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田村事件
福田村事件,People’s Violence,SEPTEMBER 1923
导演:森达也
主演:井浦新,田中丽奈,永山瑛太,东出昌大,柄本明,KOM I,松浦祐也,向里祐香,杉田雷麟,加藤信介,木龙麻生,泷正则,水道桥博士,丰原功补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3
简介:在关东大地震的 5 天后(1923/9/6),千叶县福田村就发生了集体杀害日本人的事件。 当时有 15 名从四国香川县前往关东的药商,途中行经福田村,在渡船场附近的神社稍微休息,准备搭船去茨城县。 这群来自香川的商人说的方言(讃岐弁)和福田村不同,正好福田村又陷入「担心被朝鲜人攻击」的集体恐慌状态,100 名以上..详细 >
日本版《白丝带》,透过关东大地震后一个村落的集体暴行,以社会学的方式解释了夹在日俄战争和二战之间的大正民主是如何崩溃的。比如看暗线里民主主义者村长,在村中逐渐失势的因果链:国家对外发动帝国主义战争从乡村征兵,应征是为虎作伥背离信仰,而逃避就注定了他在可以炫耀“武功”的退伍乡军面前显得迂阔空谈,也失去了有亲人战殁的家庭的信任。片中所有战争ptsd者在被民族主义裹挟的社会氛围里都是受压抑而沉默的。通过暴力/战争,村落/国家民主的可能被进一步清除了,进而走向更大的暴力/战争。哈内克《白丝带》的那个村庄已没入历史,福田村却分明阴魂不散。领头虐杀的退伍军人口中的“保家卫国”,是句我们多么熟悉的口号。至于那天灾之下惨烈荒谬的人祸,那为权力制造的流言所煽动的暴民、那始终噤声的媒体,不是往事,而是一种经历和记忆。
以民族悲剧性的历史事件作为题目,故事的结局已然注定,那怎么讲述故事发生前的预兆和故事的收场,便显得尤为重要。《福田村事件》采用了一种冷静旁观者的视角进行讲述,故事中的众多人物也是如此,但当“沉默的大多数”终于酿成了一场民众间军国主义的暴行,影片的拍摄也从克制抵达一种近乎疯魔的多角度长镜头,每一个旁观者此时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但这样一个极具反思性都事件,在最后两个少年片尾的对望中,还是滑向温情化的老套处理。
前面生活化表达,人情味积攒之后,少了最后那一下。东出昌大找到了他的最佳戏路。
我只是想写真相,朝鲜人里既有坏人也有好人,日本人也一样,既有好人也有坏人。报纸必须要为人们照亮脚边黑暗的路。
太拙了,站位太正的面面俱到式的反省(或把它当做过去之物替观众做出判断),每一个议题点几乎都以台词直给(一方面是教科书式的桥段比如测朝鲜人口音,一方面是战后的自由主义价值观空降在一些人物身上,内在是错乱的),感觉2023年的主旋律都不带这么拍的了,为了最后一幕铺垫的人物关系,但站位太太太正很难对人物(包括“坏人”)有深入的描画。比较失望,毕竟还挂着荒井晴彦的名字。经历过19-22的人甚至不需要看这片,把朝鲜人换成病毒即可知悉真实如何运作之一二
0时45分
那种上头的氛围没太烘托出来,有点强行走剧情的赶脚
你们以为这个村子里的这些人和事离我们很远吗? 我现在只觉得后怕。
像被按下倒数秒表去等待共同创伤的来临。在漫长的铺陈里,越日常,越不安;越和缓,越恐惧,直至看到复杂又简单的面部表情。
一般般
非常震撼的历史事件,荒井晴彦对故事增色十分明显,特别是军国主义与私欲之间的映射,被赋权的意识形态成为一种「药」麻痹国民神经。
仇视外族炮制战争,正常人变成魔鬼,日本这个民族用这样一部正视历史的电影剥开了尘封记忆的伤疤,所谓的保卫国家、村子、家人被煽动者利用,终于演变成自相残杀的惨象,大肆捕杀外族人,而就算是外族,就活该成为屠杀者的目标吗?
很遗憾没撑过30分钟,真的看不下去。。。。
如果你是已经了解这段历史事件的人真的没必要浪费这两个小时
开玩笑地说,福田村事件深刻地说明了,学好标准话走遍天下都不怕。认真地说,福田村事件不就是极端条件下极端环境中群体癔症引发的大屠杀吗?结果,这个电影非要扯上战争创伤、军国主义狂热,硬生生讲出了一个集合乱伦、不伦的人性伦理情欲巨作,好些情节真是看得人忍不住喷饭。
4- 前段时间看《大医》刚巧提到过关东大地震日本人杀害朝鲜人事件。沾上鲜血与沙的朝鲜糖、喊着“是朝鲜人就可以杀吗”而最终被杀害的日本人。愚昧且悲凉的一段历史。
是朝鲜人就该杀吗?我生在这世上是为了什么?听到确实有被震撼,在这倡导民主,自由,和平的年代,只存在于行为上,而思想上早已被自己的私欲所迷惑。虽然创作上有许多瑕疵,但题材却是值得探讨的。
谁不想和船夫在船上那个呢
无良媒体、意识形态、极端民族主义铸成的悲剧。平庸之恶下受害者变成了冰冷的数字,结合历史进行重构,把数字变成活生生的人。还有个重要背景,战败+灾难后,把内忧转成外患是常规操作了。
精彩!福田村这类事件,本来就是最能反映关东大地震朝鲜人虐杀问题所在的案例。而电影的野心不限于社会学兴趣,即流言如何掀起社会恐惧,导致了几乎全民参与其中的6000人的虐杀。还把事件放在近代以来的历史脉络中,把问题辐射到整个战前的社会和体制、太平洋战争以及战后包括战争责任在内的种种问题:以“非国民”的称呼为代表的“忠君爱国”——被体制灌输的共同体性感的爆发,日本的对朝统治、日朝关系、三一运动以来民众层面上对朝鲜人的仇视,俄国革命后西伯利亚干涉为代表的对外扩张的军事野心。导演都在电影的高潮用剧情和台词给予了充分的抨击。当流民的日本人身份被证实后,杀红了眼的在乡军人会不甘心地说,“让我们这样做的不是上面么,我们只是为了保护村子和国家。”未尝不是对战争责任问题的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