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奶奶,有兩兒無女,有我不肖孫女。
疫情期間肺部慢性疾病加重,其他人不讓我回國,我爸做「全職兒子」。
這個病不消瘦,相反,是腫脹,以至於最後面部已經不是我熟悉的臉龐。
不去醫院,拖到最後不行了,在她住所去世,去世時按我爸說法,「很安詳沒有痛苦」。
我期間所做的努力不過是催他們就診,一張未被兌現的機票,口罩,血氧儀,浴室防滑墊。
記得奶奶說過讓兒子給她洗澡終究尷尬不能所有洗得很乾淨。
奶奶去世後,她的手機被保管的我爸清除了微信,重登後我看到在她走的前幾天微信轉帳紀錄,轉給我爸了幾筆錢,操作人不明,那時候他應該在炒股,和電影中的二兒子一樣。
奶奶生前我問她想要單人墓還是合葬墓,她說單人。
但死後還是下葬在爺爺的墓裡,傳統思想還是經濟原因,或者兼而有之。
兩個兒子一生都沒能理解他們的母親,我覺得悲哀。
奶奶生前拾破爛攢錢補貼家用,也為我開過存摺,老一輩人的習慣。
死後遺產不知怎麼分配的,我也沒資格問。
奶奶生前的住所被租還是賣給了別人,這次回去在樓下張望,從排煙管裡排出的是別人家生活的氣息。
奶奶生前也喜歡種綠植,現在肯定不復存在了。
從小我就能感覺到愛的不對等,覺得奶奶「愛錯人了」,也覺得自己無論怎樣都只是因為她愛爸爸才愛我。
奶奶也信佛,是有所求的信,也算虔誠。
繼承很妙,因為基因的繼承,所以有財產的繼承。
可我深知,很多東西無法繼承,也傳承不到。
不知道你小时候对春节是怎么看的?
我小时候特向往春节,总觉得春节有好吃的,有新衣服穿,甚至有压岁钱。
我是什么时候开始讨厌春节的呢?
从我上大学之后开始。
可能是懂事了,也可能是长大了,看得见欢闹的背后是人情冷暖。
我总觉得20岁以后过的每个春节,都伴随着大家族里的鸡飞狗跳和分崩离析。
现在你让我回想有什么幸福的画面,我完全没感觉,但你要说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画面,我能回想起一堆。
当一大家子人祖孙三代齐聚一堂,开始还显得人丁兴旺,其乐融融,渐渐的,当男人开始喝起酒,女人开始洗碗收拾桌子,争吵就来了。
有喝酒后开始大喊大叫的,有的开始抱头痛哭。
仿佛一年里积压的所有委屈,都要在家族宴上来说。
见识最多的还有妯娌之间的互怼,最后夫妻双发争执,摔盘子摔碗,不欢而散。
每次发生这样的事,我都免不了看向风暴的中心位,我的姥姥姥爷,这对儿家族宴会的发起人和始作俑者。
那一瞬间我会觉得他们很可怜,又会觉得,每年都闹这么一出,这是当时他们最想看到的么?
我记得有一年也是在姥姥家吃完晚饭,看春晚到十点多,老爸开着小三轮带着我和我妈回自己的家,我就和妈妈说,明年我们能不能自己过?
每年春节聚会都见识吵架,真的觉得好累啊!
【一碗水端不平】是很多孩子多的父母做不到的,于是很多儿女在成年之后也会觉得有亏欠感,觉得被委屈。
平时看不出什么,一旦一大堆儿女都出现,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争宠、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不给玩具就大吵大闹的模式。
我的姥姥生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全家八口人,再加上彼此的伴侣和孩子,差不多就20人了,如果孙子们也都有了交往对象,那真的是奔着四十人去了。
我妈妈是长女,从小就被教育,爱护弟弟妹妹,让着弟弟妹妹。
长女如母,这个身份套在她身上久了,她就生出了很多责任感,甚至宁可亏了自己,也不能愧对别人。
我姥姥性格里的一种类似男人一般的坚强,完全的遗传给了妈妈,当然也包括疾病。
在农村,养儿防老,两个儿子,一家一个老人,为老人养老送终。
女儿是破出门的水,始终属于别人家,所以在农村,似乎约定俗成的是,女儿没有什么继承权。
但往往老人们在生命尽头的时候,都是女儿们在照顾,你说是她们自己在尽孝也好,是老人们在完成自己最后的传承也罢,总之,最后端茶倒水,换尿布擦身子的,大部分都是女儿。
而她们却从一开始,就被剥夺了任何继承的权利。
昨天去看了这部电影《姥姥的外孙》,讲的是这位身患癌症已经晚期的姥姥,养育了有钱炒股的大儿子,不学无术欠赌债的二儿子,以及离婚打工的三女儿。
姥姥自己还有一栋破房子,一直想着当游戏主播的外孙,见识到堂妹照顾爷爷,最后爷爷把遗产都留给了堂妹,于是也心生一计,想着如果姥姥还有一年的寿命,如果尽心去照顾,会不会姥姥因为感动,把房子留给自己?
这样自己卖掉房子,就有了就了第一笔创业的资金。
而姜老人辣,独居多年的姥姥,怎么可能不知道这几个孩子的鬼心思?
她甚至看到有人带着外孙发卖房询价的帖子,却依旧面不改色的没有拆穿外孙。
最后,姥姥的病连化疗都无法进行只能放弃,外孙才知道,姥姥把房子留给了最不争气的二儿子。
大儿子生气的离她而去,说就是葬礼也不参加。
外孙则是推着轮椅,眼含悲愤的质问姥姥,我在你心里到底排名第几?
为什么你不把钱留给为你付出最多,最爱你的人呢?
姥姥只是满脸泪水的说,我现在没有什么能回报你的,你可以不用照顾我了。
谁说亲情之间没有算计?
可能一直都有。
爱都怕比较,我们都怕在比较当中成为失败的那一方。
《姥姥的外孙》这是一部泰国片子,剧里的姥姥的设定是潮州人,会偶尔说潮州话,而孙子则是地道的泰国人,虽然是华裔的身份,却完全不懂国语的方言。
它第一次抛掉了中国电影里要么母爱如山为你奉献终身,要么父爱如苏大强气你半死的这种脸谱化的设定。
它第一次把很多中国人不愿意展现的【家丑】,搬到了桌面上。
对这种片子还有类似印象的是很多年前我看的一部赵丽蓉老师演的《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幕,父母最多端上来的团圆饭的盘子里,放着一沓一沓的钱,对着儿女说,吃吧,你们不就是为了这个来的么?
如果《姥姥的外孙》是这样一部最后拆穿亲情的作品,那我最后也不至于在电影后半段哭了很久。
是因为人性里的复杂,在短短的120分钟,展现的层层递进。
我无法分辨外孙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唤醒了对姥姥的真爱,而不是等着她百年后把房子留给自己。
当他把爷爷的银腰带送给二舅,让他去偿还赌债,我还能感受到,他觉得自己从第三位跃居到第二位。
但当他在许愿卡里写下,希望姥姥中彩票,我其实已经分不清,这是他的真心,还是他演给姥姥看的。
剧里的姥姥,到了疾病后期也在坚持卖粥,像极了到生命尽头也不放弃工作的社畜。
她是真的热爱自己的工作,觉得只要有事做,自己就有价值。
她也是真的爱钱,十块二十块的攒,把卖粥的钱放到饼干盒子里,当她发现盒子空了,第一眼看向外孙的时候,我真的觉得,她愤怒了!
谁动了我的钱?
不论他是谁,哪怕是外孙都不行。
最后外孙调出了监控,原来是二舅偷走了,姥姥就一下子泄了气。
她会在周末穿得美美的,坐在巷子口,因为周末是儿女来看她的时候。
她会把衣服的下摆最后一颗扣子不系上,因为觉得坐下来很憋。
她还会穿着当年大儿子给她买的彩虹鞋,哪怕不合脚。
你说,三个儿女她不爱谁,那是不可能的,但你说她有没有偏爱谁,那一定是有的。
当一无所有的姥姥被外孙从养老院接回去住,当外孙不知不觉学会了潮州话。
当他看到姥姥穿的衣服,不自觉帮姥姥解开下摆最后一颗纽扣的时候。
爱就突破了算计,变成了爱本身。
爱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没人能说得清,没有一个标准能够度量。
我不知道当姥姥看到大儿子一家三口的许愿卡,没有一个和自己有关的时候,是不是感受到了已经被这个小家所抛弃。
当她说,我想换一双鞋的时候,是不是内心也放下了这份感情。
当姥姥像女儿当初收拾自己冰箱的时候一样,也开始在女儿的冰箱里翻翻找找碎碎念,告诉她不要吃过期食品,会得癌症。
女儿说出那句:我知道,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我相信那时候姥姥对女儿表达的爱,也是真的。
最有趣的是,姥姥自己做为女儿,当年她就眼睁睁的见识过,自己照顾父亲直到去世,而父亲最后还是把房子留给了哥哥。
当她自己患了癌症,想要买一块墓地,去找哥哥要钱的时候,哥哥则直接拒绝,觉得父亲留给自己的钱,是理所应当。
是的,即便自己也是这样的一个当事人,即便自己也遭遇过这样的迫害,但她到最后,依旧还是放不下自己对二儿子的心疼和担忧,选择把房子留给了【最需要】,而不是【最爱】的人。
哪怕这个做法可能让她万劫不复,她依旧也这么做了……这是才是这个电影展示的【亲情里最大的癌症】。
我的姥姥是胰腺癌晚期走的。
据说临去世前的大半年,都是她的四个女儿在照顾。
我妈说,那段时间每次照顾完姥姥,她回家都要大哭一阵。
姥姥临终的时候,把自己戴的金首饰留给了自己的几个女儿。
她其实不知道,她手上的那枚金戒指其实是铜的,是那年她遇到了拍花的骗子,被人骗走了,大家买了一个假的,骗她说戒指找回来了。
我妈就主动说,这个金戒指留给我吧!
姥姥出殡那天,我妈哭到晕倒,嗓子都哭哑,我陪了她三天,听到她用沙哑的声音讲了这个故事。
我做为姥姥的外孙,在后来两个亲孙子出生后,我也被教导着要让着弟弟妹妹。
从小就见识到,他们有鹅蛋吃,我只能吃鸭蛋。
那时候我就知道,亲情里也有不平等。
成年后我一度要做一个不婚主义者,因为我对所有的亲密关系都心如死灰。
每年上演的一场和和睦睦的家庭大戏,我坐在后台,看到打得沸反盈天。
我的姥姥反而是忽然过了某个年纪之后,开始变得轻盈了。
也许是因为她终于知道自己其实管不了谁了,那就任他们去吧!
所以我对她最后的印象,她不再刚强,不再愤怒,甚至不再有力量感。
她进化成了一个笑意盈盈的老太太,不管别人的事儿,包括子女。
甚至她都不管多余的事儿,结婚离婚,生不生孩子,都不再过问。
姥姥晚年热衷养猪,甚至我一度觉得她在把猪当做孩子养。
她养的小动物都出奇的茁壮,不知道是不是也吃下了许多的爱心的缘故。
如今,我的妈妈也在这条进化的路上,但她依旧还有那么多的愤怒、操心、不如意,总希望自己主导。
电影里有一个特别不起眼的情节,是姥姥把房子留给了二舅,房产证是妈妈交出去的,她甚至还为此骗了大舅。
回到家,妈妈躺在沙发上,儿子很自然的坐下替妈妈按腿,问妈妈,你就真的没想过要姥姥的房子么?
不然为什么你最近去的很频繁?
妈妈回答说,那是因为,我真的很想她,想看看她。
亲情,永远是复杂的,爱恨交织。
就像生活永远不可能只有一面,天气不可能只有晴朗一样。
所有的复杂,最后才能变成羁绊。
故事的结尾,外孙用潮州话敲着棺材给姥姥指路,走的那一路,我跟着哭了一路。
也许人生所有的爱,也就像这条路,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它可能复杂到最后你无法用一个简单的词概括出它的名字。
最近暑期档,高分电影几乎没有,《姥姥的外孙》算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朴实的画面,朴实的叙事,朴实的情感。
这是一部足够真诚的电影,虽然算不上极佳,但是这样朴实且不刻意的电影,放在现在的国产院线可以说是难能一见。
虽然是一部泰国电影,但其实它讲的东西跟我们是几乎没啥距离的,里面的家庭是泰籍华人,移民到泰国定居的,电影里谈论的那些重儿亲女,那些年老的孤独,那些隔辈的祖孙情,那些遗产上的争执,可以说这也是大多数华人家庭的现状,只可惜在国内看不到这样的电影。
我一直觉得选了这样的一个题材,却没有去营造刻意的戏剧冲突和做作的煽情是很可贵的,它更多的是在共情的方面着手,只要你带入进去或者说你有过类似的经历,自然而然会被其感触到。
接下来还是想谈谈电影里面提到的重儿亲女、孤巢老人、遗产争夺这几个方面。
电影里对重儿亲女的呈现其实前边就有,但后边的遗产分配将这一观点推向了顶端。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
”但我听到这句台词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无数个生活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性的心声。
其实姥姥也是生活在重儿亲女的家庭中的,她没得到一分遗产,还被父母指婚了一个糟糕的丈夫,但她在最后却还是选择了把房子给了游手好闲欠了一屁股债的小儿子,而最关心她的女儿却没分到遗产。
其实我看的时候就在想,为啥姥姥深受重男轻女观念的毒害,却还是选择更关照儿子呢?
一来可能是因为小儿子欠了债又没个正经的工作,自己死后也没人再关照他了,所以想最后再留点什么好让他不至于过不了日子。
但我觉得更多的还是传宗接代的固执思想的侵蚀,觉得儿子怎样都是自己家的,但女儿嫁出去了就是泼出去的水,所以她还是选择了儿子而不是女儿。
(影片中并没有谈及,单纯是个人看法,如不同意见,可以评论区留言)
至于遗产争执,大儿子从一开始的家庭聚餐吃完饭就走到后来提出要接姥姥去自己的豪宅居住,这天翻地覆的变化看上去是出于对母亲身患癌症的关心,其实是知道时日不多看上了死后的遗产。
果不其然后面就问出了“房产证在哪里”的可笑问题。
现在很多子女对于年迈的父母的关心总是缺失的,因为工作孩子等原因,他们整天从头忙到尾,也导致压榨了回家陪伴父母的时间。
可是没时间回家陪父母,为何不能接父母到自己家里住呢?
我觉得原因有俩:一是子女“嫌弃”父母,就像影片中提到的“老人味”,这种“老人味”我觉得不只指气味,更多的是代指被子女嫌弃的原因,是嫌弃他们舍不得丢吃不了的东西嫌弃他们爱操闲心和嘴碎等等很多因素。
二是老人自己不愿意,觉得会给儿女添麻烦。
可是一个人在家的孤独要怎样慰藉啊?
一周一次的家庭聚餐,换上了最体面最好看的衣裳,却也留不住儿女多待一会。
“每次过完年剩下了一冰箱的饭菜,要我一个人怎么吃得完?
”
都说要珍惜身边人,可大多时候到了要分离时才开始意识到这些。
你还记得和逝去的亲人在一起的时光吗?
“风吹过的时候,我才又把花重新撒开了,本来我就是要等着你入梦来见我,然后告诉我你的新房子到底住的怎么样。
”其实在看片子的时候也没有注意三兄妹到底是个什么的德行,我只是将重点放在了姥姥和外孙的日常上了。
1. 喜欢把衣服的最后一个扣子解开,展示自己性感的身材-共出现两次前后呼应2. 出殡的时候穿的姥姥买的衬衫3. 清明不好好撒花姥姥会打你4.接姥姥从养老院的三人间回家5.一次因为外孙流泪是因为他走了,另一次是他来了等等,之后想起来再补充
《姥姥的外孙》是悲喜剧,徘徊于人生必经的生老病死,以至关乎生活与生存的金钱问题。
帕特波尼蒂帕特(Pat Boonnitipat)聚焦于泰国华人家庭三代人的关系。
最老的姥姥代表了华人传统,包括了宗教、诚敬、勤俭朴实的生活文化。
但传统世界并不尽善尽美,姥姥经历了重男轻女、包办婚姻的传统陋习,她自己对于三个子女也有偏爱,惯坏了小儿子阿水,但她的生活也有秩序,每天晨早出门卖粥维生,努力工作,但一切随着姥姥患了末期癌症,传统世界也步入黄昏。
年轻一代当然属于现代世界,阿安和他堂妹小梅都是聪明人,用他们的方法赚钱。
小梅有护理能力,一力照顾爷爷,突破了重男轻女的限制,爷爷死后,根据遗嘱获得巨额遗产,从此生活无忧。
阿安眼见堂妹成功争取,就向姥姥埋手,照顾她,并希望获得遗产。
故事就是传统世界和现代世界的对照、互动,以至个人从两个世界中,思索伦理的关系。
伦理离不开情,而情感付出永远无法对等,子女无可能报答母亲无休止的,伟大的爱。
姥姥爱大儿子阿强,但阿强是彻头彻尾的现代人,他最关心的是一家三口核心家庭,他关心女儿教育,也觊觎遗产。
姥姥为大儿子阿强牺牲甚大,但阿强似乎未能回报母亲恩情,留下遗憾。
姥姥也爱小儿子阿水,阿水不成器,或多或少也跟母亲溺爱有关。
姥姥对女儿似乎最不热情,但女儿应该是对母亲最有孝心的人,她也能够理解寡妇的孤独,对母亲毫无一点金钱物质所求,电影中,传统世界在母亲和女儿之间无缝接轨。
《姥姥的外孙》独特之处,是深刻刻划婆孙关系。
华人社会的婆孙关系,当然千差万别,祖母或外婆可以是传统世界的权威人物,教导孙辈如何处世为人,就像《姥姥的外孙》开头一家扫墓时姥姥的形象。
当然,姥姥也是慈爱者,婆孙之间毕竟隔了一代,姥姥对儿孙没有太高的期盼以及太大的责任,而孙仔孙女小时候当然是天真烂漫,长大了就未必有机会和很长时间和祖辈交往。
姥姥是慈爱的长者,因为她对孙仔的是爱完全不求回报,也不理会他将来会是怎样的人。
《姥姥的外孙》在内容安排上首尾呼应,由扫墓开始,又由扫墓作结。
姥姥送给阿安的白恤衫是重要意象,这代表了姥姥的期望和礼物,当初阿安随手放开在一边,但在片末就穿上了。
石榴是另一重要意象,石榴中间多核,在华人社会寓意多子多孙,有果必有因,石榴就是华人家庭的象征,角色的性格自有家庭伦理上的因果关系,苦口婆心,一切离不开金钱物质,但更离不开情感的牵连。
大概十年八载之间,看了好几部GDH发行出品的泰国电影,包括了《天才枪手》(Bad Genius)、《就爱断舍离》(Happy Old Year)、《速度与爱情》(Fast and Feel Love)、《不亲密朋友》(Not Friends),《姥姥的外孙》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尤其具有生活质感的一部。
《姥姥的外孙》无疑是这个暑期档最好的电影,它好哭,也好痛。
泪点都来自于“人老了就开始盼人了”的酸楚。
外婆在他人坟前许愿自己死后也住进独栋别墅,穿得漂漂亮亮的坐在门口等待孩子们回家一起吃饭,她一次又一次重复着的,是对凉薄的亲情的拼命挽留。
东亚家庭中的老人,永远是不需要台词修饰的泪点。
而『痛』是我对这部电影感受最多、最不寒而栗的部分。
因为它毫不掩饰地暴露了东亚家庭“吃人”的本质,尤其是在“吃女人”上,更是毫不留情的敲骨吸髓。
人老了就是累赘,哪怕来看望也只愿停留15分钟,哪怕一起吃了饭也不愿再打一局牌。
如果说老人还有一丝的价值,那就是临终前让儿女把“尽孝”的戏做足,是身死后留下一笔遗产。
而这并不是最痛的,最痛的是电影呈现了这个社会是如何彻彻底底的、理所当然的『吃女人』。
爷爷可以略过子女把房子留给临终尽职尽责看护自己的外孙女,外婆却只能留给一屁股债的小儿子;明明很爱吃牛肉却因为大儿子小时候身体不好去信观音菩萨而一辈子不再吃牛肉;哪怕是想用一个漂亮的独栋墓地换子女们在自己死后能多来看看自己,也不愿动那笔存了一辈子的、给不成器的外孙的基金;自己的父母走之前都是外婆照顾的,而遗产是给了哥哥的;还有外婆糟糕不堪的婚姻,也是父母给她选的。
到了子女这一代,对女性的剥削是依旧延续的。
外婆摔倒后,大儿子留下了钱,小儿子什么都没做,真正在外婆身边照顾的,是女儿阿秀。
而外婆什么财产都没给女儿留下。
阿秀也遵守了传统孝道的规训,认为“付出总比得到让人心安”。
孝顺是做给外人看的,却真把自己骗了。
而且,你会发现,亲情的破碎是注定的,到了阿安这一代,亲情是明晃晃的利益。
为了一台游戏机对辛苦工作回家的母亲笑脸盈盈,发现阿梅把临终照护变成谋利的生意而打起外婆的主意,无论是阿安还是阿梅,他们已经不存在所谓的亲情纽带,而更讽刺的是,这样的阿安可以什么都不做就拿到外婆生前为他存好的巨额基金,而东亚女性,却极少如阿梅一般,拿回自己应得的报酬。
这就是以男性为主体的东亚社会,对男性的偏爱总是没有保留的。
“姥姥的外孙”是大陆上映的名字,“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才是这部电影的原名,也是不假修饰的现实。
东亚亲情,是一本假惺惺的道德经,是一场自私算计的生意。
自私的儿女,被遗弃的老人,这是东亚家庭更是中国家庭应得的报应。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现实就是如此彻骨的寒冷。
其实电影还有很多很多值得讨论的情节,但因为我看的是点映所以不想把所有细节都提前暴露。
写下这些是因为,希望看过的人,别再骗自己了,这不是温情的家庭叙事,这也不是感人的祖孙情深,这就是对东亚家庭,尤其是中国家庭的一纸血淋淋的控诉。
当外孙在背后摇晃着他姥姥的轮椅,质问在她心里自己排第几时,老人无助的哀伤,慌不择路地眼神,让我的泪水像线珠一样一串串涌出,止不住的心酸,想到如何坐在轮椅上的是自己,那是多么难过。
这部电影很难得地涉及了一个无比现实的海外华人家庭的故事,与祖国在文化上达到了真切的共鸣,其实换做国内的某一家庭,也是丝毫不违和。
对算计亲人的愤慨看电影的开头,主人公M看到自己堂妹因为照顾爷爷,得到了一笔巨大的财产,于是便对自己患了癌症的姥姥开始现“殷勤”,以图能获得财产。
观影伊始,自己内心对这种行为的愤慨与厌恶,达到了极致,以至于难以入戏,看下去。
自己知道这类电影往往会反转,可是如何自洽的反转,始终萦绕在我心头,于是硬着头皮看了下去。
但接下来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算计与衡量筹码。
无论是堂妹告诉他要“排第一位”,还是姥姥去见自己亲哥哥,请求帮助购买墓地,由最初的亲昵合唱,到结尾的被扫地出门,还冷血地对自己身患绝症的亲妹妹说“永远不要再回来。
”或者自己亲舅舅同样对姥姥突然的“热情”。
那种金钱至上、利益至上的嘴脸,让人十分难受。
深埋心底的爱然而,老人家的感情是隐秘而深远的。
为了大儿子的健康,许诺几十年不吃牛肉;为了二儿子的赌债,临走给了房产;为了大女儿帮她从小带外孙,每年定期帮“没用”的外孙存钱。
作为长辈,她已经尽全力做到平衡了,然而每个人总是会从自己的立场去片面看待问题。
姥姥回到女儿家,跟自己女儿说“M问我,我心里的排第一的是谁,我真的不知道。
”这一回答,让这部电影更落到人间烟火中去,因为无比真实。
都是自己养育的儿女子孙,如何去排序,她在风烛残年的日子里,显得无比无助。
冷血面具后的真情古人云“论迹不论心”,堂妹照顾爷爷尽管真正做到了事无巨细,但她达到目的后的言语和面孔,我相信又不免让许多观众不舒服,我也一样。
然而,在她被亲戚当作照顾工具,接到豪宅中去,她与M那段对话让这部电影的层次更加丰富。
她说,“那个早上,爷爷被东西噎住,我知道怎么做,但是我没有”。
那是我在心里像是盖章一样,心想对嘛!
就是这样,为了财产,故意害死自己的至亲。
可片刻间,她泪眼婆娑地继续回答,“爷爷之前跟我说,他不想这样下去了,我相信他一定去了一个很好的地方,所以他从未来看过我。
”每个亲人来探望老人只会每周付出十五分钟,而她是二十四小时。
孰冷血,孰真感情,显而易见。
总而言之,这部电影对死亡、亲情、利益的讨论如此之丰富,一部反映现实的佳作,值得一看。
眼泪汪汪的思考“到底应该给予多少?
”这部影片其实结合了当下许多的话题:潮州初代移民与当年泰国华裔的思想代购、传统的孝在当下功利的社会的变形、家庭祖传三代的各种纠葛等等。
但是眼泪汪汪地看完之后,我觉得最让我反思的是一个人需要付出多少才有可能收获一些真心的回报?
片中的姥姥无疑是整个家庭里付出最多的人,但是贯穿全片你会发现1) 她向她的父母付出了孝顺 — 父母却把财产给了儿子2)她的丈夫虽然没有直接出现,但是从对白中知道也是败家,没有减少任何她的负担。
3)她为了大儿子身体健康信奉观音放弃了爱吃的牛肉 — 儿子只关心自己的家庭,甚至因为她把房子留给了二儿子都不想再去看她4)她给二儿子很多,因为后者始终站不起来 — 二儿子每次探望她都是要钱。
最后把她送去了养老院5)她没有什么给她的女儿 — 她的女儿因为“孝”仍然尽量尽身为子女的义务6)她一开始对外孙怀有戒心 — 后者的确是想继承她的房子才对她好。
后来知道她把房子给了二舅,曾经气的一度离开。
尽管姥姥看起来子女双全,亲友俱在。
但是她却独居多年,起早贪黑卖粥为生,一直到癌症晚期。
这样的付出,换来了这样的生活。
无论社会如何呼吁,我想姥姥的经历告诉我们给予并不一定会回报。
将心比心不一定发生。
影片里我第一次流下眼泪是孙子在用app让姥姥看到自己变形的脸,而姥姥则默默扯下因为化疗掉落的头发。
在这一刻,我想也许姥姥“身体力行”地意识到了生命的流逝。
外孙真心与否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因为哪怕是假的感情,此刻有一个人陪在她身边。
对于此时的话,这就够了。
这才是人生即将走到尽头得无奈或者看透。
真心与否真的重要吗?
阿梅对姥爷的照顾成功截胡了房产继承,换来了大房子。
外孙阿安也想复制这条路,所以去照顾姥姥。
这个看似“不纯”的孝顺到最后却让阿安把继承来的巨款换成了姥姥的墓地。
也许影片想要说的另一层意义是感情无法简单的投入和抽离。
一个人无法“入戏”伪装太久。
无论动机如何,在深入另一个人生活后自然会受到影响。
如同阿安从排斥白衬衫到最后穿上,从午饭早起到习惯早起,从只知道索取到开始付出。
无论初衷为何或者阿安到底怎么想的,跟姥姥生活的日子让他还是受到了姥姥的影响。
也许我们与长辈子女的关系脱离不了金钱的思考,但是我们又何尝不受到她们潜移默化的影响呢。
姥姥让我流泪是因为当人到了她最后的阶段,已经越来越无能为力,只能听人摆布。
因此,任何善意和恶意的影响都会更加放大。
姥姥的结局已经算是美好,但是这只是无数可能中好的版本,生活的不确定永远潜伏在阴影中。
本来以为是讲述赡养老人,临终关怀之类的剧情,前半段阿安看到表妹阿梅虽然是外孙女,却拿到爷爷房子遗产的大头的时候,贪念其邪念生,想要开始打自己姥姥家房子的算盘。
在这过程中,从敷衍了事到精心照顾,常规套路:最后必然感化真心,血浓于水。
看完前半程的我,几乎有一种想要弃剧的想法。
直到阿安售卖房子的信息发布网上后第一位来看房的客人的到来。
姥姥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没有表现出来的那种伤心。
东南亚家庭中那种隐忍的嫌隙一下子刺中了我,当在家族中受到轻视怠慢委屈的时候,年轻气盛的我会第一时间爆发,争吵,冲突,激烈的情绪激荡,想要公平,想要很多爱,很多很多的爱,到偏爱的地步。
明明我很乖,很好,很懂事,为什么不能是你最爱的人。
明明你在我心里排第一位,为什么我不是你的第一位。
可能这也是独生子女一代所公用的脾性。
阿安的母亲最乖,最懂事,最体谅母亲,她事事操心,牺牲一切只是为了自己最爱的人,可是最终也只是那个最懂事的孩子,最后的房子还是给了最不争气的小儿子。
她也只能轻轻的说一句抱怨:“儿子继承遗产,女儿只能继承癌症。
”而最可怕的是阿安的母亲也不是姥姥命运的延续,不被惦念祭拜的父母,只有姥姥梦中哭喊着祈求怜爱,而住在大房子里生活优渥的哥哥却只是对妹妹说,你走吧以后都不要来了。
当阿安问姥姥说:“谁是你最爱的人?
”的时候,我泪如雨下,你爱我也惦记着我,却不是最爱我的,尽管我把你排第一,你也无法最爱。
我想要分出层级,分出段位,可是在老人的心中即使有最爱的人,也不会宣之于口,她尽量端平水。
她会因为耽误女儿的休息而发怒,会为大儿子体弱而从此不再吃牛肉,会把房子留给小儿子还债,会给外孙年年岁岁的存钱,想要高档的墓地也只是希望我爱的人,我付出一生的人可以记得我久些。
爱,要如何才能做到最。
它总有亏欠,总有委屈,总有偏袒,总有不公,姥姥的爱被分割成了无数份,所有人她都牵肠挂肚,所有人她都写完幸福完满,可是她也无法让所有人都满足。
有人什么都不做却能得到全部,有的人做尽了全部却只有懂事两字。
可是,可是,可是,难道是不爱吗?
最揪心的就是,他不是,他是爱尽管不多也是爱,不够爱的爱也是爱,你不能因为他没有你想要的那么多,便否认他不爱你。
谁都想要成为最爱,只是爱就那么多,最却那么少。
计较,委屈,怨怼,而姥姥选择沉默不语。
大儿子,小儿子,外孙,我知道你们想要什么,可是为了表面的和谐,我愿意委屈些吞下这一切。
同影片中的姥姥一样在庙里许愿的场景一样,我也曾见到凌晨黢黑的神龛下,姥姥一遍遍为家里所有的人请求平安顺遂,虔诚而卑微。
她爱所有的人,请求保佑所有的人,虽然她有最爱的孩子也总是牺牲那个最懂事的孩子,可是有爱就够了吧,她已经尽力了,尽力去回馈大家爱,尽力不让孩子们委屈了,尽力去帮扶大家的心愿,只是,只是,她也是个普通人而已。
所有有爱就够了吧,最还是太难了。
“养儿并不防老”宣传片,拍得细水流长就像《天水围的日与夜》一样。
很多人说看哭了,我看的时候只觉得心中酸涩,不是因为感动,而是觉得在照镜子。
姥姥生了两儿一女,日常最在乎冷漠自私只顾小家的大儿子,房产留给嗜赌欠债的小儿子,就连攒钱也是给一开始为了遗产来亲近自己的人外孙。
而那个年少时心疼妈妈卖粥辛苦辍学帮忙、为了带妈妈化疗而将超市的工作调成夜班总是吃力不讨好而无怨无悔的女儿呢?
只得了一句“我最想你陪在我身边。
”明明姥姥也吃过重男轻女的苦,悉心照顾父母结果父母将家产都给了哥哥,临终前找哥哥借钱买墓地还被赶走。
因为哥哥觉得是理所当然的,就连自己那个被哥哥鄙视的渣男死鬼老公,也是父母给她选的男人。
明明也不甘心,却还是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儿。
男主妈妈那句“儿子继承家产,女儿遗传癌症”是全片最佳。
为外孙祈福种下的石榴树、为外孙从小攒的一百万泰铢,虽然外孙本质上是个不错的有孝心的小伙子。
但试想如果是个外孙女呢?
还会有这些待遇吗?
全片唯一得到了遗产的保护女孩是男主的表妹阿梅,因为照顾她自己的爷爷得到了爷爷的房子,却还是被各路亲戚骚扰要钱。
都说生孩子是为了自己老有所依不至于孤苦无助没人收尸。
但是看看男主姥姥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没拿到房子撒手不管老母,一个得了房子还是将老母送去敬老院,最后是女儿和外孙送的终。
阿梅的爷爷儿孙满堂但是除了阿梅,平时其他子孙每周就来看望15分钟,阿梅后来还有偿负责照顾姑姑,因为姑姑的孩子都在国外。
你要说可以生女儿,但为什么要让更多的女孩来到这个世上是为了奉献和牺牲呢?
(BTW,潮州华侨背景让我对潮汕地区的刻板印象又加深了)
钱在哪爱在哪,自己受的罪女儿必须受一遍,老伥鬼了。男主看起来真的好烦,演技太拉了,想喜欢都喜欢不起来。我奶奶才是最普遍的那种,照顾了外孙一辈子,快死的时候外孙嫌她臭房子都不踏进去一步。对泰国华裔的生活描写很真实,加一星。
拍个恶心的现实就是讽刺批判了?留个没有做出改变的烂结局算什么 就讲了个故事而已 毫无意义
我还是无法共情男人诶
果然,有孩子的人在老了之后更想死。
眼泪止不住,纸没带够太失策了... 姥姥夜里脆弱地喊爸爸妈妈我想你,我想死;姥姥说春节后一天看着满冰箱的剩饭剩菜觉得自己一个人怎么吃得掉啊;姥姥不舍儿子买的不合脚的鞋子,就算无奈也会帮赌博的儿子还债;跟外孙说我没什么给你了你不用照顾我了;外孙去养老院说姥姥我们回家;病重时专门学了潮州话给姥姥唱家乡小调;下葬时的指路,说姥姥经过你的粥店了;还有那多少年攒下来的存折... 泪点不要太多。而人性世故的复杂,真心与算计,老人的孤独与说不出口的期待,兄弟姐妹之间为了钱反目的世态炎凉,真的是众生相
姥姥的爱,一分为四,本爱吃牛肉但为了大儿子信观音终身不再吃牛肉,把房子留给小儿子因为他靠自己活不下去,把存款留给了外孙。而女儿呢,只留了一句:我最希望你陪在我身边。
儿子继承遗产,女儿继承癌症——全片最精彩的台词由母亲说出。除这句抱怨外,她所做的只是付出(甚至还替弟弟抵挡住了哥哥对房产证的抢夺)。姥姥始终介怀于她的父母把遗产全留给儿子,自己辛勤照料却什么也没得到,但她自己最终也是这么做的。这,就是祖传癌症。
編導首先點出「不計代價付出」的偽善本質,同時肯定了全身心照護老人,要求報酬不過分的看法(這也是為何現實中會有一些老人把遺產留給沒有血緣關係的照顧者);其次將此觀點進一步延伸至對血緣維繫的華人家族文化裡重男輕女、長幼親疏有序等傳統觀念的質疑,例如女兒用心照顧老人,但遺產卻是兒子們繼承。而對這些議題的探討又是建立在心有所求的孫仔與時日無多的婆婆的相處點滴,以避免濫情的日常筆觸,提出何謂親情,並試圖重構親密關係(最親近的那個人理應獲得更多)的努力之上,不致淪為空中樓閣。完場後想,假如明仔是女生,情況又會如何?(明仔的堂妹小梅被爺爺善待,不知道她是否也來自華人家族)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儿子继承财产,女儿继承癌症。”中式亲情写实到我想逃,泰式天真又很好地中和了这一点…
如果我有块漂亮的墓地,你们可能会想来扫墓的
我没有办法看这种男性导演拆解女性苦难然后把人绑在银幕前让人观赏,一边让你看一边用摄影、音乐、故事的普世把你架起来。此外,你让我怎么相信一个看不下去妈妈辛苦愿意辍学帮妈妈卖粥的人,在妈妈癌症晚期不陪伴在身边,反而是孙子在?M的性别太令人难以置信了。想拍重男轻女却收不住私心,还是不行
我宁可多看几遍你好李焕英
平庸得吓人
人之将死还是如此爱男 如果主角是外孙女还能得到财产吗?姥姥觉得自己照顾父母但是没有拿到一分钱委屈 那她怎么让自己的女儿也受这份委屈?人家导演在片里都直说了“儿子继承财产 女儿继承癌症” 人家男宝又落得清闲又拿钱 拍个电影给自己庆祝一下 评论区的外孙女们在跟着感动什么?还狡辩说给外孙等于给女儿 你们可真会自我安慰
废材即便为钱也做不到这种地步。
有没有人跟我一样被这营销骗了两张票钱的
令人匪夷所思的评分,同分的其他电影完成度别比它高出太多。或许这个时代需要这份温情,但电影的处理和过度太流于表面,且在老旧冲突上没有任何突破和新处理,七分出头的作品怎么会打到九分…….
下午看还是8.9,现在升到9,真虚高啊。在电影院看的如坐针毡,本身是冲着大哭一场的,但说实话全程看得我眉头紧皱,这不就是女儿照顾我但是我要把钱给儿子吗?儿子没钱就活不了了?谁弱谁有理呗,典型的三观不正,就是因为拍的温馨了就分这么高?我是真没get 到点
#ICA 英雄之旅的结构,所以基本可以想到整部电影的走向,也可以预想到对情绪的调动,整体节奏比较拖沓的,不过剧情非常写实,写实到很多情节似乎就刚刚发生在我姥姥家,所以整体不太能笑出来,感觉对于我过于近的戏剧效果导致没有那么强的张力。影片以姥姥作为主角的设计非常好,男性(姥爷)对于子孙的期待可能更多放到“传宗接代”(带入我姥爷的身份),虽然整体看男主的弧线还是蛮有问题的,不过在这个大架构下的主题上也没有显得突兀特别多,毕竟是女儿的儿子,实际上是摒弃了“传宗接代”这个是视点的,不过感觉影片多着墨一些在母亲这个角色效果可能会更好。
过于超出预期,眼泪完全止不住。所有的一切都很常规,子女的不孝和老人的无私付出都已经成为了俗套叙事的一环,然而当观众再试着把视点往远处抽离,又能更沉浸于其中,并以此为镜鉴,反思自己的家庭。逻辑闭环,没有浪费任何一个伏笔,“姥姥的财产”是推动所有人,包括安自己采取孝顺行动的关键因素,更重要的是在于,当一切活动都终将得不到利益时,这份心意是否会因此而变质。安沉浸在网络游戏的世界当中,所谓的“鬼”和“死亡”,都因为媒介的泛滥而让人感到习以为常,安去姥姥家照顾姥姥,本身也是一场给年轻人上的死亡教育课。重男轻女的问题没有悬停在遗产的落点,姥姥对女儿的一句“还是更高兴你来陪伴我”又算是一种对世代关系的和解,“女儿继承癌症”更是对现状的有力一击。“付出比得到让人心安”,总有些东西会比物质性的存在更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