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给故事背后引发的沉思。
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浮躁,电影中的普通市民需要的是浮夸的标题、没有底线的新闻,但这个社会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传达我们认为正确的观念给大众。
引申到我日常生活工作中,许多甲方要一些“行货”,乙方迁就他们交出一些“行货”,最后我们抱怨,为什么只会遇见这样的甲方没有追求,殊不知,正是我们把他们培养成这样:一群只会吃快餐的人。
星爷在最辉煌的时候,从幕前回归幕后,电影产量自然从一年几部到几年一部。
星爷有升格的资本,但其余甘草配角却失去了光环的庇佑,不得不混迹于众多低成本劣质剧组,靠消费往日荣光谋生。
这其中不乏出众者,如田鸡,林子聪,但大多数都只是碌碌无为,如黄一山,苑琼丹等。
不幸的是,吴孟达也是坠入凡尘中的一员。
离开周星驰后,吴孟达拍过很多电影,有经典的港台搞笑电影《笑林寺》《小飞侠》,也有内地新晋喜剧《大片》之流。
达叔的演技毋庸置疑,然而就是少了点味道。
就像方糖之于咖啡,没了周星驰,就缺少了那种化学反应。
看达叔往后的作品,曾经无数次幻想“星爷从天而降就好了”的命题。
这是属于星爷所有金牌配角的光环,它曾经带来辉煌,如今却成为囚牢。
好在达叔沉浸了这么多年,终于在《盗火新闻线》里走出了光环的羁绊。
电影里的达叔,总是凄苦寂寥。
不同于往日里的夹带猥琐市侩,如今的他,沧桑而深沉。
就像一个站在市中心声嘶力竭大喊的冤屈者。
然世风日下,江河不再,任凭达叔如何击鼓鸣冤,舆论只关注明星花边,政客流连,谁愿意去窥探小人物的冤屈。
电影进展到这里,不需要,甚至排斥周星驰的出现,只有达叔的呐喊,只有传媒的反省,才是最好的调味剂。
周星驰昔日配角的转型作品之中,这是第一部我从头到尾没有希冀周星驰出现的电影。
走出周星驰的羁绊,达叔是第一人。
这部电影用两条主要矛盾串起全片:一是囧、闪二报的竞争,二是谭锐智与高建仁的矛盾。
两条矛盾里又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冲突与对立:报社的竞争折射了当时网络媒体对传统纸媒的冲击;两报社的记者形成对比是在探讨记者职业操守与利益的权衡;谭和高的恩怨背后是对香港法律的审视,以及草根大众在权势之前的无力。
看到高建仁案背后官官相护的隐情时,我以为这又是一部香港警匪律政片——最后歹徒被制服,香港司法的公平公正得到伸张。
结果影片花了很大篇幅讲囧报在道德上取得了胜利,记者的良知更重要云云。
在我看来,这样的讴歌有点用力过猛——这似乎也是香港律政电影结尾的“通病”。
影片的叙述也没做好,高建仁犯罪背后的那条线有头无尾,倒是花了很大功夫在开头交代背景,突出香港记者吃人血馒头的主题,好像在反复强调这是一部和记者职业操守有关的电影而非警匪片——不是吧阿sir,观众又不瞎。
我觉得全片最大的败笔是开头,实在挤了太多东西了,一开始就给观众喂了一大口,让我以为是导演把一部电视剧的剧本压缩成了一部电影。
例如王子的存在完全没必要,可以删掉。
而且开头的人称叙述是阿咩,后面全是上帝视角并且没有再回到阿咩视角,未免有点衔接不当。
头一次对豆瓣评分这么差异,6.9?
这部电影?
面对越来越快的时代,新闻人的责任和良知是否随着时代的快节奏逐渐湮没?
新闻越来越标题党,正如那张震撼全球的照片——秃鹰与小女孩。
你不觉得这个世界很奇怪吗?
小的时候老师教你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但人长大了 世界却告诉你 人人去做的事情都是对的 就没问题 你不去跟不去做 就是你的错你有问题 什么时候对错由绝对变成了相对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共勉。
《导火新闻线》是同名电视剧的延续,主角仍然闪三位有社会良心和职业道德的囧报记者——方凝、辉爷、阿咩。
电影版本加入了闪报这个新崛起的对手,本片向观众展现了一场点击率与职业道德的死磕直播。
电视剧结尾提到总编汪海蓝离开香港之后,一直由方凝作为代总编。
方凝不像前总编凡事讲销量、讲点击率,她更追求社会公义。
在这样的理念下,囧报受到同行的挤压,面临裁员和倒闭的困境。
闪报的新闻伎俩见死不救拍了再说影片开篇几名囧报记者就《饥饿的苏丹》这幅新闻图片展开讨论,应该救了再拍还是拍了再救。
年轻的阿咩表示,既想拍下,也想救下。
一起小巴司机失控突发事件中,一个路人小女孩站在案发现场,旁边高搭的架台即将倒塌。
闪报一名记者举起相机,手指轻放快门之上,等待捕捉那个绝对难得一见的惨状,也许他连新闻标题已经拟好——无辜女童受牵连惨死小巴事故现场。
辉爷见状,毫不犹豫地选择先救人,他飞奔过去救下小女孩,与此同时支架倒塌,闪报记者连续地按下快门。
拍下或者救下,似乎只有一种选择,并且只有一次机会。
没有新闻就造新闻电视台灯光师智叔绑架了正在做直播的嘉宾以及一众幕后工作人员。
他向谈判专家提出诉求,凌晨12时之前要特首亲身现场。
全港的媒体争相报道此事,电视台被堵得水泄不通,没有一家媒体能从中获取任何事态相关消息。
这个时候闪报总编辑驾驶私家车行到队伍的最前方,两步跨上车顶,用相机对准身后的媒体。
她让身旁的实习生造个题目——“媒体枉顾人质安全挤爆电视城”。
不折手段揭人疮疤智叔因多年前女儿被害惨死,被告人因收买证人而无罪释放。
几年前证人因良心受到责备而向智叔坦白,他希望就此事上诉被告人,却发现香港有个一罪不能两审的法例。
智叔去静坐、去绝食希望立法会能够修改“一罪两审”的法例,可惜个人力量实在渺小,他的诉求经过长期的司法程序仍然没有得到实现。
智叔决定出此下策,行动的当天上午通过语音讯息告知自己的妻子,妻子是位小巴司机也因此病发酿成车祸身亡。
闪报记者派人潜入殓房并使用非法手段获得妻子的事故遗照,为了获得点击量闪报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个消息,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智叔受到更大刺激而失控。
果不其然,智叔因得知妻子死讯情绪失控,一名工作人员趁机逃跑,慌乱中智叔摁动按钮,引爆了其中一个炸弹。
催化效果激化矛盾闪报记者嫌僵持事态还不够严重,不顾真相地在网上散布中伤智叔女儿的言论,直指她本就是个私生活极其不堪的女学生。
爱女惨死,罪人就在眼前,面对这样的诽谤智叔发疯一样暴打着被告人。
为了能在法庭上真正取得最光明正大的公道,智叔最后也没有当场杀掉被告人。
闪报一方面不断地激化矛盾,巴不得事态去到最不可收拾的地步。
另一方面,囧报的三位记者实施着救人的行动。
展示着囧报的职业道德,放弃盲从市场需求;坚持追求事实真相;优先救人敬畏生命;因势利导维护公义。
新闻追求眼球效应,迎合市场需求被从业者当成很理所应当的事情。
如果市场的需求就是要鲜血、低俗、露骨……这样的需要是否还应该去迎合、去引导、去导向。
作者:cherie chik文章编号:CF042日期:2016年12月19日影评公众号:wordshowu转载请与本人联系,未经许可禁止随意抄袭,侵权必究,特此声明,请自重
已经很少有关于记者传媒题材的电影了。
记者曾经是无冕之王,笔尖扛道义,揭露不平事,为民请命;记者也是过街老鼠(尤其是娱记),防火防盗防记者。
在一起挟持事件中,涉及对新闻报道职业操守的思考、司法如何回应弱势群体的诉求、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谈判专家的人性关怀。
着眼点丰富,增加了影片的厚度。
吴孟达与周星驰分道扬镳后,几近息影状态,这次表演中规中矩。
法律的初衷是为了惩防罪犯和规范我们的行为,当法律错了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机制保证双方的公正性,而媒体应该起到的是监督责任,却不是一场只有买卖新闻的报道,为了收视率而违背了“人大过于一切”的准则。
电影的主题就是围绕着一个幸福美满的三人家庭,在17岁女儿在平安夜在外被人强奸后暴力致死,由于证人做假证词而导致罪犯无法坐牢为由,但证人良心过意不去而同被害人父亲讲明了情况,但由于香港法律不允许“一罪不二审”的法条而不能再次起诉罪犯。
直到7年后在电视节目的时候,当时的“罪犯”来参加访问,然后就挟持了他,以炸弹威胁要求见立法主席,最后在网络舆论的帮助下,选择了释放人质,最后结果也是好的,伤亡减少到了最小。
1.拍成网剧就好了,就这个搞毛线的大电影呢?
2.吴孟达的表演撑起了整部电影,绝对的主角,似乎结局不够完美,自爆、被狙击手爆头、跟记者们及警方斗智斗勇……都木有……3.更没有揭露幕后黑手式的快感……两家媒体也没有互相碾压互相揭老底互黑……被绑起来的人质们咋就没有任何动作任何戏呢?
这不科学啊\(≧▽≦)/
电影虚构了香港有两大网媒囧报,闪报心存芥蒂。
为了争取眼球关注,提高点击率相互激烈竞争,矛盾一度尖锐化。
得益于大陆网络的发达,香港电影人取材于大陆网络新闻,独立创作出了适合香港地区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而溶于香港电影之中(典型的如反贪风云2,其中加入了网红郭美美丑闻等等)。
媒体互撕闪报为了网友点击率,(说到底也是利益的关系,关注率上去了。
广告费也随之上涨。
)从上到下不择手段,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完全没有新闻从业者的道德法律底线。
一个普通家庭原本美美满满,幸福和谐,憧憬着未来。
毫无征兆的飞来横祸,独生爱女被一名富二代所奸杀。
对于这个家庭不吝是晴天霹雳,嫌犯却利用资本,权力的力量钻了法律的漏洞,逍遥法外,可怜的家庭分崩离析。
家破人亡。
伸冤无门。
为爱女复仇,伸张正义便成为父母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这是香港票房冠军电影<<导火新闻线>>的故事发生背景。
吴孟达饰演的父亲开始采取在政府门前绝食抗议,以图吸引媒体关注,但毫无效果。
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挺而走险,被迫采取极端手段绑架人质试图唤起公众的关注,引起政府的重视来达到改变命运,为女伸冤的目的。
绑架人质
底层普通劳动者作为弱势群体,要为社会富豪的恶行买单试图奋起抗争,但资本买通了各个社会环节,人为的制造不公正,法律政治均表示屈服,草菅人命。
(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他们孤立无援根本无法对抗资本的邪恶力量。
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沒有希望的,绝望厌生(恐怖分子何尝不是)。
社会黑暗面的冷漠,无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伴随着剧情的推进,受害者自己也从受压迫的对象转变成了犯罪分子走向了极端,将其他无辜的人群同样置于绝境。
更加上无良网媒闪报无底线的介入,(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不顾人质的生命安全,忽视警方对解救人质的努力,先后作出完全不负责任的新闻报道,推波助澜的刺激智叔,从心理,精神层面打击智叔,促使其几乎完全丧失了理智,造成人质危机,严重危及了人质的生命安全,险象环生。
命悬一线。
引发了社会公众的广泛担忧。
在重重危机,时不等人的情况下,几个有良知的囧报记者伸出援手,利用其所掌控的资源,挖掘出了深层次的原因,力挽狂澜,(微信公众号:历史挺有趣)剧情飞流直转,和平解决危机,弘扬了社会正义,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绑架案。
同时,人们通过这一事件看透了闪报的本质,将其摒弃之,新闻报道重新回到正轨。
电影极具戏剧化。
电影浓墨重彩的突出对智叔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以批判现实意义的手法反映了资本和权利竞相勾结,权钱交易,折射出社会底层的个人命运如蝼蚁般苟且偷生。
香港社会财富阶层的固化,沒有背景的小人物从下向上的奋斗历程面临着不可想象的艰难险阻,具备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
近年来发生的香港占领中环事件,美国的占领华尔街。
都是因贫富两极分化过大。
普通劳动者生存环境恶化,社会底层群众早就认清了资本自私自利的丑恶嘴脸。
底层群众对社会现状的相当不满,激化了矛盾冲突,自发的组织起来通过上述事件发出呐喊,此起彼伏。
尽其所能的抗争。
但是资本把持了政治,不可避免的走向失败。
喜爱周星驰系列喜剧电影的朋友,会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
以饰演配角著称的周星驰老搭档吴孟达,苦熬打拼多年,这次终于转正了成为主角。
他以前饰演的配角多以市井小人物,猥琐大叔,好色贪财,面目可憎。
此次以全新的形象出现,将主角的形象(智叔)塑造的相当成功,属于实力派演员,艺术表演功底极为深厚。
其他年青演员的表现可圈可点。
因相关剧情,众所周知的原因,该片在大陆上映的希望渺茫。
但具有一定的观赏性。
很少有电影令我感动过,这部电影使我流泪。
一、有人说这部电影反映的是香港法律的缺陷,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记者这个职业操守,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映公共事件的敏感易爆性。
然后就有人指责正义记者有这样那样的违反法律,(爬墙采访,截留证据,私自会见当事人),这一切看起来都是反文明、犯法律的,应该谴责的行为,反过来反面角色激怒当事人作出犯罪行为,反而是无可指责的正常职业行为。
这帮人根本没有看懂电影,只是肤浅而幼稚的看到了表面现象下的浮夸。
是现代社会冷漠的代名词。
是我流泪的原因之一。
这些表面上打着反理想、尊法治的旗子,治肆意扩大法律的尊崇地位,其实内里其实是十足的法盲。
他们要不就是被法律表象迷惑了的羔羊;要不就是井底之蛙,自以为是的法治优越感,别具用心麻木不仁的自我膨胀感的宣示。
香港所谓的法治也是有局限的。
(一小撮港人)夸大其作用非常像是夜郎国里的国民,不见高山,不知感恩。
所谓法治大家都认为是和人治对立的东西,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我认为法治与人治是相互相成的关系,就像阴阳对立互生,没有绝对的法治,倒是容易见到比较绝对的人治。
从根本说起人治是本源的、先天的、人性的产物,人性是复杂的,是善与恶,是与非的混合体。
法治是文明的、后天的、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是融合的,是人伦的的选着。
法治并不代表公平,只是代表折中、平和。
位高权重的法改委,可以改变法律,也可以不改变法律,这是到底人治还是法治呢?
法治人定。
这才是法治最根本的来源。
二、新闻只是一种表达方式,人们喜欢冠以新闻人为无冕之王,其实质是社会的代言人。
新闻人的一言一行在描述着这个世界,新闻人有义务也有权利来揭示这个世界的灰暗和光明。
然而当社会冷漠的注视你的时候,新闻人也是无奈的。
当谭鋭智希望能像在大街上游行示威的人群那样,为自己主持公义的时候,作为良心记者的骆家辉却无奈的表示“不是我不想写,是没人看” 是啊!
没人看,为什么?
是因为我们的价值观被扭曲了,作为新闻人,市场被扭曲了,人性和人的行为当然也选着跟着扭曲,因为这样做风险低、效益高、符合利益。
在这个社会的冷漠着,我们被囚禁在理性里,看不到激情;被淹没在潜规则里,看不到光明。
比如闪报的行为,为了新闻可以无视一个鲜花一样的生命在眼前陨落,可以制造唯恐天下不乱的气氛,可以激发人性中的丑恶,没有新闻可以制造,有新闻可以别出心裁,一切为了点击率(即大众想看到的),一切都是在放大已经扭曲的价值观。
这样看起来很敬业新闻人是不是反社会的,是不是应该受到谴责。
然而现实只有良心才可以谴责他们。
这也是社会的本质,是人治的。
冷漠不是人性的全部,更多的只是对社会的反映。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正能量这恰恰是新闻人的职责之一。
三、在电影里绑架无非也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个弱者无可奈何的表达方式。
谭鋭智在上诉无门,正义得不到伸张的情况下,发动的极端的行为。
从人性的角度看,他是理性的,他的诉求合理,他的行为也是克制的,如果是极端的话,他在那个时候完全可以杀掉他要指控的人,或者杀掉所有人,这也不能不说是社会给予的后果。
现在为了这个合理的诉求,他家几乎死绝,女儿死了,老婆死了,还有自己的半条老命估计还得在监狱中度过,(在弹幕里看到有人天真的说谭叔无罪释放,结局是完美的,请扪心自问这可能吗?
)这是我的第二泪点。
恻隐之心人之皆有,同情弱者是人性本源,否者也不会有什么法治这些东东,因为强者不需要法律,或者是可以有有利于自己的法律,大家都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你死我活的丛林规则下生活就可以了。
但可惜的是,我们冠以法治社会的高帽下,总有这些那些的不和谐,四、我们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这么做呢?
借着人民给与的权利,道貌岸然的在公众面前,打着公众的旗号。
首先表面上是维护更多人的利益(实际上在争取自己有利的政治利益),一本正经的通告绑架罪犯的恐怖事实、恐怖性质,全然不提或尽力回避事件的起因。
然后彰显自己的肌肉与沉着应对控制能力,谈判专家、狙击手、救护组、疏散组、幕前幕后忙忙碌碌,仿佛在等待有一场盛宴开席。
这和反面记者有什么不一样。
而在修法这个事件上却没见到一个可以承担道义的人,人人都为了怕惹事上身而纷纷避开。
可笑的是最后,靠一个记者的色相才得到一些确切的消息。
在修法这件事上没有人治吗?
也许是,他们没有做错什么。
都在法律的框架内。
错的可能是法律、是历史、是这个该死的社会,还有是该死的人性(这个时候他们会给你讲人性的恶,背后的意思就是你们需要我)、、、、、、、理由很多,但无疑冷漠,这就是现实。
这是我发现第三个泪点。
影片的结尾,法改委卢靖的一套官腔。
终于迎来了法律的修改。
我不知道这个法有没有追溯过去的效力。
其实知道了又怎,因为我们的大人发话了,不是为了你才改变法律的,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努力的东东。
解读一下就是,你死两三个人的事太小,不足以让我们这些大人物做我们不愿意做的事情,只是你碰巧了,我们就赶点工吧,争取半年完成。
够高傲吧!
这是我低四个泪点。
五、“保持饥饿,保持愚蠢”。
这个词很中性,可以有多种解释,积极的是要我们保持奋进的姿态,保持谦卑心态,反面的也可以是我们要保持兽性。
电影里有更加深度的解析,我想不外乎要我们保持对人性的敬畏。
结尾太理想使它失分不少。
在现实中的智叔,也许真的走上路不归路,或者被击毙,凶手依然逍遥法外(当然也有可能是受到应有的惩罚)或者点燃炸弹同归于尽沦为正真的恐怖分子。
但对于智叔来说不重要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不要相信我们生活在理想的社会里,我倒是比较倾向于我们尚生活在比较原始的文明中。
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保护自己的必要的生存技法。
我们不能参悟明天的我们会怎样。
需要信念指引,我们需要宗教高悬。
我们只是惯性的以为明天依然会美好。
殊不知在这个美好的背后,是一些人的无畏付出和流血牺牲。
但愿这世间不在冷漠,总有人得站出来,向邪恶说不。
向正义的新闻人致敬。
也希望在看影评的各位一生平安。
作家埃特加.凯雷特的《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里其中一则短篇里大略提过,只有流血才有机会唤起世界的注意。电影中的吴孟达的角色便是这样。电影中也表达宣传媒体记者应有的媒体道德以及媒体的渲染影响力。
同名电视剧的电影版,质感也接近电视电影了。剧情紧接电视剧,先交代了下梁小冰并没有在伦敦客机空难中去世(但她这个角色没有再在电影版出现)。主线算是港版《恐怖直播》(故事在一天内发生)+剧版中不同报社竞争(但剧版中对手为《独家报》,反倒是剧版中的C99电视台成为了本作主舞台)。女儿被奸杀后罪犯贿赂关键证人以获无罪开释,但父亲吴孟达并不是直接惩罚罪犯,而是要求特首推动「禁止一罪两审」条例的修订,香港真乃法治之邦。而囧报记者除了要及时全面向公众呈现事件之外,还顺带推动了事件的和平解决。角色任务分配基本和剧版一致,王宗尧靠着江湖智慧带着小女友杨淇去现场,而周家怡则继续直白输出新闻鸡汤。吴孟达在全片中几乎都是独角戏,但他完成得真是炉火纯青。演囧报老板的看着眼熟,才发现原来是《一路向西》的男主角。
很多人拿来和《恐怖直播》做对比,确实从结尾来说,这部结局比较理想化,就比人家韩国的差了一大截……但是不影响它本身依然算是一部敢于破格的好电影了,而达叔的演技值得再加一星。
按照港片一贯风格的“不妥协”,如果最后达叔没有坐在警车里出来,那就是五星力荐了。
制作还是偏向电视化
剧情太直白了 一点悬念都没有
本片肯定了新聞工作的正面價值,發揮監察政府及爭取公義,可惜在爭分奪秒的行業競爭下,有些媒體走火入魔,漠視專業操守及新聞道德。可謂貼近香港時局,經歷多場大型的社會運動,社交網絡是傳播訊息的主要平台,網民的點擊率被媒體視作品味的指標,網媒經營者為了迎合讀者「需求」,失卻作為「守門人」把關的作用,大量以娛樂化包裝的新聞充斥,記者的道德操守亦被質疑,但很多讀者是邊罵邊看邊轉發,助長歪風。在這一點此片可謂用心良苦,有意在這紛擾的時代撥亂反正,捍衛新聞自由,呼喚觀眾的道德良知。欲制止媒體歪風,讀者要有更嚴格的道德要求,監察媒體,拒絕不負責任的資訊。
我得说剧本还挺有社会意义的,而且新闻人的职业操守问题也做得很尖锐。吴孟达的表演几乎满分。
小野蛋子 看过 2016-08-07剧本认真有诚意确实花了功夫去做,但是还是很雷啊,而且一定要把坏人都写成是大陆人是什么意思?何必妄自菲薄,片子里面的坏女总编明明说了之前是在台湾做的总编辑,为何要对号入座说是大陆人而不是台湾人,真认真看电影了吗?讲真,这电影真不错!
港产片这几年总是希望能挣扎出一条新路,一条中兴之路,可惜无间道之后的港产片已经光辉难寻,虽然点出了现在全球新闻行业的通病,但是对于苍白的高喊新闻道德观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头条新闻会告诉你,男人最爱的还是性,所以永远都是首要的推送。
要做点什么改变世界
“有人说,常人选择看到希望才坚持,但疯子相信只有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
stay hungry 后面那句是stay foolish always stay hungry知会越来越贪心
香港会变得更好,加油。
与其说是电影不如说是电视剧的SP,就算是这样,拍的也有槽点太多,不如剧版。
要追求新闻媒体的价格还是价值?希望理想婊们能好好想想再写尼玛逼的自媒体
充满理想主义的社会正义,最后破灭在现实的残酷背影下
【香港ifc】在想这个电影内地应该会不会上,颇具煽动性,略煽情,理想化。但能跳出圈钱大片豪华制作,认认真真讲故事,也算是一股清流了。有些不满凭啥反派在台湾电台十几年才讲的一口普通话口音,不严谨。新闻人的反思,题材还是要点赞的。
期望不高反而有些惊喜...虽然缺点还是不少,但至少这部电影是有用心讲故事...另外达叔的表演加分
这样结尾啊..唔.....没有金钱怪兽给人的印象深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