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玫瑰岛,一个多么诗意的名字。
男主角想要的是绝对自由,条条框框的规定、前女友的不理解,都让他感到窒息。
技法:大小对比他和朋友靠双手建造出一座在公海上的孤岛。
有鲁滨逊漂流内味儿了!
纯粹的想法,简单的三个人。
想做就去做,起码做了。
被男主女朋友说成是海上蹦迪排队的“国家”。
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避难所,一个乌托邦,一场最终敌不过政治潮流的玫瑰般的美好的梦。
技法:阴郁的青绿色+红色
他们觉得,正是这是一个独立的国家(还设计了邮票,原型的玫瑰邮票真的很美丽!
原型的照片让我超级震惊,非常佩服当时的主人公),就没什么困难的,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整部影片都飘逸着自由的气息。
个人选择在乌托邦都是可以实现的,只要你想。
最后的岛被毁了,还是很可惜的。
还有一个小细节:岛被毁的前一天,男主打电话给母亲,前面跟母亲说了一大堆丰功伟绩,没想到母亲关心孩子的是有没有吃过饭了。
这点真的戳到我了。
一个人,从无到有建立一个国家,所有国内事务都能建立自己的规则,自己做主。
这么宏大而浪漫的想法,相信很多人都曾经有过。
和我们的只是想想不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片中动手能力超强的男主角,他真的做到了。
尽管他的“国家”最终被国际社会的“强权”毁灭,并导致国际法则的修订,但最起码,梦想成真的的那一段时间里,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们六个人站在自己创建的“国家”领土上,在手拉着手共同面对“国家”即将倾覆的那一刻,是多么的伟大和自由。
个人的自由和梦想,最终都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制约,但在规则之内追逐梦想的过程,永远值得鼓励和向往。
并不合格的成人童话故事人物的出场以及描绘十分随意,全片只有男主稍微立体丰富一点对政治的描写十分幼稚,可以看出是想对当局者的讽刺,但片中强加给当局者的拙劣表现反而营造不出讽刺效果,让人更觉影片之胡闹还有,估计因为网飞出品,他们为了照顾美国市场,刻意搞了个在欧委会的翻译英语桥段。
然而演员都是在说意大利语,片中说意语的人跟说英语的人也并未展现出沟通不畅的问题。
顺带吐槽,刚开始竟然是用的英语配音音轨,我说怎么看着这么异味。
后来调到意语原音音轨才对劲儿了。
然后六八年的意大利街头竟然出现了两次电动摩托车,也是看的我想笑。
后边几个人搁那并排站着这种狗血桥段我是真的看腻了,想吐。
就没有其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了吗?
祖宗之法不可变是吧。
有意思的是男主男二都是依附于其爸爸,也可见意大利家庭观念之一斑。
意大利最南部地区的纬度跟湖南估计差不多,很好奇家庭家族观念这种事情跟地理纬度是不是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看到NoMan,莫名挺安心的,哈哈哈哈哈,有种遇见老熟人的感觉。
总之,不好看,也没什么深层次多维度的表达。
不过可以从中稍稍感受一下意大利的风土人情以及略为蹩脚的幽默感。
纯粹意大利风格的电影,略带荒诞的轻喜剧。
一切源于主人公不满意现实社会制度和法律而产生的建立自己社会想法,并且按非常理的途径予以实现,进而成立五人政府并向联合国请求建国,虽然其中没人知道什么叫国家。
乔治奥的小岛国名声在外,最终引起了联合国,梵蒂冈以及现实政府无比认真的讨论,并且进入严肃的法律程序,最终通过地方性小规模战争摧毁玫瑰岛,成为意大利历史上唯一发动的侵略战争。
一个不可思议的想法却是一件不可思议的真实事件。
在过去二十多年的时光中,只听闻玫瑰,却未闻玫瑰岛。
直到接触了这部电影,才得知,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个浪漫与自由的的国度 。
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浪漫而不可思议。
它真实存在,并真真切切地影响了世界,留下属于“玫瑰岛共和国”独一无二的浪漫传奇。
玫瑰岛虽然消失了,但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自由与浪漫。
信封上玫瑰图案的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玫瑰岛虽不在了,但理想浪漫主义永不磨灭。
导演给这部电影的定义是一部喜剧,但我觉得这并不是一部传统的喜剧,它披着喜剧的外壳,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它用喜剧、浪漫的方式展现了一个微型国家的建立与灭亡,向我们述说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悲壮历史。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与《死亡诗社》之间似乎有一种共通之处,打破思想与现实的藩篱,追逐灵魂的解放与自由,叛逆与疯狂的背后是对浪漫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无限幻想与追求。
很多时候,为了争取自由,我们选择抗争,有的微弱而渺小,有的热烈而伟大。
向往诗意和远方的人们曾在海岸线10.5公里处建造了属于自己的自由天堂,但一切终究都回归于现实。
当玫瑰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主人公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最后,玫瑰岛还是消失在炮火声中。
对他们而言,玫瑰岛是现实社会的一个避难所,一个理想世界的乌托邦,但在时代的潮流下,终究也敌不过政治的斗争。
这也给我们敲响警钟,抗争应该是为了争取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盲目的反抗与对立。
在这个法制社会,自由,永远是相对的。
找到自律与自由的边界,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玫瑰。
浪漫和自由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最终都得回归理性与现实。
建立一个国家何谈容易?
当玫瑰岛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就不再是一场追求自由的游戏。
国家的发展需要长远的规划,一个国家如果想长久的生存和发展,就还是得回到现实,接受医疗、教育、安全保障等问题的考量,而这些对于玫瑰岛而言仿佛天方夜谭。
如果连人民的生活都无法保障,那何谈自由的生活,到头来不过是一场自由的狂欢罢了。
总统要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负责,主人公确实是建设方面的天才,但他是否具备管理一个国家的才能与远见,这还有待考究。
法律是维护一个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主人公向往没有法律和规则束缚的自由,但自由往往是有条件的,它是一种相对而言的状态,必须在道德和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
如果一个国家长期处于无拘束的状态,那么即使不是被船坚炮利摧毁的结局,同样会因为缺乏治理经验和秩序规则而轰然倒塌。
个人的自由和梦想,最终都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制约,但在规则之内追逐梦想的过程,永远值得鼓励和向往。
在爆炸中变成一个浪漫的传奇或许是这个小岛最好的归宿,现实的小岛沉入海底,心中的小岛依然屹立。
有幸在新闻上看到这个传奇故事的结局:罗萨去世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从海底捞上一块玫瑰岛的砖头,送给他,上面刻了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有梦想并为之而努力过,就是无憾的人生。
玫瑰岛如果不是新左派的圣地和道标,那也不应该成为自由主义的殖民地。
既不浪漫也不美好,大失所望。
全球的60年代,理想主义的60年代,充满激情的60年代,玫瑰岛的兴衰和60年代的风起云涌形成了很好的互文。
我不真切的了解历史,但作为电影,应当构建一个美丽梦,而不是一个生硬的烂俗的爱情故事,我无法认同一个天才为了追求女友而挑战政府、一群人为了自由而在岛上蹦迪这样的荒唐的所谓历史的故事。
这是我在英国那些事儿看到的文章,也由此激发了我对这部电影的兴趣。
它披着喜剧的外衣,却有着悲伤的内里。
希望看到这部电影的人,能更好了解这段历史。
希望了解这段历史的人,也能对这部电影感兴趣。
正如莱蒙托夫的诗歌《帆》风浪在呼啸 / 桅杆在吟唱 / 它既不寻求幸福 / 也不逃避幸福脚下是蔚蓝的海洋 / 头顶是金色的阳光 / 但是它渴望狂风暴雨 / 仿佛在那里有一个宁静之邦---1960年某天,意大利工程师乔治·罗萨(Giorgio Rosa)凝视大海,突然有了个主意:他要建立一个国家。
这个疯狂的念头,来自罗萨对意大利政府的忍无可忍。
罗萨是一个海洋工程师,专门在大海上进行海事建设。
他很喜欢这个工作,干得也很不错,取得过多项专利。
但是,在海上搞建筑是个复杂的活,需要获得政府的层层审批。
一份份文件堆上来,工期无限拖延,最后罗萨想完成的工作很多都泡汤了。
政府不行怎么办?
哎,那就自己建国吧。
(玫瑰岛共和国)这不是一个妄想,因为从技术上讲,罗萨确实能做到。
根据法律,如果罗萨在国际海域建国,那么意大利无法对它宣布主权,也完全管不了罗萨的一举一动。
同时,作为海洋工程师,罗萨发明了一个叫“人工岛屿建造系统”的技术,还申请了专利。
根据这个技术,他可以在海面上凭空搭出一块陆地。
(罗萨和友人在玫瑰岛共和国上散步)下定决心后,罗萨说干就干。
在几年时间里,他找到一处绝佳的海洋区域,距离意大利的里米尼海岸有12公里,在意大利政府的掌控之外。
然后,他把自己从专利和工作中赚到的钱,全部投入“国家建设”中。
“建国”的方法是这样:罗萨找来4个朋友和一群工人,造了9根空心柱,往柱里放上多根钢筋,插入海床,然后用水泥填充,防止柱子被腐蚀。
接着,他们在柱子上搭了一块400平米的平台,建了两层房屋,还有两条楼梯和定泊点。
这就是国家的领地,一个离海面26米的建筑。
1967,罗萨宣布“玫瑰岛共和国”独立。
这看上去有些可笑,但罗萨是很严肃的。
他担任共和国的总统,而他的三个好友分别是财务部长、内务部长和外交部长。
部长们还成立了一个理事会。
玫瑰岛共和国的官方语言是世界语,国旗是三朵玫瑰图,官方货币叫做“Mill”(虽然从来没发行过)。
(玫瑰岛共和国发行的邮票)因为国家的特殊性,罗萨选择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在这400平米的领土上建了餐馆、夜总会、酒吧、纪念品商店和邮局等设施,满满当当,吸引游客们过来游玩。
很神奇的,游客们真的来了。
那一年,世界正经历着越南战争、民权抗议和布拉格之春,年轻人们渴望自由、平等和不受束缚,很快对玫瑰岛产生兴趣。
游人们一波波前来,总统大人与他们饮酒畅聊,共赏美景,感受乌托邦的美好。
那段时间,从玫瑰岛寄来的信,象征着浪漫。
信封上的玫瑰岛邮票和邮戳,则是乌托邦存在的美好证据。
不过可惜,好景不长。
意大利政府很生气,他们简直气炸了。
在玫瑰岛独立的消息传来后,意大利政客们嚷嚷,这绝对是罗萨想出来的逃税方式。
把旅游地点放在国家领域之外,可以享受着意大利旅游业的红利,同时不交一分税。
这开了一个可怕的先例。
后来,玫瑰岛又卷入阴谋论。
右翼认为,玫瑰岛的存在是为了给苏联核潜艇提供掩护,从而威胁到北约的安全。
左翼则担心,罗萨计划破坏南斯拉夫和巴尔巴尼亚政局的稳定,玫瑰岛是整个阴谋的一环。
多年后,罗萨的儿子洛伦佐·罗萨(Lorenzo Rosa)表示这些说法全是无稽之谈,是政客们想出来破坏玫瑰岛声誉的。
罗萨真的只想过上远离政府的生活。
但不管怎样,在当年,意大利政界达成共识:玫瑰岛不能留,必须把它毁了。
1968年6月25日,几十名宪兵和金融警卫队突然登陆玫瑰岛,赶走罗萨等人,接管小岛。
后面几个月,罗萨和朋友们作为“流亡政府”奔走呼号,但没有人听他们的。
到1969年2月11日,4名意大利海兵接受命令,带着3桶炸药,几声巨响中,摧毁了这个罗萨渴望多年的世外桃源。
玫瑰岛共和国就这样被消灭了,罗萨愤怒不已,称之为“意大利唯一赢过的战争”。
在爆炸中,罗萨的狗还被炸死了,更让他感到愤懑和不平。
几天后,一场暴风雨将剩下的断壁残垣彻底抹去,所有建筑都沉入大海,成为一个遥远的传说。
作为回应,罗萨打印了玫瑰岛纪念版邮票,描绘当时爆炸的场面。
但意大利政府毫不在乎,他们甚至寄了一封信,要求他支付炸毁玫瑰岛的费用,共1100万拉里(约人民币4.5万元)。
重新回到陆地的罗萨没有办法,只能认栽,在交完钱后的四十年,他也不再谈论玫瑰岛的事,当作心底的一块伤。
到2000年后,关于玫瑰岛的故事已经不再为人知,没人听说过,曾经有被压榨的中产能以建立国家的方式来抵抗政府。
但在2007年左右,随着越来越多的意大利人热衷于潜水,人们在里米尼附近的海底找到奇怪的遗迹。
破碎的墙壁,断裂的柱子,长水草的砖头,渐渐的,附近的老人们回忆起来,这片海洋的上方曾经有一个古怪的建筑,里面的人们做着乌托邦的白日梦。
于是,媒体们再次找罗萨采访,奈飞的电影制作团队也找到他,为他拍了一个叫《玫瑰岛》(Rose Land)的电影,最近上线。
采访的时候,老人对电影不感兴趣,但他对当年采用的建造技术兴致盎然。
他认为玫瑰岛这个建筑是他的杰作,原本还计划在上面盖5层楼,成为一个伫立海面的浮宫。
只可惜,这个计划被政府提前破坏了。
虽然没有成功,但新一代意大利年轻人感动于他做过的尝试,那是对自由的不懈追求,和对无能制度的抵抗。
“玫瑰岛的本质是一个隐喻,一个通过建筑设计来批判的政治行为。
” 意大利的一份杂志写道,“审视亚得里亚海床上的建筑遗迹,就是在重新审视国家控制下的自由意志主义和技术解放。
”“虽然这个400平米的乌托邦最终失败了,但直到最后我们才意识到,海底深处我们真正拥有的是什么:一些看上去笨拙,但至少具体尝试过的新巴比伦的碎砖。
”
2017年,罗萨去世了。
去世之前,意大利的潜水员们从海底捞上来一块砖头,送还给他。
上面还写着一行字: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
玫瑰岛的开始和结束都是那么突然,可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它的存在却让世人看到了社会的另一种可能性、宇宙的璀璨浩瀚。
我们习惯了现代社会的一切,社会的现状如今也越来越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瑞丁说的那句话一样“监狱是个奇怪的地方。
一开始,我们恨它,后来我们习惯它,更久后,我们离不开它,这就是体制化。
”我们的社会并不是监狱,可我们也已经离不开它。
我们兢兢业业工作,害怕失去经济支撑;我们按照规则办事,不敢丝毫出错;我们行规蹈距地生活,终日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我们舍下了梦想,离开了幻想,违背着自己的意愿生活着,以为这样,能祈求到现世的宽恕与安稳。
可即使这样,有时候也会迎来厄运,正如男主角的爸爸一样:他诚恳工作三十年的公司也会一夜之间将他辞退。
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是一些勇气,让我更坚定,活着就是要做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
即使有可能不能成功,不能长久,但只要坚定地走下去,身处再黑暗的地方,也不会再悲伤。
最后,我还想起了《死亡诗社》里基丁老师的话,他说人生是一场戏剧,每个人都可以谱写出属于他们的伟大戏剧。
私以为确实如此,也许没那么伟大,却足够深邃。
在这样一个真实事件面前,可以构思出很多种创作风格的可能性,比如纪录片式的、艺术化处理的、黑色幽默的,而这部电影则选择了具有些许童话感的商业演绎,让故事的气质格外明亮通畅。
这样一个主人公我只会艳羡,羡慕他的信念感和行动力,羡慕他把“自由”的蓝图勾勒得简单纯粹,以至于应有尽有、一往无前。
电影和事件聚焦自由的形态,不浪费口舌,只现身说法,把严肃的议题演示得天真梦幻,但咀嚼起来又层次分明。
自由首先是概念上的。
工程师决定建一座国际海域的人造岛屿,让漂流者、逃兵和怀孕的姑娘加入合伙人,为几百平米的海上平台不断叠加“自由”的标签。
但这就引来认知上的矛盾,自由如果只是无休止的派对,那么它就无法避免成为一个海岛上的蹦迪俱乐部,仅此而已。
因此,工程师下意识地去公开推行他的自由概念,通过建立主权国家的方式,让他身体力行的自由得到外界承认,当自由开始依赖定义的力量,也就带来了第一道妨碍,不经意间,他崇尚的绝对自由已然成为伪命题。
自由也是形式上的。
乌托邦但凡要落地,就必须建立在人赖以生存的土壤之上。
虽然工程师和他的合伙人们是暂时的法外狂徒,但不得不被视为政治隐患而受到胁迫,也不得不被闻声而动的市场经济裹挟,生活也提出不避雨、不备暖等种种工程难题,即便把人造岛看作社会学实验,当国家机构就此成立,有了通行语言、领导组织,责任就会依附于权力而来,绝对的自由梦便会破碎。
但工程师并不考虑自由的概念与形式。
翻转现实来看,当思虑一定会成为行动的负累,考虑越多自由的条件,越无法实现自由,那么工程师对自由一厢情愿的理解已经最逼近绝对自由的形态。
政府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不是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当然,他的头脑里本就没有惯例,更不为一种观念殉道,他无非是照猫画虎的原始学徒,造岛建国,是像“狗狗舔蛋”那般天然发生的行为。
相比之下,把玫瑰岛视为孩子的恶作剧、视为政客的假想敌,习惯于周全与警惕的常规人、常规事,有多么合理,就有多么无聊。
这样被现实排挤的自由产物注定是一戳即破的肥皂泡,毁灭是它的必然命运。
自由的人,不会囿于一件事难过太久,它已经为岛上公民们带来一场记忆中的狂欢,为意大利带来唯一的侵略污点。
如果自由有声响,那是孩子放下心爱之物的声音。
什么是国家?
国家是神圣的吗?
个人必须要服从国家吗?
在这部电影中,表面上讲述的是一个中二少年追求自由的故事,但故事的背后,对于一些人们困惑很久的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什么是国家?
根据国际法规定的国家四要素:领土、居民、政府、主权。
只要符合了这四个要素,就可以符合一个国家的标准。
玫瑰岛在被摧毁前,已经符合了前面三个要素,他们有自己的领土(一座平台);他们有自己的居民(五个创建者,以及越来越多的加入者);他们有自己的总统和一系列部长。
他们只差最后一个了,距离国际承认的合法主权国家只有一步之遥了。
而另外一个同样建立在海上,领土还没有足球场大的西兰公国俨然已经是拥有主权的国家了。
国家是神圣的吗?
一直以来,在人们心中,或至少在国人心中,国家二字还是很神圣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但是这部电影,以一种荒诞到不可思议的形式,彻底破坏了国家的神圣感。
原来,只要愿意,那么三五个人,三下五除二,就可以建立起一个国家。
国家这个概念,从飘在天上的,神圣的,遥不可及的概念,被他们一把拉到地上,甚至踩在上面开始蹦迪。
《玫瑰岛》当中,那个白发苍苍象征着权威与传统的总统,对比着同样为总统的男主,年轻又充满理想和未来的男主;怒不可遏甚至歇斯底里的部长,对比着玫瑰岛上那个从老爸保险柜里偷钱,一股子悠闲自得的“内政部长”;议会大楼里那些着装统一,面无表情,如同木偶一样的政客,对比着玫瑰岛上那些穿着比基尼,露着屁股蹦迪的年轻人,不得不说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讽刺。
在这种对比下,我们似乎开始分不清,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正统,哪一个才是对的这部电影,简直是对于国家这个概念的一种彻底解构。
民众一定要服从国家吗?
这个问题在《玫瑰岛》中,也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是男主他们五个人创建了玫瑰岛,玫瑰岛属于他们,玫瑰岛服务于他们。
给他们带来自由,给他们带来欢乐,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哪有他们必须要服从于玫瑰岛的道理呢?
影片的最后,玫瑰岛的创始人们手来手,眼神坚定的面对着军舰的炮弹,是的,他们在用生命保护着自己的国家,而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热爱这个国家,热爱这个他们一手创建出来的国家。
并不是因为他们有义务这么做,或者是因为国家让他们这么做。
这部电影叫做《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不可思议之处,在于他突破了我们许许多多的固有认知。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在海上造出一个岛?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组建一个自己的国家?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对现有社会的条条框框说不?
原来老百姓也可以建立一个充满自由平等和反抗精神的新世界?
真的不可思议,但是,它也真正的发生了。
回顾历史 真的不可思议
很年轻很有冲劲,但宣扬的理念还是值得一看,有如《理想国》😁
只有在1968年才能诞生的浪漫传奇,向往诗意和远方的嬉皮士们在海岸线10.5公里处找到了自己的天堂。在爆炸中变成神话或许是这个“主权国家”最好的归宿,不然下场无非是在“总统”、“部长”、“公民护照”等一堆俗套中走向糜烂。技法不见出奇,对小岛上的故事交代得不够充分,导致悲壮的护岛戏情绪力量稍欠。最好看的反而是部长与总统之间的勾心斗角。男主神似年轻时候的罗伯特德尼罗。
7.5分。“里米尼的潜水员们很荣幸把梦的碎片还给做梦的人”,一段近乎幻想的历史,玫瑰岛的故事的确如同一个梦幻的气泡,尽管被政府戳破,但当时反射出的绚丽光彩依然让人难忘。电影本身不如历史来得精彩,或者说电影本身融入了太多额外的东西,削弱了那个时代追求自由的主题。尽管如今留下的只有余韵,但依然有一定的意义。
有些事情放在现实中很浪漫很理想,被拍成电影会掉价......非常失败非常套路化的拍摄。
前半段当成喜剧来看也还行,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灭亡。
能够自嘲的文明是睿智的
以新闻的体量来看挺有趣的,作为电影就不太行。
这个影片把这个真实事件所有的优点一概没拍出来。歪曲了真实人物追求自由的基本动机,变成了吸引前女友眼球就莫名其妙;对理工男完全刻板印象,把男主塑造成了一个长得好看的民科。死党也只剩狡猾没有才华,来这里的人好像都心怀鬼胎(据说原型并没有提供很多其他人的故事,所以编剧就开始往俗里整?)而且如果按片中描绘,这个地方跟一个违建的私人营业性海上俱乐部(酒吧)有任何实质区别么?整这么大阵仗只是为了没人管地做滑水比赛或者扑克比赛?空有浪漫反叛的标签,实际就是个商业项目而已。但真实事件中,这是一次勇敢的行为艺术,是人类向既有体制发起挑战的一次社会实验,影片完全把这些消解了,看出并没想好好讲这个故事,只是拿它当搞笑的噱头。而且男主请爸妈吃饭又是成功学那套,甚至开始当总统那么不就成了他所反抗的东西本身了么,很傻啊
感觉没有拍出那种追逐自由的反叛精神,就最后手拉手有点感觉,前面都很平淡
就那么回事,无感
最厉害的是真人真事,风格是《海盗电台》+《不要抬头》,人造海岛跟狂轰滥炸的好听配乐,黑意大利政府好笑。#sfm
非常无聊。非常无趣。
结局真是浪漫。电影很平庸。但是历史本身很迷人。
极好的故事底子,可惜缺了口气,未能还魂。
拍法不大有趣,故事和主角是真好玩!
太有趣了,自由指数狂飙!
題材那麼有趣,但拍起來感覺有點無聊。一個出動軍艦跑到公海拆違建的故事
这个事是真的,这个400平方米国家曾经真的存在过,就让人很开心,虽然它终究还是被意大利共和国的国家机器暴力摧毁。违反某国某恶法的话我就不说了,facci sognare!
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真实事件更打动人,电影也还好;电影可以拍的更丧一点的,这本来就是个悲剧,电影风格太轻快,应该把意大利埋汰的更狠点;玛蒂尔达好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