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a那首自然是第一次惊艳。
It gets so dark那首是我第二喜欢的。
It gets so dark,It stays dark,Even when I turn on the light. It get so bright,The flowers bow to the Sun.Do you remember the lion?So quick and so strong.He had no master when his master is sleeping,And how his master does is sleep.天马行空的时间和空间跳跃,奇妙的影像。
找到了Jimmy的诗的集合:
《幼儿园教师》观影感受 《幼儿园教师》这部电影有个很大的优点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角度,可以从中看到不同的世界,可以解读出不同的主题,而不论哪一种解读似乎都能言之成理。
好的影片,可以提供多重阐释空间,单纯从这一点而言,这部影片还算是一部不错的影片吧,尽管豆瓣评分并不算高。
影片涉及到孩子的天赋问题,但并没有在如何保护天赋的问题上打转,只是简简单单讲述一个故事。
电影节奏就如诗歌一般缓慢,略显伤感的结局,也许能让人们把心沉淀下来,认真的去思考电影想要探讨的问题。
影片不算长,情节也很简单,一个普通的幼儿园老师丽萨,一个极具诗歌天赋的五岁孩子吉米,几首诗歌,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
丽萨生活在一个她自己所排斥的物质文化至上的世界,她渴望精神的丰富,她喜欢在诗歌的世界里感受温暖,身边也只有吉米能够与他构建起诗歌世界的精神桥梁。
一老一小,小众的诗歌,让人感觉有点梦幻与不可思议。
吉米出口成诗,丽萨惊叹之余如获至宝,将吉米的诗歌当做自己的诗歌,拿到诗歌写作班上与老师与同学交流,获得了极大的肯定。
“安娜很美丽,对我而言已足够美丽,阳光洒在她黄色的屋子上,就好像来自上帝的征兆”,这是一个五岁孩子随口而出的语言,的确诗意十足。
丽萨人到中年,遇到了这个年龄段一般女人躲不掉的烦恼,青春期的女儿和儿子极为叛逆,与丈夫的感情恰似死水微澜,没有多少生活的激情。
她很喜欢诗歌,业余时间参加成人诗歌班的学习,但是她才思一般、文笔平平,她一开始几乎不发言,更多的是倾听。
直到将吉米的诗作为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分享,获得极大的赞许,才让她感到精神上的满足。
诗歌,是她暂时逃离生活之网的精神家园,是她寻找自我存在感的精神栖息地,她只能在诗歌中放飞自我。
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极力渴望去支持和保护,生怕他的天赋骤然消失。
她开始了解吉米的家庭,父母分居,家庭不睦,虽然跟着父亲生活,但父亲忙于赚钱,获得了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没时间照看孩子,不得不委托于保姆。
但保姆对于吉米的天赋一无所知,这种情况下,丽萨请求吉米父亲允许由她来照看吉米。
丽萨带吉米去诗歌俱乐部登台朗诵,导致吉米父亲的反感,也让丽萨诗歌班的老师知道她盗用吉米诗歌的行为。
故事似乎从此开始转折,吉米的父亲给他转园,但不放弃的丽萨还是将吉米带了出来。
如何保护孩子超越常人的天赋,如何定义成功,如何规划孩子的未来,这是一系列现实的问题。
发现孩子的天赋固然不易,发现之后如何保护,更是难上加难。
丽萨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发现孩子的诗歌天赋,有心去支持保护孩子的天赋,本身值得肯定,但这其中有现实操作问题,有理解与被理解问题,有接受与被接受的问题。
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似乎是全世界共同的追求,不分国家和种族。
因此,当听说自己的孩子极具写作诗歌的天赋时,吉米的父亲并不感到有多么兴奋。
丽萨本无恶意,她绝不想伤害吉米,她只想让吉米最大限度的发挥她的天赋。
但她似乎有点着急,有点揠苗助长,她甚至不让吉米午睡,牺牲他的午休时间拉他起来作诗。
她爱才心切,但是方法值得商榷。
吉米似乎厌倦了老师的“纠缠”,诗歌创作本该是自然流露,老师的急功近利多多少少给了他压力,让他失去了一些原本自由作诗的乐趣。
他毕竟年幼,无法辨别老师对自己的爱真假与否,读不懂老师对自己“格外关照”的背后动因。
于是,当丽萨带着吉米外出,去感受大自然时,吉米误以为被绑架,机智的将丽萨锁在浴室并报警。
即便如此,丽萨依然隔着浴室门怀着善意,哭着对吉米说“如果没有我帮你,几年以后,你的天才就会被社会抹去,你最终会和我一样。
”丽萨的善意被误读,但五岁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值得肯定。
她无法去埋怨一个只有五岁的孩子,她没想到竟被一个五岁的孩子“反戈一击”,着实让自己伤痛。
丽萨也许错在自己的一厢情愿与一意孤行,爱没有错,但表达爱的方式如果选错了,可能会伤己又害人。
影片很短,甚至没有给一个丽莎被警察带走的镜头就匆匆结尾,空留下吉米的一句“我想到一首诗”。
丽萨可能面临牢狱之灾,这个曾经对自己关爱备至的老师可能要失去自由,但吉米是感受不到的,他心里只是想着他的诗,这就是一个五岁孩子的世界。
他的世界,是他的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反映,丽萨不是输给了孩子,是输给了孩子成长的这个世界,输给了世俗的教育。
丽萨不该固执的以一己之力与这个世俗的世界对抗,吉米的诗歌天赋不被认可,是人们不懂诗意的生活,丽萨有违常规的执拗,则是她与这个世界的脱节。
孩子的父亲不允许,孩子的叔叔不关心,孩子的保姆不在意,你何苦如此执着?
Lisa当了20年的老师,看了20年平庸的小孩子,意外中发现了一个天赋异禀的孩子,她像饿狼一般扑向他。
影片改编自2014年的法国电影《幼儿园教师》,讲述了一位幼儿园教师,Lisa,无意中发现班上的一个孩子,Jimmy,会不自觉地念诗,她嘱咐孩子的保姆要时刻关注Jimmy念诗,及时记下这些美妙的句子。
然而保姆却不当回事。
渐渐地,怀着对美的渴望,给自己背上发掘培养天才的使命感,Lisa开始走进Jimmy。
以下涉及剧透,请慎重考虑。
01 影片通过明暗交替的场景来展现几个对立的立场。
应该从小引导儿童的天赋,还是任其自由发展?
是否应该帮他挑选未来的路?
成为诗人,或成为商人?
要诗和远方,或是面包?
Lisa的善,如引导天赋的使命感,由一些明显的元素表现出来,比如直白的话语;Lisa的恶,如过度的自私,通过微妙的隐藏情节表现出来,比如镜头特写中人物的表情,叙事节奏中体现的人物心情。
这两种立场,通过应景的背景乐均匀展开。
观影时,有一瞬间你可以很确定地选择一个立场,但有时候你也会摸不清这其中的边界。
正如Jeannette Catsoulis在the New York Times上面写的影评,the director and writer skillfully fudges the line between mentoring and manipulation。
Lisa有着幼儿园老师的职业面善、职业宽容、职业耐心,鼓励让Jimmy发挥想象,让大家看到他的天赋。
嘴上老说,这都是为了他好。
她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抢救莫扎特神童的壮举,带孩子逃离低俗世界。
然而他爸爸并不吃这套,说,只希望他成为一个优秀的现实主义者,快快乐乐地成长,不用承受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沉重。
什么艺术,什么诗和远方,都是不能当吃饭的家伙。
02 有人说,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愿景”,是自己的“愿望”,是自私的,是绑架。
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就命令自己的孩子去得到。
但是如果连孩子都不是自己的呢?
自私得令人发指。
Lisa自己成不了诗人,逼着人家的孩子去成为诗人。
有“鼓励引导天赋”为借口,自私在这部片子里面,并没有表现的很露骨,但是足以能让观众察觉。
如Lisa经常去打扰正在午休的Jimmy,在幼儿园时经常找时间跟他独处,引导他念诗。
自私爆棚的时候,就是诗朗诵会的时候。
朗诵会场景的拍摄手法别有用心。
当时在台上的Jimmy已经开始朗诵,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但是镜头却一直停留在Lisa的脸上,在观察她的表情:得意,期待。
此时,本应该是主角的Jimmy,却变成了画外音。
镜头逼着观众把全部注意力放在Lisa的表情上,故意让观众产生不适感。
Lisa内心渴望聚光灯照在自己身上,期待听众的掌声和赞扬,期待得到自己该得的荣誉,成为“伯乐”。
在朗诵会前的排练上,Lisa让Jimmy提前准备好答案回应观众可能会提的问题,比如”Anna是谁”(Jimmy要朗诵的诗歌是关于一个名叫Anna的人)。
在Lisa看来,Anna就是一个美好事物的化身,是星星,是月亮。
但是后来Jimmy在朗诵会上却说,Anna的原型是另一个幼儿园老师。
此刻,她瞬间崩溃了,冲下舞台,仿佛遭到了背叛。
为什么是另一位老师?
她对Jimmy这么好,为什么Anna不是自己,而是另一个没有发现他天赋的老师?
她才是应该受到关注的那个人。
她希望成为Jimmy的灵感来源,她希望Jimmy的才华是属于她的,而不是拿来赞美其他老师的。
03 Lisa一开始在诗歌课上读Jimmy的诗,收到了夜校老师和同学的赞扬,得到了她想要的关注和认可。
她并没有表明这首诗的来源,也没有撒谎说是自己创作的,只是任由大家默认了她的才华。
然而这次“无意”的举动,却在后面的情节中,成为“欺骗”。
后来的朗诵会,也就是前文提到的朗诵会,她明知道夜校老师会出现在现场,仍带着Jimmy去表演她之前在班上念的诗。
这个时候,渴望被赞美成“伯乐”的迫切心理驱动着她,她想被更多人赞许。
朗诵会后,夜校老师愤怒无情地对Lisa说,You’re not an artist. You’re just an art appreciator, a dilettante.(你不是个艺术家,你只是个艺术鉴赏者,一个业余的半吊子)其一,Lisa无形中欺骗了夜校老师和班上的同学,大家以为她在作诗,但其实她只是在分享诗歌;其二,夜校老师原本对Lisa的私人好感源自她的才华,而不是她的赏析力,第二次被欺骗;其三,Lisa参与了他开设的诗歌课,如果这首诗不是Lisa创作的,那么只能说明夜校老师教导无方,自己的学生竟然将其他人的诗歌据为己有;其四,夜校老师成为“伯乐”的机会幻灭。
那句话,An art appreciator, a dilettante. 莫名突然戳中了痛点。
这仿佛就是在说某些人啊。
渴望不食人间烟火的世界,沉浸在幻想中,喜欢仰望着艺术大师的身影,但是从不去深究,更别说学习,只能拼凑几句粗糙乏味的句子,故作神秘。
Lisa嫌弃自己的孩子不够文艺,整天只想着party。
她的女儿以毒舌回击,说:我天天party但是每门课都是A,你天天念叨一百句诗歌也没见你有什么成就。
赏析和创作,两回事。
欣赏艺术是没问题,可以写一篇鉴赏文章,可以评论。
但请不要冒充艺术品的创作者。
04 在Jimmy爸爸强烈禁止Lisa和Jimmy接触后,Lisa偷偷带着Jimmy去了郊外。
这次郊游虽然很愉快,但是Jimmy很清楚地知道,这是一次“绑架”。
Jimmy决定要报警的时候,她对Jimmy说,This world is going to erase you. There’s no place in this world for you. For people like you, couple of years, you were gonna be just a shadow, just like me.(这个世界将会把你抹去。
你没有立足之地。
这样再过几年,你将会成为一个影子,就像我一样。
)她想对Jimmy说,如果没有了伯乐,骏马也会沦为普通的马。
在她看来,平庸的人很可悲。
但是吉米想不想做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他人在此刻能决定的。
最后Jimmy报了警,可能是因为爸爸给了他程式化的自我保护意识。
爸爸的普通教育,战胜了Lisa的特殊教育。
不知道这是好是坏,因为,在最后一幕,吉米在警车上突然文思泉涌,想起一首诗,却没有人倾听了。
没有人在乎,在他人看来,他只是个普通的熊孩子。
丽萨的中年生活是枯燥无味的,她对这个粗沥的世界是失望的,但她一直追求着生活中的美。
她希望能放大女儿的摄影天赋,但女儿不以为然,告诉儿女希望他们可以多感受下这个世界,希望他们有灵动丰富的思想,希望家里是有生机的,但也是徒然。
所以当她看见了吉米身上的还未经过生活污染的纯粹的才华时,她才那么迫切地想去守护 。
丽萨正如我们大多数人一样都是缺乏才华平庸的,是对一件事物的‘‘业余爱好者’’,从来都够不着专业的水准。
虽然后来杰米的诗让她获得了认可,获得了另一个诗人的倾心,但她并没有沉迷于此,她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清楚的,守护他的作诗天赋,所以她才在诗人社团上让杰米亲自上台读诗,自己隐身背后。
她面对杰米或者说自己所向往的才华时是那么的卑微,她害怕自己的诗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她在他顺利读诗后的痛哭,既有对吉米的欣慰,又有对自己平庸才华的悲哀。
从始至终她将吉米看作一本上天所赐的诗集,依靠着幼儿园教师这一微弱的关系连接,希望将他随身带着,将他与这个污杂的世界隔离开来。
只是当丽萨不得不离开后,吉米说着‘‘我有一首诗’’时,再也没有人会认真倾听和记录他的诗了。
看到结尾前都强烈的预感会是恋童,最终不是,大松了一口气,结局很不错她渴望自己成为一个诗人,但现实太残酷,其实自己的文字干瘪得像脱水蔬菜。
自己不能完成的梦想,突然有了另外一种实现的可能,但是也有现实的阻挠,退而求其次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孩子完全走向诗性的对立面,太强烈的想要去守护这一颗可能长成参天大树的幼苗,太用力,太极端,最坏的结果甚至更早的到来除了结局,揭晓安娜是谁那一段最精彩
这是第一次看完一部电影,翻了几篇影评,觉得都没说透,或是说得跟自己理解的大相径庭,所以想出来说点什么记录给自己听。
女主是个有着二十年教龄的幼儿园教师,专业耐心,优秀子女,安稳老公。
但在这一切表象美好之下却有其无法忍受的一面:二十年的教学生涯变得机械无趣,子女虽然优秀却没往自己期望的路径发展,老公支持自己事业却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追求,自己虽然追求诗歌却碍于没有天赋受尽嫌弃,一切的一切在心中越堆越高,中年加中产,几近崩塌。
男孩在教室里无意间呢喃出的几句诗让她重拾了生活的光亮,20年教学经验告诉她这种天赋来之不易,在职业潜意识的驱动下,为了避免天才莫扎特的埋没,下一个梵高在世间活成一个阴影,女主在对世界诉诸无门的情况下终于孤注一掷,决定用自己的方式来保存天才的火苗。
无奈事实分分钟打脸,故事以小男孩报警绑架告终,留下女主一个哀莫大于心死的空白。
接着来说说片子里面的三类人和两首诗。
女主自己属于典型中产,受过教育饮食健康物质优渥家庭美满事业有成,但所谓的中年危机都是从一切细小的事情上失控开始的。
子女不往自己期望的路径成长,老公不再是那个自己认定的soulmate,自己向往的人生成就好像跟自己也八竿子打不着。
其次是那个老师,代表的是另一类附庸文雅之人。
我觉得老师的崩溃觉得女主欺骗了他是其次,重点在于知道那些诗歌来自一个五岁男孩的真相让他接受不了。
女主第一次进他办公室他自己就承认说这么多书可能只看过10%而已,女主最后选择让小孩登台而不是像老师说的窃取,这是女主真正追求诗歌之美与老师的本质差别,女主关注产生美的事物本身,而老师在意创作者经历本身。
第三类人是以小男孩父亲为代表的这个世界上世俗的大多数人,他在上一次老师擅自带着他儿子夜不归宿的去参加读诗会开始灌输儿子基本的防范意识,导致最后一幕男孩懵懂报警的剧情伏笔,对于男孩诗歌的创作,对他们来说只是个如僵尸般走来走去,自言自语的怪胎行为而已。
两首诗歌,《安娜》写得是是女主视角,小男孩所拥有的才华就是女主眼中的安娜。
而《公牛》则是小男孩视角,那双忧郁的蓝色眼睛盯着他,风吹过树梢,而他说,我只是个男孩。
没有灵气的诗是干枯的,再多的修饰也只是在常规中摸索出路,那是无味的文字堆砌,令人困惑。
它是很多热爱艺术又渴望创作的人陷入的漩涡,徘徊边缘的结果只有跌入这黑洞般的世界,努力 无望 挣扎质疑,可怜的人们都在一点点被榨干。
我认为我就是那囚牢里的一员,不甘放弃又好似在垂死挣扎,深知天才与平庸的区别不在一线之隔而是鸿沟,每当看到好作品都会流泪,那是我穷尽一生都无法达到的境界,我又在力求什么呢。
终归还是在修行自己罢了。
看着Maggie细腻饱满的表演 代入感很强,对男孩痴迷般的关心和保护让观众感到焦虑困惑最终随着故事的丰满让人感到纯粹又悲哀。
女主的处境具有共性,有一颗文艺的心又缺乏天赋 虚荣与真诚 与儿女渐行渐远 中年危机 婚外出轨 这些事情放到一个人身上也是复杂的,所谓的复杂性还原到人物本身后也还是她最本源的问题,对美的敬意。
天赋是脆弱而又稀少的,如果不悉心维护,很快就会枯萎成为芸芸之中的影子。
导演对天才的珍贵投射到女主身上最终让她做出了如飞蛾扑火似的选择,在剧作上还是过于勉强没有足够的力量和铺垫说明人物的动机,也就没有明显可靠的原因促进女主行动,即使男孩结尾还是让人当作‘小孩子’一样对待被关进车里,最后的那句“我有一首诗”令人心痛惋惜,还是不可否认,在后半段故事中导演避免了平白自然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与之前相反的戏剧性的转变,感动过后从影片中间离出来依旧会感到突兀。
这是女导演细腻的视角优点背后会让观众不小心被蒙蔽的盲区,她把人物的各个方面都立了起来后又点到为止,这种做法做得好是生活流影片的典范,做不好就让人感到没着落,这其中让人被分割的点就在于女主本可以有其他的方式去帮助男孩可她在条条大路中偏偏撞进了一条死胡同。
同样是抉择与在路上,Three Billboards可供对比参考。
除了剧作上的问题,摄影剪辑的运用被故事盖过,在色彩上有意配合情境,整体上无功无过。
丽萨是一名幼儿园教师,她热爱着那些仅由简单词语组成、却又深邃迷人的诗词,可惜她能写出来的,只是那些看起来美丽繁杂、却毫无意义的枯燥文字。
她的平庸,导致她对生活再无激情,宛如枯木行走在生活和工作的圈子里,把自己关起来,“惩罚”着如此无能的自己。
吉米是她班级里的学生,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吉米有着惊人的诗词天赋。
他是天才,宛如莫扎特一般,而她,或许将成为近在天才身边瞻仰的人。
丽萨把吉米视作自己的神灵,她发现了他的天赋,而她要将这样的天赋发掘并保护好,向那些庸俗的世人展现出来——看!
如此惊世绝才!
在丽萨眼里,吉米或许身躯幼小,但他的天赋惊人,她需要做的就是耐心引导,让他不被世俗淹没。
于是她利用着自己的职务之便,让吉米的保姆关注吉米的动态,好及时记录下那短暂的灵感涌现。
可她又是生气甚至于愤怒的,世人皆庸俗之辈,无论是老师、保姆还是吉米的父亲,都认为这不过是孩子的自言自语,他是个有些怪诞的可怜虫而已。
她总是引导吉米去创作,好去感受自己永远不可能拥有的灵光乍现。
丽萨有个深爱她的老公,尽管不理解她对于诗词的执着追求,却依然包容着她。
她的儿女们似乎也进入了叛逆期,和她无法沟通起来,她对这个家已然没了耐心。
正如她一直坚持不懈的去上课、去逼迫自己写诗一般,她把自己变成了艺术的奴隶,不过短暂接触的事物,就成了她毕生追求,为此她甘愿打破一切、牺牲自我和他人。
吉米是个小男孩,他的父亲忙着工作无暇照顾他,叔叔偶尔会陪伴他,给他读一些诗词文章。
他是特殊的,不爱说话,纯真的大眼睛里总是带着丝丝成熟,和周围的环境相比,他更像是一个不小心开启了错误开关的小孩,所以他偶尔显得格格不入。
他会和班里的小孩一样玩耍,也会偶尔在那里来回走着,嘴里碎念着天然的诗词。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天才是生来不同的。
吉米是天才,他敏感又有些忧郁的内心,使他比别人更能接触到凡事背后的深意。
他似乎都懂,又似乎都不懂,那一首首称得上精彩绝艳的诗词,是他向外界倾诉表达的唯一工具。
这样的天赋,却被别人忽视,看起来颇为可笑,所以丽萨发现吉米的天赋后,才会自诩为他的护卫,意图为世界再添一位“莫扎特”。
丽萨早就承认自己毫无天赋,于是在遇到吉米前,她的背景音乐都是那般平静到压抑的,在遇到吉米之后,她的生活照进了一屡阳光,从而有了欢乐。
为了吉米的天赋,她变得愈发冲动,甚至越过了那道警戒线——她带走了吉米。
她带着吉米去玩耍,去欣赏画作,去游泳……她想要和吉米建立更深的链接,成为走进他心中的人,就像丽萨的老师评价她那样,她在剥削,剥削一个孩子的快乐,剥削他的感知,剥削他的才华,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身上。
那是吉米无法意识到的侵略,所幸他最后拨打了报警电话,警察带走了丽萨,制止了这个女人的疯狂,也带走了吉米。
黑幕里吉米稚嫩的声音说着“我有一首诗”,只是如电影落幕时的黑暗,他的诗将不会再有人关注,他也许将如丽萨哭诉那般,最终被世界磨平成和丽萨一样的平凡人,泯然于众。
《幼儿园教师》讲述着关于丽萨的故事,她冷落了自己的生活,把它变成灰暗的色彩,偏执的去追那道光,想把它留在自己身边,成为冉冉升起的太阳。
不过她失败了。
世界不需要她那样出格的勇气,只需要安稳的前进,孩子也不需要她强加的拯救,只需要真挚的关爱。
从一开始,她的行为就掺杂了自己的欲望,并不纯粹,她早就被物质和欲望染得透彻,才会无法以纯粹的目光去看待事物。
这是一个关于欲望和偏执的故事,它太真实,也太残忍。
与其说丽萨爱诗词,不如说她爱想象中星点笔墨集成大作的自己,爱想象中成为饱受追捧的艺术家的自己,爱不随世俗孤独追寻艺术的自己……
球波关注,蟹啦\(≥▽≤)/
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女主过着平淡富足的生活,四口之家也算得上完美无缺,然而她对于这一切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诗歌是她魂牵梦萦的东西,虽然缺乏创作的灵感,但精彩的诗句却会向钥匙一样打开她紧闭的心门,激发她生命中的光和热。
她是最狂热的艺术信徒,也是最有眼光的伯乐,但却与世俗世界显得格格不入。
特别是身体出轨这一段更会遭人诟病,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因为她对艺术爱得如痴如狂,她拥抱着诗人,慷慨地向其敞开怀抱,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情欲的意味,只不过她以为可以以这种方式接近她一生无比期待却又总是难以企及的诗歌的灵魂。
她像鱼儿渴望着水,向日葵追逐着阳光一般如饥似渴地追逐着诗与灵性,但现实却总是教人失望,无人理解,无人共鸣,就连她以为高洁无比的诗人其实也不过是个动机不纯的俗物罢了。
这一切都错了,但错的不是女主,而是这个倒挂的畸形的社会,金钱和地位成了衡量人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没人在乎你是否有高雅的品味,没人在乎你是否有深刻的思想。
女主发现男孩的作诗天才的时候,宛如从沙漠中发现了一朵含苞欲放的玫瑰,那份珍重和执着令人动容。
可是在男孩的父亲,那位酒吧老板看来,到朗诵会上获得诗人们真诚的喝彩,还不如去参加一次棒球比赛来得更有意义。
这绝非个案,在现代社交场合叹一句对诗歌的爱好,只怕会引来他人的嘲笑。
人们关心的是名利和乏味无趣的八卦新闻,“奶头乐”的娱乐阴谋一步一步掏空了人们的大脑和思维,触目都是俗不可耐,但偏偏乐此不疲。
女主以微茫的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改变任何事,哪怕男孩是个横空出世的天才,最终也不过是个泯然如众人的结局罢了。
电影使人感伤,而玛吉·吉伦哈尔的演绎却仍是那么美好和动人,从《秘书》、《堕落街》到本片,玛吉温柔似水的外表下似乎总潜藏着一种磐石一般坚韧的意志,不经意中打动人心,面貌虽然多了岁月的痕迹,但魅力不减当年,借用杜拉斯的那句经典名言献给玛吉,“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
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
“我想到了一首诗。
”无人倾听。
影片在吉米幼稚而有些不知所措的独语中,落下帷幕。
他知道发生了什么吗?
也许,和大多数观众一样,他知道自己被绑架了。
但又和大多数成年观众不同的是,他并非知道自己为何被绑架。
诗是瞬间的艺术,就像一阵清风忽然掠过。
诗又是永恒的艺术,像是一朵盛开在宇宙中的星云。
影片将视角紧紧跟随着幼儿园资深教师丽莎,从她发现吉米,到与之相伴,最后绑架吉米的过程和原因。
看过此片的人,无一不为这位可怜的女子所动容。
她无疑有着超脱于这个乏味社会的梦想。
在她周围,有着太多所谓“成功”与“正常”的事情。
但长期与未经挑染的孩子们相处,并偶然地加入一个短诗兴趣班的经历,使得她依然保持着一个不妥协的心。
直到某天,这颗心灵被男童吉米那充满非现实的美丽诗句唤醒。
她仿佛看见了另一个世界的大门缓缓开启。
她的所作所为,被女儿戏称为“联合国文化大使。
”在平庸而琐碎的生活中,她似乎超越了某种沉重的羁绊,追求诗意的栖居的她不仅爱上了诗歌,也爱上了拥有一颗诗人心灵的男童吉米。
这超脱了种族、阶层、男女、年龄的纯真之爱,也许只有她自己明白。
为了保持吉米不受现实污染,也为了独享着充满诗意的生活。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吉米一起逃离。
然而,现实没有为这场逃离提供世外桃源,诗意的生活也仅仅是昙花一现。
吉米对丽莎产生了“合乎情理”的不信任感,逃离变成了绑架,这合乎所有围观者的正常逻辑。
影片,就在这一正常逻辑的终点,落下帷幕。
除了那不合时宜的吉米的诗,一切都变得十分平常。
此片,将成人的乏味生活作为故事的背景,无论是丽莎的家人或是吉米的父亲,他们都在过着合乎“标准”的生活。
这似乎并非值得谴责的世界,却在可怕地淹没和泯灭着可贵的天赋和个性。
而保护天赋与个性,张扬天赋和个性,正是教育与艺术的核心任务。
从这点来说,影片一直在两者的矛盾和冲突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某种平衡,直到这个平衡被打破。
丽莎因为缺乏艺术才华,而被诗人俱乐部除名,而吉米因为丽莎“自私”的目的,而被带离了受丽莎呵护的幼儿园。
诗歌,不应该是某种被现实所压迫的负面情绪的发泄,而是在现实的重压下,依然挥发出的某种永恒而轻盈的气息的东西。
毫无疑问,影片为我们提供了两种思考。
艺术,像是某种珍贵的矿藏,就隐藏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而我们是否应该将生活的节奏慢下来,从而在浮躁虚幻的泡沫中,去真正倾听属于我们内心的声音。
相比于物质和名声,其实,还有一种东西能够使我们感到真正的幸福与满足。
还有就是,关于教育。
让人成为他们自己,远远要比让他成为别人眼中的成功者更为复杂和艰难。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周围的一切,经过“过滤”,都已变得狭隘和相似,无论是彼此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或是爱情与亲情,这些,似乎都被打上了“批量生产”的标签。
在你尚未明白自己有哪些独特性之前,你已经被“同化”了。
在大众看来,不能被理解的资深幼儿园教师,最终被打上了“犯罪者”的标签,她为自己“叛逆的”艺术和教育“梦想”付出了代价。
这是一场不能被理解的犯罪。
而这场犯罪的可悲之处,并非在于犯罪本身,恰恰在于无人理解这场犯罪。
内心刻画非常细腻
与一年前的电影 Gifted 天才少女正好相反,正好相反。
本质上 还是在述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不过在现实基础上更增加了一层社会启示,从天才到泯然众人矣,世间从不缺乏伤仲永的故事,本片最大的亮点在于玛吉吉伦哈尔的影后级表演,尤其还是在网飞制作的情况下提升了整部电影的气质,让人有种美国”李沧东“(《诗人》)的感觉。结局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小男孩在这个年纪承受着不该有的才华和智慧,以后必然会在正当美好的年华默默哭泣着逝去的一切。
天赋不就是用来挥霍的么?一个天才,至少要生长出两种东西才能存活。一个是造化的眼睛,一个是疯狂的执念。这两种东西,都不是教育所能赋予的。对于天才,教育唯一能做的是就是站在他们的对立面,打磨他们的眼睛,刺激他们的执念。
Perv..
圣丹斯首映。Maggie Gyllenhaal的表演细水长流,抓眼球的女性主角地位推动着情节步步发展。这个角色太复杂了,她热衷于诗歌,自己的才华却尴尬的糟糕;她渴求家庭幸福,却和教诗歌写作的老师出轨;她希望小男孩的才华被家长重视,自己却“盗用”他的诗篇作为自己的课堂作业… 一个复杂的人物,撑起全片
最后小孩在警车里那一句“i have a poem”,却无人回应,或许是最让人神伤的
若不被平庸折磨,哪有勇气去失控
66/100 故事用很巧妙的视角展现了一个渴求自我实现的女性的故事,虽然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类的天性,但主人公表现出的崇尚精英的思想实在令人侧目,她视而不见自己对普通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也看不上家庭成员平凡的追求,最终让我感觉到她实在是选错了职业,应该去当星探或者经纪人才对。
去年的片,差点漏看,个人年度十佳。
成长和命运···一切都很美,可是看起来很悲伤,因为悲伤永远不会结束。题材挺好,但是结局吉米的突然报警有点操之过急···
很好的女导演作品,描绘女性心理好细腻...不知道为什么MG的表演总给我creepy的感觉。有点Amadeus的添堵感,还好有点导演的温柔做抵消。窝们Gael好性感的啦嘿嘿~
故事disturbing 剧本厉害 结局妙
Maggie演得真的很好,表现出了对自己精神世界获得惊喜的喜悦,得不到理解的焦虑,生活看似如常,却暗流涌动。她让我想起了王彩玲,那个想要去北京唱歌的女人,那么孤独和绝望。
三个“暴裂无声”的瞬间:揭晓Anna的身份、警察到来前够她的手、以及最终独坐车中的呓语。
孩子自己报的警,可见幼儿园的教育重要性。他可能会成为天才一世也可能平庸一生。
Maggie Gyllenhaal 自己又何尝不是把早年的天赋都逐一磨灭殆尽了?
女主开始绑架后就显得有点冗余了,后面剧情发展展开诡异。其实只是不同角度的当孩子是工具罢了,疯魔与崩塌都是意料中。“I have poem”又如何,也还是看命运啦。
无聊
真心为她悲哀心碎,有机会也要看看原版,玛吉演的很好,不知道为什么总让我想到奥利维亚·科尔曼,到底是哪里给人的感觉如此熟悉如此亲切呢?难道就因为科尔曼演了她导演的电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