能说他会对库尔贝的《世界的起源》产生性欲呢?
金基德是不同的。
金基德拍电影是为了缓解病症,让他能显得正常一些。
他才是真正的“拍片治病”,如果不拍片,他会疯掉。
如此才有近几年那么多粗制滥造的作品,这显示的不是创造力旺盛,而是病症越来越严重了。
严重到必须时刻拍片,必须两天完成剧本立马拍摄。
这不正是毒品上瘾者,需要不间断摄入毒品来缓解病情吗?
《人间,空间,时间和人 》的标题如此高大上,但里面有什么?
什么也没有。
既没能表达对人类的愤恨,也没有表现出什么人性深度。
这是又一部《阿里郎》,满屏幕都是导演个人的曲解、假辩和控诉。
哪位导演会如此自命不凡地取这个标题?
唯有上帝。
现在的金基德已然是上帝了,这对于疯狂迷恋基督的大韩民族来说不是不可能的。
因为金基德是上帝了,他才敢说自己拍摄的东西是在探讨人间的罪恶,探讨空间、时间和人的关系。
是的,我们的金基德已经超凡入圣,且让他停留在那神奇的境界吧。
这丝毫不影响我们继续向他表达厌恶,倘使我们还算正常的人,还有一些“亵渎”能力的话。
2018年韩国电影,金基德导演。
本质上属于荒诞隐喻的电影。
一群人上了一艘斑驳的军舰,进行一周的旅行。
这群人中有参议员和他儿子,一群流氓,一些普通青年人,几个妓女,还有一对日本夫妇。
但是莫名的是,船突然到了空中,成为一个孤岛,粮食短缺,从而变成血腥的地狱。
故事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虽然明白不过是隐喻,但是还是不太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反而会引起一些不适。
金基德在问答环节说,这部片子表现了“自然观察人类”(nature observing the humankind)。
我愚钝的脑子想了蛮久,才大概猜明白影片如何展现了这点。
只要把片中不说话的老爷子当作自然的化身即可。
第一章“人类”展现了人类世界的全貌,充斥着不平等,暴力,强权,丑陋不堪。
自然静静不说话,只是把一切都看在眼里。
以女主男朋友的死为引,拉开第二章“空间”。
经过一晚的混乱,清晨从一片沉寂中醒来,所有人都发现海不见了,乘坐的军舰在天上飞。
舰还是原来的舰,片中人却处于完全不同的空间。
食物的稀缺,引起更大的骚乱。
这里的军舰象征的是地球,军舰所在的空无一物的空间,相当于地球所在的空旷的宇宙(全片最后甚至拉了一个地球的远景让观众意识到这点)。
军舰上紧缺的食物,相当于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地球是一艘军舰,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武装的,是暴力的;人类仅仅是在一艘军舰上残杀,为了这么点食物,是不是特别可悲?
老爷子从头至尾只做一件事——扫土做土养食物,完全不管外面如何打打杀杀。
这么看来,老爷子主动干预人类的行为,拦下怀孕的女主自杀,就是一件很奇怪的事。
为什么他独独在乎一个有身孕的女人呢?
因为自地球诞生的46亿年以来,自然只在乎一件事——繁衍,从而继续生存下去。
这是编进地球上所有生物基因里的东西。
自然吞噬了丑陋腐朽的人类的残骸,用它们做土壤;自然不在乎它们是谁,自然只要活下去。
而第三章“时间”结束后,这些种子都长出了新芽,船上也仅剩下女主(记不得三四章的分割点了,如有错误,麻烦评论指出,谢谢)。
时间只要足够长,人类迟早都会自己把自己干掉。
自然最终像耶稣般将自己献身,一是此时繁衍的任务已交由女主完成,二也可看成是自然在赎人类的罪过。
进入第四章“人类”后,船上绿植成荫,女主身穿白裙与纯洁的小男孩在甲板上玩耍,看上去同当年一样美丽动人。
为什么独独是女主活下来呢?
船上那么多男男女女,造人的机会那么多,自然都未曾搭救一个。
因为这艘船上,只有女主,像她的裙子般纯净无暇,象征着人类的美德;即便最后她也在剁人骨吃人肉,但自始至终,她未曾做过伤天害理的事情,她只是在守护繁衍的终极使命。
然而,这么美好的姑娘生下来的孩子什么样呢?
当她身着灰衣的儿子第一次摸到枪时,就注定成为一个不伦的恶棍。
这像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人类的丑陋是客观的,是轮回的,是不因空间和时间改变的。
自然用绿色包裹了这颗星球,他仍在看着,静静不说话。
我十分认同胤祥老师所说的“金基德的新作不仅野心极大地写了韩国和人类的历史,而且再次如「圣殇」般拔高到了宗教的高度。
”这片子视角如此宏大,为什么我还只给了三颗星呢?
第一是,我不喜欢扁平的人物设计;第二是,暴力和性是电影中最夺人眼球的东西,因而在使用时是不是也需要更细致一点。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中的暴力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但是,我不喜欢这些暴力元素被混乱粗糙地塞在了中间两章里;第三,我最无法容忍的是人物很多行为是没有逻辑的。
我后来仔细想了想,可能在自然眼中,人类就是如此的混乱,没有逻辑,肤浅单一,还有疯狂的吧。
不止在自然眼中,即便人类眼中的人类,也是如此。
从这个角度看,电影二三章的暴力与性,真是太有力量了。
问答环节有一位观众问,为什么不能拍一个拥有good ending的影片(具体阐释为有“教育意义”的大团圆结尾)?
现场观众立刻响起嘘声。
金基德说,“我不认为电影需要有所谓的教育意义(此时观众区响起了掌声),我觉得电影需要去抛出疑问。
因为如果一部电影结尾很快乐,让你在感情上感到舒适,这个世界就不会改变了(掌声再度响起)。
我的23部电影作品的结尾几乎都是相似的——这个世界没有希望(掌声三度响起)。
这就是我电影的结局了。
”电影上映后,作品就不属于导演而属于全体观众了。
商业片的目标是让你感到舒服,从而拿到更高的票房;文艺片会有其他“审美”上的追求。
导演表达自己的意志是自由的(痛苦的是预算是有限的),观众打分也是自由的。
片子怎么样,还请各位看后自行评判吧。
几天前看偶然发现这部电影,出于对名字的好奇我看完这部电影。
电影的剧情比较俗套,看到一半就差不多能把剧情走向猜个大概。
前半段和西班牙电影《饥饿站台》差不多。
本以为电影的中心主旨也大同小异,但事实证明韩国导演总是能给我们不一样的观影体验。
不同于《饥饿站台》的偏正面的结局(尽管这个充满希望大结局极有可能是主角臆想的),这部电影把人之初,性本饿(恶),的观点诠释到了极致。
不管是食欲还是性欲,都在电影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部电影主要给我带来了这两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保暖思淫欲。
在轮船没有失联,食物充足之时,船上的男人不管是小混混,船务人员还是政府议员都在放纵自己的性欲,除了一群靠此为生妓女,他们还将欲望的魔爪伸向普通女性游客。
特别是小混混头目,议员和议员儿子共同犯罪,其中体现的人类对性的欲望令人发指,我认为这里是导演刻意在丑化人性,但在总体剧情上来看也没什么不妥。
最后女主的儿子长大了,靠着之前神秘老人种下的植物和养的鸡也算过上了丰衣足食的生活,这时女主的儿子居然打起了自己母亲的主意,不得不说这个导演对这方面也真是够执着的,这就一转电影结局的基调,本来充满光明的结局一下变得黑暗。
在影片中不断的强调这个点,让人确实有些厌恶。
第二,道德对个体行为的约束力。
在得知船远离地面并且基本没有可能回到地面时,船上的人还能称作人吗?
这在《三体:黑暗森林》中作者也对此有过深刻的描写,当人远离了地球,那地球上道德对人行为的束缚就会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消失。
没有了道德的约束,人们自相残杀,原本无法下咽的人肉随着饥饿感的增加和道德约束力的下降也会和吃普通食物一样。
电影中种种对人类丧失道德约束后的猜想令人脊背发凉。
总体来说这部电影的思想过于黑暗,细品过后没有二刷的欲望。
PS:韩国小姐姐三围还是可以的,部分片段直接当三级片看😝
其实没看过几部金基德的片子,所以无法说自己对于这位大师有多么了解。
但是一部《漂流欲室》已经足够让我喜爱上这位导演。
觉得他的名字已经是一种保证。
保证片子不会无聊难看。
果然没有让我失望哟。
一艘曾经的战舰上,很多游客一起出海旅行,第一天就发生了悲惨的事情,美女成为资源被所有人觊觎残害,而她的男友轻易被杀害。
第二天早晨,所有人发现大海消失了,战舰成为孤立的社会,而种种暴行接踵而来,当资源有限,就像三体中的生存法则一样,生存成为第一要义,权利与饥饿让人逐渐褪下温情脉脉的人文外衣,食欲、性欲以及留下后代的欲望成为最主要的需求,人只受欲望驱使,如果说一般导演能够拍出人类的进化史,那么金基德则是拍出了人类的退化史,相比起其他电影的侧重社会属性,这部电影更加侧重人类本身。
应该说人类本身也是一种资源,这一观点在之前的一篇影评中也提及过,人是创造价值的有机体,人类的身体本身也是资源,在孤舟之上,女人是生育机器,男人则是战争机器,可是当一切褪去之后,人的肉成为食物,人可以成为培育植物的载体。
当所有血腥褪去之后, 竟然觉得开在人类身体上的花成为一种浪漫。
这算得上血色浪漫吧。
社会属性的表达主要在电影前半部分,而到了后半部分,则完全是为了资源而争夺了。
安圣基饰演的老人,在片中是神灵本身,这个神设置得很独特,他能够预知到未来,可是他的神力不会用于改变未来,而是用自己仅有的力量去创造未来,可是当资源不足的时候,他舍身饲虎那一段令人震撼,明知虎的残暴,却还是杀身成仁。
这是佛家的慈悲。
看这部片子我会回想起曾经看过的李昂的《杀夫》中的一幕,母亲在被发现偷情的时候,嘴里还塞满了米饭,这令人悲伤的一幕至今难忘,对比昨晚看过的电影,我终于领悟了李昂的小说是多么深刻,因为她与金基德同样探到了人类的底线,当一切资源都被掠夺,人类活得如动物一般,就只剩最基本的本能了。
金基德还是一位电影大师,可是初看这部《人,空间,时间和人》时,我惊讶于电影拍摄手法的简陋,看完电影之后,我觉得这种方式是为了配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吧,不需要花哨,不需要技巧,只要表现出粗砾的真实感。
可是在这样的拍摄中,依然能够感受到一点美,亚当与夏娃依靠着睡着,那些人身上长出的植物,都让人感受到美,而老人用血踩出的莫比乌斯环,既是说明这个过程会无限循环下去,也为电影打上了金基德的烙印。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刚看完的时候我觉得这个片子浅显易懂,中心思想一目了然,不就是想说人类是如何利用自己的动物属性以及低级欲望将自我毁灭又自我重生然后又自我毁灭再自我重生,周而复始,无限循环的吗。
可是写这篇观后感的时候慢慢回忆,我突然觉得这个电影不是白起了这么大的一个名字!
人间是什么,人间就是权利,是欲望,是膨胀,是压榨,是欺凌,是反抗,是无奈,是懦弱,是绝望,是忍耐,当然也还是有爱。
可这都出只出现在人还是人的时候。
当人还是人的时候,普通游客是可以扔掉盒饭争取牛排的,是普通游客可以为了不平等待遇发声诉求的。
但人间若人性不在,就仅仅只是“空间”,你可以看到金基德在这个篇章已经开始将人的属性完全归属于动物性了,当然除了“上帝”视角的老头,和被上帝选中的女子女主以外,当然女主的觉悟跟老头比还是差之甚远,这时候几乎包括议员在内的统治阶级已经逐渐走向绝对的动物性,这个时候人吃的人的社会出现了,这种人吃人可能也有吞噬心灵的隐约,但是金基德还是给了人一点希望,即使你的肉体死亡,可仍然是可以孕育出新的种子,即使是恶魔种下的果,那也是生命!
人类就是这样利用自己的动物属性以及低级欲望将自我毁灭又自我重生然后又自我毁灭再自我重生,周而复始,无限循环,每个人种下的因都会有其生成的果,而人类社会就在这样复杂的因果关系中应运而生,于是你嘴里的树苗,你裙底的果子才会不断生根发芽长成17年后的原始森林。
人类最后的希望也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长大,于是当新的人类满足了温饱,他第一次接触到枪,开始收到恶的信号,开始要求性,于是他对母亲下手了,这都是时间带给他的,也是这片原始森林孕育出的他,毕竟他吃的所有食物都来自于死去的人的果实,这里面有好有坏,这个时候可能恶占据了他思想的高地,他成为了“半兽人”!
时间就像老人最后走出的♾符号,是不会停止的,而人只会在这无限的时间里不断轮回。
也不知道该绝望还是抱有希望,因为善好像在金基德的世界里只能成为“祭品”。
最后电影定格在海报的这张图上,一张照有绿洲的卫星地图,这世界最后变成绿洲了吗?
还是绿洲只是肉眼的存在!
还是故事的最后其实告诉我们了一个不要破坏环境的故事!
所以我说金基德其实是想写一部包含人类学、进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甚至生态学的全科电影!
从欲望角度来说也是想要的太多。
但是这个电影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没有共鸣!
最后,张根硕其实一点也不像饿了很久的样子,请把肚子收一收。
对了!
友情提示!
前一个小时真的是很吵!
各种咆哮乱喊叫!
建议音量调小。
先知金 你难不成去过上海 做过核酸 拼过团购 知道还有中间商赚差价?
还有很多还有?
上海居家隔离的同胞们 别觉得无聊 看看电影 看这个也不错 要不在家蹲着干什么呀 也可以练练演讲呀 比如说终有一天出门没准哪个记者扛着摄像机采访你 那时候拜年的话 符合什么流 符合什么观的话 献礼什么大的话 必须溜溜的 还可以学着剧中混混团一样 练练劈斧子砍刀子呀 没准哪天居家社区领导们给大家开荤发个活的鸡鸭鱼鸟什么的 你也得会杀了它吧 总之的总之
挺直男艺术的,只是人性种类、物质种类单一了一点,基本上经不起考究。
不过让我挺意外的是里面居然没什么人抽烟。
很少有导演不用抽烟来表现恶人的,这点我很欣赏(因为我真的觉得,以抽烟既叛逆为表现,真的显得很偷懒、俗套和不聪明)。
相比同样直男艺术的《三体》,就更是差太远了。
感觉在直男眼里,女人就只有两种,一种用来发泄性欲的,一种用来自我欣赏延续基因的。
对于女人的原始欲望完全不会描述,真想让他参考一下《娼年》和《女性瘾者》补补知识。
而男人对他们而言也只有两种,一种是内外都只有原始欲望的,一种是装作没有原始欲望的。
就好像男性就是没有感情,就算有感情,也是靠演出来的。
这一点我作为女性没有断言权,但我觉得男人的种类还是挺多的。
而且我不太理解,女人没有水的情况,上起来不疼吗?
真的只要是把下面塞到洞里干擦就能那么爽了?
还是真的太短了,就在洞口咕涌就已经爽翻了?
这种对性爱满足的级别也太低了吧,进洞、摩擦、射就没了,看着好尴尬啊,这么低等级的性满足还能自视神圣,难怪那些强奸犯觉得自己屌炸天,毕竟只要进洞、摩擦、射了,就感觉自己统治了世界,太蠢了。
反正无论片内片外,真正被性满足到的女人趋之若鹜,基本都是演给男人看的,但是反被这些男人自认为自己很厉害,就很讽刺。
这一点妓女把男人下体和癖好拿捏的死死的。
(有一点我真的很不明白,按理从生物构造来说,女性的性欲是应该比男性更强的,但是强奸和色情行业确是男性满足自己搞起来的,而且那些男性向AV剧情台词真的是尬的一批,类别也基本上就是打着人体的花式探索发现实验的牌子,然后就那几个必定项目进行重复再重复,我每次看了只会瞬间风平浪静心如止水,跟看一个打桩机运转没有任何区别。
女性向的就明显氛围在台词氛围内容上优化很多。
完全搞不懂,这就显得男性很低劣啊,但是他们又要说自己是很厉害,但不论行为还是结论,真的完全看不出来厉害在哪啊,自我控制能力越差等于越厉害?
反正越想越觉得,难怪多数男性都活的那么拧巴)同导作品《空房间》对比悬殊太大了。
金基德好像只擅长表达单线人物,这种大世界观的真的不太行。
所以我看着里面所有人互相残杀没有什么感觉,因为我就是觉得里面一个优种都没有(勉强除了老人),所有人都活该,最好都没了。
而且完全没有疾病的描写,看着也挺难受的,潘多拉的盒子里是肯定有疾病的。
女主毫无成长看着确实是难受,我脑海里更希望出现的是,女主去主动跟她儿子繁衍,然后在所有繁衍的后代里筛选优质的种子,劣质的就杀掉,这才比较能符合真正的初始优胜劣汰的白莲花升级后的逻辑。
人性是在男性女性之先的,ta得先是个人,才能去分男人女人。
这点金基德和大刘的写的白莲花都没满足这个点。
不过程心没有到这种后期,应该也不算。
这里的夏娃后期真的是看着很拧巴。
这也很直观的反应出金基德这里对女人的描写纯靠幻想和自我推理。
但是他的《圣殇》的描写又很不错。
可能他只能了解女孩,不能了解女人吧。
不过我挺赞同这个片子的初始生命形成的观点,因为大概率只有恶人才会把延续竞争者,效率的消灭干净,所以哪怕留下的女人是最真善美的,人类也必定有一半的延续是恶种。
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人性总是有丑陋的一部分。
把这个观点表达成这样其实已经算还行了。
只是确实还是很多上面经不起推敲。
都不说女主美瞳戴那么久会瞎,最后还换了新的聚酯纤维的裙子。
她儿子长大也穿的是新的聚酯纤维的衣服。
(逻辑来说不应该是自己做的粗糙的衣服,儿子穿的是脏破的尸体的衣服?
)还有水源的问题,没有虫子,没有疾病…这些问题太让人出戏了,就不是很能接受。
结尾也是收的很仓促,确实一般。
恶心的邪典片,女主的意义就是总是蠢到出现在该死的地方,但因为有光环就能活到最后,什么亚当,夏娃……
金基德真的疯了
金老师终于又杀回变态重口味领域了!虚构了一个奇幻背景设定,然后展现了一场血腥无比的人吃人大逃杀,每个人都为生存走向癫狂,最终又给你个汗颜的结局(唯一幸存下来的母子成了亚当夏娃)。情节狗血,人物标签化。整部电影血肉横飞,轮奸,床戏,露点,肉搏混战,乱伦等等一应俱全,依旧偏爱娇弱少女
216
不管怎么骂他粗制滥造,金基德还是金基德。
可笑
食欲与色欲交媾,哪有什么人性,只有兽性…表面是奇幻,全是真实隐喻,老头人间清醒…片名已经点题了,这就是一个关于人在一个空间和时间中的隐喻,海报是地球…
人吃人 结局实在是悲哀
何止是负星
wwwwttttttfffffff........服了
金基德这个变态 但是我好喜欢把人性拍的这么丑陋这么真实 最后都离不开的丑陋循环 觉得可怕么?重口味么?不会 你们应该学会接受这真实的人性和人心 p.s看到藤井美菜和小田切让很开心 只是可怜我让叔打酱油了 他俩的全程日语对韩语 让这电影更有意思了
So sick
难看的动作片
WEB#咖位还可以,可惜表象的符号太过于直白,说的还是人类老生常谈的那些毛病。影像上很糙,所以云上飘也很像一出苍白的舞台剧。
看不得那些被牛奶惯坏了见不得泔水的矫情者对金基德的毁谤,狡辩者会说你看你自己都说他是泔水,错了,牛奶和泔水是两种生活状态,金基德把你逃避开的状态拍给你看,你不喜欢只能说你是活在自欺欺人的虚伪的矫情中,你们总认为这种可怕是不存在的,是导演的低俗,是负能量的东西,动不动就说正能量的人最肤浅和奴才相,低俗和残酷是两个回事,分不清低俗和残酷的区别,也搞不清自己矫情害怕现实活在温室里的人,没资格评价金基德。
地摊文学货色剧本摊上没有灯光和美术的摄制组,但还是要说一句,金基德已经如此自我放飞(放弃),再糙再雷两天写完剧本还是能坚持完成,还是蛮佩服的。
吃人肉给特写儿子还要睡妈对女性极其不尊重接受不了
想的很好拍出来却漏了沙,金基德还是金基德,电影的底子还在,只是虚浮的东西越来越多。离原来的地方越来越远了。人间,空间,时间和人是一部壳子做的极好的作品,但仔细看就会发现里面的东西少得可怜。
剥离社会境遇,只谈人性没啥意义,善恶是非 都有局限条件和瞬时性。另外,从片名上看和春夏秋冬春类似,也就是说片子描述的也是一个轮回,人类诞生、到所谓文明、到没落再发展,最终闭环,所以,也就是没啥意义。
舍身喂鹰,人肉盛宴,宣扬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环保电影。简单、粗暴、直白甚至有些幼稚的政治寓言,不过金基德老师的作品就算再艰深晦涩,也丝毫不会缺少娱乐性,真是奇怪又和谐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