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外之王

Outlaw King,逃犯国王(港),不法国王(台),无法之王

主演:克里斯·派恩,斯蒂芬·迪兰,亚伦·泰勒-约翰逊,弗洛伦丝·皮尤,丽贝卡·罗宾,比利·豪尔,萨姆·斯普卢尔 ,乔纳森·菲利普斯,邓肯·拉克鲁瓦,卡兰·马尔韦,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法外之王》剧照

法外之王 剧照 NO.1法外之王 剧照 NO.2法外之王 剧照 NO.3法外之王 剧照 NO.4法外之王 剧照 NO.5法外之王 剧照 NO.6法外之王 剧照 NO.13法外之王 剧照 NO.14法外之王 剧照 NO.15法外之王 剧照 NO.16法外之王 剧照 NO.17法外之王 剧照 NO.18法外之王 剧照 NO.19法外之王 剧照 NO.20

《法外之王》剧情介绍

法外之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讲述罗伯特·布鲁斯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他昔日是战败的贵族,后来不情愿地当上国王,然后在曲折离奇的一年成为法外英雄。为了拯救家人、人民和国家,让中世纪的苏格兰脱离英格兰的暴虐佔领,罗伯特被迫投入战役。他夺得苏格兰国王之位,并召集一批乌合之众,抵抗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而率领这支愤怒的军队的,是凶残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和他喜怒无常的儿子威尔斯亲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我的野蛮初恋建筑有情天狐年天蝎第二季喧嚣之音雪地天使巧娶媳妇爱后余生海平面上升曼谷保镖爱,不能没有你影响我的老妈出柜了下课具景伊金翅雀机甲学员吃亏是福凯恩的愤怒行尸之惧第五季母与女拥有超常技能的异世界流浪美食家男孩自导日记黑夜天使吉姆·加菲根:喜剧怪兽我为乐狂深夜电台1晨星与明月忠勇小状元孙子谋略裸露在狼群

《法外之王》长篇影评

 1 ) 真实的勇敢之心

这个故事是紧接着威廉.华莱士《勇敢的心》之后的,电影比梅尔.吉布森那部更贴近史实。

罗伯特.布鲁斯,率军抵抗英格兰,一路败退,最惨的时候只有40人追随,妻子被抓到英格兰囚禁。

在看到蜘蛛修补残破的网后得到启发,开始打游击战,突袭战,把英国人占领的城堡烧毁,开始不断得到苏格兰民众的支持,1307年在华莱士曾经击败过英国人的劳登丘,以不到600人,还有打赤脚农民的绝对弱势下击溃3000英格兰骑兵,此役为苏格兰反抗英军的转折一战,7年后罗伯特.布鲁斯以不到1万人,依旧有打赤脚农民的部队对抗1.7万英军,英军伤亡9000人,再也无力入侵苏格兰。

最戏剧性的是300年后,罗伯特的后裔成为英国国王,成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国王。

这部电影几乎就是历史重现,劳登丘之战残酷真实,看的血脉喷张,喜欢历史的可以好好一看,还有罗伯特的妻子伊丽莎白皇后对他的忠贞也是可圈可点,始终没有背叛自己的丈夫。

 2 ) 历史电影更有趣!

这个故事讲了:1304年的英国苏格兰几个贵族争国王头衔,不料英格兰的国王爱德华一世早就觊觎这里了,利用他们打乱仗的功夫占领了苏格兰。

这下惹恼了苏格兰的贵族罗伯特·布鲁斯。

他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豪气,自立为王。

带领苏格兰人民,以少胜多,多次打败英军。

终于使苏格兰获得了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

罗伯特·布鲁斯也被苏格兰人民尊敬的称为民族英雄的故事。

影片忠实的描述了那段历史。

很少编造戏剧性场面。

影片最出彩的地方,我感觉是对场景的拍摄。

在沼泽地中的作战之后,人们满脸血污和泥浆,非常真实,让人深入画面。

 3 ) 残酷

法外之王 (2018)7.52018 / 英国 美国 / 剧情 动作 传记 历史 / 大卫·马肯兹 / 克里斯·派恩 斯蒂芬·迪兰

我感觉这个突现出战争是多么的可怕,不过不管怎么样我觉得欧洲那些国家历史都是特别血腥的,要不然怎么可能成为世界上的强国,毕竟没有战争,你可能不可以侵略这么多的国家和霸占这么多的领土,这一切的一切都源自于欧洲的本性吧,因为他们的人好战,所以造成了这么多不必要的战争发生获取,这就是和平的重要性,战争是如此的残酷

 4 ) 时隔23年,《勇敢的心》出续集了!还是那么燃!

首发于[君君电影院]微信公众号TVwanda,转载请注明出处。

说起战争史诗片,绝对绕不过它:《勇敢的心》。

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豆瓣34万人打出8.8高分。

主角华莱士在断头台上高喊出的那声“自由!

”更是让君君铭记至今。

残暴的英王被惊醒,台下的愚民屏息注目,而屏幕前的无数观众都被这声怒吼震撼和感动。

为什么突然提起这部电影呢?

因为时隔20多年,《勇敢的心》终于有续集了——《法外之王》 I 201

在讲电影前,君君先给大家做个历史小科普。

13世纪时,苏格兰与英国关系很好,但因一次意外,苏格兰国王去世,且没有直系继承人。

一时间苏格兰各地领主开始争夺王位,于是就有苏格兰贵族请英国国王来当裁判。

当时的英王就是《勇敢的心》中的大反派长腿,奸诈如他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借着当裁判的理由,长腿大肆干涉苏格兰内政,最后干脆占领了苏格兰。

民不聊生的苏格兰几近亡国。

而华莱士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起义,也因此诞生了《勇敢的心》。

但没几年,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起义军就逐渐衰弱,最终在1298年被英王亲自击溃。

华莱士逃匿数年后被捕,被施以极刑,尸体更被分成四块送往苏格兰各地震慑民众。

舍生取义的华莱士成了苏格兰的英雄,更因电影被世界所知,成了自由的象征。

然而,“勇敢的心”这四个字,指的却不是华莱士,而是罗伯特·布鲁斯。

罗伯特·布鲁斯,是谁?

他是苏格兰贵族,早期也曾反抗英国,但后来却又投降于英王。

在《勇敢的心》中,他被塑造成了一个自私懦弱的小人,还出卖了英雄华莱士。

但实际上,罗伯特才是真正领导苏格兰走向独立的民族英雄,而《法外之王》讲的就是他的故事。

那为啥以前不拍他呢?

因为罗伯特实在是太有争议了...首先,他不是草根,反抗也不全为了人民。

罗伯特是苏格兰贵族世家,在当年国王去世没有直系继承人的情况下,他本该是最有可能当国王的人选。

然而在英王的操控下,一个没头脑的小贵族却被推上王位。

一怒之下,罗伯特宣誓效忠英王,期望借此夺回王位。

但英王一看就知道罗伯特不是个省油的灯,于是就先把他晾在一边不管。

搞笑的是,“没头脑”当了国王后不但不感激英王,甚至频频和他唱反调...

英王本想扶植傀儡政权,谁知这个小伙计这么不识抬举,恼羞成怒发兵驱逐了他。

按理说,这时候就该把王位给罗伯特了吧?

可英王贪婪且害怕丢掉控制权,干脆宣布苏格兰先不要国王了,全交给英国管。

罗伯特这才忍无可忍起兵革命,其实他最初只是在乎王位而已。

其次,罗伯特有过屈辱受降的经历。

与华莱士不同,罗伯特是个“识时务”的人。

在电影一开场,我们就看到英王在军帐里谈笑风生,只因英军已经扫清了苏格兰反抗势力。

罗伯特作为曾经的反抗者,这时竟然跪在英王面前投降了。

我们都希望英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但罗伯特却没能这样。

他更像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以期有朝一日报仇雪恨。

这当然也是一种英雄品格,但魅力就要比华莱士那种舍生取义要小的多了。

更何况这还不是他第一次臣服英王,一会跪一会打,总有点墙头草的嫌疑。

总而言之一句话,便是罗伯特形象不够完美。

华莱士能够吸引全球众多粉丝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直来直去,敢作敢当,是最纯粹的正义骑士。

而罗伯特却习惯深谋远虑、趋利避害,是个标准的政治家。

拍成电影当然是华莱士更好看,但现实中往往是罗伯特这种人更能做实事。

在华莱士死后不久,罗伯特自封为王,重新踏上了革命之路。

最初他只有几十个人的小队,鼎盛时也只率领着几千人的杂牌军。

但与装备精良的数万英军大战,罗伯特竟大胜,将英国人彻底赶出了苏格兰。

可惜现代人只从电影中看到了华莱士的勇猛,却忽视了罗伯特的功勋。

所以一定程度上来看,《法外之王》比《勇敢的心》更贴近历史。

不光剧情,这片在各个方面都十分考究。

小到士兵们精密细致的盔甲花纹,

大到攻城掠地的投石器、火弓箭,

这片的细节都在极力还原历史。

而且由于是冷兵器时代,兵戎相见时更显战争的原始和残酷。

白刃战、骑兵团、夜袭埋伏...由于古代战争没有科技加持,这些花样百出的致胜手段也成了一大看点。

那么,为啥这电影评分只有7.3呢?!

很大原因,相信大家也都明白,那就是:《勇敢的心》拍的太好了。

珠玉在前,难免让后来的作品被拿来比较。

但平心而论,君君觉得《法外之王》已经很良心了。

剧本、摄影、演员、音效、场景都算上乘,非要拿它跟《勇敢的心》比,有点强人所难。

不过作为一部迟来的续集,君君认为值得一看。

想要获得更多精彩电影推荐,欢迎关注公众号[君君电影院]。

 5 ) 《法外之王》:战争不决定谁对了,只决定谁留下了。

法外之王“我想给你们看一个史诗格局的慢笔叙事的例子,过程长达数百页, 只为了让我们准备好迎接那无穷喜乐的一刻,不像色情电影的快感很快就消退于无形。

”——安贝托·艾柯《悠游小说林》沉重是史诗电影一以贯之的风格,《法外之王》也不例外。

影片根据苏格兰勋爵罗伯特.布鲁斯的生平改编,讲述了罗伯特带领苏格兰人民反抗英格兰王残暴统治的故事。

史诗电影最难的一点是在真实和虚构之间进行准确的拿捏,而这部影片在这方面做的恰到好处。

服装道具、构图摄影、配乐剪辑、故事情节、血腥场面......让这部电影拥有了厚重的历史感,同时也艰巨了一定的娱乐性和观赏性。

《法外之王》对战争的意义并没有着墨过多,也没有所谓的为了自由、和平,相反,战争是为了部落、为了家庭、为了爱情还有男人心中独有的英雄梦。

没有高屋建瓴的目的,电影反而更加意味深长。

之前看过导演大卫·马肯兹的几部电影,《赴汤蹈火》、《完美感觉》、《手铐情人》、《深狱父子情》,《法外之王》是看过的第五部电影。

大卫·马肯兹的每一部电影都在阐述不同的主题,很少会重复相同的内容,所以每次看他的电影都有一些意外的惊喜。

《法外之王》的亮点在于,战争不单单是血腥的对抗,还有兄弟之间的惺惺相惜,缠绵悱恻的鱼水之情。

战争胜利之后,也不再是所谓的大一统、解放、自由这些形而上的词汇,而是家人重聚。

这样的剧情设计,就算是不了解这段英国历史的观众,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电影营造的情境之中。

每次看史诗电影都格外激动,因为每一部史诗电影都有一个宏大的世界观,从中可以窥探到整个人类命运的走向。

遗憾的是,中国没有史诗电影。

钱钟书有一段话说的非常好: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中国诗可不然。

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

早熟的代价是早衰。

早熟的文明意味着严谨,所以我们在保留各类文献资料上颇有建树,能够给古装电影、连续剧提供丰富的素材。

但正因为早熟,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失去了浪漫和天真。

史诗必须有一定的浪漫和天真在里面的,它有历史的严肃性,也有浪漫的诗意。

“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也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

”人民创造了历史,英雄把历史变成史诗。

在我们的过往的历史中,英雄比比皆是,但却无法逃脱“政治”的囚笼。

当英雄被限制在历史细节之中,就失去了塑造史诗的力量。

看国外的史诗电影的确会弥补一些遗憾,但更多的是对本国史诗电影的期待。

 6 ) 可以作为《勇敢的心》的姊妹篇来看

看完《法外之王》,跟N年前的《勇敢的心》有点像,故事是讲英格兰和苏格兰之间的电影,男主本来想用骑士精神来对抗英格兰的残暴统治,结果被偷袭大败……简直就是一部大制作的战争风光大片啊!

讲的是苏格兰英雄罗伯特·布鲁斯抵抗英国“鬼子”。

“抗英神剧”《勇敢的心》经过了商业化改编,很多剧情不合乎事实,《法外之王》无论剧情,还是服装道具都高度还原。

我以前看《美国种族简史》,记得这样一个段子,欧洲各民族移民到北美的时候,苏格兰人拿着前膛枪,骑马驰骋,进攻印第安部落,英格兰人、德意志人等其他民族,待在安全的大后方,坐等摘桃子。

大约有25万苏格兰人去了北美殖民地。

有意思的是,北美独立战争中,交战双方部队里都有大量苏格兰人。

决定性战役约克镇之战中,第七十六高地团为英国战斗到最后一刻,而俘虏他们的敌军正是美籍苏格兰移民后代。

苏族士兵以顽强坚韧闻名,威灵顿公爵征伐印度时,第74高地团阵亡率达到惊人的92%。

剿灭太平天国的洋枪队长戈登、平定1857年印度大起义的科林·坎贝尔将军、加拿大联邦之父约翰·麦克唐纳、澳大利亚开疆拓土的重要总督拉克兰·麦考利都来自这个民族。

苏格兰人才是真正的战斗民族,比傻大粗俄国人厉害多了。

顺便推荐下我的公众号:小赵电影 ,可看剧

 7 ) (BACKGROUND INFO)电影中的罗比特·布鲁斯(Robert the Bruce)

本文内容收集于维基百科英文版(因中文版的内容过少,如有翻译偏差,概不负责,如有补充和更正,欢迎留言,反正我懒,所以有错的地方一如既往的也懒得改)在介绍电影之前,首先介绍一下背景知识。

电影中的情节主要发生在第一次苏格兰独立战争期间,具体时间发生在公元1296年到1328年之间。

在1286年,由于当时统治苏格兰的国王亚历山大三世(King Alexander III)的辞世,随之产生了继承人的问题。

而当时的第一继承人是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玛格丽特(Margaret, Maid of Norway),可是这位继承人自出生就生活在挪威并且还只是一个孩子(人家还是个宝宝),因此当时苏格兰的领主成立了一个政府性的监护人制度,以待玛格丽特女王长大成人才可以亲政。

但可惜的是,这位苏格兰还未曾见一面的“女王”在前往苏格兰的路上就得病去世了,时间是1290年的九月26日。

经此位继承人的离世,苏格兰历时陷入了争夺苏格兰王位的内战危机,因为一帮、一群、一众的苏格兰领主都有获得苏格兰国王王位的资格(这里比较乱就不明说了,从玛格丽特是亚历山大三世的孙女、第一继承人且远在挪威的状态来看,其他这些拥有资格的领主基本上算是亚历山大三世的各种各样的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

(2018年上映的另一部电影《Mary Queen of Scots》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历史情节,即苏格兰的玛丽女王也是之前在法国遥控苏格兰,当她的丈夫,当时的法国国王 King Francis II 去世后,她才返回苏格兰去执政。

电影中的历史时间大致在 8 December 1542 – 8 February 1587 之间。

)在苏格兰即将陷入内战的危机来临之时,电影中的其中一位配角闪亮登场(可惜只是配角)—— 英王爱德华一世,其实爱德华一世是被苏格兰的贵族邀请进入苏格兰担当裁决人针对苏格兰国王的选举,这基本可以理解为引狼入室,只可惜维基百科里没有写明是具体哪帮“袁绍再世”的苏格兰贵族邀请的爱德华一世。

苏格兰和英格兰的恩怨就不一一列举了,最著名的恐怕是电影《勇敢的心》,其实《勇敢的心》中所述的历史背景跟本片是同一时期,当时电影中的苏格兰领主的各种勾心斗角,什么囊外必先安内的各种内斗历历在目。

因此按照这帮苏格兰的领主们的争夺王位的热情,恐怕即使玛克丽特“女王”没有在前往苏格兰的路上死掉,也会在未来的成长过程出个小小的意外。

(题外话:《勇敢的心》中的男主角其实帮助的那位比较窝囊废的国王就是本片中大书特书的布鲁斯,布鲁斯在成为苏格兰的国王之后被称为布鲁斯一世,名字也从Robert Bruce变成Robert the Bruce,这个the个人感觉就像“子”一样,比如孔子孟子,类似于一种尊称)就在英王爱德华一世到达苏格兰,并且在选举苏格兰国王的仪式开始之前,爱德华一世这只饿狼直接就展露了对于苏格兰野心勃勃的一面,他要求所有的苏格兰领主必须尊称他为“苏格兰的至高无上的大人”(Lord Paramount of Scotland)。

然后在之后的选举中,John Balliol被推举为苏格兰新的国王(这位国王真的是一个废物,简称 a weak king),因为爱德华一世不仅在背后鼓动其他反对这位“废物”的苏格兰新王,并且还强迫这位新国王去英国的法庭作为原告,至于告的什么就不知晓了。

(从另一方面而言,其实当时竞选苏格兰国王的王位的最有利的竞争者是布鲁斯、Comyn(下文详表)还有John Balliol,只不过John的血缘继承顺位更靠前一些可能)在1296年,这位苏格兰的“废物”新国王重新宣称他的国王地位,这次宣誓主权的主要原因是同年英法之间在进行战争(其实个人感觉英法在中世纪的整个战争,牵连出无数的著名人物,比如圣女贞德,主要的源头在于诺曼底公爵——即征服者威廉一世从诺曼底发兵进攻英国本土,进而成为英格兰的国王,以至于后面的英国国王一直认为英国的中心在欧洲大陆的诺曼底,而不是英伦三岛,所以致力于参与欧洲大陆的事务,首当其冲的就是与法国的争端,加上欧洲大陆的贵族都是亲戚,所以法王一旦离世,其他国家经常觊觎法王的王位),而这位苏格兰新国王宣布苏格兰拒绝帮助(其实更像是资助钱财和士兵)英国军队与法国的战争。

因此,在同一年,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入侵苏格兰,并在稍后的Dunbar战役中击败了苏格兰的军队,因为材料的有限,双方具体的伤亡数字不明(维基里没写),而作为战争的结果,英王爱德华一世迫使苏格兰的这位新国王John Balliol退位(其实这个废物一直当国王挺好的,完全是傀儡的特征,没必要退位),并且爱德华一世抓了1,800名苏格兰的贵族(有一些是在Dunbar战役中被俘的,好吧,苏格兰地方不大,贵族倒是不少),至此,苏格兰算是统治在英王爱德华一世的手中。

在之后的一些年里,苏格兰面对英格兰的统治一直存在不满,时而发生起义,其中最为成功的是在Stirling Bridge(桥)战役,成功的将英格兰队的军队赶出了苏格兰,指挥这场战役的是威廉·华莱士(William Wallace),他是苏格兰的一位爱国者,好像是一位领主,但不是lord,也不是nobles,而是landowner,因此感觉像是地位比较低的地主,或者是部落的族长(感觉电影《勇敢的心》就是以他为原形的)。

在成功赶走英格兰入侵者之后,华莱士还策划并指挥了一系列的进攻英国本土的战役,但是好景不长,可以理解为被队友给卖了。

在1298年一月,当时的法国国王菲利普四世宣布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停战,同时在停战协议里没有包含英国与苏格兰停战的条款,也就是法王直接把苏格兰卖给了英王,然后换取了停战。

这里还有一个细节,在华莱士与英军作战的时候,英王爱德华一世并不在前线,他应该是在法国作战,而且英国其他的贵族也没有把华莱士放在眼里,当然这种傲慢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在英法停战协定签署之后,既然两位大佬之间停战了,那么大佬就该痛揍小兄弟(苏格兰)了,在1298年的七月份,英国军队进攻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因为苏格兰人寡不敌众,并且受制于英国的长弓手(longbowmen)的攻击(玩过帝国时代2的应该有所了解英格兰长弓手的强悍射程,在日后的英法百年战争中,法国的骑士团也深深地领教了英格兰长弓手的厉害——在莎士比亚的空王冠中有所描述),华莱士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应该是被消灭殆尽,并且华莱士的荣誉尽失。

客观的讲,因为华莱士在之前的战役中并没有正面对过英王爱德华一世,所以经此一役,算是给苏格兰人上了一课。

(当然后面还是有人不信邪,选择与英格兰的军队硬对硬,“勇敢者”就是片中的主角布鲁斯)在1299年,英王爱德华一世迫于法国和罗马教皇的压力,爱德华一世放了俘虏的之前被迫退位的苏格兰国王John Balliol(好吧,原来他被迫退位之后,一直被英国关押着)。

同时教皇要求爱德华一世从苏格兰退兵,并与苏格兰和谈,但是英王爱德华一世没有理睬教皇的这一“无礼”要求,这里也侧面显示了那位废物的苏格兰前国王的废物之处,即使把他给放了:谅你也翻不出多大的水花,顺便卖罗马教皇个面子。

同时,华莱士被派往欧洲大陆寻求他国(主要是法国)的帮助抗衡英国,而此时的苏格兰则成立了一个算是护国性质的摄政制度,由布鲁斯和另一位苏格兰的领主Comyn把持,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布鲁斯和Comyn之间对于谁来当苏格兰国王互不相容,并且双方算得上是势均力敌(这一点在电影中也有所体现)。

1300年三月,英王爱德华一世召集英国全境(除威尔士)的骑士、领主和军队,之后率军入侵苏格兰。

在期间,苏格兰与英国之间互有胜负,但是英国的胜利居多,同时,在上一段介绍的那个摄政制度里,摄政的成员接连辞职或被他人替代,布鲁斯也是辞职的其中一员,因其在指挥对英的战争中失利。

而电影中最开始的被围攻的那座城堡(Castle of Stirling)始终是战争的焦点,期间反复易手。

电影时间点——正式开始在1304年四月,英王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又一次抵达Castle of Stirling的城下,并且携带了17座围城器械,在电影中有其中一座巨大的投石机(War Wolf,战狼?

)的特写。

这里介绍一个侧面知识,在中世纪的欧洲,一般而言,围攻城堡的主要选择是围困,而不是直接攻城,一方面是因为直接强行攻城的话,进攻方的损失会非常巨大,比如防守方的兵力众多且一般中世纪的城堡的位置的地理位置都是十分的易守难攻——在城头扔一个苹果都能砸死人,而包围城堡的进攻一方的主要获胜的途径其实是围死对方,让防守方弹尽粮绝(主要是粮绝),或者就是谈判,用利诱换取守城方的投降,再者就是耍阴招,比如派细作给城里下毒、偷开城门或者刺杀守城将领等手段。

所以在没有大型攻城器械的情况下,一般的围困更像是走个过场,进攻方真心实意的包围一下——在城堡外建立一道木墙(像城中城一样),防守方故作姿态的防守一下——在城头唱唱歌顺便高声嘲讽一下攻城方,大家一起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变化,等待出现获胜的机会。

因此,不得不着重介绍的是日后的(具体年代忘了)君士坦丁堡的陷落,因为当时的奥斯曼帝国率先在攻城时使用了火炮,轰击坚固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并且打开了巨大的缺口(刺客信条在这里有所描写),才得以让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成功攻占了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同时也宣告着“希腊火”式的中世纪的结束,以及火器时代的到来。

而火炮的使用也宣告了城堡(Castle)这种中世纪的产物的没落,也正为如此,在日后的欧洲战争中,各大战役基本上都是野战,少有攻城战的发生。

就在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304年围攻Castle of Stirling的同时,苏格兰的贵族,除了华莱士以外,全部向爱德华一世投降,包括布鲁斯,这个情景在电影中有所体现。

(这里还有一个时间差,爱德华一世围攻城堡Stirling的时间发生在四月,因为在四月抵达,但是苏格兰领主们的投降发生在二月,可见真的很识时务)但是在1304的六月11日,布鲁斯与华莱士签订了一个关于友情和联盟的协议——其实差不多像是拜把子,互不伤害对方的感觉。

在同年稍晚,因为当时苏格兰领主们已经投降于英王,所以英国的议会派出了爱德华一世的侄子(Earl of Richmond)作为苏格兰的控制人,与此同时,华莱士也不幸的被英国捕捉,并在下一年的八月23日被绞死在伦敦(估计是伦敦塔)。

电影中对这一篇幅有着极大的渲染和描写,但以个人之见,客观的讲,就当时苏格兰的内耗的情形来看,会有一部分的苏格兰领主并不喜欢瓦莱士,因为他的反抗英国的行为只会加剧苏格兰内战的危险。

在1305年的九月,因为英王爱德华一世十分的信任布鲁斯,因此授予他一座城堡(Castle at Kildrummy)。

但在同年的十月份,罗比特·布鲁斯作为苏格兰的贵族,宣布他拥有获得苏格兰王位的权利。

(这里也可以理解为啥英王爱德华一世的愤怒了,简直就是跟吃了苍蝇一样的感觉,前脚刚表彰完,后脚就被对方的“反叛”打脸)虽然布鲁斯宣称他拥有苏格兰国王的资格,但是在上面的背景里有所介绍,像布鲁斯一样拥有资格的苏格兰贵族可能有一沓,反正大家都是亚历山大三世的远亲,谁怕谁。

并且因为布鲁斯在支持英国和苏格兰的立场上经常徘徊(有点骑墙的感觉),他与其他苏格兰的领主们的关系弄得很僵。

(估计大家也是想,谁知道这次他支持独立是真的还是在做戏)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就是上文介绍的那个摄政制度的除布鲁斯以外的另一位领主Comyn(可以同时与布鲁斯共同摄政,可见地位之高)。

在1305年的夏天,Comyn与布鲁斯达成了一个秘密协定,Comyn放弃竞争苏格兰国王王位的要求,历史没有记载Comyn是否同意了这个协定,但是Comyn转身就把协定泄露给了英王爱德华一世却是真的。

然后在1306年的二月,布鲁斯决定斩草除根,率先解决了“叛徒”Comyn。

同时还有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记载:Comyn的被杀只是布鲁斯为了争夺王位排除异己的手段而已,那个秘密协定根本就不存在。

(如果真的有秘密协定,估计知道的人应该反省一下为什么知道这个秘密)。

而在电影中,则采取了较为折中的方案——即有此秘密协定,Comyn还未将秘密泄露给英王爱德华一世,然后布鲁斯手段狠辣直接解决了Comyn,当然这种行为的代价,虽然布鲁斯没有在未来得到报应,但是他的儿子却是终其一生来偿还这个鲁莽的行为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在铲除了最危险的竞争者Comyn的短短六个星期之后,布鲁斯终于登上了苏格兰国王的宝座——史称布鲁斯一世。

在1306年的六月,电影中布鲁斯第一次被击败的那场战役(Battle of Methven),在电影中描写的是布鲁斯与英军的统帅(de Valence)商定进行一对一决斗,英军统帅假意同意,并且坚持应该在第二天,因为当天是星期日。

然后在当晚月黑风高之时,英国人不守信用偷袭毫无防备的苏格兰军队,最后消灭了大部分的苏格兰人,只有布鲁斯和小部分部下逃脱。

这里算是与真实的历史最离谱的其中一部分,也是本片分数非常低的一个原因,没有必要把英国人写的那么的卑鄙。

真实的情况是,布鲁斯和Valence在某地约战(不是一对一单挑),Valence选择拒绝,布鲁斯认为Valence的拒绝是一个虚弱的表现,因此布鲁斯在稍后的扎营时并没有在营地周边放置侦查哨,而Valence如电影中所描述,机智的选择了夜袭,结果是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军大败。

(在烂番茄的评分中,本片只得到了63%的好评,平均得分只有6.2/10;在Metacritic的评分中也只得到了60/100的评分)在真实的历史中,布鲁斯的失败完全是因为个人指挥不当所致,自己只与很少的最忠于他的部下逃离战争,比刘皇叔稍强的是,他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跑的。

但不幸的是稍后他的妻儿就被英军抓到,并被关了四年,同时他的兄弟也被抓,并被处死(being hanged, drawn, and quartered)。

但幸运总是喜从天降,在同年的七月,一代雄主爱德华一世去世,接掌王位的是电影中的自大暴躁狂爱德华二世(Edward II)。

(这里也与电影不一致,在电影中是布鲁斯率军出现,然后爱德华一世率领大军征讨,在路上去世,爱德华二世狂躁的赶鸭子上架,而且爱德华二世也没有那么的自大暴躁,所以请正视对手)在1306年到1307年之间,布鲁斯并没有现身,他一直藏匿于秘密地点(具体地点不得而知)。

直到1310年他才现身,有证据表明他不是一直无所事事,在1309年他获得了苏格兰北部的领主的支持。

在获得有利的支持后,在1310年,布鲁斯致信爱德华二世寻求英国与苏格兰之间的停战与和平。

显然,爱德华二世并没有接受,然后在之后的三年里,布鲁斯成功占领了三座被英军控制的城堡和港口。

并且,布鲁斯不停的袭扰英军,却从不与英军正面作战(算是他终于吸取教训了,另一种解释也是因为军队实力不够与英军正面抗衡,这个也是当年袁绍要进攻曹操的时候,他的谋士最开始给袁绍的建议,不要集中全力进攻,光是骚扰就可以让曹操疲于应付,最终走向失败)。

直到1314年的Bannockburn战场,布鲁斯终于正面与英军作战,当然战役的起因是苏格兰军对城堡Stirling的包围(怎么又是这座城堡!

)。

(谢谢下面的留言更正)电影中的最后一幕是 Battle of Loudoun Hill 发生于1307年的五月,战斗的双方是由布鲁斯所率领的苏格兰军和英军将领 Aymer de Valence率领的英军,苏格兰的人数在600人,英军大概有3,000人。

布鲁斯通过使用矛兵在下坡(地形)重创没有组织性的英军骑士,这里也可见英军对于苏格兰的蔑视的程度(完全不进行有组织的攻击)。

而最后英军付出了一百多人或者是几百人的伤亡。

另外,我看影评里存疑的一点是布鲁斯放走了爱德华二世,关于这一点,应该是假的,原因是英王爱德华二世没有参加过这场战斗,所以本片的最后一幕,凡是涉及到爱德华二世的,基本属于演绎,以增添布鲁斯的大人大量的效果,而爱德华二世的“狗吃屎”和“狂吠”类的行为至少是没有出现在本次战役中。

—————————————————————————————————————————————下面补充一些其他知识在第一次苏格兰的独立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是Battle of BannockburnBattle of Bannockburn战役,事件发生在1314年六月的23日和24日两天,英军由爱德华二世率领,人数在15,000到20,000之间,而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军队差不多只有5,500到6,500人左右,以矛兵为主。

至于具体的情节,可以阅读一下下面的维基百科里的词条,(因为战术术语比较多,战役的具体过程就不细表了)(P.S.看下面的地图可以看出Castle of Stirling又出现了,这座城堡简直就是苏格兰的第一次独立战争的缩影)Battle of Bannockburn打不开链接或者懒得看的,可以看下面的两个图(上面是第一天,下面是第二天),红色的是爱德华二世率领的英军,蓝色的是布鲁斯率领的苏格兰军。

在电影中的最开始的一幕,对于这座城堡的险要的地理位置有着一定的表现,通过高度可以看出,如果苏格兰军成功的攻占这座城堡,对于英国人在未来的入侵苏格兰的道路上会增添一个巨大的障碍,已故的英王爱德华一世通过使用17座巨大的攻城器械才得以攻下这座城堡的费劲过程还历历在目。

Battle of Bannockburn. First day of battle.

Battle of Bannockburn. Second day of battle.此战役的结果是爱德华二世被护卫拖走(也可能是自己主动逃跑,反正都是逃跑),而这种逃跑导致了恐慌在军队里的蔓延,最终导致被击败变成了溃败(当然这种逃跑是在第二天的战场失利后)。

(从上面两个图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英军会白痴的从那个狭窄的区域进攻苏格兰军队,因为那里有两座桥,方便英军渡河,加上地图东北方向的河滩是沼泽地带,不利于渡河作战。

)爱德华二世最后是死于被臣子谋杀,起因一方面是因为与苏格兰的战争的失利,另一方是是因为爱德华二世与英国国内的一位地位非常高的领主的复仇之战,并且还有英法之战的战争的影响,最后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导致爱德华二世的权利逐渐失去,最后被迫退位,然后是监禁和被杀。

最后,论本片的价值,个人认为最多是让人产生兴趣去重新了解一下苏格兰人反抗英国统治的独立战争,但是本片最多算是商业片,对于真实的历史纂改的地方太多,并且也过于丑化英国、同时把自己写的高大上,在通往苏格兰国王的道路上,布鲁斯是苏格兰得以的独立的英雄,但他的行为却也说不上多么的光辉高大。

同时对于苏格兰在第一次独立后的隐患也没有多少描写。

所以既不是历史片,也不算是纪录片,只是商业片。

也正因为如此,才体现了电影《勇敢的心》的可敬之处,虽然是个人英雄主义十足,但对于苏格兰贵族之间的内斗、虚与委蛇的勾心斗角描写的十分精彩。

再说一点补充,布鲁斯在Bannockburn战役击败英王爱德华二世之后,又赢得了一系列的战斗,最后实现了苏格兰的重新独立。

但是,结局在开始就已经显露,就是那位布鲁斯杀死的Comyn其实代表了苏格兰的另一派势力,而且这一派势力并不认同布鲁斯继承苏格兰国王王位的资格,同时也痛恨布鲁斯杀死了Comyn(估计也是痛恨他所使用的手段,而不是在战场上击败Comyn)。

因此,在布鲁斯一世于1329年去世后,苏格兰的内战危机又一次展露,而这一次苏格兰的命运就不像布鲁斯在世时那么好运了。

布鲁斯一世的儿子,苏格兰新的国王戴维二世(King David II)继位时还是一个孩子(好吧,又是一个孩子),当时只有五岁,因此苏格兰内部的反对派联合当时的英王爱德华三世,重新发动了对苏格兰的入侵(其实也算是苏格兰内战,并且反对派与英王爱德华三世联合),之后苏格兰的第二次独立战争开始,而这一次独立战争的结局是以苏格兰国王戴维二世赔偿给英国100,000merks的赎金,同时苏格兰应该算是英国的附属,其实戴维二世就算是英国的傀儡。

至于这100,000 merks具体是多少钱,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当爱德华三世于1377年去世的时候,这笔赎金还差24,000 merks没有付清,而戴维二世是于1371年去世的(也就是说即使戴维二世去世了,苏格兰仍旧需要继续支付赎金给英国,而这因为戴维二世的“软骨头”,使得他在苏格兰失去民心)。

之后苏格兰一直保持独立的状态,直到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王国签署了一个协议成立了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P.S. 查了一下merks的价值,merk是苏格兰的银币,一直使用至17世纪,大概的价值在1merk苏格兰银币等于1英国先令,按照当时的价位换算,应该等于今天的3.55英镑,依旧是100,000merks的赔偿金等于今天的35万英磅。

但是另外一个数据可以作为参考,即在1800年的英国,一个工人在纺织厂一周工作六天,才能拿到15先令。

总之在14世纪的苏格兰和英国,在经济不够发达的地域,这比赔款是一笔巨款。

(有兴趣的可以查查英国在当时的英法战争中的花销,越详细越好,可以更好的作为数据进行参考,以后有空我再添加)最后说一下布鲁斯一世的王后Elizabeth de Burgh,布鲁斯总共有两任老婆,但在电影中那位是布鲁斯唯一的一位当他成为苏格兰国王的王后。

而这位王后其实背景也是非常不简单,她是一位爱尔兰贵族的女儿,而这位贵族是英王爱德华一世的亲密好友以及盟友,正也是电影中为何爱德华二世在俘虏她之后,强迫她改嫁,并在被拒绝后选择囚禁她的原因——按照西游记的说法,这位Elizabeth是有背景的人。

最后,这位王后在1326年七月去世,然后布鲁斯一世在18个月之后也随她而去。

(而Elizabeth在布鲁斯一开始被击败后,她和布鲁斯的女儿是被Comyn的支持者所抓住的,之后交给了英王,从中可见布鲁斯在杀死Comyn后的后续影响有多么的严重。

)下面有惊吓有惊吓有惊吓,不要去看不要去看不要去看。

参考链接如下First War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Battle of Loudoun HillBattle of Dunbar (1296)Battle of MethvenAlexander III of ScotlandStirling CastleRobert the BruceBattle of BannockburnOutlaw KingEdward II of EnglandWars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

Dunfermline Abbey, Fife, Scotland - Plaster cast of skull of Robert the Bruce in The Abbey Church此骷髅为布鲁斯一世的头骨的石膏版的模型,一直不太懂西方人是如何看待这类头骨模型的展览的定位和意义,在英国游历的时候,也曾在博物馆里见到过一些英国著名人士(主要是国王、领主、著名的骑士)的头骨模型的展览。

告诉你别看你还看,被吓到了的话别怪我,看这空洞的眼神,是不是感觉有一种会陷入另一个空间的感觉。

 8 ) 法外之王的绝地求生

对本片比较陌生的可以先去温习一下《勇敢的心》,本片在剧情上连接的是《勇敢的心》,威廉·华莱士在本片开始已被处死,本片的主角即为在《勇敢的心》当中背叛(有争议)威廉·华莱士那位贵族——罗伯特·布鲁斯,如果说《勇敢的心》是点燃了英格兰独立的星星之火,那么本片可以说是对星星之火的进一步发展,与《勇敢的心》相比本片在剧情设置和场景调度运用上完全可以与之匹敌,《勇敢的心》悲剧式的结尾留下的遗憾在本片中得以发展,宏大的场面设置和场景调度以及非常良心的细节还原,片中很多剧情设置都是有史可依,有据可查,这样处处细节的完善呈现出来的作品带给观者的也是满满的诚意和震撼。

如果说《勇敢的心》带给观者的是敢于反抗的力量,那么本片带给观者的则是逆境中求生的不屈和坚强,蜘蛛以不懈努力而弥补破网之风,人更应该以不懈之力以弥补天灾人祸之害,在逆境中保持向上的决心和勇气与在温暖中保持清醒和镇定同样重要,《勇敢的心》教会我们,在乌云遮盖的雨天,我们要学会追寻自己的太阳和活下去的勇气,当灾祸来临我们除了忍受还可以反抗,本片则教会我们在艰难险阻之中求生,在众叛亲离求存,在为世所鄙求同,在生死一线求变,在大势所趋之下可以逐浪而行,在兵散人亡之际可以东山再起,意义非常深远的一部历史传记类电影,期待下一部的到来!

大势所趋之下的逐浪而行,生死存亡之际的绝地而生,法外之王的穷途末路,英雄诞生的徐徐归途,没有人会忘记自由的回想,我们更不会忘记,阴霾之下,明亮阳光的坚强!

以上内容转自微信公众号《诗词里的影院》

诗词里的影院

 9 ) 并没有大尺度,人物形象也不饱满!

《法外之王》。

7分。

大卫·马肯兹编剧、导演,克里斯·派恩、弗洛伦斯·皮尤主演作品。

离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还是很有差距的,故事聚焦于罗伯特·布鲁斯鲜为人知的故事。

克里斯·派恩饰演的罗伯特·布鲁斯是苏格兰之王,他和他的父亲惜败于当时的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被迫投诚。

面对英格兰人的残暴统治,苏格兰人再次站起反抗,并把已经投降的罗伯特推向了领袖之路。

爱德华一世非常愤怒,宣称罗伯特为“法外之王”,亲率大军和他无比暴躁的儿子威尔士亲王前往苏格兰围剿罗伯特。

罗伯特开场的几次对抗惨遭失败,但很快,他就意识到应该以游击战对城堡进行各个突破,这个过程中,他的人马逐渐壮大,直至在沼泽地成功抗击了威尔士亲王,令他受到了极大地侮辱。

这个片子的精彩在于沼泽地的决战,十分惨烈而经典。

但遗憾的是罗伯特·布鲁斯这个人物的性格、成熟,并未被关注。

惊喜在于弗洛伦斯·皮尤,她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个桥段都表现得相当精彩!

 10 ) “Outlaw King”:Disappointment in all ways

“Outlaw King” is a historical drama about the journey of the legendary king of Scotland, Robert the Bruce. Robert, facing the British, one of the strongest armies in Europe, who had already defeated the Scots before, needs not only to find a way to victory but also to be a leader for a discouraged and restless nation. The film is directed by David Mackenzie, who was praised for his 2016 Western crime drama “Hell Or High Water,” my favorite film of that year. For that reason, I was looking forward to “Outlaw King,” Mackenzie and Pine’s second collaboration.As a historical drama, the film did a solid job of putting the audience in the context of medieval England. From depictions of daily life to an elaborate wedding ceremony, the film more than meets Hollywood’s standards. The whole film was shot in England and Scotland, which lent even more authenticity to the battle scenes.Unfortunately, the film is disappointing on almost every other level. The pacing is inconsistent, to say the least. The story starts with Robert the Bruce and his family submitting to King Edward I of England after a failed first Scottish revolution. Instead of taking its time to build up the characters, the film’s first 25 minutes rush the process through which Robert is crowned by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as the new King of Scotland. Any part of that time could have been expanded to show his struggle leading the revolution when his allies failed him and his family left him. Instead, I found myself half an hour into the movie with nothing but a dozen characters, who had neither background nor personality to care about.The film drags through a series of defeats, which force Robert into guerrilla-style warfare and scorched-earth policy. Once again, those are moments that could have been used to show Robert’s military genius or determination to destroy everything in order to restore his nation. Instead, it is briefly explained in a rushed precursor to the last battle. While the Battle of Bannockburn is the most enjoyable moment of the movie, I cannot help but remember the famous battle scene in “Braveheart” and notice how similar those two are. Even if that is exactly what happened in history, it is astonishingly uncreative for the director to film a battle scene in the same way it was done 20 years ago. Not coming up with a different way to present the battle shows the lack of creativity in this film.While the minor characters are hustled over with no significance, the main characters are also poorly established. Elizabeth de Burgh, the female lead played by Florence Pugh, is introduced as a stranger who is not particularly comfortable with her identity as Robert’s second wife and as an outsider. However, with almost no transition, the struggle is over. Romance emerges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and Robert somehow gains her absolute loyalty despite her background as a member of a noble family that allied with Edward I. For the rest of the movie, her character does practically nothing other than escape and be imprisoned. Once again, one can argue that it is what happened in history, but that does not justify the blandness of the character.Speaking of the performances: The acting in this film does nothing to redeem the troublesome story. In the past, I enjoyed the director’s skill at building up characters through actions instead of dialogues. Chris Pine also has shown that he can delive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when given good material to work with. Unfortunately, at least in this movie, he is not able to elevate his character from the generic script. Except when the script demands shouting, Chris Pine has the exact same tone and facial expression throughout the whole movie. Aaron Taylor-Johnson’s performance as James Douglas, Robert’s second hand, is somewhat more interesting. His furious fighting style and wild facial expressions make him a demon on the battlefield. However, that is also his character’s only memorable trait. Prince Edward, played by Billy Howle, is just another plain sadistic villain who acts like an over-the-top lunatic whenever he’s onscreen. Robert the Bruce is still an interesting character for his lifelong struggle between being a successful ruler and a faithful Christian,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re is already a successful film about the Wars of Scottish Independence made twenty years ago, However, “Outlaw King” skims over the struggles that Robert encountered and barely touches on his motivation to pursue his mission. At the end, the cavalry is destroyed by the Scottish and the grand battle against the English is won, but I find myself sitting in my seat, unmoved and unable to find a character I can empathize with, wondering if it’s a bad idea to walk back to campus when it’s 30 degrees outside.

《法外之王》短评

1,这不是《勇敢的心》续集。2,《勇敢的心》虚构成分较多,本片根据真实历史记载成分较多。3,历史记载,罗伯特·布鲁斯没有出卖过威廉.华莱士。两人领导不同的部队对抗英王,华莱士在中部作战,布鲁斯在西北部作战。华莱士战败被俘和布鲁斯向英王投降,是两回事,没有关联。4,没想到本片的战斗最高潮部分,居然由英格兰骑兵的愚蠢骑士精神提供——这要换在明朝,两军开战前,双方斥堠 不知道探了多少回消息了,这英格兰骑士们则在开战前安安稳稳睡大觉啥事也不干。5,说起战斗场面,又想再看一遍“私生子之战”了,目前无法逾越。

5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可少了一颗结结实实勇敢的心。结尾冲锋的一幕画面好评,其余就平平了。

8分钟前
  • Tristan
  • 较差

时间线连接《勇敢的心》,但其实本片男主才是历史上的主角,和《勇敢的心》抒情史诗不同,片子发展短平快,男主也跟神话一样的华莱士不同,基本一直被敌人按在地上打。开场长镜头,中间血腥暴力,但最后一战还不如水边被袭那一场拍的惊险。男女主不尽如人意,克里斯派恩一点苏格兰味道都不找补一下,结果没想到被看完奏报就出征的老英王帅到了....本来是来看中世纪服装的,差不多明白为什么英国和苏格兰没有法国的小飞裙或者其他欧洲国家的曳地裙,因为哪儿哪儿都是泥。

11分钟前
  • 杨淇羽
  • 推荐

5/10 为罗伯特.布鲁斯正名,开场用一种戏剧舞台的手法拍摄的长镜头很惊艳,但越往后越下,最后大战圄于成本没拍出节奏感,就是重骑兵冲击一下就完了,翻了翻史书还是觉得单薄。看看“私生子大战”也可得知导演还是没想法,法外之王这个点没特别点出(就抛弃骑士精神用游击战术),人物塑造得不够有力。反倒是长腿爱德华,是全片最难忘的角色。过多用航拍展现苏格兰高地和渔港风景,其实有些违和。

12分钟前
  • 兰波
  • 较差

中世纪的战争不喜欢

16分钟前
  • 豆友108693709
  • 较差

也许更贴近事实,但实在远没有《勇敢的心》好看。

19分钟前
  • 芷菲鱼
  • 还行

每每看到古代的战争场景,总觉得和我想象的不太一样,夜间没有巡守的吗?一个陷马坑就能打赢一场战争?

23分钟前
  • 听影客
  • 还行

翻译应该是罪犯国王吧,宣誓效忠英王又率先毁约,在教会圣地激情杀了对王位同样有主张权的另一家族领主。觉得英军的Pembroke伯爵在回应用偷袭战术是否合法的问题时说得很准确了‘这家伙是个杀人犯,他没有任何权利’,就是洛克讲的‘杀人犯可以禽兽论人人得诛之’的意思。是把英国人的作风描写得非常残暴,但全片没有一处(可能故意)讲英国人的统治哪个行为是法外行为。虽然男主人设隐忍寡言像是个公正好人的样子,但关键时刻先犯法的总是他就很搞笑了。‘名正言顺’四个字在本片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奇怪,喜欢迪兰演得爱德华一世,连老奸巨猾都没有,就全片一副‘妖烦死了这地方[苏格兰]的人怎么这么法盲’的样子,相当正面了哈哈哈哈。真的,除了似乎很用心的服装道具场景,everything is wrong

26分钟前
  • Tacitus
  • 还行

不知道要让观众get什么

27分钟前
  • Jane
  • 较差

我爱看中世纪西欧战争史影视。影片的服饰道具摄影景色画面都非常优秀也很好看 就是前期反叛矛盾激化不够明显有点欠火候其余几乎完美

31分钟前
  • 飞死狗
  • 推荐

刻画,表现不到位,剧情生硬,活活把布鲁斯拍的像个投机分子.......味同嚼蜡.......虽然服装道具是很有意思.......十分平庸.......

35分钟前
  • ルンバルンバ
  • 较差

小克全程一副星际旅行穿越回来的样子,选角失败!整体观感也就是个勉强撑着看完…3星不能更多了,谈不上震撼,和经典更是相去甚远~

39分钟前
  • 旺仔流奶
  • 还行

三星半 喜欢!除了故事讲的平铺直叙,但气质深沉浓厚,道具细致考究,同样也没有过多工业流水特效加持,苏格兰高地大泥巴里艰难骑砍的质感真实到位;且为勇敢的心里罗伯特布鲁斯正了名,遵从了史实

41分钟前
  • 左影²
  • 推荐

开头就是一个长镜头,介绍各个人物关系,表现了英格兰人的傲慢和对苏格兰人的羞辱,为后来的故事埋下伏笔。

42分钟前
  • 拐拐
  • 较差

墨哥。总算是看了这部电影吧。那种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的狡猾和血腥荒蛮的气息交织在一起确实沉重(这一点上谁也别瞧不起谁,大家都是从野蛮人进化过来的)。此外演员的牺牲也很大啊,这尺度...

45分钟前
  • 虎子
  • 推荐

行货

49分钟前
  • F卍F
  • 还行

时间有限没办法,故事太简陋了,英雄之旅走到一半直接跳级处理了,但是其他部分要是按这个水平拍一个短剧那就完美了,打斗场面是我看过最混乱而真实的,关键是还基本上分得清楚谁是谁。勇敢的心的老问题,一群说英语的苏格兰人抗英。片尾曲好听——后记,关键问题是主角立不住啊,既没有坚定的决心,也没有投机的灵活和狠心

54分钟前
  • 骚棒持有人
  • 推荐

OMG 开篇一个9分04秒的长镜头

59分钟前
  • jilsander
  • 还行

2小时,这拍的啥东西,各种莫名其妙的问号?苏格兰风景MV?

1小时前
  • Mr.blahblah
  • 较差

整个过程看下来很有红军艰苦卓绝的发展壮大历程既视感。但是一个称王的人王冠刚带热乎一晚上就被偷袭得只剩几十个人,以及最后围殴爱德华二世之后居然直接放他回去这两块看得时候觉得太莫名其妙的情节翻看历史发现果然不是这样的。。。纯粹只是为了二次美化的需要。但因为这个从王到寇的过程太生硬,导致对他后面的各种遭遇完全没有感觉,全程“尼玛就一小村长非要作死称王”。

1小时前
  • ZEA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