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德黑兰,二星。
烂片模式。
孤胆英雄只身犯险,救几个美国人回家。
从ET到拯救大兵瑞恩,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go home,就泪点。
结尾也是以前忙于事业的英雄回到自己家。
模式都用了一百次了。
事件是真,与加拿大基情也真,但史实是机场那里没有高潮,5点半早机,伊朗机场没人查,很容易就飞走。
1979年美国大使馆事件,最后僵持到最后,伊朗放了所有的人质。
一帮人死吹这片子多牛,美国人自摸的片子,你们也跟屁股后面捧。
切。
都不让伊朗人说话,用波斯语把他们塑造成蛮人。
惟一的那个女佣还安排她去伊拉克,扯淡,挑衅。
木阿弗莱克至今执导的最烂的片子。
显示了他偏颇而自大的世界观。
中东史学成这样,白修了。
还不如猜情寻那样,有点儿独立小众的见解。
讨好美国主流价值观,连事情的缘起也不讲了。
1979年发生了什么事?
美国在伊朗干了些什么?
我曾经问过伊朗年轻人,1979年怎么会选择原教旨主义。
她说她也曾经问过她妈,她妈说,不知道。
历史往往是这样,亲历历史的人们,其实并不知道历史是怎么一点点演变的。
历史,发生了。
BUT,不要把伊朗人当成野蛮人。
伊朗五千年历史灿灿发光的时候,美国人还不知道在哪呢。
全片惟一可以看看的就是土耳其的蓝色清真寺。
十五年前凭《心灵捕手》一鸣惊人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好莱坞才俊Ben Affleck导演生涯的第三部作品《逃离德黑兰》(Argo),上映之后赢得如潮好评。
毫无疑问,几个月前爆发的伊朗抗议美国导演侮辱先知穆罕穆德以及驻利比亚使馆遇袭风波无形无意中助长了此片的公共关注度,而个人英雄主义的主流价值观在片中的体现更是解释了观众的热烈反响。
然而单纯从影片质量本身而言,阿弗雷克在《逃离德黑兰》张弛有度的步调和精致细腻的制作背后试图表达的人文思想,更让我觉得值得称道。
西方世界与海湾国家的冲突,缘于基督教以及犹太势力和伊斯兰教根本教义的碰撞,但升级则源于对石油这一经济命脉的争夺。
美国人民深恶痛绝的独裁统治和人道灭绝,则必须感谢主流媒体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不断播放的讨伐令。
近十年来美国社会遭遇的种种剧变,从某种程度上说都与这一冲突有关,因而围绕战争和对海湾国家的态度,美国国内的辩论与争执也一直没有停歇过。
然而在《逃离德黑兰》片中,导演把始终镜头聚焦在事件的本身,没有任何放大解读,不带任何多余的评价,甚至是与事件有关的暴力和流血,也只是用最简单的镜头语言匆匆带过。
初看之下这样的处理似乎太随意太肤浅了,但我觉得导演正是刻意用这种尽可能客观的表述方式留给观众自己思考的空间。
至于个人英雄主义,笔触也是尽可能的淡。
没有惊心动魄的枪战或豪气干云的怒吼,有的只是寥寥数语后的沉默和思考,和隐藏其后的信念与智慧。
片中对海湾国家壮美景色的展现毫不吝啬,而美国民众对此事件的愚蠢言论、政府机构的呆板低效、甚至是政治人物的虚伪做作,也得以一一展现,这些客观真实的描述在我看来也是很妙的。
片中多数重要角色都追求与原型尽可能接近的情况下,男主角的挑选一开始让我觉得是个遗憾。
然而谁愿意去影院看一个拉丁裔的美国英雄呢——阿弗雷克是个聪明的导演,他处理这个角色的方法和他对整部电影的制作是一致的——用一种能让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的方法唤起警醒和思考。
阿弗雷克是一个关注人性的导演,从《失踪宝贝》到《城中大盗》,他一直都在灰暗晦涩的社会现实中探求人性的闪光点。
这次在《逃离德黑兰》中他的自我审视得到的更充分的展现——在他的眼里任何政治事件也许归根结底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在这世界上的一个个人。
总体来说这部片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读书时代遇到过的特别乖觉听话的孩子。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因而缺了那么一点个性少了那么一份特出。
老友聚会话当年的时候,可能要翻翻同学录才能想起来“哦,那个谁谁谁”,然这名字却带不出多少有趣的话题,就此打住。
而此时当年那个乖觉的孩子或被岁月洗练出了成熟稳重张驰有度内敛优雅成为一枚classic的大叔或御姐,眉目嘴角举手投足间自有一股气场张力引人入胜。
当然,只是或许……这部已经比上次小本自导自演的《城镇大盗》进步了,舍弃了各种卖弄突进的可能,乖乖巧巧的做足了准备工夫,认认真真地把故事的始末原本清楚流畅地讲给你听。
虽然不带自黑高级功能,吐不出一口好槽,看着也缺乏排局布线营造气氛掌控节奏的天赋,但是除了格外努力之外他还有个优点因稀缺而珍贵——这孩子多实诚啊!
就在阿拉伯之春风吹雨落尽,伊朗核问题如剑在悬,美国大使馆又成圣战目标。
在这乱纷纷乌糟糟的国际局势下,要重提79年爆发的伊斯兰革命,革命风暴引发的美帝使馆人质事件,为解救人质由CIA深入虎穴加拿大协助完成的Argo计划,如吾辈虚华浮夸者,一定忍不住翘起二郎腿啧着嘴对当年的国际局势,美帝的中东政策狂喷一气以显示姐姐知识丰富见解不凡啊有木有,或者捺不住要玩点打乱时间线搅和进CIA内部政治黑幕参杂点“人性好复杂”的话题以卖弄姐姐头脑灵活思想深沉。
可是小本这实诚的孩子把这些外部环境政治因素都作为背景因素一笔带过,眨巴着一双小狗似的眼睛专心致志在讲这个“我跟你说这六个人是肿么被救出来”的故事。
这种本身自备好莱坞所有间谍片观赏要素(中东危机+人道拯救+最后一刻)的故事增一分则太滑,跟减一分就太傻的实诚孩子或许真是绝配。
顺时几乎是单POV不附加心理描画OS的记叙,避开“个人英雄”的套路,凭由事件本身的发展起伏带出旁支和角色,为故事及其中的人物——尤其是主角——增加了平实感和可信度。
略微给对白上一点幽默感,适时加入六枚待救者在加拿大使馆内生活的细节,在电影台本朗读夜使用多场景快速穿插的手段,也不至使其程式化如流水线作业。
最后就出来一部既具好莱坞趣味险象环生让人看得紧张投入,同时又洗免了此类型电影多有的流俗江湖味。
影片中并没有出现“黑白分明”的好坏,对于伊斯兰革命者似乎是采取“不了解故此不评说”的态度,CIA取消计划的具体原因也没有深入说明。
这些都只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因素而已。
不计回报出钱出力资助“拍摄计划”的电影从业者,危难关头收容美国工作人员的加拿大大使夫妇,甘冒大不韪掩护argo计划的伊朗女管家,本片把这些人的无私与善良且放在男主角之前——他们没有责任与义务做这些事,但是为了救几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宁愿拿自己的事业甚至生命去冒险。
电影表白argo的成功全是“依赖陌生人的善良”:假使studio6听从政府命令而拔营,假使大使遵从上头指令而烧毁假护照,假使伊朗女管家向革命都说出实情,特工先生和这六名工作人员都要葬生虎口。
一念成佛。
这个主题倒是从《城中大盗》中延续了下来。
小本如果有意要朝导演之路迈进的话,还需在节奏与细节上下些巧力(本片中间还是应该多加一段大环境介绍的),态度已经有了。
《逃离德黑兰》讲述了1979年美国CIA特工托尼·门德兹假借拍电影选外场为掩护,解救六名美国使馆人员逃离伊朗首都德黑兰的故事。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充满了传奇的色彩。
电影的主题离不开美国电影标准性的个人英雄主义和责任意识。
其中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当解救任务完成准备工作,将要开始实施的时候,白宫害怕无法承受任务失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决定取消解救计划,通知门德兹计划取消,自行撤退。
这时的他其实也对解救计划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害怕任务失败命丧黄泉,不能和深爱的妻子、儿子团聚。
他完全可以服从组织命令,得以自保。
但是作为一名特工,不能不抛下六名同胞见死不救。
拯救才是他的使命。
而电影剧情方面,为了加强紧张感和冲击力,有些剧情做的过头了,甚至牵强。
一是这么紧张的环境里,在市场和商家发生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二是机场的巧合太多。
从机票预订,电话确认,移民官审查,再到最后一刻登机,登机时身份暴露,起飞时被武装人员阻拦。
太多的巧合凑在一起便显得太刻意了,缺乏真实感。
还有行动前夜六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听歌喝酒的行为我不能理解。
生死攸关时刻,有几人能从容应对。
我觉得放置些面面相觑,相互依偎、拥抱、鼓励,或是通过时钟特写来反映心理煎熬,时间漫长的镜头更加真实感人。
当然有假的一面,也有真实的一面。
飞离伊朗领空时一行人的笑容,眼泪和那双紧握在一起的手,CIA工作人员的欢呼与拥抱自然再真是不过。
整部影片我最喜欢的还是对主角,这个特工人物的塑造。
没有出色的身手,风流的造型,更没有什么豪车女郎,取而代之的是低调沉稳,临危不乱的性格,那不言而喻的父爱和特工责任的担当。
到片尾,他都没有出名,甚至没有人知道他的努力和奉献才是整个解救活动的核心。
当他被授予勋章却不能与其他人分享,尤其不能告诉自己儿子父亲的作为时脸上流露出的失望让人看得心酸。
不过这才算是真正的特工,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1963年,为建设一个世俗化的伊朗,巴列维国王发起了以农业和土地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白色革命”,很快让伊朗成为全球第九大经济体。
但是,腐败也像瘟疫一样肆虐开来,“从荷兰买花,法国买矿泉水,地中海买野味,非洲买水果”,权贵集团的荒淫和贪婪激怒了普通民众。
与传统手工业密切相联的巴扎(波斯语“集市”)商人对工业化分外恐惧,开始利用他们手中不受政府控制的庞大资金支持反国王的力量。
1979年,由于美国的迟钝和软弱,愈演愈烈的革命迫使巴列维下台,流亡国外15年的霍梅尼终于等到了机会,拉开伊斯兰革命的帷幕。
1979年10月22日,巴列维前往美国治病,伊朗的反美浪潮益发高涨,强烈要求美国交出巴列维;11月4日,愤怒的伊朗大学生和民兵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将66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扣为人质。
旷日持久的伊朗人质危机,成为震惊世界的头号新闻。
为营救这些人质,美国至少展开了两项行动,一次是被称为美国特种部队作战史上最大噩梦的鹰爪行动,还有一次是中情局(CIA)大获成功的“假电影、真救人”行动。
2012年,在伊朗核危机和以、巴纷争的背景下,本•阿弗莱克描述中情局救人行动的《逃离德黑兰》,获得票房、口碑双丰收。
利用“假电影”在伊朗寻找外景地的机会,救出躲在加拿大使馆中的6个美国人的计划,显然是异想天开,但也正因为如此没有遇到什么波折。
买剧本、成立工作室、开新闻发布会、打广告等前期准备工作,为后来的胜利大逃亡奠定了基础。
好莱坞善于自嘲及其被左翼把持的现实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
影片对巴列维毫不留情,正是他的腐化和特务统治引发了革命;对霍梅尼的批判也直截了当,占领大使馆、暴尸街头、假枪毙已经说明了一切。
伊朗革命卫队的士兵对“假电影”的草图发生兴趣的镜头,表明人性都是相通的,好莱坞与伊朗、东方与西方,心理上的距离或许并不象政治家和宗教领袖想象的那么遥远。
遗憾的是,对于整个影片来说,这样的闪光点实在太少。
《逃离德黑兰》最聪明的地方在于,在一个合适的时期选择了一个合适的题材。
影片对时代氛围的塑造下了大功夫,导演生怕观众忽略了自己的苦心,在影片结尾特意用几张剧照和新闻照片作对比,搂着AK47的波斯美女、翻越大使馆的学生、被吊死在起重机上的犯人,都是历史的真实还原。
巴列维世俗化、西方化伊朗的努力,并未因其政权垮台而全部付诸东流。
即便在霍梅尼只手遮天、全面施行伊斯兰革命的时代,伊朗社会也无法抹去巴列维的印记。
伊朗宪法确定“三权永远分立”的原则,总统和议会分别通过直选产生,权力之间有着一定的监督与制约。
这一切在影片里未能得到点滴的反映,伊朗民兵的形象也是千篇一律的粗暴,缺乏立体感。
加拿大媒体有足够的理由对《逃离德黑兰》感到不满,因为影片抹杀了加拿大大使肯•泰勒在营救行动中的关键作用。
肯•泰勒当时为这6名美国人提供假的加拿大护照,冒了很大的风险,被认为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加拿大最为重要的外交胜利,影片篡改历史是对这位英雄的侮辱。
阿弗莱克看到报道后亡羊补牢,修改了影片最后的附言:“CIA营救德黑兰的六名滞留者的过程得到了加拿大大使的全力帮助,至今这个故事已经成为跨政府国际救援的不朽典范。
”说实话,从来就没喜欢过本•阿弗莱克。
无论是他青春无敌时期的《心灵捕手》、《珍珠港》,还是他演而优则导的《城中大盗》,共同的缺点都是匠气十足。
《时代》周刊的意见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尽管《逃离德黑兰》着力讨好奥斯卡,但就质量而言,仅为平庸之作。
”(媒体用稿)
看完这部片最大的感觉是,过分渲染了营救过程中紧张的戏剧气氛,而影片中被救的六名沦为道具,其余在押人员更惨,整个的沦为背景,伊朗被完全刻画成暴民涌动的罪恶国度,除了拿人工资的伊朗小保姆,其他全部伊朗群众全部是不讲道理的法西斯,吵个架就能掏出枪把人给崩了。
乍看之下,黑白分明,体现了美国投资方举贤不避亲的立场。
但是再一琢磨,又觉得这种一根筋的描写方式恰恰对美帝和CIA正面形象的塑造都无益,伊朗人质解救过程反而是反组织化的个人决定,大有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的作风。
胳膊拧不过大腿,最后荣誉属于国家,倒霉事个人去背,解救出6个人变成影片重点,其他一直扣押在伊朗的人质可算倒了血霉,每天坐黑牢不说,还得被头戴黑帽,体验模拟枪毙的真人游戏,足足关了一年多,全部原因就在于他们是美国人,因为他们的国家庇护了一个亲美派的独裁分子。
美国政府拒不移交前伊朗国王非常的具有官僚主义的作风,一是则众目睽睽之下,被独裁国家的暴民一要挟就服软,国家面子上过不去,是对恐怖主义的投降,与美国一贯自诩的人权至上泱泱大国形象不符,二则想扶植自己人当伊朗的一把手,方便美国人发大财的愿望就得落空,美国财团不答应。
所以个人生命荣辱什么的得服从国家大局。
国家这种词汇最具有迷惑性,和什么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一绑,就叫人忘乎所以的把政府等同于国家。
伊朗人质危机这事情的来龙去脉很简单,国家连累了个人,后来国家派个人去营救,最后救出六个人再拉出来当做国家胜利的业绩进行展览,安抚大众。
还有好几十号人关着呢,得转移大众的注意力,人民暂且沉醉于美国式感动中,也好稍微缓解一下执政压力。
还关押着的无名氏们,美国政府看起来也没卖多大的力。
影片里不是表现的重点,政治里也不没有作秀的本钱。
什么国家利益,还不就是某届总统能不能连任,政党利益能不能续命,说白了,还是政党背后大财团真金白银的流水账在作祟,吵的欢的都是没捞着切实好处的屁民们和虎视眈眈的在野党,媒体们为了个人扬名立万,抢新闻,威胁人质安全的报道得白宫压着不让发。
反而是国家的结成,衍生出官僚主义,人人有责任又人人没责任,以国家这个名义去拍板决定一些个人的生死,被决定的人没有发言权,万一国家做错了决定,黑锅还有恐怖分子背,民众的怒火,国际舆论的哗然,都一股脑倒到伊朗去,要是私下营救失败,可只能被人耻笑执政党的愚蠢了。
美国在这里面可是兵不血刃啊。
只要一个不是太傻的领导者都会在关键时候果断的牺牲掉个人,反正不是自己家人。
遇上这些棘手的国家矛盾,权衡的东西太多,事关当权者名声,而他们的名声等于权力、金钱,当然不会像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草根们容易大脑充血了。
所以正义自由这些词汇太美好太抽象,落到个人头上就很容易被组织给挤压掉了。
我们看到影片里最感人的反而是与官僚主义格格不入的个人,他们没有被组织给脸谱化,保留着个人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
最伟大的人,其实就是没有被组织给同化掉的,他们没有把自己变成组织的一颗螺丝钉,而是在某些时候,变成了让组织棘手的一个钉子户。
所以作为生活在权力笼罩之下的个人,千万别被组织给迷了眼,千万别干被人给卖了还帮人数钞票的傻事,千万被指望组织上领导上,只有自己是最靠得住的。
天下政治一般黑,美帝筐里也有烂桃子,但最后毕竟人质都释放出来了。
搁咱国家,估计被抓被杀从头到尾都没人知道。
很久没有碰到刚看完就急迫地想要写些什么的电影了。
一般学历史的人看到Argo这种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传记电影,就会情不自禁对其中的人物评头论足。
确实,如果不考虑政治因素,只把Argo当做普通电影来看,这是一部不错的作品:故事扣人心弦,节奏收放自如。
但就叙述的角度来说,Argo是一部实实在在的美帝爱国主义教育片,充斥着美国主旋律。
他也从侧面反映出美国人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看法。
其实我本来是想写个伊朗问题专栏,八一八美国在伊朗的各种黑历史,结果一上豆瓣就发现乌鸦乌鸦同学已经简明扼要地总结掉了⊙﹏⊙b。
那我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伊朗人质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美国对伊朗内政的各种干涉,以及CIA在人家地盘上的covert operation(中文叫隐蔽行动?)激起了伊朗人民的反美情绪,导致冲突的发生。
导演本·阿弗莱克在片头“简述”了事件发生的原因,可我在整部影片中除了看到对美帝的歌颂,并没有看到导演对事件的重新思考。
这部影片之所以非常受欢迎,是因为他宣扬了美国引以为傲,却也是陈词滥调的很多价值观:自由、平等、人权、以及个人英雄主义。
我曾经修过一门美国历史课,教授是个思想比较开明的美国人,八起自己的国家的黑历史来毫不手软。
有一次我们课上讨论越南战争史,当时是读了基辛格(越战时美国国务卿)的日记。
在他的阐述里,许多他用以证实发动越战是正确的理由在我听来都有些被害妄想症候群。
他代表的当时主流观点是越南如果不在美国的控制中,就会影响到美国本土安全。
基辛格当时就是秉持Argo中自由、平等的主题,打着美国拯救越南的口号,趟入这浑水中的。
我看了不予置评,但我的大多数美国同学都深刻赞同基辛格的看法,认为他们踩死站在正义的一边。
事实上国际关系中,利益才是根本,自由平等只是借口,用以粉饰太平的玩意儿而已。
从小在自由平等的洗脑下,大多数人变得愚昧、无知、拥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自我优越感了。
就如日本人无法反省他们在二战时犯下的罪行,又有多少在这种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美国人能够直面冷战时期美国的各种黑历史?
这才是美国走向衰弱的原因。
美国自身种下的因,伊朗人质事件以及9/11就是果。
这二起事件中美国人确实都是受害者,但美国并不就此得到了豁免其过去一切罪过的特权。
Argo中各种丑化伊朗人的形象都让我非常反感。
如果不是CIA乱搞,伊朗可能早就是一个现代化民主社会了。
伊朗人质事件也只是弱小苦逼的伊朗人面对强大的美帝的一次反击。
试问,如果同样的事情发生在TC, TC人民对美帝可能还要更不客气了。
想要更多了解伊朗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我在伊朗长大》这部电影,原著作者就生长在20年代后期的伊朗。
Argo最终得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却不是我想看到的。
奥斯卡作为全球最权威的电影奖,将Argo这样美国主旋律的影片选为最佳只能说是他的堕落。
奥斯卡的作用原来就是帮美国人恶心恶心伊朗人么?
这也太政治化了。
学历史的时候往往会有种“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叹。
身处时代中心的人往往会看不清历史的走向与趋势。
不知道再过50年100年,人们会怎么看待这部影片呢?
或许他任然会为下一代的人所传诵,或许,他会成为一个笑话,一个关于美国霸权的笑话。
发现但凡本•阿弗莱克牛B时刻,就在电影媒体上可以看到类似的话,本•阿弗莱克是下一个伊斯特伍德吗?
不管他导演之路如何,似乎我们已经可以下个定论:不会。
这不是挤兑他的未来,而是因为伊斯特伍德演员之路实在屌爆,而阿弗莱克的演员之路实在一路衰爆,作为金酸梅奖常客更在2010年金酸梅“十年最差男演员”提名中凭借六部影片提名。
到了这个份上,显然,业界对其表演已经有些情绪化反应,励志的看,他要么死磕到底表演上一飞冲天,要么永远籍籍无名。
但是,他竟然选择了导演之路,而且一飞冲天,到第三部《逃离德黑兰》就已经赞誉一片,在颁奖季势如破竹,虽然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未能入围,但是拿下本作为奥斯卡导演奖项最佳前哨奖的导演工会荣誉还是让他扬眉吐气。
在我看来,《逃离德黑兰》在影片主题、底蕴和深度上还难称杰作,但是已经非常优秀,而作为导演的本•阿弗莱克在其中确实表现了不俗的导演功底。
《逃离德黑兰》的故事听上去有些离奇,谍报工作,拯救人质,怎么看都是要正襟危坐,严肃对待的事儿,结果倒好,专家们竟然想出炮制一部电影的诡异招数,而且还在国家层面得以通过。
所以说,阿弗莱克选题材比他当演员时选剧本好多了,这个题材首先够新颖,同时,它更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前段时间读《外交政策》杂志,有一篇美国企业研究所外交与防务政策研究所副所长丹妮尔•普莱特卡的文章,在我看来鹰派的一塌糊涂,把奥巴马政府在外交上的无作为与无能批判的毫不留情,又对里根政府推崇有加。
这种声音其实不占少数,美国及其盟国舆论对奥巴马政府外交上的无作为指责一直不断,伊朗问题便是老生常谈的攻击点,而当年卡特总统未能连任便与其在伊朗人质危机上的脓包表现紧密相连,而接任他的里根则在外交上表现的更加彪悍,至今被美国鹰派认为是战胜苏联邪恶帝国的重要人物。
于是,《逃离德黑兰》这样一部电影就有看头了,只见伊朗人质危机中,最高层要么犹豫不决,要么草率行事,只剩下极具责任感的特工和两个神经质的电影工业界人士极力拯救六位随时可能被处决的美国公民,两相比较,美国政府还有神马脸面。
当然,主题如何正确都无法让影片必然成功,阿弗莱克在本片上的线索编排和节奏感掌握极佳。
在大环境和主线上,阿弗莱克一上来就渲染了伊朗国内一种狂躁危险的气氛,之后则不再过度去放大这种气氛,只是在如集市、机场以局部窥全貌的继续展示这种气氛,这点表现了他的成熟,很多导演拍摄此类题材一不小心就过于关注历史事件背景,猛拍故事背景如何波澜壮阔,让背景喧宾夺主。
阿弗莱克在影片开头后,主要通过电视画面、报纸等来侧面烘托,主要精力依然关注主线,特别是美国国内营救行动的推动和伊朗的美国公民危机感的加强两线交织。
有趣的是,两条主线的节奏感是不同的,美国国内的影片准备过程可谓有条不紊,而德黑兰美国六位公民的局势则是岌岌可危,这样的对比恰恰逐步抬升了影片的紧张感,让观众看着德黑兰几位的处境着急,看着美国国内慢悠悠的节奏,更加重这种着急,哪怕作为历史事件,结果很多人已经知道,但是也依然被影片的氛围渲染。
影片最后逃出德黑兰一段实在拍的惊心动魄,这个过程没有暴走、没有飞车、没有枪火,但是紧张感却让人急不可耐。
从男主犹豫是否继续行动而“迟到”开始,到瑞士航空班机最终飞出伊朗领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整个“剧组”如同打怪过关一般,突破了一个危险节点,马上导演又接上下一个,不给观众喘息空间,特别在机场哨兵怀疑逃亡者身份向远在美国的制片厂打电话,而两位“制片人”又离制片厂几步之遥,加上德黑兰追兵正赶往机场,几条线同步推进,制造的焦灼和紧张感实在刺激。
最后,当班机终于逃离德黑兰,已经被代入的观众也会体会到逃亡者的一份放松。
而整个过程中,对美国官僚的讽刺和挤兑也伴随始终,官僚主义下的政府部门成了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典范,于是,前方特工忙着应付伊朗人,后方同僚忙着对付缺乏想象力和只在乎“国家荣誉”的官僚,当然,这点上似乎可以理解,毕竟,有几个人不会觉得这营救计划实在离谱呢?
所以,个人英雄主义依然弥漫于这部电影之中,卡特政府在片中算是被进一步埋汰的一把,尽管最关键的机票还是他批准的。
《逃离德黑兰》是部主题上严肃而又有趣的电影,包括影片风格上,有严肃紧张的主线,又有两位电影届人士插科打诨,约翰•古德曼,艾伦•阿金这两位老不正经的表演实在是本片的亮点,宛若迪斯尼动画中那种必备的在严肃主题外搞怪的角色。
本•阿弗莱克的表演也显得淡定很多,作为男主,他演了一个很冷静,甚至沉静的角色,本来嘛,作为长的比较帅但是还没有帅出特点,声线不沙不磁的普普通通,又缺乏特别的气场的演员,这样一个内敛低调的角色倒是演的更加到位。
事实上,本•阿弗莱克也无需做什么第二个伊斯特伍德,或许在导演路上,年轻的他甚至可能干出比伊斯特伍德更大的事业来,保持这种状态,在我看来,奥斯卡最佳导演或者影片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在他的导演生涯中,应该不止一个小金人吧。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item/d4a8d09dd5599cf0291647d4
这部《逃离德黑兰》在电脑里放了一个多月才看,因为一开始就知道它是一部慢节奏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慢慢欣赏,可是当我认真看完前30分钟后,不得不快进看完后90分钟,因为我想在眼皮打架之前验证后面的剧情跟我脑补的内容是否一致,结果毫无悬念。。。
如果这不是一部有所谓政治含义的 “true story”,让不少观影者赶紧去找史料来证实对比,那么以如此拖沓乏味令人昏昏欲睡的剧情而博得豆瓣高分真是难以想象。
好莱坞工业流水线上乐此不疲地批量生产这种“美国主旋律英雄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而天朝人民在嘲讽国产主旋律电影电视剧的同时却又喜闻乐见美国主旋律电影,也让人不得不佩服美国强大的政治宣传能力。
此类电影的基本剧情:首先,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遇到麻烦了这个麻烦一定是外星人或者境外反动势力制造的英勇的美国人民艰苦奋斗孤立无援凄凄惨惨然后,当所有人都束手无策时,一个聪明的主角登场了这个主角一定有家庭或恋人,来纠结一下亲情或爱情主角行动中一定遇到各种阻挠和给他惹麻烦的队友,但他总能有好运气化险为夷最后,主角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拯救了美国人民、世界人民、宇宙人民。。。
whatever当然有视觉奇观的英雄主义电影也算有看点,可是这部电影从头到尾就没有一个新鲜的看点能让它与众不同。
除了讲述聪明英勇的美国特工抛妻弃子舍生忘死深入敌穴历尽千辛成功救出被暴民满街的邪恶国家所扣押的可怜人质之外,What the fuck is it talking about?
2013年2月25日,第85届奥斯卡金像奖将最佳影片奖颁发给了本·阿弗莱克执导的电影《逃离德黑兰》,掀起了人们对于这部电影背后的营救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事件的兴趣。
作为世界特工史上值得铭记的一次成功的营救行动,这起由美国中央情报局实施的撤离行动之大胆程度,恐怕也只有电影编剧能够想象。
本片的两位编剧成功地将史实改编为一部张弛有序、紧凑充实的电影剧本,为本·阿弗莱克的创作奠定了良好基础,而导演对70年代场景的设置和对电影技术的纯熟运用,更使得影片看上去具有特殊的时代感和真实性。
特别是一些纪录片式的摄影手法,给人以“还原历史”的体验感。
历史上真实的6名使馆人员回到美国后与总统卡特合影不过电影终究不是历史,历史上的“逃离德黑兰”在某种角度上比电影更加传奇。
尽管二者表达的主题相同:伊朗扣押66名美国使馆人员以索回美国庇护的前国王巴列维。
美国中情局的特工则在加拿大使馆和外交部的帮助下,带着6名“漏网”的美国使馆工作人员,伪装成所谓电影《ARGO》的剧组成员躲过伊朗当局的审查,乘坐瑞士航空公司飞机逃离伊朗。
在真实的历史中,6名美国人齐聚在加拿大大使家中的经过远比电影复杂。
他们原本和其他人一起分成两组逃出了美国大使馆,并且在使馆外辗转流离6天,才在加拿大外交官朋友的帮助下躲进加拿大大使家中。
在电影里整个营救的准备阶段只露过几次脸的加拿大驻伊朗大使和他身后的加拿大外交部才是真正主角。
《逃离德黑兰》剧照,可见电影对于史实的竭力模仿为了拯救困在伊朗的美国人,同时不沾染“支持美国间谍行动”的骂名,加拿大政府尽其所能,最后为6名美国人提供了六本护照,印上假伊朗签证,由美国人负责填上这些人的假身份。
不过由于美国人忙中出错,没有考虑伊朗独特的历法,导致签证上的日期写错了。
这个错误也是在加拿大使馆才被发现的。
不过这一切在电影中全部被大使的几次短暂露面和一句“我们请求加拿大给他们发放护照”匆匆掩盖了。
至于中情局的神勇特工,实际上没有遇到任何波折,一片混乱的伊朗根本没有人对他们产生过怀疑。
伊朗已经有66名美国人质在手,不大在乎这几个人的去向,完全没有任何针对他们的搜索行动。
逃跑工作一帆风顺,人质们顺利通过机场的安检,坐上飞机回国了。
唯一的波折是飞机在起飞前遇到机械故障,被迫延误航班进行检修。
这让7名行动成员在担惊受怕中经历了“生命中最长的一个小时”。
没有敌人搜捕,没有满街的怀疑的市民,没有突然取消的行动和仓促恢复的支援,也没有千钧一发地卡车追飞机戏码。
中情局如果这样把人救出来,别说最佳电影,连一部电影都拍不成。
为了把历史变成电影,编剧们不得不加上好莱坞特有的各种近乎俗套的商业片剧情:特工为了拯救人民化身孤胆战士;少数有头脑的中层人员在国家的情报机器构成精英团队;雇佣儿童拼合纸条只为找到使馆人员照片的邪恶反派;还有收敛但紧张的持枪追逐……历史上各种不存在的好莱坞典型桥段以史实面目被塞进剧本,为的只是把中情局特工的戏变多变足,从而可以把加拿大政府的作为轻描淡写。
说到底《逃离德黑兰》是一部美国电影,如果让毫无国际存在感的加拿大小清新们抢了戏份,对于角逐奥斯卡而言是极端政治不正确的。
历史上的人质回国时美国打出“感谢加拿大”的横幅至于对伊斯兰革命后霍梅尼时代的描绘,从编剧到导演都选取了他们所需要的一部分,以最大限度地烘托紧张的电影氛围和渲染危险的环境。
电影里出现的伊朗人无不是亢奋激动、愤怒聒噪、怒目圆睁而缺乏理智。
街头见到的场景不多,却单为伊斯兰革命委员会报复前政权人员留了多个镜头。
包括特意添加的追赶飞机场景以及虚构出来的雇佣儿童“拼凑”美国大使馆人员照片的情节,都在试图叙述一个“传统”的伊朗,那个支持恐怖主义、信仰极端宗教的邪恶轴心国家。
讽刺的是,真实历史中的伊朗用儿童拼出的文件,反而发现了大量美国在伊朗进行间谍活动的证据。
美国特工光辉形象的背后,是长期在伊朗支持独裁政权的斑斑劣迹。
1953年,在中情局的策划和安排下,美国支持伊朗国王巴列维的军队和宣传媒体发动政变,通过所谓“阿贾克斯行动”推翻了宣布石油国有化、排斥英美石油公司的民选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政府。
随后出于地缘政治考虑,美国不仅默认巴列维在国内的独裁特务专制,还大批量向其出口先进的武器装备。
巴列维镇压群众示威时毫不手软在美国和以色列特工组织的帮助下,巴列维组建了“伊朗国家安全与情报组织”,俗称“萨瓦克”,血腥镇压持不同政见者。
在“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下,用“颠覆罪”、“煽动罪”、“泄密罪”等罪名打压媒体、局部异见人士甚至制造文字狱。
所有要求国家独立的运动都遭到镇压,数千名反对派民主人士遭到残酷杀害。
“没有人能够推翻我。
我得到70万军队、全体工人和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
”这是巴列维曾对《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记者讲的一番话。
而与此同时,他的军队却在大不里士、库姆等城市向示威抗议的人群开枪,打死打伤数千人。
伊斯兰革命后,无法再继续独裁统治的巴列维流亡美国。
美国拒绝伊朗新政府要求交换巴列维的要求,并为巴列维提供政治庇护。
正是这种情况下,美国大使馆才遭到伊朗学生的围攻和冲击。
长达120分钟的电影仅在开头用了1分30秒轻描淡写,之后就将其抛诸脑后。
真实发生的失败营救:“鹰爪行动”中坠毁的运输机残骸与死亡的美军尸体影片只说人质被关押了444天,没有提及之后美国政府的救援行动:美军在1980年4月组织代号为“鹰爪行动”的特种作战,动用8架直升机和8架其他飞机试图强行攻入德黑兰解救人质。
行动最终因为飞行事故取消,美军在死亡8人、丢下全部直升机和1架运输机的残骸后无功而返。
这场美军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质营救行动就此销声匿迹,没有人获得勋章,也没有制片人会把它搬上荧幕。
比起《亚果》电影的海报,历史上美国政府最后被迫用解冻伊朗80亿美元海外资产的条件换取被扣押人质的开释回国。
而释放人质时间则“巧合”地发生在里根总统就职后几分钟。
这种“被抢五百,给你一千再开两千块钱发票”的戏码就这样发生在现实中,远比好莱坞电影来的有分量。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www.guancha.cn/shi-yang/2013_03_04_129469.shtml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私货】政治正确:战胜了作乱的异端。
但是没有任何反思才是高富帅。
日本动漫就是ds看的。
美国人拯救世界系列之一。节奏好的主旋律电影,不会太牛逼,也不会难看。
三颗星都给高了。。。
题材不错,配乐到位,最后一秒的极致
太太太平庸了吧?奥斯卡?次哦
从来都觉得小本不错,戏演得没那么差,之前导的两个片子也都在水准之上,这部是更好了些,喜欢这个节奏。。。这次没提名最佳导演确实挺可惜,不过早晚的事,4.5!
Argo fuck yourself!
奥斯卡最佳?
历史事件与好莱坞娱乐片的完美结合。如果不是结尾的部分(革命军开车追飞机,事实也证明史实中没有这一节,纯属增加看点)太扯,我是打算给五颗星的。
可以说是挺不要脸的一部电影了…明明是美国很狗屎的欺负别的国家 然后人家人民才奋起报复 居然还有脸面把救回使馆人员的事拍成美国英雄电影…人家多少人民因为美国而受罪痛苦着……更何况别的国家在营救使馆人员这件事上功不可没 特别是加拿大 但电影里几乎是把所有牛逼了不起的事归功到自己头上了
美国的宣传片
洗得真白
沒有預告來的精彩
投机主义。
小本真是一下子就变成本大导了:纪实手法还原事件真相,营救节奏上又恰到好处地紧张、千钧一发,很多细节处理还不失逗趣,特别是假冒电影的两老头,好莱坞人精啊!虽然还是跳不脱老美一个人救全世界的不受控英雄主义,但人家就有本事把主旋律也拍得这么上佳精良~推!
这事如果发生在现在,是不是还得买通IMDb添加一个假电影条目
除了化妆和场景非常写实外,我没看出哪里值得推荐。。。小本还是缺少世界观去为他的电影找到内核。
从头到尾主角的表情有变过吗!
Argo, fuck urself
要看爱国主义+苦大仇深+最后一秒才成功这样的戏码,我看<空军一号>就可以了。伊朗革命军真的傻逼到追之前不打个电话给塔台么。还入围最佳电影,奥斯卡果然是美国人玩的东西。
用一个山寨《星球大战》电影在伊朗救出六名美国人的故事,真实事件改编,但剧情有不少戏剧化过了头的安排。拍法上有点70年代欧洲政治电影的意思,没太遮掩美国对伊政策操蛋之处,剧情里还有些把马克思跟马科斯兄弟混为一谈的电影梗,整体很流畅,阿弗莱克全程紧绷的表情也多少表示他在严肃的做个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