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执导的电影,如果偶发现有人在看偶的片子时睡着了,偶会觉得奇耻大辱,但是《白银帝国》,偶确实睡着了,倒不是因为偶有多困,而是因为它确实有改善睡眠的功效,建议近来睡眠不好的同志们可以一览。
姚树华,《白银帝国》前半段就让我记住了她,亏得她还是享有盛誉的短篇小说家,亏得她也敢说自己在美国戏剧界镀过金,在偶的国语词汇里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评价她,不是不够轻,而是都不够重。
偶实在是专业不对口,偶实在是没有什么人脉资源,实在是没有某个财团支持,要不偶敢说,这样的垃圾电影,她能拍,偶也能拍,有的不是创新,不乏的是通病。
影片一开始,运用了旁白,这样的旁白与其说引子,还不如说是在下定义,简而言之,就是从前有个大户人家,忒有钱,当家的有四个儿子,其中最不喜欢的是郭富城饰演的老三。
作为一把手,老爷子不喜欢老几都可以,不过总得有个所以然吧,毛主席他老人家早就说了:“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作为影片,总得给观众一个交代吧,完全可以把郭富城刻画成一个败家子嘛,吃喝嫖赌抽,老爷子看不惯,不喜欢他;或者老三出生的时候发生了不吉利的事,迷信的老爷子嫌弃他也成;再不成,可以说生老三时造成了夫人难产不幸早亡,夫人正好是老爷子的爱妻,为此,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爷子还是耿耿于怀。。。。
不管怎样,总得给我们个交代吧,不然扮相如此正派的郭富城,有情有义、极富同情心的三爷,怎么讨厌的起来呢?
要说一点没交代,也有失公平,影片开始画鱼的那段就是明证,导演“高度概括”、“极度象征性”的一带而过,为此,偶也不知道该怎么评论,只能无语。
该影片所要描述的是最不被看好的地主子弟老三字在家族事业出现力危机时,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故事,他虽然最不受老爷子看好,但还必须受到重视,必须给他机会,不然此故事就不是此故事了。
您别说,导演还真考虑到了,她早规定好了,老大吃斋念佛,性格必须懦弱,必须不适合在商场重打拼;老四十足的富二代的代表,抗击打能力太差,而且还疯掉了;最具竞争力的要数人家老二,办事果断重实效,有老二在,老三也只能边呆着去,那怎么办?
还是人家导演有办法,骑马摔死,只剩老三了,他就是不脱颖而出也得脱颖而出了,嘿嘿!
海归的导演就是有一套!
该影片讲述的是山西晋商的故事,偶历史学得忒不好,偶不知道在老爷子的年代,“放眼看世界”的思想意识发展到什么程度,是否发展到一个内陆的土财有如此的先见之明,居然为自己的儿子们请了个外语老师,而且偶也不知他让儿子们学外语干吗使?
是处于对外贸易的考虑,语言越来越显得重要,还是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跟当地的传教士们做有效沟通。
导演就敢这么安排,牵强也是它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魄力?
再者,偶搞不清楚影片是讲究还是不讲究,您要说它不讲究吧,从影片中,我们确实能找到导演努力再现那个时代的影子,比如年终财务结算、一院子算盘和会计的场景,您要说它讲究吧,影片里表现的男女之间的伦理关系又超越了古代男尊女卑、女子三从四德的范畴,影片中老三跟继母的不伦恋,在这个封建家庭里,几近公开化,人言可畏的社会生活中,奇怪的是影片中却没有丝毫的闲言碎语的痕迹,儿子在老子眼皮子低下要给老子戴绿帽子,封建的礼数竟沦丧到此,偶不知道该怎么解读,或许也只能说导演不落窠臼,有所继承,同时又有所超越吧,嘿嘿!
偶没看完,看到继母赶车送别老三时偶实在看不下去了,或许这部电影太真空、太理想化了,偶欣赏不了。
偶在这部电影中看到了陈可辛的影子,这种下定义、不解释、不铺垫或很少铺垫的行径,在他的《投名状》中也不难发现,偶不知道李连杰跟徐静蕾是怎么回事,一见钟情还是怎么回事,偶确实没看明白,徐静蕾跟刘德华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危机,不清楚;李、刘、金结为生死之交的基础是什么,偶找不到他们友谊天长地久的证据;什么样的性格导致了李连杰后来的背叛,没有充分的铺垫。
偶甚至觉得徐静蕾的角色是多余的,她的存在就是要诠释那两句誓言的后半句:“乱我兄弟者,”。
难道我是要质疑陈可辛吗?
也不是,偶只是觉得他,包括姚树华,也许很有才华,但并不适合执导这种场面有些宏大,又有些历史背景在里面的影片类型,不客气的说,他驾驭不了。
想到此,偶禁不住要赞一赞《教父》的导演科波拉,影片一开始,描写的是教父的女儿婚礼的场面,场面之宏大,演员之众多,关系之复杂,绝对高难度,但是导演处理的就很自然,交代的也很清楚,该渲染的渲染、该铺垫的铺垫,有条不紊,条理清楚,丝毫不做作,这样的导演才是有功底的导演,才是实力派,才是高品位的观众喜欢的电影导演类型。
中国为什么老拍一些有争议的电影,难道就不能拍一部像《教父》一样有水准、一拍拍三部、部部被评为美国100年电影前一百呢?
当然,美国也有垃圾片,但中国最起码应该有一两部真正能称之为经典的电影作品吧。
作为观众,偶是不是太苛刻?
相反,偶倒是觉得中国的观众太过仁慈、太过包容,其实我们在所谓大手笔、大制作的电影面前,是没有话语权的,他们拍什么,我们就看什么,完全是被牵着鼻子走。
要知道,我们是观众,我们才是爷,而且必须是难伺候的爷,该骂的时候就骂,骂也是为他们好。
如果《白银帝国》以这样的表现,还能在中国电影圈中获得褒奖,获得殊荣的话,偶不会很气愤,而是会觉得很逗,这不就是玩笑、游戏吗?
纵观现在这个国庆档期,不想走革命大路线,所以才选择看一下白银帝国,本以为能成为所谓史诗型的片子。。。
可是,看了才发现,那些都是骗人的,原来现在做电影的也都标题党泛滥了。。。
实在可悲。。。
我想起白银帝国这样的名字应该讲他们这个山西票号世家的兴衰的。。
可是没想到,这个故事那么烂,东一榔头西一棒子,郭富城莫名其妙的就当了家,当然前提是他的几个兄弟很背的都出了事儿,然后故事里家族商战倒不多,儿女情长到不少,而且很俗套很诡异,先是说郝蕾是郭富城的继母,在家里是个很诡异的地位,别人都很少提起她,然后又讲郭富城跟她有过一段情,可是“很悬念”的是她竟然嫁给了他爹。
请注意我这里的悬念是打引号的,其实一般观众看到这种狗血情节大抵都已经有了几种想法,阴谋论呗,要不就是以家里人作威胁,被逼嫁入,好吧,看他揭晓的答案,原来是郝蕾的爹骗她说要让她嫁给郭富城做妾,然后进门就不是那么回事儿了。
暴汗。。。
其中还假死了一回。。。
真够可以的。。。。
我想,我幸亏没去电影院看。。
要不这几十块钱人民币花的也太怨了。。。
作为一个山西人,本来很期待这电影的。
吃完晚饭和父母一起看,结果你给我演老三和女人(未来变成了继母)做艾?
你知道我有多尴尬吗?
这种情节和晋商有一两银子关系吗?
没有,三番两次的出现这种回忆,演的那么详细导演是想做性教育宣传片吗?
还“我害怕”“痛的叫出声”,服了片名白银帝国,说是写晋商,结果大篇幅演老三和继母的二三事,继母和外国女人讲述自己的爱情故事。。。
笑死,想看晋商还得看乔家大院什么垃圾白银帝国,取这种名字我还以为是外国片,中国不说帝国,只说王朝吧?
形式大于内容的最好证明这一,借用网友的话,“只见白银不见帝国”。
片名弄得跟史诗大片似的,但在片中你看不到晋商的发迹历史,看不到动荡岁月里的商战纵横,看不到跌宕起伏的金融传奇,你所看到的只是一个发生于大宅门里的乱伦故事。
引用:“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原著白银谷更适合拍电视剧。
就这么部烂片还获第1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无语
史诗般描绘了晋商家族在时代巨变中的浮沉——从一碗粥换三十两银子起家的传说到康三爷违逆父亲维新散财,其间的家族传承、为商之道、义利取舍、爱恨情仇,无不令人动容。
撷取片段一二:商战手腕谋略固然有趣,女性视角自然更关注情感:郎才女貌正当年华的三爷和老爷的留洋夫人,不过是继母和继子的关系。
压抑和坚持,真爱,在那种艰难崎岖的环境里依然倔强生长。
是什么造成“想爱不能爱”的局面?
影片倒叙、穿插给出全貌,老爷的老谋深算、温情流露,三爷与教书先生的情投意合彼此相许,大使女儿的坚持自我绝不妥协,既是悲剧,又不至绝望。
三爷以为心上人被迫死,在灵柩前久跪不起,对不能僭越的父亲痛恨又无言,用力捶打胸膛,一下,两下……再度见到已经“亡故”的旧人,惊、喜、伤、愤,获知前因后果真相的三爷,深深自责:“我害了你,还恨你”。
对于死过一回的一对恋人,为了各自的生活再继续,狠心离别,纵如此,为着更重要的情怀、或者说责任,生离总还胜过死别,不再有激烈的奔跑、急切的言语,只是一个说:“你要好好活着,你要活着”,一个答:“好”,“好”,还是“好”。
创业难,守业更难,老爷承负了巨大的产业,又担负了祖宗、家族的厚望,他不渴望天伦之乐吗?
他不倾慕热情的青春吗?
自觉地割舍,习惯地利用。
伤害,同时又是佑护、教育。
白银帝国的荣耀、权势、享乐,都不是他最终的追求,儿子的反对、异心、抉择,最让他难过。
最传奇的是,他再度为家庭留下传宗接代的男丁之后,以年迈之躯,竟然离家出走,一去不回!
抛家舍子,无影无踪,怎可能是这样一个封建家长的作为?
这一笔,激动人心,就像《大象的眼泪》里闯荡一辈子的马戏团兽医逃离养老院再度扒上火车!
经营票号,做生意,做人,讲究的是义,老祖宗为后世留下银子时也留下训诫“义”,不过我更多看到的是“舍弃”,为感情、为义理、为人伦、为自我。
文/老晃 说有个人去医院看病,跟医生讲,他看不清远处的东西,医生把他拉到外头,指着太阳问,那是什么?
病人答是太阳。
医生不高兴了,那你还想看多远啊?
姚树华拍了《白银帝国》,讲金融道德、家族承传,讲三公子和二奶奶的爱情……想说的太多,一口气都说出来,口水飞的很漂亮,但主题涣散,还是等于什么也没说。
这电影硬件扎实,前半部不错,后半部没劲,还有个原因是太喜欢说教。
姚树华的儿子说的对,你把好看的都去掉,这没法是《教父》。
一个表面给富人上课,实则对穷人说教的东西,怎么可能《教父》呢?
商人该怎么行商、怎么做人,这不是一个电影必须要弘扬的东西——弘扬,这个词本身就恐怖。
电影就说人性的挣扎最好,善恶是非的错综复杂,生死爱恨的取舍之道……你非告诉我这个是对,那个是错,真不必。
商人也是人,这不用讨论,商人也爱国、爱民,这不用讨论,如果非要拿出来郑重其事的说事,只能说明这些东西已经不在了。
好东西没承传下来,你再弘扬,就不是锦上添花了,更像是挽歌。
都说在中国“站着提意见的太多,蹲下来想问题的太少”,姚树华倒是个蹲下来想了很久问题的人,可她想多了,想远了,这电影就不纯粹。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消灭所有富不起来的,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当然是反讽、是调侃,心狠手辣的样子,其实手在抖、心在酸。
经济社会的运行,是个复杂而艰难的东西,确实需要把“做生意就是做人”当作重要信条,可做什么不是做人呢?
做饭也是做人,做小姐也是做人,别把商人做人看的那么与众不同,那么至关重要。
否则,穷人要不高兴了。
主题够简单,也够深刻——做生意就是做人。
讲的是过去的事情,可是很有现实意义。
不过,真的能指望一部电影对物欲横流、诚信缺失的当下起到什么触动作用吗?
影片开场做足了史诗的范儿,影片里票号生意随着国家命运起起伏伏的过程也确实够史诗。
可是也许创作者觉得光是所谓“中国华尔街传奇”撑不起一部100分钟的电影,又加上了父子两代人为了一个女人的爱恨情仇。
于是,这部影片就变得不那么纯粹了,而不纯粹的电影很难拍得好看。
不是说史诗片里不能有爱情,但是要适可而止,不能喧宾夺主。
而爱情片如果牵扯到史诗,一定要把人物命运与时代变迁绑定起来,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乱世佳人》,不能像这部片子这样你史诗你的阳关道,我爱情我的独木桥。
或者干脆不要史诗,像《菊豆》那样来一场纯粹而直接的不伦之恋,也倒干脆。
片中关于票号生意的戏份被爱情戏挤压去不少,结果匆匆忙忙,却意犹未尽。
爱情戏拖泥带水地抻了半天,结果我也没弄明白康老爷为什么要为了娶杜筠清搞一场密谋,而且密谋了还让她与正值怀春年龄的老三接触。
难不成这是山西票号培养接班人的秘密手段?
此片已阅 甚是失望还引出俩困惑:1.郝蕾在里面怎么跟荷尔蒙似的,每回出场来打一针,男人们就激灵了2.邱掌柜说要死心踏地报答老三,咋整出来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最后的背叛看来果然是要看书去也白银谷白银谷!!
~!
仁你妹的义,全文松散的不像话。。。
道理是要观众自己认可悟出来的,不是你把仁义挂墙上就仁义了的。
华你妹的尔街。。。
恶心谁呢?
整个那么恶心的康老五在那里画外音有一丁点的必要么?
可惜了那么赞的水墨海报,可惜郝蕾和郭天王的裸体。。。
张铁林阿玛说话能别带那么多重音爆破音不?
最爱白头发保镖爷爷和一干手下,你们卷起辫子的时候我都要哭了,这两颗星是献给你们的。
咣一下就十年后,我整个人都斯巴达了。。。
那个后妈。。。
NC啊,切子宫,露天浴,跟洋婆子GL,还玩假死,然后又玩消失。。。
有意思么。。。
当康老爷2啊?
处女作果然很容易仆街啊。。。
把作者也带NC了,估计被海龟忽悠了。。。
全片唯一认可的思想是传宗接代,我要三年后也造个儿子出来。。。
如果“第五代”指那批导演的话,那他们当然都还健在,而且是当今中国电影的脊梁骨;如果“第五代”指特定的艺术风格、流派的话,那早就烟消云散了——本文的标题正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
在《白银帝国》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第五代母题:对父权的反抗(通过仪式化或肉体乱伦的方式)、对历史背景的大写意描摹、对民族文化的寻根式挖掘。
不过可惜的是,《白银帝国》空有一副第五代的皮囊——虽金玉其外、面面俱到,但有佳句无佳章,全篇线索萦绕,头绪众多,天南海北都扯到马勒戈壁去了,铺的摊子堪称史诗,讲的故事则是一杯温吞水(甚至有些虎头蛇尾,难以收场)。
整部《白银帝国》走的就是家族戏的路子,用一个家族(主要是三公子)的命运来勾连出民族的历史轨迹(如果把片中几兄弟的人生起伏比照《教父》的话,我们会发现惊人的相似)。
当然,评判好坏都得有参照系,作为女导演姚树华的处女作,《白银帝国》值得肯定;可要跟《霸王别姬》《活着》《蓝风筝》一比,立马相形见绌。
不过这也不怪姚导,第五代的崛起,更多的应该归功于此前长达十年——或许是三十年——的文化压制,一俟有个突破口闪现,思想文化的大潮立马化作钱塘江涌。
由是,第五代的横空出世当然应该建立在整个八十年代大陆思想文化狂飙突进的大背景下来考察,失却了背后的这个强大动力,《白银帝国》的差强人意不难理解。
当然,能以“第五代”来比照《白银帝国》,本身也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大中华地区的电影事业正处在空前的整合状态中,事实上,《白银帝国》的主创都是台湾人,导演姚树华、制片人焦雄屏,再加上金士杰、恬妞的粉墨登场(金的短暂戏分已然让全片所有的演员黯淡无光,不过郭天王的演技飙升也是不争的事实),以及郭台铭的新台币,你把《白银帝国》看作是一部台湾电影也未尝不可。
而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姚树华做了所有台湾导演想做而做不到的事——对于只剩下《海角七号》苦撑票房的台湾电影来说,不投身到大陆,这样的制作规模只能是梦里水乡。
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很多来自于认祖归宗的传统思想,祖籍山西的郭台铭和姚树华联手打造这部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对自己身份认同的一次梳理。
不过在此之外,我更愿意把《白银帝国》看作是鸿海的一次危机公关。
这个危机倒不是特指金融危机,而是指内地的现实社会景况——在基尼系数总是跟股指成反比、跟房价成正比的状态下,全社会的仇富心理空前高涨,再加上鸿海的几次丑闻,郭所代表的新富阶层急需树立自己的正面形象。
而在大众文化娱乐至死的年代里,拍一部电影要比做N次慈善募捐(此举常常被草根阶层看作是十足的伪善而收效甚微)或硬广告的效果要实惠得多。
于是乎,《白银帝国》成了一则关于财富正义的寓言。
宣传语上想当然的出现了“中国华尔街”之类的词句,我看实则大谬。
在世界电影史上,讲述财富累积、企业发家的电影,其主旨大都是追溯财富原罪、批判赤裸裸的金钱主义、对人性的贪婪大加鞭笞之作,《华尔街》《赫德萨克代理人》《血色黑金》都是个中翘楚,而出于上述原因,《白银帝国》不得不反其道行之,要给“在商言商”的经济理性涂抹上道德神话的色彩,这种内在主题的断裂所表现出来的,便是影片叙事的捉襟见肘。
在《白银帝国》里,我们还可以清晰的看到主创试图把现代市场经济理念与传统儒家宗法思想对接起来——老太爷言必称“亲则乱”、“财东不管事”等信条,似乎闪现着职业经理人的现代管理色彩,但他对三子驭人术的谆谆教导,又迅速的《资治通鉴》化了。
所以,新富阶层们寻根寻到晋商,其实是一件相当可疑的事情——西帮票号身后,靠的究竟是封建宗法经济的逻辑还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理念,估计一时半会说不清楚。
所以,通篇看下来,《白银帝国》借了第五代的尸,还的却是新富阶层的魂,内外冲突、左右互搏。
坦率的说,姚树华对情感戏很熟捻,如果突出爱情线的话,估计能赚得些许眼泪。
不过莫名其妙的剧情转圜很快破坏了这一氛围。
《白银帝国》肯定不差钱,所以整起大场面来很过瘾,那场人肉计算机分红的戏让人眼前一亮,不过CG做出来的七匹狼太雷人,在剧情上也说不大通。
《白银帝国》的原著《白银谷》可能还是更适合拍电视剧,在这方面,内地其实有过成功的经验——同为女导演操控的同类题材,胡玫的《乔家大院》显然要超过《白银帝国》很多。
郭爷的《大宅门》就更不用说了,此类题材老爷子称第二,谁敢称第一?
(南方网专稿,转载注明出处及作者。
)
不值一看
没头没尾的片子
制作宏大精良,可惜所谓帝国又是一出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狗血事,且过于说教。
精彩不及书的一半。
电影院没得选,不过还成
还算有内涵。。
值得一看的。很多人觉得它不够好是因为意犹未尽。
觉得看得很舒坦,好好地看了一个故事……好久没这么舒坦了,就是张铁林太错气了。
剧情不怎么地的剧情片?
有头没尾
有了精炼的台词,有了大气稳重的布景,有了还原历史的诚意和执行力,有了一票能用心演戏的人......可惜这里也有一段狗血淋头的爱情。能看得出导演用心良苦,结尾“仁义”二字见诸纸端也足够动人,可惜郝蕾出现的所有部分都太温吞水,是为了缓和史诗感的严肃吗?十分鸡肋。十分没必要。
一场不靠谱的感情戏
付出与产出极其不成正比!!!哦,天哪~又是成人不宜的张铁林和郭天王……好银贱的世界
哎。。。。流水账一样的电影。仁义传达了,帝国看不出来~
《白银帝国》为台商郭台铭首度大幅投资的华语电影作品。电影内容改编至自作家成一的小说《白银谷》,讲述了清末民初富可敌国的山西票号天成元父子之间的传承和三角恋情。《白银帝国》亦是中台两地区少见的高制作成本的商业电影,光是郭台铭所属鸿海集团就对该片投资1000万美金。
主线不清是致命伤
头开得不错;中间部分爱情戏用了太多笔墨;蛇尾
故事挺好的其实,但感觉优点空洞。
大哥哥念佛,二哥哥瘫,三哥哥谈情,四弟弟疯~
这片子的原声真特么好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