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年轻的切格瓦拉从阿根廷进入古巴,投奔卡斯特罗的7.26运动阵营时他只是被安排在后勤部队里做一个救死扶伤的军医人们都亲切的叫他“埃内斯特医生”他却带着标志性的微笑,不厌其烦的更正“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他,总是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他在山区挑选可加入游击队的农民,没有挑选三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却选了一个妇女和两个16岁的孩子因为只有他们三人会识字,能阅读,切格瓦拉说“我们在山上不只是打仗,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果不会识字阅读,就容易被人蒙蔽”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人甚至在与巴蒂斯塔的政府军交火最猛烈的日子,他也带着一本歌德传,停火时就靠在树荫下阅读他,总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灵魂他从不抢掠粮食和女人,就算在游击队最饥饿的时候,他用钱去向当地农民买牛奶当农民害怕被盖上支持叛军的名目而不肯收钱,只是让他把牛牵走,他却毅然两手空空走了既然对方不愿意,那么就做不成生意交易,虽然他身后有一群荷枪实弹的军人他尊重了别人,也尊重了自己,尊重了作为一个军人的尊严他,总是知道自己的队伍是军人,从来不是强盗在获得在哈瓦那的最终胜利后,切格瓦拉于1965年,给卡斯特罗留下一封信,辞去高官职位,放下开国元勋可享有的一切待遇,然后远赴玻利维亚,继续战斗,继续无尽的游击战他从没忘记向世界解释“我不是医生,我是个战士”切格瓦拉之所以那么的吸引人,完全在于其本人,明明白白的知道--“自己要做的是什么”从不迷惑,如此坚定多么美丽的灵魂2记得威廉华莱士上断头台前说过“必须有一个人用死,才能唤醒千千万万人”人类中总是有人,把自己的死看得极度透彻,看透所谓死的意义例如逾越节前的耶稣,还有1963年越南西贡街头的释广德人类历史上,站在当局的立场来看,最最愚蠢的处决,有三宗处死耶稣,刺杀甘地,枪决切格瓦拉对于刽子手来说,与其说主动屠杀了他们的肉体,倒不如说,被他们强烈的意志吸引着,却帮助完成了他们理想道路上最伟大的一部分--用死来影响后世的千千万万人有什么比圣贤与领袖的死,更强烈的冲击旁观者的心灵呢?
愚蠢人希望从世上抹去他们的肉体,可结束对他们的恐惧,却现实却令人讽刺的适得其反3切格瓦拉有两张照片最广为流传一张是阿尔贝托·科尔达拍摄的头戴贝雷帽的照片一张是弗雷迪·阿尔波塔拍下的,他去世时的照片两张都极其耐人寻味第一张目光坚定,被誉为“最伟大的游击队员”,被后世的摇滚界发展成一种标志第二张中的切格瓦拉,逝去得如此安详,骨瘦如柴,头发蓬乱对于这张“切格瓦拉之死”,评价得最耐人寻味的莫过于玻利维亚当地的一名修女她不知道军队为何交火,也不知道被枪决的是什么人物在目睹切格瓦拉的尸体被抬出时,她说“这个人死去了,看上去好似耶稣”
切:你好!
明天是你的生日,89年前的今天,你出生在那个探戈与足球交织着的世界,那个为了贝隆夫人举国哭泣的拉美国家。
6月14日,北半球正在进入夏季,而在你的故乡,严冬开始来临。
在这么个季节出身,而且还患有终身性的哮喘,似乎已经预示了你将与命运抗争。
为了给你写信,上个月我读完了关于你的三本书,读过之后却什么也写不出来。
你是我的偶像——这个词现在有个时髦的叫法“男神”——很久以前就是。
首先是因为你很帅,帅得让人将你用做头像或者穿在身上,然后去接受其他人诧异的目光,听他叫一声“雷锋”。
这种情况我遇见过很多次,虽然几经解释,但对方始终无法捋直舌头把你的名字念对。
即便是处在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国度,你的知名度也并不是很高。
后革命时代的人们,厌倦了革命的浪漫理想,转身加入一场资本全球化的浪潮当中,犬儒庸俗地活着,拥抱来自西方资本世界新一轮的剥削与奴役。
忘了告诉你,雷锋也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某个特定时期中国人名的“国民男神”。
在最初见到你画像的那一秒钟之内,我也将你认作了他。
但转瞬又明白,你挺拔的鼻子和坚毅的眼神是他所不具有的。
仅仅是因为这一明显的区别,我开始喜欢你。
这些年来我试图描述那种感觉,可是说不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和看见自己喜欢的姑娘时的感觉不一样。
很难不把那些熟知的故事再梳理一遍。
你出身中产阶级家庭,是个医科大学生,有行医执照。
在当时的阿根廷抑或当今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来看都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可是你并没有满足于自身的完满,大学期间游历拉美各国,亲眼目睹了在帝国主义者与军人政府统治下压迫下的拉美人民的生活,最终走向了一条解放他们的道路。
又不得不说回我自己的国家了。
这种浪漫主义的理想曾笼罩过我的祖国,结局是谁也不愿提起的闹剧。
可是你还有你的战友成功了,虽然过程有些阴差阳错,然后你又走了,却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对于青年人来说,你的意义在于对主流价值观的反叛,对强权的抗争和对既得利益者的蔑视,还有对理想的不懈追求。
今年我行将年满24岁,中国人称为“本命年”,有一些特别的意义。
经历和学识让我开始对狂热的偶像崇拜有了质疑,尤其是你这种具有意识形态立场的偶像,往往更令人盲目以成灾难。
现在的很多研究表明,你曾制造过一些小规模的屠杀,我也深知一个被你统治者的世界会多么糟糕。
或许我终将与你告别,所以在拟定这个叫做“偶像:告白已告别”的写作计划时,将你添加到了名单当中。
去年,在我的祖国,一个小偷因造型与你神似且言论惊人而爆红网络。
人们戏谑地将他冠名为“窃-格瓦拉”。
“窃”与“切”同音,在中文里指代一些手段不正当的事物。
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你无法职责任何人对于偶像的不敬。
相对于此,人们对于他那一句“这辈子不可能打工的”的无限恶搞,无意中却折射出了这个时代青年人的无奈与叹息。
就算是一个曾经红星飘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今也无法抵御全球化的浪潮。
在资本的压迫下,青年人只有无奈的选择庸碌的生活。
往往是想打工而不可得,何况是拒绝打工。
我们的时代并不你的时代好或者坏,只是人们消极与虚无,再也没有人像你一样正面反抗了。
写了这么多,我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说些什么。
我想,即使是终有分别日,你身上也总有一些值得留给我的品质。
我想象你一样忠于理想。
让我们忠于理想!
贡水河边的浪荡汉子2017.06.13
我看《格瓦拉》,觉得是个隆重的仪式,是一场对青春的漫长告别,充满了不舍。
他是浪漫骑士、悲情诗人。
许多年过去了,我依然爱他。
但是我把对他的爱与对生活的期待剥离开了--我确信自己不会骑着摩托车去漫游;确信自己不会成为一个革命者;确信自己并不热爱玻利维亚的丛林......相较于格瓦拉的信仰,我所信仰的是什么呢?
我想我的信仰不过是踏实的日常生活,还有那些依附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情感,那些潜伏在人心深处的一种向上的力量......不过,这可以说是信仰吗?
格瓦拉的前半生,为自己的信仰而投入革命,成了英雄;他的后半生,还是为了自己的信仰而自我流放,又造就了一个伟大的战士。
萨特,这个存在主义者,这个视他人为地狱,对人性幽暗之处洞若观火的人,在评价格瓦拉时说:“切是我们这个世纪最完美的人!
”格瓦拉的魅力,在于他的决绝,他的激情,他的冷酷,还有他信仰的始终如一。
《摩托日记》《格瓦拉,阿根廷》《格瓦拉,游击队》可以看做是跨导演的格瓦拉传。
前者唯美,后两部则沉重,尽量在贴近和还原格瓦拉自己。
《摩托日记》记载了格瓦拉的青春岁月。
我很喜欢他这段骑摩托漫游拉美的经历。
他送给女友一条叫“回来”的小狗,不过经过了这次游历之后,他显然再也无法回来。
《格瓦拉,阿根廷》,描述的是他在古巴的胜利。
这个胜利很偶然,我私下猜度,格瓦拉的出走,是因为他把这个偶然当作必然了吗?
他开始迷信自己个人的力量了吗?
又或者,他的出走,是对自己的流放?
在影片中,他不止一次地说:“这个世界上没有谁是必不可少的。
”在玻利维亚的丛林里,他对那些游击队员说:“你们现在在受苦,还可能受伤,牺牲。
也可能会胜利,然后就会变成一个没用的人,这就是全部。
”他的出走,是因为他感觉到自己在政治于权力中并非不可缺少的一个了吗?
也许,他想去用血再写一个神话,证明他是唯一的,必不可少的一个。
他做到了。
尼采说:男人都应当是战士。
《格瓦拉,游击队》里的切,是一个战士,一个真正的男人,或许,接近于神。
他被他要解放的当地居民出卖的。
玻利维亚的军官对他说:“也许他们并不欢迎你。
”还有一个军官骂他:“你这个古巴蠢货!
”可是,如果他是愚蠢的,那么耶稣可能也不那么聪明。
他死的潦草,轻易。
不过是几个不知名战士的乱枪,他们接到的指令,是别打他的脸就行。
子弹扫射过来的时候,格瓦拉也不过是血肉之躯,但他却永远留在了三十九岁,留在了鲜血淋漓的青春时代。
索德伯格的非线性叙事我们都见识过,不过这次感觉玩脱了,碎片化过于严重。
如果你对古巴革命和切格瓦拉不了解的话很可能看得云里雾里。
好像格瓦拉一拍脑袋就上格拉玛号了,几十人的游击队莫名其妙就发展壮大了,有美帝撑腰的巴蒂斯塔政权谈笑间就灰飞烟灭了,网红格瓦拉转眼又跑到联合国大会上舌战群儒了。
下集更狠,格瓦拉从1959年七二六运动胜利到1965年刚果游击战失败的诸多经历都直接无视,改名换姓再婚生子的他突然就空降玻利维亚的山区丛林中了。
虽然时间线没有再跳来跳去(代价是让上下集感觉像是不同人拍的,缺乏艺术上的连贯性),但导演仍然拒绝做任何背景介绍,宁愿花大篇幅表现游击队日常生活的艰辛也不愿交代前因后果。
诚然,以格瓦拉的丰富履历4个半小时的片长是远远不够说清楚的,可是这样剥离上下文的人生片段图景实在很难让观众走进人物内心。
格瓦拉被(萨特)称为完人,被与玻利瓦尔并论(在南美乃至世界各处闹革命),被比作耶稣基督(放弃高官厚禄去“拯救”黎民苍生),甚至被很多玻利维亚人供为神明(尤其是其死亡地附近居民);但他也有暴力冷血的一面(古巴建国后主持清算),被指医术不精战术拙劣(除了跟卡米洛等一起攻占圣克拉拉外,其实鲜有胜仗,所以本片的选材就有问题),周恩来评价说格瓦拉主义实为冒险主义和拼命主义。
我不期望一部影片能让我们认识真正的格瓦拉,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还是另有隐情,是坚定地共产战士还是热衷战争,但好歹能给出可供思考的线索和依据。
可惜就像本片纪实风格的镜头一样,我看完只感觉头晕眼花,捉摸不定。
我之前对切·格瓦拉的了解并不是很多,选看这部电影,一是想更多走进这位传奇革命家,二是切曾到我家乡的糖厂考察过,也算是有缘。
这部分上下部,长达四个多小时的传记式电影,以纪实叙事的手法,讲述了切从与卡斯特罗相遇领导古巴革命到玻利维亚的失败与逝世这一段波澜起伏的革命生涯。
它使我对切的革命理想、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感悟,也同时对中国青年的理想、社会的精神道德有了更多的思考。
自1967年切遇难以来,全世界的人们至今仍然怀念他。
他那种英雄色彩的,悲情的人物形象,理想主义加浪漫主义的革命行动被无数青年膜拜。
虽然自由化思潮早已席卷拉美大陆,但切革命斗士的光辉形象始终没有褪色,反而形成一股影响巨大的社会思潮。
我认为,切已不单代表一种革命理想,人们对切的态度更体现了他们价值观念和情感的多样性。
各国的青年们或许有不同的价值观,但他们都以切作为自己崇拜和模仿的偶像,以此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先来谈切的思潮及它主要的价值观。
切的思潮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风云一时,并孕育出丰富的内容。
它对亚非拉的民族解放、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种思潮的理论基础为切主义。
切主义是系统的一套关于拉美革命运动的理论,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有切本人的思想,还包括卡斯特罗,德布雷等人的思想和理论。
其主要包括社会主义革命论、大陆革命论、游击中心论、革命输出论等内容。
他们认为,古巴革命胜利后,美帝、大庄园主和大资产阶级与拉美人民矛盾更加尖锐,反帝反资的条件已经成熟,使得拉美会爆发超越国界的第二次战争。
但由于敌人力量强大,单一国家取得革命胜利困难,应该用人民的力量予以联合。
拉美国家在语言、文化、阶级上有共同性,决定了大陆革命会同时爆发。
革命的方法是武装起义,开展农村游击战,通过扩大政治影响,吸引更多民众参加游击队,直到夺取全国胜利。
可看出这点与我国枪杆子里出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是比较像的。
可以说切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拉美革命的发展,但也对革命形势和阶段产生了错误估计。
特别是所谓游击中心,不信任群众,脱离群众,没有党的领导,这样游击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切的伦理价值观是思潮中最重要的内容,贯穿了他整个思想的主脉,支持着他的革命理想和行动。
正如电影中卡斯特罗说,切最伟大的正是他的道德价值观和觉悟。
人道主义精神是其思想的核心和灵魂。
他在研究《资本论》后指出,马克思学说强调以人为基础,研究人类解放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彻底解放受压迫民众的远大志向和彻底革命精神。
他说:“必须拥有炽烈的人道主义、正义感和真理信仰”。
可以说,这种人道主义被切用理想主义的革命精神和行动完美诠释了。
而为理想奉献一切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切身上最闪亮的魅力所在。
他本属于富裕阶层,20多岁从医学院毕业,却在游历美洲大陆,目睹拉美人民苦况后毅然决心为“我们的美洲”和解放事业奉献一切。
他是一个具有多面才智的伟大实干家,紧密联系基层群众,深入到他们中间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
他与普通民众一起在工地义务劳动。
他放弃古巴高官职位,奔赴其他国家开展武装革命斗争,并身先士卒,冲锋陷阵。
卡斯特罗评价道,他是最伟大、最特殊和最无私的人之一。
接下来谈思潮对青年的深远影响及时代意义。
切之死震惊了六七十年代的青年人。
彼时正值西方经济腾飞的黄金时代,催生了所谓“垮掉的一代”,切应运成为理想主义的代名词,正所谓“切,就是革命、乌托邦和青春的同义词”。
青年运动者用各种方式纪念他。
拉美学生把他看成是国家英雄,各国学生运动以他为旗帜。
随着全球化发展,他的影响更深入第三世界国家,成为全球性的精神偶像。
对中国青年而言,他也并不陌生。
他曾两次到中国访问学习革命经验,并且非常崇拜毛泽东,公开说毛泽东思想是他游击战理论的来源。
国内对他的评价有由贬到褒的过程,但他的名字和思想却是广为流传了。
现在青年人喜爱切,不一定是对其思想有深入了解,而可能仅仅是觉得酷,作为一个标新立异,反叛而真诚的文化符号存在。
切的形象出现在戏剧、歌曲里,出现在T恤、打火机、海报上。
他不单代表一种革命理想,而成为时尚符号,融入到中国的大众艺术和文化中。
这体现了当今青年思想多元化和坚持主流价值并存的趋向。
最为重要的是,切为了自己的信念去斗争,为多数人的公平正义牺牲自己,这种带有浪漫主义的精神和革命行动,使得中国青年把切视为一个真正的理想主义者、革命者。
可以说他是崇高精神的象征,能作为一个非凡的榜样永存心中。
他所说过的话,仍时时激励着年轻人为理想去行动。
那么我们中国青年该如何正确对待切的思潮,并以此引领和指导我们的理想和价值观呢?
一句话,批判继承。
首先,我们应该树立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自身精神境界。
理想对现实的人生起着价值引导和精神动力的作用。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国现阶段的社会理想,当代中国青年是这一历史重任的承担者,应努力发挥自身主动性、创造性,以远大理想为精神动力,并把它贯彻到生活与工作中。
切的思想和行动折射出一种道德上的圣人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解放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能从中学到很多。
其次,我们要脚踏实地,使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避免盲动与幻想。
个人理想的实现是以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为基础的,我们必须脱离仅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而要立足实现国家民族复兴的历史需要。
切的思想和行动中,带有非理性的、浪漫的成分,将个人理想主观化,脱离实际,难以实现,这也是他离开古巴后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青年应充分考虑个人理想与自身条件、现实环境的联系,否则理想也会变成幻想。
最后,我们处在消费主义时代,要不断丰富精神世界,避免价值观偏差。
市场经济繁荣的当下,物质的极大丰富催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歪风邪气。
切的形象沦为消费符号。
很多年轻人并不了解切的经历及其思想,仅仅觉得酷、时尚,这种消费主义使得人们心灵越来越空虚,容易迷失自我,成为物欲的附庸。
总的来说,在人们文化生活繁荣,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下,庸俗主义、消费主义的毒瘤日渐膨胀,自由化思潮、境外势力无时无刻不在对我国造成侵蚀,这使得很多人的价值观出现严重扭曲,社会也泛滥着一些歪风邪气,疫情期间的种种魔幻事件足以暴露这一点。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道德理想受到忽略,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切所代表的的理想和价值观就能存在和发展。
呼吁切的精神的回归,具有重大的意义。
切是理想主义当之无愧的代言人,他的思想是人类进步思想的宝贵财富,能为广大中国青年带来正能量,极大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与进步,应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观看上下两集的《切•格瓦拉》时,总是恍惚间把它们当作《摩托日记》的延续,不仅由于它们都由切的自传改编,更由于它们都展现了切•格瓦拉在横跨南美洲的旅程中的发现和突转,切的信仰正是在那场旅行中形成的。
在《摩托日记》中,年轻的切跨过广袤的土地,发现了那片土地上的普遍的贫困。
而当他最后落脚到麻风病人的村落时,他体验到了一个乌托邦,一个人人劳作的,由社会舍弃的边缘人建立的一个美好的、平等的世界,他的革命正是由此展开。
另外,它们在叙事上也有着相似的手法和节奏。
作为人物传记电影,构建人物并且使他们获得观众的认同成为最重要的任务。
因此,它们均没有一环扣一环的紧张的情节设计,而更多的是对事件的撷取。
事件的选择也并不具有强烈的戏剧性,两部《切•格瓦拉》采用了一种非常纪实的手法,展现了关于他的种种细节;包括他对农民的谦卑与热情,他对下属的严厉和爱护,也有他战斗时的勇猛无畏,更有他哮喘发作时的渺小和脆弱。
这里没有关于任何主义的讨论,只有切•格瓦拉所做出的行动。
但是相比较第一部《切•格瓦拉:阿根廷》中将他塑造成的完美的革命英雄的形象,更吸引我的其实是第二部《切•格瓦拉:游击队》中的殉道者形象。
真正使他成为经久不衰的、为西方人熟知的理想主义的符号的,不是他在革命战争中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太多,而在纷纷扰扰的60年代过后,其他人都逐渐为西方所淡忘,甚至因为他们对本国民众犯下的种种罪行而成为全世界的敌人。
使切•格瓦拉得以永存的,是他放下所有的权力,继续投身革命的激情;是他殉道者一般的执着和牺牲。
《切•格瓦拉:游击队》一开场即是切在古巴宣布离开高位继续投身革命的历史影像。
同第一部相比,这一部采用了大量的手持摄影,充满着跳切、不保持动作连续性的剪辑,更多冷色调的应用以及更强烈的反差使得影片很快就呈现出不祥的感觉;就连丛林的色彩也不是第一部中鲜艳的、属于热带丛林的绿色,而是充斥着更显凄冷的青绿色。
在这种影像的基调下,切在丛林中做着徒劳的抗争,却没有放下武器——这唯一能实现他的理想的途径,仍然在传他的道;在他们到过的最后一个有人的村庄中,在他们将出卖者的店铺中的食品分给孩子们之后,索德伯格采用了声画对位的手法,告诉村民们他们为何要战斗,告诫他们丢下所有漠视和痛苦,去一起终结这里的不正义。
镜头跳切,他们讲话的地点正是村里的教堂;这里,正暗示着切作为他们的救世主的身份,而同耶稣一样,他也面对着民众的误解与不信任。
导演也并没有尝试将切•格瓦拉塑造为神,他也有自己的虚弱和缺陷,然而一个凡人的坚守无疑更为难能可贵。
在玻利维亚高海拔的丛林中,哮喘发作的切几乎无法呼吸。
随着他身体的日渐孱弱,我们迎来了影片中最为超现实的一段影像。
切骑在白马上,喘息着,快速穿过光影斑驳的丛林,仿佛要直接向风车发起挑战;但是马的停步却将一切拉回现实主义的丛林,切在此时的愤怒与无助同刚才他的圣洁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像是他的内心同他的无助境况之间的对比。
同以往的殉道者不同,切并没有任何抽象的理想,也不强制别人跟随他的信仰。
“医疗”是在影片中反复出现的母题,影片反复展现他为伤者治疗,为农民的儿子治疗,他劝诫农民的话语等等;曾作为医生的切•格瓦拉,希望创造的正是人人吃得饱饭,看得了病的世界;只是当他将哮喘药物落在营地之后,一个无法医治自己的医生正是他内心绝望的象征,也预示着他们在丛林中的失败。
临刑前的谈话,正是对影片中的他最好的总结。
看守询问他有何信仰,他答道:我信仰人类(mankind)。
他正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殉道者,一个人类的儿子。
看这电影之前,只知道切就是无数人T恤上的一个头像,对于其经历一无所知。
看了电影之后,对切的认识依然仅仅只是一个大致的了解。
切之所以被后人记住,不是在于他对队伍战略战术上有多正确的领导,也不在于他取得了多大的胜利。
而是因为其信念的坚定、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纯粹。
上部中在古巴的斗争也没有出古巴革命领导者的“运筹帷幄、高屋建瓴”,下部中的游击斗争就更不要说了。
从电影中也可以看出切在当时其实是没有什么号召力的,不然不会只有那么几十个人跟着他打游击。
这也许就是其悲剧性的结局的根本原因吧。
不过正是因为这个结局的悲剧性,才彰显了切作为个体的人的伟大。
《切·格瓦拉传》 Che: The Argentine & Guerrilla导演:斯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主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Benicio Del Toro)戛纳电影节时,赶制完成的《切·格瓦拉传》足本放映(《切·格瓦拉传》=《阿根廷》+《游击队》),四小时片长让不少观众在场内呼呼睡去。
如果你有打算在周末下午看掉上下两部分,这例子就提醒你千万要养精蓄锐一番,跟困意好好战斗上四个小时。
从故事内容上考虑,《阿根廷》跟《游击队》两部分没有紧密联系,一个在古巴一个在玻利维亚,独立分开。
如果再加上《摩托日记》(The Motorcycle Diaries)——格瓦拉另一段意气风发的人生,它们又可以互为参照,构成一个完整的切·格瓦拉。
在消费时代,格瓦拉的头像已经不需要注解。
他以巨幅海报、T恤图案和个性纹身出现,成为一件商品或通行符号。
人们早已不关注他身为战士跟革命者的事实本身,他的生与死、理想跟追求都不再重要。
影片尝试塑造一个接近平凡人的真实格瓦拉,他来到纽约在联大发言,力排众议。
在丛林里他哮喘病发,暴怒刺马。
如果用革命浪漫主义来解读,后者绝对应该被忽略处理,要么就是再紧接一组英勇就义的伟人姿态,理想不死,斗志犹在。
《阿根廷》里格瓦拉的古巴岁月跟出席联大交替出现,叙事时间自由穿行。
索德伯格不想提供时光机,他无非是要呈现一个更加全面和丰满的格瓦拉形象,既要暴力革命还不忘治病救人,更直白点说叫能文能武。
在古巴与卡斯特罗的并肩战斗是投身行动,他在密林里打游击持枪冲锋。
联大上表达己见是他的思想反映跟实际追求,这些言语既用身体力行的段落加以证明,也为下半篇《游击队》的生死战斗打好了基础。
《阿根廷》止于革命成功前夕,也预示着格瓦拉不再是一名普通的阿根廷人,他成了古巴的战斗英雄和革命领袖,散发着光辉与魅力。
严格来说索德伯格没有省去格瓦拉的从政经历,他率领古巴代表团参加联大会议就是身份改变的缩影。
不过多数人对格瓦拉的从政也没有太多兴趣,他能舍弃一切从头再来才是本色一面。
《阿根廷》还在讲英雄是如何炼成的,《游击队》就要转向格瓦拉的悲剧性一面。
不可否认格瓦拉能成为传奇是有着超强的人格魅力,也跟他忠于理想、过早遇害的命运密不可分。
死亡让革命者如圣徒殉道一般得到升华,死亡崇拜的影响又持续了几十年。
受难的格瓦拉没有走出玻利维亚,他的尸首跟随飞机俯瞰了这个国家的面貌。
确切说格瓦拉栽倒在他一直试图唤醒跟拯救的农民身上,他们不信任游击队员,不愿合作还偷偷告密,简直就是小农劣根性与局限性的现实版教材。
一旦遇见这种宿命安排,英雄主义与个人传奇也该落下帷幕了。
这部影片里不见大家看法和个人见解,只有关于格瓦拉的一切,他的付出与努力,迷茫与挣扎。
《切·格瓦拉传》追求平稳,影像风格上没有制造太多亮点,像《游击队》里游击队员涉水遭伏击的镜头值得一提,只是导演也顾忌一旦多了,无形中就破坏了苦心营造的真实感觉。
【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8/3f/83fa5a432ae55c25/Blog/036/896768.html】这部电影一丝不苟,完成度很高,然而导演太执念于文本记载,忘记了给观众来点激情。
——Peter Brunette(《好莱坞报道》)索德伯格尽可能将革命浪漫主义从片中除去,仅有的一小部分也是为了弱化它的存在。
——Owen Gleiberman(《娱乐周刊》)
有的人奔波一生做了很多事情,有的人碌碌无为未着一笔,有的人在等待中坚持一个信念,有的人在挫折中实践唯一的信念……号称爱他的人很多,曾经千千万,曾经人们急切把他的挂在胸前背后,生怕有什么不符的地方被人嘲笑。
在这样热情的期待中,人们昏昏欲睡应付了这样一部电影,然后说太失望了,就算给自己曾经荷尔蒙冲动画上一个虚伪的句号。
时尚找到他,铺天盖地,在他走过的阳光大道旁边的羊肠小道上越偏越远。
有人说这是切的悲哀,我说切一直昂然屹立在阳光的方向,只是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他穿上这样那样的花花绿绿,而浮躁的人们同样的虚伪,如浮萍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在抱怨自己流离的追逐而一无所获后,从未追问自己的信念是什么。
这不是切的悲哀,是人们的悲哀,是时代的悲哀。
没有轰轰烈烈的场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流水一般的纪实如陈年老酒,从浓郁的美洲弥漫到我的小房间直至心房。
电影让我产生了幻觉,本尼西奥•德尔•托罗已经不是本尼西奥•德尔•托罗,明明就是切,雪茄、气喘、简短的话语、坚定的眼神。
说自己是理想主义不难,做理想主义也不是那么难,难的是一辈子的坚持。
当革命来临的时候,我们会随着洪流一直走下去,或者我们怀抱理想,一路披荆斩棘终于收获胜利,于是我们安然自得的躺在胜利的成果上享受荣华富贵,认为这是应得的,于是忘记了当初的理性,于是抛弃了理想主义,于是豪言壮语也成了过眼云烟。
切取得了古巴革命的胜利,抛弃的不是信念、理想,抛弃的是胜利这个容易上瘾的毒品,拿起枪继续在革命的道路上前行。
理想虚无如空气,坚持或放弃存乎一念,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只是一件简单是事情。
任正非退役后,开办了华为,将华为打造成一只饥渴的狼,在国内夺城掠地,成为显然的老大,名声鹊起。
然而任正非没有就此停步,时时疾呼“冬天来了”,时时刻刻打好行军包继续前行,跨出国门,从亚洲、非洲、拉美到欧洲再到美国……理想主义从未过时。
我是个后知后觉的人,但还是庸俗的在潮流的尾巴上认识切,开始也不过将其当做一个时尚的符号,虽没有将他挂在胸前背后,却将一个发黄的军旅黄布包从大一背到大三。
随着逐渐深入了解,切慢慢深入我心。
当人们逐渐忘却的时候,心逐渐老去的我却想穿上有你头像的T桖表达信念。
有的人以为传奇应当是不平凡的活着,而你却用纯粹朴素执着追求理想谱写传奇有的人活着却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
在切那伟岸的身躯倒下去的时候,耳鸣一点白光一船的雄心勃勃气冲霄汉的共产主义斗士。
一个英雄人物的悲歌,一个水里来火里去的汉子,用血来唤醒愚昧的农民,他的伟大少有人能及,他的精神给予我们太多太多力量。
一个信仰人民的领袖,一个治病救人的领袖,一个爱惜部下如己的领袖,一个持有坚定信念的领袖。
明明早就知道的结局,在最后到来的那刻步步紧逼,观者忐忑,应者坦然,能够入世出世,能够以一国总司令的身名重入龙潭虎穴,甘为世界穷苦人民自由之路上的铺路石。
他,就是那束光,刺痛你的眼睛,让你感受自由光明的炙热。
这种革命传记还不如中国人来拍......
也许世界上真的有格瓦拉这种人吧。那么这真的是一件好事,很好的事……
20090814:革命,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去。放下荣华富贵......游击队到处被阻击,谁明谁暗......就这样倒下了?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阅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现在谁还有革命的勇气?
切在古巴的枪声中胜利 切在玻利维亚的枪声中倒下 切.格瓦拉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理想 切是光辉的 他的死他的故事他对自由的执着被后人膜拜 切是悲剧的 他为人民奋斗却死于人民的出卖 切说:‘当一个国家的人民憎恨他们的政府的时候,夺取政权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但是 没有启蒙的革命必会面临失败
比上部稍嫌纷乱
精神英雄。
又平又庸,沉闷无力,没意义的镜头太多,不如上部。如果你很肯定自己没有脸盲症,这片子也会让你的肯定瞬间烟消云散……这世间有这么一群奇怪的人,本身是最底阶层,利益每天都在被剥削损害,却具有维护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动物世界里找这么弱智的东西都几乎不可能……
摄影非常出色,影片风格很像纪录片,但叙事就很差了,节奏太平,可能导演就是追求纪录片的风格而放弃了叙事结构上的创新。34分钟弃剧。
一个沉迷于革命的男人就这样去了一个他不熟悉的世界,索德伯格并不想神化格瓦拉,这样很好。
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终点大都殊途同归,不知道玻利维亚丛林的一声枪响,政府的官方声明会不会是这样:一小撮有组织,有预谋,别有用心的境外反动势力……
最后Che倒地的时候,用很刺耳的声音来表现死亡的痛苦...这种干预观众的手法,不知道是高明还是下作...
成功不可能复制
再见理想
一开始看的累累的,后来就显出了平凡但吧平淡的。有种情节在里面,我这么认为。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点上一把火,就变成英雄,并且几十年来火势不减,这样的崇拜虽然草率,却也有趣。最真实而朴素的理想主义者不会知道什么是理想主义,因为他们分不清未来和理想的差别。影片节奏很慢,无限的留白让人如坐针毡。个人感觉不及第一步。
太哀愁 没第一部好 格瓦拉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