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 作为改编于双雪涛小说《平原上的摩西》犯罪悬疑电影,《平原上的火焰》其实底子并不差,然而,电影将青春疼痛文学嫁接到犯罪悬疑电影的过程,却显得那么的尴尬。
从节奏掌控的失衡,到角色塑造的苍白,再到无从共鸣的情感,电影从始至终都只是流于了文艺爱情的表象,而从没有真正去展现出时代与人物。
电影最为明显的诟病,在于导演对非线性叙事掌控的力不从心。
这种叙事手法本就尤为苛求导演的能力,而从成片来看作为导演的张骥,显然并没有在这个上面去展现出自己的天赋,作为一场本就跨越了八年时间的案件,电影多线并行的结构没有抓住重心,导致主线模糊,次要角色的支线情节缺乏深度,又明显的能感受到删减对电影节奏的进一步破坏。
这就例如电影前半段的节奏本身是缓慢的,而到了后段的收尾,则越发的匆忙。
节奏的失控,在电影中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角色塑造的无力。
周冬雨饰演的李斐也好,刘昊然饰演的庄树也罢,这两个核心主演的人物,都没有给出多少情感铺垫的空间,女主李斐没有内心变化的挣扎,刘昊然的庄树,他所呈现的“平淡”,放在这部电影中,根本演不出庄树身上那种被宿命所困的沉重感,至于其他配角人物,如梅婷、袁弘等资深演员也能沦为了功能化配角,进一步暴露出了导演对群像刻画的乏力。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由此《平原上的火焰》想要作为卖点的冷峻风格,实则陷入了形式大于内容的陷阱。
大量低照度镜头和暗色调画面,非但没有服务于剧情,刻意营造的压抑更进一步破坏了电影的整体观感。
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纠葛,也在这样的视觉处理下实则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刻意为之的风格体现,无异于刻舟求木,根本难以形成电影的美学表达,反受其累。
其实《平原上的火焰》,同《漫长的季节》一样,展示的同是经济浪潮背景下东北下岗潮的社会阵痛,本身都有很好的内在底蕴,本该都有着让人足够共鸣的时代情感,电影的问题,本质上还是创作野心与执行能力的错位。
它试图融合犯罪类型、青春疼痛、作者电影与社会寓言,但试问有几位大师级导演能将这么多的元素,驾驭的游刃有余?
贪多求全的改编丢失了原著的精神内核,迷失了自身的方向,最终只是将东北的衰败沦为了一场泛善可陈爱情的背景板,什么也讲不出,什么也讲不好。
一个好剧本诚然犹如基石,但更为关键的是导演如何去诠释与雕琢,《平原上的火焰》开始有着佳片的气质,最终呈现的却是一场杂乱无章的拼贴,内里空洞,缺乏灵魂,宛如一缕冰冷的虚光,点不燃平原的火。
浅评一下庄树,个人看法较多,涉及较多剧透,不喜勿喷首先想说,感谢刘昊然演出这么好的庄树,正如原著作者双雪涛的评价:“他在创作中不止会考虑他自己的角色,也会考虑整个电影的立意”,刘昊然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坚持,让庄树成为了电影里人设性格最完整最正常的角色,而当年才22岁的刘昊然已然称得上精湛自然的演技,为依附在文字里的思想与灵魂增添了血肉,让庄树这个角色彻彻底底活了过来,走到人们眼前。
接着细谈庄树,庄树从不是突然变好的,所以他成为警察并不突兀,他不是浪子回头,而是一个内心向善的迷茫小孩在一个路灯的指引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那条路。
八年前的庄树,虽然看上去混,但还是会去做一些真正混混不会去做的好事:会偷父亲行贿的钱给需要这笔钱的朋友,会帮人捡掉落的东西。
他的混,更像是青春期小孩博取父母关注的方式,可他的父母并不在乎他,在警局,一起参与打架的孩子都有人带走,可庄树没有,当警察说他怎么没人领那一刻,他的眼神警惕戒备又受伤,又隐隐带着一丝恼羞成怒,所以他会去直接挑衅警察,不过他总归还是个孩子,在蒋不凡将他压在墙角的时候他也会心虚害怕,可能蒋不凡也看出了这点,所以并没有为难他,反而略带关心的问了他的情况。
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庄树的性格很大层面受原生家庭影响,庄树母亲只在乎艺术和李斐父女,庄树父亲只在乎自己的事业和庄树母亲,而庄树,就变成了一个出了麻烦事想回家,发现家里没地方待,出去找他爸他爸也不关心他到底发生了什么的多余的人,所以他渴求关注,渴求爱,他会打架一次次带着一身伤在父母面前转悠,会做一些他做了也不开心的所谓的坏事,或许他很想让父母能多问问他怎么了,多关注一下他,可惜,最后反倒是一个认识没多久的警察,会关注到他受了伤给他创可贴,会苦口婆心的劝他不能混下去,会因为他做了帮忙的好事顺着庄树那堪称任性的话同意请他吃烧卖,这是唯一一个对他表达关爱的大人,而这个大人却在还没有兑现请了吃烧卖的承诺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草草下线,而害死他的凶手却毫无音讯,我们无从得知八年前的庄树得知那个唯一关心他的警察的死讯那一刻会想什么,可庄树在蒋不凡死后选择成为一名警察,已表明一切。
而庄树和李斐,我认为庄树对李斐是有感情的,但这种感情不像是爱情,不提一个人对一个从小夺走自己母爱的人到底会有什么想法,他对李斐的感情无疑是非常复杂的,他会因为母亲对李斐父女的亲近表现而直接冷脸,会在饭桌上不留情面的直接说出“择校费好几千我们给吗”这种听着就让人下不来台冷场的话,可他也会为李斐撒出一眼假的,钱是他主动给李斐的这种谎话,会注意李斐喜欢那个手套买下来送给她,会说出那句“你能不能别走”,他因母爱被夺走对李斐有怨气,因青梅竹马一起长大因心中善意而帮助李斐,对李斐在意不舍,他还没有想着去分辨他对李斐到底什么想法,可这一切的复杂情感,一切的爱恨,都因平安夜那一晚都没等到人而独自燃放的那一把大火,焚烧殆尽。
而八年后的庄树,在经历堪称白月光的蒋不凡死去,青梅竹马的李斐一家没有遵守约定突然消失以后,从警校毕业成为警察没多久的他,比起八年前多了成熟稳重,可骨子里还是那个善良的孩子,会去经常探望蒋不凡的母亲,会怕蒋母生活困苦偷偷塞钱,他已经成为了一名正式的警察,他终于有那个能力去为蒋不凡报仇。
虽然电影里对探案部分的细节描述不多,但庄树的查案流程其实是很精准的,细屡一下庄树的查案过程,从接下案子拿到特殊物证:与众不同的烟盒→找到烟盒设计者打探消息,得知特殊烟盒拥有者:李父→去工厂老员工聚会打探李父下落,获得线索开出租→直接上出租公司调查,排除一部分正规司机,蹲点出租车司机必去点:加油站,卖盒饭的小饭店…找到李父→中途得知出租车案凶手抓获,但不是杀害蒋不凡的凶手,将李父列为嫌疑人→不打草惊蛇,联系李父的直系亲属李斐,叙旧打好关系,趁机拿到血液样本→确定血迹来自李父在查案过程中庄树,或者说刘昊然的有几幕的眼神戏特别有感觉:追查李父行踪时如猎鹰般冷静锐利紧盯不放,开车追逐李斐时激动急迫与疑问,发现李父有重大嫌疑以后主动联系同李斐见面接吻中间睁眼时的愧疚复杂,撞车后一开始惊慌却在拿到血液样本后冷静还有最后,他同李斐对峙让李斐放下枪时眼中的审视,这些基本上能看出庄树在查这个案子时的整个思想变化。
虽然这个电影不算是专业的刑侦片,里面很多细节几乎经不起太多推敲,但庄树整个流程基本没有太大问题,其实在那之后庄树如果不因为心软直接上报警方进行抓获,这个案子基本可以直接结案。
他在看到那双凉鞋以后就彻底动摇了,他想到了曾经那个说南方暖和所以想去南方的李斐,李斐明明什么都没做错,却落得那么惨的下场什么都没能实现,庄树骨子里的那颗善心,那份想救所有人的想法还在,所以他放水了,不止一次,身为警察他的职责不能放走罪犯,所以他用手铐拷住了那条他明明知道是假肢的手腕,放任自己陷入昏睡,他就这样把选择交给了李斐自己。
其实电影最后庄树在平安夜放火那一幕,特别有震撼感和宿命感,漫天飞雪,熊熊大火慢慢燃起,像火焰做的圣诞树,却又轰然倒塌,火光照亮庄树的脸,他看着那片火愣愣出神,不知道这个夜晚发生了什么,不知道约定的那个人为什么没来,不知道自己以后会什么样,一个普普通通的约定,在一系列巧合的加成下,改变了好几个人的人生,最终导致了三个惨案,一切皆是阴差阳错,造化弄人。
第572篇原创影评,本文首发于电影公众号《云何电影》,有大量剧透,建议观赏影片后阅读,综合评分6.0分。
《平原上的火焰》电影版在跳票三年之久后,终于姗姗来迟,以至于一上映,就扑的无声无息,刘昊然周冬雨的号召力,仿佛两个路人,就像电影里那场本该在平安夜肆意燃烧的焰火,终究没能烧起来。
这张也太容易让人联想起《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的秦昊了剧版的内容早已记忆模糊,反倒是又去读了一遍双雪涛的原著《平原上的摩西》,毕竟只是个中篇,用不了太长时间,只是一读再一看,这电影顿时鸡肋,味同嚼蜡。
故事基本上还原了的,但做了大幅度的删减,云城刚看到108分钟的时长,甚至有点错愕,不到两小时,这电影能讲明白吗,当然据传闻,电影删减了11分钟,原版不得而知,仅从最后的呈现看,明显缺失的内容显然影响到了全片的完成度,甚至对几个关键人物的塑造,都构成了不可逆的损伤。
第一个明显修改是大幅削减了庄德增和傅冬心的剧情,以至于这二位仿佛一对工具人,白瞎了陈明昊和梅婷的演技,虽然可以理解这部分的内容涉及了一定的敏感时期,但完全可以改编处理,直接一刀切,直接导致一个时代的典型性角色的消失,庄德增和李斐(周冬雨饰演)的父亲李守廉(唐曾饰演)是一个时代下两种截然不同性格的代表,他们最终的命运结局也形成鲜明的对照,但一方的缺失,让另一方也黯淡无光,傅冬心则是李斐的精神导师,或者说李斐性格形成的一部分也来源于傅冬心的影响,比如李斐为什么如此执着于深圳,为什么如此执着于逃离这片土地,很大程度上就是看到了傅冬心的境遇,但傅冬心故事的缺位,直接让李斐前半段毫无存在感,后半段疯批的有点出乎意料,观众是很难去带入共情的。
第二个是对李守廉刻画的不足,至少在揭示真相之前,让观众对李守廉到底是不是凶手内心有个挣扎猜想的过程吧,结果前半段就是塑造了个老实巴交但倒霉又下岗的中年男人形象,然后直接把各种线索引向了他,可是却无法解释,为什么最终不是他,为什么李守廉明明不是杀人犯,却要在被误会的那个晚上直接对警察出了手?
对于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云城觉得肯定是心存疑问的,这个男人的绝望在电影里几乎没有表现出来,观众只会觉得故事太离奇了,虽然猜不到剧情走向,但这也显然不是啥正常人的脑回路,所以依然是无法带入,无法共情。
周冬雨的演技是封神的,尤其是杀完人后的表现,生理性的颤抖、害怕、紧张,但有有种控制不住的兴奋,甚至是多年隐忍后终于爆发的酣畅淋漓,十分的传神,确实成为了电影中为数不多的高光时刻。
但李斐这个角色塑造依然是失败的,她对庄树的情愫,显然缺乏足够的铺垫,她为什么要执着于庄树那晚到底去了没去玉米地,如无根之萍,让人难以理解,电影中最后进行了浪漫化的处理,让庄树遵守了约定,但其实原著里,庄树甚至都回想不起来,那晚没去的原因。
这种宿命般的造化弄人与荒诞感,才是原著的精髓,但本片,显然只学到了监制刁亦男的东北“性冷淡”风,风格和《白日焰火》如出一辙,甚至名字都改的很相似,于是终究只是端上来一盘天南地北六合菜,没有风味,不堪咀嚼。
云何电影聊一点电影,品一味生活,不知何所云,不知云几何445篇原创内容公众号
常去的电影院里有一张 平原上的火焰 海报,大概从22年就在那里了,上面写着12月24日上映,21年的圣诞档。
每次去都会看一眼,等到25年正式上映的时候,已经提不起去电影院看的兴趣了。
开篇的确非常惊艳,下岗潮背景的东北,人物和环境极为拧巴。
又是个青春片,青春被环境压抑到极限。
一度怀疑豆瓣评分被黑了或者是我老到不能和豆瓣的用户审美同频,这么好的电影怎么可能不到6分。
到47分钟的中场字幕出现,交代是八年后,刘昊然成了警察。
后面就符合评分了。
电影在中间改变主题改变风格,哪怕改变性别都行,但你得把事说圆了啊。
后半段变成了命运的掌控,刘昊然和周冬雨的角色松松垮垮,因为没了环境的压抑感。
不是所有电影都能拍成《三大队》或者《集结号》,想拍宿命,就把宿命勒紧了,让主角喘不了气。
人物一松,就得靠场面撑,显然这个电影的钱花在演员身上了,没有钱也没空间拍大场面。
难为刘晓世了,估计抠抠搜搜的剧组,还能把美术做的这么好。
🔥平原烟火丨时间偷走·人的意义🔥
平原上的火焰 (2021)5.32021 / 中国大陆 / 悬疑 犯罪 / 张骥 / 周冬雨 刘昊然·🎬平原上的火焰丨🇨🇳👨🏻张骥/导演➕刁亦男/监制丨🏆入围第69届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贝壳奖【提名】➕🏆2021年微博电影之夜·年度期待影片➕🏆2022年兰斯极地国际惊悚电影节·桑诺夫青年奖↓↓「一包平原烟引发的血案」【8/10】(影感7分+叙事节奏0.5分+表达0.5分)·🎞️观影笔记&电影拓展↓↓2015年,《收获》第2期上刊载了一部中篇小说,作品以笔触沉郁,视角恢宏。
·2016年,同名中短篇小说集发布,凭借开篇的口碑,一举拿下了第17届百花文学大奖。
·同年双雪涛也拿下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同台领奖的还有大他一岁的张悦然【年度小说家】。
·没错,这部电影同名小说,叫【平原上的摩西】而非【火锅】,更名风波要到2021年。
·2019年,刁亦男刚上映【南方车站的聚会】,就宣布新项目【平原上的摩西】。
·2021年,拍摄成片的【平原上的摩西】定档在年底,因为1️⃣使用污点艺人王雪兵2️⃣片名摩西涉及宗教敏感话题3️⃣同年预售票房不理想等等原因,进入无限期延迟上映阶段。
·2023年,不甘心的刁亦男联合张大磊拍摄的同名迷你剧【平原上的摩西】登录爱奇艺,超慢的节奏和超常的口碑,让它逐渐在同频隐秘的人群中晕染开来。
·摩西,是被埃及皇族收养的犹太人,十灾谈判,分开红海带领族人出走埃及等事件,是犹太教里以色列人的精神领袖。
·在双雪涛的原著小说里,时间被当做一种可调节的手段,角色们都在90年代的时代浪潮里缓缓游动,随着作者写作情绪的跌宕,小群里的时间开始忽快忽慢,不规则地变化起来,时代里隐秘的心声不断被抖落出来。
·在寒冷广袤的东北平原上,在扼人咽喉的下岗浪潮里,在侦查手段尚且落后的年代中,大量灰色的情绪此起彼伏暗流涌动,一个个个体的命运开始走向不确定性的荒诞和魔幻。
·摩西,在原著小说中,隐喻为那个灰色的时代里,最普遍的命运导火索,一桩荒诞的多米诺,不知不觉推倒了多少人的青春和人生……·这部【火焰】的导演张骥,以摄影见长,曾提名第51届金马奖最佳摄影,影片在时代质感上,确实拍的很有风格,尤其是大量粗粝的动态环境镜头,非常沉浸舒适。
·但是除此以外,问题太多,全片主角团给我的感受,只有周冬雨是优秀的,男主刘昊然的镜头细节逊色对手戏的周太明显,饰演周父的唐曾【看了下,只大周7岁】,明明那么有质感的一位青年演员,但是父亲的疼爱甚至是溺爱完全没有体现出来,反而有点冷静无脑的畸形,难怪剧情悬疑片在惊悚电影节拿奖啦,袁弘警官妆造很加分,地方台词太不地道,表演痕迹太重……·看到结尾,发现影片还是有许多的拍摄想法的,可是最致命的问题也出现了,这种年代情绪很重的电影,非常依赖镜头细节,但是影片在大量中近景的静止镜头里,都缺乏有力的细节,许多地方明明可以处理得非常出彩,9分底子拍成了7分,太遗憾啦……·结尾两处镜头推进,打动了我,最终给到了8分:↓↓1️⃣周冬雨饰演的李斐,在面对嫉妒到愤怒的孙天博占有时,接近病态得冷静地给予了精准的致命一击——面对大动脉断裂而抽搐地濒死的孙天博时,竟然同步地模仿他死前抽搐的呼吸无力声,非常癫狂的人的状态;·2️⃣结尾最后一个场景,刘昊然饰演的庄树肩膀处挨了李斐两枪,两人沉默地靠在车灯前,庄树缓缓用手铐套牢了他和李斐的假肢【到此暗示他还不知情李斐的残疾】,一瞬间他仿佛回到了8年前的雪地里,他等待一夜没等来当时已经装车的李斐,暗黑的黎明前,独自一人点燃了平原上的熊熊火焰,天空中飘下了点点的雪花❄️,那个熟悉清白的年代就这么一去不复返……·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编剧正是张悦然,而双雪涛作为艺术总监一起合作,多年前关于小说【摩西】的创作意图,尤其是对时间写作动态化的操控,非常好奇,张悦然特意采访过双雪涛,并得到一段这样的回答:↓↓「其实在开始《平原上的摩西》的写作的时候,我脑子里一片混沌,具体是个什么故事,并不清晰,但是我知道我想要什么,这确实是一个和时间有关的故事,或者说,是一个用时间为一切人物做注脚的故事。
第一部分,我写得比较随手,时间的跨度很大,其实有点试炼的感觉,因为我很难去完整构思一个故事,或者说,在写作之前就把一切囊括在自己的控制力中,在头脑中预写,而是在写的过程中,去感受自己想要的东西。
第一部分整体有点急刹车的感觉,从远景,到近景,有概述,到细节,直到一个定格,这个过程是自然发生的,写到第一部分中间,写到那两个孩子,我就明白我到底要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其实这个第一部分,庄德增的叙述,是整个故事里,对于我自己是最重要的,因为是在写作的过程里,我感受到了时间,我创造的人物引领我去感受时间,指引我把他们摆渡到时间河流里的恰当位置。
」·这篇影评的梳理,时间也将我摆渡到了一个新的理解状态里。
·
《平原上的的火焰》改编自东北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双雪涛的小说《平原上的的摩西》。
2020开拍,最终上映听说删去了十一分钟。
可以明确看出的就是李斐和孙天博的床戏肯定是被删了。
其他的根据我介绍的信息大家自行脑补吧。
聊正片之前我先为大家做个故事的背景补充: 1、庄树的爸爸其实是打伤他外公的红卫兵,也就是说庄树的母亲傅东心其实是和仇人结婚的。
原著里傅东心选择用物质麻痹自己,剧集里她后来离婚去了南方。
2、李斐的爸爸李守廉脾气火爆,曾经要与城管动刀,但看到女儿后选择忍耐。
之所以与警察蒋不凡发生误会,是对于严打的恐惧。
原著里他并没有喜欢傅东心。
3、警察蒋不凡经历过八三年的严打,是个对下岗工人有强烈偏见的人,他认为下岗工人是最大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这是也他与李守廉产生误会的重要因素。
还有原著里蒋不凡有个徒弟,电影这个人物删掉了。
4、原著里孙天博父亲是李守廉的生死之交,诊所就是李守廉借给他们钱开的。
案发后他一直帮助李守廉父子。
并且孙天博在警方的审讯下也没有出卖李斐父女。
原著孙天博没有强暴李斐,也没有被杀死。
5、原著里凶杀案只是一个背景,重点写的是时代洪流下两个家庭的“遗传厄运”。
庄树家的悲剧源自文革,李斐家的悲剧是因为下岗和严打。
而影片把两个家庭以及整个时代的信息进行了大幅删改。
只保留了下岗潮这一个关键信息。
首先我觉得影片的改编还算成功的。
导演把影片的重点放在了庄树和李斐两个年轻人命运和爱情。
这显然使故事更加聚焦,更能使观众代入这个故事。
影片对比原著改动最大的人物就是李斐。
原著里李斐是个内心丰富但性格隐忍的女孩,她几乎默默承受了一切命运带给她的不幸。
但电影中的李斐变成了一个有强烈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规划的泼辣女孩。
她明确表示要去南方、她偷钱买车票、她主动约庄树烧玉米地、她杀了孙天博以及最后她朝庄树开枪。
这些都是电影的改编,是原著没有的情节。
看的出导演是想让李斐这个人物作为故事发动机。
我很认同这样的改编,我甚至觉得这样的改编有些可能是周冬雨主导。
她作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演员不会甘愿她的角色任人摆布。
她想要她的角色去主宰自己的命运。
因此周冬雨的表演确实撑起了整部电影。
尤其是李斐成年以后,周冬雨就彻底掌控了电影,掌控了李斐、也掌控了观众。
但这样的改编也带来一些问题。
李斐从小那么想要想要离开北方,那么在案发之后她为什么没有逃走?
她在经历人生巨大变故之后人物状态似乎也没有什么改变,还是任性而为。
首先作为多年的逃犯这是不合理的,其次她既然爱庄树,一见到庄树就旧情复燃,那这么多年她为什么不找庄树?
这样改编还有最大问题就是矮化了原著的主题。
由于它隐去了大量的时代背景信息,于是把对一个时代的反思,变成了类似三角恋的青春故事。
影片的表演部分,我肯定了周冬雨对于影片的贡献。
其他人的表演就一言难尽了。
尤其是刘昊然,少年时期的庄树还算勉强合格,到了庄树的成年时期,刘昊然的表演就近乎消失,完全被周冬雨的光芒掩盖。
原著里庄树是一个外表玩世不恭、内情却很重感情的孩子。
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八零后男人。
刘昊然显然没有能力胜任这样的表演。
大家看一看董子健演的电视剧的庄树。
高下立判。
其实影片整体看来已经算很好了。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我强烈推荐大家去看看前年上线的电视剧版的《平原上的摩西》。
我想说除了李斐这个人物,其他的部分无论是剧本、表演、摄影、灯光、服化道、都比电视剧差很远。
那是我心中近十年中国最好的电视剧!
或许缘于我对现实向压抑犯罪题材的喜欢、对周冬雨表演的喜欢,片子没有多好,个人观感也没那么差。
悬疑性不强,当然,原作与电影的内核也不是破案本身,和所有90年代末东北往事背景的故事一样,呈现的是普通人在特定时期被历史洪流裹挟着毫无准备地被改革的浪潮席卷,或成为浮萍或彻底淹没……片中的所有人都是这场浪潮的波及者,周冬雨饰演的李斐和父亲李守廉就是彻底被吞噬的两个人,他们一个老实本分地工作,下岗后摆摊,困难时依旧帮助别人,另一个学习优异困囿于底层的环境,心比天高真就命比纸薄。
父女俩莫名其妙地被命运开了残忍的玩笑,然后坠入更大的深渊。
我跟大猫讨论李斐在1997年可以选择独自去南方,但后来想想那又能怎样?!
比现在幸福?
能过上她想要的人生?!
她的漠然拧巴决绝里面全是对人生的不甘与迷茫。
如同当下每一个普通人,看似很多选择,有些时候根本就无从选择,只是也只能被生活推着走,而已。
整个电影从剧情基调摄影光影到情绪表达,充满了无奈无力宿命的绝望与压抑。
是个好故事但剧作改编不合格,和删减了2次不无关系,很多高潮来得猝不及防缺少必要铺垫而显得莫名其妙的割裂。
袁弘饰演的警察为什么在缺少直接证据情况下笃定而激动地拔枪?
李守廉沉默中爆发的射杀是不是需要些心理依据?
庄树因为什么动机就从空虚迷茫的混子变身伸张正义的警察?
那个控制欲变态医生的那条线就和这个角色一样变态得不知所谓!
最可惜的是傅东心完全沦为背景工具人。
且在成片5年后东北往事的叙事已然失去新意了。
表演上没大问题,我可太喜欢陈明昊老师了。
周冬雨对这类角色信手拈来,杀人那场戏层次丰富无比精准,十分惊艳。
刘昊然……emmm,干净的,与整个氛围不太融合,偶尔灵光乍现还可以,偶尔就完全接不住戏,最致命的是台词太差了。
有人调侃说看《平原上的火焰》就是去给刘昊然和周冬雨送份子钱。
挺幽默。
但我想他们大概是不会缺这点份子钱。
还是回到电影。
《平原上的火焰》四年前就该上映了,天晓得怎么就拖到了现在,还被删减了11分钟的戏码。
十几分钟的删减,已足以切割到大动脉。
拿《声之形》举例,国际版IMDb 8.1分,是位列影史TOP 250级别的电影。
但在删减十几分钟之后,于国内上映时被喷成了筛子,豆瓣只有6.8分。
我不清楚《平原上的火焰》具体被删减了哪些桥段,但就目前公映的101分钟成片来说,虽然瑕疵明显,但整体的劲是足的,味是对的。
通篇看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四个字包裹:时代创伤。
这也是双雪涛通过原著小说《平原上的摩西》这部有关东北的伤痕文学,想要表达的东西,社会转型的阵痛与个体命运的荒诞。
从瑕疵聊起。
主要是影片的前半段,叙事有点散乱。
因为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塑造人物,而忽略了故事的推进。
前半段,给到观众的信息,就只有一个不着四六的迷茫少年庄树和一个一心想逃离这块土地的青春少女李斐。
虽然明面上,也有庄树的父母、李斐的父亲,包括警察蒋不凡以及他在调查的出租车司机连环被杀案,但实际上这些都只是草草带过,并没有形成一个连环的叙事推进,让观众感受不到沉浸式的体验,而只有一段一段的人物相关情节堆砌。
这样有人物而无故事,影片在观感上,自然就显得散乱了些,枯燥了些。
这是《平原上的火焰》叙事上较为可惜的一点。
因为就原著来说,可供发挥的地方其实有不少。
庄德增的往事、李守廉与傅东心的曾经等等,都大有可为。
不过一来《火焰》终究是被删减了十一分钟,二来从改编倾向来看,显然是将庄树和李斐做了主角,所以如今这局面也不好说到底是导演的问题还是什么不可说的原因。
另外,对李守廉结局的处理,称得上是糟糕。
李守廉去警局自首,说自己杀了人,来还枪,打开盒子发现枪不见了,转身就要走找女儿寻枪,与警察起了冲突,出门后被警察啪啪两枪打死了。
于情于理,警察这枪开得都相当不中国。
代入警察的视角,他可能是一个精神病患,可能是替人顶包,可能是嗑药喝蒙了来警局找乐子,当然也可能是真来自首的。
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扯不上直接开枪击毙。
于观众角度而言,这太出戏了。
我毕竟看的不是美国电影,不是白人警察与无辜老黑。
这段改得,实在失败。
叙事上的不足之于,我对本片的美学风格也相当有意见。
谈美学风格都有些抬举了。
因为《火焰》在画面上显然是没什么可言的。
用大白话说就是拍得不漂亮。
失落东北,冰与火,黑夜和血浆······这些元素,不说交给罗杰·狄金斯了,哪怕是稍微有点审美的导演,都能拍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
可《火焰》呈现出来的镜头与画面,确有些不尽人意。
构图不讲究,画面不干净,对比不强烈。
满目皆是平庸。
冰天雪地的肃杀感被拍成了农家乐雪景,血浆飞溅的暴力美学活脱脱杀猪现场。
结局刘昊然独自引燃玉米地的那把火,本该迸发的荷尔蒙张力,却被拍成了中学生篝火晚会。
好歹导演张骥还入围过金马最佳摄影,怎么自己执导长片出来就是这样的效果。
要命的是,偏偏影片又请来刘昊然和周冬雨,把故事往青春伤痛上引,按理说该剪出不少“CP美学”的片段来做宣传吸引小年轻。
这样的大前提下,还拍得这么不漂亮,实在有些不该。
我真诚地认为,应该把郭敬明拉过来在画面上给出出主意,毕竟这位深谙视觉符号的导演,至少能把冰雕拍得比钻石璀璨。
当然,审美这东西永远是主观性的,你可以认为它的画面很好,但真心建议看了剧版《平原上的摩西》再来发表意见。
“刺儿”到这,基本就挑的差不多了。
它的好也有不少。
《火焰》的戏眼,集中在李斐的一句台词上:“我犯错了?
是想跟你放场火我错了?
还是我想跟你去南方我错了?
”。
回看故事。
下岗潮袭来,本是模范工人的李守廉也逃不开,独自带着女儿李斐的日子不好过。
去市集摆摊还被人骂是卖假货,当街和人扭打起来,斯文扫地。
与此同时,城里是一起又一起的连环杀人案,惶惶不可终日。
漫长的冬季,望不到头的黑夜,看不见的未来,李斐想要逃离这片土地。
转折点发生在李斐和庄树约好平安夜里在玉米地放把火。
因为李斐喜欢火,更喜欢有庄树的日子。
她告诉庄母,她会说服庄树和她们一起去南方。
没有人知道,李斐在平安夜打算用什么方式说服庄树。
因为李斐和李守廉,当晚乘坐出租车时,阴差阳错被警察当成了杀人凶手。
那夜过后,李守廉成了逃犯,李斐少个胳膊少了腿。
从此销声匿迹。
紧接着,就到了八年后。
李守廉白天开黑车,晚上去澡堂给人搓澡。
李斐则整日摊在炕上,靠当电话陪聊度日。
出去放风的光景,就是去打吗啡,她知道要被那恶心的男人猥亵,但她一没办法,二是估摸着所谓的颜面早已被她从生命中舍去。
回到她那句台词。
她有错吗?
从剧中设定来看,她长得漂亮学习好,与工作稳定的父亲日子倒也和美。
可突然的,父亲下岗了,社会全乱了。
她想逃离这里,却在离开的前一夜,人生遭逢巨变。
成了残疾,用身体换取吗啡,日子过得人不人鬼不鬼。
她有错吗?
不止是她。
李守廉有错吗?
他是模范工人,兢兢业业,相信勤劳致富。
可换来的是下岗,摆摊被骂,被错认凶手,差点被打死,成了逃犯,在阴影中捱了八年。
李氏父女的人生,是个体命运的荒诞。
连环杀人案背后则蕴藏着社会转型的阵痛。
类似的有关东北工业衰败的影视作品太多。
我们没法去怪什么,更没资格去替故事里的他们叩问究竟是谁的错。
影片结局,李斐先向庄树开了枪,又啪啪两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可是没子弹了。
他们的命运,连生死都在被捉弄。
庄树拷上李斐的那一刻,那手铐是警察的职责,更是如银手镯般,给青葱岁月里白月光的一个交代。
将故事重心,从时代创伤拉回至青春疼痛,我不好说是导演刻意如此,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总归,其中所传递出来人物与命运的悲剧性,已然切实传递给了观众。
所以结尾如何,其实并无大影响。
最后还想聊聊周冬雨的演技。
周冬雨近年来路人缘差了不少。
但这丝毫不妨碍她在《火焰》中表演的优秀。
尤其杀人后的那场戏。
影片中李斐杀人后那种因肾上腺素飙升的亢奋感,那种呼吸急促,大脑缺氧的激动状态,我是能切身感受到的。
我没目睹过杀人的场景。
但周冬雨的表演,给我的感觉是,杀人后就该是这个样子。
不夸张地说,单凭她这段表演,《火焰》就值得一看。
全片如何,我们终究是没机会看到了。
当片尾字幕亮起时,那被剪掉的 11 分钟,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真相。
这是我2020年标的 五年过去了这部影片终于在大荧幕跟我们见面,可以说是非常失望。
我相信这个剧本是遭到严重的,大幅度的改动和删减,这直接导致后面的剧情已经无法用正常的逻辑思维去解构。
而剧里的人物行为动机也变得莫名其妙。
电影表面上是以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浪潮下试图呈现那些转变所带来的影响,但很不幸的是这种呈现是破碎的,也就是碎片化的,它们没有成为作品核心,反而所谓的青春疼痛文学爱情戏码在这部作品里抢了戏码,不应该成为核心的要素成为了核心要素,这就导致了观众原先对作品的期待值发生了颠覆性的落差。
很明显,大部分观众都是看了原著书籍之后才去观看这部作品,这也从主观上加深了这种落差。
除了以上我所说的这些因素导致影片质量有所欠奉之外,周冬雨和刘昊然两者之间确实没有所谓的CP感,那就导致了观众无法全面代入他们之间的情感之中,所以这电影里面的感情线就显得冗长无趣,引来了各种各样的吐嘈甚至是批评。
电影原来的面貌大家其实也无需作过多的讨论或者说是意不平,因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的审查制度,这就是一种游戏规则,创作者如何在这个游戏规则里拍出优秀的作品,这才是关键所在。
我并没有为平原上的火焰找补,从观影感受来说这也不算是我喜欢的,至少它应该能在现有的条件下拍得更好,这是一个无容置疑的点,所以结合到成片的整体质量去评价,平原上的火焰确实难称佳作。
之前我不知道,除了童年回忆加成以外,很多人说的电影的情怀分还源自哪里。
2021年冬天,那时我身在一个厌恶的国度,没有稳定工作,正处于人生最黑暗、最迷茫的一段时期。
某一天在微博刷到了《平原上的火焰》的宣传,监制刁亦男,定于平安夜上映。
看了电影推广曲刘昊然周冬雨版的《漠河舞厅》的MV,90年代、东北、冬天、工厂、下岗潮、杀人案,带有点文艺浪漫,是我最喜欢的氛围。
彼时的我观影量还不多,自然还没有确定我的电影观。
还没有认真思考过最喜欢的导演是谁这个问题。
如果问当时的我最喜欢的一部中国电影,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会说是《白日焰火》,最喜欢的导演则可能是刁亦男。
(当然,在看了剧版的《平原上的摩西》后,已经对刁亦男袪魅了,此为后话。
)所以,我每天听着此版的《漠河舞厅》,单循了一俩月;时不时看看曾经在漠河的照片,也看网络上的视频,试着梦回漠河;密切关注着《平原上的火焰》的宣发,期待着早日网映;当然,最期待的还是早日回国。
夸张点说,这部电影是我那段黑暗时光里对未来的期待的体现,强有力地支撑着我早日回国的念头。
不曾想因为某些原因,该电影因意外没能正常上映,这团火三年多也没能燃起来。
我们总要虚构些值得燃烧的东西,才好让结冰的血管重新温暖。
如今,我已回国许久,我的生活也常有光亮和温暖,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小块黑暗等待被燃烧。
看到《平原上的火焰》突然定档时,我知道这火终于到了烧起来的时候了。
这情怀,我须得唤醒。
这团火,我该去点燃。
我该去回应我三年前的期待了。
在影院,我能看见三年前孤独地在异国他乡的那个对未来无比迷茫又无比期待的自己,正隔着时空的距离叩击银幕。
说回电影,其实很不错,改编得比剧版好,超出预期。
情感大于悬疑(对应得上宣发),强烈的刁亦男式冷浪漫主义风格:平淡、直接、阴冷,观感非常舒服。
排除掉所谓“情怀分”我也很喜欢。
只是开头看到16:9的画面直接-10分,刘昊然的演技也挺配不上这部电影…现在问我最喜欢的国内导演,我依然会认为刁亦男是个中之一。
警察全责
庄树是没走出去的固执,而李斐是走不出去的执念,该表达的都表达到了,但问题是不该表达的也拍了一大堆,该铺垫的划了过去,该省略的画蛇添足。这几年关于东北过往的影视作品太多了,这种除了演员都略显平庸的作品就实在出不了头。看在刘源至少比燃冬拍的好看的份上,勉强及格
也不知道有什么好删11分钟,既然冬姐假肢杀人都没删的话,这场戏演得极好。最后一场公园戏为什么不在水上,因为不能演摩西分海吗。还有就是,老天,刘昊然还是好帅
我还蛮喜欢这样奇情的片子。燃冬三人组没了屈楚萧对比,那么刘昊然的演技看着还行。就是昊然弟弟太帅了,别人在演年代戏,他在演偶像剧。周冬雨演了一个天真有邪的少女,吕聿来死的那个段落,她在旁边爽,这个设计妙极了。袁弘太帅了,他死的时候,我真的太难过了,一瞬间有点儿粉丝心态了都。傅东心有点类似叶文洁,电影放弃了这条线有点可惜。昊然弟弟和周冬雨真的不是在公费谈恋爱吗?男主人公明明知道女主人公是凶手,还能亲亲,人设割裂(因为是他在执着追寻袁弘的死因)。最后男主人公拿出手铐将两人拷在一起,我真是笑出了声。全世界都颠覆了,就为你俩的爱情。第一次杀人不熟练,第二次杀人就好顺手,太癫了。电影用字幕代替剧情在中间,还是有点太扯了。平安夜未能相见,命运是没有逻辑的。
这把多少有些可惜 拖拖拉拉到现在才得见 无形之中拉高了期待也就更加失望//忘了小说的讲述也忘了剧版的内容 纯纯当个新故事看了//周冬雨的表演问题似乎和金泰梨的是一样的//我们有我们的秒速五厘米(。
这是个啥啊,魔女李斐养成记?这种中间存在时间空白的结构模式,最关键的就是得让人感知到那个时间空白人们是如何度过的,否则养成记都算不上,只能算暴走记。
低于预期。导演缺少掌控时代潮流中的人物命运的力量,所以用生硬的转折来强行推进剧情,然而单薄的人物根本支撑不起这样的重量。两位主演的表演更是拽离了剧中的氛围,呈现出偶像剧般的肤浅。衰落中的城市所带来的压抑和逼仄感以及个体徒然挣扎的宿命感,最终只换得做作的呻吟。
一天看俩烂片我真的太爱国产文艺片了(想念娄烨……),很难评,跟《想飞的女孩》烂到难分伯仲,而由于这部删改太多,后半段故事完全连接不上,乱七八糟,就只听到枪响,所以还是这部更烂一些吧。
做好了心理建设看的,还是低于预期。哪儿哪儿都不对,演员全程没找到感觉。
7。氛围和基调拿准了,呈现的故事也蛮不错,不过叙事节奏有硬伤,梅婷角色过于单薄,刘昊然演技也不足以撑起故事。——确实不算好,但绝不至于不及格。
100分钟不长,却给我看焦虑了。难看不至于(毕竟小说的底子在),就是哪哪都不够意思。尤其剧版珠玉在前,衬托之下,更显得一无可取。剧版的完美,把我这个以往从不看国剧的人给收编进来,每每思及,还屡有“怎么可以好成这样?”的惊诧,对那帮原本不咋认识或不咋感冒的演员,也有了刮目之感。到现在我还记不住导演的名字,却记住了他的作品。影版则是反面对照组,原本觉得还算可爱的演员,在这里却格外牙碜,处处差点意思,像被集体安错了地方,拉进不属于他们的时空,不止表演漂浮没有分量,连台词都不及格。罪案本身并不重要,只是个切口,映照的社会生态,和人在其中的处境及人性,才是刻画的着眼。而这一版里,命运的翻弄,人的无力渺小,样样都语焉不详。关键是,那种“东北”特有的凋敝和年代的质感,也没有拍出来。
剧本内容挺丰富的,年代感拍的很好,仿佛把人带入了那个真实存在的北方小镇。但是感觉导演讲故事的能力有点差,很多情绪都没有特别好的铺垫和爆发。说是悬疑片又没有很悬疑,说是爱情片又不够浪漫,说是文艺片思考性上又浅尝辄止。所以整部电影看下来很平淡,故事中人自顾自的挣扎,而看故事的人并没有被触动。另,主演的表演在某一些片段有点拖后腿,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在电影节奏上,三星半。
两星半以为是商业悬疑片,结果是个烂俗文艺片。节奏烂中烂,度过开头便开始坐牢,撞车杀人这些本该作为爆点的剧情拍得和周冬雨的🐻一样平。一看文学监制张悦然,我人麻了。
海岩看到这种成色的青春犯罪悬疑还是什么东西怎么说,放了好几年就这样…没有一个人物塑造的成功,像是大学生作业努力完成了…而且这个故事线性叙事就更没有魅力可言了,电视剧版好看太多了
气氛大于情节,情绪胜过逻辑。但周冬雨真好,稀碎的人物刻画下依然熠熠生辉。
人心中的成见是座大山。本来打算打4星,但看到很多人没看就来恶意打一星,评价也不是针对剧情,而是来骂两个主演的,果断加一星。周冬雨的演技真的太牛了,我觉得比七月与安生里还要出色,高光那段真的震撼!刘昊然戏份相对多,但台词真的稳,22岁时的演技已经很可以了。最后那部分真的看哭了……俩人真的都是电影脸,好几个大特色,毛孔都能看得到的那种哈哈
远不如剧版。丝毫感受不到时代的情绪,人物的情绪。他们只是在言说痛苦,而并非经受。
抱着一星的预期去看的,实际还算马马虎虎,毕竟还有“不可抗因素”。加上唐曾和吕聿来的魅力,给个及格,吕聿来是怎么保养的,演97年那段青年完全不违和,和他同一场周冬雨的哭戏愣是把我逗笑了。
二刷过后,观感好了很多!故事其实是讲圆了!#SSIFF69#第一场,对原著做了极大的改编,前后两个时代的叙事,通过案件维持着联系,又分别折射出前后两代人的挣扎与彷徨。或许改名是对的,影版中的“火焰”,既是逃脱寒冷的温暖之火,也是企图挣脱绝望现实的救赎之火,更是勾动男女情爱的欲望之火。但是,“摩西”这一浪漫的意象几乎被压缩得不剩多少了。刘昊然蓄胡警服造型非常🉑️,周冬雨则在后半段持续发力,杀死孙的那一刻,甚至让我想起《血观音》里的惠英红一边念佛一边杀人的片段……她在父亲、孙、庄之间的周转是大考验,但是完成得非常非常出色!
去年看过,狗屁不是。原著更是垃圾,所有pov口吻全部一样,事件刚开个头即结尾,不会写事件发展,大部分在写无关痛痒的前史与不相干的人物小传,可以说是所有棒槌会犯的错误全犯了一遍。原著是纯互舔圈硬造出来的产物。我非常想看看影评得有多少个用互舔圈的抽象话硬憋出来的隐喻,有多少个把构图叫镜头语言的傻子,有多少个把日常琐碎与景观叫情节的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