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一部电影需要了解到电影的相关背景,任务,社会状态,导演的表达手法,镜头所控诉的内容,等等。
然而用感官去感受只需要视听则足矣。
前者我并没有去考究就看了这部电影,我是为了后者而来。
我以为两情相悦了,上床H了,其实不然。
电影的上半部分是美的,非常美,疯狂且美丽,他们疯狂极致地实践着自我。
我爱极了其中的一个镜头,原本嘈杂的小酒馆内时间突然停滞,卢西安带着艾伦将百态一一经过,最后则拿出一把水果刀,割破两人的手掌,然后手掌相握,血脉相连,那嘴边的笑简直美绝。
镜头切割,却是两人在大卫的房间里做着自幻药物试验,时间停滞是假,手掌相握却是真。
其实我有些不明白,这性暗示极强的动作,到最后被解释成一种并不对等的关系,向往与施舍。
想说说威廉,电影里的这个形象我真的是超级喜欢,不管他是个沉迷幻想与大麻的瘾君子,还是碌碌无为的中年大叔,他的冷静面瘫,说话时处处充溢着禁欲的味道,哪怕与年纪不相符的幼稚和冲动,他依然是个疯狂地实践家。
他们才华横溢,打破教条,他们是趋之若鹜的疯子,是垮掉的一代,实践着残忍的青春和年轻冲动的梦想。
其实同性恋只是一个看点,并没有触及电影中最本质的东西,它也不如我期待中有一个意欲明确,或酣畅或悲痛的结局。
他们依然在现实中匍匐着前进,他们还没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解救自己,他们拥有光怪陆离的思想,流光飞舞的笔尖,然后还是被现实禁锢,人性现实残忍,一切看似癫狂浪漫,然而却以维护自我而出发。
影片拥有一个不像结尾的结尾。
但既是一切结束,又是一切开始。
据说我们是中国第一波被称为垮掉一代的,当时很多同龄人感到被嘲讽了,我们一小撮人很开心,因为我们知道垮掉一代意味着被本就是少数的年轻的我们时时标榜的自由,颓废,沉沦和无限期的萎靡不振被认可了。
上一辈人看不惯我们,仅仅比我们大一点点但有幸出生在上个十年的人刚好人生中第一次可以作为主导者,他们开始诋毁我们。
所以前几天看到有人批评《后浪》时我很理解这帮逼的心态,你的视角是前浪还是后浪决定了你的心情。
有一天我们有发言权了,我们当中有人抱怨,有人报复,在后来我们也有了后辈我们也成了那样的人。
我们最终变成了我们之前厌恶的人,看上去这是所有人的必然,这是一个圈,周而复始,最终回到那里时是白发苍苍开始。
极少数的人绕出了这个圈,他们成为了另一类异类,比如27岁俱乐部,比如诗人,比如真正的跨掉一代。
真正的垮掉一代死在他们的圈里,最后不是Lucien Carr想象的那个样子,至少有些不一样。
他是一个妖精,用巫术将这些人圈在一起,他不写诗,但勾连了一批伟大的诗人和作家,他诵读Henry Miller的诗,然后点亮他们的一盏小灯。
最后他回到自己圈子里,成为一个编辑,结了两次婚,有三个孩子,他告诉Allen不要在你的诗后面加上我的名字,其实他是再说:“麻痹老子是直的。
”后面的故事来自一本书,由Jack Kerouac和William S. Burroughs以各写一章的方式共同创作,《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在2008年出版,这本书是在60年前写的。
那时他们还都是无名小辈,没人知道他们后来一个人写了《在路上》另一个写了《裸体午餐》,并且影响了几代人。
2013年以这本书为蓝本由导演John Krokidas指导电影《杀死汝爱》,不过还是建议先看书,只看前言也行,因为实在是太八卦了,难怪要等60年,当事人都在世的时候发表这个分分钟就上法庭了。
《杀死汝爱》以Allen Ginsberg的视角讲述了跨掉一代压卷的几位作者nobody时代的往事,Lucien Carr将Ginsberg、Kerouac、Burroughs串联到一起成为他们的缪斯,最终以一起谋杀案结束,终结了他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那些往事,并改变了所有人的人生轨迹,为跨掉一代和伟大的嬉皮时代打开了一扇门。
半个多世纪后他们之间的每一件小事仍然流淌在一代又一代文青的唇齿之间,被他们一次又一次的咀嚼,他们的风流、才情和堕落一直没过时。
现实生活中这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他们的圈子里兜兜转转,从少年走向中年,然后白发袭来,从放荡、颓废、反抗到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结婚生子,一代人就是一个圈子。
我们看他们垮掉,是在纪念自己的,然后我们在垮掉,是在循环往复,最后我们批判垮掉,是在我们的下一代成长的时候。
就这样走完空空荡荡的人间的路。
Allen Ginsberg疯疯癫癫的老妈跟他说:“结婚吧,拿着钥匙不要再吸毒了。
钥匙在窗台上,钥匙在窗台的阳光里。
”我看了看我家的窗台,阳光里的是一个相框,相框的玻璃前是自己的倒影,相框的玻璃后是20年前的自己,他俩相视而笑,彼此默认对方的存在,玻璃后的他停在那儿,没跟我一起往前走。
我知道他找到了自己的阳光,他就在那个光的里面。
于是我自己走,把他留在玻璃的后面,我也得找一个有阳光的,温暖的地方,能安静的发呆的自己的地方。
虽然今天阴雨绵绵。
仿佛我们总在比较那一代人更堕落,仿佛吃亏的总是最小的那一代,Allen Ginsberg的那首长诗这样说:“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寻找狠命的一剂, 天使般圣洁的西卜斯特渴望与黑夜机械中那星光闪烁的发电机沟通古朴的美妙关系, 他们贫穷衣衫破旧双眼深陷昏昏然在冷水公寓那超越自然的黑暗中吸着烟飘浮过城市上空冥思爵士乐章彻夜不眠, 他们在高架铁轨下对上苍袒露真情,发现默罕默德的天使们灯火通明的住宅屋顶上摇摇欲坠, 他们睁着闪亮的冷眼进出大学,在研究战争的学者群中幻遇阿肯色和布莱克启示的悲剧, 他们被逐出学校因为疯狂因为在骷髅般的窗玻璃上发表猥亵的颂诗, 他们套着短裤蜷缩在没有剃须的房间,焚烧纸币于废纸篓中隔墙倾听恐怖之声, 他们返回纽约带着成捆的大麻穿越拉雷多裸着耻毛被逮住, 他们在涂抹香粉的旅馆吞火要么去”乐园幽径“饮松油,或死,或夜复一夜地作贱自己的躯体, 用梦幻,用毒品,用清醒的恶梦,用酒精和阳具和数不清的睾丸, 颤抖的乌云筑起无与伦比的死巷而脑海中的闪电冲往加拿大和培特森,照亮这两极之间死寂的时光世界, 摩根一般可信的大厅,后院绿树墓地上的黎明,屋顶上的醉态,兜风驶过市镇上嗜茶的小店时那霓虹一般耀眼的车灯,太阳和月亮和布鲁克林呼啸黄昏里树木的摇撼,垃圾箱的怒吼和最温和的思维之光, 他们将自己拴在地铁就着安非他命从巴特里到布隆克斯基地作没有穷尽的旅行直到车轮和孩子的响声唤醒他们,浑身发抖嘴唇破裂,在灯光凄惨的动物园磨去了光辉的大脑憔悴而凄凉, 他们整夜沉浸于比克福德自助餐馆海底的灯光,漂游而出然后坐在寥落的福加基酒吧喝一下午马尿啤酒,倾听命运在氢气点唱机上吱呀作响, 他们一连交谈七十个小时从公园到床上到酒吧到贝尔维医院到博物馆到布鲁克林大桥, 一群迷惘的柏拉图式空谈家就着月光跳下防火梯跳下窗台跳下帝国大厦, 絮絮叨叨着尖叫着呕吐着窃窃私语着事实和回想和轶闻趣事和怒目而视的对抗和医院的休克和牢房和战争, 一代睿智之士两眼发光沉入七天七夜深沉的回忆,祭祀会堂的羔羊肉扔在砖石路上。
”最后我们纪念我们,我们蜷缩在地板上的床垫上,我们一起失去,一起看科恩兄弟的电影,一起看古老的纪录片,一起打呼、放屁、咒骂权贵,一起看《杀死汝爱》然后一起睡死过去,永不醒来。
生活是圆的,这是我们对它的破坏。
感谢:Allen GinsbergJack KerouacWilliam S. Burroughs老去的我们和垮掉的我们欢迎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梁记私厨转发请注明出处。
文/姜不停 说到“垮掉的一代”,想起木心所评价的,他们看起来十分酒神精神,但其实是酒鬼,充其量是酒瓶精神。
他们疯狂,听从本能,破坏既成的一切。
可是,酒神精神,是知生之无可奈何,因而无论是纵情欢乐、破坏或疯狂,都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是用挥霍来珍惜。
而“垮掉的一代”之所以得到这一称呼,是因为在多数人眼里,他们连生命本身都破坏掉。
《杀死汝爱》作为一部传记影片,题材看,是有野心的。
它想表现“垮掉的一代”,是怎么从青春期叛逆的玩世不恭,到真的全然反叛人性,反叛社会,从幼年的酒神,到成熟的酒瓶。
前半部分完全成功,后半部分只开了个头。
又或者,影片意图就是点到即止。
前半段真的非常精彩。
观众眼看着“垮掉的一代”抽烟、吸毒、自残、手淫,尤其是在“探索”金斯堡“脑回路”这一过程中,感官的体验到达顶峰,时间停滞,人成了玩偶,可以随意被他们摆布。
剧中的一切就如“垮掉的一代”的诗作一样,充斥着迷幻剂的气息,原始的想象力和粗犷的表达并存。
读《嚎叫》的时候,我脑海里浮现的总是《杀死汝爱》前半段的疯狂。
那些迷乱的意象:毒品、酒精、阳具、乳房……以至于,卡尔所罗门,总是会被我自动代入为卢西安卡尔。
卡尔是“垮掉派”的缪斯,缪斯是不事创作的,可是在某种意义上,所有的作品都属于他。
所以卡尔轻挑嘴角,说那些句子是大卫从我这里偷的。
但这个缪斯也只处于青春期,而当时那种属于青春期的燥热终究逐渐褪去,激情难以持续一辈子。
青春期是为疯狂而疯狂,离经叛道是为了标新立异,一切新的东西都显得勃勃有生命力——“我恨不得我的生命全部是由第一次组成的”。
一切要持续,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一场悲剧,让疯狂变得厚重。
旧的缪斯必须毁灭,创作者才能在枯朽上重生。
《杀死汝爱》把卡尔杀死大卫作为“垮掉的一代”各奔东西的分水岭,或许描绘出他们对感情对人性的理解开始走向成熟,但对于“垮掉派”诗作中对整个社会的不满,还仅仅是个开头,还要考虑更宏观的时代背景。
加上戴恩德哈恩的表演实在太光芒四射,几乎要忘了看历史上那些更光芒四射的主角的成长。
影片中后段那段平行蒙太奇,应该是最有张力的一部分。
同一时间,他们的生命开始有了不同的分叉:威廉继续给自己注射毒品,杰克的好兄弟在战场上死了,卡尔杀了大卫,而艾伦在无望的感情的折磨下,找了一名和卡尔有着相似金发的男子共度春宵。
或者是刀,或者是针头,或者是阳具,或者是精神上的痛苦,那些异物正在入侵他们的身体,而他们的脸上,或麻木,或悲伤,或痛苦。
经过这场戏,你知道,垮掉的一代真的崛起了,不,垮掉了。
杀死汝爱,不是指卡尔杀死了大卫。
而是在诗作中,舍弃你最爱的句子。
在艾伦金斯堡的生命长诗中,最爱的句子,或许就是卡尔。
金斯堡最终的放手,杀死了他曾在日记中称为“初恋”的金发少年,只留下那个拒绝再提及这段往事的新闻编辑。
也只有杀死汝爱,才成就了“垮掉的一代”这一文学史上最诡谲的诗篇。
写于2014年5月9日原文地址:http://i.mtime.com/2417278/blog/7775512/
抛开时代及人物的重塑(不得不抛开,因为文化原因也没有资格评价),影片带来了符合如今接受能力的改编,从始至终没有废话的剧情推进也符合观众对轰炸式剧情的需求,而且感受不到处女作的涩气。
虽然后半部分有一度掌控失控之感,但整体达到某种表达意图,某个年代某些人物他们的诉求及其方式可能在时下不一定适合,但精神层面的部分永不会过时。
真是凑巧,今天刚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诗人离开的时间。
不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绝望又有多少人知道。
摘自《垮掉的行路者——回忆杰克·克鲁亚克》,【美】巴里·吉福德&劳伦斯·李,译林出版社《传记文学译丛》,2000年,page:36-40。
本书的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256213/本书是两位美国作家为杰克·凯鲁亚克所写的生平传记,他们采访了70个人,而本书中涉及35人,其中包括艾伦·金斯堡、卢西安·卡尔、威廉·巴勒斯等。
基本上,作者认为凯鲁亚克并非自愿地被树立成为了一个他不愿也无力推进的运动的化身,作为一个危险的代号本身,人们过于关注的是他们身上有违常理的那部分,他本人作为一种精神标签和偶像膜拜的盛誉会毁掉其在文学上的价值,或将其掺入杂质,而杰克本人对其是保持一种清醒的自知的。
不过,这里只摘选电影中涉及到的片段,影片给予较为真实的还原:——————————————作者:艾伦·金斯伯格十七岁那年考上了哥大,他的父亲路易斯·金斯伯格是位学院派诗人,在新泽西帕特森的中学教书,晚上还在拉特格斯兼课。
艾伦的母亲内奥米曾在精神病医院接受过妄想狂精神分裂症的治疗。
当她正常的时候,她是个理论上的激进左派。
艾伦腼腆、聪明,他一直都在同自己强烈的性欲抗争,而且是同性恋。
他之所以选择哥大,除了优异的成绩允许他做出选择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在高中时单恋的一个朋友上了该校。
艾伦多年来对自己的性爱一直不满,因此他的办法就是拒绝和纽约与世隔绝的任何同性恋亚文化群体认同或是沉溺于其中。
相反,他培养了一种交友天赋,能够克服横亘在各个阶级、各种环境间的障碍,正如他后来所回忆的一样,这种个人倾向使他生活在“吸毒者和天才”之中。
艾伦·金斯伯格:……卢西安·卡尔搬到了位于第一百二十大街上的联合神学院的七楼,在战争期间,这栋大楼是哥大的学生宿舍,里面住满了V-8海军部队的学生。
我在哥大的第二学期也搬到了那儿的七楼。
卢西安住在长长的、陈旧的木质走廊的顶头。
我认识他是因为从他的房间里传来音乐声,那是一首我从未听过的、优美的勃拉姆斯的三重奏(作品第一号)。
我敲了他的门,他开门了,我们立刻对对方产生了好感,开始攀谈起来。
他带我下楼去了格林威治村,这是我第一次去那儿。
那个圣诞节(1943年圣诞节)我见到了巴勒斯,他是卢西安的朋友,从圣路易斯来。
大约也是那个时候,卢西安认识了埃迪·帕克,她是凯鲁亚克的女友,凯鲁亚克那时还在海上游荡。
凯鲁亚克回来后,我想他是去格陵兰岛了,埃迪把卢西安介绍给了他,是在韦斯滕德餐馆还是在阿姆斯特丹大道附近的第一百一十八大街他们的住处,我忘了。
尔后,卢西安带我去见埃迪,也许是在韦斯滕德,也许是先带我去见杰克,要么就是给了我地址,让我自己去。
他用一种很浪漫的词语形容水手凯鲁亚克,说他是个小说家,或是诗人,或是作家。
有杰克·伦敦式的风格。
实际上我那时并不清楚我们的共同点在哪儿。
真的。
也许只是精神上的。
于是,一天上午,我去拜访杰克,大概是十一点或十二点。
他正在吃早饭。
我们好像谈得挺有趣,我忘记具体谈什么了,只记得对他既畏惧又惊奇,因为我还从没碰到过一个大个运动员对诗歌如此敏感,有悟性。
这并不是说我对诗歌懂得很多,我只知道A.E.豪斯曼和莎士比亚什么的,我没读过任何艾略特、庞德或别的现代诗歌,我对自己所写的并不十分清楚,我只是在写些押韵的抒情小诗。
他刚完成《大海是我的兄弟》一书,我猜那是在海轮上写成的。
我不知道我们谈了什么,除了散文与诗歌的对立,抑或——我对当时的记忆同别的时期混在一起了,也许是同一个时期。
我当时正从神学院的宿舍搬走,我想,我的东西已经基本上都搬出去了,我是回去取餐具什么的。
杰克陪我穿过哥大校园,走过第一百二十大街,来到了联合神学院,我们谈论着自己像鬼影一样地搬来搬去,来向老宿舍楼、我们的房间说再见。
就这样,我们爬上七楼,收拾好乱七八糟的东西,然后转身,我在离别之际,对着房门鞠躬、敬礼,又对着走道敬礼,说:“别了,漂亮的楼;别了,第二步;别了,第三步。
”我就一直这样说,说到下了七楼。
就在这一刹那,我们突然有了某种默契,因为他说,“哦,当我告别一个地方的时候,我也是这样做的。
”……当他对某个地方说再见,或当他从世界上某个地方匆匆经过时,他经常感到这是一个伤感的、催人泪下的时刻。
说再见就和新到一个地方一样,我也说不清楚,这是一种我们都有的诗一样的情愫。
这次谈话使我俩感到我们对这个世界有着相同感伤的、自我别离世界的意识,其偶然原因就是我搬出了我深爱着的哥大宿舍。
因此我觉得从那次谈话起,我们就成了朋友……可能也是卢西安把杰克介绍给巴勒斯的。
我们以前不认识巴勒斯,只见过一面,我想是四三年圣诞节。
戴维·卡默雷尔是巴勒斯的朋友,住在莫顿街四十四号。
卢西安带我去拜访戴维的公寓,碰巧巴勒斯那个圣诞节也在那儿。
我还记得他当时形容他在一家女同性恋酒吧遇到一场混战,这家伙那次还把谁的耳朵要上了。
我想是比尔(即巴勒斯,《瘾君子》中,金斯堡说1944年圣诞节初识)说的:“我的宝剑已经迫不及待。
”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莎士比亚的诗句被如此恰当地引用。
“我的宝剑已经迫不及待”,是一句世代相传的警句。
所以我很想知道这位聪明的、有贵族派头的人是谁。
他一点也没变,我是说,他的行为举止就和当年一模一样。
卢西安在什么时候一定已经把杰克介绍给他了,要么就是同时,但我俩以前都不认识他,直到大约半年以后,卢西安离开了城里,杰克和我决定我们应该一起正式地拜访一下巴勒斯,和他深谈一次,探寻出他是谁,他到底干什么,因为他太有意思、太聪明、太老于世故了,他就好像是完全不同于我们的超然物外的圣人。
但是我们却无法说明他内心的隐密。
所以我们决定到河滨大道他的家去一次,看看是否能打探出什么。
因此杰克和我就正式登门拜访了比尔,我记得他有叶芝的《幻象》,这本书卢西安也常带在身边。
他还有莎士比亚,卡夫卡的《城堡》或《审判》,我想是《城堡》;科日布斯基的《科学与健全的思想》、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还有布莱克的、哈特·克兰的、兰波的,以及科克托的《鸦片》。
我至今还保存着他给我的哈特·克兰的书。
我看出这些就是他一直在读的书,我一本也没读过。
他还借书给我们……就这样我们和巴勒斯谈了很久,也许是关于斯宾格勒和科日布斯基。
他指出,文字并不是它们所要表现的事物,完全是两码事……当然,既然巴勒斯曾在芝加哥跟随科日布斯基学习过,他就会对普通语义学的观点感兴趣。
同时,他的观念中也夹杂着精神分析理论,他对“……原念……先于概念的初发意识”感兴趣。
-作者:卢西安和杰克之间亲密无间的友谊一直持续到凯鲁亚克去世,可我们并不能从凯鲁亚克的作品中看出什么,这种友情甚至是被有意掩饰了,这都是因为卡尔因杀了戴维·卡默雷尔而被判刑后获得假释的苛刻条件。
卢西安在圣路易斯两人都还是孩子时就认识巴勒斯。
后来,卢西安上了芝加哥大学,巴勒斯在芝加哥当了灭虫工人。
卡默雷尔也是来自圣路易斯的一个富裕家庭,他比卡尔大十四岁。
他们俩的相识是由于卡尔参加了他在乔治·华盛顿大学当体育讲师时组织的几次徒步旅行,当时卡尔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少年。
事实上我总觉得卢西安这类的妖精们是上帝化身来人间度假的。
无论你的交际圈子多小,或者多大,人群里总有一个该死的幸运儿。
就像《戏梦巴黎》里的那句台词,有些人从不冷场,且是心想事成的高手。
比如这个漂亮男孩。
如果你自成一个宇宙,以你的名字命名你的星球。
他们是否在你的轨道上并不重要,重点是你甘愿成为他的行星。
从黑夜到黎明。
我们经常得到一些可靠的信息证明上帝是公平的。
谁爱信谁信。
如果林夕没有那个他心心念念的黄耀明,可能就没有那么多听着就疼的歌词。
妖精是有魔力的。
他们特别,忧伤,放荡,不顾一切,有资本。
当然你肯定会说他们最大的资本是长了一张让人欲罢不能的脸。
所以他们做什么都会被原谅。
是这样没错。
我曾经也为这样一个卢西安浪费了整个初高中。
当然用浪费太过分了,毕竟很养眼,幻想也很带感。
艾伦说的没错,卢,你成功不了。
因为他不必。
有人愿意代他做一切事情。
而他要做的就是在内心深处愿意被宠溺而大脑表层又告诉自己要有一番作为之间无限纠结,一直圆下去,圆会变得更大,却始终是圆。
永无棱角之日。
你看着他喝酒,抽烟,吃东西,甚至看着他受虐。
这对你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生病的不是他,是你自己。
你患了强迫依存症,他是你的依存。
上帝就是来看看人类到底有多虚伪的。
所以我们不能辜负,让我们携手并肩,红尘作伴,勇敢的虚伪下去。
我是一个比较客观的人,三星吧,不能再多。
先梳理剧情,不想看的可以直接跳到评论部分。
金斯堡初到哥大,初遇卢西安,心生好感。
后来,两人成为朋友,卢西安将其引荐给自己的朋友,日后垮掉的一代的几位作家。
同时金斯堡也认识了被杀的大叔戴维。
在卢西安的带头下,这几个人开始放纵自我,顺带发起了一场名为the VISION 文学运动,中间,还一起去图书馆搞了一次恶作剧,结果被大叔戴维告发了。
在金斯堡的鼓动下,卢西安与戴维分手。
随后,卢西安决心与杰克一起出海,结果又遇上戴维大叔的纠缠,卢西安弄死了大叔。
而此刻,因卢西安的拒绝而黯然销魂的金斯堡正在和在酒吧里遇到的“低配卢西安”做爱,醒来就发现戴维死了,好朋友都进了局子。
一脸懵逼的金斯堡去探望狱中的卢西安,并答应帮他写用于脱罪的辩稿,结果却被威廉告知卢西安杀人的真相(脑补的),之后,又在戴维的家中找到了困扰他的芝加哥之谜和卢西安与戴维相恋的证据。
在母亲的劝说下,金斯堡放弃为卢西安写辩稿,并且从个大退了学。
大致就是这样,看情节概述挺多的,但事实上真正浓墨重彩刻画的事件去只记得一件“图书馆闹剧”,其他的,都被导演用文艺的暧昧的镜头语言加配乐流水账似地混了过去,就连卢西安杀人的高潮情节沦为了剪辑的卖弄。
整部电影,没有找好叙事角度与叙事重点,导致剧情如同一盘散沙。
看前文以为讲述的是金斯堡与卢西安的爱恨痴缠,到结尾却又变成了金斯堡寻找案件真相的推理桥段。
其中重要人物戴维完全沦为了拉情节的工具,性格形象塑造一片空白,一开始出场像个口若悬河的推销员,丝毫没有一种尾随多年的痴汉该有的阴鸷样子,中间又掉线了很久,直到了三分之二处又开始上线,说自己对卢西安爱得死去活来,几乎没有能很好塑造人物的性格的事件,整个角色给我的感觉像是活体进度条,卢西安呢,看百科,应该是个金发耀眼的迷人小妖精,垮掉一代圈子里的男神,缪斯,而且日后成为了。
戴涵涵颜也很正,可是没有办法挽回剧本里卢西安的败絮其中。
假装洒脱狂野,内里空无一物,依靠魅力驱使着文学青年和大叔帮他代写论文,做着放纵的花蝴蝶,结果引火烧身,杀了人之后把朋友拖下水,还·欺骗丹尼帮自己脱罪,被拒绝后想自杀却又没那个勇气,总之,整个人设是个非常典型的外表幺蛾子,内里草包加软蛋。。
还大言不惭的以兰波自比,请看看隔壁《心之全蚀》中的小兰波,才华洋溢,敢爱敢恨,关键是,人家有承担后果的勇气,哪里是你卢西安的这个鬼样子。
再说表演吧,我不知道为什么弹幕里一帮人哭天抢地,明明所有人都是笔直如松的大直男,吻戏床戏都看得我尴尬地掉皮。
丹尼尔的屁股下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我:这是一个直男。
卢西安就是一直用一个帅气的姿势摇着他的酒杯,其他的大文豪们,大概是拿来凑一桌麻将的吧……
作为正常人,我非常理解索尼发行这部片子的方式和节奏。
但是看到人家德国都上了,香港却没有放映计划,我只好当了次没有看就来评论的脑残饭。
大学的时候因为喜欢路金波,连带着知道艾伦金斯堡。
有时候为了凸显自己散漫颓废的气质也会装着正儿八经的背诵《HOWL》。
但是那些人那些事,原来在各种记者传记的发掘下,还是有一段这样惊心动魄的过往。
“垮掉的一代的故事真正开始于1943年的春天,那时候,这一系列的事件才刚刚揭开序幕。
卢申·卡尔,一个来自圣路易斯的长相漂亮的18岁男孩在自杀未遂后,被送到芝加哥库克郡医院接受康复治疗。
在那里他接受了少量有关忧郁症的治疗,刚开始的时候,他非常痛苦。
当医生觉得他不会再自我伤害后,卢申被送到了居住在纽约的离异的母亲马里·恩格拉茨那里。
在受到粗鲁的嘲弄后,卢申同他的母亲保持了一种亲密但不稳定的关系。
他们不断争吵,激烈的时候,卢申甚至开始用他所能想到的每一个肮脏的字眼来骂她,这些庸俗的粗话充分展现了他从寄宿学校里积累出来的丰富而又猥琐的词汇量。
在那种情况下,她可能被骂成交际花或者粪便嗜好者。
每当缺钱时,卢申就会从母亲的钱包里偷钱。
最终,为了逃避母亲提防的目光,他凭借在其他学校所得到的学分,入学成为了哥伦比亚大学的新生。
在出走这件事上,他似乎表现得很像个男人,然而就连他自己都不清楚这样做究竟是逃避还是在追寻什么。
”《关于“垮掉的一代”的最完整冒险史》这是卢申卡尔出现在哥伦比亚大学时的样子。
他外在美貌过人、朝气蓬勃,对校内的课程没有丝毫的兴趣,就算学校里还有不管美国处在二战时期,仍然坚持讲解英国文学的马克·范·多琳,雷蒙德·韦弗以及莱昂内尔·特里林等著名教授。
喜欢流连于伦敦西区,那是一个从哥伦比亚大学主干道穿过百老汇街就能看到的肮脏小酒馆。
身边跟着他的GUARDIAN ANGEL大卫·卡默尔。
卡默尔来自圣路易斯一个殷实的家庭。
毕业于华盛顿大学,并成为教师和童子军领袖,结果在邂逅他的青年学生--中学时期的卢申,便陷于深深的迷恋中无法自拔。
当卢申离开圣路易斯去往外地的时候,卡默尔跟随他从一所学校辗转到另一所学校,希望能够引诱这位执拗的异性恋小子。
而卢申对自己与卡默尔的关系非常矛盾,他一方面讨厌卡默尔的纠缠,另一方面则又将其视为良师益友,并称呼他为“GUARDIAN ANGEL”。
卢申享受这卡默尔这样一个出身良好,富有才华的年长者的爱慕和吹捧,但是却厌恶这个同性恋者亲近的欲望。
“卡默尔拥有完美的一切:睿智、富有、健康——但他却无可救药地迷上了卢申,像一个癫狂的追星族。
”--回忆录《你会好的》 伊迪·帕克
「Some things, once you've loved them, become yours forever. And if you try to let them go, then only circle back and return to you. They become part of who you are or they destory you.」 「Life is round. That we're stuck on this wheel fo living and dying. An endless circle. Until someone breaks it. You walked in here. You ruptured the pattern. The whole world gets wider.」 「Be careful, you are not in Wonderland I've heard the strange madness long growing in you soul but you are fortunate in your ignorance In your isolation You who have suffered find where love hides give, share, lose lest we die unbloomed」 「Another lover hits the universe. The circle is broken. But with death comes rebirth.」
资源下了吧,高清看了吧,节操掉光了吧,童年毁完了吧。
好了这个状态就适合看一下老湿接下来乱写的一些有的没有的了。
《杀死汝爱》这个电影,背景是垮掉派当年最著名的一起杀人事件。
为什么说它著名呢?
首先,牵扯到里面的人全是没文化的当代美国里最有文化的一群人。
蛋妞演的艾伦金斯堡不用说了,片子里那个从犯,打橄榄球的辍学废柴,也就是被金斯堡(嫉妒的)鄙视过小说写得很一般的那一位。
人家写了《在路上》。
另一位从犯,整天嗑药神志不清的老废柴,也就是被他爸付了保释金骂的狗血淋一头还只能唯唯诺诺答“yes sir”的那一位。
人家写了《裸体午餐》。
而且他们读的是哥大呢。
哥伦比亚同妻大学。
你懂的,呵呵。
然后这个杀人事件呢,就算放到今天也足够博个法制晚报头版头条的。
虽然两位主角并没有上面几位那么著名,著名到文坛都要替他们立牌位,但它却涵盖了到现在都非常时髦的组合元素——美男,情杀,高材生,毁尸灭迹,还有大家最喜闻乐见的: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搞基。
艾伦金斯堡到底有没有跟吕西安搞过,以及吕西安到底是不是gay,这个事情嘛估计只有当事人清楚。
但是2005年,最后一位当事人也就是吕西安本人,也已经去世了。
这位小妖精也很烦恼。
因为他本人感觉上还是挺想当一个正常人的,奈何天生自带同性引诱光环,垮掉派的男人们不知道为什么个个都放不下他。
后来金斯堡出版的诗集扉页还要一厢情愿的印上“送给吕西安”,还要被人家投诉说再版的时候请拿掉好吗求你了。
然后两位配角老师也没闲着,他们一人一章的写了一本硬汉派推理小说,叫做《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不要吐槽这个名字!
它绝对不是磕高了写出来的相信我!
)。
这个小说围绕着一件美少年与一个中年男人的离奇杀人案……于是你们又知道主角是谁了。
估计吕西安的余生也一直在嚎叫说你们给我差不多一点!
老子也是堂堂合众国际社的资深编辑呀老子是直的!
于是那本小说也就一直压着没有出版。
……当然等他们都死光了也就还是印出来了。
全球发行,网店有售。
╮(╯▽╰)╭好了八卦说完了让我们回到电影。
你们造吗,当年你们的弩哥也演过这个小妖精的角色呢。
是的,就是那个电影里永远酱油帝秒死兄控弩哥。
在《BEAT》也就是中文名极度不靠谱的《激情与谋杀》里,弩哥难得的盘正条顺,从开头一直演到结尾(喂),还搞了科特科本的遗孀,充分证明了自己男女通杀的本事。
(现实中的吕西安确实也是个性向混乱,出狱了之后还结过两次婚,真是……sigh)然后还有很巧的是,Dane DeHaan之后又去演这个了:超烦蜘蛛侠……的好基友绿魔。
猜猜他的前任是谁:(这还用猜个鬼)……兰兰!
猜猜他的前任还演过谁:如果你觉得粗框眼镜+黑卷毛+打字机的组合很眼熟的话……是的就是艾伦金斯堡。
于是前任绿魔化身艾伦·基佬诗人·金斯堡搞了现任绿魔。
我们完成了闭环。
下课。
高端大气图文混排完整版请戳:http://www.douban.com/note/334130117/
Dane从第一次在宿舍里叼着烟看着蛋泥的时候!!!美的我都要叫出来了。整场最奇怪的是都是年过半百的夫妇手牵手一起来看,5厅的构造简直就是没有空间了直接隔了个小间。头仰的脖子都快断了。。。比起阿黛尔,阿黛尔是用足够的同性描绘来讲普世的情侣故事。而这部则是用文学,用女人讲了男人之间的爱情
很难评价的片子,导演的水平发挥不均匀,有的部分像学生作品,有的部分如4个人来回转切的高潮部分又超水准发挥,Dane的个人魅力最耀眼,ben的再现度最高,简直就是boroughs还魂了。配乐的爵士有点水,不知道是不是买不起版权,跟crumb的爵士配乐比实在是差了不止两个层次
图书馆偷钥匙很遛
哈利波特丑cry
本来看主角是哈利的扮演者,以为会好看,结果!现在的人是不是没什么好拍了?!不是毒品就是同性,
这个Dane DeHaan从一出来就秒我了 不停处于被帅哭的状态QAQ 还有Daniel我真是在一点点忘掉他HP里的扮相 越演越好啊好喜欢 最后Don't look back into the sun!
不是服装选对了就能回到40年代的。
搞了半天还是和一个路人做。文艺青年放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都一副德行。。对了,事件发生地是在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没传说中好看,同样是垮掉一代的故事,倒还不如去年的on the road让我感慨,但Dane DeHaan真的太耀眼,邪魅、狂狷、少年气,每一帧都美。若还是小本演,那真是个让人期待的角色呀
This is the end of a long darkness.
属性不明?
【140315】剪辑和音乐都有闪光点,但整体总让我提不起兴趣,可能是这些人我不熟的缘故吧,没有那种窥探名人隐私的感觉。
kill the tender part, kill the childish part, leave all that is true.
Dane太有爱了…身材不错…居然还已婚了……我还在等chronicle2呢…………另一位主演就不说了… = =………………片子没啥意思……
這部影片完全配不上垮世代,配樂更是配得亂七八糟,唯一有價值的部分是它所提供的那些八卦而已。
很让人惊艳的导演处女作,更让人惊艳的是戴恩·德哈恩,这部电影之后他肯定是很多人心目中的新一代男(妖)神(孽)了,好的演员就是这种耽美片成功的关键。影片的高潮处理的非常视觉化,“垮掉的一代”的精神气还原的很精准,凭这点,约翰·克洛基达斯就应该被列入重点关注的新人导演行列。★★★☆
I don't wanna lose you now.
豁出去的丹尼尔,依旧摆不脱的话剧范儿。
节奏缓慢,絮絮叨叨,不知所云,故弄玄虚的电影。。。看了一半实在坚持不下去。。。不就是个写诗的GAY吗长得还那么寒碜,扯这些个莫名其妙的台词干嘛呢。。。在里头意外看到嗜血法医的男猪,辛苦演了八年的美剧中途还得了癌症身残志坚到现在居然堕落到在这种片子里演个被杀了的老GAY。。。心酸
Some things,once you've loved them,become yous fore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