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infomation-原文作者:A.O.Scott发表于:2001年9月21日《纽约时报》中文翻译:www.monsternunu.com英文版版权归A.O.Scott以及newyork times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
中文版版权归www.monsternunu.com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onsternunu.com/archives/14/-Sylvia Nasar在数学家纳什的传记《美丽心灵》中引用了纳什同事的一句话:“所有的数学家都同时生活在两个迥异的世界中。
一个是柏拉图式的冰清纯净的世界;同时他们也得生活在短暂、混沌,且需不断顺应变化的现实生活中。
”Nash先生的生活正是这种困境中的一个典型例子,但同时也是个特例,因为他不光生活在上述两个世界中,现在还有了第三个世界:平庸无为的好莱坞电影市场的梦幻宫殿,在这里,各种暧昧不明的因素溶入了他们自信的陈词滥调以及新鲜骗取的眼泪中。
眼泪和耀目的光芒伴随着他们,他们觉得这一切都来的心安理得。
而荒谬的是,这部由Ron Howard导演,由Akiva Goldsman编剧的影片,其中生发出的看似纯真的情感却几乎全是虚造的。
首先,将要嫁给纳什的麻省理工的学生Alicia Larde (Jennifer Connelly饰)愉悦的跑进nash的办公室,挥舞着手中的稿纸,她刚刚证明出了一个极端变态的假设。
她的导师同时也是未来的丈夫把目光从刚喝过的纸咖啡杯挪开,瞥了一眼Alicia的证明,“很精妙,但是错了。
”他说,给出的评判挺符合一个“美丽的心灵”。
让我们退后了看,从错误到精妙。
纳什先生今年73岁,这个尴尬而天赋异禀的人拥有他们这代人中最出众的数学才能。
他三十出头的时候一场精神疾病极大的打击了他的创造能力,而他曾经在博弈论、量子力学、数论等诸多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
经过三十多年的与精神分裂症的抗争,他好象是得到了上帝奇迹般的宽恕,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纪念奖,以表彰他在40年代末于普林斯顿大学所作出的经济学成就。
总体上看,纳什先生跌宕起伏的一生刚好符合电影所渴望叙事结构:光彩照人的生活惨遭不幸最终又依靠顽强的精神获得了胜利。
但是,就像Nasar小姐在之前为《纽约时报》做的经济学报告中所说的那样,细看他的生活,其中夹杂着诸多迷人或者糟糕的故事。
在数学这个具有古怪名声的行业中,纳什先生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质数。
他反社会的暴躁脾气以及他那些残忍而危险的侮辱和恶作剧在他的同事中可算得上是臭名远扬了。
他同alicia结婚之前,他们有了一个叫John的孩子。
同时,他还是另外一个也叫John的孩子的父亲,这是他同一个叫 Eleanor Stiers的女子生下的,纳什后来离弃了他们。
他与许多男性有着强烈而明显的性关系,他甚至因为在加州圣莫妮卡(Santa Monica)的男卫生间中要求与人发生性关系而被捕,并且因此丢掉了他在研究与发展公司(RAND)的职务。
当他的病症越来越严重、行为越来越无法忍受的时候,alicia与他离婚了(他们于去年6月复婚)。
上述这些我们在电影中都看不到。
更糟的却是那些被粉饰的学术和政治经历把他的天才和疯狂一起塑造成了一座丰碑。
电影《美丽心灵》开始于一个虚构的 Helinger 教授(Judd Hirsch饰)的演讲,演讲上说美国的数学家在抵御纳粹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要把注意力转向抵抗苏联共产主义。
这一场景以及接下来的故事将冷战时期疑神疑鬼的学术界过分的简单化了。
当时,许多的数学家和科学家同情支持社会主义,这也包括纳什离开普林斯顿之后去任教的麻省理工(而不是象电影中所说他之后在领导一项有关防御的机密研究),当然更多的人对社会主义表示怀疑(这包括后面提到的 Robert Oppenheimer)。
而nash不在其中,他被Howard导演和Goldsman先生描绘成了一个无畏的冷血战士。
即使在国防部的智囊团——研究与发展公司(RAND),他也更乐于进行纯理论的研究而非实际应用,1960年他甚至尝试着放弃自己的美国国籍并建立一个世界政府。
显然,所有的这些对于观众来说都太难以承受了,任何会减少观众同情心的真实事件均被涂抹掉,留下了一个害羞而可爱的天才形象。
当然,任何一个源自传记的电影都会将原著修改、粉饰、强调或者压缩,但是《美丽心灵》走得更远,变成了同《肯尼迪》(J.F.K.)或者《阿甘正传》一样的历史修正主义影片,并另人沮丧的表现出了对观众智慧的低估。
电影所声称的真实到底有多少是历史的本来面貌?
对于这个问题,写电影的人比拍电影的人更感兴趣。
不过无论如何,这都没有难倒Howard先生。
但是,如果没有以上这些令人窒息的异议,或者不相信这些事情,甚至无知的反驳说这只是一部电影,那么这部电影就值得用它自己的语言作评判。
也许,借用一下数学符号上的规矩,这部电影可以叫做《纳什质数》或者干脆叫Nashi(i代表虚数)。
这个纳什的故事没有丧失它的美丽。
一方面,Connelly小姐在剧中是一个敏锐而活泼的角色,她最初是一个数学爱好者之后又成为了这个不安而难处的男人的妻子。
而其他的演员,包括Ed Harris演的联邦特工、Christopher Plummer 饰演的精神病医生、Paul Bettany演的英国纨绔子弟、 Josh Lucas演的喜欢数学的校运动员等,都在努力不让自己在戏中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Roger Deakins用其优雅的电影手法,将战后的普林斯顿大学变成了一个甜蜜的世外桃源。
但是,罗素克劳能够坚持,他拒绝了每一个能把角色演的过火的机会。
太多用来卖弄的机会反而不能很好的表现一个天才或者一个疯子,即使像达斯汀-霍夫曼 (''雨人'') 和杰弗里-拉什(''Shine'')这样有天赋的演员也很难办到。
罗素克劳用他过人的专注精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几乎完全生活在自己内心世界中的人,他对人物心灵的戏剧化展现处理的旁若无人:一个模糊的微笑挂在纳什的嘴边,演讲时声音轻微而吞吞吐吐,带有南方音韵的口吻(纳什正在西弗吉尼亚长大)。
随着罗素克劳的表演,你不会认为这是演员有意为之,反而会认为这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吸收后自然生发出来的。
对于怎么把观众带入纳什的内心世界,Howard导演带来了一个就像它本身一样简单而聪明的想法。
当问到纳什为什么会相信那些导致他疾病的幻想时,纳什说,“那些想法出现在我头脑中的方式和数学的一样”。
比起评论Howard导演编造的巧妙惊喜,我更愿意认为他是找到了一个操作性强的电影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
(他还找到了一些娱乐的方式来表达约翰纳什的数学方面的见解:让纳什赢得诺贝尔奖的理论就在学生酒吧挑选女友的策略中表现了出来。
)纳什的幻觉一天天变得真实,精神分裂症不会像它所带来的痛苦那样宣告自己的到来。
Howard先生在没有任何预示的情况下,慢慢带领我们进入纳什地狱般的生活中,这个角色的表现似乎至少已经接近现实生活中纳什先生的描述。
纳什在他1994年发表的自传中写到,“我开始理性的避免一些幻觉的影响,其中有些幻觉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环境中的一部分。
”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电影中的纳什对于琐碎的事情没有耐心,更乐于研究“统治力量”。
《美丽心灵》中的统治力量是一种熟悉而不令人很反感的伤感的类型。
这部电影实在并且也应该被理性的拒绝掉,但是你并不会完全从你的心里排斥它。
《美丽心灵》是PG-13级(家长指导下观看)。
包含一些令人难受的场景和少量的性内容。
电影总是把精神疾病逼到角落里去。
把它表现得古怪、感人、可爱、滑稽、任性、悲惨或是不正当。
在这里它就只是一种疾病,几乎要把生命耗尽,但对纳什和他的妻子来说,在他成为那些幸运者中的一员之前,他们仍然可能从崩溃的边缘挣扎出来。
美丽心灵,正如纳什为国家的英雄主义,正如艾丽莎对纳什无限的爱,正是它们都拥有的美丽心灵,才能最终在精神分裂的悬崖上重归现实吧!
当本我与自我在一生中战斗到激烈如此的时候,超我才得以实现;当本我与自我共同实现超我时,就是获得一生成就的时候了。
这么一说,倒让我想起杰奎琳,当然是拉大提琴的那个——《她比烟花寂寞》(电影)或者《狂恋大提琴》(书)。
天才总是寂寞的。
不一样的是杰奎琳在寂寞里崩溃,而nash负隅顽抗,最终胜利。
也许因为给予nash的爱更为纯正直接吧,他的妻子,还有普林斯顿的环境。
而杰奎琳的姐姐,弟弟,父母虽然也爱她,给予关怀,但似乎反而不像nash妻子一个来的有力,就像侠客之间的决斗,致命的只要关键一招。
nash比杰奎琳幸运。
一个是心理,一个是心理之后的生理。
无论是nash,还是杰奎琳,他们都太寂寞了。
太敏感。
想的多。
I was touched beyond words and Love can overcome everything.Directed byRon HowardAt Princeton University, John Nash struggles to make a worthwhile contribution to serve as his legacy to the world of mathematics. He finally makes a revolutionary breakthrough that will eventually earn him the Nobel Prize. After graduate school he turns to teaching, becoming romantically involved with his student Alicia. Meanwhile the government asks his help with breaking Soviet codes, which soon gets him involved in a terrifying conspiracy plot. Nash grows more and more paranoid until a discovery that turns his entire world upside down. Now it is only with Alicia's help that he will be able to recover his mental strength and regain his status as the great mathematician we know him as today."A Beautiful Mind", based on the novel by Sylvia Nasar, is the story of John Forbes Nash Jr., the genius mathematician, whose life suddenly takes a turn for the worse when he is diagnosed with paranoid schizophrenia. After fierce battles with his inner self, he overcomes this and returns to win the Nobel Prize in 1994 for his brakethrough game theory in economics that he had been working on during his years in Princeton University in the 1950s.As a movie, "A Beautiful Mind" is absolutely great (It is so much more, but I cannot find the words to praise it enough, so I will simply go with "great" =). Not only does it have a strong point and an importaint message to the viewer, but it delivers it in a touching and sensitive, partly even humourous kind of way, with the help of powerful actors, a great screenplay and even a few special effects to boost it up. So for anyone whose grown tired of the consant pointless action-movies out there, and instead want to immerse themselves into a character-driven story that might actually bring a tear to your eyes.
也许天才和神经病只有一线之隔,很多时候他们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分明,而类似《美丽心灵》中的精神分裂在多数情况下更是智商超高者的专利。
电影需要戏剧化的矛盾冲突,而一个矛盾的人格无疑是姣好的素材,长期以来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都乐此不疲的塑造了一系列类似形象来满足观众对高智商人群的窥视欲。
但是毫无疑问,天才也是人,他们人类的情感也需要得到满足。
因此,这一类型片也大多会在把天才吹捧一番之后回归人性,并最终在其救赎之路上实现影片的普世意义。
《美丽心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对名利的探讨,开场白就是一段《少年中国说》式的激昂文字,让在场的每一个祖国的未来都觉得如果自己在死前还没有开放过就是可耻的。
这种强烈的功利主义的暗示不得不说在很大程度上深深地左右了纳什的人生轨迹,让他渴望功成名就出人头地,他愿意竭尽所能,只要这个社会肯定他。
威廉帕彻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他正是在纳什不甘心被五角大楼用完就踹的时刻现身的,是他让纳什感到受到重视、遇到伯乐,从此可以一马平川,青云直上。
这种VIP式的待遇无疑让他亢奋,让他的虚荣心得到空前的满足,虽然这也可以归因于他一直以来人际关系的失败。
所以不论是在上学期间还是服药时期,他最害怕的就是他睿智的双眼“失明”,这滋味就像打断一个运动健将的双腿一样,会让人痛不欲生,更何况这还是他拿出成果的基础。
当你活着的时候,走在路上,你是一个平凡的人,而不是学术精英,不是天才,你过着和别人一样普通的生活,要学会尊重生活。
天才的真敌人是天才,蠢货的对手也是蠢货,你永远也别想打败的人其实是你自己。
你永远也别想敷衍的其实是生活。
谦卑的纳什目标很简单,但要实现这些目标却是难上加难。
处在病魔的重压之下,他仍然被那令人兴奋的数学理论所驱使着,他决心寻找自己的恢复常态的方法。
绝对是通过意志的力量,他才一如既往地继续进行着他的工作,并于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奖。
与此同时,他在博弈论方面颇具前瞻性的工作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理论,而纳什也成了一个不仅拥有美好情感,并具有美丽心灵的人。
本来要找的是《美丽人生》,但因为忘记了片名以为是《美丽心灵》,巧合之下看到了这部让我深感震撼的电影。
而前者豆瓣评分9.5,后者是8.9,可在我心里《美丽心灵》是十分!
一般对于感受比较强烈久久不能平复心情的电影,我很少去探究故事背后真实的情况,因为一般来讲,真实没有电影完美,真实会冲淡电影里的那份崇高和圆满,真实里的人性会让“完美”产生裂缝。
可我还是简单查了约翰纳什的资料,果然,没有完美的人,但或许电影太过感动,所以那份遗憾并没有冲淡我的感受。
我们先抛开真实,只来读一读故事。
―― 在看第一遍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直到纳什第二次发病,把孩子丢进浴缸差点淹死时,才彻底相信他是真的病了,得了精神分裂症,原来别人说的是真的。
在此之前,即使有所怀疑,可我们还是为他找了许多的借口。
毕竟传统谍战片看下来,国家机器可以轻易定位一个人,也可以轻易否定一个人,说一个人从来没存在过,也许是真实,也许是虚假,纯粹剧情需要。
所以,我们相信是国家放弃了纳什,让他沦为精神病,成为一个无用的弃子。
可原来他真的病了。
第二次观影后,终于通过一些蛛丝马迹发现了电影其实很早就隐晦的告诉了我们他有了精神分裂的征兆。
纳什刚搬进宿舍,看到楼下有提行李箱的人,转过头就发现自己有了一位浪子室友,而第一次见面,浪子室友查尔斯便向他描述了一个身高多少的侄女。
两个人第一次去天台喝酒,冲动的纳什对着楼下的学生喊话,镜头自下而上,只有纳什一个人。
紧接着全景,出现了查尔斯。
因为受到打击,两天没吃饭,查尔斯约他去喝酒,他是紧随着查尔斯出去的,可镜头里其他学生看他的视线里还是只有他一人。
打桌球时,他刚看了看角落里的查尔斯,汉森走过来,说“是你赢了?
还是另一个你赢了?
” 作为最好的朋友,他人生中最大的两件事他却没有出现,一次是进入实验室的庆祝会,一次是婚礼。
这不合常理。
―― 纳什第二个幻想出的人物是帕澈,锲机出现的很巧妙。
在此之前,他下棋输给汉森时被嘲笑,研究遇到瓶颈时被否定,看到老教授被授笔时他充满了羡慕。
而此时恰逢他地位稳固,才华横溢,是事业上升期,而出入国防重地,接触国家机密,被伙伴羡慕,对荣誉的渴望,使第二个人物出现。
解密后他曾向将军询问那个老大是谁?
按常理,将军至少该投向一个眼神,也就是视觉定位,无论那个人的身份是否能明说,这都是最常规的动作,可电影里将军其实是看都没看一眼,直接转换了话题。
从台球桌上汉森所说的话,可以推测其实纳什周围的人都会觉得他有时候很怪异,但因为并不离谱,也不频繁,所以他们选择性的忽略。
离开五角大楼前,纳什向将军询问“苏俄”的动向是什么?
他没有得到答复。
所以,他幻想出的人给了他最好的答复,而这个答复,可能让他成为像奥本海默(犹太人,原子弹之父)那样的人。
人类迄今为止投放的原子弹只有两枚,那样惨烈的代价不是人类所能承受的。
影片开头,一位老教授对一群年轻的数学家在训导,说“数学家发明了原子弹,数学家结束了战争,数学家破译了密码”……数学被称为宇宙的通用语,所以数学家的高傲我们可以理解,也可以想见,每位数学家都想成为下一个爱因斯坦。
成就与名誉相辅相成,才是每位科学家的最终梦想!
所以,帕澈这个人物的出现是在他内心最渴望卓越功勋的时候。
时局动荡,他自以为出入五角大楼4次,已经肯定了自己的才华和重要性,所以,他有了资格。
而现实中的恭维和褒赞更让他的自信变得极其自负和傲慢。
―― 所以,我们看到他甚至扔掉书本,对学生说“上课是在浪费时间,尤其是我宝贵的时间。
”一道题,说有些人可能需要几个月,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也解不出,言下之意是赤裸裸的自我标榜,意味自己是伟大的天才。
第三个幻想人物是一个总让他抱抱的小女孩。
那时他刚刚得到一份爱情,对未来充满憧憬,而这份憧憬里,或许就有一个可爱的孩子。
那是他渴望许久的亲情。
三个幻想人物依次出现,分别是他不同时期最渴望的感情需求。
友情,荣耀,亲情。
还好他的爱情是真实的,否则不敢想象他会被怎样看待。
―― 影片里有一句话:“有时候我还真想和查尔斯说说话。
”即使他知道查尔斯并不存在,可现实里的他实在是太孤单了,那个查尔斯就在他眼可见的地方,他是他最好的朋友,他那么了解他,了解他的一切。
初次见面,查尔斯知道他难以接近,所以邀请他一起喝酒打破彼此之间的冰山。
被漂亮金发女生掌掴,别人都在看他笑话,但查尔斯一句“我尤其喜欢液体交流那段,”让他的尴尬变得风趣幽默极了。
他的论文获得了导师的肯定,查尔斯激动的跳了起来。
他得到了爱情,和他分享,查尔斯高兴的说“看起来每个人的审美都不相同。
” 演讲前他遇见了查尔斯,查尔斯体贴的说“看起来某人需要个抱抱。
” 他被医生抓捕时,查尔斯的眼睛里都是不可置信,而在谈话室,他看到的查尔斯痛苦的流下了眼泪……―― 查尔斯其实是他对汉森的认可。
他不能否认汉森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对手,和他不同的是汉森的优秀除了天赋和才华,还有出众的社交能力。
而他,相比较人和事,他更擅长的是处理事件的能力。
他一直在学习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的秘诀,可他毫无这方面的天赋。
之所以这样说,一方面是因为查尔斯和汉森外貌上很相象。
至少对我这种记不清名字还对外国人脸盲的人来说,第一次观看时我大概是在30分钟左右才分辩出来他们不是一个人。
另一方面,就是纳什对汉森所表现出的异乎寻常的自尊心,他不愿相信自己会输给汉森,却又不得不有这方面的担心,这让他非常焦虑。
真实的汉森对纳什是稍微有点攻击性的,这让他反感又恐慌。
所以,他幻想的浪子室友对他简直是知己一般的存在,他能洞悉他的懦弱,并给予激励,洞悉他的敏感和蹉跎,他和他不分彼此,无需掩饰,也无需解释,只要他需要,那个他就在。
其实他很想和其他人一样做汉森的朋友,可他做不到。
所以,他幻想出一个绝佳室友,他会说“你是对的,他们所有人都是错的!
” 他会无条件的支持他,是他在光明之前的黑暗里唯一能够紧握的一双手,如果没有查尔斯,或许他还等不到博弈论的锲机出现,便垮掉溃败在失败的阴影中。
还有一个论点是,在两个人第一次下棋,纳什失败后,汉森在他身后举起左手高声叫喊:“看!
这就是伟大的约翰纳什”!
时隔多年,汉森成为了系主任,他来恳求他可以在校园里走一走,却因为没有身份证而导致情绪失控,这一次,汉森抱住了他,他给了他安慰,使他稍微平复了心情,而在他离开时,他所幻想的帕澈用同样的语调同样的手势说了相同的话:“看!
这就是伟大的约翰纳什!
” 不同的是汉森从排斥到接受了他,而幻想的人物却从接受到排斥了他。
除了他的妻子劳德,汉森与他而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尽管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他不仅是他的对手,还是他想成为却永远不可能成为的人。
假若汉森是太阳的炙热和热烈,他就是星星的冷清和寂寥。
―― 从电影一开始,纳什的言行举止就会让我们区分出他不是一个正常人。
正常人的范畴很笼统,又含糊,但他就是有那么点让人觉得怪异的地方。
通篇看下来,不得不佩服纳什的扮演者,在某些细节的刻画上,他是第一次让我确切意识到外国电影里人物的演技堪称炸裂。
新生入学的酒会上,纳什用一个玻璃杯,让对面同学的领带变得异常糟糕。
而他的开场对白也是糟糕透了,上来就说内心最真实的看法,对一个陌生人说贬低的话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紧接着汉森出场,把他当成了服务员,而他不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否定对方成绩时微微低头,右手在额前快速的抖动。
离开后,他独自一人站在场地中央,别人三三两两的都在攀谈,唯独他拘束拘谨无所适从的左右回看。
帕撤在秘密基地对他说:“在我看来,你是天生的解密专家”。
他的表情是稍显羞赧却很高傲的笑。
嘴角很快的扯了一下,作了笑得表情,又迅速回复正常,一脸严肃认真。
这一段堪称惊艳!
精神病园第一次见面,劳德在打断他话后他的嘴唇还在不断翕动着。
和幻想人物说了再见,决定不再和他们交谈后,又一次遇见查尔斯,他忍住不和查尔斯争吵,很细微的动作,手里拿的书抖了都,紧转身离开,双手颇有些气急败坏的又抖了抖,脸部表情是隐忍的怒气,嘴巴紧抿着,浑身充满了气急败坏和无力感。
当他的心情处于兴奋或不安时,他的脸上总有一种女孩似的羞赧。
并不显得变态,而是让他显得非常腼腆、内敛、敏感、自卑。
很好的切合了人物性格和心境。
劳德第一次办公室约他吃饭的时候,纳什的表现先是骄傲,神经质,又想展示自己的魅力。
一开始有点无所适从,双手不知道该怎么放,然后是紧张的右手在额前抖动,接着是故作轻松的展开双臂,最后是傲慢的说出一句“不知道你是否能懂。
”可在劳德的注视下,他所有的骄傲溃不成军,开始像女生一样拨弄着自己的头发,把耳边的头发一次次的向后梳理着。
通常来讲,这是女性害羞的动作,就像他第一次约金发美女时,尴尬促使金发美女做出了同样的动作。
他一直在说怎么学习人际交往,看来果然是。
虽然有点搞错了男女对象,但心理描述还是恰如其分。
第一次治疗时,医生在窗户外面对劳德解释,纳什很乖觉的接受被约束带绑在床上,他的眼角通红,眼睛里是痛苦和茫然,他缓缓流下的那滴泪,配合着医生的话:“他所珍惜的既没有消失,也没有失去,而是从未发生过,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事。
”这一幕让观众无法不动容,联想他把手臂的血肉撕开,翻找被植入的镭射管,那该是多大的疼痛,可他只是单纯而茫然的说:“它不见了,找不到了。
”他感受不到身体上的疼痛,因为精神上的折磨更痛苦。
―― 还好他的爱情,他的劳德是真实的。
在劳德眼里,他温柔,细腻,体贴,虽然不善言辞,却幽默,浪漫。
大概所有的女性观众都会对画星星那段念念不忘吧。
而全篇我认为劳德最美丽的时刻,是纳什在大学发疯回到家后,纳什动了去精神病院的念头,而劳德摇了摇头,说“明天再试试。
”那一场简短的谈话里,劳德美的动人心魄。
并不仅仅是台词的缘故,而是那一刻她真的美艳到不可方物。
而打动人心的台词是在纳什第二次发病,本来决定送他去医院,可最后她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她抚摸着纳什的脸,还有他的心,温柔的说:“我应该相信会有非凡的事发生。
”―― 关于纳什的崩溃,其实也早有预兆。
从与帕澈会面肯定自己的间谍身份;到酒会上第一次怀疑有人在监控自己;第二次是投放第一封信件时外面有辆车经过;第三次是结婚,他很珍惜这份幸福,所以更加恐惧失去它。
所以有了后来的开枪追逐,彻底崩溃。
而到真相大白时,我们才知道那辆车,那个人,原来是阿苏。
第二次发病的原因是因为他无法正常工作,无法照顾孩子,还有无法回应妻子的需求。
区别与第一次对荣耀的渴望,这一次他并没有那么强烈的功利性。
他只是想证明自己没有疯,再一次看到帕澈,他说“我太害怕你是假的了。
”也可能因此他才终于分清了现实与真实。
镜头里不断闪回的小女孩,时间似乎未曾对她有半分影响,他冒死拦住妻子的车,告诉她,他终于分辨清楚了。
―― 他的一生,似乎早已被人看穿。
第一次与查尔斯在天台上喝酒时,他曾说他的小学老师说“他有两颗脑袋,却只有半颗心。
” 两颗脑袋,一定有两个成年人:查尔斯,帕澈;半颗心:未成年人,小女孩。
他们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查尔斯第一次出现说:我就是你的浪子室友!
第二次出现时说:“你的浪子室友回来了。
”他意气风发时,查尔斯消失,他需要倾诉安慰时,查尔斯出现。
这个人如此的重要,即使步入老年,他还记得当初对方所说的话:“你多久没有吃饭了?
”查尔斯曾经用这句话缓解他的焦虑,而他用这句话缓解晚辈的偏执。
他一生收获为数不多的善意,可每一份,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纳什说:“你以为我们的梦,噩梦是怎样的吗?
难道一直用痛苦饲养它们。
他们是我的过去,其实每个人都被过去所缠绕。
”他的经历就是一个传奇,与其说是用意志去战胜了疾病,不如说是他终于对这个世界释放了自己。
他接纳了自己的不完美,也接纳了别人的优秀和功绩。
纳什,终于学会了与自己和解,对世事淡然一笑。
他用事实证明了“人因肉体而脆弱,又因精神而坚强。
”―― 年迈的纳什看起来甚至是可爱的。
他向学生征询“托马斯金”是否真实存在那段太搞笑了,而在受邀去喝茶时,他嘴里不停念叨着没用的话。
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
他曾经问托马斯金“我是不是刚刚跨过了紧挨着愚蠢的正直边界”。
托马斯说“当然不是。
” 当然不是,他用一生证明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性,证明“奇迹”这两个字在被创造的那天起,就代表了非凡的事件一定会发生。
片名《美丽心灵》,在第一次观看时你会觉得是用来描述劳德的,可第二次观看,你会发现他也用来描述纳什。
为了做一个正常人,纳什付出了很多:他割舍了友情,使命感,狂热的追求,还有对自身梦想的放弃。
人很喜欢拥有,但重要的放弃,谁都无法轻易做到。
―― 纳什最终获得了诺贝尔奖,颁奖台上他睿智又儒雅,感激自己的妻子为自己付出的一切,是她的爱拯救了自己,成就了自己。
而后,高大英俊的儿子出现,他与妻子依旧恩爱如初,那三个幻想的人依然在。
他已白发龙钟,而那三个人还是最初的模样。
他选择忽视他们的存在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正常人,可实际上也是他们的存在,让他觉得自己从来不是一个人。
他们即是阻碍,也是助力。
无论曾经经历了怎样的挫折困顿,可整个人生,终究还算是圆满,即使是旁观者,也深感荡气回肠。
―――――――――――――――――――― 以下为不想知晓的真实,会对影片本身观感产生巨大冲击,可以选择不看。
无论是查尔斯,还是汉森,都可以看做与纳什年轻时同性恋倾向的映射。
他曾经说过,他曾与两个男性有非同寻常的关系,一个相互吸引,一个从最开始的朋友发展到更进一步的关系。
现实中他曾经被辞职,也是因为此。
纳什曾有一个私生子,他曾经抛弃过一个女人,最终迎娶了劳德。
私生子的精神健康,而与劳德的儿子却遗传了相同的精神病,并且不是在哈佛上学,而是普林斯顿。
片中阿苏对劳德的关心,可以映射现实中劳德在与纳什离婚后,曾经与另一位数学家有过短暂的婚姻。
真实里劳德很早就与纳什离婚了,尽管后来他们又复婚。
不可否认的是即使离婚后,劳德依旧承担对纳什的照顾。
虽然并没有电影中那样恩爱。
可我们应该理解,照顾一个精神病人,或许是两个,会把一个普通女人所有的温柔都杀死,她能守住婚姻里最初的承诺已是人性最大的善。
纳什并没有发表诺贝尔获奖感言。
在另一个小型聚会上他曾经不满和他人共享同一个奖。
没关系,我也这样认为。
真实的纳什的确没有什么朋友。
他的性格缺陷达到了不能被人容忍的地步。
纳什关于冷战的言论后来被证实是真的,可在当时他的言论却被认为是疯子。
所以,一个具有长远预见和精准计算的人,被所有人认为是疯子,到底谁疯了?
说到底不过是人对最坏结果的恐惧罢了。
有几次重要奖项都想颁给纳什,可因为他的精神状态都放弃了。
这在我看来不公平,他的博弈论成为众多领域的研究发展对象,可这个人明明活着,许多人却认为他死了。
直到纳什获得了诺贝尔奖,周围人对他的肯定,才是他精神渐渐好转的主要原因。
所以,我们是否应该思考,我们对待精神病患者的排斥心理是否会给予对方压力,加重对方的病情。
社会该用什么态度去面对少数群体,始终是一个无法用模式去规范的命题。
从以上种种,可以用另一个角度却看待电影,美丽心灵,也可以说是导演,编剧,他们用最大的善意,去呈现一位伟大人物的平生,抹去种种不完美,让那位对世界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可以用和蔼体面的姿态留存于世。
不过,即使知道了这些真实的不完美又怎样?
时间终究会为我们选择什么会留存在脑海,记忆,总会留下最美好的。
这是大脑的选择。
而对那些喜欢在伟人死后,报道生前劣迹的人,下面一段话说的非常好: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
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
于是乎苍蝇们即更其营营地叫,自以为倒是不朽的声音,因为它们的完全,远在战士之上。
的确的,谁也没有发见过苍蝇们的缺点和创伤。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去罢,苍蝇们!
虽然生着翅子,还能营营,总不会超过战士的。
你们这些虫豸们!
生前议论悲与喜,死后莫论是与非。
用中国话来讲,叫做:死者为大。
ps:同是描述大学,《美丽心灵》让人对普林斯顿大学无限敬仰,《无问西东》却一言难尽
八年前,当我还是一名数学系的本科生时,把关于数学家的电影都刷了一遍。
《纳什均衡的实证研究》是我当年的毕业论文选题。
当年为了这个选题,我花了大量时间,查阅关于博弈论的论文和书籍,但是论文写的并不出色,缺乏原创思想,大篇幅做的都是一些总结性的工作。
很多人看《美丽心灵》,看到的是爱情故事,是女主对男友事业的支持。
从一个数学系过来人的角度看,我看到的是原创精神。
做文学、音乐之类的创作,当经过大量训练和洗礼,相对而言灵感是比较容易获得的。
数学灵感和数学创作,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个经过大量数学训练的人,想抓取一个解题思路和想法,问题不大。
但是让你把各种现实问题模型化,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踪影,并用数学思维去思考生活问题,或者把各个数学分支结合在一起,开创一门新的数学分支,这些远不是一个量级的难度。
很庆幸,八年前在学完《博弈论》这门数学选修课后,我及时做了总结性的书评和笔记,这让我在后来的这些年里,一直能从一些有趣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跳出博弈论本身,关于纳什均衡的数学表达,这篇影评想探讨一下博弈论带给我的人生哲思。
(关于更严谨的博弈论数学表达,可以参考我八年前写的关于博弈论的书评和笔记)博弈论的精髓在于纳什均衡,而纳什均衡带给我这些年的人生启发是——要善于从全局最优解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从局部最优解去思考。
常人的思维模式,是在追求个人最优解的前提下,去寻找全局较优解。
纳什均衡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优先去探索全局最优解,在此前提下再寻找个体更优解。
以哈耶克为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推崇自由市场和“无形的手”,在理性人的假设下,认为“自私自利”的个体,在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整个市场也会趋于平衡和得到全局最优解。
这种理想化的假设,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潜在风险。
凯恩斯学派反对经济的自由放任,从有效需求的角度,推演出国家对经济干预的必要性。
这种“国家干预”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上层阶级的利益,为很多精英主义所不容。
庇古开创的福利经济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并缓和了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
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高福利政策,让这些国家变得更像“社会主义”,庇古、帕累托等人功不可没。
但是Markov模型下的社会阶层转移矩阵告诉我们,在一个封闭系统下的社会,经过长期演化,会收敛于一个稳态概率。
简言之,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层是自然演化的必然结果。
所以,我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者,或者民粹主义,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资本主义者,或者精英主义。
在政治上,关于民粹主义还是精英主义,民主还是专政,已经有了一个标准的、近乎完美的答案——人民拥有选举权,选举出国家领袖之后,就应该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而不要再干预他们的决策,避免“暴民政权”。
当有些tough的问题,精英阶层也无法决定时,就交给民众,举行公投,避免“暴君政权”。
在经济上,关于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其实各个国家都在不约而同地,走上相同的道路。
我们能改变的不是“均贫富”,而是寻找一种最优的社会阶层转移概率。
通过教育和经济等一系列制度,保持各个阶层稳定比例的同时,让每个阶层都有跳跃到另一个阶层的可能和希望,制造一个中产高于各个阶层比例的纺锤体形状社会结构,同时通过国家福利税收政策,保证富人不会太富,穷人不会太穷。
这就是一个“完美”的国家制度,一个真正的现代理想国。
以上关于经济和政治两个话题的个人观点,可能和博弈论本身的数学表达相差较远,但是在思想上,都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从全局最优解出发,比从局部最优解出发,更容易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但也不排除个别情况下,局部最优解即是全局最优解。
”谈完博弈论在数学原创性上的意义,以及其“全局最优解”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思想启发,最后想谈下博弈论对于游戏和生活态度的影响。
多少年前,我尝试过把博弈论用于《英雄联盟》等RPG游戏的研究,但并不太成功。
博弈论没有帮我上王者,我的游戏依然玩的很烂,但这不妨碍我对游戏的热爱。
从早年的冰封王座、国际象棋、三国杀,到后来的英雄联盟、王者荣耀、文明系列,个人都付出过不少时间。
如果大家感兴趣,下回会出一期关于博弈论、各类游戏以及和生活的关系的相关文章。
(我觉得你们应该兴趣不大)好了,今天关于《美丽心灵》的影评到此结束,本文并没有讨论电影的各种细节,更多的是关于博弈论和近些年的生活感悟,各位看官请轻拍。
如果用理性的思维或者程序化的语言去描述《美丽心灵》这部好莱坞经典之作,那几乎是毫无意义的,这好比依据经济学原理去分析孔子办学堂的动机,我想说的是,我们需要的只是一颗丰富和感性的心,一种感恩和包容的思想,去领略主人公纳什一生中心灵的演绎,去辨别纳什传奇的人生博弈所折射出来的关于社会的美与丑,善与恶,真与伪。
《美丽心灵》记录的是一段生存的旅程,又或者是一段超越物质的神话,它将人类最永恒的价值观凝结在纳什身上,同时又通过纳什的情感将所有的价值观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一名旁观者,我感动着更感悟着,因为我始终相信,《美丽心灵》不仅仅只是定格在普林斯顿大学,而应该适合于所有地点所有人。
如果不是为了周三的博雅课考试,我想我不会关注这样一部电影:美丽心灵。
虽然早就听说这是一部怎样怎样被荣誉光圈环绕的片子:8项奥斯卡提名,夺得第7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4项大奖。
不过单单是它的中文名字就让我失去了兴趣,我以为这会是一部平淡无奇单纯讲述人类善良博爱的电影。
我不得不为自己的自以为是道歉。
A Beautiful Mind,在看完电影之后我思考着是否能够换一种理解。
因为曾经听到有人说所谓的“美丽心灵”旨在赞扬Alicia是多么坚强刚毅,对自己换精神分裂症的丈夫不离不弃,扶持依偎,帮助丈夫战胜病魔,重回正常的生活轨道。
或许,我以为,这是肤浅与牵强的。
想想看“mind”可解释为“心灵”,亦可理解为“头脑”,如果用来形容John Nash的超出常人的天分,是不是更为贴切?
故事的开始仍是语调平淡的叙述:Princeton,智商超群的大学生们。
我们的主人公,John Nash,和所有初入大学的学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天分。
他确实有这样的资格,因为,他真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有符合天才的所有放浪与随性。
他恃才傲物,不去上课,专注于自己的研究,在窗户的玻璃上涂写繁复的公式,在校园里旁若无人地观察鸽子的争食,画下谁也不明白的图案……然而不幸的是,他也有天才所有的弱点:敏感、脆弱、神经质。
他渴望成功,渴望被认可,渴望证明自己,渴望出人头地。
然而和所有富有戏剧性的情节一样,他只是个惧怕失败的内心虚弱的人。
这么多的渴望其实是一个源头,他内心最深处的欲望的源头,这种欲望如此强烈,如罂粟,让人上瘾,醉生梦死却欲罢不能。
John Nash希望自己是一个英雄,用自己深爱的数字和逻辑拯救世人。
Narcissus,爱上的是自己的倒影,而我们的Nash,爱上的是自己的天分。
然而当这种爱被冠以救赎世人的野心的时候,就显出了太多的自私与伟大。
巧妙的是正如他的“博弈论”,同样是研究在个人利益达到最大时,给予团体最大的利益。
荒谬的是,这些所有能够证明自己价值的,或是“最高机密”,或是植入小臂的电子密码器,或是总戴一顶圆帽的Big Brother,他们没有消失过,没有退色过,没有远离过,他们只是,真真切切地,从来就没有存在过——他们根本不存在。
电影中有一段是Nash将手臂划破浑身是血地倚坐墙壁,Rosen医生问他在做什么,我以为他试图自杀,然而他只是说,不见了。
他以为曾经植入体内的高科技电子密码器,它不见了。
Nash的眼神单纯无辜得像个孩子,那时候,我的心就狠狠地疼了。
这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最大的痛苦——所有的一切,美好荣耀紧张怀念,他们全都是不存在的。
于是我只能看到Nash被注射胰岛素,在病床上像羊癫疯一样抽搐,接受治疗。
不忍看下去的又岂止有他的妻子Alicia……之所以有幻觉,之所以精神分裂,在我看来,是一种欲望的束缚。
Nash知道自己的才能,但却被自己的欲望困扰着,一直一直。
所以他没有办法,在真实世界无法获得的东西,他只能在自己的幻想世界里一一寻回。
我们只能感叹: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一个不折不扣的疯子。
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伟大的疯子是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疯狂的。
正如Nash,在他几欲在幻象的控制下杀死自己的妻子的时候,他意识到,幻觉中的小女孩几年来从未长大,命悬一线,松一口气。
电影从这里开始进入转折。
如果说之前还有观众还会为究竟是真实还是假象而迷惑不清,会为是否是当今商业大片中惯用的间谍伎俩而摇摆不定,那么,从这里开始,我们就可以安安静静地看Nash如何继续他的生活了,我们的精神分裂也到此结束了。
人与欲望的战争从来都是没有硝烟,亦没有终止的,所以Nash没有办法战胜幻想,这个要求对于一个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也太过苛刻了,但是,他学会了忽略。
幻想中的小女孩是Nash的虚拟世界中最后的温存,与她拥抱告别带有一丝无奈与不舍,但是从此以后,他就真正地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欲望。
Charles,小女孩,Big Brother,他们只是一旁冷冷地看着Nash,纠缠,却再未得到他的注视与只言片语。
“我已经抛弃了他们,他们或许也正想抛弃我。
”这是一场一个人的战争,Nash必须背负整个世界的嘲笑。
他扛下了一切,孤独,无奈,慌乱,然后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的几段感情,Jennifer Connelly扮演的Acilia就不用说了,高贵精致聪颖,细节刻画丝丝入扣,上扬的眉角,凝神的注视,有她的场景就是一副绝美的画面,每一幅都惊心动魄,更不用说这是一位怎样伟大的女子,与自己的“精神病”丈夫相伴终生,不离不弃。
在影片的最后,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Nash在人群中寻找到了他的妻子,“I am only here because of you,you are the only reason I am, you are all the reason。
”在爱情已成童话的今天,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被感动。
另一段感情是Nash与Hansen之间的亦敌亦友的感情。
和那位幻想中的室友想比,现实中的敌手多了冷漠,少了关怀。
高手之间是惺惺相惜的,所以后来,是Hansen的帮助使得Nash重新有机会进入Princeton,在这个自己熟悉的环境之中找到安慰。
电影中有这样一段对白,Hansen: You scared? Nash: Terrified. Mortified. Petrified. Stupefied... by you。
同样的话语,重复两次,一次是年少轻狂时的挑衅,再一次就是历尽风雨之后的友好与怀念。
同样的场景,熟悉的棋盘,总有一些是能够历尽时间的冲刷慢慢沉淀的,愈积愈深。
欲念远离,繁华褪尽,Nash也终究变成了了一个老人。
他成了Pinceton的传奇,他是受学生尊敬的Professor Nash。
当有学生向他提出自己的新研究理论时,微微一笑的Nash想到了自己的过去,于是他只是亲切地问那个年少的孩子:“When did you last eat?
”正如当时废寝忘食的自己。
回归校园,回归课堂,才是Nash最好的归宿。
还记得在Nash年少时,他在学校的茶餐厅看到一个白发老人接受同事的尊敬,接受同事们代表至高崇敬的随身携带的钢笔,从此以后,他就再没有去过那里,那里,其实就是他欲望的初始形状,他内心最深的渴望。
人生中第二次踏入那里,却是在Nash的暮年,在被告知得到诺贝尔奖的时候。
这一次,他成了主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那些钢笔——代表无上的崇敬。
影片的前后呼应,我瞬间泪如雨下。
诺贝尔奖的获得也是意外的意外。
没有了欲念的Nash却得到了认可。
此时的Nash没有欣喜,没有若狂,他只是微微一怔,然后轻轻地问前来通知他的诺贝尔委员会成员,你知道,我是个疯子。
是的,他是疯子,伟大的疯子。
意识到自己是疯子的天才,抛却了欲念,最终站在诺贝尔的领奖台上,成为必须受到尊重与仰望的形象。
还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就是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Jr.John Forbes Nash,他21岁博士毕业,他的一篇关于非合作博弈的博士论文和其他相关文章,确立了他博弈论大师的地位。
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已是闻名世界的科学家了。
由于博弈论、代数几何和非线性理论方面取得的成就,被《财富》杂志推举为同时活跃在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领域的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可在盛名的顶峰,他得了精神分裂症,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饱受思维与情绪错乱的困扰。
往昔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变成了一个衣着怪异、喜欢在黑板上乱写乱画,留下些稀奇古怪的信息,成为一个游荡在普林斯顿校园里的满怀忧伤的幽灵。
他的妻子艾利西亚———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毕业生,表现出钢铁一般的意志:她挺过了丈夫被禁闭治疗、孤立无援的日子,走过了惟一儿子同样罹患精神分裂症的震惊与哀伤……漫长的半个世纪之后,她的耐心和毅力终于创下了了不起的奇迹:和她的儿子一样,纳什教授渐渐康复,并且因为在博弈论方面的奠基性工作,走上了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的领奖台。
如今,纳什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并重新开始科学研究。
他现在是普林斯顿大学数学教授,但已经不再任教。
学校经济学系经常会举办有关博弈论的论坛,纳什有时候会参加,但是他几乎从不发言,每次都是静静地来,静静地走。
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提炼了生活,忽视了所有其他融合出一个人的一生。
美丽心灵,美丽人生。
他本人不怎么样,但有个好老婆
我觉得你很有魅力, 你对我的主动性说明你对我有同感。尽管如此,传统的信任仍然需要我们在做爱之前进行数多次柏拉图式恋爱。我正在往这方面发展,但事实说来,我真正想做的只是尽快和你XXXX。
苦难救了这个世界。
没想象中好
叙事手法有意思。
把数学家送进精神病院的人应该得诺贝尔奖
是真的无聊
有你终生美丽。
你让我相信还真有感情这回事。
纳什获得了比诺贝尔奖重万倍的爱情,也只有真实存在的爱可以击破虚妄的幻想,将人从痛苦中拯救。
剧情发展有点慢。看过很多传记。感觉这个不算很出色啊。
不仅要歌颂伟大的男性,还要以爱情的形式美化背后对女性的奴役。传记片的险恶之处就在此了。刨除传主,也是个平庸的电影。
没感动,精神分裂搞得跟智障一样。。现实中男主一点也不美丽。。除了他的数学天赋,倒是他老婆还挺美丽的
不疯魔,不成话。天才都是疯子
导演糟踏了那么好的故事和演员~
幸运的是爱他的女人存在于真实里。
不适合我看。Jennifer倒是一如既往的美。
烂故事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男主真像杰拉德,詹妮弗美丽而又性感。前半段悬疑感十足,一直在期待反转直到最后也没有等到,平淡的收尾反而略显苍白无力。男主患有精神类疾病妄想症,在妻子的照顾与自己的努力下和自己达成和解,编剧的点我能get到,但剧作却槽点满满。聪明美丽性感的妻子如何爱上自闭的男主,男主患病又不离不弃,男主有妄想症居然能得诺贝尔,靠自己的努力就走出困境完成自我和解…太多太多的问题了,恕我无能,我怎么都无法入戏,不喜欢。
罗素克劳的演绎实在精彩,让人看了充满活力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