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节如流,故乡击撞时代所不能承受之轻 ——以电影《时间去哪儿了》为基点追溯贾导的前世今生 作为首部金砖五国合作影片,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在十月十九号在银屏上与广大观众见了面。
这是一部文化交流意义大于经济效益的影片,由贾樟柯监制完成,尽管票房惨淡一般,但仍然不抵柯粉们对此片的关注与期待。
贾樟柯在中国影史的地位被众人所熟知,他不仅代表着中国现第六代导演,从他的影像里,更展现着中国社会时代与平民生活图景,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从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又到近年上映的山河故人以及最近的这部作品逢春,在长达22年的导演生涯中,贾樟柯始终坚持对故乡的深切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大时代背景于之小人物冲击的主题塑造。
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贾樟柯一直秉持纪实的影像风格,对当代中国电影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关于时间,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亲历经历,都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在巴西导演眼中,颤抖的大地是承载时间的载体,他通过写灾后小男孩找爸爸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土地仍在,斯人已逝的遗憾情感;而对于俄罗斯导演来说,他选择用雪山这样能封锁时间的地方,以一段简单依存的恋人表达爱使时间延续的情感;印度导演则着手于孟买的快节奏发展对人情感的不重视,通过一位老父亲与陌生男孩的情谊传输了期许真情不在快时代中被流逝、人们因珍惜身边人的美好愿望;而南非导演则巧妙地利用了软科幻的表达方式,从未来到过去,从重视生命本体的角度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源起。
不同于大地、雪山、城市、飞船,贾樟柯导演的逢春是一个在现都市化的平遥古城发生的一对临近中年的夫妻面临现实节点重拾逝去情感的故事。
平遥古城作为一个高仿古时建筑还原历史的旅游景点,与现代高速发展的都市生活形成一种微妙的契合,在里头的人们身着古装,却在思索着在现二胎政策出台下的现实问题。
片中,赵涛无奈的对丈夫梁景东说,我感觉时间快把我仅有的一点东西拿走了,对于她来说,丈夫对自己的那一点点在乎,正是她对自己这份终身托付情感的信任与延续,这是她存活的价值。
因为只有爱,才能让时间留下来,在爱面前,再年老的赵涛也焉然是18岁的羞涩姑娘,她无需担心岁月带走她美丽容颜,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不会随时光似水而飞逝,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所保留与温存下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片中两人的爱情最终没有被现世的生活所抛弃,他们相拥在乡间大道骑行摩托的姿态,正如片中爱大爷时间相对论那句话,他们好像真的在把时间带走他们的东西一点点追回来。
38岁也仍然算年轻导演,而那对于爱情来说,83岁也不足为迟到吧。
其实对于贾樟柯来说,正式以时间作为创作课题,在逢春里大概还是头一遭。
很多观众诟病逢春拍的像是一部政策宣传片,甚至还带有重男轻女的意思,而且台词还显得极其造作,某些场面给人非常僵硬直白,相比起贾樟柯先前的其他作品来说,柯粉们一定是有落差感的失望情绪在。
也许大家更欣赏山河故人三段式情节的自然与真诚,三角恋、母子距离,父亲离世,故乡遗落,忘年之恋等各种元素的交杂,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既撕扯也无奈感伤。
在更长片幅的作品创作中,生活的原貌与真实在导演精心设计的框架中得以更好的呈现,这大概是观众更爱山河故人的原因,相比起逢春,它所建构的时代变迁与羁旅情怀将更加强烈广阔与深切。
但在逢春里,我们依旧看到了一些贾樟柯早年固有插入新鲜事物的发展运用,从而呈现时代发展对现代小人物的影响。
在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手机自拍杆,游客一日合照,facetime,网络直播等极具现代化的元素,赵涛女儿发出的村里的孩子都走光去城里上学的感慨也是极具引人深思的,传统与之现代的冲撞依旧很强烈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体现出来。
先前贾樟柯在刻画小武这样一个边缘人物的时候,同样运用以留声机、大哥大、音乐打火机等现代化元素,用平凡的视角向我们呈现小武因社会现实的变迁接二连三的失去了友情、爱情、亲情,最后沦为一个无自由的囚虏的故事。
电影世界里,贾樟柯更是重塑了一个迷你世界王国,主人公小桃想要和男友成太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殊不知成太生早已心许他人,但最后两人都不得不回归现实生活。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变迁感则更为强烈,作为一部获得过威尼斯金狮节电影奖的影片,它以建坝搬迁作为时代背景,以寻找为主题,甚至有运用到超现实的元素,刻画了时代变迁下被抛弃和遗忘的芸芸边缘底层形象。
快速时代发展在情感上给人带来的巨大改变,一直是贾樟柯电影里不可缺失的主题创作,他的电影有着一系列递进式的情感传情,每一部都比上一部有更深更层累意义上的新东西出现。
他从未停止记录时代,关注小人物,因此他的电影更接底气,更直戳人内心深处善良的柔软。
谈及贾樟柯,真的很难令其与他的故乡山西汾阳分开而论,故乡对于导演本人的影响是持久甚至是永恒的,在一次访谈中,他甚至对镜头羞涩的说着故乡就是他的一切这样煽情的话。
这部在平遥发生的故事,先排除宣传平遥电影展的嫌疑,算是他对先前故乡情结的又一次象征性的延续,只是和早年影片的意味或许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于导演本人来说,汾阳已经不在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的地方,它更多承载了导演的美学意图,我更愿意称其为贾樟柯的心灵密码。
比如在山河故人中,汾阳其实早已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导演心里的故乡,黄河其实距离汾阳仍有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但对于作者导演贾樟柯来说,她就存在于自己故乡的面前,像一个母亲一样,见证着人世的离别凄切与哀伤,这是一种山河仍在,故人已逝的怀念与祷告,总归是让人觉得温暖但是抹泪的。
故乡是贾樟柯不断创作的源泉,本片巴西篇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甚至历时三年为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可见故乡对导演本人的深远影响。
故乡于之贾樟柯正犹如水与之鱼,两者相生相系,不可脱离,如他自己所说,离开故乡是为了看世界,看了世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乡。
在时间去哪儿了的发布会上,曾有记者这样嬉戏般问贾樟柯,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让我想到的一点是,也许我们喜欢贾樟柯,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影像作品,更多或许是他本人作为导演的一种自我坚持,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当老一辈艺术家如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已经朝着商业模式发展的如鱼得水的时候,贾樟柯仍旧“固执”地坚持自己早年的影响风格,作一个忠诚的时代记录者,替一些底层人民说着他们所不能传达的辛酸与无奈,力图还原现当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图景。
在这件事情上,贾樟柯的不可替代性是异常突出的,中国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贾樟柯真正记录时代的导演,这是可喜的,但也是悲哀的。
贾樟柯票房最高的电影山河故人在国内也不过三千万,然而在欧洲艺术国家的一些放映却异常火爆,现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状态将怎样发展?
中国的艺术影院将如何普及?
贾樟柯从很早之前就提到有关独立电影的概念,那中国独立电影的现状又如何呢?
这些接二连三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索。
贾樟柯本人并没有让时间带走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赤诚与坚持,相反他一直在助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从创建柯首映的短片平台,到开办学校,举行影展,他一直在为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时间将见证着这一切。
“当这个时代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要往前走,就忽视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每个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我想无论是逢春,亦或是贾樟柯此前的艺术作品或是将来即将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一直仅以时代记录者的身份关注变迁下的芸芸众生,极具现实的影像风格也将在他的作品中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电影里没有贾樟柯的存在会怎么样,他的不可复制性正印证了他所做的一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都去哪儿了?
贾樟柯当时对于这个问题顽皮的回答道,我回汾阳老家养生啦。
时间没能让他忘记小时候生长的地方,相反,他身上带着故乡的烙印,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持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10月某期,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时间都去哪儿了》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命题作文,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完成,这主题有着无限可能,本应激起发散性想象力,可五个短片都是非常刻意地提到“时间”二字,没有曾大受欢迎的命题短片集《巴黎,我爱你》那么自然。
放在一起难免比较,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部分。
巴西导演沃尔特·塞勒斯延续他的现实主义题材,《颤抖的大地》讲泥石流灾后人们的生活状态,他以一名帮灾民们做饭、席地而教书的女老师为代表讲述他们积极向前看的一面,又以她那个不肯接受父亲已亡故的儿子代表那些沉溺于过去与伤痛的灾民。
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的《孟买迷雾》讲中产阶级老人与街头流浪儿的跨阶级友情,折射都市人以高科技支撑的高效生活背后的孤独,故事没有明讲失去联络的孩子是被车撞死,还是被掳走割器官,总之凶多吉少,除了老人,也没人关心他的死活。
电影从配乐到人设,都有致敬印度经典老片《流浪者》。
我最喜欢俄罗斯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的《呼吸》和南非导演贾梅尔·奎比卡的《重生》,前者讲一对在西伯利亚冰雪天地里相爱相杀的夫妻,后者是反乌托邦赛博朋克科幻。
俄罗斯片似有得天独厚的美景优势,但这美景并非适于生存,开头妻子搭车回家部分已暗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有人出现在该区域,所以后来丈夫追杀她时不幸跌至病危,妻子用风琴当呼吸器抢救丈夫,她说的那句“从现在开始,我就是你的时间”就变成非常现实,只要她停止拉琴,他就得死。
若不是影像,只是短篇小说,也非常耐人寻味。
《重生》优在它能在这么段的时间内构建一个人类未来世界——直到最终的镜头,你才能完全得知这个世界到底发展到何种程度,也就能明白手表消亡、电影珍稀所代表的历史长度,懂得女主角一定要穿越到过去哪怕是非洲土著阶段重生的那种对“感受”、“体验”的渴求。
连配乐都是精心制作的适合科幻题材的电子乐。
最后说贾樟柯的《逢春》。
他基本浪费了“时间”主题的想象力优势,平淡讲述平遥旅游区两个表演者决定生二胎的过程,暗示计划生育时代彼此的牺牲。
时间就是生命长度,就是我们都老了,并无特殊内涵。
这对夫妻像谈恋爱的男女,生分羞涩,不似默契融合的老夫老妻,这让我非常诧异。
二胎政策让两个很久没有肢体接触的夫妻突然有了亲热的理由和热情,刷新我对夫妻关系和二胎政策的认知。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也是具象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天一天的过去,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皮肤渐渐的松弛,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条。
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抓住时间的脚步,来不及陪伴,还没有说一句我爱你,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时间带走了身边的一切。
该片是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电影短片,五位导演用自己不同的理解诠释了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
《颤抖的大地》时间永远定格在十一月五日这一天,因为一场意外,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导演用定格的画面,像是一张张的照片一样把灾后惨烈的情景“血淋淋”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死马这些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却因这场意外永远定格。
小男孩一直无法相信父亲离开他的事实,每天都会回到已经被破坏的家里放上一点食物,等待父亲回来,可是事实却是一日复一日。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象征,她虽然承受着丧偶的痛苦,但是依旧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
短片的最后写了一句话:时间会揭示一切。
但是这是残酷的,家园被摧毁,亲人永远也回不来了。
《呼吸》导演首先用远景交代了环境,厚厚的积雪,恶劣的天气。
多次出现的大远景和远景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在极端条件下仍坚持的女人形象。
其次是女主人公出场,饱受男友折磨的女主人公,终于在多番凌辱后选择反抗,但是男友却在追逐自己的过程中不慎受伤。
善良和责任让女主选择去挽救男主的生命,而作为贯穿全片的手风琴却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利器。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中掺杂了怀疑的种子,令他们之间难以呼吸。
《孟买迷雾》“空巢老人”一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人群,虽然有子女的赡养,但是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他们孤独、无奈。
导演将人物设置成年龄差距巨大的两代人,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快乐,孤独的老人和流浪的小孩,这种人物的设置在性格和人生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老人用爱的时间赋予了流浪男孩保护,男孩用爱的时间给予了老人关心。
他们彼此成了对方的保护伞,在爱的时间中带给对方快乐和感动。
导演最后将老人设置成去世,小男孩也失踪了,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重生》该片用超现实的手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重生的故事,女主人公通过一块手表、一张照片探寻过去的记忆,在受人限制与禁锢的环境中,她选择跳出“牢笼”,找寻前世的回忆。
在时间的轮回中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不再受人监视,他是自由的,随着一声啼哭,他获得了重生。
在时间的洪流中她选择了重生,重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意味着抛弃过去,面向未来。
《逢春》人到中年的困惑,面临着家庭、工作、金钱等等的困扰,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爱情当初的激情,留下的只有平淡的粗茶淡饭。
导演将大环境设置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开始,重新进行选择。
男主和女主的感情也在春天的时节中重新开花结果,两个人在桃花盛开的树下相拥,好久没有的拥抱,女主也说到:“你有多久没抱我了?
”激情过后的平淡,时间带走了爱情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电影中也反映了生二胎和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与苦楚,这也是贾科长电影中一贯反映的现实社会。
该电影由五个国家不同生活,不同信仰,不同环境的导演拍摄而成。
但是他们都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向我们展示了在时间中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我们都无法改变时间,那是选择安于现状?
还是选择在时间的狂流中抓住“尾巴”?
不要总是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而应反省自己到底有没有珍惜时间。
来看之前就一直优先抱有了偏见,不同一部分人的偏见是来源于期待贾樟柯给惊喜,结果没给到,我的偏见是在于知道明显不是部好片了,还要不要看。
最终决定尽量不去想已给好的内设,尝试忘记一切来看看巴西篇不好,色彩太灰暗,至今对巴西的理解仅限于上帝之城与精英部队。
以国家为主题拍片子去拍了个灾难仿纪录片,这好像每个国家都能拍,也不会有太大差别。
虽然算是贴近主题,但毕竟没展现观众希望看到的国家特色俄罗斯篇的剧情是最好的,故事完整,掐头去尾,该揭示的暗示给观众了,结尾也留白不错。
故事内核也选的比较猎奇,能很好的调动观众情绪。
细节上的逻辑问题瑕不掩瑜,只是对主题的映射是最弱的,牵强的印度篇走的温情路线,烂俗的不能再烂俗的故事。
只有在歌舞部分才感受到,嗯,毕竟是印度温情片,该有这个。
当然也是最切合主题的,似乎也不需要太出新,已经让观众看到了印度的歌舞,宗教,贫富差距等一直以来的标签,然后把故事讲完就行了南非篇是比较有意思的,也许是越没有就越想得到,最没底气拍科幻的却更想证明自己。
于是拍出了一个超级烂俗的科幻片,邯郸学步,东挪西辏。
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当我们标签化非洲时,试尝想过他们的人民也有对未来的诉求么,未尝不是认为你们只配解决眼前的贫富差距问题。
当然,这篇的应题也很牵强,拿时间当玩具耍中国篇可以叫做贾樟柯篇,贾樟柯确实是最适合拍中国当代的,这部片子评分如此之低也大概率是因为这位导演太个人化了,两极分端严重。
确实,前边拍的不好,把已经玩了太多次的山西村镇又拿出来。
谁让人家在山西有产业,有政治需求呢。
还有那几个让人讨厌的烂梗,跟剧情一点贴合度没有,真不如段子手玩的好。
但后边开始展现功底了,留白处处,却让观众知道了曾有个儿子不知道怎么死了,给人物足够的动机。
对时间这个主题的运用也是最完美的,最贴合观众的。
婚姻是拿时间杀死爱情,埋葬关怀,这是当代中国人的痛点,因为我们开始思考了。
二胎的迎合也非常不错,如何焕发婚姻的第二春,唯有生育。
婚姻的尽头是坟墓,坟墓的目标是孩子,这是人类摆脱不了的循环我还是给了4分,这是一个猎奇的时代,也是一个遗忘的时代。
迅速的猎奇迅速的抛弃,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是这个时代缺失的。
那这五国合作,从死亡的时间,逝去的时间,放弃自己的时间,虚无的时间,爱情的时间五个主题去重醒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与珍惜。
蛮好了
感谢猫眼给予的提前观影和近距离接触贾科长的机会。
金砖五国导演共同围绕电影甚至人类永恒的话题“时间”来作命题短作文,颇为考验导演功力。
最后的呈现上来看,每个国家不但扣住了时间主题,还展现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
巴西的民族重建和灾难的面对,俄罗斯的激烈和“战斗民族”感,印度的外放式情感表达,南非的“起源”和“宿命”,和中国的家庭和陪伴。
俄罗斯的短片惊喜最大,导演仅用了一周时间完成的剧本以一种诡异的角度切入和表达出时间的存在。
贾科长个人感觉过于粗放和直给了,中国元素十足却没有了中国的含蓄和内敛,最后一段台词一念直接就泄了……几个国家的片段都是明显在扣题,但是同时也将时间最大的特性“无形而有势”过度外化。
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མིང་ལ《时间去哪儿了དུས་ཚོད་གང་དུ་འགྲོའམ།》ཞེས་བཏགས་ཡོད་ན་ཡང་ངས་ནང་གི་ཚན་པ་བཞི་པོ་རེ་རེ་བལྟས་ནས་མཇུག་བུད་རྗེ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གྲུབ་ཆ་མང་པོ་ཞིག་ནི་དུས་ཚོད་ཀྱི་སྟོང་ཆ་ཁོ་ནས་ཁེངས་ཡོད་པ་ཚོར་བྱུང་། གློག་བརྙན་འདི་ནི་རྒྱབ་ཁབ་བཞི་ཡིས་མཉམ་འབྲེལ་གྱིས་གྲུབ་པ་ཞིག་ཡིན་ཞིང་། དེ་ཡང་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ཚན་པ་རེ་རེ་རྒྱབ་ཁབ་རེ་རེས་མི་སྣས་འཁྲབ་ཡོད་པས། 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བལྟས་པས་གློག་བརྙན་མང་པོ་ལ་བལྟས་པའི་གོ་ཆོད་པ་ལྟ་བུའི་བརྗོད་བྱ་བསྐྲུན་སྟངས་འདི་འདྲ་ཡང་ཅུང་དམིགས་བསལ་བར་མཐོང་། ངས་གློག་བརྙན་འདི་ལ་བལྟས་དུས་ཚན་པ་གསུམ་ཙམ་གྱི་མཚོན་དོན་ལ་སྤྱིར་མྱོང་རིན་ཡོད་ཅིང་། དེ་ལས་ཀྱང་俄罗斯ཨུ་རུ་སུ་ཡིས་འཁྲབ་པའི་ཚན་པ་དེས་དངོས་ནས་ཡིད་དབང་འཕྲོག་ཏུ་བཅུག་བྱུང་། ཚན་པ་དེའི་བརྗོད་དོན་ཆ་ཚང་ངས་འདི་ནས་ངོ་སྤྲོད་བྱེད་རྒྱུ་མིན་པར་ལྟད་མོ་བ་རེ་རེ་ལ་གློག་བརྙན་འདིའི་བརྗོད་དོན་ཇི་བཞིན་དུས་ཚོད་ཀྱི་སྟོང་ཆ་རེ་བསྐྱུར་བར་འདོད་ལ། ཡིན་ན་ཁྱེད་ཀྱིས་གཤམ་གྱི་པར་རིས་ངོས་སུ་གསལ་བའི་བུད་མེད་དེས་་་ད་ནས་བཟུང་ང་རང་ཁྱོད་ཀྱི་དུས་ཚོད་བྱེད་ཆོག་་་ཅེས་པའི་སྐད་ཆ་ཞིག་དང་མཉམ་དུ་ལག་སྦྲེང་ཐེད་པོ་ཞིག་འཐེན་དགོས་པའི་མགོ་དང་མཇུག་ཅི་འདྲ་ཡིན་ཤེས་སམ། ཤེས་ན་འདོད་དམ།
时间去哪儿了 (2017)5.92017 / 中国大陆 巴西 俄罗斯 印度 南非 / 剧情 / 贾樟柯 沃尔特·塞勒斯 马德哈尔·班达卡 贾梅尔·奎比卡 阿列克谢·费多尔琴科 / 梅芙·金琴丝 赵涛
2015年10月,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开放二孩政策。
2017年《逢春》正式上映。
据统计局公布数据现实,二孩出生持续增加,在新生儿中占比过半。
除去数据之外,也许广大网友并不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政策开放后,有多少三十多岁的女性重新考虑二孩,又有多少家庭中展开了两个小孩差距十几岁的局面。
所以不论是从数据看还是从现实看,二孩政策的开放为出生率做了一定的贡献。
虽然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现实,二孩更多的出现在三十五岁以上的女性身上。
甚至一度让我觉得,我国女性最具有牺牲精神,牺牲自我,牺牲身体,在生育这件事情上简直怀有人生最大的热情。
我不解,也无法苟同。
但在《逢春》这个片段中,贾导是在做二胎宣传片吗?
并不是吧。
时间和逢春,很有意思的链接。
都说中年夫妻亲一口恶心好几天,而二胎这个事情,难道不是婚后时光的又一春光吗。
赵涛说“只要你愿意,咱们就能把时间拿走的东西再一点点拿回来。
”可我们知道的,时间拿走的东西,回不来了,就连时间也是过去时。
只是,逢春之后,这四季还可以再来一遍吧。
命题式、集锦式电影,成功者几希。
《时间去哪儿了》把金砖五国导演的短片黏一块,协调难度本身就很高。
贾樟柯的段落《逢春》放在压轴的位置,但从电影角度来说它远不是最好的。
最像电影的应该是俄罗斯导演的短片,尽管该片的主观镜头衔接稍显突兀。
女人被火车送到铁路尽头、冰雪深处的荒僻角落,然后她竟然帮司机把火车旋转180度,人力掉头。
整个片子像是荒诞又像是隐喻;女人忍受丈夫的长期暴虐(为什么?
明明可以坐火车跑掉?
)女人有一门烧饰石头的手艺(干嘛养活一个酒鬼丈夫?
)女人用一个破风琴为丈夫供氧(为什么?
干嘛不任由他死去?
)联想起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与现状,这部短片可以说是极尽巧妙揭示了一种关系:受虐者长期为施虐者续命,而且这种续命供氧隐藏在演奏风琴这个看似浪漫的行为底下,讽刺的是风琴本是被施虐者禁止的娱乐。
现在的问题是,无休无止的演奏到底能持续多久,要知道,一旦停止这种羔羊的弹奏,呜呼的将是长久的施虐者。
其他四个段落属于凑合、差不多的意思。
南非导演的段落讲述未来电子人的穿越逃离,有点像《第九区》的“脏范儿科幻”,明摆着我没那么高的预算,意思到了就行了。
巴西导演的父子情缺少情感力度,尤其个人对电影里加入实景照片的手法不太接受,太出戏。
印度导演富有老头与穷孩子的友谊太过直白。
《逢春》跟《天注定》之后的作品一样,反映了贾樟柯的一个问题:当导演的残酷性跟不上新闻时会怎样。
我们社会节奏不是太快的问题,而是在价值判定太慢和社会事实太快的冲突。
原本导演应该展现新闻潜藏的隐痛,现状是,新闻比导演能呈现的更痛;所以贾樟柯从《世界》开始就无法展现《小武》、《站台》的力量感。
《逢春》的角度挺巧妙:一对中年夫妇想生二胎,新增开销怎么办?
大女儿怎么办?
老公无欲无求怎么办?
这些痛点在很多报纸杂志上都有过探讨;片中老公说了一句台词,“我们演出队的贾导说,38岁还是年轻导演呢。
”这句爆笑台词应该可以展开作为“电影”而不是“短片”的阐发核心。
对于曾经愤怒、不妥协的70后来说,当你年轻时争取的在你中年危机时实现了,这种不适应是极大的讽刺,也是一次有心无力的“逢春”。
赵涛以前是计划生育不让生现在让生二胎你来始计算起来了你这是计算生育生活贾樟柯电影里有老百姓的真实生活,犹豫要不要生二胎,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真实的环境,地道的语言,朴实的情感,看来让人觉得很亲切。
别对命题作文太苛刻,那些个烂大街的商业片未必比得上贾樟柯的命题作文。
咱们贾科长也有妥协的时刻,名利双收,何乐不为呢?
拍电影可以纯粹点儿,就拍自己想拍的电影,连贾科长都不纯粹,别人更别提了。
参加的10月14日的大象组织的电影,百城点映的影迷应该都是冲着科长去的,观影后还看了两分钟贾导录得彩蛋,影迷交流部分大家的评价基本一致,大部分喜欢中国,俄罗斯和印度部分生---中国《逢春》导演贾樟柯,热爱家乡的贾导这次依然选择了山西作为故事的背景,但是这次更多像为家乡宣传,或者说为平遥古城宣传。
中国部分《逢春》《逢春》是对生活中新希望的表达,中国二胎开放,年近不惑的夫妻想要再生一胎来弥补年轻时候的遗憾,这个遗憾具体是怎么造成的,短片没有详细解释,但结合片中提到政策开放夫妻俩才动了生二胎的念头这个背景来看,也能猜出个八九。
依然是贾岛一贯的片子风格,唯一略感遗憾的是,也许是为了表达《时间》这个主题,短片中的台词部分多次涉及到”时间“,直接用”时间“来讲述”时间“,就好像是中学时期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命题作文,为了表现切中了主题,就用主题词来吸引老师的目光,尤其是高考时的时候,一定得记得多次重复这个主题词,否则那么快的阅卷速度,阅卷老师看不到怎么办,以为文章跑题,判了低分可不成。
老---印度《孟买迷雾》印度导演马德哈尔·班达卡拍摄,66年生人的导演比科长还大四岁,可能因为都是亚洲国家,印度的选材也是家庭情感,导演没有过多的笔墨去描写黑暗,而是大篇幅的表现快乐,整个观影过程中,只有印度部分是真的轻松愉悦的。
另外,导演没有大段的用印度歌舞在短片中。
印度部分《孟买迷雾》导演用老人老去表现时间的逝去,老人晚年生活失去重心,发呆成为常态,直到小男孩查理的出现,老人感到又有了价值,以至于孙子以为爷爷有了第二春。
其实影片叙事还是有瑕疵的,故事也不严密,比如,偶遇的小男孩成为爷爷最担心记挂的人而不是自己的亲外孙?
小男孩自力更生多年都没问题,偏偏遇到老人之后就出了意外?
老人的病太意外,感觉是为了煽情而强凑的,但是这些都瑕不掩瑜,老人的笑容和小男孩查理的童真才是最打动人的,看到荧幕上老人开怀大笑,自己也会不由自主的嘴角上扬。
病---俄罗斯《呼吸》知名导演阿历斯基·费朵奇科拍摄,有纪录片拍摄经历的导演,给我们奉献了最美的镜头,万里冰封,树木晶莹璀璨,千里广袤的大地组合在一起在镜头的表现下美的窒息,导演没有过度渲染情感,故事的开头和结尾都冷静,开头大幅的冰川冰河组成的美景会让人产生一种时间静止的感觉,而千回百转却情境之中的结局也呼应了这种感觉,我就是你的时间,相互静止。
俄罗斯部分《呼吸》故事以怀疑开始,丈夫怀疑妻子跟司机有染,甚至会动手打妻子,而在两人追逐的过程中,意外发生,丈夫病发,不能呼吸,在耗尽了氧气瓶中的氧气之后,妻子大胆的切开丈夫喉咙,用手风琴为丈夫输送空气,而这把手风琴恰恰是司机送给女主的,由怀疑导致的病,却又用这颗怀疑的种子,这个导火索续了命,讽刺意味一目了然。
不愧是著名导演,镜头成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故事依然起承转合样样不少,意料之外的事故,情境之中的结局。
妻子陪着丈夫,妻子就是丈夫活着的时间。
死---巴西《颤抖的大地》导演是享誉世界的沃尔特·塞勒斯,这次的选材跟他的成名作《中央车站》一样,都是温情题材,而且选自巴西的真实事件,导演没有把焦点放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不可阻挡的破坏性,而是缓缓向我们展示灾后那些满目疮痍的房屋树木,那些曾经满是欢声笑语的地方都已面目全非,导演也没有刻意用镜头表现死亡,而我们却能在小男孩次次渴望寻找爸爸的目光中感受到死亡造成的创痛。
巴西部分《颤抖的大地》巴西部分是五部短片最先放映的,短片刚展露了温情一家人的照片几秒之后就开始了地震,经历过5·12大地震,都还记得,当房屋毫无征兆的摇晃起来的那种内心恐惧,更何况是在黑夜,所以这段我会自我代入地震的恐惧感。
导演没有将重心放在地震的表达,反而花了大量镜头来表现灾后重建时灾民的生活情境,这也是现实的,几万灾民的生活突然中断,灾后重建是个不小的压力。
短片中小男孩的伤心绝望并没有用眼泪来表达,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大痛。
导演的镜头客观冷静,却让观众感受到悲切无助。
重生---南非《重生》南非的新锐导演贾梅尔·奎比卡,把时间表现的科技大胆同时还带有一点宗教信仰。
以轮回来警示当代人。
导演大胆营造了一个未来世界,没有植物,没有阳光,一切都是机械的运行着,直到女主偶然拿到了一个手表,想要探索这一切,解开一切秘密。
导演的故事外壳很不错,但是,画面感不太好,高科技场景营造的不太好,后面重生的画面也略显简单匆忙。
南非部分《重生》暗黑的世界,一切都是流水线般作业,麻木的人,没有思想,一道道安检,监视着这群没有灵魂的人。
直到偶然碰到的手表,偶然看到的之前世界的样子,触动女主内心的灵魂,探索开始,寻找时间的旅程开始,对抗也就开始。
最后用来重生的小地球不知道导演的用意是来表现现在地球的破败还是道具不用心,重生的整个场景开起来并没有多少高科技含量,反而显得很粗糙。
重生世界的画面与这端世界的消亡对比其实还可以表现得更有冲击力。
让五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拍命题作文,就如同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台表演煽情戏码是一个道理。没有所谓的“参差不齐”,每一部都很差劲。
这片名就不像贾樟柯的风格。他不可能这么想的。
让人非常别扭的形式主义。五个故事良莠不齐,但总的来说完成度都不高,就好像是拍惯了长片的导演的小打小闹,虎头虎尾,中间剧情推进的过程则如同白开水,失去了作为短片的魅力,毫无惊艳之处。映后分享里奇爱博士提到了“中产阶级的婚姻危机靠婚外恋,非中产靠生孩子解决”。
俄罗斯的部分还能看看?
除了中国和印度的都及格。给俄罗斯的部分打四星。
时间是爱,是重生,是“相对论”,是揭示....第一梯队是最扣题的俄罗斯和最具想象力的南非;中间的是内核打动人心,看了“感觉好”的印度;太用力的中国和巴西垫底。但至少每一部都算勉强扣题+抓住国家特质了,期待未来还会有这样的企划。P.S. 贾樟柯的这部感觉是拍《营生》之外一起赶出来的?
无语了,什么乌七八糟的,贾樟柯怎么来掺和这个?!
6.0分低了,还能一看。
可怕
奔着科长去的,却被俄罗斯的的部分惊艳到。冰天雪地中的俄罗斯颜值逆天,故事也可堪回味,借助手风琴来呼吸的段落印象非常深刻。中国的部分,平遥古城的日常很有趣。生孩子成了日子继续下去的动力,想来也是国人常态。印度和巴西部分比较平庸,南非部分差点睡着。
真的是合拍吗?是的,片头是一起做的。
有幸在电影院看贾科长的电影 而且是路演
去掉最著名的两个导演最低分,最后得分6分。上帝之城和站台的导演就这么糊弄我们啊。俄罗斯不错,印度正常,南非凑合。
巴西的拍得最好 最喜欢印度的故事 是中央车站的导演 难怪 科长还是厉害的
#成都金砖国家电影节# 短片更适合开脑洞,命题作文就实在勉为其难。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内地(贾樟柯又在装作有民俗文化接地气得不行拍了个什么烂玩意儿)2017.06.23@UA国际影城。
命题作文,质量一般。和同样是几段小故事组成的阿根廷电影《蛮荒故事》差距不小。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因催斯听。尤其爱爆炸《呼吸》,简直是油画一样的用光。
巴西最写实平庸但不拖后腿 俄罗斯生猛但我不喜欢 印度就是手机加公益广告 南非最烂 中国就是山河故人里第一段 涛要是选择梁子后的生活。
巴西的洪水淹没家园灾难面前的时空流逝俄罗斯的手风琴制氧续命印度的科技与传统小孩与老人的时空对话南非的我没看懂,哈哈哈哈,是重生吗中国的历史的时空交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