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进的二战片很多,而且不管是《黑皮书》还是《行动目标希特勒》都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这部也不例外。
电影男主角是个极其厉害的伪钞、伪护照制造者,一直渴望能够游离在政治之外,但依然不能幸免于难,被抓入集中营,为德军制造假英镑和假美元,代号“博纳德行动”。
在这个行动中,他们和别人一样关在集中营,但是因为有“手艺”,可以睡软床、吃好一些,不用从事重体力劳动,关键可以暂时保住一条命——看到没,男人不管怎样,有门手艺还是很重要的。
真的是安身立命啊!
可是如果真的帮德国人制造假钞去破坏别国经济,助纣为虐,他们中有人家人被德国人杀害了,有人陷入深深的自责不能自拔,有人因为生病被德国人枪毙在眼前……不做是死,做了,生不如死。
男主人公将如何在集中营自保以及保住身边人,影片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因为绝大多数故事都发生在集中营,人物命悬一线,整部电影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的氛围中。
唯一的亮色调还是发生在黑暗中,海边,男女主角拥舞,请大家务必等到这个短暂而温馨的镜头。
原来看过二战时期犹太人的影片,大多是美国人拍的,尤其是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
《伪币制造者》却是德国人做的,一位伪币制造者,在集中营里,因为自己的特殊本领得以活下来,起初还很骄傲。
后来目睹德国人的种种暴行,慢慢变化,最终在消极抵抗中想尽办法保护自己的伙伴,尽量让大家都能活下来。
这位老兄在战后活下来,继续以伪钞制造过着奢侈的生活。
也许,二战的集中营是他灵魂升华的地方,和平时期,他倒好像是进了精神的地狱。
应该承认,不管是美国人,还是德国人,他们对于二战的反思都比中国人要深刻地多,也细节地多,更多地深入到人性的层面。
这值得中国人学习。
其实还有另外一部电影,翻译为《惊悚黑书》,也是关于二战时期犹太人想方设法生活下来的故事,也很值得一看。
大师 我们无家可归 拉住我们手吧 让太阳热度烤化我们的浮华和我们的虚假大师 我们跟你回家 回到阿尔的麦垛边 谈谈诗歌和久已遗忘的理想---前几日看到的这则消息,说他在参加完上海国际电影节展览回家的途中发生车祸,不幸罹难。
消息发布是在愚人节,我第一个反应是这条消息是一个恶作剧,可是潜意识里却有一种不详的预感笼罩着我。
后来在网上搜寻相关信息,终于确证了这条信息是真实的。
我的生活与这人没有任何交叉点,仅有的一点点关系,便只是多年来习惯去他的部落格看他写的影评。
他说自己是独立影评认,这话是比较中肯的。
比起那些拿起笔或者敲起键盘便知道大声指责和唾骂的影评人来说,他的文字是一贯的克制,清醒,以及评论人中少有的人文关怀。
我喜爱他那些站在女性视角上分析电影的文章,为这个制度森严的现实社会中那些处于弱势的女性发出微弱的呐喊。
是这些带着湿润的呼吸气息的文字打动了我,一个男人,能走下男权的高阶,拾起女性的镜筒已属不易,更何况他在文字里依然将自己男性的身份抽离,甚至对其略有鞭笞。
文字是低调的,但却是暖的。
人是低调的,但却是柔的。
他的身上凝聚着艺术家的才华和思想家的深邃,他有着一双洞悉世事的忧郁的眼睛,带着一丝对严峻现实的失望却又孜孜不倦不肯放弃的执着。
他是一个有着温暖胸膛的男人,包容一切。
这首曲子是他部落格上最后使用过的一首《Dying》,反复地听,反复地感受虚无撞击生命的声音。
Dying,没有想到的是这仿佛成了一句谶语。
莫非大限降至,人便通了灵。
汽车相撞,“嘭”地一声,一个生命便缥缈而去。
我们惊异得放大的瞳仁里看到的是这个世界绝望的漆黑和死寂的叫喊。
这段日子仍旧习惯性地去他的部落格看看,我总在想,会不会哪日忽然有了更新,告诉我们:我尚存活于这个世界上,正在努力地康复。
我知道这只是我对这样一个尊贵生命的不舍。
部落格仍然是那个老样子,不久前的影评以及以前的影评像藤蔓上的一颗颗葡萄,依旧闪耀着质朴和熟悉的光泽。
这里一片宁静,宁静得安详,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似乎仍会期盼着明日打开时会看到如常的更新。
只是网友陆续留下的只言片语轻柔地将我拉入了现实的噩耗中。
话语不多,我想,他们也许跟我一样,不知道该说些什么。
一路走好,kavkalu。
看得仔细的话会发现本片许多细节都是煞费苦心的。
本片几乎没有存在于其他屠杀犹太人题材电影的血腥画面,相反,这批犹太人的住宿条件还不错。
但是纳粹并没有把他们当人看,为了表现他的境遇,导演以居高临下的俯拍镜头表现了跪着打扫厕所的他受到纳粹军官尿滋的场面,这个镜头完成消解了纳粹“和善的”面目(给他们乒乓桌和放音乐),让观众清晰认识到地位的差异和境遇的高下。
今年的熬死喀最佳外语片又给了德语片,去年《窃听风暴》,今年《伪钞制造者》,去年是东德的秘密特工,今年是纳粹集中营里的犹太天才,都是发生在柏林的事,一样地压抑,一样地人性扭曲,一样都是无法抹去需要正视的历史。
活着还是为纳粹的战争服务?
故事很吸引人,造假钞的犹太天才,没有人性的纳粹,恐怖的集中营,面对生死的抉择,保护自己还是牺牲性命?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没有谁对谁错,与苟且偷生无关。
影片的节奏很快,音乐也很不错,剪辑的节奏很简洁很跳跃,大量镜头是手持拍摄的,没有架子,也没有升降机,没有丝瘫泥糠,摄影风格有点纪录片的感觉,画面的颗粒也很粗,应该不是偶的显示器的问题,这样显得很有历史感,也比较容易营造纳粹集中营的压抑气氛。
造假钞的天才萨利和反对给纳粹生产美元的布尔科尔吵架那段好像严重穿帮了,被布尔科尔推倒的床在下一个镜头中自己又恢复了原状。
纳粹的集中营很容易让人想起南京大屠杀,有关纳粹屠杀犹太人的经典电影不少,有关南京大屠杀的还没有,希望《黄石的孩子》和《南京 南京》能够向《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还有这部《伪钞制造者》看齐,真实细腻感人也不失深刻。
在纳粹德国经济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安德鲁行动常因其主管军官的姓氏而被误称为“伯恩哈德行动”(Operation Bernhard),但是德国档案中该计划真正的名字是“安德鲁行动”(Operation Andrew),目的是暗中伪造大量英镑。
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对在流通市场中发现的假英镑数量保持缄默,因为安德鲁行动的目的之一正是在英国国民中引起恐慌,使英镑贬值。
任务起因 该行动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阿尔弗雷德·瑙约克斯(Alfred Naujocks)构想的。
他就是那个1939年9月1日凌晨冒充波兰军队进攻德国电台的始作俑者。
德国占领低地国家之后,海德里希将他调到了冲锋队档案科。
瑙约克斯是个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人,显然不愿意呆在那里造假护照。
使全世界陷入假币危机的念头对他极具吸引力,他想通过发行大量假英镑的手段来搞垮英国经济。
瑙约克斯向海德里希报告了他的计划。
后者很欣赏这个念头,因为海外的间谍行动所费不赀,而经济部拨给德国情报机构的外汇实在有限。
并将美元也列入伪造目标。
由于当时美国并未向德国开战,希特勒否决了伪造美元的提议。
德国经济部长丰克并不支持该计划,他担心搞垮英镑会引起国际货币市场的强烈波动,对德国马克造成影响。
海德里希将这项任务交给了帝国中央保安总局第四局,并成立了一个叫SHARP4的新部门监管此事。
1942年夏,党卫军在萨克森豪森集中营开设了印刷伪钞的工厂,伯恩哈德·克鲁格少校(Bernhard Kruger)领导伪造工作,这也是 “伯恩哈德行动”一名的由来。
该计划在柏林又被称作“一号行动”(Aktion 1)。
纳粹为此集中了德国最优秀的雕刻专家、造纸技术专家和数学专家。
后者负责推算英镑纸币的编号规则。
印钞 萨克森豪森的印钞车间与集中营的其他区域互相隔离,由职业印刷匠博德(Max Boder)领导60名囚犯日夜工作。
这些囚犯全是来自其他几处集中营(甚至包括奥斯维辛)的犹太人,在被捕前通常有伪造钞票或证件的经验。
党卫军为他们提供任何所需的材料,但是没有合适的纸张。
党卫军在莱茵兰和苏台德设立了两家专门造纸厂,但是它们造出来的印钞纸在紫外线下的颜色与真正的英镑不一样。
直到1943年从土耳其买来英格兰银行造钞的专用亚麻后才生产出合适的纸张。
萨克森豪森的印钞厂每个月要消耗1.2万大张印钞纸,每张印钞纸可印8张钞票。
但这些假钞的质量最多只能算中等,直到纳粹从阿姆斯特丹的监狱找到斯莫里扬诺夫(Salomon Smolianoff)后才生产出真正合格的产品。
他是一名熟练的俄国伪币制造者,早在1927年便开始伪造50英镑钞票。
斯莫里扬诺夫纠正了早先的错误后,萨克森豪森工厂开始了全面生产。
整道印刷工序大约需要15-20小时,每张成品都要进行严格的检验。
只挑选出最好的产品,然后经过一道造旧工序,使其看起来像旧钞票。
这些假钞票的面值包括5、10、20、50英镑在内, 5英镑面值的占了40%。
1943年中,克鲁格的小组成员增至140人,月产4万张钞票。
这些犯人的待遇比集中营内的普通犯人要好很多,不仅有足够的食物,甚至还可以得到定量的香烟。
假钞 萨克森豪森生产的假币分为4个等级:完美的、接近完美的、有瑕疵的和不合格的。
最初计划将不合格品空投到英国,可最终还是将这部分销毁了。
完美的假钞储存起来供德国间谍在敌国和中立国使用。
接近完美的和有瑕疵的假币成批运往占领区,在黑市购买黄金和食品,甚至还向当地游击队购买英美空投的轻型武器。
还有部分假币分配到中立国的德国大使馆兑换成当地货币。
随着伪造工作的进行,假币的质量也不断提升。
德国特工曾专门携带一批5镑和10镑纸币前往瑞士兑换成瑞士法郎,并大胆地要求检验这些英镑的真伪(他解释说这些英镑是在黑市买来的)。
经过提醒,银行从中拣出了约10%的“伪币”,将剩下的假英镑全额收下。
印刷精美、质量高超的假英镑甚至骗过了银行的资深职员。
只是一次偶然,英格兰银行发现了一批假币,并为这名特工的“诚实”感谢不迭。
英国人也是通过偶然机会才发现假英镑的存在:一位英格兰银行职员偶然发现她手里的两张钞票的序列号竟然是一样的。
可见假币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程度。
只有通过检查序列号才能发现。
战后 到战争结束时,萨克森豪森工厂一共伪造了8,965,080张纸币,面值达134,610,810镑,其中绝大多数是5镑纸币,使英格兰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以至在战后立即发行全新的5镑钞票,并废止旧版钞票的流通。
苏军逼近萨克森豪森后,全部设备及人员被转移到奥地利的埃本湖(Ebensee)。
这是毛特豪森集中营的一个下属营区。
印刷工作在那里继续进行,一直持续到了5月3日。
看守印刷车间的党卫军部队将几十大箱假钞装上了卡车,扔下囚犯南逃跑。
拥挤的难民阻塞了车队的去路,惊慌失措的党卫军将车上的假钞沉到了托普利茨湖(Toplitzsee)的湖底。
后记 1963年,一名德国潜水员在托普利茨湖展开探宝行动,但是不久之后便神秘地死亡。
奥地利政府随后以湖中有大量火箭、炸弹和炮弹(也是战争最后的几天被倒进去的)为由禁止在托普利茨湖潜水。
这些箱子在2000年被找到。
其余的至今下落不明。
“我还活着,这并不可耻!
”全片让我最揪心的一句话。
在那段肉体和精神都遍体鳞伤的磨难里,人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因为求生的本能还是微薄的希望,这也只有旁观者才有心情有资本去细细考量,当局者只能用信念和麻木支撑着活下去。
而当一切结束的时候,又要怎么生活,这世上还存在值得留恋的人或物吗,还是只剩下每夜挥之不去的噩梦了。
有人没能盼到释放的那一天,有人却在自由后选择死亡,谁比谁更可怜更可悲?
是保护自己,还是保护身边的朋友,又或者牺牲一切为了成全千千万万的陌生人,要怎么选择才算英雄,才能获得生存的荣誉。
想去和平看10元场的《东邪西毒》,到了才发现已经换成了《寻找狗托帮》。
怀疑是自己记错,又去大光明碰运气,10元场的依旧是《狗托帮》。
狗卵……刚好周三晚上有《红河》演员见面会,就买了一张,还是10元。
然后赶往人民广场附近的第三家影院(世纪大上海),想看10点55分的片子,因为也是10元。
到了才发现10元场的电影只有十点的《伯纳德行动》,看表已经十点。
付钱,挑位子,得知1号厅在8楼。
坐电梯,然后一路往前冲,还是迟到了。
影院很暗,只看得见排数,便坐在靠走廊的位子。
陆陆续续有迟到的影迷进来……又是一部二战的片子,看的时候想起了卡夫卡•陆先生。
因为前几天上豆瓣,得知他在生前写得最后一篇影评就是关于《伪钞制造者》的。
知道陆先生,是在他走后。
从他的影评跟其他人的留言中,得知他是一个大牛的人。
记得知道他离世的那晚,我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
一个人说没有,就没有了……我突然想到自己OVER之后,会是怎么个样子?
我真的想留下些东西,证明我曾来到过这个世界……也许豆瓣上的文字,会是是惟一能够留下的东西。
9.4.6下写于外公家
犹太人擅长绘画,于是他就会印伪钞。
我能想到的关于犹太人的文艺作品中——除了以色列产的之外——犹太人大抵都是这么个角色。
征服者通常比他们魁梧,他们因自己的隐秘传统而自成社区,他们自觉割包皮,《美国往事》大约是最成规模的暴力行径,他们多半是作家乐手建筑师,体格瘦小顾着自己的小生意。
后来罗马军团和党卫军挽着手昂着头从尸堆上跨过,他们什么都做不了。
就成了凶猛牢头手中彬彬有礼、谨小慎微的一群。
这大约是一种历史传统,自从法力赛人误贴了弥赛亚的大字报西方势力就有了收拾他们的理由。
果戈里《塔拉斯·布列巴》里有毫无善恶观念的随军小贩,夏洛克那一磅肉多亏不许滴血,乃至巴别尔恐惧地回忆起红色哥萨克一刀就把一个犹太佬的头割下来,即便红军一把手托洛茨基本身的民族成分就很鲜明。
于是从西班牙的卡斯提尔到黑海边的敖德萨,偌大一个欧罗巴都在轰轰烈烈地敲这个富裕民族的竹杠,谁让妳没有个祖国?
这方面也怪不得别人,书上说鹰旗挺进耶路撒冷的时候,奋锐党们还画地为牢地研究革命领导权问题。
真可怜。
好吧后来有了以色列,一切就像用了飘柔一般不一样了。
流浪狗找到了后台,你不能说过去总挨群殴的那条就一定是好狗。
狗还是那条狗,秀才发起狠手段不寻常,貌似在虐待邻居方面,感同身受的创造力更强大。
而这一个趾高气昂政权之命运,没人能剧透,且让这一季演下去,我们且拭目以待罢。
说来很囧- -一年半后和JOJO再在一起看的电影,居然是反纳粹题材的。。。
其实我还是想念华纳的,无奈是在德基楼上的影城。
挺好看的电影,不知道为什么会觉得好看,也许是身边坐了人的缘故。
自己一个人也出去看过电影,无论是文艺片还是喜剧片,却总是从心底里迸发出某种悲伤的小失落,孤独的小感觉。
事实上,承认虽然我和他已经不再相爱了,但是有个朋友陪着看电影也是件趣事。
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不一定非要用一辈子的厮守来获得。
人与人之间的默契,不一定非要用爱情来证明。
我想是这样的。
不是爱情片,却有咖啡和午后红茶的味道。
夜晚的城市,我们走过了多少条街,与多少旧时的回忆擦肩而过。
我们有过去,有现在,却没有未来,这种绝望仿佛与生俱来。
纵然再多的拥抱和深吻,我却终是没能舔到他切开的牙龈。
同样的,无论压过多长的马路,他也没能把我推倒在酒店的床上。
我能想到的彻底自甘堕落的方法。
点只烟?
酩酊大醉后和旧情人ONS?
还是夜半飙车上山等日出?
买一大瓶广西特产的辣椒拌着豆腐吃?
虽然很不良家,但是或许能让我起死回生。
不管怎样的心情,他用8个钟头救了我的命,还是想说谢谢。
好也罢,坏也罢,让我的生命里重新又出现了一种东西,叫情绪。
集中营里的爷们
一条主线,主题明确。处处闪烁着智慧啊,技能啊,韧忍什么的。选择智斗还是武斗,本片一见分晓。最后,看来无论在哪,有一技之长总是谋生手段。故事性也许不够复杂,但政治分主力。
一部以二战期间纳粹残害犹太人为背景 描述德国人如何制造假钞的故事
我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当一个“叛徒”?
二战的另一个故事,变通的活着
说犹太人被关到集中营后,帮助德国人伪造英镑和美金
讲述一个伪钞高手靠这手一技之长帮纳粹印各国假钞从而和一帮犯人得以在集中营顺利活到最后. 推荐一下.一技之长,很重要
为了最后的道义
用完了再造新的
不过没想象中那么好……有点虎头蛇尾
又是种两难的境地
钞票背后的二战
集中营的斗争
英语课看的,完全忘记系列~
战争与生存。
会制造伪钞伪证真好!我要是会这手,就什么都不愁啦!
和本朝的天空一样是灰色的
唉!
以电影来说只能打三星而且有些地方显得很突然可能是因为时长的原因起承转合连接的不行剪辑也有问题
叙事结构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