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这是一个纯女性化视角的电影,从这一点上来说非常的纯粹。
就独立电影而言是很有意义的。
要说参照的话,只能是在这些年新出女性主题的电影中去找。
个人觉得对标《春潮》是合适的。
但是在叙事上肯定是不及《春潮》的。
两部影片都清晰的阐释了母女关系的这种主题。
避无可避的房间,避无可避的母女亲密关系。
而且都有一个不懂事,完全任性自私的母亲。
两个母亲作对比的话,一个是自私的社区集体主义出身的母亲,一个是自私的文艺青年母亲。
总之,都没有好妈。
但是相对比而言,《春潮》的设定更加感人一些,就是妈本身不正常,女儿却坚持做个正常人。
而本片的设定之所以有资格对标《春潮》,就是她拍出了有一个什么德行的妈,就有一个什么德行的女儿这一历史规律。
这也是理所当然事实。
片中的女主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所以习惯伤害别人和自己,那个好男朋友他是不可能一起过的,她理解不了他这个善良男友的任何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有人脉广阔的事业,还有钱。
然后自己作妖跟人家分了,他妈也得帮着赖别人。
“他离过两次婚,一定有问题。
” 这对母女自己永远是没有问题的。
两个人人品都极差,想霸占爷爷的房子。
都没朋友,两个人的闺蜜也都不怎么涨脸,也都是合情合理。
而主线是母女俩的相爱相杀,那更不用说,正所谓奴使奴累死奴,女性才最知道如何伤害女性。
而电影里两个人也都是不停地吃,这种不停地满足口腹之欲,一是代表着很多的隐喻属性,一是暗示两个人无论是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都非常的匮乏。
显示出无尽的饥渴。
最后两个人都是本能的尖酸刻薄,本能的都很坏,生活带给她们的是尖酸刻薄,她们也都统统反馈给这个世界。
看完柔情使后,心里的那片固执的湖泊波动震颤。
剧中的母亲很像我的母亲,天真又市井,怯懦又自以为是,清冷又孤单。
并没有朋友,也不需要朋友。
喜欢和被喜欢已经变得麻木和无所谓。
我无数次怕自己变成着这样,又无法去做出新的改变。
剧中的母亲像极了我的母亲,自以为是生活经验就像主导你的一切。
我的母亲不懂的东西就像剧情最后母亲找寻回家的路一样,她同样也会在孩子面前充当智者。
我的母亲像极了剧中的母亲,不能接受自己孩子不够好,会叽叽喳喳的说些她自己理解的孩子的优秀。
也许,是我和弟弟说的太少。
就像剧中一样,我们的生活有无数次的摩擦,不是和母亲不和,是和时代压抑下的性格的变化。
我的母亲就像很多母亲一样,把所有的都给孩子。
用本不属于这个时代的辛苦让我无数次的生气。
剧中的那句:你用你的牺牲换来我的内疚。
我的母亲用每顿吃剩菜来换回我和弟弟的良心不安。
每次都会为此争吵,虽觉得这样并不好,已经无法改变母亲的习惯。
我们互相爱着,但又无法和平的对待。
剧中的最后母亲说:你为什么不让我说完,我说完就不说了。
每次吵架都不会等对方说完,是争吵的常态。
我一直在想,等母亲说完,争吵会少很多。
我一直以为我和母亲之间存在一个沟通渠道的线。
等我去发现。
就像女主说的,你无法改变这个年纪的母亲,也无法期待母亲的自我改变,你也无法改变现在的你。
你要接受这样的母亲,毕竟,柔情和无望是爱的双重含义。
七年前的一部短片《女导演》,让我记住了两个人。
一个是片中的主演郭月,也是因为这部短片,郭月被毕赣导演相中,参演了《路边野餐》;另一个人是短片的导演及主演杨明明。
没想到,杨明明的长片处女作《柔情史》,时隔这么久才问世。
当初《女导演》刚出来时,是令人惊艳的。
影片采用伪纪录片风格,拍了一对闺蜜的感情纠葛。
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摄影机与演员的距离很近,几乎是贴在脸和身体上。
更难得的是,演员在镜头前非常自然,一点也没有表演痕迹,就像是记录了一段真实的生活。
也因此,有人又重提“私电影”的概念。
所谓“私电影”,顾名思义,私人加真实。
要表现真实的“私”,杨明明的着力点在于“撕”。
《女导演》讲的是闺蜜俩的“撕”,《柔情史》讲的是母女俩的“撕”。
还有一点不同,《柔情史》不是伪纪录片,而是一部标准的剧情片。
在拍摄方式上,杨明明依然延续了步步紧逼式的镜头风格,我把它总结为“用身体创作”。
这里的“用身体”并不是裸露的意思,而是将镜头作为显微镜,着重呈现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以此来书写情绪。
影片讲的是中国式母女关系,但我并觉得它很典型。
因为影片中的母女虽是普通人,但她们身上有一层自诩的隐形身份,就是“文艺青年”。
这部电影呢,实际上是一部文艺青年片。
对,是文艺青年片,不是文艺片。
文艺青年片的代表人物是岩井俊二,其特点是自我陶醉又自怨自艾,背后还有一种骄傲。
杨明明导演也是带着这样的文青特质,展开自己的叙事的。
这也让影片呈现出一种矛盾的质感:一方面,在镜头风格上,它是很写实的,甚至是直面冲突的;但另一方面,在情节设置上,它又是矫情的,是过分浪漫化的。
这也使得演员的全素颜表演,显得有些尴尬。
因为失去了戏剧的真实后,表演的真实也就无从谈起,而只会显得做作。
其实影片借角色之口,提出了类似的问题:究竟什么是美?
是否真实自然才是最美的?
是不是最美我不知道,但它必然是美的。
而且这种美,杨明明导演在前作《女导演》上是触摸过的,可是在新作中又有一点失去。
全片采用三种食物,作为三段式的标题,分别是:奶、羊蝎子、瓜。
这三种食物,形成了一个有趣的链条。
奶是母女间的最初联系;羊蝎子是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亲密,但也难免筷子间的碰撞;瓜既有共同的部分,又有分食的部分,或许才是最和谐的相处方式。
具体到影片中的这对母女。
女儿学导演出身,酷爱写诗,后来转行做了编剧;母亲也爱写诗,爱创作。
丈夫去世后,她得了笔拆迁费,一直攥在手里,舍不得买房,眼看着不断贬值。
这两个人活得都很拧巴,内心清高又总被现实贬低。
她们就像是“文青”这只香烟的两头,一个烧得正旺,一个即将燃尽。
也正是因为她们过于相像又如此不同,她们之间才会爆发激烈的冲突。
影片最后,母女俩达成了一定的谅解。
因为她们都意识到彼此的相似性,女儿不过是年轻时的母亲,母亲也不过是老了之后的女儿。
于是她们之间的战争,就在这种无奈的轮回式的宿命下,稍稍平息。
这部电影我可以给及格分。
推荐给那些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八零九零后们,还有对母女关系话题感兴趣的观众,特别是女性观众。
此外,还有那些对独立电影有情结的影迷们。
毕竟,影片中的母亲是由著名独立制作人,此前制作过娄烨的《苏州河》《春风沉醉的夜晚》《推拿》等影片的耐安扮演的;女儿的男朋友是由著名独立电影评论人张献民扮演的,他曾出演过的最有名的角色,是章明电影《巫山云雨》里的麦强。
看见这两个独立电影人同片演出,也算不可多得的体验吧。
我很佩服导演,当我还不知道主演就是导演的时候,我喜欢上了导演,导演太有才华了,开头的第三个镜头开始,就把女性的丑,非常有恶心感地拍出来了,如果换我自己,真的拍不出来这种入木三分活灵活现的丑,丑到让人不忍直视,看她们的一言一行都感觉不舒服,恶心,导演的镜头表现,演员的角色还原都太到位了,让人真切地体会到女性那种肉体和精神的双重丑,就像里面妈妈说男人:恶心,导演用镜头也这样描写了女人。
当我知道,主演就是导演的时候,我就产生疑问了,导演是真的构思和拍摄的时候为了表现丑儿这么拍的,还是在导演心中和生活中这些都是自然的?
女主演兼导演那种表情的丑陋,眼神和内心的恶意,性格的乖张和情绪化的任性,还有说话那种书面语的不自然装腔知识分子感是表演还是生活中本身就那样?
这种我看到的丑,是她有意设计,还是她只是表现了她脑海中自然的生活而丑只是我感觉的,不是她感觉的?
还有那种对女性美的拆解,偏重每个个女性看起来都很恶心,这是导演的有意为之,还是只是我的感觉?
电影中,母亲根本不像个母亲,尖酸刻薄,任性狭隘,恶毒冷漠,鼠肚鸡肠,妖叨夸张,矫情多事,还耍少女气,一点也不成熟,一直在膨胀她的脆弱少女心,女儿乖张任性,自私冷漠,又自诩写作者,当母女俩最后谈写作的时候,这么高洁的事和这么猥琐粗鄙的知识女分子放一块,就让人感到女人自诩文艺的那种恶心,那种让人不适的感觉。
没文化的女人丑,那叫俗气,没有素质,有文化的女人丑,那真是恶心。
两个主演把女人的恶心表演得淋漓尽致,耐庵演的妈妈就不说了,真是栩栩如生,那种劣质的感觉真是演到了骨头,但是导演演的角色真的是在演吗,还是那就是她自己?
片子最大的一个亮点是对白,那种知识分子故作调调的那种对白,如果是学术会议讨论还好,但是放在生活中这种知识分子的谈话调调真的让人受不了,感觉很假,就像导演在片中说的,假。
那几个光头在教授工作是讨论片子的时候,那种说话的调调和方式,那种故作知识分子素质和思维方式表达习惯的表现,真的很让人恶心,是导演故意的还是那就是她认知的自然,她并不是表现恶心?
两个女主演的对白特点更加明显,思维和套路一模一样,说起话来不像是生活,像是书本像是研讨会,就连吵架都是在论文答辩一样,尤其是女导演自己的对白,那就是她生活中说话的方式还是特意设计的?
女导演的很多表情很恶心,很多言行举止都很恶心,披着有素质的知识分子的外表,却反而更让人感到很反胃,让生活中不那么说话的我感到听了想吐。
所以问题是,导演到底觉不觉得拍出来的演出来的这些都很恶心?
如果是,那导演真的是很有才华?
如果不是,导演并没有觉得和表现恶心,只是表现她的真实生活,那么导演并不可爱,反而让人反感。
但是作为艺术作品,这部电影却达到了丑的高度,丑的非常真实,丑的让人不忍直视,导演还是很有功力的,能把生活这样拍粗来,换做是我,我真的拍不出来这么优秀,尽管,给我们看的都是恶心。
我觉得电影很现实,里面的对话都是生活中常有的。
因为我和我母亲的关系和电影中的母女很像,所以就觉得母爱就是一把双刃剑。
和母亲的关系也是,每次和母亲吵架伤害也很深,和好后在一起也很开心。
我母亲跟我说她和我就像两只刺猬,还是保持距离最好。
我有时觉得我和我母亲就像是男女朋友,她是女方我是男方,所以母女之间的爱也是要经营的吧。
小孩是情绪化的,和人起争执的时候总有些神经质。
小孩很敏感,需要很多很多爱,以及充足的安全感。
小孩易怒,生命力丰沛,但也很好哄。
用美食就可以。
我已经成年好久了。
可是在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
无措、退缩、多疑,遇到棘手问题的刹那就像幼儿园被老师推到讲台上非要我表演才艺时候的模样。
纵然已经渐渐学会外表上的不动声色,但内心里的那个我,已然如同儿时一样躲在讲台后面,窘迫得哭出声来。
因为小时候的我根本没什么才艺。
我妈说我唱歌跑调,让我学舞蹈,可那我也不喜欢,觉得练功太痛,动作章法我也不愿意记。
每次下课我都第一个冲出练功房。
这是住在我身体的其中一个孩子,还有一个孩子只有面对我妈的时候才会跳脱出来。
她与那些受尽宠爱无法无天的孩子有些相似,但又不是完全等同。
她相信母女连接纽带足够坚不可摧,因此会毫无顾忌地说出一些可怕的言语刺激妈妈;然而她又被更加专制更加敏感更加神经质的母亲所折磨,最大的愿望就是逃离这个家庭。
所以真的是这样吗,所有的母女关系都不过是互相折磨。
我和她,撕裂一切在外体面的伪装,撕裂一切多余的社会身份,以最赤裸最无耻的嘴脸对彼此辱骂,诅咒,挑衅。
脾气来得快去得也快,最后在气性的余韵里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你收拾桌子我洗碗,今夜我们还能把爸爸赶出去挤在一个被窝搂着睡觉。
柔情吗,那母女之间的柔情也太少了,至少在片子里没有那么多。
柔情过于美好了,而美的东西显得那么不真实。
争执时对方的脸虽然可憎,但是真实。
真实就是好的。
小雾与母亲的争吵贯穿全片。
小雾想要什么?
她有才华,清高、自傲。
有时又幼稚而固执。
比起稳定的生活,她似乎更需要社会对她才华的肯定。
妈妈想要的就更直白功利些,稳定的生活,老爷子善心大发,把房子的产权留给她,如果女儿结婚、自己成为作家能赚钱就更好了。
这样看来,如此迥然不同的母女俩,矛盾必然会一直存在。
片中小雾与妈妈的剑拔弩张也印证了这一点。
他们都要强嘴硬得要死,下雨时,哪怕再关心母亲的情况,在男友帮她发消息问候时,小雾也再三强调,陈述句,说明文,连“妈”都不要加。
而母亲的关心也是传统的中国父母式关心,夹枪带棒,总以为儿女是基督佛祖,能明了并感恩他们隐藏在数落贬损中的爱意。
但人不能一直市侩,同时也很难将高尚贯彻始终。
毕竟是母女俩,母亲也憧憬甜蜜的爱情,失恋的时候会和姐妹坐在酸奶店痛哭流涕。
哪怕再爱钱,也没企图用情感换取物质,那些磁产品都是她自己花钱买的;女儿呢,在房子产权问题上,她和母亲站在统一战线上,在深夜打不通爷爷电话时第一时间想的是遗嘱。
如此相似的母女俩,把彼此折磨得体无完肤之后,面对各自的生活,又完整表现出了对方在自己身上刻下的烙印。
不健康,不美,但是真实。
于是矛盾总会解决。
平日里最常见到的,也是平常人家最容易获得的疏解压力的方式。
似乎满足口欲,那些难以启齿难以纾解的苦楚与忿恨都能随着美食轻而易举吞进肚里。
奶,羊蝎子,瓜,一日三餐的顺序,保证营养,物美价廉,也富有地域特色。
如果《柔情史》让我来拍,估计是豆浆、炖排骨和冰镇西瓜。
道理是一样的,小孩子嘛,用好吃的哄哄就不哭了,记吃不记打也是种不可多得的福气。
片尾,晃晃悠悠的公交车,玻璃上倒映出月亮和黑夜。
画外音缓缓念出小雾写的《小孩》。
具体诗句已经记不得了,但是“小孩,我不会喜欢你”。
因为在我看来,你幸福、快乐、圆满,不像我一样在简单却痛苦的关系中挣扎。
她看我就是个小孩,我看她也是,就这样互相折磨着又有什么用呢?
纵然痛快地将你刺伤——“我没有舒心,只是不再在乎你。
”
《柔情史》是一部非常努力去靠近女性主义的一部电影,无论是杨明明自编自导自演力求凸显作者性,还是选取一个典型的母女关系的题材,影片都在努力将女性的概念提炼出来,但是却因为做作的表演、过分戏剧化的台词和毫无章法的镜头语言而失败了。
影片分为三个章节,奶、羊蝎子、瓜,都是食物。
片中对于食物的表现也是占据了比较突出的位置,特别是母女二人吃饭的段落串联了整个电影,也是母女关系的表现的重点。
将食物和女性进行联系,或者说将食物与女性的欲望构连并非是新的形式,如《喜福会》的西瓜,还有更多的更加常见的简单代表。
但是大多数在处理上尽量和美保持一致,而《柔情史》却表现的毫无美感,甚至表现出了和片中爷爷的尿液渍一样的恶心。
这也是电影唯一值得称道的地方,食欲本身并不是一定要美的,更多的时候是不美的,但是影片不仅把母女关系的所谓的负面的东西摊在阳光下,整个镜头的角度、构图、运动……都是非常粗糙的,完全没有起到该有的作用,甚至一些拙略的镜头还会非常突兀的割裂本不流畅的叙事。
丝毫不柔情,不仅不柔情,它简直是残忍,血淋淋地解构了’母爱’这个神圣的话题。
传统意义上,母爱是用来颂扬的,但是,一旦某种东西成为颂扬的对象,它也就变得单一僵化不真切。
回归真实、展现真实,指的其实是给出事物的多面性。
”影评中提到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的《我杀了我妈妈》,认为两部影片都讲述了“母子/女相爱相杀”的故事,无独有偶,法国Spideo影评人也提到了《柔情史》和《我杀了我妈妈》的相似性,并认为该片在杨明明“精细雕琢”下显得十分迷人,称赞这部处女作的导演技法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剪辑与声音设计充满精妙的心思,并且“用出乎意料的跳切与令人不安的音乐的使用,打破电影常规”。
非常接地气的一部电影,真实到给人一种看纪录片的感觉。
北京胡同里的一对相爱相杀的母女,上演了同一个屋檐下鸡毛蒜皮的日常和无休止的争吵,生活化的对白能引起强烈的共鸣和代入感,但有的地方也显得突兀。
主线故事之外插入的母女各自的感情戏也很真实,甚至出现了磁疗这种专骗老年人的情节,很多细节都耐人寻味,比如屋里的老鼠、停电后点蜡烛让上帝高兴、闻到隔壁做饭就知道换了炒菜油等等。
片子有种罗马尼亚新现实主义的味道,聚焦女性群体,在这个各种直播泡沫剧横行的时代,很难看到这类题材的电影了。
但也要指出的是,片子整体不够圆润,没有起承转合,剥离了戏剧冲突,如果能把这种家庭戏拍好,那就得多看看侯孝贤或者是枝裕和是如何处理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没有采用一点配乐,演员的脸都是素颜。
最后一个夜幕下公交车的长镜头意味深长,仿佛是在暗喻母子二人今后的路。
胡同里的迷路暗示二人的人生。
胡同版的《女人四十》,没有花里胡哨的拍摄技法,镜头语言很平实,让观众感同身受,也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这么做的缺陷是会显得沉闷无聊,如果要在艺术和家庭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做到雅俗共赏,这很考验导演的功力,分寸很难掌握。
但话说回来,电影在贴合时代语境这个层次是值得褒奖的,不过剧本还是应该在打磨一下,这样就不会给人感觉只是母女日常生活的拼接,让它既生活化,又有电影感,一个成熟的导演不仅要有对生活的触觉,还要具备电影的嗅觉,二者合一才能拍出一部好的家庭片。
本片把中国人的丑陋表现得淋漓尽致。
控制。
母亲以爱为名的控制对女儿实际上是一种束缚和调教。
盆子要怎么放、喝奶要怎么喝、找男人要怎么找,母亲以为自己在爱女儿,实际在控制女儿。
发泄。
母女二人分别谈恋爱的阶段,两人尚能交流。
可二人分别失恋之后,母亲开始把母女间的小冲突上升为“不孝顺”,实际上都是潜意识里为失恋之苦寻找发泄的渠道。
把自己的失意情绪转嫁到女儿身上。
猜忌。
中国人最喜欢把自己想得非常好,把别人想得非常坏。
比如母亲明明贪图爷爷的遗产,却对自己的贪心视而不见,还一再强调自己照顾爷爷“大半辈子”的功劳,甚至职责爷爷故意装病,折腾她。
算计。
母女二人修表后,对价格和修表人的心态进行了一番自鸣得意的算计。
那种得意,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自欺欺人。
电影后段,母女二人互相夸赞对方的才华,而当母亲想要把才华“变现”的时候,女儿却当头一棒,直接告诉母亲她的才华并不“值钱”。
不懂装懂。
一事无成的中年人以“过来人”的身份教育子女的时候,大概最有价值感吧。
母亲给女儿讲“如何挑瓜”,头头是道,可她自己也分不清什么是“咚咚咚”,什么是“噗噗噗”。
母亲说“中年男人不能要”,仿佛已经从自身惨痛爱情经历中变成了权威。
那口气,仿佛田野调查,阅尽千帆拿钱衡量运气。
母女迷路后需要打车,于是认为自己的“抠门”遭到了报应,算来算去,好运气就是“省钱”,恨不得空手套白狼;遭报应就是“花钱”,放血也只好默默接受。
从别人的不幸来寻找慰藉。
母女两人前一天还为爷爷不接电话而吐槽,直呼命运不公。
第二天却从一则新闻里找到了安慰。
原来新闻报道有一个老人天天去坐公交车,结果死在了车上。
母亲于是“顿悟”:咱家老爷子还是不错滴!
电影结尾,以公交车司机的视角来了个长镜头,配合女儿画外音读诗,那首诗,藏了多少劣根性:见不得别人好、嫉妒、市侩……都在里面。
我感到了深深的恶意。
更多影评请扫码关注“电影知何处”
矯揉做作生硬尷尬⋯要不是連場我就早退了
该怎么讲,几个妖艳贱货,做着做作的举止讲着刻意的台词,美丑就算了,毫无立体感。我很讨厌飞机上影片介绍的那句“中国式母女关系”
文艺母女的矫情生活
前天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吾神丑化农村。那么,柔情史难道就不是丑化女性?为什么这么多人哭泣并认同?我认为,觉得吾神丑化农村的人,才是内心深处丑化农村,因为吾神里面的农村不美不淳朴颠覆了他们的偏见;而认为柔情史合理的人,那才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和稀泥与伪善刻到了骨子里。
有点意思
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2018.6.17百丽宫IFC店
真难看,又臭又长
(C)
母女题材是很值得关注的
场景好写实啊...庆幸自己的母女关系比这个好太多
这部电影对于别扭和尴尬的刻画,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其中掺杂着处女作导演/演员技术上的不成熟,和作为一种成熟表演理念的陌生化效果。让人想到奉俊昊或滨口龙介电影中同样无处不在的“不自然”,它是生活无处不在的真实,就像吃东西时不自然的咬啮动作,或者吃到一半的羊蝎子、鸭舌头,初看会觉得恶趣味和邪拧,认真连贯下来,却也汇成了关于普通人本来面目的一份清单,似乎人们不优雅的进食行为(和其他特写中不对称的狰狞面孔一起)也表明了人作为动物进化中的一个兽性阶段。结尾名叫《小孩》的诗也许是自传性的和题眼性的:一个方欲自立而尚未完成的青年女性,在事业、家庭关系、婚恋、理想前面的愤懑、倔强、阴暗。这方面杨明明以诗作为结尾是高明的手法。期待导演的其他作品。
关于母女,张老大概是出于浪漫主义的天性,称之为一种女权。但,这样的“女权”是非社会的。她们只能在自己私密的区域造作。换句话说,女人一旦童稚化,她面对的一切都将是父亲,哪怕真理都构成一种权威(公交车刷卡),必须臣服。另外,除了性感的女人,幼稚的女人是不是同样迎合了男性窥淫的目光?其他:充满了抖音小视频感的镜头调度,是新媒体时代的有力文本就是了……
片长117分钟就有些许坐不住了。初看一些桥段还觉得挺逗趣的。但太容易视觉疲劳了。颠来倒去母女俩套路一般的争吵又和好。干嘛要那么bitter啊,如母如女??说实话本身讨喜的故事些许可惜了。但作为处女长篇可以鼓励下。
这片子挺生猛的,生猛意味着某种真实。张献民说话端着,像是别人给他配的音似的。女主(导演)眼神挺特别的。部分人物对白,明显偏书面。母女俩的关系,莫名的像一对撕扯的夫妻,又像一个跟自己抱摔的人。能感觉到导演心里拧巴,跟自己较劲。或许,她觉得这个世界都拧巴。挺同情导演的,也佩服她的勇气。
势大力沉,理直气壮,说的是我们的现实。张牙舞爪,底气不足,说的是这部电影。/ 母女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些台词挺准的。/ 剪辑不合格 / 说实话,生活上非常害怕杨明明这样的女性...这里面强调的女性个性其实只是她自己的性格吧,我是觉得不招人喜欢的,你自己也得选,张老师也可以选吧,那他为什么不选个像自己那样的,非得挑你呢,自己觉着自己很酷很独特很有才华其实...如果为此要上升到女性电影的角度,我觉得挺招黑的。
既不真实,也不美丽。
快去看。
为丑陋的中国人鼓掌!真的好有才华,好犀利,才能把又丑又自私的人性表现无疑。世界对你太不好了,怎么能不包容才华和梦想带给你的个性和愤怒呢。恳请豆瓣可以推出负分体制。
京味电影十足。絮絮叨叨的母女在胡同中穿行,从争吵到互相依靠,生活化的场景,近距离观看。女性主义电影。里面的男性都相对来说很弱。片子最大的亮点是非职业演员的表演。耐安的演技出众。 张献民的演技不显山不漏水,但把中年知识分子那种劲儿表现的恰当好处。从《女导演》到《柔情史》,杨导不可限量。
这母女俩的关系比我和我妈好多了,还能在一张床上睡觉。现在就开始赚钱,警惕成为中老年文艺作逼。影片真是把独属于北京话的那种尖酸刻薄劲儿写的淋漓尽致。除了一些过于文艺的台词使人不适之外,对白真的挺好的。小雾作为一个玩弄男人的女人真是让人想啪啪啪拍手,不过这也是出于她的不安全感。我身边儿有女主这样的我肯定绕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