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电影,想起当年下岗潮时的歌曲“心若在,梦就在,大不了从头再来。
” 和这首煽情的励志歌曲相比,这个电影好像才是真实的声音。
过去已经回不去了,未来就一定有什么意义吗?
人生就像烟火,亮过了,就熄灭,那些光亮,就是一点点情感的过程,让人真实。
突然触动我的,是女澡堂里赤裸的女人们。
电影扒光了她们的衣裳,就像扒光了生活的衣裳,这里没有什么意义,只有活生生的身体,活生生的人。
电影也以人为隐喻,反映那个年代的人们,社会好像得了癌症,过去的美好已经不在,人们赤裸裸的,找不到身份认同,就像死了一样,又不想就这样死去。
下岗的人们努力挣扎,等待着注定到来的死亡。
当让过去死去了,不再抱有什么幻想,新的生命就会醒来。
在看简介时我以为这会是部非常压抑苍凉的电影,没想到却这么的温柔。
导演缓缓的为我们拉开帷幕,克制的讲述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
李丽是个纺织工人,在快倒闭的工厂里做着枯燥重复的工作,丈夫已经下岗了,在菜市场卖鱼,是一个不善言辞没什么表情木讷的男人。
他们有个儿子,在学钢琴。
然而有一天,李丽被查出来血癌,噩耗就这么降临在这个平凡清苦的家庭。
没有歇斯底里,没有悲痛欲绝,他们依然按着以前的节奏过着乏味重复的生活。
对自己的遭遇只字不提,即使偶尔的哭泣都是无声的,独自的。
李丽决定自杀,她买了个平时难得买的粉红色蛋糕,打开煤气,在蛋糕里放上安眠药,一口一口面无表情的吃。
但提前回来的儿子让她中止。
她在儿子的钢琴声中痛哭,不知道是为自己无法解脱而痛苦,还是侥幸活下来的百感交集。
她决定用生命最后几个月时间去找年轻时的情人,去质问他为什么寄出去上百封信却没有一封被回复,去解开这个困扰她每一天的心结。
而那个已经苍老的男人说:“我一封都没收到。
”
“怎么可能呢?
”李丽质问。
怎么可能呢,我寄出去上百封信,我对你的所有情爱,我因此赌气嫁给了我不爱的男人,我甚至直到父母死都在怨恨他们。
怎么可能呢,我这些年所有的决定,却只是命运的阴差阳错导致。
可是生命无法重来,我也即将死亡,我除了默默咽下这苦果,什么都做不到。
一起去看了北戴河的海后,李丽悄无声息的离开了,留下男人在空空的旅馆房间站立许久。
他从杂物里找出十年未动过的手风琴,在无人的客厅拉起《纺织姑娘》。
她回家,在火凤凰昏暗的灯下跳舞,仿佛在燃烧自己最后的生命力。
她终于还是倒下。
在知道丈夫卖掉房子来救她时,这段因为赌气的婚姻终于和解了。
她在进手术室时伸向丈夫的手,被紧紧回握。
然而李丽还是去世了,在新年的第一场烟火之前。
她的灵魂缓缓起身,抚摸为她守夜的丈夫的头,走到窗边,沉默的看烟火。
家庭伦理片。
一场突如其来的重病让生命只剩下寥寥数周,于是想放纵自我,重活一回,才发现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虚无缥缈,只有现实生活才是自己走完一生最后的依托,那个陪伴自己到最后的,并不一定是自己最爱的人,但是绝对是待你最好,对你最真诚的人。
生活注定如此,又何必挣扎,虽然被人追赶是因为不合规矩,冲破俗套所致,赢回自我是多么幸福的事,就像脸上最灿烂的笑意闪耀在阳光里。
女主是个纺织厂的女工,很有个性,一点不公正的对待她都会争论不休。
她丈夫是个买鱼的商贩,两个人的孩子由女主带到厂里照顾。
有一天女主突然晕倒,经过医院诊断是白血病,但是家里又付不起治疗的费用。
虽然丈夫极力隐瞒,但是女主还是知道了病情。
一直抗争的她变得沉默寡言,女友告诉她有个舞厅,可以和男同志跳跳舞,还能挣钱。
于是她去了那里,但是还是很不习惯。
她准备以旅游之名,去寻找10年前的旧情人,但是找到旧情人后,才知道他过得也很好,有了孩子。
并没有受到自己的影响。
两个人一起去看北戴河的海,但是北戴河却结了冰,也没有想象的美好。
原来所有的美好都只存在于想象里,一旦伸手触及,才发现平庸得让人失望。
她逃离了与初恋的相守,准备去自杀,但是鼓不起勇气。
最后她还是回到了家里,茫然地看着这片即将改变的土地,原来的纺织厂关门了,马上就要下岗回家,原来的院落满是苍凉,好想正在孕育一场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这些已经和自己没有关联。
因为女主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以为是将就的生活,但是陪伴她到最后的还是老实巴交的丈夫,他买了房子为妻子治疗,用最简单最纯朴的爱去温暖妻子,其实这样的爱还不足够温暖嘛?
还至于为了遥遥无期的10之约,为了几百封一去不回的信而纠结难忘嘛?
我觉得最后她轻抚丈夫的额头就是回答,她觉得只有回归家庭,陪伴自己到最后的爱才是最真实的,她想明白了。
虽然冲破规则,不守规矩的活着真的很幸福,很刺激,但是这所有的都是过眼浮云,只可以用想象去丰满,去美化,真正来到跟前,就残酷得有如北戴河冰封的湖面,苍茫的沙滩一样。
余男的表演真心很好,对于这个女人的身世很是同情。
其实老一辈人的爱情就是这样将就着就过了一辈子,真正喜欢的人只能存在在记忆里。
争着吵着就过了一辈子,到底爱不爱想不明白。
但是正是这么简单纯朴的爱情,却焕发出最动人的陪伴,最真情的付出。
对生活的挣扎,一下子就颠覆了整个世界。
镜头中的世界应该是上一代人熟识的。
一起上下班的作息,嘈杂的厂房,一起唠嗑的午后,相互依偎的二八大杠,满目霓虹的舞厅,大红大紫的衣着,挤成一团的客车,时代即将把所有送去历史,但是有很多人不适应,或者说还没有准备好。
但是这里的记忆有时还是很怀念,就像高高挂在墙头没有玻璃的窗户,窗框上满是飘零的灰絮……
很饱满的情节,王全安的本子越来越好了,没有呼天抢地,没有悲天悯人,死亡濒临并没有被滥用,而是一个寻找自我的契机,讲述着小人物如何看透彻自己的生活。
当然仍旧带着骨子里的宿命调调。
冬游北戴河的设置显得特别有意思,很另类甚至显得有点冷幽默,但是却很恰当,其实满足就那么简单。
女主生活平静,直到自己得病后,又激起了青春的回忆,远赴北京,只是为了给自己的青春有个交代。
纺织厂女工的青春,也和厂子的破产一样,要结束了。
传统工人主导的国有企业,她的青春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结束了。
苏联歌曲纺织姑娘,是一曲青春的别离之歌。
而在澡堂里跳舞的年轻姑娘们,她们的青春,融入了新兴的社会服务业之中。
我喜欢余男的很,漂亮又大方。
她的表演不矫情不造作。
片子一直很平淡,如果王全安要的就是这种普通人的劲儿,那目的达到了。
片尾最后两个镜头,余男下床走到窗边和在铁路上边跑边笑,一个虚一个实,生命很美,余男很真。
另,她的角色很像吴越在09年那部《前妻/老丁的春天》里的样子,尤其是病发的痛苦样子。
90年代的一座西北城里,一座落魄的纺织厂正以巨大的轰隆声,打算与这个时代对抗告别。
李莉从主任办公室气愤走出,随后跟着主任的拉扯,李莉依旧大步向前走,随后去了员工澡堂。
她叫李莉,是个略有姿色的纺织厂女工,人到中年,孩子7岁。
每天生活翻来覆去,连分针走线的机器,她都可以不看一眼的盲操作。
女工们的生活都是如此,每天最开心的是下完工,跟同事们一起边洗澡,边吐槽领导,八卦家庭,骂骂老公。
她的老公是个退伍军人,少言、木讷、善良,下岗后在市场给人家卖鱼。
加上李莉也不爱说话,夫妻两人每天交流仅限饭桌,爱的表达,是老公给她夹块鱼。
平静的日子要从一次单位合唱时,李莉晕倒说起。
血癌,去医院检查后,医生支走李莉,询问了下丈夫家庭状况,之后也略有沉默。
站在门外听到一切的李莉,除了在卫生间哭悄悄一场,一次自杀未遂后,日子依旧如初。
生命最后几个月,她突然想去找10年未见的初恋男友。
面对李莉要去北京“旅游”的计划,丈夫没多话,隔天送她去车站,也只是象征问问,用不用陪你一起?
李莉带着心里装着10年的地址,去了北京印刷厂,经过2天周转,终于在一个老车间尽头,看到了10年里,她心里装着的男人。
而这个那人并非飞黄腾达,高大帅气,她远远的看着,那个印刷旁一个个头矮小、头发凌乱、意志消沉、打着盹的男人,除了戴眼镜之外,跟李莉老公形象与气质上没大区别。
两人下班后,找了间老北京火锅店坐下,边吃涮肉边聊彼此10年来近况,无非就是小心翼翼问着老公、孩子、工作,当初。
从李莉和男友的谈话得知。
男友当年是他们厂的文艺骨干,会拉手风琴,很受女同志围观,李莉父母嫌弃这不正经,因此反对。
加上男友是北京人,赶上从西北调回北京,两地后两人也没联络。
而倔强的李莉为了报复父母,选择了现在的丈夫。
也间接选择了无爱婚姻。
这十年,李莉从各种挑刺吵个架发泄下情绪,到后来日子长了,架都懒得吵。
这种情况直到李莉父母相继去世,李莉父亲在死前看着女儿不幸福的婚姻终于承认不应该干涉她的选择。
这个迟来的道歉,令一直与父母较劲为生活乐趣的她,开始不知所措,不止该怎么活了。
日子过一天算一天,连个奔头都死了。
别的女工下班后,无论是生活没意思还是赚点小钱,由老公陪着去舞厅跳舞赚钱补贴家,李莉不屑这个,也没那心情,每天奔走在家、孩子学校、单位、补习班之间,唯一消遣是在单位后门抽烟。
对于李莉来说,丈夫就是个合法同居者,互不干扰,相安无事,万事大吉。
初恋男友这边日子也没好哪去。
回北京后,2年内知道李莉结婚了,心灰意冷之际,2年后也跟自己女徒弟结婚了。
婚后生活还算平静,就是前几年妻子车祸,撞傻了,经常会不正常。
有个女儿,像曾经的他一样,热爱音乐,一家人住在老旧的筒子楼里。
而更惊讶的是,这次对话才揭穿一个真相。
原来,李莉曾给初恋写过百十封信,初恋一封没收到。
即使在10年后知道上天捉弄,两人也好像也没什么惊讶,或者在精神与物质双重匮乏的生活重负下,人生所有事都已看成是上天的安排。
李莉和初恋男友还是一起去旅游,地方就是初恋男友10年前兴致勃勃介绍的那片海,北戴河。
生活在西北的李莉幻想了10年,海是什么样。
在凌冽的冬日,干涸的北戴河,风景没什么欣喜。
也许风景还是那个风景,看风景的人心情不同了。
从北戴河回来,她要完成第二个目标,自杀。
结果在火车轰隆隆驶来,她从铁道上爬起,抱着头等待火车呼啸而去,随后被铁路工发现,铁路工一遍骂,李莉一边跑,一边笑了。
这可能是纺织厂机器轰隆隆之外,生活中的最大的“动静”。
当初选择男友也好,现在丈夫也好,无论哪种生活,日子都在向前走着,还能奔跑的力气,追逐就是希望。
而让李莉意外的是,从北京回来,少言寡语的丈夫决定把家中唯一财产,房子卖了,给李莉治病。
虽然医生更建议把财产留给孩子教育更有用。
初恋男友从北戴河回来后,从仓库中翻出尘封多年的手风琴,好在除了灰尘,琴还能弹。
曾经熟悉的旋律伴随10年不熟练的手指,竟也悠然发声。
镜头远去,男友独孤而安静地享受着这一刻,或许10年,再见面,他也放下了内心的怨恨纠葛,释然了命运给你安排的剧本。
在即将到来的新年,李莉在病房中苏醒,从没多余动作的李莉,摸了摸熟睡中丈夫的头,站在窗边。
此刻是一年的终结,新年的开始,假如生命重新来过,她会对生活有重新的思考吗?
02这是王全安导演拍的一部西部小城故事《纺织姑娘》,在西部纺织衰落和下岗潮的大背景下,普通人的命运像浮尘一样漂浮不定。
看不到未来生存法则,又纠结在当下的不如意,加速了李莉倍感窝囊的心理,被体制束缚,被无爱婚姻禁锢,生命无所适从,用一生时间咀嚼报复,用抑郁寡欢折磨婚姻跟自己较劲。
而这是时代的错还是个人的选择呢?
本片中除了李莉之外,另一位女工的故事,可能就是“生活将错就错”的令一个版本。
女同事婚后患有乳腺癌,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丈夫过不下去了,决定离婚,孩子归她,她也能理解同意了。
下班后,精心打扮去火凤凰舞厅跳舞,一次5块10块,1个月下来比上班赚得。
女同事也不光为了赚钱,只是重生之后,释然了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在那一首首短暂的舞曲中,片刻忘记痛苦,单纯的放松开心。
厂子黄了就黄了,一天专心跳舞也能赚钱,赚了钱想吃什么买什么,亏了自己又得到什么呢?
或者跟李莉的气傲相比,这女同事活的卑贱了些。
但做人的前提,难道最重要不是要开心吗?
反裤衩阵地博主说过:“不纠结就是好人生”。
中国有句老话:“心刚命不强”。
心气高自然是好事,心气高的人追求进步,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功有所成。
但有时错误的地方在于,用错要强的地方,当这种要强无法企及改变现状就容易变成固执,偏激。
一旦与想象的未来背道而驰,只剩下郁郁不得志的痛苦。
03就像李莉,年轻时个子高挑,长相好,皮肤白皙。
人到中年去舞厅跳舞,还能吸引不少男人邀请。
她看上的男人一定是优秀的人,比如厂里文艺骨干有才华的初恋。
而父母不同意,不选择迂回战术,或去北京问问情况,而直接找了个老实男人结婚。
婚后好好过出个样给大家证明眼光没错,是你们错了也行。
婚后挑毛病找刺就为了发泄压抑。
越要强的人,有时就越爱钻进这牛角尖,受限与这种个性,适得其反。
一,误用要强的手段,把婚姻变成报复父母的干涉的方式。
二,认为自己要强,聪明能干,勤勉自律,怎么样都能争回这口气。
却没想过用错地方的要强,再优秀的品质,恐怕也敌不过在命运蹉跎的无力回天。
年轻时,人人心中都有一种生活,叫做“幻想的生活”,想着我们都可以凭一己之力收获想要的一切,有些人实现了梦想,有些人没实现,只能在生活片段中收集幻想。
再过几年,现实生活打击一个个接踵而来,天灾人祸,我们发现生活有它的安排,就像那失踪的100多封信,绝不是凭要强、个人能力就能为所欲为。
有人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但又很难说哪种选择就明智。
假如,李莉当初父母没反对,而是跟初恋去北京,也许车祸的那位就是她,她们还是清贫的生活稀释爱情。
或许吧,情人饮水饱。
但人非圣贤,谁能无过。
与其用来纠结,不如将错就错,心气要有,但该撤的幻想要撤,不执迷过去,不幻想未来,认清,认真享受当下,才不会在生命突然终结时候,感觉自己啥也没捞着吧。
Extended Reading 延伸阅读张丹峰、何洁、刘强东、许志安出轨,婚姻中外遇要原谅吗?
德云社吴鹤臣17万手术众筹100万惹争议。
直白的行善,形同作茧自缚被性格拖累的中国人陶若素,微信公众号“若素笔记”,用心理学回答两性婚姻,女性成长。
第一次看王全安的作品,第一次看余男。
他们是成功的,吸引我在电视旁坐下。
作为90后或许这些记忆离我们更加遥远些,我们生活在城市中心的车水马龙之中,看惯了夜幕下西安城的繁华,未曾听过车间中的嘈杂。
纺织城,在我们这代很多人眼中是个装B的字眼。
他早已变成艺术区,废弃的厂房被分割成不同的工作室。
张冠李戴的根据地。
是文艺青年的朝拜之路,是摇滚小生的必去之地。
在西安生活了20年,去觉得对生活人之太少,除了常说的 “梦幻套餐”,“千年古都”,或许我的了解不及一个外乡人。
听着余男一口地道甚至有些过土得掉渣的陕西话。
我走进了纺织姑娘,走进了那个时代底层的西安生活。
我不是要歌唱今天的幸福生活多么来之不易。
我觉得压抑,93分钟的影片,我见过李丽两此笑容。
第一次出现在与昔日恋人的合影上,我们或许只将目光停留在从韩国来的那张照片上,给我们留下她阴郁的脸庞。
再手拂过发丝的之后,她抬起头,有那么一瞬间,她的嘴角露出过一丝笑容,转瞬即逝。
我相信那一刻,她是释怀了的,就如她所说,因为信没收到的误会胜于被一方抛弃,释然了,对十年的怨恨等待变成那一抹笑容,留在记忆里,可笑容里终究包含着更多隐忍与压抑。
第二次,是在影片的结束。
当心电图不在有节奏震动,她眺望窗外,看着守在身边的丈夫,她是幸福的,是被爱着的。
回到卧轨的那天,身后的责备声也变成了幸福的基石。
她奔跑,快乐。
那才是发自内心的,笑。
纺织厂 我从小长大的地方 父母长大的地方 祖母外祖母奉献出青春的地方 用兄弟的话说 我是根红苗正的一厂人陕西导演 西安拍摄 陕西方言 一切给了我看这部电影的理由 取景在西安纺织厂 没有来咸阳 开始还传说回来一厂拍影片开始让我很兴奋 熟悉的场景 一厂没破产前 每晚风轮电视台会播放企业新闻 余男的工作性质应该是织布工 如果我没有看错 和妈妈是一样的都是上个世纪初期成立的纺织厂 经历了共和国的最初岁月 为GDP之类的贡献巨大 厂房 澡堂 下班 勾起很多回忆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的转型 让这类国有企业纷纷破产 那个年代也就结束了影片女主角所面临的问题我很熟悉 双方都在纺织厂上班 家里给孩子无限期望 每个月累死累活那点工资 家里不算富裕 但也平淡的温暖 不敢遇见个大事 买房 看病 会要了纺织厂工人的命 前几天看凤凰的节目 鞍山的煤矿企业倒闭 当年的国有大企业 说没就没了 工人对企业不舍 他们的青春 闾丘说 也许 在我们政府有能力的时候 可以给这些社会大发展下的牺牲的人的利益 做个补偿之后的故事 跟纺织厂并无多大关系 有关爱情 婚姻 有多少人是只为结婚而结婚 为的只是有个依靠 有个家 有个孩子 他们叫 过日子 这里 感情的成分不必太多 爱情是奢侈品 但我觉得 很失败 整个影片 细节并不是很好 突出 吸引我的 只是“纺织”二字 没有看出在大变革的时代中一个女工的命运 PS 余男的妆扮 部分有些时髦了 纺织厂的女工 是没有那么多心思很资金去打扮的
1,余男、郝蕾和秦海璐是最爱的女演员了(也提到郝蕾和秦海璐,我称之为“躺枪爱”——提到别人的时候,总能想到他或他们的一种爱。
) 2,我要说,余男真好看。
1999,王全安拍了《月蚀》,2009他拍了这部《纺织姑娘》,主演都是余男和程正武。
这是10年整一回吗?
3,又是讲的血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然后医生自取的“难治性贫血”这名也怪有意思的。
),去年徐峥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也是讲的这个病。
4,女警,女护士,纺织女工。
5,这可能是余男拍电影笑得最多的一次。
那么真实好看的笑,让我想她那年一定常遇见了好事儿。
另外,好演员最懂得以喜形表哀情了。
6,方言拍的片普遍比普通话拍的好看。
7,169的余男跳舞真的不咋地,应该不是假装动作青涩,而是真的就不咋地,哈哈!
8,程正武和医生都演得相当好。
那眼神真诚、有度。
9,一个简单的故事,没有伦理争论,没有狗血剧情,却让人愿意记住。
说实话,平淡得可怕的电影,明明是那么千折百回的故事,却以那么平淡的口吻在讲述。余男很瘦,很低调。。。。
【补完】突然想起来上课时看过的,貌似没看完吧……
生命就是上帝手中的一首乐曲,或急促或悠扬或高昂或低沉,又或者在那并不似尾声的地方就戛然而止。冷酷命运里没有烟花,只有当它结束了我们才能看到窗外绽放的璀璨。王全安镜头下的“苦”简直像极了昨晚那杯连花清瘟颗粒泡的水....
伪文艺
这电影现在看就有些过时了,其实也就是2010s的作品,只是这绝症+失业+寻找昔日恋人的组合拳就很俗套了,通过个体遭遇折射下岗潮那一代人的悲剧命运,意识是好的,比如兼职舞女的部分,就是始终没有更深入地触及到底层群像,好在余男表演出了人物的失落和遗憾,铁路旁寻死那段不错。
也许在当年会有更好的观感,时至今日文本表达已不新鲜,而电影语言也没有太多惊艳之处。
矫情。
长叹一口气,好烂啊,怎么会这样呢。我不知道是我对历史的不了解造成了我对这个时代设定好的整个混乱感;还是我对海报的理解给我带来纪录片风格的一个暗示。我被这我本不预期承受的文艺感,击垮了。
我怎么说呢.......场景很熟悉......
澡堂里的纺织大妈
为什么为什么我只记得那天我俩赖床她穿着红裤衩躺在我怀里安安静静的看完了这部片子?其它的一切都记不得了
淡淡的,但两段自杀戏很有味道。一直期待着爆发,到头来也只是笑着跑在铁路边上作为结尾,也许底层人民的生活也便如此罢了。导演将电影生活化,而不是戏剧化。
毫无疑问,卑微渺小的《纺织姑娘》是滚滚历史浪潮下一个时代的挽歌。比较遗憾的是王全安在这首大合唱当中加入了过多戏剧性(诗意)的“高音” 段落,作者这样处理无非想要照亮人在被剥夺生存权利之时的愤懑和挣扎。然而实际上无论是环境还是底层工农这种垂死时的无助时常是活在不被人们注意到的暗角里,他们与命运作着抵抗忍气吞声的姿态往往也是被工厂以及社会选择性忽视的对象。影片从走出去开始渐入佳境,那场寻爱之旅既是对与幸福生活失之交臂的弥补,也是对个人与时代彼此错过的抚慰。
余男长得真有味道 不过电影看完就一个感受 压抑
悲剧感
这是小孩纸能看的?
女主的长相和装束让人出戏 尤其是发型,完全跟老公和情人不搭调,这么天生丽质难自弃,摊到谁也都会为老公挫成那样,初恋情人未老先衰郁闷得想死,一家三口就儿子说普通话,并且老妈的京片儿那么正宗,又一次让人出戏。结尾真是做作的败笔,一颗星给工厂怀旧,一颗星给演员的敬业
生活终究是苦的,唱的纺织姑娘,舞厅的狂放,十年前的初次恋爱,终究只是放着药的蛋糕。
中国版《无我的生活》,余男满给力,除了说普通话的时候出戏。被感动到了。
人太渺小了 经不起一点点天灾人祸的摧残 热爱生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