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必是天堂》是巴勒斯坦导演伊利亚·苏雷曼自编自导自演的一部作品,于2019年上映并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评委会特别奖。
影片通过导演自身的视角,讲述了一段寻找内心平静与自由的故事,同时深刻揭示了当代社会的荒诞与现实的残酷。
一、叙事线条:从故乡到异乡的旅程影片以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家乡拿撒勒为起点,这里不仅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日常浇花、抽烟、和邻居交谈的地方。
拿撒勒充满了东方神秘的预言色彩,但也显得阴晴不定,政治的动荡在这里通过街道小混混等场景间接地展现出来。
导演在故乡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是不安与束缚,于是他踏上了寻找“天堂”的旅途。
影片的第二段叙事发生在巴黎。
苏雷曼在这里观察着时尚之都的浪漫与繁华,但更多的是看到了不可捉摸的现实。
他在街边咖啡馆观察时尚男女,用慢镜头捕捉城市的喧嚣与浮躁。
巴黎的段落中,导演通过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如米其林三星级乞丐救助、清洁工泰格伍兹等,展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与不公。
影片的第三段叙事则移到了纽约。
在这里,苏雷曼更是将梦境与现实交织在一起,人们稀松平常地携带枪支在街上漠然游荡的场景,既令人捧腹大笑,又让人心生寒意。
这种荒诞感在纽约段落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通过梦境的呈现,进一步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冷漠与暴力。
最终,苏雷曼回到了巴勒斯坦的家中。
尽管故乡依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如邻居偷窃水果等,但夜店中尽情欢舞的年轻人让他看到了希望。
导演在结尾处展示的这种希望,是对巴勒斯坦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最好诠释。
二、深刻启示:内心的淡定与自由影片《必是天堂》通过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全球之旅,深刻揭示了现代社会的荒诞与不公,同时也传递了一个重要的启示:只有能够让人内心淡定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天堂。
在巴黎和纽约的段落中,导演通过一系列荒诞的情节,展示了现代社会的浮躁与冷漠。
无论是巴黎的时尚男女,还是纽约的持枪路人,都显得那么不可捉摸,仿佛生活在一个充满敌意的世界中。
这种敌意不仅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更存在于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
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很难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然而,回到故乡巴勒斯坦后,导演却从夜店中尽情欢舞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
这些年轻人虽然生活在动荡的环境中,但他们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淡定与自由,享受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
这种精神力量正是导演想要传达的:真正的天堂不在远方,而在内心。
影片中的这一启示,对于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被各种琐事所困扰,难以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而《必是天堂》则告诉我们,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心中的执念,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天堂。
不足之处:影片在叙事上采用了三段式的结构,虽然这种结构有助于展现导演在不同地点的经历,但也使得影片的整体节奏显得较为松散。
特别是在巴黎和纽约的段落中,一些荒诞的情节虽然引人发笑,但缺乏足够的连贯性,使得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可能会感到困惑。
总的来说,《必是天堂》是一部深刻揭示现代社会荒诞与不公、传递内心淡定与自由主题的佳作。
影片通过导演伊利亚·苏雷曼的全球之旅,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
尽管影片在叙事和表达上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视角依然值得观众细细品味和思考。
提醒我们:在这个充满敌意和不安的世界中,真正的天堂不在远方,而在内心。
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执念、接受现实的不完美时,才能真正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摘自公众号“公务员树洞”
完美大概是不存在的,生活也不总朝着我们想要的方向走,那不如坦然接受,毕竟这就是这个世界具体的样子。
如果尝试少些愤世嫉俗,多些宽厚待之,那么生活其实是充满韵律感的:空无一人、一个人、两个人还是一群人,他们的出现与所作所为都变成了舞蹈,也就自然出现了许多美好的对称——美好的画面往往是精确而具体的。
即使是讽刺这个时代的荒谬,也是可以将现实抽象成尽量可爱的样子:标签化世界里大家都成了coser、枪支合法化情境下众人背枪上街诸如此类,以荒谬呈现荒谬。
谐,无语言,表情到位,特别是挑逗的眉毛,最好笑的是救护车送餐服务的梗!
同起同落的仪式感,always double的设计,不知道是不是暗示着以巴的共存。
主人公为啥在巴黎就没换衣服啊?
巴黎何时地铁空无一人?
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一直在四八拍的节奏,有仪式,但也有些boring,
戏中戏,一部跟着导演兼主演苏雷曼用寥寥话语及所呈现的关乎于中东和平的“默片”式喜剧。
之所以评价其为“默片”,是因剧情极其特别及有趣。
异常对称的构图影像,加之苏雷曼几乎一言不发,肢体语言及眼神,将人物的内心,以荒诞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达。
全剧,苏雷曼唯一的一段语言对话,便是由巴黎抵达纽约后,于出租车上,对司机所讲的一句“拿撒勒,我是巴勒斯坦人。
”世事愈遭,笑声愈盛。
娱乐至死的时代,《必是天堂》所呈现的并非仅是喜剧意图。
中东与喜剧,这两者看似难以存在契合点的结合,实则是为一种被物化了的反抗与反讽。
主人公前往巴黎欲谈判的项目被拒,而后前往纽约又碰钉子,影片尾声,苏雷曼回答家乡拿撒勒,在一所夜店中,有节奏的阿拉伯民歌伴随着有节拍的舞蹈,西方世界究竟是不是天堂,导演至此已经给出了答案。
附录:影片尾声的阿拉伯歌曲歌词:我是个阿拉伯人,怕我吧 你如果爱上了我,你就闯祸了 我的心是玫瑰的囚笼 被一支天鹅绒长矛守卫着 我沉入你的眼神的汪洋中 是你的发丝编成绳索拯救了我 当我入眠,我的梦中都是嘴唇的甘露 我为你改变了我的心跳 好让我们心有灵犀 我是个阿拉伯人,怕我吧...
这样的拍摄手法非常好呀!
导演可爱啦。
就好像是在以一种现身的方式、给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导演和拍剪视频时代的观众做出一种,想要拍好一部电影(视频)的示范和指导——用现实中的真实姓名、真实身份、包括正在拍摄这部影片(视频)的真实片名出境于镜头之内——用旁观者的视角和身份,重新去观察和审视国与国之间(主要是自己国家与他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大家与大家之间.....的差异性与共通性,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或许可以解开一直困扰于心的那个心结,包括可能的与自己和解的那团。
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他前往了巴黎、纽约,他的发现也是我们在影片中所看到的——与其自己祖国截然相反面的井然有序。
街道、公园、道路、交通、餐厅.....人与人之间、以及物与物之间、甚至于一起巡逻的警察、相遇在公园里遛娃的主妇们.....都井然有序到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觉或怀疑——怎么可以做到这样的整齐划一?
(当然,电影有其需要渲染的成分)当然,与之同时这个国家正在失去的,也正正是因为这“人与人”、“物与物”之间毫无无互动的绝对物理距离,以及绝对规则服从带来的——缺乏生机和创造力的静谧空气和荒芜街区。
在这个时期看这部电影,多多少少带来一定的“现实共情感”和思考。
在极少的台词中,我记住了这么一句——“所有民族的人民喝酒都是为了遗忘,而你们巴基斯坦的人民喝酒是为了记住”。
《必是天堂》由伊利亚·苏雷曼执导,苏雷曼于1960年出生于巴勒斯坦,在此之前,他的多部影片入围或获得了欧洲电影节的奖项,包括《消失文明的编年史》(1996) 获得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神的介入》(2002)获戛纳评审团大奖和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奖;《时光依旧》(2009) 入围第62届戛纳主竞赛单元。
神的介入 (2002)7.22002 / 法国 摩洛哥 德国 / 剧情 喜剧 爱情 战争 / 伊利亚·苏雷曼 / 伊利亚·苏雷曼 Manal Khader
时光依旧 (2009)7.62009 / 英国 意大利 比利时 法国 / 剧情 / 伊利亚·苏雷曼 / 萨莱·巴克里 伊利亚·苏雷曼
消失文明的编年史 (1996)7.61996 / 巴勒斯坦 以色列 美国 德国 法国 / 剧情 / 伊利亚·苏雷曼 / 伊利亚·苏雷曼 Nazira Suleiman
必是天堂 (2019)7.62019 / 法国 卡塔尔 德国 加拿大 土耳其 巴勒斯坦 / 喜剧 / 伊利亚·苏雷曼 / 伊利亚·苏雷曼 阿里·苏莱曼伊利亚·苏雷曼有其独特的的自嘲式冷幽默风格,其作品荒诞滑稽,时而故作严肃,同时带有诗意,常常让人想起卓别林、雅克·塔蒂、巴斯特·基顿等前辈喜剧大师,《必是天堂》便延续了以上风格。
影片以本人为主角及故事讲述者,讲述苏雷曼离开自己的祖国巴勒斯坦,去寻找一个新家园——无需遭遇日常暴力、路障、身份检查的地方。
于是他前往了巴黎、纽约,然而事情并非他想象的那么简单,他逐渐发现这些城市与自己的家乡上演着相似的情节。
Why|为什么选择《必是天堂》影片分别在巴黎,纽约和巴勒斯坦拍摄,影片主题涉及到身份、国籍和归属感。
看似平淡的叙述,仔细看每个桥段都隐藏了很有意思的信息,包含了许多关于政治的隐喻,对各地符号化的描述.,荒诞之余讽刺意味十足,但同时也不乏温情感人的一面。
同时作为主演和导演的苏雷曼,几乎没有台词,全程用眉眼代替言语。
苏雷曼在影片中饰演一个“观察者”,用影像这个语言分享着自己作为巴勒斯坦人的视角,直观又留有余地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观众也跟随着他,心平气和地去聆听这个世界的浮躁与不安。
影片节奏流畅,沿用对称美学以及三段式结构,将政治问题具象化,色彩搭配舒适自然,甚至角色都是成双成对出现的,特别是对强迫症患者来说,画面极度和谐!
相信在纽约的你们,看到影片中的“梗”也会感同身受,深感苏雷曼对细节的把控十分精准,有趣的同时也发人深省。
那么苏雷曼眼中的纽约,巴黎是怎样的呢?
和他的故乡巴勒斯坦又有什么关联!?
赶紧链接购票,一睹为快吧!
苏雷曼睽违十年之后重回大银幕之作,用宽银幕捕捉这个世界的荒诞。
这样一部政治意味浓厚的电影,初看仿佛是一部十分搞笑的“环球旅行vlog”,但其中的隐喻和指涉却发人深省。
巴勒斯坦,法国,美国,哪里都是天堂,哪里都不是天堂。
⭐️🌟🌟🌟🌟🌟🌟🌟🌟🌟放映日期:纽约10月25日放映地点:DGA购票链接:https://www.showclix.com/event/ccff-it-must-be-heaven-
和好朋友去上海看了必是天堂 他很专业 比较注重导演的个人特色 我很业余 只会吸收导演的情感 一个人对于一件事到最后的态度就是揶揄 导演把观众自己放在鱼缸外面 不参与一切故事 但又不可避免的包含在鱼缸里面 鱼缸的鱼叫无奈 苦涩 也只有通过喜剧的形式才能把导演的感觉仔细刻在观众心里 完了我又要半途而废了 88
蹲了一天也没有蹲到太多讨论,所以打算自己动手试一试!
没有全解析,只写了几个我有想法或是疑惑的地方,欢迎大家一起讨论呀!
巴勒斯坦部分奇怪的邻居偷柠檬,一开始感觉只是为了渲染巴勒斯坦奇怪的,让人想逃离的氛围。
抬水盆的女人抬一个放一个再折回来拿另一个,感觉是说巴勒斯坦的不知变通(?
就是繁复无用功之类的意思)但是男主回来之后,发现没有那么多毛骨悚然,邻居是在很认真给树浇水,柠檬也结出来了很多。
女人抬水盆也正常很多,一次抬两个,一个用手一个顶头上,累了就换手。
所以感觉就是当你已经有偏见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都觉得奇怪,但当你以包容心态来看,发现其实没有那么多奇怪,看似反常其实都有些自己的理由。
包括最后的蹦迪应该也是为了显示多元开放的文化。
法国部分好像都比较明了,先保留。
美国部分,人人拿枪我一开始以为是参加什么变装集会(dbq)后来看了大家分析才觉得讽刺的真妙啊!
公园里那个天使,身上画了一面旗帜,按我的记忆回来搜了下,应该是巴勒斯坦的国旗(有可能记错了)如果真是的话,那NYPD一路围堵,最后她还能遁地不见。
这就不用多说了吧!
真是鬼才了👍最后就是贯穿三个部分的警力问题,无论是巴勒斯坦拿着望远镜看却忽视眼前的不合规,还是美法再武装多少先进装备也抓不到人都…真有意思呢!
先想起来这么多了,有其他的再补充。
苏雷曼彻底过了把瘾,他继续扮演一个游走的局外人,没表情,没情绪,没话语,在一个个对称美学的固定画面里用一个个荒诞的奇遇构建起了自己的世界。
巴黎、纽约、拿撒勒,各有不同,却也有相似之处。
初到巴黎时坐在街头欣赏来来往往的时尚女郎和大白腿,这是时尚之都巴黎带给所有人最好的见面礼,慢镜头搭配着变奏版《I put a spell on you》简直是完美凸显了所有男人此刻的状态。
空荡的巴黎街头荒凉至极,时不时的出现警察抓小偷的戏码,踩着滑轮的警察们看起来似乎也不那么嫉恶如仇。
医护人员热心的给街头打地铺的流浪汉提供食物和咖啡,但住宿问题似乎才是根本却没人提及,这样的慈善既真实又荒诞。
空中的战斗机和街头压马路的坦克时刻警惕着人们政治、战争、暴力笼罩在城市上空,就像巴勒斯坦一样,就像《时光依旧》里那辆坦克一样。
环卫工人把废弃易拉罐当作高尔夫球打进下水道,却被电视里的阅兵仪式吸引。
喷泉池边上演的抢座大戏又好笑又讽刺,有抢走椅子给女人献殷情的,有骑着自行车跟拄拐老太太抢座的,这是苏雷曼荒诞现实影像最极致的体现。
美国,面对战争与暴力的恐惧,与巴黎的足不出户不同,纽约街头人头攒动,并且人人拿着机枪上街购物消遣,这个荒诞的景象也真实体现了美法之间处事的不同方式。
公园里的巴勒斯坦天使被一群警察追捕,她并没有做什么,却制造了恐慌,并且只制造了政府的恐慌,当她被抓住后却消失不见了,如同一个天使的恶作剧,让我们看看巴勒斯坦人在美国政府眼中是一个多么敏感的群体,甚至被符号化,一种威胁的符号,毕竟美国的爸爸是以色列......在占卜师的预言下,有生之年我们都不会见到真正的巴勒斯坦,一切都不会复原,对于一个巴勒斯坦人来说,这是一个悲凉但也让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预言,看着家乡拿撒勒的酒吧里痴男怨女们纵情的狂欢摇摆,似乎也没那么糟。
一本正、不苟言笑的老先生,瞪大眼睛好奇地观察两个世界的不同,唯一的一句台词就是:我是巴勒斯坦人。
老先生不满于家乡的种种弊病毅然决然出国寻找理想中的天堂,然而最后发现哪儿都一样,也有噪音扰民,偷窃,暴力⋯所有的警察都一样愚蠢,即使有了现代化装备也没有任何改变。
最终,老先生还是回到家乡,微笑着看着邻居心不在焉应付了事的为自己的果树浇水,和酒吧里兴奋地年轻一下一代,心里默默说了一句:吾乡即是天堂。
几个场景让我忍不住大笑起来:一是一开场老先生痛揍那两个门后躲着不开门的人,一是坐飞机遇上颠簸时坐立不安的样子简直就是我本人了,一是过安检口时老先生一气呵成的武术,成功震撼了安检人员,哈哈,古古怪怪,可可爱爱。
同样是故事拼贴,苏雷曼显然比罗伊·安德森好消化,他用巴勒斯坦人的视角去看巴黎和纽约,无论是行色匆匆的都市丽人还是全副武装的纽约客,导演之于他们始终是异乡人的身份,不过这种疏离又因为故事本身带有的幽默感而抵消掉了哀伤的成分,就真的成了柏林苍穹下的天使在俯瞰人间的感觉。
有一句台词我挺喜欢:Are you a perfect stranger?——身处这个世界,但永远无法融入。就像电影里的苏莱曼。
冷漠与嘲讽,政治隐喻与符号构造,塑造了一出在沉默寻找与无奈等待的政治喜剧,
导演先生的假期,好似脱胎于塔蒂。我为猎奇向南方车站道歉,这个真的各种猎奇。全程没有说几句的苏雷曼老师贡献了年度表情包表演。今年有一种凝视叫苏雷曼的凝视,一如我们看屏幕,一如他从屏幕里看我们。身份表述不及同义词。
我们对美好生活想象的参照系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国家,但其实世界很大。
#2020深圳欧盟影展#又是一个小惊喜,非常对称非常美,又有怪异的趣味,另类巴黎纽约游记片,对城市的刻板印象表达得非常有趣(空荡冷漠高福利的欧洲,人人持枪牛鬼蛇神的美国,相同的是到处都是警察和武器),每个片段全是象征和隐喻,简直像寓言漫画,这种高度提炼又以极强的舞台感呈现的风格显然有比较高的进入门槛但我很喜欢。显然他不是为了讲故事,而是为了展现自己的印象。深深藏在其中的其实是对故土的热爱和对独立的向往。导演老爷爷的憨憨做派很像塔蒂了。看完后被同行的以色列朋友科普了巴以独立冲突,一下子觉得层次感多了许多,对比当下感觉很有意思。
7.5 不了解巴勒斯坦的文化与政治,看起来有些困难。 看了一个解析才稍微理解一些电影中很多场景都是是主角主观看到的看来大家都有认为美国是到处枪击很危险的想法。 看的过程真的很像电影镜头的测试片,要不是这有质感的摄影我都很难看下去。 但我由衷尊重导演的表达,在那样的环境,能够替他的国家和信仰发一份声。
音乐让人想起来《然后我们跳了舞》,好上头
草帽一戴,谁也不爱,在充斥暴力偏见冷漠的世界寻找片刻宁静制造些许幽默,导演把自己的处世哲学变成了电影语言
越看到後面越有意思,搶椅子和槍支社會那兩段太好玩了,最後結尾直接表達了導演想法:巴勒斯坦是亂,你們發達國家又好到哪去,都他媽不如一起去跳舞。
想打三星但又觉得镜头下的巴勒斯坦很美
SIFF19,一个动画片的故事拍成真人版看起来是如此的荒诞。
上帝是巴勒斯坦人,他行走在人间。自编自导自演的苏雷曼,用两句对白和几乎全程正对镜头的方式拍出了一部大型Vlog电影,对称构图堪称教科书级别。如果说从头到尾画面都是工整的、清洁的、神性的,剧终镜头一下带出了巴勒斯坦最世俗的一面,狂野、青春、迷幻...
叔你和你的世界怎么这么萌这么好看
鹏飞及其先驱者。
金棕榈提名我反对,苏雷曼自编自导自制哑剧喜剧片/西游记VLOG,私人视角,桥段拼接,听到中东喜剧就送人、纽约全员持枪、机场360°自动安检桥段有点意思,但离好艺术片距离遥远,拿放大镜找优点都费劲,谢天谢地可以2倍速看。
比起罗伊·安德森更让人泛酸水的是,在这了除了强烈了舞台陈设效果外,视线总是由苏雷曼无表情的脸发出并同时返回:这样,台上台下只剩下一个人——导演自己。必然是天堂,也必然是一个人的天堂。
一出「巴勒斯坦人西行记」,苏雷曼往西去寻找理想中的天堂,却一次又一次见到同样的状况。导演同一种近乎木讷且夸张的手法(像低配版阿基)表现这种状况,比如纽约遍地都是人背着枪,警察却始终追着裸露的女子不放,制造出滑稽戏一般的喜剧效果。别处才是天堂吗?走过一圈的苏雷曼发现世界不过如此,于是那个令人厌恶的家乡也变得可爱起来。
第三世界中产知识分子的趣味观察,再加上特调的巴勒斯坦乡愁。
7分,轻松有趣的小品,半自传与伪记录,冷幽默的导演,对各地符号化的描述,还是有些小心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