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今天实在是憋不住了上来说个最显眼的貌似是22集还是23集的样子,要结局了总之看到孤狼B组互相残杀那段实在受不住,死的TM居然是我最喜欢的两个角色——卫生员和鸵鸟。
然后强队也死了。
后来看到他们仨其实是假死的时候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毒枭头子不留心眼收尸也就罢了,不留心眼留眼线跟着看强子被收尸了之后的情况太说不过去了。
这苦肉计很容易让毒枭头子怀疑是不是没打致命伤的吧。
他可以忽略了卫生员和鸵鸟,但是不能忽略了强队啊。
好吧理解为了剧情发展。
卫生员和鸵鸟死的时候太煽情了,那句同生共死,他们不说的话会更好,因为这俩铁搭档的同生共死说了真的很多遍了。
很无意的看了这部片子,只不过有点颠三倒四,看了后面再看前面什么的,都是网络与电视出现交集了的恶果。。
自己没有当过兵,也没有所谓的军事情结,但是我想说,这片子还是蛮喜欢看的,但是就我自己的口味来说,有两个我不喜欢的点:一是无聊的感情纠葛。
如果说小庄是因为小影而参军的,作为铺陈与介绍它就已经完成了背景所应该有的职责,感情戏显得很无聊,这不是在阳刚戏中添加了什么柔情,反倒像是和稀泥,打乱了这部剧原该有的节奏。
小影的死尚不说什么,最后丫头的出现,再加上此时的丫头正是十一年前众人救下的那个女孩,实在让我有想砸显示屏的冲动,什么玩意儿啊。。。
二是不断的诈死与不断的穿越。
我讨厌那种英雄一定不会落马的戏法,这个世界处处存在不平,但是这部剧就真的好人有好报、坏人有恶果什么的,就算是要宣扬主旋律也该要顾及一点逻辑与可能吧?!
至于十一年前后的场景切换过于频繁,小庄也许在回忆,但是观众不是,这样翻来覆去又一次打乱了原本该有的节奏。。
不过瑕不掩瑜吧。。
这年头要出一部这样的电视剧已属不易。。
伞兵与卫生员大概是全剧里最好玩的地方了吧。。
鸵鸟也可以很可爱。。
当然最震撼的应该就是特种兵选拔集训的场景了吧。。
太严苛太残酷了。。
电视上已经如此,真正的选拔集训想来更甚!
野狼与灰狼这俩一酷一憨的搭档挺有意思的,那些从他们口中喊出的口号振聋发聩。。
以至于后来当这帮菜鸟们成为老鸟训练新菜鸟时的场景真正让人忍俊不禁啊。。。
另外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就是陈排,这厮让我想起了《士兵突击》中的班长史今,一样的悲情英雄,幸好最后他还是跟他的苗连在一起为缉毒而出力,算是善果。。
跟朋友说我最近迷上了国产军事剧,被几个哈日的网友严重质疑了,呵呵。。。
是真的,迷上了。。。
本来很少看电视的人。
基本也很少看ccav无意中看到。
貌似第四集的时候了。
几个人到特战队。
伞兵和卫生员的确是一对活宝其实撇开其他不说。
一些台词的使用。
对于能做到这一步的ccav已经算是不错的了找到之前的几集来看。
总体感觉现实与书本的穿插有点儿乱没看前边儿几集的人果断会混乱的演员方面。。
高中队。。
喜欢啊喜欢。。
哪儿也没看出他是83年的人。。。
身材啊身材。。。。
口水不断至于庄炎。
从当兵到侦察连到特战队都是为了别人。
小影。
苗连。
陈排或许到最后他是真正以作为特战队员为荣可是这一步一逼的实在是有些俗套了不过不管怎样。。。
还是觉着挺好看的就是这一晚两集太慢了。。
什么时候才完结啊= =---华丽丽的分割线今儿央视播到16集。
越来越让我无语。
我快不知道怎么评价了金三角的侦查行动= =为了一只狗。。。
我抓狂了!!!!!!!!!!!!
还内女的。。。
伤员都不带救了。。
见到小庄就啊。。。。
啊你妹啊。。。
伤员不得死啊。。。。。
还123浪漫。。
我操。。
我操。。。。。
我怎么越来越失望了 = =再分割。。。。。。。。。。。。。。。。。。。。。。。。。。
小影好不容易死了。。。
丫头好不容易出国了。
又尼玛回来了!!!!!
还冒出个傻逼女警。。。。。。
嚷着你是混蛋。。。。
我就操了。。。。。。。
火大了。。。
= =
其实这部电视剧在一个小孩子的眼里看还挺好的。
看剧的时候是初一寒假,在奶奶家天天守着电视追,但是因为奶奶老是要我睡觉所以没追完。
后来是地方台重播才看完的。
那时候觉得特种兵好帅,天天锻炼想着要长到一米七二就可以当特种兵了。
记得那时候他们上了天天向上我还看了。
这是我追完的第一部电视剧。
在我心里埋下了一个绿军装的梦。
我怀着极大的热情观看了电视剧《我是特种兵》,讲的,就是我国边境地区的兵营生活。
主人公小庄,一个大学都还没念完的青年,为爱而参军,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列兵,到加入了特种部队中的特种部队——影子部队;从不想当兵,到因见证他所敬爱的苗连、陈排的感人事迹而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部队,我赏出了军人们的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他们的集体主义,他们的兄弟情义,他们追求梦想的满腔赤诚。
他们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
但,这部电视剧给我感触最大的不是感情,而是人生的哲理——通过成功的天梯往上爬时,重要的是从底下的人群中挤出来。
小庄最开始是列兵,是兵种的最低一级。
后来,他参加了特种部队的选拔,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剑走偏锋的逆商加入了特种部队。
这,大概就是从茫茫人海中挤出来,站在高处俯瞰众生吧?
在他当兵的这两个时期,分别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口号,现在写下来,和大家共同欣赏一番:选拔特种兵时——“你们叫什么?
”“菜鸟!
”“‘菜鸟’的名字谁起的?
”“老鸟!
”“老鸟为什么叫你们菜鸟?
”“因为我们笨,因为我们蠢,因为我们没脑子,因为我们缺根儿弦!
”参加狼牙特种大队入队仪式时——“你们叫什么?
”“狼牙!
”“‘狼牙’的名字谁起的?
”“敌人!
”“敌人为什么叫你们狼牙?
”“因为我们快,因为我们准,因为我们不怕死,因为我们敢去死!
”同样的是问话,不同的是答语和回答时的感情。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终其一生,另一种人有理想有追求有价值。
可悲的是,第一种人占据了大多数,绝大多数,他们是庸人;能从茫茫庸人中挤出来的,则是伟人。
这两段口号,就是最好的见证吧?
在剧中,有一个人给我的感触很深,他就是陈排。
陈排从小就梦想着当一名特种兵,并不断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磨难。
然而,他的腿患了强直性脊柱炎,无法像正常人那样行走,这注定着他的理想终将破灭。
但陈排没有放弃努力,他瞒下自己的病情,强忍病痛,毅然参加了特种兵的选拔。
他忍啊,坚强地忍,玩命的忍,但没有办法!
他无法改变现实!
终于,他的腿站不起来了,含泪退役。
但事后提起,他却说,为了理想而奋斗,充实自己,即使理想没有实现也无怨无悔……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这个世界很可笑。
有那么多热血的人,因为没有身体的资本而无法实现人生;而又有那么多健康活泼甚至天资聪颖的人,毫不顾忌地挥霍自己的人生……《我是特种兵》是一部完全以军人为主的片子,揭开了特种部队的神秘面纱。
我没有看到它的前期宣传,它不像《非诚勿扰2》一样,前期宣传十足,雷声大雨点小。
它上映是静悄悄的。
当我随意转动手中的遥控器时,画面定格在一套套绿色的军装和一张张刚毅的脸上。
碰巧是第一集。
一集一集的往下看,心也随之阴晴圆缺。
一个学影视编剧的人,还能把电影和电视所有拍摄手法和拍摄过程熟悉的情况下,依旧被电视里面的人物牵动心扉,这样的一部电视首先在处理观众效应这方面是成功的。
《我是特种兵》里面也有爱情,但是它不纯粹是为了说爱而去表现爱。
在片子里,爱情像是佐料,给本已经趣味十足的它添上些味道。
爱情,表现出了铁血男儿小庄柔情的一面,他不仅仅是个兵,更是有情有义的血肉之躯。
因为爱,他来到部队,因为一个承诺,他坚持了下来,走上了特种兵的道路。
但同样也是因为爱,他背上沉重的背包,淌着不舍的泪水,离开了部队。
初看之时,觉得他们真的很好笑。
是的,是好笑。
看他们背着几十斤重的背包艰难的跑完整好远的路,还一直不停的喊:“因为我们蠢,因为我们笨,因为我们是菜鸟。
”他们在雪地里做仰卧起坐,在大雨里训练练。
在美食面前忍住饥肠辘辘的肚子坚持训练……可是看着看着,那种可笑感就洗劫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从心里升起来的一种自卑感和对部队军人的敬佩之情。
记忆尤深的一个场面:小庄他们去营救飞行员未遂,高大队让他们抬一块一百八十斤的石头回家,过河时一不小心把石头沾了些水,回来挨骂。
高大队让卫生员检查伤口,卫生员拿着石头检查,郑重其事的说伤员挂了。
我和母亲看到那儿时,我傻呵呵的笑了,可是笑容里有泪花在闪动,是感动的泪,转在眼眶里。
看到一篇日志说如果你没有当过兵,你永远不懂明明你有理由还要挨骂,明明你是对的,还要认错的那种心情。
本着说牛奶馊了也得把它喝完了再说的理念,我努力看完了我是特种兵,这个央视开年大戏《我是特种兵》,发现现在编剧写电视剧老不尽人意,都干脆改行写广告才是明路,老实说作为现代军旅片,依然一如既往地广告噱头大的很,看完才知道是又是哑炮整个电视剧我都是在网上看的,非常抱歉没为收视率作贡献。
发觉央视变聪明了,知道如何提高收视率了,其实电视剧跟电影一样,越骂票房越高,只要你放个极品片出来,然后就能看着收视率跟着唾沫水涨船高,你说烂我就越要看看烂在哪了。
这不是央视的错,后来我才发现,我把“此片由网络小说改编”,这句话在片头的话给自动跳过了,不管怎么说没看过是最没话语权的,于是又淘了本《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这的确是一部典型的网络风格,最明显的的特点就是YY占了主导地位,甚至直接左右着主线的发展,主角“天资聪慧”是必须的,女二号哪个是不确定的,高人指点是不经意的,所有的“偶然”是必然的。
似乎这些都只能算的上是一部普通的茶余饭后让读者YY,让网站增加点击率的普通网络小说。
这也不是作者和制片方的错,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这些明晃晃的网络小说情节插到电视剧里,真是纠结,就好像生了个私生子,找不到是谁该负责,作者尽心尽力的写了本完全合格的网络小说,制片方完完全全地又把它搬上了银幕,你们这些观众还默默唧唧的抱怨什么?
把受欢迎的作品放上黄金档本来就是制片方的责任,作者写畅销作品也是他的工作。
孩子是无辜的,你当初不跟我做会有这孩子么,所以孩子的父母也是无辜的。
那这么大的矛盾放在这,难道是观众的错么,这么可能,看电视剧本就是观众的事,观众看电视剧都错了,那还看什么电视,说到底其实就是那根犯贱换到这个台的手指的错
我第一次接触特种兵的概念在读初二的时候,那是在一本杂志上看到描写以色列的特种兵,文章中介绍他们是精英中的精英,强者中的强者。
后开就是看到美国等其他国家的特种兵介绍。
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关于中国特种兵的介绍,我对中国特种兵完全是想象中的。
《我是特种兵》这部电视剧无论在剧情还是在叙事方式上我都不喜欢,但是它给我展示了中国特种兵,虽然我心目中的特种兵要剧中的厉害的多,但是还是有一些和我想象中一样强大。
我很喜欢剧中的狗头高队,还有卫生员和伞兵,高队真的很男人,而伞兵和卫生院极具智慧并且看上去很阳光。
关于剧中的感情,没有什么特别值得我关注的,每次看到感情戏我都快进。
我感觉要是没有感情戏的话,这部电视剧会更成功。
看到很多专业人士的评论,对这部电视剧的评价不好。
但是这毕竟是一部电视剧,不是真正的军旅生活,有瑕疵很正常。
我想这部电视剧的目标群体应该是我这种没有当过兵但是对当兵尤其是特种兵很感兴趣的人,如果导演真的是为了满足我们这类人,那他是成功的!
这是我在初中的时候看过的一部剧,刚看的时候懵懵懂懂觉得还可以,越看到后边越觉得就跟闹着玩似的,时隔六年,突然想起这部剧,仍然挡不住吐槽的洪荒之力。
首先就是郑重其事的装逼,主角作为导演出场的造型真的是一言难尽,为了迎合导演的身份,留了一个长发,也许想表现他作为一个导演的个性,但演员没有那种潇洒不羁的气质,结果就是不伦不类,看着就像留着杀马特造型搬砖的小弟,全程还渲染我即将拍出多么痛彻心扉、多么呕心沥血、多么出类拔萃的作品,结果只能。。。
呵呵。
除了主角装逼以外,部队里但凡有点头衔的人也都不遗余力地装逼,上至团长、连长,下至早早出场的新兵班长郑三炮。
郑三炮刚开始面对新兵就是一顿吼,整天拉着个脸,吃饭前还罚新兵拿饭盒在雨里接雨水。
也许导演是想表现军营的纪律严明,磨一磨新兵的锐气,但不是吼声够大,脸够臭就能体现军队的威严。
规矩都没好好讲,就说他们是熊人,就因为一个人的小过失,罚整个班跑五公里,军队的行事准则有这么霸道、不讲条理?这不就是为了装逼而装逼吗?
另外,在特种兵选拔中,高中队开车追庄焱,最后还上实弹,朝庄焱开枪,最后庄焱忍无可忍扑上去反被打昏,这段戏的目的就是为了表现选拔赛的严酷和庄焱的锐气,然而除了装逼,什么都没感觉到。
同样也是特种兵选拔赛,《士兵突击》处理得高明得多,还高城开车巡视发现了隐蔽的马小帅,知道他曾经是七连最后一个兵,是自己的兵,打算放过他,但马小帅虽然只在七连呆过很短的时间,却记得七连的精神准则,反而反问高城,最后自己拉了信号棒,退出比赛。
马小帅此前出场并不多,只有寥寥几个镜头,可是这场戏却把一个懵懂单纯又热血的年轻小兵的形象塑造得异常丰满,勾起对七连快乐而又惋惜的回忆,高城的无奈妥协与马小帅的懵懂坚持形成对比,却又说不出谁对谁错,信号棒的轻烟飘荡在开阔明朗的原野上,更显悲壮。
也许可以说《士兵突击》之前有感情基础,而特种兵可没有在之前做什么铺垫。
但我觉得就算给导演士兵突击的剧本,你也只能拍出特种兵的水平,士兵突击的导演是康洪雷,他的手法是含蓄而有力的,从不大吵大嚷,感情控制张弛有度;特种兵的手法是外强中干型的,潜台词是你看到我的感情了吗?
我的感情可是很很强烈的哟!
看着很华丽,实则经不起推敲,你看不到精神内核。
其次,这简直就是一部偶像剧。
主角配角登场自带光环,摄像机自动追踪,用头发丝儿想都知道哪些人最后聚在一起打真人CS。
另外,主角的恋人小影是一大败笔。
小影是一个有军旅梦的女孩,并且付诸行动,随便拐带了自己的男朋友。
可是在小影身上看不到一丝军人的刚毅果敢,只看到一个矫情、气质很小气的玛丽苏。
一个令我匪夷所思的情节就是,小影不知道男朋友已经进了特种部队,小影去找庄焱,受到了部队上上下下的欢迎,领导亲自接待,这是多大的面子?
小影不知道庄焱的身份,这是说保密工作做得好?
小影畅通无阻参观基地,这到底是想保密还是不想保密?
另外,基地上下恭迎小影在我看来就像一堆公公婆婆迎儿媳妇进门,欢乐的很,那地主家的傻儿子是主角还是导演?
还有近身搏斗,动作花里花哨,满满的炫技感,这个缺点一直延续到导演后来的作品,动作指导和导演想拍出高端的感觉,奈何功力不够,只剩花拳绣腿,成了猴戏。
导演试图在剧中增加笑料,不知是不是借鉴士兵突击,但士兵突击的笑料是建立在饱满的人物基础和剧情上,自然而不突兀;我是特种兵的笑料显得单薄刻意,明显的例子是伞兵和卫生员,让两个人互逗,给观众增添欢乐,可是两个人不断被消费,笑料的梗也是翻来覆去地用,再欢乐也会腻味。
其实这部剧里加盟的演员不少都是很有实力的,比如侯勇,侯勇可是演过大秦帝国的人,演技自不必说,但再好的演技也架不住烂剧本,出现在这部剧里都有一种埋没人才的感觉。
比如杨烁,他演的反派是这部剧中比较出彩的角色,况且现在还是狂炫酷拽的小包总,但在这部剧里还是满满的装逼感。
在特种兵选拔赛中因伤退出的排长,在病房里教训庄焱的时候看得我一脸懵逼,真是难为了演员,没有任何递进,情感瞬间迸发,这种表达也太生硬了吧。
导演有一手好牌,最后却打得稀烂,导演刘猛,也是编剧、作家,士兵突击小说作者兰晓龙,两人都有过军旅生活,但两人作品一比,高低立显。
兰晓龙写的是人的成长、生活,着重于人性,从不高喊口号,部队有部队的精神内核,人有人的精神领地,部队影响着士兵,士兵组成了部队,人的一生成长是永远的课题;刘猛应该是对军队充满敬重的,但作品别说是神,形也是勉勉强强,那些枪,那些战场,那些人,不过是自以为是的意淫罢了。
第三次的《我是特种兵》,第一次的观后感。
其实很想为很多好剧写观后感,譬如老版《亮剑》,譬如《永不磨灭的番号》,感动的好剧太多,想宣泄的情感也太多。
历来是喜欢看军事题材的剧,试想哪个男儿没有那么点开疆扩土,驰骋沙场的豪情壮志呢,这也许是居安思危,但绝不是唯恐天下不乱。
特别是每个心里都有那么点家国梦的酸腐文人们。
所以,喜欢看美国大片,看血腥看暴力,看《太平洋战争》,看《兄弟连》,看《亮剑》,看《番号》。
因为每一个爆炸场景都让我们血脉贲张,每一次杀敌无数都让我们酣畅淋漓,每一次兄弟之义让我们感同身受,每一次保家卫国让我们肃然起敬。
也许在我们这些可能永远上不了战场的男人来说,战场才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地方,于是,我们选择看别人的战争来寄托我们的情感价值。
《我是特种兵》,我似乎更愿意和导演站在同一角度,这不是一部军事剧。
而是一部悲喜交集的爱情剧,一部兄弟战友的友情剧,一部保家卫国的英雄剧。
主人公的战友情,爱情,爱国情贯穿始终,贯穿他的心路历程,贯穿他的成长历程。
17岁,美好的年华,两个年轻人却要接受烈火来锤炼的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爱情。
我是一直难以接受小影的死的,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让人难以接受。
多漂亮的女孩,多灿烂的青春,却消逝在她最爱的人的最后一颗子弹下。
虽然后来的丫头是同一个人演的,虽然丫头是另一种温柔体贴顺从的性格,虽然丫头是一个多好多好的女孩子,但是就像小庄的心里一样,丫头始终填补不了我心里小影的空白。
我觉得庄和影就得是一对的,多和和美美的一对,多让人羡慕的战地情侣,他们经历了那么多,拥有的却是那么少,我能体会庄十几年难以忘记影的心情,自己亲手杀死了自己最心爱的女人,比要了自己的命还难受,所以庄选择颓废,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暂时忘却。
影走了,毫无预兆,连最后一句话都没来得及跟她最爱的庄说,所以死也难以瞑目。
以后没人陪她的庄过生日了,以后没有一个叫影的女孩千里迢迢的来跟他送蛋糕了,以后没有人捏他手咬他脖子了,以后他受伤了,也没人能第一时间在他身边照顾他了。
我能感受庄在影死后那惊天动地的悲痛,岁月无情的击垮了我们,却理所当然,不留痕迹。
影的戏份其实不多,每次看到影为庄所做所承担一切,我感动;每次看到影和庄相聚,我的快乐得想跳。
但是每次看到距离影的死越来越近,我就不想去看,但又忍不住不去看,因为我想和他们同喜同悲。
每看影死一次,我就哭一次。
他们爱情的纯洁和忠贞,是什么山楂永远不能比的,永远比不上的。
因为他们的爱情,为彼此付出了太多太多,这,才是爱情。
影,你值得庄为你记一辈子。
《秦风·无衣》,“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
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
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与子偕行!
”诗经里面,我不爱“蒹葭苍苍”,也不爱“与子成说”,只爱这“与子同袍”。
《我爱特种兵》里,“夜老虎”的老炮,陈排,喜娃,苗连,“孤狼B组”的老耿,卫生员,鸵鸟,强子,还有狗头老高,灰狼,土狼。
哪一个不是庄的袍泽,特别是孤狼B组的六人小分队,更是同生共死的刎颈之交。
看这个片子看的激情澎湃,正是因为有这么一群可爱的年轻人,正是有这么一帮兄弟之义视为天高的兄弟,正是他们彰显了这火热火热的青春。
他们让热血男儿的勇气和信念表现的淋漓尽致,他们用他们无坚不摧的兄弟之情坚守他们一直所尊崇的信仰。
这是一群让人骄傲的人,这是一群让我们激情澎湃的生命。
我发现只要是影评,反正吐槽的,喷的,就一定会火,这是怎么了,电视剧而已。
个个那么会挑毛病怎么不去拍电视拍电影当导演啊???
反正我觉得这部剧让我感动了,不错,是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剧。
一部好的电视剧受到观众的喜爱,得到好评除了跟演员的演技、故事的情节发展等很多方面都有关系以外,最重要的是好的电视剧会给人一种启发,在你看过这部电视剧之后你会记住某些有用的语句,或者会产生一些对生活或是对人生的感悟。
花上半个月时间看一部电视剧,有时候一个镜头,一句话你就会被深深的感染,认为花时间也是值得的。
最近有部电视剧《我是特种兵之国之利刃》,名字可能不太对,就是特种兵第二部,简称特种兵2。
里面有很多经典的台词,像不吹牛你能死啊、时刻准备着、性格决定命运,选择决定人生等,可能很多人都会记住,这些将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
萧条冷冽的公路片 父女 母亲的骨灰 松散的叙事与冷静克制的长镜头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3.5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摄影好美,演员表现力太强了!没什么情节,但油画一样的画面,纪录的却是凛冽的破败的没有希望的东欧
壮阔,苍凉,颓败。很contemplatif的影片,摄影加分,但不适合困的时候看。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余味很足的慢电影。调度稍许机械和刻板,一些灵光闪现的瞬间还是证明了作者的潜力。母题像苏联刚刚解体之后的,模仿痕迹让人觉得有些遗憾。
开头的两个旋转镜头就给我干晕了。中间有一些莫名其妙的背景音,我想到导师说我的论文:要用白话文把专业术语说清楚,让即使不做这个方向的人也可以看懂你写的论文。(´-ω-`)最后,我真的害怕看文艺片,漫长的铺垫,短暂的高潮。
胶片的质感太美了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抱着镭射灯让整间车厢不那么空旷,打开投影机让整座小镇不那么单调。卡车司机游走在寂寞的公路和泄欲的黄碟里,后面骑摩托车追上来同样孤独的灵魂。我跟父亲同在车厢里却无话可说,父亲和我都发生艳遇却都不快乐。前面鱼疫绕路,我们像风车园里的扇片。把母亲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把自己的寂寞留在北方。
北影节@党史馆,开头就猜到整个走向的电影,个人觉得慢镜头长镜头还挺好看,但影院至少一半人睡了,是在家里自己一个人很难看下去的电影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人性复杂面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社会洞察,让观众在紧张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人性的冲突与挣扎。影片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和紧张的情节安排,生动地展现了冲动背后的心理变化和道德抉择。影片的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效,营造出一种压抑而紧张的氛围,使得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同时,影片也引发了观众对于冲动与理性、自由与责任等议题的深刻思考。《冲动》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能够引发观众深思的人性探索片。通过这部电影,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更加珍惜和把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
片中对女孩困境的描写非常隐忍克制 以此呼应着她无处抒发的隐秘的内心状态 只在不经意间的几处笔墨交代了情况 发现来月经的不知所措 独自去商场选择内衣犹豫不决最终放弃 面对身体发育和母亲角色的缺失 无法同麻木独断的父亲敞开心扉 也无法摆脱终日在逼仄车内的二人生活 在凛冽荒芜的土地上流浪 如风车旋转 没有终点
这两个长镜头通过在被拍摄主体的运动轨迹上进行变焦横摇来控制了主体物的隐藏和再现 以此实现了时间的压缩 空间中的位移。此外影片在为数不多几段描写少女个人的部分使用了手持拍摄 摇晃 倾斜的 体现着焦虑不安的跟随视角与绝大部分时间里用来描绘压抑死寂与沉闷的 只有变焦和横摇的长镜头形成了非常强烈的对比 体现了少女心理与环境的巨大冲突
7.0/北影节第五部 清冷 肃杀 叛逆 逃离 移动长镜头组成了全部内容 配乐很紧迫惊悚 无睡点但无共情处
很独特的公路片,辽阔国土之下,父女关系的疏远,让人与人之间的空间显得如此逼仄;两人仿佛在轮流争夺车的使用权一般的生活,父亲以父亲之名,始终对女儿颐指气使;万花筒小夜灯、形形色色的过客的拍立得,发圈,使女儿无声的抗争。冲动的导火索是父亲在女儿丢在一边,毫无顾忌地向过客宣泄欲望,既自轻父亲的形象,也无父亲的担当。太多镜头与调度都令人不明觉厉,开头的横摇,女儿的突兀入场;稳定的拧焦;场内场外的声音空间……女儿对背影的执着,否认了人直面彼此的可能性
痛苦的观影过程,确是我一直迷恋的母题。
比较闷一些,主要是人物的情感转变略显突兀,意识流类。运镜很美,环境契合了整片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