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小丑2,小丑:双重疯狂(台),小丑:双疯(港),小丑2:二联性精神病,小丑2:双重疯狂,Joker 2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Lady Gaga,布莱丹·格里森,凯瑟琳·基纳,莎姬·贝兹,史蒂夫·库根,哈利·劳蒂,雷·吉尔,梁振邦,雅库布·洛弗兰德,比尔·斯米托洛维奇,莎珑·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4

《小丑2:双重妄想》剧照

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3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4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5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6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7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8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19小丑2:双重妄想 剧照 NO.20

《小丑2:双重妄想》剧情介绍

小丑2:双重妄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延续前作剧情,故事从“小丑”亚瑟(华金·菲尼克斯 饰)被捕后展开,他在狱中等待着审判日的到来。然而,就在亚瑟与自己的双重人格缠斗之时,他不仅偶遇真爱,甚至还释放出一直潜藏在内心的旋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欢迎回到三达里脱逃之梦浪漫风格绝世双骄恭喜我的前任死亡森林的秘密女先行者缄默旅行者的需求超能少年第四季荒原第二季珍馐记少女天师夜深不宁静啥是佩奇蝉鸣傻哥的逆袭银河写手总铺师单身到底来不及再见威尔·加德纳女人贞慧把悲伤留给布巴时髦老爹去吃饭伐天才少女刺杀吉川C.H.U.E.C.O.紧急呼救:孤星第五季

《小丑2:双重妄想》长篇影评

 1 ) 还是没有人爱亚瑟

尽管我还是喜欢lady Gaga的,但觉得她还是毁了这部剧,当然也许不是她的锅,还是导演的锅or?

前80%感觉被喂了s,当我想打1-2分的时候,爆炸后的剧情让我还是明白导演并不是故意不想好好拍。

对于这种甩观众/小丑粉丝脸子的导演,叛逆和冒险精神我还是赞赏的,所以。

所以我觉得很可惜:首先来分析一下:小丑的双重人格,一开始为谋杀辩护的时候,不但观众不买账,阿瑟也不买账,啥p双重人格,杀了人就说自己精神分裂咩?

但是后来我们和他都发现,这个人格还真tm有。

我的理解是,这个双重任何其实是个普世性的问题:当歌星👨‍🎤成为歌星以后,浓妆艳抹,“人设”宣扬某个精神点,最后成为leader,这个leader其实是填补社会精神点虚空,被大众所需要。

当这个形象形成的时候,他与浓妆下的歌星本人是割裂的。

歌星为了被爱/红,就需要一直扮演这个角色,之前david bowie转型就是这么回事,他无法再扮演david,任何面具哪怕一开始是真的,也有时效性,你希望你的偶像永远是精神支柱,就像要求艾薇儿一直是teenager一样。

亚瑟的面具脱不下来了当初戴上面具的时候,他只是一个被生活逼急了的小人物,他的报仇夹杂着自我毁灭,而并不是为了哥谭大义而掀起revolution后来他变得受欢迎:成为名人,有追随者,甚至女友。

他以为自己被爱了,以为“变成小丑”就可以被爱,所以他化上了浓妆,何其天真。

然后被爱以后,他开始幻想,这个幻想其实是以亚瑟的身份幻想的,他没有精神分裂:这是他的可悲之处。

小丑亚瑟皆为一人,你既然爱小丑,为什么不能爱亚瑟呢?

对不起,他的女友并不爱亚瑟,她只爱那个画着妆的,行为激进并有暴力权的小丑。

而他的基底亚瑟,一直是她无视的对象。

这也是为什么她可以用假身份和他对频,小丑是精神体,何必在意父母身份和家庭住址,反正也是假对假。

亚瑟最大的误解是,以为有人爱自己,以为母亲爱自己,以为女友爱自己,以为粉丝爱自己,后来发现压根没有。

这种误解在爱情来临的时候开到最大,以为女友会怀孕,以为能以亚瑟的身份组建家庭,爱情让人更想变得平凡,但越想平凡女友越不要他。

亚瑟最后不干了,他不想再当小丑,有一个转折点是侏儒的控诉,当你还是亚瑟的时候,你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我的人/朋友,但是你却变成小丑伤害了我/精神伤害。

所以,侏儒怕是唯一一个喜欢亚瑟本身的人,但是也不复存在了。

所以亚瑟决心脱掉小丑面具,最后亚瑟逃离粉丝的车,是亚瑟想回归亚瑟,逃离小丑的挣扎,但是我们都知道一切都是徒劳。

这个世上仍然没有爱亚瑟的人,但是爱小丑的人却因为亚瑟否认小丑而遭到背叛,他们的反抗精神随着小丑消失而覆灭,只能把恨转移到亚瑟身上。

所以这就是结尾,一个人丧到这个程度,确实也应该下线了。

 2 ) 美国精神病人2-《小丑2》的自讽与冒犯

先用一个谐音梗的笑话开头。

大家看了《小丑2》,纷纷给出差评,问了几个人为啥呢,他们说:这根本不是我认识的小丑,分明是把Joker拍成了一坨屎Clown。

第一部《小丑》上映后,我写了一篇影评:美国精神病人-一篇姗姗来迟的《小丑》影评,里面最主要的观点就是,抛开小丑这样一个角色所引发的热议,本片更像是一部套着DC反派角色皮与同一个世界观,但实际侧重于关注精神病群体的影片,某种意义上的一种社会题材关注。

只不过第一部作品因为这个“小丑”身份的觉醒与杀戮令大家欢喜,才得到了主体上的好评与令人瞠目的票房成绩,也因此,第二部最终重回“精神病人”主题虽然是意料之内的自洽,却让诸多观众期待落空,也难怪有了此番差评结果。

我个人虽然一直关注DC影片,也自诩DC粉丝,但其实并未对小丑这一角色注入过多期待,因此反而阴差阳错对本片较为满意,无论是重归精神病人的主题,还是社会活动上绥靖失败的隐喻,亦或是娱乐业的自讽,配上依旧足够拉风的摄影让本片有着不错的观感,当然不可否认本片明里暗里确实冒犯到了不少观众,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1.颠佬正传前一阵子看了部香港的老片,叫做《癫佬正传》,讲的就是记者跟踪义工记录精神病患者的生活状态,希望能让社会的更多人了解这群精神病患的生存困境,最终却适得其反,民众知道家附近有精神病后群起而攻之,最终以流血事件终结。

而看完《小丑2》,回头重新回顾第一部《小丑》,里面亚瑟弗莱克因为精神病却无人真正在意而最终堕入杀人狂魔的故事,也更显出其悲哀,亚瑟一直质疑自己是否真实存在,因为他生活在哥谭的角落,无人关怀无人在意,他只是一个“一直在那里”的精神病人而已,没有人真心实意地想要帮助他走出自陷的迷宫。

而讽刺的是,当他终于失控了,大开杀戮,他竟得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关注,只是这种关注是变态且扭曲的,大家只是通过支持一个榜样完成对社会的泄愤,大家关注的仍然是“小丑”这层皮,而不是其下的亚瑟。

第二部里亚瑟的辩护律师,便试图将亚瑟与“小丑”的身份剥离开来,通过精神分裂做无罪辩护,然而亚瑟和“小丑”绝不是可以分而论之的两个个体,刻意剥离出“小丑”身份,将亚瑟塑造为一个无助,人畜无害的受害者形象,难道这样一个“小绵羊”就是亚瑟其人?

这充其量是辩护律师的脱罪伎俩罢了。

如此,亚瑟在法庭上奋起开除辩护律师,以“小丑”形象大闹一事便有迹可循,扮演成大家关注的那个形象,迎合众人,受其追捧,然而这无异于饮鸩止渴,他越扮演这个“小丑”,亚瑟本人就越无人在意,有丑角,有笑话可看,吃瓜群众又怎会关注皮下那个可怜的精神病人呢?

也籍此,哈莉的一点爱之火花,瞬间点燃了亚瑟,如此契合甚至让他一直怀疑哈莉是否真实存在,甚至哪怕之后意识到了这是一层有目的,带着谎言的接近后,他仍不可自拔,只可惜啊,哈莉爱的仍是那个桀骜不驯的壳子。

2.论绥靖主义亚瑟之死很耐人寻味,除了大家关注的某种“小丑”身份的继承之外,他的死与整场“小丑运动”,都是社会层面上反抗运动的一层隐喻。

我们暂且不论运动本身的正义与否,小丑运动并不因亚瑟而起,第一部《小丑》中亚瑟就是拿了小丑运动的面具逃脱了警察的追捕。

亚瑟第一部在直播里杀害默瑞,正好迎合了这场反抗运动的利益,于是瞬间被推上顶峰,成为偶像,并试图标榜其殉道者的身份掀起更大的风暴。

只是这个明面上的“领导人”,并没有意识到他自己身上背负的包袱,他化妆为小丑自然可以享受信徒的簇拥,但一步踏下,也要承受这种狂热的反噬。

某种意义上,亚瑟最终的选择带有了一点“投降主义”,“绥靖主义”的意味,在暴力之下亚瑟放弃了他扮演的“杀人小丑”,而是开始悔过,忏悔,躺平认罪,在这样一个如火如荼的抗争中搞这么一出,你不死谁死呢?

历史上无论善恶组织,无论正邪运动,试图以绥靖态度维稳甚至认怂都难逃失败的结局,哪怕嘲讽者众多的“非暴力不合作”,也至少旗帜鲜明地展现了抗争态度,而以城事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最终仍难免灭亡之命运。

3.爱乐之城与信息茧房我开始还以为本片是一部歌舞片,想着摄影舞美拉满,再怎么着也可以保证观感。

谁料到,《小丑2》中的歌舞,似乎带着自讽的态度,就像亚瑟身上那层小丑的蒙皮一样,歌舞无论是幻想的美好,还是爱情的赞颂,都碎片化感十足,唱腔嘶哑,比之《爱乐之城》这种大段落爽快的歌唱,《小丑2》里面的歌舞桥段总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受,有歌有曲却总是差点意思,直至最后阶梯上哈莉一直唱着“娱乐”的唱词,却全然不搭理亚瑟的问话,分明像是在自讽,讽刺自己这部为唱而唱,连人话都不讲了的电影。

而亚瑟正是毫无自知地走向了这个娱乐至死化的陷阱,在影片中歌唱大抵只是哈莉用来接近亚瑟的标签与人设,但亚瑟信以为真并钟情于此,自以为开启了诗意浪漫甜甜的恋爱,甚至连婚礼伴郎伴娘都想好了,哪知道被困在信息茧房只接受扭曲信息的哺育,最终对现实的认知亦变得不再真实。

聊起信息茧房,本片中蛮有意思的就是哈莉提到关于小丑的那部电影,亚瑟至死都未看过,究竟是好片烂片,我们也无法通过电影里两方的各执一词妄下结论,你爱谁,相信谁,那谁的话便成为了真相。

4.冒犯的艺术之前听人说过,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于是屡见脱口秀人的笑话引得众议,近来京东金融的事件亦展现了随意冒犯自己的核心用户会引来怎样的连锁反应。

而《小丑2》,无疑踩了这个冒犯的大雷。

固然两部小丑都是对DC角色的解构,也一脉相承展现了某种对于精神病患的关注,但不可质疑的是,两部小丑如此大的关注度与话题度,很大依赖于“小丑”这个角色的知名度,看这部电影的人,也多是抱有看小丑起源,看反英雄诞生,看精神病小丑杀穿阿卡姆,整治那些道貌岸然衣冠禽兽的预期。

结果亚瑟最终选择了妥协,卸下小丑这身行头孤单地走向死亡,这哪里是小丑啊,同人小说都不会这么写。

影片里他背刺了小丑运动中他的支持者,影片外同样背叛了观众。

而更可怕的是,影片有意无意地,将影片里的暴民与期待小丑的观众重叠。

影片里,支持亚瑟的人因为他直播时的枪杀主持人的行为而开始狂热地支持他,当他说自己想要炸毁这一切就真的炸开法院,而片外喜欢《小丑》的观众呢,谁不喜欢看亚瑟反抗这僵化的体制,最好打响第一枪,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嘛。

结果一来二去,枪哑了火,观众所期待的剧情非但没有,好像自己还被影射为了电影中崇尚暴力的暴徒,这等冒犯,谁受得了呢。

《小丑2》风评的垮塌,塌就塌在它冠着“小丑”的名字,然而此小丑非彼小丑,此clown自然也不是观众期待的那个joker,他只是一个美国精神病人,一个因为社会糟糕对待而偶现疯狂的残缺之人,一个渴望关注,渴望爱的可怜人。

只是无论电影里的亚瑟,还是电影本身,都被电影内外的众人寄托了过高,甚至扭曲本意的期待,影片中亚瑟死去,《小丑2》亦票房惨淡,原罪终究是挂羊头卖狗肉,终究是拍了一个大家都不想看的“小丑”。

因为很好笑所以用两次

 3 )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我只能说,我还是太自以为是了,我检讨。

我看了2个小时了,都不知道这部电影凭什么打低分。

我觉得前面一直到最后一次庭审,大部分时间都做的非常好。

唯一我不理解的就是那一段段的舞台蒙太奇,第一打断了观众的情绪连贯性,第二完全可以融入到现实中来表现。

很多地方甚至非常出彩,导演对男女主的相互妄想的情感联结的把控非常好,非常有张力。

现而今这样的以情感联结为主题的电影可以说凤毛麟角,当他们第一次在雨中接吻,逃遁追捕的时候,当他们在通过电视采访传递情愫时,当小丑因为无法满足哈利的幻想而自我厌弃时,我感受到了那种痛苦。

我还在和朋友说,我觉得这片子挺好的,只要把那些舞台蒙太奇去掉,是一部很不错的片子。

我不觉得小丑当众承认自己不是小丑有什么泄气,我觉得这正是哈利对他心中的投下的一丝涟漪、一种起伏。

虽然……虽然,你已经用第一部充分表现了这个角色的成长,没必要再花他妈2个小时再重新表现一次,但是我接受,我尊重导演对角色深度挖掘的意图,我尊重。

结果……结果,结果你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不是物理的写死了,是他妈物理精神都写死了!

你有没有职业道德!

你就为了自己创建的角色不被别人用,就把这个角色写死了!

以后谁还会给你钱拍电影?

这不仅是对投资方的不尊重更是对观众的极其不尊重,观众为什么买票来看你的小丑?

你通过2个小时跟我们讲了一个nobody的故事。

华纳宣发,《超人归来》,结果你到结尾说,嘿嘿,没想到吧,主角不是超人。

是啊!

我们真是没想到啊!

你可真是个大聪明,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你看看,有没有一种可能,你的电影名叫《超人归来》,由超人的版权所有方华纳影业出品。

你搁这跟我们表演鱼翅炒饭呢。

这种毫无职业道德,违反诚信的行为让我出离了愤怒,以致于我都去搜索了这个导演是不是犹太人!

哎,你猜怎么着,还真是!

 4 ) 等剥了你这半张脸,我也去当个地检玩玩

这应该是我近十几年来在电影院里看得最难受的一部影片了。

我不是那种会故意抱着猎奇心理去品屎的观众。

虽然我偶尔也会在电影院里看一些烂片,但是那些烂片我也能屎里掏金般找出一点乐趣,比如索尼影业的《莫比亚斯》和《蜘蛛夫人》,起码有美女可看。

但是这部《小丑2》真的一无是处。

会买票看这部电影的观众,要么对蝙蝠侠漫画感兴趣,要么是对蝙蝠侠游戏感兴趣,要么是喜欢诺兰《黑暗骑士》三部曲,要么是喜欢DCEU,要么是喜欢2019年本片的前作。

如果你符合上述任何一种情况,这部电影对你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它存在的意义就是践踏以上提到的这些与蝙蝠侠和小丑有关的文化产品曾带给你的美好回忆。

我绞尽脑汁想到的可能不会被本片冒犯到的人群,可能就只有两位主演的粉丝。

导演好像搞错了什么,上一部小丑跳舞下台阶的片段火出圈了,他就以为观众就喜欢看小丑唱歌跳舞,所以把这一部拍成了歌舞片。

上一部跳舞的片段能火,是建立在整个影片有个扎实的故事基础上。

单独把歌舞片段薅出来,没有根了,立刻就死。

《美国队长2》的电梯打戏也很火,那是不是续集就应该让美队被困两个小时电梯?

我不知道导演是先想出要把《小丑2》拍成歌舞片这个天才的主意,还是先敲定了Lada Gaga这位女主演。

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是整个影片的风格都在迁就女主角的技能。

这就有点像当年张艺谋拍《三枪拍案惊奇》,主演请到了小沈阳,于是整个影片都为了配合他,走上二人转的风格。

最早传出本片口碑翻车的消息,我心想大概是前作起点太高,续作才相形见绌,也许调低期待值去看,也还行。

最终的结果就是抱着侥幸心理的我被狠狠打脸。

如果你没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平平无奇的、看得人十分憋屈的窝囊废电影。

如果你看过前作,那么本片就是一部对着前作狠狠踩几脚,把前作主角人物弧光给擦掉的窝囊废电影。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窝囊废电影。

什么是窝囊废电影?

如果我们把一个故事的主角遭遇形容成憋屎挑战,那么正常电影就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厕所,然后坐在马桶上一泻千里,拉完回头一看,全都正中靶心,都没有沾到马桶壁,最后只按一次按钮就冲得干干净净。

而像本片这样的窝囊废电影则是主角憋了一泡大的,最后全拉在裤子里了。

据说本片及前作主角是在影射川普,但是这种拉一裤兜子的观感明明是在致敬拜登。

前作主角备受欺凌,最后终于爆发,观众压抑的情绪也随之宣泄。

而到了本片,主角就变成了受到外界打压只能在自己颅内小剧场通过歌舞表演的形式意淫。

影片中的现实维度,主角狗屁作用都发挥不了。

如果说窝窝囊囊地死掉就是主角亚瑟的宿命,那还不如当作上一部的故事都没有发生过。

反正在阿卡姆疯人院窝窝囊囊地死和在自己妈妈的破旧公寓里窝窝囊囊地死也没多大差别。

上一部的结尾,小丑觉醒了,一切已经很完美了。

当然会有很多观众好奇亚瑟这么一个普通人怎么成长到与一身高科技的蝙蝠侠打得有来有回。

这部分不好描写,那么一切停留在上一部的结尾,留些想象空间给观众也不错。

这个续集不是非拍不可的。

我回去翻看自己5年前给前作写的评论,当时就提到如果《小丑》有续集,肯定会变味。

但是当时设想到的最坏情况,也不过就是《小丑2》变成一部俗气的爆米花电影,至少还能具备一点娱乐效果。

结果最后导演端出来的这坨东西,让人从中享受不到丝毫的观影乐趣,纯粹是在折磨观众。

当年我写《小丑1》的影评还提了一嘴《脱口秀大会》。

5年过去了,这个节目从初露锋芒到红极一时,再到被一个响指打没了,然后今年又秽土转生,还一分为二。

《小丑》系列电影的主角也一分为二了,小丑加上小丑女,但是俩人不是简单地说脱口秀了,而是搞脱口秀加唱歌跳舞,所以这俩人是对标王冕和大张伟是吗。

影片的主线就是被关进阿卡姆疯人院的小丑接受审判并且最终被判死刑的过程。

庭审过程中不断提到前作的故事。

续集风格和类型大变样,完全不考虑继承前作在给观众提供类型满足感方面积累的成功经验,然而在实际的故事推进过程中,每前进一步的推动力都来自对前作的引用,对前作采取的是一种既要背叛又要利用的态度。

导演托德菲利普斯不擅长拍摄续集,这一点从他的成名作《宿醉》系列就已经暴露出来了。

当年就有人调侃《宿醉2》不过就是把《宿醉1》重新拍一遍,只不过场景改到了泰国。

《小丑2》拍成现在这个死样子,还真不如就把《小丑1》的故事搬到泰国重新拍一遍。

我猜本片导演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大概是预估到未来几年之内,也许会有一批以陈思诚为代表的中国导演替他把这事给办了。

本片当中小丑的辩护律师采取的策略是证明他有双重人格,借此给亚瑟脱罪。

而与他们对簿公堂的控方代表则是地方检察官哈维登特,他表示小丑这个双重人格一看就是假的,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懂双重人格。

如果要说本片有什么现实意义,大概就是展现了粉丝拱火、偶像买单的互联网生态。

小丑女就是小丑的粉头,以她为代表的小丑拥趸一心盼望哥哥越抽象越好,千万不要循规蹈矩向世俗妥协,否则就会削弱那种“哥哥只剩下我了”的使命感。

结果最后小丑声泪俱下地认罪,让小丑女等人全都大失所望,在他们眼中这就相当于哥哥塌房了。

路人只是希望他们的偶像从公众视野中消失,而只有那些上蹿下跳的粉丝是真的希望他们的哥哥死。

我现在就是后悔,非常后悔。

那天晚上我本来可以选择去看王俊凯主演的《野孩子》的,但是因为那部电影场次较少而且时间较晚,我第二天还要上班,所以最后还是一时失手选择了《小丑2》。

我应该去看王俊凯的电影的。

听说俊凯现在在国内还有部热映中的《749局》,是一部堪比《上海堡垒》的烂片。

《上海堡垒》和《小丑1》都是2019年的影片。

5年时间过去了,国产电影只不过是在原地踏步而已,好莱坞电影则是呈现出自戕式的质量滑坡。

我现在十分想看《749局》,我估摸着应该不会比这部《小丑2》更烂。

 5 ) 为什么大家对《小丑2》有如此大之敌意?

作为非dc热衷粉儿 我看过小丑1、2以及蝙蝠侠黑暗骑士,如果单从饰演小丑角色的演员来比较,我认为各有千秋,至少小丑1的成功也代表了粉丝对华金叔的认可,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第2部开始与诺兰版中扮演者希斯莱杰再做比较。

小丑是正义的化身,这种正义是带有自我毁灭倾向的,大家对于小丑的爱更多来自于他是千千万万个观众的化身,在于人性本恶的背后可以坚守自己推翻大山,当今社会人人都是病人,哪有那么多正义之光的勇士呢;其次从大家诟病的剧情设置来看,歌舞、小丑女、内容散乱、打破小丑形象等问题,我认为观众其实是不接受作为人本身的亚瑟,一旦英雄变弱了,和凡人并无二样大家就愤怒了,可是解构小丑心理为什么不可取呢?

哥谭人民对亚瑟身份的唾弃怎么能说不是现代人对自己内心软弱的厌恶呢?

抛开ip不说,放在后国庆时代这难道不算是一部合格的商业电影吗?

在如今不良网络风气之下,好像人人都可以评判甚至审判别人,正常人不敢发声,审判者肆意横行,不计后果大放厥词,一边拥护暴力小丑一边做其敌人。

 6 ) 昆汀be like: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昆汀发言:出处:https://variety.com/2024/film/news/quentin-tarantino-praises-joker-2-joaquin-phoenix-best-performance-1236193913/“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Like, tremendously, and I went to see it expecting to be impressed by the filmmaking,” Tarantino said. “Bu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 arms-length, intellectual exercise that ultimately I wouldn’t think worked like a movie, but that I would appreciate it for what it is. And I’m just nihilistic enough to kind of enjoy a movie that doesn’t quite work as a movie or that’s like a big, giant mess to some degree. And I didn’t find it an intellectual exercise. I really got caught up into it. 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I find myself listening to the lyrics of ‘For Once in My Life’ in a way I never have before.”“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它,真的。

非常多。

就像,非常喜欢,我去看了它,希望对电影制作留下深刻的印象,”塔伦蒂诺说。

“但我以为这会是一场保持距离的智力练习,最终我会认为它并不像电影那样奏效,但我会欣赏它的本质。

而我又恰好有点虚无主义,足以享受一部在某种程度上不太像电影的电影,或者像一个巨大的混乱。

但我并不觉得这是一种智力练习。

我真的被它吸引住了。

我真的很喜欢这些音乐片段。

我真的沉浸其中了。

我觉得歌曲越平淡无奇,效果越好。

我发现自己以前从未这样认真聆听过《For Once in My Life》的歌词。

Tarantino said that he saw a bit of his “Natural Born Killers” story in the “Joker” sequel, comparing Joaquin Phoenix’s Arthur Fleck and Lady Gaga’s Lee Quinzel to that movie’s disturbed serial killer couple Mickey (Woody Harrelson) and Mallory (Juliette Lewis).塔伦蒂诺说,他在《小丑》续集中看到了他《天生杀人狂》故事的一些影子,将华金·菲尼克斯饰演的亚瑟·弗莱克和Lady Gaga饰演的李·昆泽尔与电影中精神错乱的连环杀手夫妇米奇(伍迪·哈里森饰)和马洛里(朱丽叶特·刘易斯饰)进行了比较。

“As much as the first one was indebted to ‘Taxi Driver,’ this seems pretty fucking indebted to ‘Natural Born Killers,’ which I wrote. That’s the ‘Natural Born Killers’ I would have dreamed of seeing. As the guy who created Mickey and Mallory, I loved what they did with it,” Tarantino said. “I loved the direction he took. I mean, the whole movie was the fever dream of Mickey Knox.”“虽然第一部要归功于《出租车司机》,但这一部似乎非常他妈的要归功于我写的《天生杀人狂》。

这就是我梦寐以求想看到的‘天生杀手’。

作为创造了米奇和马洛里的那个人,我喜欢他们对这部电影的处理方式,”塔伦蒂诺说。

“我喜欢他所选择的方向。

我的意思是,整部电影就像是米奇·诺克斯的狂热之梦。

”“On top of all that, I thought it was really funny,” Tarantino added, saying that he saw the movie in an “almost empty IMAX theater” and therefore could “laugh without bothering everybody. I know I’m laughing at scenes that other people wouldn’t be laughing at.”“最重要的是,我认为这真的很有趣,”塔伦蒂诺补充道,他说自己是在“几乎空无一人的IMAX影院”观看这部电影的,因此可以“毫无顾忌地笑出来。

我知道我在看一些其他人不会笑的场景。

”Tarantino had particular praise for Phoenix, whose performance as the Joker in the 2019 movie won him the Oscar for best actor (over Leonardo DiCaprio in Tarantino’s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The director said Phoenix gives “one of the best performances I’ve ever seen in my life in this movie,” referring to “Folie à Deux,” and he also commended director Todd Phillips for being a joker himself.塔伦蒂诺特别赞扬了菲尼克斯,他在2019年的电影中饰演小丑的表演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击败了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中的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

导演说菲尼克斯在这部电影中奉献了“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好的表演之一”,指的是《Folie à Deux》,他还称赞导演托德·菲利普斯本身就是一个小丑。

“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Tarantino said. “And then his big surprise gift — haha! — the jack-in-the-box, when he offers you his hand for a handshake and you get a buzzer with 10,000 volts shooting you — is the comic book geeks.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 And Todd Phillips is the Joker. Un film de Joker, all right, is what it is. He is the Joker.”“小丑导演了这部电影。

整个概念,甚至包括他花工作室的钱——他花钱的方式就像小丑一样,对吧?

”塔伦蒂诺说道。

“然后是他的大惊喜礼物——哈哈!

——玩偶盒子,当他伸出手和你握手时,你会听到带着一万伏电压的蜂鸣器向你发射——这些就是给漫画迷们的。

他在对他们所有人说‘去你妈的’。

他在对电影观众说‘去你妈的’。

他在对好莱坞说‘去你妈的’。

他在对任何拥有DC和华纳兄弟股票的人说‘去你妈的’……托德·菲利普斯就是小丑。

这就是一部小丑的电影,他就是小丑。

”Tarantino loved the sequel far more than the 2019 original, which he found “one-note” for most of the runtime until it reached its climactic scene where Joaquin’s Joker shoots Robert De Niro’s talk show host live on air. The director called that moment “one of the best scenes made in the last 20 years, of this century. Easily! The whole movie was worth it for that.”塔伦蒂诺对这部续集的喜爱远远超过了2019年的原作,他觉得原作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单一的音符”,直到影片达到高潮场景,即华金饰演的小丑在直播中射杀了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脱口秀主持人。

导演称这一时刻是“本世纪过去20年中最出色的场景之一”。

轻而易举地!

整个电影都因为这个场景而值得。

 7 ) 哥谭需要一个小丑

我们一度以为亚瑟·弗莱彻就是那个哥谭的常驻恶棍。

跟蝙蝠侠、猫女、双面人纠缠不休的癫狂疯王。

跟哈莉·奎恩抵死缠绵的粗野浪情小布丁。

如今后知后觉,他不过只是一个候选人。

哥谭需要一个小丑,唯有实力超群者才能胜任。

几年前,他们开始面试有阴暗幽默感的亚瑟·弗莱彻。

因为他一度在地铁和电视直播中证明自己潜力巨大。

哥谭看好他,于是给了他更大的舞台。

曾经他得绞尽脑汁才能站上脱口秀节目。

如今一场旷日持久的庭审,让他坐拥全城乃至举国媒体的关注。

他可以担任自己的律师,红西装小丑妆造型出庭。

哈莉·奎恩得以入场,跟他眉来眼去唇语交流脑内互动。

一切都说明,哥谭对这个候选人,是寄予厚望的。

不仅尽可能给予便利,给他大出风头招徕信众的机会。

甚至派出哈维·登特亲自进行公诉。

这样的排面,几乎等于钦点了正牌小丑。

就像新人面试,各部门大佬已经点头,就差在人事走个流程。

然而亚瑟还是活生生把机会搞砸了。

不知哪根筋搭错,他竟然开始认罪。

说什么人都是我口的,说什么没有小丑这家伙。

如此辜负栽培,自甘堕落,让人惋惜,痛心啊。

哥谭惜才若渴,并不是没有给他补救的机会。

用爆炸中断他的胡言乱语,遣忠粉护送他逃离困境。

期待他可以幡然醒悟,重回咧嘴大笑的狂态。

然而他还是执迷不悟,放着小丑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不做。

非要向俗不可耐的价值观低头。

跑去跟哈莉表白,还说要一起私奔到月球。

幼稚死了啊。

看到这一幕,哥谭的无数脑袋摇得叮当作响。

这人没救了,培养失败了,只能从头再找了。

于是哈莉轻蔑转身,警车呼啸而至。

被逮回大牢的亚瑟,生命走向倒计时。

说冷笑话施加暴力的机会,拱手让给他人。

那人会是小丑吗?

也许。

哥谭需要一个小丑,祝他们好运。

 8 ) NOW THE JOKE'S ON YOU

2024.11.02没想到第二部竟然这么drama。

2019年的《小丑》制作预算在5500万-7000万美元之间,第二部制作成本2亿美元,当然其中包括导演和主演分别拿走2000万美元,Lady Gaga拿走1200万美元片酬。

第一部《小丑》出乎意料的成功,难得口碑票房双丰收,还打破了多项票房纪录,更难得的是,影片也获奖无数,主演Joaquin Phoenix(华金·菲尼克斯 )凭借此片获得了奥斯卡影帝。

所有的风光让第二部的制作成本飙升。

虽然大家知道,一般神作的第二部能拍好的概率没那么大,但所有人都期待一部打破所有人预期的小丑如何延续19年的反超级英雄套路继续越走越远。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小丑2: 双重妄想》目前口碑票房双双大崩溃。

再加之,上映前主演华金就有点路人缘崩塌,因为之前被爆出他临时退出了一部电影的制作导致重大损失,网传是因为同性电影尺度问题。

随后又爆出多起华金任性跑路的传闻,一美之前也在一个采访中说电影《分裂》本来定的主演是华金,电影开拍前两周华金退出,一美是临时顶上。

大家纷纷开始批判起了“老白男”华金。

再加之,导演任性,拍摄地点坚持洛杉矶,增加了不少成本。

还有新闻说导演和华金对影片有很大的自由度和剪辑权,甚至是根据华金的一个梦构思的。

还有什么不经过内部试映,直接在电影节首映,导致无法做后期调整。

这其实没什么大毛病。

Anyway.在《小丑2:双重妄想》上映后,我也听了好几期播客评这部电影,大都是把这部电影批得一文不值。

听得倒是很欢乐。

基于以上,我本身对电影的预期管理已经做得足够好了,看完后我发现,I kind of get it,影片不差。

我稍微能够get到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从刚开始的5.8分现在反而上升到6.1分,当然这也不算是个好分数就是了。

我觉得这部电影之所以如此失败,与第一部电影如此成功,都是因为小丑这个IP,所谓成也小丑,败也小丑。

第一部的成功一部分原因在于打破了观众一以贯之地对“超级英雄”电影(当然小丑算是“超级反派”)的预期,重回《守望者》那般暗黑现实的荣光,但比《守望者》当然在现实向更甚之。

《小丑》带给观众的是一部真正的电影,里面有完整的人物故事,精湛的演技以及足够的可解读空间,并不是爆米花流水线好莱坞标准作业。

影片塑造了小丑背后的Arthur的故事,观众看到,顿觉惊奇。

小丑这个大IP在脱离了蝙蝠侠的辉映下作为绝对主角而制作的独立电影,它成功了。

第二部失败的原因也在于打破了观众的预期,但却是打破了观众对于第一部《小丑》印象的预期。

观众并不买账。

大家想看的是小丑,但影片给大家看的却是Arthur。

这次,它失败了。

真是好好笑啊。

之前昆汀在在一档播客节目《The Bret Easton Ellis Podcast》中“怒赞”了这部电影。

当然路人自行判断这是夸奖还是有点讽刺,不过somehow他确实承认了这部电影的失败。

截取一些昆汀的言论:「“I really, really liked it, really. A lot. Like, tremendously, and I went to see it expecting to be impressed by the filmmaking,” Tarantino said. “But I thought it was going to be an arms-length, intellectual exercise that ultimately I wouldn’t think worked like a movie, but that I would appreciate it for what it is. And I’m just nihilistic enough to kind of enjoy a movie that doesn’t quite work as a movie or that’s like a big, giant mess to some degree. And I didn’t find it an intellectual exercise. I really got caught up into it. 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I find myself listening to the lyrics of ‘For Once in My Life’ in a way I never have before.”《小丑2》的元素可谓新鲜,这部搞起了“歌舞片”?

影片围绕着暴乱之后的亚瑟。

他被逮捕,面临审判,同时粉丝众多,律师建议他按照精神分裂多重人格来进行辩护。

他在狱中也并不轻松,被狱警揶揄,甚至被性侵。

Lady Gaga饰演的Lee出现,Lee迷恋小丑,亚瑟爱上Lee,而Lee爱的是小丑。

亚瑟在片中时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唱起了不好听的歌。

他本已经绝望,甚至在第一部的时候,他杀主持人之前原本打算是想自杀罢了。

影片更像是拼接,一段一段歌曲的演绎是亚瑟的幻想,是所谓的小丑与亚瑟对控制权的争夺。

小丑女Lee的角色更像是我们这些如饥似渴的观众的隐喻,不断地引导、呼唤,希望Arthur消失,希望小丑永存,让那个在节目上射杀主持人的小丑给我们带来更多delusional的狂想。

但影片借助Arthur的口告诉大家,there is no Joker, just me。

哈!

The joke's on all of you. 我们跟影片中那些狂乱的小丑粉丝有什么区别?

实际上根本没有小丑,只有亚瑟而已啊。

影片名称《Joker: Folie à Deux》,其实Folie à Deux是法语。

中文译为“双重妄想”,香港、新加坡译《小丑:双疯》,台湾译《小丑:双重疯狂》。

我去查了一下意思。

来自维基百科

看了以上解释后,我觉得Folie à Deux是指小丑与小丑女之间精神状态的互相影响,同时也是亚瑟与小丑“两种”状态之间的分裂。

但实际上,小丑也是亚瑟,亚瑟也是亚瑟。

所谓的精神分裂甚至双重人格可以说存在,也可以说不存在。

我觉得亚瑟自身从未消失,亚瑟的几次杀人都是被逼到一定地步后的应激行为,他从来不是小丑。

小丑也只是他的一种act,是他应对童年创伤的一种回避性的表演。

他始终是清醒的。

庭审戏里,邻居说起亚瑟母亲对她说的亚瑟的故事就可以窥得一二。

亚瑟的母亲给他编织了一个谎言,亚瑟是为大家带来欢笑的,亚瑟只能信了,信了一辈子。

他不断地写段子,去扮演小丑,根本就不好笑,但他却一直写,因为他不信这套说辞,他就会崩溃。

他只能抓住这样一根精神的救命稻草,以获得一点继续活着的理由。

关于有人评论说,---这部电影里面甚至没有一首好听的歌。

华金,你别唱了--- 这之类。

这一点,我跟昆汀观感相似。

昆汀说,「I really liked the musical sequences. I got really caught up. I thought the more banal the songs were, the better they were.」

呸。

里面的歌就不该好听,这又不是《一个明星的诞生》,故事不够歌来凑,里面的主题曲《Shallow》是好听,但这个电影歌再不好听点就不剩下啥了啊。

《小丑2》里的歌就不该好听,因为这是Arthur唱的,他的幻想,他的心理状态,他自己斑驳的嗓音。

亚瑟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十足的loser,但这样的生活和人生不是他自己选择的。

这部电影不应该有任何能让人记住的旋律或者爆款歌曲,这不符合Arthur的人物状态,也不符合影片的基调。

歌曲如果是美的,那这不是亚瑟。

影片中的任何歌曲都不应该崭露头角去取代亚瑟本身。

其实电影一开始的动画短片就已经概括了影片的所有。

亚瑟的影子是小丑,他取代了亚瑟,做出了癫狂之举,但最后影子终究是不存在的,所以付出血肉的还是亚瑟。

大家都想看小丑,却讨厌真实的亚瑟。

甚至第一部中亚瑟的遭遇所获得的观众的一点同情和对他悲剧性命运的思考。

在第二部的沉闷中,观众都忘记了,转而变得对亚瑟无比厌恶。

你为什么还不变成小丑?

你为什么还不爆发?

你为什么还不放大招?

甚至我喜欢的主播也说等了这么久的最后的庭审戏,以为会开个大的,结果就这?

但关键是,亚瑟本来就是这样。

懦弱的、渺小的、自卑的,即使被捧上神坛,但那不是亚瑟。

他渴求一点爱,但是没人可以给他。

没人会爱真实的亚瑟,那些狂粉都是亚瑟的影子——小丑的。

甚至,真实的亚瑟是讨厌小丑的行径的,他只能变成自己最讨厌的人才能得到一点点关注,而这关注就是最他最大的讽刺。

于是,这部电影就在影片外完成了一次对观众的再教育。

我不拍你们喜欢看的玩意儿,玩票大的,就溜。

就像昆汀说的,「“The Joker directed the movie. The entire concept, even him spending the studio’s money — he’s spending it like the Joker would spend it, all right?” Tarantino said. “And then his big surprise gift — haha! — the jack-in-the-box, when he offers you his hand for a handshake and you get a buzzer with 10,000 volts shooting you — is the comic book geeks.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ll of them. He’s saying fuck you to the movie audience. He’s saying fuck you to Hollywood. He’s saying fuck you to anybody who owns any stock at DC and Warner Brothers […] And Todd Phillips is the Joker. Un film de Joker, all right, is what it is. He is the Joker.”」

 9 ) 继续上一部对精神病患者的剖析,依然角色研究类电影

#小丑2:双重妄想# (Joker: Folie à Deux)(B+) 续集其实是第一部挺好的延续,继续深入研究一个精神病患者究竟经历了什么,成因、症状和引发的后果。

影片像带观众走入了亚瑟(Arthur)的大脑,包括音乐、歌舞的部分也是在他脑中发生的幻想,只是我们有机会通过电影体会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真实感受。

基本上如果你期盼的是一个超英电影,显然会失望,但如果你喜欢第一部对一个精神病角色的研究,那么本片算是合格的续集。

第一部时导演没有把亚瑟的精神疾病解释得很清楚,因此引发很多讨论,究竟哪些是真实发生的,哪些是幻觉,他究竟是不是一个精神分裂者等等。

而续集就是去回答这些问题,通过庭审的过程一一解释他究竟经历了什么。

这次导演不再故意卖关子而是从开头就告诉观众他确实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且带我们走入了他的大脑。

我们可以看到亚瑟确实曾在儿时遭遇虐待,后又遭到各种霸凌,而最重要的是,他有表演性人格分裂。

他渴望被看到、被瞩目,但之前他的生活却没有人注意到他,直到他变成一个罪犯反而成为了明星。

这让他感觉第一次被关注了。

哈莉奎恩只是众多崇拜者之一。

哈莉奎恩这个角色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重要,本身起到的作用就是一个拉拉队的存在。

就好像我们看到的很多杀人犯在庭审和关押过程中,总收到一些崇拜者的来信,甚至有的女性要嫁给他们,这确实是现实中常发生的事。

比如Netflix目前播出的‘Monsters: The Lyle and Erik Menendez Story’ 里的真实案例,就有女性要嫁给杀害自己父母的那对兄弟。

那对兄弟在狱中收到好多粉丝来信,被很多人青睐和崇拜,即使他们都承认了杀害父母的罪行,与Joker的故事非常类似。

所以Joker的故事其实就是在讲Menendez兄弟这类精神病杀人犯的养成,只是故事放在了蝙蝠侠的宇宙里而已。

时不常会听到检察官是哈维巴登,或提到哥谭市,但也仅此而已了。

大部分的精神病患者小时候都遭遇了某种程度的虐待和暴力,造成了创伤,最终变得残暴。

这就是为何我们要特别注意小孩子的成长环境,不能乱刺激孩子,更不能让他们遭遇这些精神、身体上的暴力行为,特别是来自家庭内部、来自他们信任的人。

当然具体到的亚瑟,他的母亲也有精神病,所以遗传依然是主要原因。

这些我们其实从第一部都能分析出来,续集有没有其实无所谓。

但既然导演要进一步解释,也能更多引起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关注。

如果本片披着超英电影外衣能让很多观众更多关注精神病患者也算是有很大社会意义的。

此外,可以通过亚瑟的故事看到很多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比如各种形式的霸凌,暴力,执法上的漏洞等。

像本片中的监狱里罪犯和精神病患者甚至可以接触到打火机、火柴、刀子等危险物品,并在监狱里吸烟,混乱不堪。

而影片也希望通过这部续集展示像Joker这样的人只是很多精神病杀人犯中的一个,从而让人们关注这类犯罪者的成因而不只是一个个体。

歌舞的段落占据一半以上,其实我觉得还是有增加娱乐性的。

毕竟,大部分的人会觉得监狱、庭审内容过于压抑和沉闷,而亚瑟确实有很多幻觉,这些幻觉以任何形式呈现都行,可以更加夸张,但本片则选择了歌舞剧,我觉得效果不错。

主要是歌曲选得很好,Lady Gaga唱得也很好,很多时候会让你觉得在看她的个人演唱会。

哈莉这个角色的存在其实就是进一步展示亚瑟的渴望被爱、被关注的需求,并贡献了很强的OST。

总之,这不是一个动作片,而依然是一个角色研究,也是很不错的探讨精神疾病、暴力和犯罪的电影。

虽然摄影、构图等有一些惊艳的地方,但很少,不太需要IMAX。

 10 ) 是Folie à Deux / 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竟不是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Folie à Deux,法文,直譯為「二人共享的瘋狂」,於DSM-5英文病名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中譯為「共享型精神障礙」,意指生活中兩個(甚至更多)生活在一起的人,彼此相互依賴,避免與外界接觸,終於強化彼此影響性,產生共同的幻想(偏離現實或社會規範)。

而片中另一個心理學名詞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中譯為解離性人格疾患(舊名多重人格),患者因為環境壓力或創傷,出現不只一種人格,在特定刺激下由特定人格掌控,對抗壓力與挫折,同一時間,其他人格則呈現失憶、休眠或是旁觀的狀態。

小丑2,全片在討論Joker到底是Arthur為了武裝自己產生的幻想,或是另一個獨立的人格。

其實、導演在片名便以副標Folie à Deux破題--在家中,Arthur的童年是Arthur與媽媽共同創造的, 在舞臺上,脫口秀演員是Arthur與觀眾一起創造的,而殺死施暴者的Joker則是由Arthur與Joker粉絲共同幻想出的。

現實中只有Arthur,Joker自始至終只存在幻想裡。

不過,這部片叫Joker,療養院內的病友,法庭內旁聽眾人,法院外支持者,還有蓄意接近Arthur的Harley Quinn,不斷嘲笑Arthur的監獄管理員,甚至連坐在影廳內觀眾席上的我們,都是為了Joker而來。

看似在乎Arthur的律師Maryanne Stewart,打從心底在乎Joker,只有Joker確實存在,被視為另一個人格,才能達到Maryanne Stewart打贏官司的目標。

沒有人單純因為Arthur而來,就算他殺了6個人。

沒有人無條件的愛與關心Arthur。

噢,或許是有的,Ricky Meline,因為Arther無所謂的一吻而全心全意的愛Arthur,最終被監獄管理員無所謂的殺害。

所有宣稱愛Arthur的人,若不是為了Joker才接近Arthur,就是已經死亡。

但導演就是要觀眾看見Arthur,他的真實、他的脆弱、他的掙扎、他的想像、他的絕望,與他的死亡。

導演就是要身為Shared Psychotic Disorder患者的Arthur失去一切:失去每一個原本願意分享幻想的同伴,最終失去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幻想。

導演要觀眾赤裸裸血淋淋直面自己就是那個全然不在乎Arthur死活社會冷漠與惡意的一部分。

Arthur的罪,Arthur的死,我們都無所謂地補了刀。

《小丑2:双重妄想》短评

属于“我知道主创想表达什么但片子是真的不好看”的那类电影,开场动画即暗示电影结局。我大概能理解为啥电影评价两极分化,但很不理解这部电影的1.9.e美金和热辣滚烫及满江红的几亿人民币哪个水分更大。喜欢和厌恶这部电影的人谁也打不赢谁,所以我打三颗星,继续看一颗星和五颗星的打架。

5分钟前
  • Indecent time
  • 还行

无人在意的亚瑟的一生。不想看歌剧的表达形式,演员演技倒是都挺好。

7分钟前
  • 吃瓜专业户
  • 推荐

既没有高潮,也很冗长,还总希望他奋起反抗,给肥腻老警官一点颜色瞧瞧;几乎所有人都不关心他本人如何,经历过什么,遭受过什么,肉体是否伤痛,心灵是否残缺,爱得都只是他的表象臆想,一种自我意识附加他人的狂热精神对象而已,可能只有女律师算是真心爱护他;他那么需要爱,宁愿被伤害,他往旧街区奋力奔跑,寻一个家,他以为寻到自由和爱呢,结果一切回归原点和平静;发生微变的也许就是顶峰流量带来的那场闹剧审判,结束在一刀刀颤抖的血水里,他好像接受了这一切,发现自己确实是一个笑话;最后请不要唱歌,让我们谈谈吧

9分钟前
  • 水沝淼㵘
  • 还行

我很喜欢gaga 但这次我站自杀小队 因为gaga总有把电视剧演成MV的魔力

14分钟前
  • 煎饼果子
  • 推荐

三星半真正的“小丑”电影

17分钟前
  • 如影随评
  • 还行

世界的疯狂已经停不下来,每一个愤怒的人都是小丑,只有亚瑟不是小丑,他只想和心爱的女人生一个BOY

19分钟前
  • 大妇女
  • 力荐

蛮好,如果主创不那么说教和自恋

22分钟前
  • 还行

前半四星,后半两星,但不犯困。注重了人性的一面但被音乐剧粘住了太多眼球,结尾强行拉回但又插入了太多元素。后半段剪辑混乱动机薄弱,只能说把所有动机和思想都压在小丑1来制作小丑2还是拖大了。

25分钟前
  • 爆弹阿灰
  • 还行

小丑2看得我自己是🤡/hahaland/不知道这片拍出来有啥意义??双重人格还没玩够吗?表达偶像崇拜?还有那个歌舞是嘛玩意儿动不动出来,请了gaga就必须把片酬用到位?满头问号。

29分钟前
  • 阿朽
  • 较差

人人都爱Joker,但大家需要的只是fantasy,没有人在乎Arthur。作为被幻想的主体,这部剧展现了更立体的小丑以及他是如何被对待的。律师和Harley Quinn代表了两种人。一个是理性把你当做客体来看的人,帮助你过上一种正常但普通的生活。另一个是为幻想而来靠近你,鼓动你的疯狂,他们希望你成为神话,斩断所有通往平凡的路,就像荧幕前的我和你——我们都想看到极致的小丑而不是平庸的Arthur不是吗? 3.5⭐(在监狱放火我超爱,但歌舞太多了有点出戏

30分钟前
  • 向日葵先生
  • 还行

【5】一种失败的肯定。《小丑2》的最直观作用是反推《小丑》的好在于满足观众对商业超英片的情绪需要肯定性。从核心上讲,本片的野心更大,是真正意义上从第一部批判社会拉进到探索何为人格,个人精神的意义。但第一部的成功在于直给暴力地描绘了一个破碎的,压抑的,籍籍无名的小丑,看见社会,而本片则是拉回立意在审判“亚瑟到底是真小丑吗?”,强调个人。没有了肯定性,共情性,于是乎就丧失了情绪,必定遭到口碑的全面反噬。就像亚瑟问莉说:“你说你看过我的电影20遍,以我的事件改编的电影真的好看吗?”或许是好看的。但以本片为蓝图探索人格的意义,绝对是糟糕的。如果你认可亚瑟是真小丑,那只能证明华金演技好。如果你不认同,那必定是电影形式的问题。

35分钟前
  • 酱桑
  • 较差

无人在意亚瑟,包括观众,只想要小丑

36分钟前
  • 小悲欢
  • 力荐

确实没什么拍续集的必要。本来想着看场电影放松一下,结果看得更累了。(5.9)

40分钟前
  • Decadent
  • 较差

在很多层面上是对第一部的拆解。对第一部剧情上的拆解,对这版小丑角色本身的拆解,尤其后者。最终的效果跟故事,跟它的创作思路是非常契合的——抵消所有期待,成全一种自我毁灭式的讲述与选择(包括大量歌舞片段的引入)。之前那种令人不寒而栗的悲伤、诡异与愤怒,在这部里虽然还偶尔有回眸,但这次确实被有意削弱了。好像创作者和这版小丑,经历了第一部的轰轰烈烈后,觉得一切无法承受或不想承受。于是面对曾经建起的高峰,用自己的手段,让大厦倾倒,拒绝成为符号、成为“偶像”。虽然才到第二部,但这就是这版小丑的尽头了吧。那就让所有难忘的回忆、悲哀的共鸣,都留在第一部吧,留在那座有意无意建起的高峰上。对行为艺术似的第二部,还是要看下,但看完也就罢了,喜欢和讨厌都不重要,因为面对创作者这次的意图,任何情绪或许都不那么值得的。

41分钟前
  • 心生
  • 还行

前面三十分钟我还不理解为什么观众会那么讨厌这部电影,到后面我悟了,我悟到了一种全新的电影类型—卡拉OK大电影。但是抛开大量毫无意义的状态戏,粗糙的人物关系递进,还有卡拉OK场面…我觉得电影不抱高期待的话还可以,技术层面和风格营造非常不错,结尾的那段处理我也喜欢,至少我们目睹了小丑的诞生与尽头。

46分钟前
  • 品客
  • 还行

6分高了,不配

48分钟前
  • 小艺Evelyn
  • 很差

好莱坞大片里的顶级作品。浪漫悲伤又克制,两个半小时陪华金梦一场,值。

49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开头短片很有创意。最大的问题是歌舞桥段不出彩,如果做成和现实全然不同的歌舞片风格,加之浮夸明艳的动作设计,应该会减少一些无聊。整体上还是反类型反高潮的,但是不如第一部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平衡得那么好。以至于最后miss the point。

50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咋看都挺多余的,没活硬整,歌舞和嘎嘎部分整条爱情线都很鸡肋,剩下的删删减减加到第一部最后差不多,整个悲剧宿命的走向还挺喜欢的,但完全没必要单扯出来这么一部。

55分钟前
  • 一壹1口鸟
  • 还行

远不及第一部,空洞无比的祛魅,为反类型而反类型的浅白实验,你不能为了让角色归于无意义和无聊,而把艺术成型的过程也变得如此无意义如此无聊,庭审和歌舞都是笨拙至极的具象化表达,为了填补空洞本身的“无内容”,美漫而来的那种没话硬说的通俗的神秘主义毛病被放大到极致。本来,庭审属于文明,论述思辩和人性,歌舞则属于它的对立面,妄想疯狂和解放。但竟然两样都只停留在表面的拼贴,既不给予古典的深厚力量(想想吕美特的那些严谨又富饶的庭审戏吧),也不寻求现代性的揭露(跳个毫无想象力的舞就能代表疯狂吗),就只是在小丑这个符号上翻来覆去地描线(正如不停重复的化妆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力图用符号引起这两者的异变,这本就是最深的自恋式妄想。如此保守和缺乏想象,配不上“小丑”这个符号拥有的阐释潜力。

58分钟前
  • Acchan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