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
《博弈圣经》中说:“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因此,为了避免悲剧而忍让是道德,为了获得胜利而竞争是博弈。
但是,当我们为了避免悲剧而竞争,为了获得胜利而忍让时,这是道德?
还是博弈?
道德是一个绝世美女,她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战略特勤组》是2009年上映的美国片,剧情、场景和人物都极其简单,但却对后911时代的美国人提出一个难以面对的问题:道德的价值。
从美国建国以来,除了二次大战时的珍珠港事件,在美国本土基本上没有发生任何战争攻击事件,美国富裕安康、美国地大物博,使得美国人可以孕育出高标准的道德、打磨出钻石般的价值观。
然而,当911事件摧毁了象征幸福与强大的双子塔后,美国人这才发现,他们所珍视的道德,这颗美丽的钻石,不过是块虚假的玻璃,在愤怒与恐惧的敲击下,轻易便粉碎瓦解。
《战略特勤组》的故事很简单,与美剧《反恐24小时》大同小异。
一个愤怒的伊斯兰教信奉者,在美国安置了三个核炸弹,每颗炸弹都能杀死近千万的无辜百姓。
与《反恐24小时》不同的是,没有勇敢的杰克-鲍尔在大街小巷里寻找坏人。
坏人自己找上了战略特勤组,因为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代表着正义,忍受虐待、付出生命是追求正义应该付出的代价,他不会虚伪地一边高喊正义,一边将自己藏匿在安全中。
在时间的压迫下,战略特勤组能做的只有一件事:从坏人口中问出炸弹的安放地点。
这绝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在智慧上、心理上、和身体上都有所准备的男人。
战略特勤组的面前排了几道阶梯,第一道是遵循战俘公约进行拷问,第二道是践踏战俘人权施行虐待,第三道是以这男人的妻子来作为要挟,第四道是以这男子的孩子来做为要挟。
跨上第一道阶梯毫无困难,但也绝无成效。
于是只得跨上第二道阶梯,此时反对的声浪开始袭来。
但是当一颗作为警示的炸弹爆炸、53个百姓被杀害时,反对的人不再反对,全都奔上了第二道阶梯。
可惜坏人还是不肯低头。
第三道阶梯很高,谁也跨不上去,毕竟坏人的妻子是无辜的,拿她的生命做代价,是绝对的不道德。
当场只有负责施行拷问的那个人没有犹豫,在众人的阻拦中,拷问者一刀划破了坏人妻子的喉管,让坏人亲眼目睹战略特勤组在胜利与道德之间的选择。
拷问者心里终究是有挣扎的,在杀死坏人的妻子后,他躲在洗手间里落泪哭泣,再也不愿意继续下去。
特勤组其他人对拷问者的行为非常不认同,但讽刺的是,他们一边责怪拷问者,一边要求他继续回去拷问坏人。
真可悲,在胜利与道德的选择中,特勤组的人都选择了胜利,但以为只要不开口支持拷问者,只要不出声说出自己的选择,就能证明自己还是站在道德之上。
更可悲的是,这些人竟然愚昧地没能事先理解,要拷问者继续这代表什么意思。
那是要他跨上第四道阶梯啊。
于是拷问者再次回到坏人面前,并要求其他人将坏人的孩子带进来。
走到这一步,现场终于炸了锅,所有人都跳起来,甚至连拷问者的助手都怒不可遏。
结果拷问者将自己和坏人的孩子锁在拷问室中,任由其他人在外头咆哮叫嚣。
坏人终于瓦解了,他知道这个拷问者真的会伤害他的孩子,他知道这个拷问者没有道德底线。
坏人说出了三颗炸弹的安置地点。
当所有人以为事情终于落幕时,拷问者还是不肯罢手,因为拷问者相信以这个坏人的智慧和决心,他敢自己走向特勤组,必然做好了最终没能挺过拷问,供出炸弹藏匿地点的准备。
因此除了那三颗被亮在台面上的炸弹外,坏人必然还藏了另一颗,而根据失窃的铀的数量判断,也支持有第四颗炸弹的观点。
在听了拷问者的推论后,众人被迫决定是否要站上第四道台阶。
来自高层的领导说,如果不牺牲坏人的孩子,我们大家的孩子就要被牺牲了。
而代表正直的女性成员海伦则激动地高喊,就让那该死的炸弹爆炸吧。
一开始,拷问者就知道自己在道德上没有底线,因此他始终坚持海伦必须全程参与,因为他知道海伦是个正直的人,他相信海伦的底线可以让自己不逾越人性的对后一道槛。
因此他停手了,解开对坏人的身体束缚,看着坏人夺走手枪自杀。
而坏人最后的遗言,竟然是请求他们照顾好他的孩子!
《博弈圣经》中说:“优先预测悲剧后作出的忍让是道德,优先预测胜利前作出的竞争是博弈”。
这是一句言之成理的话,但也是一句空话。
当我们预测到悲剧,并明白唯有竞争、而非忍让才能避免悲剧时,我们应该选择道德还是博弈?
在911前的美国,他们相信只有坏人会为了达到目的而伤害无辜的人,他们相信不管为了什么目的,只要伤害了无辜的人,就无异于坏人。
但在911之后,他们的理念崩溃了,当巨大的伤害降临在他们自己身上,当恐惧和死亡笼罩在他们自己身上时,他们终于理解,他们的道德是乌托邦、是空中楼阁,是现实里禁不起考验的肥皂泡。
美国人的道德没有错,无论是911前还是911后的。
错的是道德本身形成的基础,错的是道德被放声高喊的方式。
道德的建立是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来的,道德总是不断地在改变中,没有对的道德,也没有错的道德,只有适不适合现在环境的道德。
事实上,道德就像一块千层派,会随着外在压力而依次层层碎裂,就像《战略特勤组》中的剧情,当众人跨上第一道阶梯时,是否代表道德崩解、不复存在?
当然不是,当他们站上第二道阶梯时,就能发现第一道阶梯其实还算道德。
而在站上第三道阶梯时,第二道阶梯就看来是道德的了。
到头来,道德也只是环境变迁的产物,是对现实妥协的结果。
在911前,美国人的道德是在安逸、幸福中形成的道德,在911后,美国人的道德是在死亡、恐惧中形成的道德,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很脆弱,都不是放诸四海皆准、不是纵观千古都对的道德。
然而,美国人经常忘记这一点,因此他们对谁都祭出自己的道德标准,忽略其他国家现实环境的差异性,而这最终,反身打击了美国人,粉碎了他们自己的道德观。
《战略特勤组》中最有意思的是拷问者亨利和FBI反恐探员海伦之间的道德拉锯。
亨利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道德的最下端,而海伦则是站在了道德的最上端。
亨利一开始就看清楚道道德的本质,海伦则是始终没认清德博弈的结果。
当站在了千万条生命和个别生命之间,该如何取舍?
当站在了巨大悲剧和个人道德崩溃之间,该如何做取舍?
当道德的道路指向悲剧成型,博弈的道路指向道德沦丧,该如何取舍?
其实,无论作何选择,都没有对错,但差别在于选择的勇气。
海伦不愿看到巨大悲剧的发生,却又不愿放弃自己的道德理念;亨利不愿看到巨大悲剧的发生,却勇于代替众人迈入地狱。
海伦和亨利的差别不在于道德高低,在于勇气多寡。
亨利有放弃道德的决心,海伦却没有坚持道德的勇气。
于是海伦一次一次的在道德上撤退,直到最后一道防线被挑战。
虽然如此,亨利却将海伦视为自己最终的依靠,视为人性最终的守卫。
因为亨利知道,当人们不得不在现实面前屈服,当人们一再将道德防线后撤时,刚开始的勇气终将蒙蔽人们的双眼,将人们带向人性尽失的境地。
而这就是美国人现在面临的困境,他们在道德上不断妥协与后退,以避免巨大悲剧的连续发生,他们需要一个人性的守卫来为他们踩下刹车,让他们的道德观念在底线全失前找到一个平衡点。
不过,尽管如此,他们距离我们的道德底线还远着呢。
看到一本正经争议审讯违背人权的时候差点笑喷。
“正义”就是所谓的能够呈现给大众接受的东西。
所以我更喜欢类似“最高嫌疑人,辛瑞那”的写实电影风格,什么关塔那摩什么摩萨德拿来当反人权批评,在这之前的和之后的人类政权不都是由暴虐的胜利者建成的吗。
有些事不必你亲自体验一下就应该有所认识,没有任何东西能在人类的审讯当中保持自我意识,这才是残酷世界原本的模样。
好吧,这只是一部娱乐性质的嘲讽美帝政府电影,一如既往老美喜欢搞这个我们也喜欢看这个,我对自己这样解释。
当看到女探员被欺骗,噙着善良的热泪去质问疑犯时,又差点笑喷。
事实上那个伊斯兰美国人的举动也是毫无推敲的,你不能因为爱这个国家的人,就拿他们的生命去威胁他们自己。
我爱你们,为了救更多的你们,我准备把这个国家包括你们都毁灭掉,TMD这说不通啊。
更说不通的还有妻子儿女的出场,做好万全准备的人当然会连这都考虑过。
整个结局变得正义跟与人权交织中的荒诞不堪,然后一边唧唧歪歪的这事没发生过,一边轰的一下都解决掉,只有个结尾才是完全的嘲讽,我喜欢。
在“全能”上帝笼罩一切的欧洲中世纪,有人提出了一个问题:“上帝能创造出一块连他自己都举不起来的石头吗?
”它可以扩展表述为“上帝能创造出不可能存在的东西吗?
”信奉上帝“全知全能”的基督教神学家发现这是一个他们无法回答的问题——无论能否创造出这样的石头,都将导致上帝并非全能的结论。
这就是所谓的“全能上帝悖论”。
它所揭示的不只是话语逻辑上的矛盾,更是价值观上的困境。
对神学家和信众而言,倘若上帝不是全能的,他们的信仰可能会破产,在行动上也会进退失据。
信仰一旦偏执,行为就会不测;而价值观一旦动摇,心灵则会倍感煎熬。
对Unthinkable中的三个主要角色——生长于美国的恐怖分子Y、干练正直的FBI女特工B、神秘的虐审专家H——来说,他们的失控和冲突都源自价值观的不可调和。
对一般民众来说,像Y这样的恐怖分子无论在道德或法律上都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威胁到了大部分人的生存。
维护多数人的存在权是现行人类法律和道德的基石,就是说,为了最多数民众的利益,必须将那些以不正当手段特别是暴力方法表达诉求的人排斥在社会结构之外。
为了达成这一目的,有时甚至可以使用特殊手段,比如对恐怖分子施以虐问。
这正是影片中H的价值基础。
问题在于,为什么多数就可以决定少数——难道不是人人生而平等吗?
难道不是天赋人权,即使是嫌犯也有人权的吗?
B的回答是:是!
而H的回答是:不是!
不同的价值认知导致了两人不断的事实冲突,这也是影片最大的张力来源。
H使用种种令B震惊的审问方法虐待Y;当Y安放炸弹炸死53人后,他将Y的妻子带来,并当面割破她的喉咙。
面对H的疯狂,顽固的Y说出了三枚炸弹的隐藏地。
大家,包括B都认为问题已经解决,但是H不相信,他认为还有第四枚炸弹。
为了证明他的猜想,他把Y的两个未成年的孩子当做人质,准备施以刑罚。
他说,这两个孩子不是无辜的,因为他们是恐怖分子Y的孩子。
在现实面前,B被迫对H一步一步退让,抛开对人权和法律的基本认知,让他动手实施酷刑。
可是,当孩子们被带进审讯室,她的容忍被挤压至最底限——如果纵容H,她的道德基础将动摇,而价值观的崩溃将摧毁自我。
所以,她命人炸开审讯室的门,将孩子带出那栋神秘而罪恶的大楼。
不断的彼此的和自我的价值冲突中,每个人都暴露出弱点,都作出了选择,也都进行了妥协——部分的或全部的。
然而,Y撒谎了,的确还有第四枚炸弹。
倒计时渐渐趋零,炸弹即将爆炸,更多的无辜民众将成为牺牲品。
末尾的这个细节是本片最大的亮点。
在效果上,它成功地将自己从一堆平庸的反恐片中拯救出来——惊悚紧张而又跌宕起伏;在艺术上,它又非常吊诡——用一百多分钟讲述了一个炸弹威胁及其如何被解除的故事,最后一分钟又出现了一个无法解除的炸弹——它就是一颗“炸弹”,讲述了一个故事后又摧毁了这个故事。
一切又回到开始,不同的是,这时谁都没有办法。
就像全能上帝的悖论,影片提出了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的价值观是否可靠?
维护它,可能会伤害其他人;无视它,可能会毁灭自我。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自处?
幸好,影片所提的只是一个假设性的问题。
简单说,影片就是一道题:如果有核弹即将爆炸,你会不会不择手段地对付抓住的恐怖分子,让他交代炸弹的地点?
为了突出这个测试题,导演选择把影片高度集中化:一开始恐怖分子就已落网,美国军方、FBI、CIA、为政府干脏活儿的打手等都各就各位。
一般惊悚反恐片的重心在如何与恐怖分子斗智斗勇最后擒获他们找到炸弹,本片的戏剧冲突则不在于炸弹本身而在于如何对付一个可能放了炸弹的人。
其他如穆斯林问题、虐囚等不过是给这个古老的道德难题加上当代背景而已。
影片极其直截了当,对刑讯逼供毫不避讳。
血淋淋的残酷画面带给观众强大的冲击力,尤其到结尾,当恐怖分子杨格尔的两个小孩被打手拉进刑讯室的时候,那种张力不由你不揪心、紧张:你必须立刻做出选择,思想本性会在一瞬间真实呈现。
遗憾的是,在硬朗、紧张、厚重的表面之下,影片缺乏内在坚实的基础,你看不到杨格尔、打手、FBI女探员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每个人都不过是这道测试题的符号而已。
就好像考试卷上的选择题,四个选项永远概括不了生活的全部抉择。
整部片子只有两个真正的信仰者,扬格是一个,h是一个,两个人都有过一次迟疑,可到头来都没有妥协。
两个人有很多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以恐惧为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二是两个人都是绝对的信仰者,三是他们其实都具备“过于健全”的人性。
我零零散散的敲打这段文字,只是因为想法很多,为防止遗忘,先敲重点。
编剧给了h一个很好的参照物,就是那个一直伴他左右有点印第安血统的助手,从信仰的角度,我定义他为“底线”,就像h所说,他要找出扬格的弱点,然后攻破他,h在找的就是扬格的底线。
两个孩子就是这位本来无所不用其极的印第安捍卫者的底线。
一旦触及这个底线,信仰就会失效。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同类的事情,比如某些军方干部严于律己,却在私生活上翻了船,这看上去和信仰没什么关系,可是,如果把共缠主义当成一种信仰的话,我所说的那位高干的底线就是本能。
例子很多,充斥生活各个领域,不多赘述。
回到孩子的问题上,我本来怀疑扬格是否是一个彻底的信仰者,可是当他夺得手枪之后,毫不迟疑的就了结了自己的性命,而把他的孩子托付给联邦女警的手上,我顿时打消了怀疑的念头,这家伙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信仰者!
因为,他明知还有第四枚炸弹。
女警会怎么对待他的孩子并不重要,因为这两个孩子的命运不在那个女警的手中。
这只是信仰者对迷惘者一次彻底的凌驾而已。
说到女警,她是整部片子里最挣扎的,可她却不是最虚伪的,在我的解读,她属于现实生活中的迷惘者,她一直在动摇。
对于其他几位看似不重要的演员,也有很重要的解读,h的托管人,那位黑西装的胖子,他也算是拥有信仰,可他不是绝对的信仰者,因为他没有自己的取舍,他只是h的使徒。
最后丢枪的神秘人士,他代表的是美国的政府,他自始至终演绎的就是美国政府的多面性。
其实还有一个人物我觉得值得研究,就是h的老婆,她是h的另一个使徒,而她的存在的意义就是证明“恶,不是单一维度的事情”。
这部片子牵拖出来的问题很多,从信仰的角度切入,对了解何为信仰其实是蛮有用处的。
先写这些吧。
今晚正好在写关于这个的论文,心血来潮来嘀咕几句。
这电影把哲学里的著名命题The Ticking-Bomb Argument搬上了荧幕,赋予了其生命,信仰,过去跟未来。
单纯哲学地来看,Bordy就是大哲学家Kant,Kant主张绝不把人当做实现目的的手段,即treat humanityalways as an end and never as a means only,因为一旦人可以被当做means,则世界就会大乱,所有人都可以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不尊重他人的价值,把他人当做mean,所以即使是为了拯救上万无辜的生命也不能通过杀害两个无辜的小孩(当然还有killing和letting die的道德区别)。
而H则代表典型utilitarians,即功利主义,认为因为拯救的上万无辜生命多于两个小孩,所以牺牲两个小孩是值得的。
影评里面大家吵啊吵,各持不同意见,现实中,Kant的追随者与功利主义者们关于the morality of torture这个永恒的命题喋喋不休地争吵了几个世纪,到现在仍然没有完全得出结论。
然而这部电影巧妙地为这个命题加上了政治前提与文化背景,现实总是复杂于纸上谈兵。
如果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是道德的,那么炸了洛杉矶使得美国停止对那么多穆斯林国家的政治军事侵略是否也是道德的?
如果牺牲小我保全大我是不道德的,那么见死不救是否也可以是道德的?
H认定他在拯救美国,为正义而战。
Younger何尝不坚信他是在拯救自己的国家,为正义而战。
正义有两个么?
不如说正义有许多个,正义随着阵营而变,正义随着情况而变。
Letting die 也不永远比Killing高尚。
Kant和Utilitarians都得承认,there is no such a thing as the universal rule of morality,世事交错复杂,根本无法单纯地分出个善恶对错。
电影里的人物一旦开始了选择,便注定没有赢家。
现实中何尝不是呢?让人不住想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问题,作为一个虽然有着中东血统的,但在美国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为什么会突然改中东名,然后做出一个近乎疯狂的举动?
没错,他是一名美国兵,他去参加了中东战争。
因为军方的海湾暴行(为利益扶持傀儡政府,为石油屯兵海湾。
虐待战俘丑闻还记得吗?
),导致中东血统的美国人尤素夫倒戈用核武器威胁自己的政府,要求改良!
————尤素夫,像一面镜子一样把美国(不纯洁)的对外政策反射向了国内,与美国人的信仰发生了激烈的碰撞。
在上述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发生了审讯故事。
军方,象征兽性,象征着人的原始需求。
为了利益为了生存,做什么都是正确的。
军方高管:在必要的时候,连孩子都可以牺牲,人性必须屈服于生存!
布洛迪,没有男朋友,一个为了工作不要家庭的正直的人,象征着理想主义者。
她象征法律,象征信仰,象征着文明所需的一切。
布罗迪:让它炸好了,我们不能丧失人性 —— 人性比生存更重要!
审讯中的旁观者,象征着普通民众。
在利益和信仰之间摇摆。
他们的表现非常有意思,当想到“尤素夫害死了500个人”,他们觉得可以生吞活剥了他。
而当尤素夫吐出三个原子弹的地点,他们松了口气后,又觉得不能伤害孩子。
H的助手甚至愤怒的揍了H几拳。
在存亡关头,大多数平民选择生存,而在生存允许的时候,他们记得了他们受的教育,记起了他们的信仰。
突然让我想起一个经典问题:一列火车失控,即将撞上5个施工的工人,旁边有个道岔,上面只有一个工人,你在道岔旁,扳还是不扳??
(扳了死一个,不扳死五个)大多数人会选扳,减少损失。
——题目改一下,没有道岔了,但有个胖子站在桥上,你推他下去,就损失他一个卡住火车救那五个。
几乎没有人赞同谋杀一个来救另外五个了!!
题目再改一下,如果不用推那个胖子,他就站在一个机关上,你拉机关他就掉下去卡住火车,而机关的样子跟道岔开关一模一样,你拉还是不拉??
人们的对错标准到底是什么??
H:作为军方和政府的幕后黑手,他认为布罗迪是“公正”的,如果她也能参与审讯,配合他的残忍手段,就能解决问题。
他甚至认为,只要布罗迪把小孩绑进来就能解决问题。
这象征着什么?
很简单,如果人们放弃信仰,只追求生存,那么就能解决眼前的问题——尤素夫确实崩溃了,但幸亏。。。
至少导演表达出来的事实是,绝大多数人不愿意为了生存放弃人性放弃信仰。
布罗迪甚至发出悲号:炸就炸了吧,我们不能失去人性。
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其实都解决不了问题。
谁能?
总统。
改变对外策略,核心矛盾才能得以解除!!!
可惜,电影里他不能。
不能因为一个恐怖分子就改变十多年的海湾政策!
而导演说的很明白,如果你不能去除自己的野蛮列根性,那内部建立的文明也必遭重创,那第四个原子弹倒计时为0,说明,导演认为美国如果不改良,必有隐患——大家想想911事件。
这是一部资本主义自我反省的片子。
不管做不做得到,能这么讲,已经很开明了。
美国文艺界的开明真是令我惊讶:导演这么明白白的反对政府策略的电影居然也能这么上映。
而刚弄完建党伟业的韩三爷居然会让此片通过审查也真是匪夷所思。
按照中国逻辑,这部片子最后就不会这么迷惑:永恒的牺牲小我,完成大我。
到底该失去小我痛心,还是莫待失去大我悲悯。
很多人说导演故意丢下一个问题离去: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在人性与生存的角力中,根本没有输赢。
即使影片最后10秒得以时光倒流,H与Brody应该还是会坚持最初的选择。
故事核弹最终引爆,也印证了这个问题永远没有答案。
尤其在美国这样一个“如此尊重人权”的国度。
纵观全剧,导演传达的美国态度有二:争论哪怕是一个敌对恐怖主义分子的人权却肆意藐视践踏所谓恐怖主义国家人民的生命;应该保障本土公民的幸福还是捍卫所谓世界性的泛安定繁荣。
哪怕是哪一个,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我还记得在奥巴马到上海后的演讲,其中反复提及一个词:普世价值观。
这个起源于古希腊的词汇,在经历了近3000年后,来到有着传承2000年天命各安所归思想的中国,突然被很多学者放大许多,异口同声都说在这个世上朴实价值观是人类共有的价值体系。
这部电影最让人思考的地方,无非在最后,H若没有被打断对那两个无辜孩子的伤害,是否成千上万无辜的平民的伤害会被打断。
耐人寻味的就是在代表三方正义势力在最后一起爆发。
有人说,H的正义在于拯救这个国家,在于拯救这个国家的人;而helen的正义在于维护法律,法律的正义与庄严才是关键;至于younger,他的正义在于拯救伊斯兰世界,在于真主,当然他还说了句,愿真主保佑美国。
自然而然,会让人想到哈佛的那个讨论正义与公平的公开课。
虽然这事情是有点相似,可我觉得现在这么联系,恐怕这事会越来越复杂。
所以先等等再说吧。
我是个人性本善论者,所以看事情不免先从好的一面看起。
在这三个价值观的角力之中,法律,输赢,宗教,没有谁会是赢家。
而在这之中,人性却是很残忍的被用于纽带。
你会发现,除了H,没有任何一个人,能真正做到将人性掌握。
H,是个典型战争贩子。
但是,他很明白战争的缘由。
从他妻子那就可以知道。
那个被摧残又去残害别人的人,能很好的成为他助手,是多么大的转变。
面对着血腥,残忍,甚至那些事要自己面带微笑动手,他的心理承受力该有多么强大。
可是,他依然在一个时候支持不住,可见就算你洞察了人性又如何,自己也很难完全做到想要那样。
说完H,说younger就简单了。
他那句'i'm all prepared“已经说明一切。
只有H才能使他的对手,也只有H才能打败他。
H对younger说他的计划失误在于遗漏了H。
其实我还想说,younger计划恐怕是完美的,因为他最后一道关卡,孩子对他最后人性的折磨,被人”友善“的阻扰而顺利通过。
他早就想到,逼不得已用3个炸弹来换取自己家人生命安全,却没想到,在最后时刻,自己再强大也要崩溃。
对于H而言,younger打败了他,因为H他知道他忽略了其他人的人性。
现在该说说helen。
这个致力于法律公平的代表。
其实正是我们一般人的化身。
明知道有更大的牺牲,却受不了在眼前的残忍。
有人说,个体生命在眼前消失是对人巨大的冲击,但到群体的时候,就会平淡很多。
我只想说,这是真的。
我从小看着母亲的手术刀伴着鲜血挥舞,只以为是救人。
后来才明白,如果不成功,其实那也是一种谋杀。
因为我亲眼看着一个大叔,就那样走了。
家属冲进来要打医生们,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医生们其实是刽子手。
回来helen这儿,她在某个意义上,也是刽子手,你无法要她负责的受害者身份刽子手。
所以在奥巴马提出普世价值观的时候,试图用人性来验证是再合理不过。
对于那些已经有信仰的穆斯林们,用这样与他们宗教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会有用吗。
在我们看来是愚昧的人们,我们在他们眼中也是愚昧的。
和稀泥的中国人,很聪明的就提出”天命各安所归“。
来个中立的第三方,都无怨言。
只可惜,在这个被西方思想占据的社会越来越讲究竞争,可怜的老天终究打不过民主和自由。
多啰嗦一句,温总理所仰望的公正正义的星空,到底是什么?
我问了吴稼祥,他依旧在那和稀泥。
越是上年纪,就越不喜欢关于人性,道德之类的电影因为导演永远不会给出正确答案你,他让你自己找……在这个世界里没有对与错之别,善与恶之异,只有真与假,或者亦真亦假。
当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答案的时候,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我心里很清楚,我不是不喜欢这类的题材,更多的是,我不愿这样血淋淋的去面对这个事实……但我也知道,逃避现实和忽略真相是两个概念,前者是为了获得暂时的安全感而后者是为了长久的身心健康,也只有敢于正面,尊重事实,我们的心智才能得到成长……所以我还是支持更多的导演带给我们这样的好电影即便我们的人性、道德、价值观被剖析的血淋淋只要有人去思考这个问题了,那么这一切我觉得就都有了意义……我相信凡是看过这部影片的无一例外都会做“道德”上的思考是杀小孩,还是让炸弹引爆但是更进一步讲,道德是从哪来的?是小时候我们被父母教导要诚信,是孔圣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所以其实道德就是当人组成社会以后最初产生的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行为准备重点在于——为大多数人服务……如果这个世界只是一个社会,那么“大多数人”还比较好判断但是几千年下来我们有多极的多样的社会所以讨论道德问题就要先判断这个“道德”的适用环境对于美国人而言,他们的道德是维护美国的道德,所以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对于极端宗教分子而言,其道德又变成了可以牺牲无数美国人所以两者的做法和道德观本质是没有区别的……呵呵道德很诡异,所以咱不谈道德。
……哈佛法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最近也是火热的传播第一节就提出一个问题“刹车失灵的火车在轨道上眼看就要撞死5个工人,另外一个轨道上有一个人作为火车司机的你,会不会把火车扳到只有一个人的铁轨上?
杀一个,救五个?
杀五个,救一个?
必须做一选择,你会怎么选?
你的价值观中到底会不会变化,为什么……铁路的故事,算是有比较公认的答案了吧那就是让该死的人去死,让无辜的人幸免——无论人数多少……但是本片的问题,则完全不同为了较大的正义,或是多数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较小的正义、伤害无辜吗?
为了几百万人的生命,就可以无视法律,无视人性吗?
为了国家的存在,就可以违背国家的根基——宪法与法律吗?
……好了,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真正吊诡的地方在于,如果你的答案是可以,你觉得FBI、军方做的都是对的那么,你等于认同了younger,以及无数恐怖分子的观点为了国家、民族、宗教、信仰、更多的生命和幸福,任何事都是可以做的!
无论多么残忍!
无论多么血腥!
无论对象是否无辜!
……对于影片中的H,屠杀孩子可以拯救几百万人,屠杀便是他的良心;对于恐怖分子,自杀以封口,让炸弹爆炸来拯救阿拉伯人,自杀是他的良心;对于FBI,维持宪法,让法律不被滥用,保证无辜者,结果最佳不等于道德正确,那是她的良心。
三个不同立场的良心,都源于各自的道德,也都是各自的公义判断。
……正义与道德,来自于良心。
加减乘除也许可以算出最佳利益,却不能让所有的人,平衡良心。
结局亮瞎了。2012.9.16
幼稚的悖论 过商业的剧情和配乐 萝卜白菜
这种事情在我们这种国家不是问题,底线啊底线
原以为大片,却是小成本室内剧。新意是展示装逼犯的写实图。核爆在即,审讯凶犯不肯招供,此时逮住了它妻孥。我第一反应就是拿小崽子开刀逼供。可是,有个差佬万难无奈要这么做时(请注意还不是首选),装逼圣母以人性为辞跳踉大喊,令人寒心的是上司与同事也如是观,同事喊着放开孩子暴打他。伪善至极
存在先于本质,信仰造成冲突。独立的个体有必要不牺牲吗?多数就一定是争取的吗?公平该如何与正义协调?本片的社会哲学意义甚大,不过我天朝表示没有这方面的困扰,只有刁民。8.1分
编导很成功,用一个房间就成功调动观众情绪,不用和反人类的恐怖份子谈人性,要不会吃大亏
电影主题并不太新鲜,但可讨论的倒不少!法律要等完善的那一天也就不需要法律了;很多人在强调“这里没有对和错”,那这句话本身告诉高我们什么?ps:小塞还是那么尿性。
这傻了吧唧的片子怎么会有人觉得好看?
最好怕的是人性 最可怕的是信仰
反恐你妹
太难了……
去年放了好久都没看,现在发现这片好牛
瑕不掩瑜,太TM犀利了!
转了一圈评论,为什么豆瓣那么多装逼人士都喜欢代表人家美国民众,什么美国人在“杀5人还是杀1人‘的问题上会选择杀五人?请你去你梦想的美国看看,关于伊拉克战争,真的像某些电视里放的,受到全民的一致反对?
想起了哈佛公开课里讲到的关于公正的例子。反恐就是一个典型的道德困境 - 所谓多数人的暴政。这部电影的导演痛快淋漓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然而显示如果是这么简单就好了。
好看死了
最终导演还是给美国留了一丝遮羞布。
杰克逊还是那么的酷啊,摩斯姐着制服还是那么的性感吖
不是很喜欢这种人性的讨论,正义的讨论。
解说版 圣母和人quan话题的讨论 恶心恶心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