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含很多剧透)注:大概半个月之前看完,第一时间搜解读,发现好少人讨论啊。
于是就尝试记录了些我的想法。
现在我终于有时间写完了。
半个月以来,我对这部电影的情感也不断加深,从刚看完的无感,到现在的难以描述但就是很难不去想,我甚至有点想把评分改为五星了。
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大部分是看完之后写的,希望能借分享我的感受来提供一种解读的角度,以及——观众看电影的时候,电影也在探查着观众的软肋。
正文:大部分评论都在说看不懂。
我也没看懂,瓜导似乎也不会给出明确的解释。
我只能说我现在已经找到了我喜欢的理解这部电影的角度。
如果卢卡瓜真的是抱着这样的目的来拍这部电影的话,我们也算是达成共鸣了。
可惜只共鸣了一半,因为我没看懂。
复盘了一下,发现瓜达尼诺总是用我不能理解的方式拍我在意的题材。
我每次都兴冲冲地去看,收获不同程度的失望。
看他的电影最常有的感受是,这里拍的真美,这里色调真好,但怎么这里不能多拍一些?
这一段拍这么长的意义何在?
我感兴趣他的主题,我爱他的技法,但我不喜欢他讲故事的方法。
让我感叹“色调真美”的一个镜头。
好多夜间场景让人想起爱德华·霍普的画作。
说回我喜欢的解释角度。
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内核是:比爱而不得更可怕的障壁是,对方不以自己想要的方式来爱自己。
不确定、不满足,催生着焦虑与疯狂,纠结地缠绕进意识深处。
观影之前听说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同性爱故事,也的确如此。
影片的主线是中年男同Lee对年轻男子Eugene一见倾心,极尽其能尝试俘获Eugene,甚至想用神乎其神的死藤水来和Eugene达成“不靠言语的交流”。
片中大量描述Lee因为爱而表现得笨拙尴尬乃至异想天开的举动(从本片的第一个先导片段中可窥一斑,内容是Lee在酒吧里第一次和Eugene打招呼。
我当时看到这个片段觉得这么尴尬的东西还专门释出,简直滑电影工业之大稽)。
Eugene总是反应淡漠,还与一名女子关系密切。
但Eugene也和他见面,同他上床,一起去旅行,照顾毒瘾发作的他,和他一起深入丛林寻找死藤水。
他反复无常,或许是因为他不是酷儿,或许是因为年龄差带来的代沟,或许是因为他不喜欢“全套”性行为?
无论如何,Lee渴求能让Eugene浓烈地爱他,但却只能在几个似是而非的瞬间里寻找爱的证据。
Lee一直在追求心有灵犀地交流,但是他反复失败,到死也没能完全成功。
电影中很多地方让我觉得差了一口气,但是如果把它们当成Lee的失望大合集就合理了。
毒品不能带给Lee持久的快乐;性爱的激情之后便是疏远和虚无;Eugene从不过多吐露他的生活细节,Lee也一直无法走进Eugene的内心。
后面的融合场景让我想起来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但目前还没有剧照。
片中用一段非常奇幻的场景和双人舞来描绘了死藤水的作用。
两人本以为死藤水毫无效果,却立马呕吐不止,直到吐出了自己的心脏。
双人舞后两人逐渐模糊形体融合到一起,互相闯入对方的皮肤之下。
这大概就是Lee追求的不靠言语的交流。
我自己的理解是Lee真的达成了这种交流,但是并不是以他想要的形式,或者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结果。
这大概也就解释了他们都不愿接着服用死藤水以看到更全面的幻象。
但也正像植物学家说的,这道门打开了就再也关不上了。
情感上,我相信Eugene后面又回到雨林去探索门后的更多秘密,但实际上大概不是这样。
我其实不是很相信Eugene也真正爱着Lee,但这似乎与剧组的解读是相悖的?
无论如何,我觉得两人的爱的浓度和形式是错位的,这也是这个故事的驱动力。
我觉得这是Eugene为数不多的真情流露。
Lee的愿望还让我联想到,有些东西确实是无法说出来或是说不出来的。
譬如在当时的社会,同性恋身份本来就有“不可说”性质。
影片中也反复出现“你是不是酷儿”的问题。
在不能公开宣告的情况下,彼此识别实在是非常神奇的过程。
无言有奇效,却并不总是这么起效。
Eugene一直是一个谜,总是无法看清,直到他如同蒸发在丛林中一般彻底离开了Lee的生活,一直都是如此。
影片的关键台词是:I am not queer. I am disembodied.试译为:我不是同性恋怪人,我只是不被定义。
但这样翻译并不能传达这句话的多重意味,因为片中甚至有字面意义上的disembodied,两人在服用了死藤水之后逐渐脱离肉体,进入虚妄之中。
我能想到的对于disembodied的解读还包括,对于放浪形骸的感官享受的追求、最深刻的沟通不是靠实体来达致理解的。
(当然embodied这个词的意思其实我一直都不是很懂,我的解读不一定合理。
)但是影片中最重要的动作却又有关肉体。
在Lee毒瘾发作挤上Eugene的床、从背后紧抱他时,半梦半醒的Eugene把腿搭在了他两腿之间。
从各种意义上来说这都不是对Lee的爱的正面回应,但也因此拥有了更多解读空间。
最后一切都比不上这一刻切实的触碰,似乎达成了一种默契和温柔,这又回到了交流的关键:触碰也是一种无言交流,它似乎是最简单、最接近于爱的语言。
这或许也是Lee得到的最接近他的渴望的答案。
结尾当时在电影院看觉得奇幻、平淡,现在回过头来也能理解其中悲凉了。
人人都知道他在意Eugene,但Eugene却永远离开了他,也没有什么理由,一切本都正常得像玩闹,直教他今后一直被困在一个无关风月的暧昧动作里,临死时还在反刍这亲密的意味。
我觉得这部电影给每个人的观感会非常不同。
有一些别的解读,比如我朋友说觉得Eugene和Lee其实是一个人,Lee幻想出了Eugene又杀死了Eugene。
又比如我有看到一些说法认为,Lee其实一直希望掌控Eugene,不在乎他真实的想法。
后者其实是阴暗版的我喜欢的解读,毕竟爱的浓烈和病态之间很多时候只有一线之隔,但在我看来Lee还是有很多生涩、脆弱和真情难抑的瞬间,而Eugene也展示出了不少乔装成猎物实则是猎手的姿态,两人之间几乎不存在只有一方完全想掌控另一方的时刻。
当然解读也没有对错,我觉得选自己喜欢的理解角度就好了。
喜欢这部电影、觉得这部电影很好的人,大概都有特别私人化的体验吧。
我看完这部电影也有半个月了,发现它的后劲一直在反扑上来,直到我终于意识到并不是它在纠缠我,而是我自己有挣脱不开的东西,是我让这样的电影推动我的情感,我让自己被这部电影困住。
目前给我这种感受的电影还包括《我自己的爱达荷》,不知道有没有人有同感。
另外想说,大荧幕上这个电影应该才有最完整的生命力,如果在家里看大概会逊色不少。
回家之后脑子里一直在反复播放Nirvana的Come as you are。
对应的片段其实我在预告里看过好多次了,但正片里配上这首歌只能说是完全迸发了爆裂式的张力,我拍案叫绝。
就是这一段,配乐为它赋予了灵魂。
绝对是我最难忘的电影片段之一了。
以后我也一定还会回想起这部电影中某些让我很喜欢的片段,但那毕竟是断章残句,只能略寄迷思。
不完满带来的遗憾最终也还是落在我心头了。
可惜只能得到一半,但这一半又是那么沉重。
附: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画作
Early Sunday Morning, 1930
Nighthawks, 1942
Saltillo Mansion, 1943
Automat, 1927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画作
Three Studies for Self-Portrait, 1973
Study for Self portrait, 1973
你恨死你自己年老,酗酒,药物成瘾。
那个年幼的男孩,他戴着眼镜,穿着和你年幼时一样的服装,宣扬你曾说坚信的理念。
“爱我吧”你说。
看似你是那个祈求者,其实你是捕食者,毕竟你更加年长,更加博学,更加富有。
你高谈阔论理论,他垂头听着,他是那么包容,他接受你的一切,他接受所有人的一切。
你不想提,但是他让你想起了母亲,你酒吧里同样是酷儿的朋友是不是提过对母亲的依恋?
于是你诱惑他,肉体交融,那股欢愉之下藏着某种错位感。
你很明白那不完全是你想要的,你只不过是想借着交叠的两片组织去追求别的些什么。
你想要更多,你的灵魂伸出一只手触碰他的脸颊,于是你去寻找那传说中可以使你们灵魂交融的死藤水。
多么失望啊,灵魂交融之后你终于意识到他是全然陌生的另一个客体。
你最终也为男孩戴上了那条千足虫的项链,为他打上客体的标签,和一开始的另一个全然陌生的男孩没有什么不同。
除了自己,其他所有人不都是一具空洞的肉体吗?
毕竟这就是你可以触碰到的全部了。
生活像一条衔尾蛇,最后你又再次回到了一切开始的地方。
生出一只眼睛,你往你的过去看去,就如往你自己心中看去。
躺在床上,最后他也不过就是你自我意识的投影。
你不理解为什么之前苦苦追求一个幻影,呼吁着别人来给予你一个正当的理由,难道你没有爱自己的能力吗?
你恨他,你恨自己,你想爱啊,但你表达爱的途径是死亡。
他的脸被你抹杀了,但那双腿却一直缠绕着你,最后一刻,你意识到那是你自己了吗?
第一次在影院看Queer只是觉得cmbyn即视感以及Daniel Craig讲话好含糊大半时间听不懂,在mubi流媒上线以后出于想听懂的心情再看了一遍,没想到越看越喜欢,顺便也去补了原著加深下理解。
电影前两章确实是基本复刻了小说情节和台词,真正读起来是非常奇妙的心情,边读脑海里边回放演员的声音,很难分清是演员台词功底好还是巴勒斯本身写得好(口语化不造作),总之两者结合得非常自然。
除了台词以外,原著里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也在电影里得到了不错的呈现,比如电影开头Daniel Craig在蓝花下行走,顺便让我幻视了下奥诺雷的《喜欢,亲吻,快跑》。
前阵子mubi还上了奥诺雷的经典老片巴黎小情歌(现在没了),是无关联想一则。
此外两人在对话和看电影时Lee触摸Eugene的愿望化为鬼魂般的虚影,也是具像化地呈现了原著里本来就有的ectoplasmic fingers, phantom thumbs,非常诗意,也是属于影像的魅力。
Lee对爱情的理想即是舍弃言语的媒介,通过心电感应交流,甚至于两个人合二为一,成为无法分割的整体,也是整个故事围绕的主题。
文学作品中与此相关的譬喻不少,如普伊格的《蜘蛛女之吻》中莫利纳对瓦伦丁如是说:“只经历了一分钟,我觉得自己不在这儿了……既不在这儿,也不在外面……”“我感到自己不复存在……这儿只有你。
”“或许因为我已不是我自己了。
现在我已经是……你了。
”在结合的一瞬间,莫利纳体会到了自己的消失,并且融入瓦伦丁,这是一种危险的,失去自我的融合,也是Lee追求的理想。
他渴望Eugene能够感知到自己phantom fingers的触摸,以至于在后者抽离的时候几乎感受到物理上的疼痛(简直是幻肢痛么)。
而这个主题上,原著提出了一个更为振聋发聩的观点,即Lee把心电感应和精神分裂联系在一起。
“我想成为你”的爱情当然很容易解读成一种自恋主义,但精神分裂则是另一种层面的疯狂——我对你的爱情不是想要“成为你”而是“找到你”(一下又cmbyn了,虽然Find Me是真的难看),是因为彼此从来都是同一个个体的两个人格,不可分割的共生共死,真正的l’amour fou。
当然,即使是同一具身体里的多个人格,也会试图抹杀别的意识或是消去自己的意识。
Eugene消失在雨林里,约等于在Lee的身体里抹去了自己这样一个人格,而罪魁祸首竟也是Lee自己——就像原著里Lee讲到的,精神分裂症对心电感应很敏感,但是仅仅作为(指令)接收者,恰恰切合Lee对精神控制的迷恋。
Lee对Eugene有很强的控制欲(想要买走他的时间,或是成为他的债权人),但是Eugene天生散漫的性格不吃这套,所以一再逃离。
二刷电影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Eugene对Lee其实很有好感,只是他表现的姿态总是默不作声地,听他胡说八道时会心一笑,或是在Lee拙劣的陷阱前自投罗网,只有当Lee或是可笑或是强硬的举动冒犯到他的边界时,他才会毫不犹豫地抽离,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只可惜也正是Eugene在Lee看来的忽冷忽热加剧了Lee对精神控制的魔怔,因为理解不能所以诉诸控制。
但其实Eugene只是自尊很强也真的在乎自己的independence,当Lee变得弱小而无法笼罩他的时候,他其实是很乐于被依靠的。
消去自我的融合是困难且恐怖的。
就像原著里写的,The difficulty is to convince someone else he is really part of you, so what the hell?对Lee和Eugene来说更是如此,Lee希望越过语言让Eugene听见他的心声,更希望自己的声音充斥Eugene的所有,这对Eugene来说不可忍受。
无论两个人是否找到了死藤水,结局都是注定的。
原著里没找到是更实际一点,从鬼魂的虚影落实到现实冷酷的失败,但电影拓展了一种实验的可能性,就算真的实现了合为一体带来的也只有灾难。
第三部的呈现可以说是毫无美感可言(看过The Substance之后我明明发誓再也不看gory……),两个人合为一体的时候的色调有种熔岩炼狱的即视感,让我想起曾拥有的一本The Swimming Library的封面。
不过这种美感的缺乏倒也很好理解,完全的侵占和被侵占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像摄影都是一种监禁的愿望,a desire to imprision。
电影结尾两年后Lee回到墨西哥城,朋友说Eugene作为向导带着一个Colonel去南美找Lee了,其实有点暧昧不明,看了两遍我都以为Eugene莫非是和上校有点什么,但是原著里很明确写了Eugene是上校及其妻子的向导……所以Eugene可能是真的想去再找Lee。
还有一层是电影里两个人本来就打算离开雨林了,两年后再去和Lee跟会合怎么听都像是借口,但是原著里Eugene是自己离开的,Lee会留在那里就更有说服力一点。
当然无论如何,就像找到死藤水与否都不会改变他们的关系,两个人的错过也是一种命中注定。
电影里更是加盖一章Lee垂垂老矣时独自回到旅馆,这次换Eugene的鬼魂轻轻触碰他的身体,自然是很美的。
原著的结尾我也很喜欢,Lee在两年后的墨西哥城旅馆梦见自己找到了Eugene,梦中那毫无逻辑却暗藏了汹涌情感的呓语也会让我想起蜘蛛女,“这个梦虽短,却是幸福的”:
故事简介:威尼斯电影节口碑电影。
电影讲述20世纪40年代末的墨西哥城,深陷毒瘾与过往悲剧的作家比尔·李,邂逅了神秘迷人的尤金,他被尤金深深吸引,在追求中逐渐迷失自我。
为与尤金建立更紧密联系,比尔说服其一同踏上前往亚马逊寻找致幻植物的冒险之旅,途中经历诸多奇幻与不安,最终独自被回忆与痴迷折磨,展现出爱与成瘾下人性的挣扎与自我毁灭。
观者吐槽中:应该说本片的底色是非常张扬的,观者也从没预期007绅士特工在退休后会迎来如此猛烈的假期。
丹尼尔·克雷格的演绎堪称一绝,他成功地打破了以往的形象束缚,将比尔·李这个复杂而矛盾的角色诠释得淋漓尽致。
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故事性,让观者仿佛能透过他的表演看到比尔灵魂深处的痛苦、渴望与绝望。
他不仅仅是在扮演一个角色,更是在向观者展示一个真实存在于人性深处的灵魂。
德鲁·斯塔基与克雷格的对手戏也毫不逊色,他将尤金的冷漠与神秘演绎得恰到好处,与克雷格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化学反应,使得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充斥着张力和欲望。
从电影的主题深度来看,本片无疑是一次对人性深渊的勇敢探索。
影片围绕着痴迷、自我毁灭以及欲望的核心主题展开,将主角比尔·李内心深处的黑暗与挣扎赤裸裸地呈现于观者眼前。
比尔对尤金那近乎疯狂的迷恋,不仅仅是对爱情的渴望,更像是他在填补内心巨大空洞的一种尝试。
这种痴迷逐渐吞噬他的理智与生活,使他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深刻地揭示了人性在面对无法掌控的情感时的脆弱与无奈。
同时,电影以战后此类亚文化为背景,巧妙地处理了身份认同这一复杂议题,以一种细腻且多元的视角展现了人性中对亲密关系的普遍需求,打破了性取向作为定义人性唯一特质的刻板印象。
而致幻场景的设置更是一大亮点,它如同一场意识的冒险,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引领观者一同探寻人类感知的边界以及内心深处隐藏的真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禁思考,所谓的真实究竟是客观存在的世界,还是我们内心深处主观构建的幻象?
在视觉呈现方面,《酷儿》堪称一场视觉盛宴。
摄影师的镜头仿佛具有魔力,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一扇通往角色内心世界的窗户。
从墨西哥城肮脏却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到亚马逊丛林中神秘而危险的小屋,影片通过细腻的光影处理和独特的构图,营造出一种既真实又超现实的氛围。
尤其是在展现比尔的痴迷时,闪回与清醒梦的无缝切换,让观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他内心的狂热与挣扎,仿佛我们也一同陷入了他那无法自拔的情感漩涡。
应该承认,本片是一部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电影,让观者在观影的过程中不得不直面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挣扎。
对于那些渴望挑战自我、追求独特电影体验的观者来说,电影无疑是一场不容错过的盛宴。
I’m queer,not a queer.我是酷儿,不是怪胎。
似懂非懂的看完了,很喜欢他们在丛林喝了Yage(哑嘿)之后的融合互动,非常艺术,我愿称之为S的最high art…给制片的场景和美指,及非常有格调的老歌打四星🎩👽观影之后,我一直在想导演Luca到底想表达什么呢?
毕竟在身份、自我认同和若即若离的情感关系表达上,心理活动的细节动荡到微表情的涟漪(从Call me by your name)L 导演是非常有功底的。
也许这是一部关于“遗失”的探索类电影,除了主角一直口头禅的queer not queer 的身份和性别认同的探索,到遇“爱神”遇自己的破圈探索,哪怕南美丛林追寻Yage的心灵默契探索,那种上瘾却一无所知的探索,本身就是种不可言语来自独特自身体会的摧与残。
求不得,似爱非爱的别离。
年轻的Eugene喜欢Lee吗?
我觉得是喜欢的。
从相识到首次上床,再到后来丛林之旅得以成行,他看似被动,但Lee的进或退节奏都是被Eugene控制着。
老男人问路时,他拿着相机拍他。
老男人去看医生,他像家属一样陪着。
老男人发冷,他就用脚抱着。
老男人头脑发热要去森林里磕苦藤,他也全程陪嗑了。
丛林里的双人舞他也米有丝毫退缩的意思。
在海滩上,在植物学家处喂动物的时候,Eugene都挺开心的。
在离开古巴后的整个南美之旅,他们实际上就是两口子。
直到在丛林之旅的结尾分手时,Eugene才把Lee甩在身后,独自走开。
与之对比是前面两人那么多的镜头都是肩并肩步调一致地走着的。
Lee反反复复的追问因为他需要文字表达的答案,并对Eugene的沉默寡言无比失望。
但Eugene早就用身体回答了,只是Lee感受不到而已。
Lee按照自己的框架构建对身边一切的看法,他需要语言的确认为关系定性。
但他却忽视了Eugene自己的主体性。
Lee本可以给比自己年轻很多Eugene更多探索自己和人生的空间。
他本可以更耐心,没必要在Eugene还没准备好的时候催促他自我定义给出答案。
他眼中看到的是自己对Eugene主观判断的投射,而没有真的“看见”对方。
这部电影被低估了——它探讨了孤独、欲望、对深层精神连接的渴望,以及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权力失衡。
我欣赏导演在呈现李的内心世界时所采用的艺术化手法,通过充满意象的闪回镜头,展现了他复杂的心理状态。
蜈蚣。
吞噬自身的蛇。
服用Yagé后灵与肉的结合。
最终,他幻想自己枪杀了爱人。
然而,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然回忆起爱人曾经用脚轻触自己身体的瞬间。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
当我看到主角做出那些愚蠢的举动,只为了吸引年轻恋人的注意时,我开始想象他的孤独——他渴望连接,渴望被真正理解。
他幻想着借助一种神秘的植物,与那个年轻恋人建立起精神上的联系,而对方不过是在利用他,以换取自己的利益。
孤独会让人渴望连接,渴望身体的触碰。
我看到孤独如何一点点吞噬一个人。
那些从未经历过这种绝境的人,或许会轻蔑地将这部电影当作另一个“年老同性恋渴望年轻肉体”的故事。
但在我看来,这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刻的悲哀——一种关于年老性少数群体的深切悲怆。
这种悲哀如同深不见底的黑暗,而在观影的过程中,我感觉心中的积雪又厚了一层。
Queer,太好看了!
瓜达尼诺又一次展现了视觉表达与观念和情绪相互激发 高度超验的魔术21世纪过去四分之一 垮掉派扛把子巴勒斯再次被视觉化 而且是他边缘化的gay文本 是非常奇妙的观看过程 你不可能忽视柯南伯格的存在 法斯宾德的存在(Andy Warhol的海报也不容忽视) 前辈反乌托邦大师terry gilliam的营养也遍布其中 但瓜瓜还是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垮掉派表达 时代车轮似乎也转回了一个时间节点 大局面在失败 个体自我解放 放逐 追逐 幻灭(才意识到瓜瓜跟阿比查邦长期共享摄影师的(就单纯很带劲 随便夸夸 borremans出镜很意外 瓜是怎么劝动他演戏的呢?
看了三遍queer我敢肯定这是瓜达尼诺最打动我的电影🫠Lee完全是我在感情里的角色,一个情绪不定的控制狂,想试图抓住对方死死不放让它成为我的附属品;同样的,Lee和我一样会被那些需要independence需要自己空间以及不确定性因素的人所吸引并且迷恋于对方。
对方越是独立我越缺乏安全感,最后只能求助于“某种物质”,电影和原著里的Lee把所有希望寄托于yage,我则是在每段感情即将被我作毁前寻求占卜和鬼神之说。
就像巴勒斯在queer导读前写的“我当然想要巫术了。
人们总想着要是有一种巫术能强迫别人爱自己该有多好,尤其当别的方式都指望不上了的时候。
”。
最后那幕Lee在临死前还在怀念那次南美之旅在他毒瘾发作挤在Eugene的床上抱着他,Eugene的脚也轻轻地放在他的身上。
他会不会在每晚都会一直在脑子里循环播放他曾经和Eugene的美好瞬间,就像我也会在每个深夜里在脑子里重复循环着和对方一切美好的瞬间。
我不知道Lee每晚播放这些瞬间时对Eugene的爱意还如当年那般还是随着时间流逝慢慢麻木,还会不会继续懊悔自己对Eugene的控制欲……我会懊悔但是也会逐渐麻木,Lee在巴勒斯的笔上只是个刻薄固执疯狂的老男人,但在瓜达尼诺的镜头里他几乎是我在感情里的样子。
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闻名于世的原著作者安德烈·艾席蒙另有一本小说《爱的变奏曲》,大陆译作《春日序曲》。
这本小说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初恋》写同性,其后四篇写异性。
这篇《初恋》的故事,讲的是男孩保罗在成年后回到故乡,只想再见一见父亲的木工好友南尼。
他从小对南尼怀有同性情愫,但这次回故乡,他却发现父亲和南尼曾是一对隐秘恋人。
木屑纷飞、热汗淋漓,这一篇字字欲火焚身,贴心程度不输《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非常适合被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改编为电影。
而《初恋》之后的四篇异性小说,文感陡然下跌,艾席蒙写得心不在焉,显然对异性题材无甚兴趣,似乎只是出于身为作家总要挑战其它领域的原因,才创作了其它篇目。
他对自我的掩藏能力,远不如被评论界视为二流作家、一生却富有而长寿的毛姆。
英国传记作家赛琳娜·黑斯廷斯在《毛姆传》中,将毛姆的同性倾向展露无遗。
但毛姆本人不但通过婚姻早早完成了自己的社会化,而且在创作中从不透露一星半点此情真心。
他非但一生从未写过同性小说,而且在《红毛》《面纱》《寻欢作乐》等小说中,将异性情感研究得比谁都透。
但可惜的是,人如鸿鸟,雁过留痕,从他与两位同性友人间过从甚密的交往,以及其晚年最爱在自家别墅中开裸体泳池派对等事,可以断定他有着很深的同性情结。
只是创作上的绝对自律,让他在小说中彻底抹掉了这方面的情欲真心。
毛姆和他的男人们艾席蒙的无法掩藏,毛姆的绝口不提,这两者综合而成的摇摆状态,被极为形象地呈现在了导演卢卡·瓜达尼诺最新的同性电影《酷儿》当中。
对影迷而言,《酷儿》的噱头在于“007”丹尼尔·克雷格主演破尺度同性片,硬汉特工突变酷儿爱人,这本身就是一种性癖的隐喻。
但演员其实是《酷儿》最不重要的地方,这部电影的魔力,在于瓜达尼诺对同性身份和情感的不竭探索。
2024《酷儿》导演瓜达尼诺跟艾席蒙一样,他们无法在作品中掩藏住真性情,所以《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的改编堪称天雷勾地火。
而在《挑战者》这部异性电影中,赞达亚这个角色的成立依靠的是她本身的气场与魅力,她几乎是独立在瓜达尼诺渴望表达的情感之外,如同一根天外的引线。
这部电影的成立,则在迈克·费斯特、乔什·奥康纳这两位男演员青春、燥热的互动中。
比如在大学餐厅里,奥康纳用脚将费斯特的凳子勾到自己身边,又比如两人在桑拿房中表面互呛、实则调情的热气腾腾的对话。
桑拿房中的亲昵场景,对裸身的疯狂迷恋,正如同阿根廷导演马可·伯格(《金发男子》《跆拳道》)后期肉体横陈的影像表达,看似刁钻实则性感的身体镜头运动,又令人想起以色列导演那达夫·拉皮德的男性身体摄影。
在《同义词》《阿赫德的膝盖》两部电影中,拉皮德热衷怼着男演员的生理部位运镜,镜头深到恨不得直接刺入。
这种运镜方式,其实是同性题材惯常爱用的。
2019《同义词》
2021《阿赫德的膝盖》这部《酷儿》中,瓜达尼诺便多次对32岁的德鲁·斯塔基如此运镜,只是程度不如拉皮德那样饥渴难耐。
即使像李安导演的《断背山》这样严肃的同性电影,希斯·莱杰、杰克·吉伦哈尔在帐篷中的“一夜春宵”,镜头也有点此般风味。
这种运镜的流行,一方面是由男性的身体曲线决定,但更为重要的,则取决于同性情感的隐秘性。
与异性情感天然便具有社会性不同,同性在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渐变中,始终呈现出一种极度参差的面貌。
这种参差,注定同性将一直被最基础的身体欲望缠住,很难直接抵达身体以上的交流。
这种基础性,便决定了导演们的镜头爱在男演员们的私密曲线中运动。
瓜达尼诺在《酷儿》第三章中,便想摆脱这种基础性,试图通过一种极度抽象的表达,探索灵魂的交流。
电影《酷儿》根据美国作家威廉·巴勒斯(1914-1997,代表作《裸体午餐》)同名半自传小说改编,电影依次分为“你觉得墨西哥怎么样”、“旅行伙伴”、“丛林里的植物学家”和“两年后”这四章。
故事发生在1950年代,丹尼尔·克雷格饰演的美国侨民李在墨西哥城结识了年轻的学生尤金。
两人在一通交往后,由李出钱结伴前往南美洲旅行,期间李因长期的药物上瘾而罹患重病。
当身体恢复一些后,两人在厄瓜多尔的密林中,通过食用一种叫“死藤”的植物,达到了心灵感应的境界。
这种感应,让尤金看到了身为酷儿的残酷后果。
于是,他决意从李的人生中彻底消失。
最终李怀抱着对他的思念,直至老死在孤独的床上。
首先,这部电影是典型的瓜达尼诺式的。
整体而言,它呈现出瓜达尼诺对复古影像那极为成熟、流畅的掌控力。
无论是角色、景致在影像上的做旧感,还是红、绿、蓝、白等色彩安排与层次,以及空镜所呈现的建筑格局与线条,都是瓜达尼诺身为导演在技术上的专业表现。
他在艺术及幽深情绪的捕捉上,则体现在慢镜的间杂。
比如李在酒馆看见门口的尤金一闪而过,一闪而过本是快,但瓜达尼诺偏偏用了一个瞬间的慢镜头,精准地表达了尤金在李心上那么快又那么慢的悸动时刻。
局部来讲,电影《酷儿》的前两章正如同《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一样,中间突然出现断身女体的画面(隐喻的是李对异性的残缺需求,这种需求是社会性需求对身体需求的被迫反刍),又犹如《阴风阵阵》乍现。
而且还能在片中看到不少其它电影的影子。
比如李和尤金的对视如同《卡罗尔》;李房间墙上的衬衫,是《断背山》结尾式的挂法;李和尤金共坐在沙发上看书,令人想到《单身男子》中最安稳的一幕。
而这些,都被统一在了瓜达尼诺导演自己的风格中。
2009《单身男子》
这种风格的成熟、独特、优美,甚至能够远远超越题材与取向本身,令人产生无差别的向往。
电影《阿诺拉》的女主角麦琪·麦迪森就曾说过,自己想出演瓜达尼诺的电影(尽管她知道,女演员在他的电影中不一定能获得艺术的偏爱)。
第三章“丛林中的植物学家”,可能是电影《酷儿》中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不断令人想到毛姆。
影片中,李被人误解为是中情局职员,他在南美生病,和尤金在密林中遇险,都和毛姆的人生经历颇为类似。
毛姆曾做过间谍,在和年轻的亲密男性出游中国时,差点死在中国的沼泽地中。
《月亮与六便士》中,男主角查尔斯前往南太平洋的一座孤岛,在那里的村庄找寻人生意义;而在他70岁高龄写就的杰作《刀锋》当中,男主角拉里同样出走寻道,并在印度的日出中悟出了生命的一切。
这些,都同电影《酷儿》中的李试图在南美密林中找到心灵感应之法异曲同工。
李和尤金在植物学家的帮助下,服用了死藤。
于是,全片最抽象的一段戏出现了——李和尤金逐渐变得半透明,后又恢复成完整的肉体,两人拥抱在一起,彼此深入到对方的身体当中。
李的手在尤金的皮肤下游走、抚摸,尤金如是,两者便以一种诡异的方式合体。
这个场景其实并不难理解,它代表的是从《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到《酷儿》,亲密的同性从“无限接近”抵达到了“彼此透穿”,这是瓜达尼诺对同性情感的理解进阶和理想渴望。
在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中,艾力奥和奥利弗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如艾力奥的父亲所言,“你有过一段很美好的友谊,也许已超越了友谊”,无限接近,但最终没有抵达。
然而当艾力奥说着“艾力奥”,奥利弗说着“奥利弗”,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没有实体的彼此穿过”。
而在《酷儿》中,瓜达尼诺将这种“穿过”实体化——李的身体穿过尤金,并留在尤金的身体中,尤金同样如此。
这种穿过与性无关,而是性之上的一种心灵渴望。
爱一个人太深,不只是想进入他,而是想成为他;但在成为他的同时,知道自己也还在,且看见自己正在成为他。
而电影《酷儿》只是将这种情愫与概念,通过特效,用两具身体写实地呈现出来罢了。
所以本质上,《酷儿》并非一部抽象电影,它只是需要观众们去理解“艾力奥”和“奥利弗”不再只是两声呼唤,而是进变成为两具真实的身体。
密林中的这场心灵感应,让尤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酷儿。
这与他自己的愿景不符,所以他最终离开李。
李死在床上的最后一刻,还在幻想年轻的尤金抱着自己。
或许这就是酷儿们的世界吧,从始至终都被身体掌控。
所谓灵魂,所谓心灵,只是身体的附庸,而非身体的主宰。
作者| 冷猫;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FaF
形式上的美感是独树一帜且品味上等,但缺点也明显,段落间的过渡是生涩的,一开始以为是大段落的安排有问题以至于第三段完全割裂,但小段落比如实写和虚写的衔接也很生硬。以至于我可以理解导演的表达,但完成度仍有可以提高的空间。主题很经典,只是这次从 CMBYN 敏感纤细的 twink 视角变成了 Queer 里狼狈无措的中年视角。熟悉的视奸身体的镜头游移,多的是镜头对男二的偏爱。音乐的加入有些刻意有些 MV。个人表达层面有很多gay 中老登的俯视和自怜。角色容易代入,但是导演水平让人不得不出戏。有些可惜,可以重新剪,但又觉得可能他能力就到这了。
IT DESERVES A GOLDEN LION!!!!!
看完的感觉就像是,满怀期待地打开了一盒榴莲千层,吃到最后发现原材料其实不是榴莲,而是💩
分两天才艰难看完,好惶惑的观影体验,上次看得如此怅然若失的电影还是《面纱》:“最后死的却是狗”。原来海报已经揭示了电影结局:一个垂死的老人拖着腐朽的身躯,在床垫上瑟缩着回忆起持续了一生的爱的余震。那是在湿热的南美夜晚,毒隐发作颤栗时来自一个沉默的青年的爱意的施舍。
#Venezia81# 瓜导其实真的很有个性,本就小众的题材再配上非常个人风格化的演绎,可以想象这片会非常有争议。喜欢他对柯南伯格的致敬,而相比起后者,瓜对于吸毒迷幻体验的处理已经非常温柔,又在极度舒适的美学氛围中将他拍男性肉体与情感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但无论怎么拍,克雷格确实没有很适合演浪荡瘾君子老gay…不喜欢的点:对音乐的滥用,无意义的MV可以少一点,再说Nirvana是巴勒斯的菜吗??对“垮掉一代”的社会背景和内外挣扎没有任何呈现,让人物更显悬浮,对不了解原著的观众更难以进入。
确实是CMBYN的另一面:如果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小男生去凝视一个比他年长的男人,很难会觉得有什么不妥,而且意大利小镇和煦的阳光也与年轻的双眸所看到的一切相吻合,色彩明媚;但换成是一个年老色衰的酒鬼瘾君子去凝视一个比他小很多的男生,难免就是觉得赤裸,不舒服,甚至还有一些恶心。我知道那不公平,因为那说白了恐怕是相同的欲望,一种纯粹的对肉体的渴望,但毕竟年轻人没有钱也没有阅历只有满腔炙热的爱和还未被残酷人间消磨殆尽的丰富情感,而老男人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钱还有可以用来吹嘘的人生经历。电影结束时,所有人都沉默了,纷纷离开大厅,我想是因为绝大多数人都感受到了这份兔死狐悲的凄凉,年轻的担忧自己老了是否会是同样的结局,已经老了的又觉得仿佛是在照镜子,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
很显然,布景(酒吧、街道、卧室)的塑料感是一种目的,如手工课作业一样可被肆意折叠,意在创造一条抵达特异世界的通路。与之类似的,猛然加速的蒙太奇、突如其来的流行金曲、克雷格表层的喜剧反应和深柜媚俗式的表演特征让一切都显得梦幻而轻浮。自次段起,影片氛围逐渐癫狂,似为了弥补《阴风阵阵》的遗憾,身体的扭曲、情感的断裂、叙事的破碎渐次浮出水面,并直接联动《尤里卡》和《鬼魅浮生》(很神奇的是,阿隆索和大卫洛维同时出演了本片),堕入了虚无神秘主义。另,尺度不及预期,一到扒内裤镜头就切走,德鲁的身材真的是神级。
克雷格哪里像40多。。。看起来苍老的像个退休的色批老大爷😂
【0】yue了。以酷儿之名的老男人味大电影。餐桌戏和所谓的“一见钟情”拍的一塌糊涂,餐桌戏吃饭,硬是不吃,让人抽烟讲废话,初次见面的拉丝用上恶心油腻的慢镜头,天旋地转。主题表就是把异性恋美化成酷儿就觉得本片很美丽,很有态度,那跟电影本质无关。不好好讲故事是对的,但主题变成一次老男人的自我寻找之旅就很恶心。用尽了所有拍GV的手段去诠释一段黏腻的爱情,到头来只得到了美丽的杂志切片。但凡真心实意拍Porn我都会敬瓜导三分,更加坚定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就是一次美丽的错误。看本片只得到了朱星钥的美丽而已,其他都想吐。
#5 yay 看完
瓜达尼诺,你天生就是拍porn的命,别来糟蹋电影了
有心理预期,但其实还行,丛林章和结尾的超现实部分不是很喜欢,导演和编剧都很放飞,整部电影的概念在听了编剧的q&a才明晰并刍出味道来:爱是limit。最喜欢的是相遇戏,响亮的音乐下斗鸡的人群里抬起头的单向一瞥,简直是偶像剧类心动,谁没有对某人有过这样的一个无法抵抗的瞬间。Daniel乏善可陈,又老又dry到有几幕令人怜惜,以及tough guy特工形象在喝酒啊抽烟上挥之不去。看完和朋友猜了很久为什么编剧说是双向,为什么两人会是这样的结局。只能靠下周看Daniel在bam会不会聊些什么了。枪theory again
全片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瓜导以前电影里所有熟悉的影子。总共四个章节,头重脚轻,前两个章节有多美好,后两个章节就有多抽象...看罢电影终于知道威尼斯传出的那句“一个明星的诞生”是什么意思了,Drew Starkey被拍得实在太美好了,很久没有在大银幕看到一个让人觉得好看到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心跳的角色了。
前半段是热烈而拧巴的爱情故事,苍老、局促甚至于有些偏执的Lee用酒精和药物麻痹的思绪去奋不顾身地追逐用完美形容都觉得不够的Allerton,他自以为能够掌控自己的身份与人格,更以为自己能用神秘的力量去霸占自己想要的一切;而后半段是用极端的疯癫去撕烂所有的幻象,当所谓的心灵解密的钥匙被灌入身体,所有的真相被毫无保留地展示在眼前时,那所有自以为的自我把持与控制都裂得粉碎,所有的触摸原来都只是虚空中不着痕迹的轻轻略过,就像仿佛打开的大门其实从未被拧开。愈狂乱,愈迷惘,愈与自己内心认为坚定不移的认知背道而驰,也许我们从来没有理解过“酷儿”这个词的真实含义,因为它被掩埋在一杯又一杯被呕出的酒精里,被掩埋在雨林深处不为人知的禁区角落里,被掩埋在缠绕在一起的刹那迅速上升却又被瞬间凝结的温度里,不知所踪。
有一点《春光乍泄》的感觉,但是两个人毫无火花。室内外场景不论远景近景充满塑料感,欧洲人对南美洲的想象依然如此大言不惭,按理说这样的电影应该要花很长时间做前期研究,本片从立项到上映不到两年,粗糙至此毫不意外。说到底,2025年了喂,谁要看这种堕落gay倒追渣直男的故事啊(第三幕OK,前两幕没有任何看点)
白男yy电影,难看中的难看
#TIFF DAY 5 这叫癫?哪里癫了?Craig演技赞爆了,贡献了他演员生涯最好的表演。对这个人物心情很复杂,愤恨又同情。最后15分钟确实抽象,但不影响整体品质。真的有被克叔电到,心中排位目前仅次于阿莫多瓦『隔壁房间』。8分
在很特別的時代和文化背景里探討同性主題,情懷很滿、技巧很大膽、畫面很詩意,但是故事本身實在太蒼白了。
是《以你的名字呼唤我》升级版。全片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瓜导以前电影里所有熟悉的影子。总共四个章节,头重脚轻,前两个章节有多美好,后两个章节就有多抽象。丹尼尔·克雷格贡献了脱掉007后最光秃秃的演技,建议今后还是不要找直男演这种片了感觉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