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前半段,我以为是Ted一类的搞笑讽刺片。
Mitty做着他一直神游天外的白日梦,让我觉得几乎有点莫名其妙。
对我来说,这部电影的亮点是从冰岛开始的。
当Mitty为了爱情和最后的工作踏上旅途,去寻找他崇拜多年却一直素未谋面的LIFT杂志头牌摄影师Sean时,这部电影才真正对我开始展开它的意义。
绿色的岛,蓝色的海,几乎无人的世界,直升飞机在低低的云层里飞,像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画家的油画。
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梦想的生活是Sean式的,漫步喜马拉雅,俯冲喷发的火山,他的生活没有“做到”和“做不到”的区别,只有“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而现实的生活,是Mitty式的,有一个专横跋扈的老板,诸多不如意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以及,心里每时每刻都在想,却从来没有去做的梦想。
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平淡的、单一的,就像装程序时的标准配置,沿着既定的道路一条道走到黑;对于那些走了不寻常路的人,是抱着看八卦、看失败的心态开始,而以嫉妒或者幸灾乐祸的心态而终。
确实,能做到像Sean那样首屈一指的大师一样的人寥寥可数,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在一些小事上面,做一些自定义人生的选择。
所以有些人选择了集邮,有些人选择了听戏,有些人选择了跑马拉松,有些人选择了旅游。
我觉得,我们还可以做得更深入些,在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上都可以。
更重要的是,如Sean所说,“有时候我并不为拍一张照片。
”他是超越了一切束缚的人,在世界上,没有任何物质的东西可以限制他了;名、利、甚至他的作品,都能不为所动。
他达到了生活的最高境界——自由,这也是Mitty坐在醉酒的飞行员驾驶的直升飞机里,看着北冰洋海天一色的风景时所领会到的,尽管只有五秒钟;这也是跑北马的人在终点时领会到的,是各种背包族、追星族想要领会的,也是像我一样的文字爱好者在写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领会到的。
最好的生活不在物质,不在能做到与不能做到;而在心里,在于喜欢,在于盼望。
42岁, 未婚, 无房, 失业, 求爱没有勇气,白日梦中寻找自己的未来。
貌似一下子敲中了很多人, 让很多30多岁的人看的更是心寒。
See the world, to know how little they need to survive。
找回了些勇气, 开始不断的尝试, 赶去求爱了, 勇于去改善了, 能够和颜悦色的在家里抱抱家人, 虽然情况还是没有改变,但是多了勇气。
在此回来, 是在小的梦想,再次信心爆棚, 觉得很多东西都不在重要, 重要的是自己, 可以不断的向前, 梦想很多, 不再是白日的梦很多事情, 可以去实现,只要敢迈出那一步。
最后该得到的都得到了,没得到的也不在重要。
不错的电影, 其实看到本质Ben在诠释一些人, 美国有,世界各处都有, 不知不觉到了人生的那个评价, 最没有勇气改变的人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在改变,为了自己,为了家人。
越是演惯没心没肺喜剧的笑匠,演起正剧来就越有平时隐匿起的悲辛,越有欢笑背后对这个世界略含忧伤的透彻认识。
远有卓别林,近有金凯瑞、周星驰。
而后二者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和《喜剧之王》,更是在我心目中地位特殊的两部心灵电影。
当然还有本斯蒂勒,虽然这部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依然算得上主流喜剧片。
因为无论笑点、还是故事的走向,观众和演员都是驾轻就熟,影院里大家准时发笑,准时有些许感动。
故事本身老套到不用担心剧透,简单来说,就是一个loser,终于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归来之后,世界没有变的更好,但他的人生已经不一样了。
俗套中有些小清新,“想要找的一直就在你身边”更是老迈的桥段。
当然,旅行途中的摄影和配乐在这类电影中大概算得上亮点。
然而,正是因为拍惯了闹腾的喜剧,本斯蒂勒正经起来,却有一份普通小清新励志没有的淡然。
比如结尾的处理方式:底片的去向好猜,内容却让我着实费了番思量,到底以什么内容揭开悬念才算得上温情脉脉?
结果却是普通,没有期待中的“瞬间击中”,只是一张认真工作的主角。
这样的处理算得上类型上的反高潮。
一场旅行,一次顿悟,都无法将你从无力的生活中解救出来。
旅行,挂在嘴边的梦想,激励人心的电影,颠覆世界观的书,其实跟Walter的一场白日梦并无区别,无害,但也并不是拯救一切的良药。
所以即使最终找到了一切想要的东西,杂志还是要结束,钢琴还是要卖掉,还是要重新开始找工作。
结尾我倒希望两人并没有牵手,一起去看演出就已经足够。
life的精华,是在这个不会突然变得美好的世界上,认真生活,认真工作,是看到雪豹时不急着拍下,而是享受那一刻的美妙。
可是等等,为什么在喜马拉雅看到雪豹的那个人不是我?
不是Walter?
与《生活多美好》的George Bailey一样,那个年少时心怀全世界的Walter,不也是在生活的负担下远离了曾经梦想的一切么?
George被一辈子困在了小镇上,Walter被困在了底片室16年,你我,也都被困在平凡的生活里,也许直到死。
那些珍惜当下每一刻的crap,只是阿Q精神罢了,假如你有机会去遍世界每个角落,还有大笔的钱的话,你大概只会嘲笑这些自我麻痹的庸人。
被什么才是Life的精华搞得晕头转向了吧,让我们再次看回这部电影吧,它的妙处就在于,没有试图提炼出任何真理。
Life不是一个漂浮的能指,它是现实的不断发生,是无数的无力,是无数的琐碎。
可这是我们唯一真正拥有的东西。
我们的生活是琐碎无力,但也许你我都有一个帮我们收集每个琐碎的母亲呢。
The motto of life?太长太难记了,可能不是geroge bailey自欺欺人的“it's a wonderful life”, 也不是杂志被收购后悲观的"it's the end of life"——online life也是life。
事实上,如果非要找一个motto的话,也许那个讨厌的beard manager说的更好:Life? I'm lovin' it.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昏昏欲睡的幻想,以此填补无聊的空隙,庸庸碌碌多年,殊不知某天也会抛弃陈规实践远行,遇见世界的美,从格陵兰冰岛到喜马拉雅,景色磅礴,透着富有感染力的情绪,有了经历有了故事的人,对生活对爱情会有新的心境。
温馨励志的电影鸡汤,总给人虚幻的饱腹感。
以前我也会做梦,后来不会了。
可能知道的太多了,就不会想象了。
为什么学马克思的时候说,一切的想象来源于现实。
我们知道更多才有想象的基础。
以前我也写影评乐评,看完一个想很多。
后来不会了。
看过了,心里激起一点小小的想法,看完就消散了。
似乎有什么,又似乎没了。
所以我写不好了。
我懒得写了。
我不再想了。
影片的主人翁是一个公司里闷头干了16年的员工。
回忆他父亲还在的日子,他留着很酷的发型,滑板玩得很溜,潮味十足。
可是现在,他只是一个有点小驼背,干干瘦瘦矮矮的男人。
自卑,被人趾高气扬的欺负。
他总是在跟人说话的时候走神,也许幻想着很厉害的东西,但是这样更显得他的无能。
这样的白白净净的干瘪的男人,公司里太多了。
不知道他哪儿来的勇气,也许是工作上的尽职。
为了追一张底片,他做出了最疯狂的举动。
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美国的护照和钞票,还有英文真是好用,不过还是要钦佩他这一路的胆大)什么也不带就出门,格陵兰,冰岛,要爆发的火山,阿富汗喜马拉雅,那些美丽而壮阔的东西,让他变成了一个充满魅力的人。
(这是很多人去西藏的原因吗?
我说你们去了也变成这样,因为你们是旅游,没有修行)化妆师很厉害,演员很厉害。
100多分钟,我对这个男人的印象改观了。
最后他和要寻找的狂野摄影师看起来很像。
还要说到他的妈妈。
父亲去世后妈妈的辛苦并没有被提到。
只看到妈妈留着爸爸的钢琴,最后为了他卖了。
妈妈给他做桔子蛋糕,全世界都爱,可以用来贿赂军阀(我妈妈的饭菜可以贿赂全世界!!!
)。
妈妈从垃圾箱收起他扔掉的钱包,那个象征着装了生活的精华的钱包。
以为影片卖了好大个关子,最后都不好意思抖出底片是啥,结果很勇敢的抖了出来。
我也很服!
因为摄影师一定是深爱着他的!!
那么前后的照片有什么关联?
没有。
妈妈那张,有。
摄影师很任性。
最好的,不一定会拍下来。
因为,我自己看到了,就很嗨。
所以,如果我没有写。
因为,我打算自己嗨。
大部分时候我愿意分享。
因为我没了,这想法也没了。
多可惜。
不过也有不分享的时候。
没关系。
有更出色的人会做到的。
我不用担心太多。
毕竟我来到这世上的时候没有带指令任务。
ALL I NEED TO DO IS ENJOY AND MAKE MY MIND.对了,做了疯狂的事后,主人翁的白日梦补偿程序就停止了。
也许,我没有做梦,因为我正在做。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to see behind wallsto find each other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生命的起点并不是从人感知到时间开始而是从人感受到自己在感受生命开始爱是破坏是创立是探索生命涌现的过程人性中所有的不完美都是靠哪来的勇气去补足的?理想主义的人有千百样的答案最终也不过对生命的热爱不要猜测要感受不要想象要体验不要描述要经历不要畏惧要享受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draw closer;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开拓视野,冲破艰险看见世界,身临其境贴近彼此,感受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目的所在这是已经停刊的杂志《生活》的创刊卷首语的缩减版,也是电影《白日梦想家》里的戳心台词。
电影《白日梦想家》是本·斯蒂勒根据美国作家、漫画家詹姆斯·瑟伯的短篇小说《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改编的,讲述了一个爱做白日梦的小人物,因为一个偶然的事件,他从平凡的生活出走,短暂地踏上梦寐以求的冒险之旅。
许多人把这部电影看成是一部带点男人的浪漫和装腔作势,也有人将其看成是一部励志电影,一开始我也是这样以为的,再看一次,觉得这部电影不只是表面上呈现的内容,还有一些背后的故事。
1. 电影是对原著的改编,也是对原著的拓展《白日梦想家》是本·斯蒂勒根据美国作家、漫画家詹姆斯·瑟伯的短篇小说《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改编的。
这篇小说非常短,只有四千多字,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只选取了主人公米蒂某天的某一个时间段来描写,故事虽短,内涵却很丰富。
① 原著里的米蒂,是个“现实中的矮子,白日梦里的巨人”原著《沃尔德·米蒂的秘密生活》里,米蒂大约是个中年人,职业不明,他开车把妻子送到一座大楼铺面前,妻子去卷头发,他去买套鞋和小狗饼干,回到旅馆,妻子随后回去,他们一起回家,路上,妻子又去买了别的东西。
在这时长不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里,米蒂做了五个白日梦。
米蒂的每个白日梦都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是他对现实的无力反抗。
梦里米蒂把飞机速度加速到8500,现实中他把车开到五十五英里,就要被妻子责骂。
梦里米蒂是个给大银行家、罗斯福的朋友治病的优秀主治医生,同僚都是酒囊饭袋,现实中,他被妻子怀疑神经紧张,要他去看医生。
梦里米蒂是个玩枪的行家里手,随便几句话就把法庭气氛弄得紧张不安,现实中他倒车时差点撞车,是服务员帮他停好车,服务员娴熟的技巧,是对他的无声嘲讽,他想把车上的链子取下来,却将其缠到车轴上去了,后来一个年轻的汽车修理工帮他修好了,他羡慕甚至嫉妒别人在某方面是行家里手。
梦里他是二战中驾驶轰炸机的上尉,炮火连天中,一个人带着必死的决心驾驶轰炸机飞越四十公里的炼狱,现实里,他看着过期杂志上被人遗忘的德国企图用轰炸机征服世界的事件,昏昏欲睡。
梦里他是个永不战败且人所不理解的死刑犯,现实中他即将回家,接受妻子测量体温的审判。
每当米蒂在现实中遇到不顺心的事,他就会做一个白日梦,臆想自己是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正在做一件伟大的事业,以此狠狠回击那些看不起他的人。
实际上,现实中的一切都是他无力面对的,他只是靠白日梦自我满足而已。
② 电影延伸了小说的主题,又对人物形象进行丰富和挖掘小说因只有四千多字,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一篇短小精悍、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有很大的改编难度,1947年著名制片人Samuel Goldwyn 曾尝试改编,作者Thurber非常不满意,将之嗤为《The Public Life of Danny Kaye》。
1947年的作品这个版本的大意是,平凡平庸的米蒂,梦想冒险,于是被卷入一个阴谋,开始大冒险的生活,然后发现白日梦成真后的不切实际和困难重重,终于意识到自己的平庸。
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种故事线并没有多么出彩,像一个蹩脚的成人童话故事,却又比不上真正的童话,比如《爱丽丝梦游仙境》。
本·斯蒂勒的改编,不论是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性格,都更贴近真实。
电影中的米蒂,也是一个会被忘记在人群中的小人物。
他在全国闻名的大杂志社《LIFE》里工作,做胶片洗印工作,虽然是个经理,实际上部门只有两个员工,而且工作的地方是在一个黑暗的容易被遗忘的地方。
十七岁那年父亲去世,他早早出来工作,之后就一直按部就班的工作。
在杂志社工作16年,工作勤勤恳恳,规规矩矩,既没有发财,也没有穷困潦倒。
他四十二岁了,没有妻子,暗恋新来的女同事谢尔·梅霍夫。
他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平平无奇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工作,无趣到极点。
网恋网站的托德后来见到他后,曾说“我以为你会是个灰暗的人”,一开始他的确是这样的,他不善于交流,还很固执。
影片中的米蒂的这些性格,与原著特别像,尤其是固执这一点。
原著里,妻子要求米蒂戴手套,米蒂不乐意戴,妻子一下车,他立即把手套取下来,还有后来的“永不言败”的不可思议。
影片中米蒂的固执体现在他对二十五号底片的追索上。
尚恩·奥康奈尔是《LIFE》杂志的专属摄影师,但从不愿意直接与公司高管接触,只和米蒂有联系,他听说杂志破产后,给米蒂送了一份礼物,一个钱包,以及钱包里的二十五号底片。
但米蒂不知道二十五号底片在钱包里,满世界的寻找。
影片保留了原著里米蒂性格的特色,又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和挖掘。
影片的前半部分,米蒂也在随时随地做白日梦。
因为二十五号底片的遗失,这是他十六年工作以来唯一的失误,他要找到二十五号底片,因此开启了一段冒险之旅。
二十五号底片的遗失,是促成米蒂开启旅程的契机,但真正让他改变的,还是他渴望冒险的初心,和心上人及家人的鼓励。
踏上旅程后的米蒂,和原著中的米蒂相比,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不再是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底层小人物,而是个热爱生活,热爱探险,勇敢的追求幸福的底层小人物。
米蒂仍是个小人物,却又不再是个“小人物”了。
2. 杂志《LIFE》与电影主题的完美融合电影非常妙的一点是电影的主题、人物成长与杂志《LIFE》的停刊完美融合与呼应。
这个呼应与融合,既体现在杂志封面与人物行动的变化上,也体现在杂志的内涵与人物心理的变化上。
① 米蒂的行动与杂志《LIFE》的封面画相呼应《LIFE》杂志的每期封面都是为人称道的,电影里也将那些有趣而伟大的封面打印出来,张贴在墙壁上,作为电影中的背景。
妙的地方在于,每张封面的位置和出现的时机,对应着米蒂的身份和、想法和行动。
米蒂走出电梯,进入公司内部,米蒂和新来的领导分别向左向右,米蒂那边的是一张群众看电影的图,米蒂就是那些普通的,同一带着眼镜的群众之一。
新任经理那边的是一张单人摄影图,主题是“man moves into a rich new realm sea probe”,一个男人进入一个丰富的新领域探索,贴合新任经理的身份。
之后,米蒂看到谢尔,谢尔和朋友打招呼,谢尔开玩笑说她周末用北极冰泉泡澡,她的拉丁情人在一旁给她背诗。
米蒂马上做了一个白日梦,梦里他是个极限运动员,攀登雪峰,挑战人类极限。
他攀登雪山归来,给谢尔送去一只传情猎鹰。
此时,他视线之内有一张雪山摄影封面图,他臆想中的雪山,也由此得来。
米蒂臆想中的画面由现实中衍生而来,这点与原著也是非常贴合的。
《LIFE》杂志的封面照除了为白日梦提供背景板,还与人物的行动相一致。
新任经理宣布杂志发行完最后一期就会停刊后,向米蒂要杂志封面的照片,米蒂没有,他拼命寻找。
在谢尔的鼓励下,新任经理的压力下,尚恩照片和钱包上的格言的诱惑下,米蒂拎起工作包,奔向机场。
他奔跑的路上,经过的一张纸的《LIFE》封面照,照片上都是历史或个人的伟大瞬间,火箭发射的瞬间,勇者顺着旋涡冲浪的瞬间,拳王将对手击败倒地的瞬间,游泳运动员为冲击奥运的瞬间,年轻的肯尼迪自信的脸。
而这些伟大的瞬间,都是别人的,与他无关,但最后一张照片,却出现了他的脸。
这张照片原本是1962年2月2日的一期杂志,封面是美国宇航员(及未来的政治家)约翰·格伦带着太空头盔的照片,封面上的标题是“making of a brave man”,“做个勇敢的男人”。
米蒂原本是快走,到后来的奔跑,经过这张照片时,照片上的人变成他自己,这表示,他已经从梦想着冒险,到走进实际,开启真正的冒险。
② 米蒂的变化,是对《LIFE》杂志理念的最好诠释《LIFE》杂志创刊于1936年,首期的创刊卷首语,完整版是: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目击伟大事件;去看穷人的面孔与骄傲的人的姿态;去看奇异的东西--机器人,军队,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去看人的作品--他的画,他的心,高塔和新发现;去看数千里外的世界;藏在墙与房间里的人和事物;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男人所爱的女人和许多小孩;去看并享受看的乐趣;去看并且感动;去看并且接受教导。
这里面强调的一个字是“看”。
看,潜台词也包含“去经历”。
作为《LIFE》杂志16年的老员工,米蒂显然是愧对这段卷首语的。
他的经历乏善可陈,在网恋网填写个人经历时,他直接跳过了。
于是电影安排米蒂去看、去经历、去体验那些惊心动魄的瞬间。
他坐飞机到格陵兰的努克镇,在酒吧差点和人打架,然后发现摄影师尚恩曾拍摄过对方的大拇指,他们友好交谈,知道了对方是个飞行员,正要驾驶直升机给尚恩曾去过的一艘船送无线电工具。
飞行员喝的醉醺醺的,米蒂还是鼓起勇气上了飞机。
结果他没弄懂飞行员和船员的意思,跳到了海里,差点被鲨鱼咬到。
在船上,他又得知尚恩第二天的拍摄日程,他在冰岛下船,骑自行车去埃亚菲亚德拉,中途走神,车子毁了,他用妹妹送的生日跟一个孩子换了一个滑板,用滑板代步,找到尚恩所在的地方,却又遇到火山爆发。
这些惊心动魄的瞬间,虽然是米蒂被迫进行,但短暂的旅行激发了他冒险的勇气和决心。
所以,当他知道尚恩的去向后,他找出从没用过的登山包和旅行记录本,毅然去往混乱的阿富汗,去往喜马拉雅山。
米蒂用实际行动,诠释了《LIFE》的创刊词,他去看世界,经历难以接近的危险场景,看,并享受,并感动。
③ 米蒂最后回归平凡,依然符合《LIFE》杂志对“生活”的理解电影里《LIFE》杂志的最后一期封面照,是米蒂在LIFE大厦前的广场上工作的场景,这是他十六年里最常见的瞬间。
但尚恩认为米蒂最能理解《LIFE》的精髓,所以偷偷拍了他。
《LIFE》杂志是图画杂志,涉及政治、时尚、娱乐、战争等,记录美国1936年到2000年的时代的变化。
每期图片里,有位高权重的总统,也有街头普通的不知名小人物,有红极一时的顶流明星,也有初出茅庐的小演员,有时代的悲伤,也有新生的欢乐。
《LIFE》杂志摄影师们的镜头,聚焦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拍摄他们认为值得记录的瞬间。
生活不止有伟大的瞬间,还有平凡的努力。
所以尚恩将镜头对准随时会被淹没在人海里的米蒂,亦是对平凡生活的肯定。
最后版的标题写到:“final issue ,dedicated to the people who made it”,最后版,献给成就这本杂志的人。
标题使用的是“people”,而不是“person”,“people”是复数,表示,这本最后的纸质刊,是献给所有像米蒂一样,理解、热爱着《LIFE》杂志的平凡人。
至此,我也完成了我的标题里的问题:每个平平无奇的日子,都是对生活的辜负?
当然不是。
生活有很多种可能,有人像尚恩一样生活,也有人像米蒂一样生活。
米蒂的生活平平无奇,不代表他辜负了生活。
脚踏实地,贴近生活,不也是对生活的一种热爱么。
电影的最后,米蒂从《LIFE》杂志离职,他的《LIFE》结束了,他的冒险也结束了,但他平平无奇却又充满幸福和不确定性的的新生活,才刚刚开始。
以上。
Bob Dylan有句很经典的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虽然来自于一首反战歌曲,却觉得无比适合《白日梦想家》这部电影。
毕竟,男主沃特实打实的走了很多路:在格陵兰岛骑自行车,与他为伴的只有自己前行的影子而已;不小心跳入了海里,没想到阴差阳错地揍了鲨鱼;为了赶时间,他在冰岛空无一人的马路上玩起了滑板,顺便还体验了一把火山爆发;最后他甚至去爬了喜马拉雅山……
这个原本生活乏善可陈且毫无存在感的男人,在相亲网站上没有一点精彩的事情可以拿出来炫耀。
但在经历了这一切后,他受到了异性的狂热追捧,两三个小时就能收到好几百个“wink”。
Finally, we can call him a man。
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起因是一张消失的25号底片。
这张底片带着锋利的边角,划开了沃特死水般的枯燥生活。
他在装满各种各样档案的地下室一样的地方工作了十六年,平常几乎不会与别人交流,那些超出他舒适圈的事情全部靠脑海中的幻想来完成——遇到意中人,就在脑海中幻想和对方的对话;被刻薄的上司嘲讽了,脑海中立马开始了一场恶斗。
沃特太不起眼了,大家只有在想找乐子嘲笑别人的时候才会想起他。
原本以为这样的生活会无止境地继续下去,没想到,那张重要的25号底片失踪了。
沃特所在的杂志被并购了,杂志社将印刷最后一期杂志,25号底片将会是封面。
沃特怎么也找不到这张底片,上司也威胁他必须找到,沃特没有办法,只好去找寄出底片的摄影师肖恩。
可这个肖恩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存在,沃特只好凭借着零碎的信息去追寻肖恩的足迹。
于是就有了沃特那一系列的冒险。
最后当他找到肖恩的时候,却惊讶地从对方口中得知,25号底片就在随信寄来的皮夹里,只是他没有往里面看。
这样一个兜兜转转的故事,其实很老套,但这部电影的评分并不低。
可能除了风景确实美好以外,它妙就妙在你很难从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里得到确切的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
你可以说它和勇气有关,沃特在决定登上直升飞机前幻想了意中人演唱“Major Tom”鼓励自己勇敢追逐的场景。
在不断追寻肖恩的路上,他用手里的一个娃娃换取了用来前行的滑板。
要知道,沃特可是幻想过和上司争夺这个娃娃的战斗的。
他在这场貌似没有尽头的旅途中,丢掉了曾经那个蜷缩在电梯角落里的自己。
电影里也展现了生命中的一些奇妙:你所追寻的其实一直就在你身边,有时竭力去找反而会错过和他有关的暗示和细节。
无论找到与否,我们享受的就是整个过程。
就好像肖恩在见到自己追寻许久的雪豹时,却没有按下相机快门一样。
寻找雪豹是目的,但有的时候也没有那么重要。
最后的结局又展示了另一种含义。
那张沃特追寻良久的25号底片最终成为了杂志的封面,尽管沃特丢掉了工作,他在封面中依然找到了自己工作的意义。
这是每一个普通,但却始终认真对待工作对待生活的人应得的褒奖。
有点鸡汤,但平凡如我,依旧被最后的这一幕给打动了。
也许我们普通,也许我们究极一生都不会被铭记,可是总要有什么东西能够证明我们来过,也活过。
认真对待工作,自由随性地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勇敢地走出舒适圈,享受当下。
与其做个白日梦想家,不如成为现实生活家。
这大概就是沃特告诉我的吧。
整个片子节奏感很好,轻松愉快又有点荡气回肠,加上格陵兰冰岛阿富汗各种体现人类极限的美景铺垫,插播亲情爱情小泪点,很舒服的观感体验。
主线讲一个42岁中规中矩的大龄单身猥琐男,患有严重的白日梦症状,梦里常做英雄,现实却很挫,追个妞发送个wink表情都障碍半天,跟上司面前显得犹豫无能。
后来故事渐渐展开,才发现原来男主以前是个阳光朋克少年,父亲去世后压抑情感才变得畏首畏尾,没有信心。
他心中有梦,却勇气不足,只是自己做做白日梦。
追25号底片事件,使男主在强烈的爱的驱动下勇敢出发,用实际行动实现心中所想。
行动起来了,就不做梦了!
多棒的寓言。
但追梦岂能一帆风顺,一旦受挫不知所措的时候男主又开始白日梦,白日梦是弱者的自我保护,停止行动立马打回原形做弱者。
千辛万苦后,终于在雪峰和底片主人shawn见面了。
shawn的角色有点上帝的隐喻,是一切的缘起你时时打交道却从来没见过,只有几度追寻并孤身一人爬上雪峰后才得以和他面对面交流,他却告诉你自己扔掉了机会上帝也没办法。
上帝就是那个孤独攀登后还不放弃的自己啊!
shawn 来到极寒雪峰为了拍摄雪豹,最后雪豹来了,他却说,最美的时刻他不想让机器妨碍,他只是感受那一刻。
这个比喻又挺深刻,过程大于结果啊!
跋山涉水九死一生的爬上雪峰终于捕捉到ghost cat的踪迹,最后按不按下快门已不重要,这份经历和感受,已经属于你了,这份人生财富锁定了,谁都抢不走,成就你绚丽夺目的履历表。
行动起来,本身就是实现梦想,和结果无关。
走过,经历过,就是意义。
片子还通过对25号底片的追寻,悉心的诠释“行动起来,改变生活”的几个要素。
23号底片是一片水,角落里有渔船名字在水中的倒影,象征了在迷茫中寻找方向,女主也是他的方向,所以男主出发开始行动-- to see the world,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24号底片是手指,象征了人和人的联系-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导演别具心思的选择了人之罕至的地球之极之巅,不管在格陵兰还是阿富汗,都要积极参与生活,与人踢球唱歌喝酒笑谈,如果只是旁观,男主就无法和醉汉直升飞机驾驶员不打不相识,就不能辨认他戴戒指的手指,没办法继续追寻。
26号底片是钢琴落漆的一角,象征着家人的爱--to feel。
钢琴是父母感情的象征,因此综合了两个人对男主的爱,最后卖掉庞大而影响正常搬家的钢琴,意味着关于父亲去世带来的伤痛包袱最终被卸下,之前白日梦里男主一直变小也暗示他受困于父亲去世而心理停止成长;而老妈帮助他找回了底片,老妈做的蛋糕也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暗示老妈一直以来都在支持男主。
家人的爱可以是负担伤痛,更是我们最可依赖正能量源泉。
前后都交代清楚了,25号底片是什么就不言而喻了,所以最后揭晓谜底的时候导演并没有表现太多surprise,一带而过。
白日梦,是鸵鸟藏头的沙堆,庇护着弱小未成年的心,几十年来阻碍成长,工作还算勤恳的男主,无法正常的去组建家庭,也无法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直到遇到女主后触发了强烈动机,有方向,有行动,有互动,有爱,男主学会了勇敢真实的生活,孤独困苦也不放弃,和上帝对话后,领悟生命的真谛。
从雪山回来后的walter mitty, 完成了迟来的成人礼。
之后的卖钢琴,找女主坦白,都是以成人理智优雅的方式。
在我看来,全片虽然围绕25号底片,但底片的底片,谜底的谜底是26号,也是secret life的真正含义。
情感,是我们生命的依托,是底片的底片。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经常有人问,为什么我不能行动,为什么我总在逃避和拖延?
我自己也常常在思考这些很basic 的问题,为什么我成不了学霸,为什么我总是想得比做的多,看这部片子,很意外的找到了答案:因为缺爱,不够爱自己,不够相信自己是好的。
行动起来,成为想成为的自己,不是一句口号那么简单,深层次的强烈动机具足才可以持久。
这个动机就是爱,我们常常会利己,但却不够爱己。
爱自己,相信自己是上帝的宠儿(此处可换做各种其他神佛或父母上司等),完完全全没有一丝怀疑。
当然,爱也许是另一个醒不来的白日梦
期待很久,不时关注评论,可毁誉参半,本也一直不是俺欣赏的喜剧演员,可实在不能抵抗预告片的音乐和那一段话,最终心中惴惴不安的前去看了试映。
一开始就被序幕的构图和色彩立刻吸引,尽管中间一段让人摸不着头脑,但预感这是一部不一样的喜剧。
To see the world看世界是该片的真正主题,所以七成画面是大自然的奇异风光。
美丽的冰岛(主外景地),巍峨的喜马拉雅,通过寻找潘的主线串联起来。
从最初的让观众着恼的乱想,到渐渐的只幻想女神,最后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别无他想。
只会胡思乱想的梦想家,在非常合拍的配乐声中,在寻人的旅途中一步步的转变为无所畏惧的冒险家。
非常喜欢本的滑板和在爬雪山时最后孤独前行的画面,但很可惜试映中预告片里的雪崩被删。
To draw closer这是广义的改善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这条副线可能只占一成的篇幅。
本是典型的沉浸于枯燥乏味的工作中的都市老卢瑟,通过经常发白日梦走神而与周围的同事和家人渐渐疏离。
随着寻踪故事的进展,虽然着墨不多,却在不经意间让观众体会到本和潘十几年合作中建立的友谊,本和周围不多的朋友之间的相互关心帮助。
本和神奇的母亲,不着调的姐姐的关系,更是通过在对其父亲买的钢琴的处理过程中日趋融洽。
最后期刊封面照的致敬,的确令观众唏嘘。
To find each other本的爱情是多数人认为的主线,在我眼中却是副线,估计占二成篇幅。
故事很平常,但影片的处理非常浪漫,让人感觉本对爱情的追求是他去冒险的动力。
并非如此,可以说是最初推动力,本却在误会放弃后,逐渐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如果你热爱生活和冒险,热爱家人和朋友,迟早就会有人和你相互热爱的,只要她或许也只有她能看到普通的你,其实很优秀"。
现实生活中,如果你相信这话,那就年轻时努力赚钱,年老时孤独的周游世界。
如果你不相信,那么估计您想要的都有了。
在我看来本片是本斯蒂勒最好的作品,喜剧演员演正剧是让我无法抵挡的,正如金凯瑞的暖暖内含光,达叔的都市情缘,周星星的喜剧之王。
另一方面当西恩潘演喜剧时也非常有趣,虽然镜头不多,却很好体现出其代表的自由潇洒的生活方式,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当摄影记者公款周游世界,另外他对摄影的那一段独白也很有意思。
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这是潘送给本的皮夹子里的印字(居然可以购买该钱包http://www.gilt.com/brand/the-secret-life-of-walter-mitty/product/1035269381-the-secret-life-of-walter-mitty-leather-wallet?,太贵了,不过已经sold out),片段也出现在预告片中,以其为主旨,该片的确适合圣诞节放映。
总之该片也只能力荐给喜欢这段话的虫子,如果您对旅游交友求爱都不怎么感兴趣,或者说您的生活还没有孤寂无聊枯燥到这种程度,的确不会喜欢该片的。
原声12/7/2013发行https://itunes.apple.com/us/album/secret-life-walter-mitty-music/id741346645http://www.amazon.com/dp/B00GG429KS/ref=cm_sw_su_dp/?tag=republicrecor-20Track listing for The Secret Life of Walter Mitty: Music From and Inspired by the Motion Picture:1. José González, Step Out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5EV9IdeU3D0https://itunes.apple.com/us/album/step-out-from-secret-life/id739969066https://soundcloud.com/jerichohill/jos-gonz-lez-step-out2. Of Monsters and Men, Dirty Pawshttp://www.youtube.com/watch?v=MrWd0m7pmq83. José González, Stay Alive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cJk8TxyRg4. Junip, Far Away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zTZ1Spe5d_A5. Junip, Don't Let It Passhttp://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player_embedded&v=3kCNM90F_M06. Rogue Wave, Lake Michiganhttp://www.youtube.com/watch?v=DlOl9LOUQ0g7. Jack Johnson, Escape (The Pina Colada Song)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HSZf8zkyA8. Bahamas featuring The Weather Station, Don't You Want Mehttp://www.youtube.com/watch?v=szHSZf8zkyA9. Rogue Valley, The Wolves & The Ravenshttp://www.youtube.com/watch?v=wXi1_AcT2YI10. David Bowie, Space Oddity (Mitty Mix) Featuring Kristen Wiig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g80-_AEjZk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aOC9danxNo#t=56这是宇航员Chris Hadfield在空间站录制的11. José González, #9 Dream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QBrlS9a26412. Grace Mitchell, Maneater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GEDupC3_eE13. ARCADE FIRE, WAKE UP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viQG63_6hc 最早的原声没有收录该歌曲,很棒的一首歌OST 被河蟹,搜索 @@度盘@@码 1c0tHYhy钢琴演绎的预告片中"Dirty Paws" and "Step outside"http://www.youtube.com/watch?v=CjBQwTXEp5s .感谢YuRay提供的Step Outside 信息
庸碌生活中的无名之辈,也配拥有白日梦想和高光一刻。他们本身就被爱所包围,有被搁置的兴趣爱好,有被赏识的专业特长,仅仅需要去启动勇气。
两年前并没有看懂,重刷了一遍看哭了好几次。“To see the world, things dangerous to come to, to see behind walls, to draw closer, to find each other and to feel, that is the purpose of life.”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我产生了本·斯蒂勒审美疲劳症
影评人不喜欢的鸡汤电影,但一定触动了许多观众,长板速降的名场面也被爱好者津津乐道。本·斯蒂勒自导自演的一部影片,摄影及构图很是考究。在传统纸媒没落的今日,一切更像是白日梦了。能够被本片打动的观众一定都还对生活抱有着热爱。不同于普通的励志片,结尾Walter历经冒险,冲破极限,回到现实,还是失去了工作,虽然生活还是没变,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吧,不过Walter肯定变成了不一样的人。治愈系影片的top级别
无聊。。。
20分钟,照片底片没了。随后各种满世界找,风景好棒,梦做的好好,路程坎坷…到了1小时20分,找到了。然后缓了30分钟,结束了…咱不带这么编剧的无聊的强加的做作的…
看本斯蒂勒这类电影完全一脸麻木,不好笑,不感动
最近烂生活的阳光,相信生活相信勇气,爱这部!!!
看得有点懵
宅男的自我释放过程。小清新电影,文艺青年的叙事角度,所以太过自我,使得前后脱节太严重,剧情推进缺乏推动力。PS:音乐品味非常nice。
不好笑 不奇幻 不励志 不喜欢
太直白太生硬太刻意,本质上和大冰也没什么区别
CNM!这就是老子要的励志电影!温柔地抱住我这条咸鱼干吧……大海!
我一定会练成Space Oddity的
全程几乎都是强逼着自己往下看,对于一部电影而言这种观影体验首先就输了。对男主完全喜欢不起来,因为父亲去世直接从莫西干男孩变成一个颓丧傻逼的中年人,这种诠释比海边的曼彻斯特不知差到十万八千里去了。所有白日梦的低幼剧情我都是快进的,实在看不下去。p.s.豆瓣星评都是屁~
我就是想问问打高分的各位,如果你也发白日梦,看完了这部电影,你是继续发梦还是行动起来?
除了搭上LIFE停刊外谈不上有什么新鲜之处,因此也未免太长了些。
在最美妙的时刻面前,真的只能用眼睛来记录下来,现在我也是这样想的,那种时刻你根本不舍得浪费一秒去对焦和按快门。
“I don have a wallet” 这种偷懒的台词写法来引出要描述的东西,片子里还有一些。实在牵强。比如刚好有个少年换滑板给他,好让他秀速降。@黄青蕉 老师说好的不推文艺片呢
“我不喜欢为了拍照而拍照 我只想享受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