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终结》全部3集看完,观感不甚理想。
本来是科幻哲学剧,变成了披着科幻外衣的言情+惊悚剧。
电视剧主创加入了太多的小情爱,抹杀掉了太多的大情怀。
外星人的设定变得低级且小里小气,研读人类书籍的重要情节被删掉;在推动人类进化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但在剧中变成了在天上吓唬你的旁观者。
“碟仙桌”根本就是地球人的东西,却变成了外星人的“神器”,借用其发现外星人母星的过程也变得生硬且故弄玄虚莫名其妙。
深藏海底的大科学家变成了舍不得男友的小女生,经过周密设计的星际偷渡变成了一个真空收纳塑料袋——就那么堂而皇之躺在大章鱼旁边,你以为外星人是得有多蠢?
至于二婚多年仍对前亡妻念念不忘的农夫小子,你就快点去那边找她吧好吗?
省得你在这边受活罪,还折磨另个人。
第3集里,Ricky 在当初蜜月房间里磨磨唧唧的一段,非常、非常的无聊且画蛇添足,主创们生生把这剧弄成了“盗梦空间”+“人类补完计划”。
当全世界都变成了“乌托邦”以后,坚持原本传统生活的“新雅典”就成了真正的乌托邦——所以“乌托邦”从来都是只属于“少部分人”的。
每个人都渴望乌托邦,但当每个人都进入到它之后,就感受不到它了;而那些去到其他方向的,或者坚守原地的,便形成了全新的且自认为是“真实”的“乌托邦”。
在意识到末日的降临时,人们就只是说着一些不明就里的煽情的废话么?
失去了孩子就失去了一切,立马奔向自杀的火海,真有一种“全世界父母都是中国人”的幻觉。
所有的这些使片子变得低端、粗糙、仓促而草草的改动,我能想到的最大的原因就是,节约成本、讨好观众。
然而看到最后,发现这些都不算什么,谁又能想到这个世界最后留下的竟是汉字的一个“心”字。
我心恒久远,一颗永流传。
还是去看原著吧,那种连续几代人连结生命也探究不明的末日真相,那种命运注定的无助悲怆,那种宇宙中毫无印记的存在幻影。
地球连一颗原子都不如,自认为“伟大”“智慧”的人类,你以为你是什么。
最幸福的便是最愚昧的。
#友情提示:有能力的话还是要看英文原著,我没有这个本事,所以只好忍受中文译本里明显的错漏。
#
先回答一些看到的问题。
首先让没有读过原著的朋友了解一点,原著发表于1953年,原著没有什么政治隐喻,把超智比喻成共产主义那只是观影者自己yy的而已。
原著原文说明在超主的管制下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君主制,独裁制,各类政体和意识形态都能够完美运行并且适应这社会需求。
其次,关于超主长得像恶魔这个事情,首先原著中超主并不像恶魔,有点类似但不太相同,原著的超主是长羽毛的。
其次原著中踢到早期宗教祭祀中,人们偶尔触碰到了这种精神链接,就会相互连通,而这种精神连接是超越时空的,时间的规律可以被打破,这就是远古先知能看到未来超主的样子的原因。
其他一些东西在下文中尽量谈到。
首先,在1953年,人类甚至还没有登月,而阿瑟克拉克的小说却已经开始探讨生命进化的终点。
这里纠正一部分观众的观点,认为超主其实就是借着进化人类的名义屠杀,如果这么想,说明你太狭隘了。
如果你真的喜欢科学,喜欢科幻,更热爱哲学,你应该了解到一种情况,生命的智慧差距,或者进化差距,给人带来的,将不是外星人,而是,物种上的差别。
这一点,我很喜欢用刘慈欣的一部短片小说《赡养人类》中的部分内容来阐释。
如果把人分成梁群,其中一群受到优质教育,那么这群人只是比另一群人懂得多,知识广而已,但是如果,在小说中,社会出现了直接将知识植入大脑的技术,而此技术价格高昂,只有富人支付得起,于是,富人都可以用极短的时间,学会许多语言,知识,进而从智力水平上得到了进化,而这是穷人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的,自然没有办法融入富人所交流的圈子,这个过程加剧了贫富独立,富人的高等智慧圈子,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艺术,而这些,对于没有得到智力改造的穷人而言是完全不能理解的,这就像你没有办法让一只狗听懂交响乐。
于是,富人和穷人就进化成了不同的……物种。
说了这么多,想说明什么呢,在这部电影中,至少在这个世界观下,生命的进化终点是思维意识的融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意识融合,成为超智,这种观念,对于无论是小说中的人物,还是现实中的读者,都太先进了,这个差距,不是你比我聪明的差距,而是你是比我更高等的物种。
这种进化理论对于有血有肉有物质实体的人是不能接受的。
甚至于,是我们不能理解的,就像狗没办法听懂交响乐!
但是反过来思索,无论小说和电影的这个构架是否是正确的,但至少,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科学的道路就一定是正确的,科技是否会有尽头,甚至于,还是一个小孩子的人类是否能妥善利用好科学这把威力无比的手枪,如果用不好,科技滥用的苦果我们也多少正在承受一些,我相信观众知道这将是怎样的灾难!
我们没有办法语言科技的终点,因为我们还是孩子,人类从工业时代开始科技爆炸式发展,可是说到底,对于浩淼的宇宙,我们也只是像盲人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前进。
所以,武断的说,超主只是滥用力量, 故意导致人类毁灭这样的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因为我们甚至不能确定物质的真正本质,现代最热门的超弦理论,也依然有其不完善的地方。
我们也不知道,思维意识是否可以脱离肉体和物质存在,我们甚至不能弄清,意识,到底是什么。
总之,我们不理解,不代表就是错的,我们不能接受,只是因为我们没有办法放弃自己固有的思维,我想这也是作者设定只让孩子得到进化的原因,成人认知完善,思维容易固守。
而孩子却最有创造力。
有一些原著的细节,我觉得电影应该有却没有,例如人类对超主的飞船试射核弹,核弹却没有爆炸,消失的无影无踪,我特别喜欢这个情节,原著部分内容也跟核危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不过美剧改编剧本后的年代,核不扩散已经成为了国际共识,人类早已渡过了最大的核战争危机(小说创作时正是冷战军备竞赛,核武器危机的时代。
作者这么写也是理所当然。
)另一个地方有观众提到,就是超主在读书的一个情节,我觉得是故事的一个转折点。
当然,诚如很多观众所说,这部剧爱情戏份加的有点多,对于如此宏大的题材,显得有些狭隘。
不过为了收视率的商业化改动,也就忍忍。
总的来说,原著所表达的东西太深厚,生命的终极形态,反乌托邦思想,对于战争,社会,宗教,哲学的思考,太多太多,都是电视剧很难表现的,对导演和编剧的功底有相当深厚的要求。
我建议观众大致看一看就好,然后去看原著。
真正体验原著要表现的那种恢弘大气的生命探索。
可能是小说写得早,或者是拍的集数太少,剧中总有一些部分感觉唐突与难以合理,但这些还是掩盖不了本剧的光芒。
个人觉得宗教色彩极为浓厚,或者可以说就是在探讨谁才是神。
卡列伦恶魔的形象总是隐约暗示着观众,原来恶魔也不过是神的奴仆,不禁让人深感人的脆弱与无助。
唯有一支不停播放的曲子才证明了人类文明存在的痕迹。
作者通过此篇告诉人们,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信仰,心怀希望,否则人类将无比脆弱。
上帝要其毀滅,必先讓其瘋狂沒看過原著(就是不愛看書才喜歡看電影看美劇)。
我覺得大家沒必要去追究跟原著出入有多少吧,畢竟完全可以單獨來欣賞嘛,編劇更是為了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問題罷了!
烏托邦真的好嗎?
這是在敘述上帝到來嗎?
當普世真正大同的時候,算是好事嗎?
我覺得看一遍不夠,有時間可以看多幾遍多思考!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本片给出了一条可能的路。
两个寓言故事:1、美国人西方人爱霸权,不让打仗和压迫的外星人就是坏人;2、当地球变印第安人遭遇外星白人的时候本剧的第一个故事,是分析了西方文明的特点(美剧总是把西方文明直接当做人类文明,美剧中总是一厢情愿的以为西方文明为主点缀点儿东方小元素就能代表整个人类文明了)首先是能够深刻的发现美国人有多喜欢打仗,剥夺他们打仗的乐趣,那就是阴谋,就不是好人。
然后美国精英最爱操控媒体忽悠洗脑别人,然后忽悠别人起来造反制造混乱给他谋利益,片中那个媒体人总是竭尽鼓噪之能事,各种挑唆。
还有信上帝的神棍,发现出现个比上帝更牛逼的存在,就非要信上帝,然后就自杀了(自杀不是无法进天堂必须进地狱么??
信上帝的人似乎最教义就是不许自杀的)反正,西方人就是要迷信一定非要信上帝、就是一定要争权夺利,就是一定要自己高高在上抢夺落后地区的利益,当外星人出现均分利益让西方人没有了优越感之后,他们就要反外星人,因为优越感被外星人剥夺了,因为作威作福的地位被外星人平等了,因为谋杀屠杀然后利用玩弄法律规则逃避罪责的可能不存在了(杀人后立即被偿命)。
然后那个媒体大亨发现在背后忽悠别人闹事成不了气候,就自己跳出来组织恐怖活动,包括利用仇恨外星人破灭上帝的墨西哥迷信者等宗教极端分子,采用绑架外星的人类使者,污染水源土地等自残人类生存环境的形式(这个媒体大亨不怕没有干净水喝),利用破坏大多数人的生活环境,把全人类作为人质,要挟外星人离开地球,最终让他恢复以前那种作威作福高高在上控制人类社会的模式——咋感觉在说今天美国利用ISIS、到处制造动乱要挟世界的节奏呢???
——看看那个媒体大亨的那句话“我宁愿世界毁在我的控制之下,也好过在他们手下繁荣新旺——这就是美国今天的内心,原著不是今天写的,但是美国统治者和霸权主义者的思维模式却是从来不变的。
所以,西方人特别是霸权国家必然要反对造就平等的外星人。
所以西方要反会颠覆西方高高在上的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要反威胁西方霸权的中国,虽然这部小说不是今天写的,但是它写的西方霸权主义者的思维模式,是一直未变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人类历史都会有类似事件发生,只不过不是外星人,而是威胁传统霸权主义模式的新的更平等的游戏规则,总是会被既有的霸权势力所反对。
但是,如果就这样“然后全地球一起幸福的生活在一起,直到永远”那就不好莱坞了,一定要出点儿幺蛾子,一定要有戏剧矛盾,所以接下来就画风一变,变成科幻未来剧了(之前的可算是现实主义寓言故事,画风是现代现实主义的画风,但是之后就变成未来科幻剧画风) 接下来的两集讲述了第二个预言故事,那就是成长和进化,成长的过程是艰苦的,突然发现无忧无虑终结了,童年生活方式要改变成竞争激烈和残酷的丛林社会,于是童年就终结了,所以本剧名字叫做童年的终结,寓意着人类文明童年的终结。
外星人其实扮演的是一个带来和主导残酷的竞争的“已经长大的文明”“大人文明”,童年固然是美好的,但是不可能永远活在童年中(当然咯,如果人类从来不发展宇航技术,从来不尝试获取进入宇宙社会的可能性,那么永远活在外星人看来是原始的档次也不是不可以,但是剧中的人类已经走到了走进宇宙社会的阶段),于是外星人来了,带来了割裂——不适合宇宙社会形态的成年人让其自生自灭,而一片白纸的孩子就被带走带进了宇宙社会。
人类中成年人随着传统的人类文明作为童年被终结了,而人类孩子作为一片白纸被带进宇宙社会去适应宇宙社会——这是本剧一部分想要表达的主题。
但是本剧另一部分表现出,即便人类一直原始的活下去,就像印第安人一样一直原始的活着,但是也不排除大航海来的白人(宇宙大航海来的外星人)灭绝人类原住民,中止在占据先进技术的文明眼中看来落后的文明(就如白人灭绝印第安文明,结果今天还要考古印第安文明一样,外星人终结了在他们看来觉得无聊无用的地球文明),就如白人杀光印第安人(剧中还仁慈一点,让人类舒舒服服衣食无忧活到老死),依仗着自己的技术优势灭绝了不是自己母文明的印第安文明(当然白人留下一点觉得好玩的印第安衣服和雕刻等,就如外星人觉得好玩念诵莎士比亚一样,但是不是自己的文明,不会好好将之传承下去),然后抢夺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和资源(剧中就是吸干地球资源),对于印第安人的后代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而被同化和西化(剧中就是收走了地球小孩去进行非地球文化的宇宙化教育和同化)——本剧第二部分基本就是这么一个白人用技术优势占了美洲终结了印第安文明的节奏。
所以,很简单了,即便你不去外部探索和进化,已经先进化的文明必然要来干涉你,所以还是主动进化吧。
剧中让我纳闷的是,在超主来临的时候,当然人类会有各种不同甚至互相矛盾的对待超主的态度,比如反抗甚至用毁灭自己来要挟性反对超主如那个恋权的媒体大亨,也有合作的投降主义如天真善良的芭比这个代言人一样,但是为什么就没有一边合作一边学习对手技术继而大力发展自己科学技术的人呢(黑人科学家似乎是个想要发展技术的人,可是这样的人在本剧中却凤毛麟角没有形成有组织的集团行为,我觉得这是不符合人类脾性的——当然咯,剧作家是要写的好看而简单能被大部分头脑简单的观众看懂的)事实上,地球人有不少人,甚至有组织的一边和强大的对手合作并且同时一边向对手学习并壮大自己的羽翼,没有崛起前的美国,德国,中国,都有这种思路和行为:一边和比自己技术先进的对手缓和并合作,一边自己潜心研究和学习对手技术的同时自己消化吸收并独立开发新技术,即便能够买来先进技术,自己也一定要独立自主的消化吸收并尽可能自己掌握这类技术,如此才能保证自己不成为印第安人。
所以,第二个预言故事,讲述了人类成为宇宙印第安人,但是没有讲述人类的另一种可能性——成为宇宙中的中国,从全面落后到重新崛起,保住了自己的文明并且主动进化进步——当然咯,如果这么写故事就不那么悲剧化和感人了,编剧毕竟还得照顾思维简单的西方电视观众;而且三集也收不住有得扩展了,而且预算就这么么点儿拍不长。
如果說這是一部反宗教片,我認可他的超文明的設定,歷史考古都有很多這方面的不明確的例證.如果說這是一部末世科幻片,我認可他的人類命運的反轉設定.上升到宇宙的層面,我們只是渺小到不足掛齒.也不會為身後事過多的操心.活的虛擬一般的美好也是人間一世,哪怕就此滅絕.如果說這是一部警世之作,我認可他的殘忍,因為在他的設定里人類只能渾渾噩噩的生存,然後被滅絕,了無痕跡.而我們卻無能為力.最冷酷的是這竟然是對的.為什麼揭開這層遮羞布,就當是在伊甸園不好嗎?
首先,本人没有看过原著,但是已经引起我足够的好奇去读这本书了。
从一开始Karellen为Ricky创造出那个房间,到最后Milo在掌心烙下一个心字,都在说唯有记忆才是人类的感情、文明、智慧不断传递和延续的唯一方法,没有永恒的灵魂,也没有永恒的物质,更没有永恒的天堂。
Ricky心中的Annabel之所以能够一直存在,是因为Ricky的念念不忘,当Ricky死去Annabel也随之消逝,Milo也是因为明白了这个道理,在最终之日才希望能有人能记住他的名字,希望人类能有一丝回响存于寰宇之中。
仔细想来世界确实如此,无论你生前多么声名显赫权倾朝野,如果不能在历史上留下一丝记忆就会如风中砂砾般散去。
史籍之中很多也只有一个名字,不知前因后果的冒出一个名字,然后没有然后。
多数人就没有痕迹的消失了,怪不得那么多人的老祖宗拼了命的要立个牌位写个族谱希望后代能够不断延续永不忘记,或者无比珍惜名声二字,希望能够留下身后佳话,或者建功立业为世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谓永生,只能如此。
这种永生也只是自欺欺人,真正认识你的人逝去之后,你就成为了书本史籍中的一个名字,一个全新的编撰出来的人,哪怕这是一本你自己书写的自传,也肯定不是真实的那个你,至少不再立体。
无需永生,记住你爱的人,被爱你的人记住,足矣。
PS:所谓童年的终结,是把人类的文明看做文明的儿童阶段,然后再以儿童为载体变为一种能量存在于宇宙之中从而成长为文明的成年阶段,估计刘慈欣的三体中就借鉴了这种想法。
书还没看,等有空买来看看,这种书在本地比较难买,有几本很想看的科幻只能买到原文,对于外语弱鸡来说只能呵呵了。
剧中卡列伦明确说过:1.人类不能再继续发展了,因为太空中有人类无法面对和想象的危机。
这句话的潜台词也可能是超主的统治者在应付某种宇宙危机,需要进化人的帮助,而这种进化的潜力或许每个种族只能激发一次,所以收割一茬之后,地球就被弃之不理。
2.他隐藏身份,是因为恶魔的形象;他是恶魔的外表,却只是无奈的奴仆;他是外星人,但是也希望和男主是朋友。
但是另一方面儿童们经常会注视十字架, 隐射上帝是恶魔的统治者,神们在真正主导一切。
所以我总觉得,编剧是从科学角度在反宗教,又或者是反讽吧。
另,童年的含义我觉得纠结的人最多,包括我也在看剧的时候一直纠结,我看了一星期才断断续续看完。
我不知道原著是怎么表现的,就按照第一季目前的编剧思路来尝试分析一下,说的不对的,请轻砸。
童年第一层意思,人类处于星际文明前夕,属于星际文明的儿童时代,它是宇宙文明中的童年时期。
然而因为星空深处有无法想象的危机,这个星际文明的儿童被提前终结了。
童年的第二层意思,黑人说过现在的人类更强健是人类2.1新版本。
这是人类本质上的进化,就好比人猿是人类的童年时代,正常人类是超人类的童年时代。
童年的第三层意思,是蒙昧的宗教崇拜彻底崩塌,文明的愚昧时代才需要精神偶像,当一切秩序都不复存在,神话揭开面纱走到前台,思维模式上的幼稚也需要终结。
童年的第四层意思,表象上就是儿童全部失去,而且失去之前,儿童们的认知力等各种能力都与生俱来,这种成熟思维的思维共生体已经失去童真,不存在童年时代。
后来当儿童全部飞走,人类连儿童都无法拥有,孕妇醒来会发现自己的大肚子消失,人类彻底失去了繁衍的能力。
这一点大约是从宏观上社会文明终结-微观上个体终结-信仰终结精神上彻底的蜕变,至于蜕变后是死是活,只有看人类自己怎么选择了,超主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他们只是来收割一茬麦子就走得农夫,还是钝刀子割肉、温水煮青蛙那种方式。
有的人可能会觉得很无聊,但是这片子科幻味道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那种大场面的,更多的还是深入个体的心灵,探索这种改变带来的切肤之痛。
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是,我觉得感情线还是太狗血了,在人类灾难中插播小清新,我简直无法接受。
卡列伦还真是好基友,帮代言人创造幻境,让他爽歪歪。
这种剧感觉出第二季很难的样子……希望不要被阉掉。
另外说一句,我喜欢那个扮演日本研究员的女演员,挺有魅力的。
《童年的终结》是美国科幻频道(Syfy)在2015年12月播出的电视剧,根据阿瑟·克拉克的同名经典小说改编。
一、彩蛋
第一集开头,年幼的迈洛·罗德里克斯(Milo Rodericks)在吃早饭时,家里电视机播放的是科幻频道在2004年播出的电视剧《银河战星》(Battlestar Galactica)。
里基·斯托姆格伦(Ricky Stormgren)在成为超主(Overlord)和人类之间的联络人前,对镇里的居民说超主“没有打掉自由女神像的脑袋”(haven't zapped the head off the Statue of Liberty yet)。
这句台词是向2008年的怪兽片《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致敬。
斯托姆格伦的扮演者迈克·沃格尔(Mike Vogel)自己就在《科洛弗档案》里饰演了贾森·霍金斯(Jason Hawkins)。
在《科洛弗档案》里,大怪兽打掉了自由女神像的脑袋。
在第二集的私人聚会里,鲁珀特·博伊斯(Rupert Boyce)对汤米·格雷格森(Tommy Greggson)说他会在展厅里看到“狮虎熊”(lions and tigers and bears)。
“狮虎熊”最早出自1939年的奇幻电影《绿野仙踪》(The Wizard of Oz),用来指代未知的恐怖掠食者,后来成为经典科幻小说《海伯利安四部曲》(Hyperion Cantos)里的强大外星人代名词。
《海伯利安四部曲》是一套向英国诗人约翰·济慈致敬的作品。
联想到之前蕾切尔·大阪(Rachel Osaka)称迈洛·罗德里克斯在谈论济慈,因此可以认为这里的“狮虎熊”就是对《海伯利安四部曲》的致敬。
值得注意的是,《海伯利安四部曲》和《童年的终结》一样,都表现了人类进化出意识共享的能力,只不过《海伯利安四部曲》里的人类依然有个性,而《童年的终结》里的人类没有个性了。
二、与原著小说的区别
小说最早出版于1953年,当时故事起始于二十世纪晚期。
小说在1990年再版时,阿瑟·克拉克把故事的起始时间改成了二十一世纪初。
电视剧沿用了小说第二版的起始时间。
电视剧把大部分小说人物的名字都改了,但姓氏没变。
电视剧里的里基·斯托姆格伦(Ricky Stormgren)、雨果·温赖特(Hugo Wainwright)、迈洛·罗德里克斯(Milo Rodericks)、杰克·格雷格森(Jake Greggson)、埃米·格雷格森(Amy Greggson)和汤米·格雷格森(Tommy Greggson)在小说里分别叫里吉(Rikki)、亚历山大(Alexander)、简(Jan)、乔治(George)、琼(Jean)和杰弗里(Jeffrey)。
只有两个主要人物名字没变:格雷格森夫妇的女儿在小说和电视剧里都叫珍妮弗(Jennifer);有超主参加的私人聚会的主人在小说和电视剧里都叫鲁珀特·博伊斯(Rupert Boyce)。
不算罗德里克斯的八十年太空旅行,小说和电视剧的时间跨度差异极大。
小说故事前后长达一百多年,斯托姆格伦与罗德里克斯根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罗德里克斯不可能见证超主的到来。
而电视剧的时间跨度似乎只有二十多年,所有人都是一个时代的人。
小说里有两个有趣的情节没有被电视剧提到:超主(Overlord)刚到地球一个月就禁止了西班牙的斗牛运动;某个大国企图用核导弹攻击邻国首都上空的超主飞船,但导弹在靠近飞船时神秘消失。
小说里的卡列伦(Karellen)是在抵达地球六天后通过无线电介绍自己的,而不是在抵达当天通过每个人脑中的至爱。
在小说里,斯托姆格伦是联合国秘书长,不是美国中西部的农民。
超主来到地球时,他55岁,然后当了五年超主和人类的联络人,最后因为秘书长任期届满而退休。
他至少活到90岁。
小说没有提到他的私生活和死亡。
他也没有出现在小说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在电视剧里,斯托姆格伦纠正了卡列伦的英语语法错误。
其实在小说里,卡列伦的英语非常完美,甚至比斯托姆格伦说得还好。
在小说里,绑架斯托姆格伦的是自由团(Freedom League)里的极端派,与自由团领袖温赖特完全无关。
自由团极端派对斯托姆格伦很客气,审问也是秘密的,没有全球直播。
斯托姆格伦被绑架的原因是自由团极端派希望渗透进卡列伦的飞船,看清他的真面目。
虽然斯托姆格伦被卡列伦解救了出来,但这件事反而促使他亲自去想办法弄清卡列伦的真面目。
在小说里,斯托姆格伦在试图看清镜子后面卡列伦的真面目前,得到了联合国科学局负责人皮埃尔·杜瓦尔(Pierre Duval)的协助。
但最后他也只看到镜子后面的一张空椅子。
而电视剧虽然没有明示,但暗示斯托姆格伦看清了卡列伦的真面目。
在小说里,超主公开自己的真面目是在降临地球50年后,而不是电视剧里的15年后。
在小说里,超主虽然能忍受地球的阳光和空气,但不是很适应,因此在户外需要戴墨镜和气筒。
小说里的超主都长得一模一样,但电视剧能明显看出不同超主的相貌差异。
佩雷塔·琼斯(Peretta Jones)完全是电视剧原创的人物,小说里没有,所以卡列伦在小说里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在小说里,鲁珀特·博伊斯是一个交友广泛的兽医,依靠超主的设备在非洲草原上为动物治病。
他不是什么研究机构的负责人,对拜访超主的母星也没兴趣。
他有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因此吸引了超主拉沙维拉克(Rashaverak)的到来。
博伊斯举行私人聚会的原因是他和一个叫马娅(Maia)的美女结婚了。
参加他们婚宴的超主是拉沙维拉克,不是卡列伦。
罗德里克斯是马娅的弟弟,也就是博伊斯的小舅子,不是博伊斯的下属。
在小说里,博伊斯在婚宴的最后邀请了不少宾客玩通灵板(Ouija board),而不是只有琼一个人。
通灵板也是博伊斯自己找的,不是超主给的。
事实上,当时乔治和琼还没结婚,琼更没怀孕。
但是,琼未来的孩子以琼为渠道,逆时间给通灵板传递信息。
当罗德里克斯问通灵板超主来自哪里时,通灵板回答“NGS 549672”。
接着琼晕倒,游戏结束。
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拉沙维拉克都在一旁观察,没有进行任何干预。
在小说里,格雷格森夫妇是在移居新雅典后才发现孩子们的异象的。
儿子杰弗里一开始很配合医生的治疗,没有对父母表现出任何敌意,甚至把自己去过的星球都告诉了父母,对自己的“进化”也没感到任何不适。
珍妮弗大部分时间只是躺在床上主动吸收能量,不是儿童们的领袖。
小说里没有杰里·霍尔克罗斯(Jerry Hallcross)这个人物,新雅典的原子弹爆炸似乎是当地集体意志的结果。
在小说里,罗德里克斯的父亲是白人,母亲是黑人,而在电视剧里,他父母亲都是黑人,而且似乎是家中独子。
小说里没有介绍罗德里克斯的童年,也没有提到他有女朋友。
在小说里,他还是大学生,没有毕业。
他想去超主星球纯粹是因为太空探索欲,而不是想去探究孩子们进化的原因。
事实上他启程时根本不知道孩子们的“进化”。
帮助他上天的人是沙利文教授(Professor Sullivan),不是他的女朋友。
他躲藏的地方是在鲸鱼标本的肚子里,而不是在巨型乌贼的旁边。
在小说里,罗德里克斯在见到温达腾(Vindarten)之前,先后在超主的飞船、卫星和行星上待了好几天。
由于其他超主都不懂英语,因此没办法和他交流。
温达腾承包了电视剧里所有的笑点,其实在小说里,比较幽默的是卡列伦。
在小说里,超主的行星(NGS 549672)没有名字,而且也不是超主的母星,只是超主的殖民地之一。
在小说里,罗德里克斯是在回到地球后才知道超智(Overmind)的,更没有和超智交流。
在超主的行星,温达腾故意向他隐瞒了超智的事。
在小说里,罗德里克斯看到许多意识已经连在一起的孩子在改变地球和月球,而不是只有珍妮弗一个人。
在小说的最后,罗德里克斯并没有向卡列伦提出保留人类文化遗迹的要求。
最后,推荐没有读过原著的朋友读一读原著。
原著篇幅不长,通俗易懂。
能都英文原版最好,读不了原版,推荐读读客2018年的译本。
先前网上流传的译本错漏太多了。
what a stinking load of narcissistic jib-jabbering shit... death is death, there's no meaning, no afterlife, no evolution, no higher existence, the cold and barren universe doesn't give two shits about your "human legacy", just accept it and move on living your pathetic life dipshit...
不好看,原来以为是科幻题材,但科幻只是外衣,里面的思想很难说服我
一言难尽 很奇妙 但是如果有选择… 其实地球文明也无法对抗领先如此多的文明 这个文明还能如此宽容 已经足够好了 所以显得没有这么黑暗 虽然还是be了
就最后有一点意思,前面都在说教
不知所云。。。这算个啥,有机会看看原著吧里面演员倒都是男帅女靓
想要谈论太多就容易陷于泛泛。但是敢把一部科幻作品搬上荧幕又很有勇气。两者一综合,还是给高分。撇去结局不谈,设想凌驾于人之上具有绝对力量的超主的到来真使人间成为了天堂,科技将宗教毁灭,生而为人的价值又将置于何处。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同一的是大家都不会希望这一天的到来。
一开始看简介还有点意思,后来一看是Syfy心凉了半截。刚看前十几分钟的时候还觉得像模像样的,看到后来,不得不说Syfy的平庸真是稳如狗。
虎头蛇尾,还是原著好看,不过最后的地球毁灭还是有点感触的
什么傻逼电视剧!好好的原著照着演不好吗?本来有思辨意义的作品给改成了屎尿屁!
东施效颦。这种需要品味的神棍剧应该交给Alex Proyas这样的人来拍
感覺全片很棒呀,至少屬於特定時期的特殊產物,現在肯定不可能拍得出來了,因為沒有播放的環境。
为什么分数这么低...
第一季很好看也很新奇,后面就开始严肃起来。外星人们给人类一个黄金时段来产生了全新一代的孩子,他们既是人类又不是人类,他们合为一体成为统一的超智,升空的画面让我想起《守望尘世》。外星人的形象挺自在的吧,母星果然跟地狱差不多,焰火岩浆,
难懂..
看完了,想起了《三体X》。不过宇宙的规律就是熟了的果子会落地。
不和原著对比的话,是一个很一般的剧,先看原著再看的话,基本就是渣渣
冥冥之中 自有主宰
完美后毁灭
节奏没把握好
西瓜视频,超主如上帝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