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知天命,脑袋光光的RÉmy癌着的余日犹如一份迄待叙说的遗嘱它靠记忆填塞、支撑。
但犹如不指归明天的图腾。
它对现在也不抱指望。
这是对的不能屈服于疼痛。
一想到那玉润之足随海浪之起伏而揭示于裙裾之下RÉmy兴奋不已。
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躺在病床上,想象连翩,如狂舞的云在历史的玩笑当中和众多的情人面前RÉmy大笑着供认:他曾在梦中笔直造访过那些美丽的形象他曾燃烧着享受那芳泽犹存的肌肤他有时一声不吭。
这一切犹如沉重的债务。
而传说中的哈得斯行将将之统统收回。
“这很公平。
我想我能够清偿我所欠下的。
只是我更想,再活一次再爱多一些。
”在回家的路上,他希望去湖边看看。
从一无所有的湖面上他再度勾勒宁静金霞的傍晚。
大地的涟漪随无数只鸟儿的鸣叫,向天空荡漾“终其一生我一事无成,没留下任何痕迹,”RÉmy说,“我正在死去,我正在死去。
也许你们每一个,这会儿能够经验我的死,我的未完成的作品。
”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尽管我们一直逃避,尤其对于国人来说,似乎这真的是禁忌。
然而,面对既定的未来,为何不提早做好准备,并在来临的那一天不那么慌张。
这个准备有心理层面,也有实际情况上的。
所有今天作出的努力都是为了将来那一天显得不那么笨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会先到来。
唯一能做的是认真过好现在,并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一切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拥有足够承受一切结果的承受力,这才是真的坚强,才是真的力量。
1二十世纪不如大家想的血腥,战争死了一亿人,加上苏联古拉格一千万人命,劳改营算一百万好了总共一亿三千五百万人命,也还好。
十六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人,不用毒气和炸弹,就消灭了一亿五千万南美印第安人。
人类史上最大杀戮就发生在此,而不是在一座小型的屠杀博物馆,人类史本身就是一部恐怖史。
2我一生都和绝世美女入眠,直到有天竟然梦到在加勒比海,我才知道老了。
3你无法割舍的不是现在的生活,是你过去的时光,过去的时光早已消逝4至少我得留下点痕迹,一生中成就一点事就足够了,可以向自己交待就可以了,这样会死得更安详,但我却一事无成5我觉得和出生时一样贫乏无助,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我应该去寻找的,我一定要继续找....
主线是父亲和儿子的感情,同时反映出每个人的生存目的和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一个形而上的探讨,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在基本叙事上有点像散文诗,淡泊平时,所以叙事情节很慢,给出一个点,然后剖析评论。
整部色彩在失落中有这冥冥向上的冲力。
但是所触及的东西始终是中规中矩的,所以导致最后利益性,情节性不是很强,还有作为一部亲情主打的电影赚不了多少观众的眼泪,也实在一般。
病重的父亲,海洛因,孝顺的儿子为父亲提供最后的舒适,失落的宗教,拿钱的学生来看老师
上次给我感触有这么深的片子还是差不多快十年前看 时时刻刻 的时候。
90分钟的片子人物很多,表达的东西也很多,一时间要我写出感受也着实太难,豆瓣看了一下最高分的影评,我完全没看懂,高度达不到,文化赤农捂脸飘过。
喜欢父亲的老相好和妻子在病房里和睦嬉笑 喜欢老友在父亲最后的晚餐时候说出的那句 想不到你居然会拒绝松露 喜欢父亲端起酒杯强忍着病痛折磨说为了我的健康 喜欢吸毒妹和父亲在病房里的每一句对话,“年轻的时候总觉得可以马上去死,老了就舍不得了,开始倒数。
” 喜欢父亲和儿子未婚妻说出自己的混乱情史,而完美的未婚妻却冷不丁来了一句,我会和你儿子结婚,但是爱情?
不存在的。
喜欢一群老头老太太在湖边抽叶子吹牛逼 喜欢女儿一直在外面航海冒险说着父亲一直是我的男人,泣不成声,却不守在马上离世父亲的身边 喜欢吸毒女孩讽刺老头说你和我妈有段时间很熟,是指和她睡觉吧 喜欢吸毒女孩最后主动亲吻男主,也主动将他推开,甚至逃避他最后的回眸 喜欢男主最后在飞机上亲吻着完美的未婚妻后眼神迷离悲哀看向窗外 太多台词太多细节,让我无法描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太多,已经缕不明白道不清楚,浪漫不只幸存于爱情,浪漫贯穿每一个悲凉绝望的眼神,遗留在生活里的苟延残喘,绽放于死亡和哀伤的溃烂处。
野蛮入侵。
我喜欢的电影。
2004年3月蛮族入侵晚上终于去附近出名的艺术电影院Renoir看了《蛮族入侵》(barbarian invasion),今年bafta(英国学院奖)和oscar的外语片大热门。
泪满襟。
看这个是正在伦敦出差的一个老朋友的建议:你读历史,看这个一定特有感触。
是的,历史,20世纪的法国哲学,都是日课;他还不知道我照顾了祖父最后的时光,整整9年过去了。
剧中,在伦敦的清教徒资本家(puritanical capitalist)儿子回到蒙特里尔竭尽全力给郁郁寡欢的知识分子父亲一段临终前快乐的时光,朋友、学生、情人齐聚床头,面朝湖水,静对夕阳。
我很惭愧,虽然从了自己的兴趣埋头于这样的偏门学问中,父母需要我承欢膝下时恐无力如剧中的儿子一般散去千金、熨贴打点。
1月的时候,祖母88岁了。
写不下去了。
(3月12日)新浪把这个片子归为动作片,笑晕过去了。
我告诉过那个推荐我看这个片子的朋友:在下心智迟缓,只能单独看英制12A(12岁以上,《指环王之三》即是),15A(如《冷山》)就过于恐怖了。
进了影院,骇然18!
可是因为海洛因场面?
或许是语言隔了一层,但觉是笑中带泪的片子,并没有特别惊骇的场面。
万能的google给出了各个国家对这个片子的分级意见,读之也颇有趣味(canton是瑞士的“省”):certification: denmark:7/germany:12/norway:15/switzerland:14(canton of geneva)/switzerland:14(canton of vaud)/uk:18/usa:r/portugal: m/16/ brazil:16/argentina: 13/finland:k-11/netherlands:16/canada:13+(quebec)另外,人把它归为剧情片/喜剧片genre: drama/comedy出处:http://www.imdb.com/title/tt0338135/http://www.counterpunch.org/madarasz12132003.html我读了这篇影评。
(3月14日)我和制片人朋友提了这部笑中带泪的好片子。
“我宁可没有理解barbarian invasion的乐子,也不愿意象你那么辛苦去读历史。
”(3月17日)
“我们都做过,从分离主义者,独立主义,主权主义,主权暨合作主义者”“我们从存在主义启蒙,到萨特,卡缪,度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拜读马尔库塞变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主义者”“读了索仁尼辛后,想法变了”“情景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结构主义者”“还有什么主义咱们没有膜拜过?
”“愚蠢主义”说句实话 有点没看懂 可能是因为1.25倍速 或许是缺乏年龄与上世纪的背景 抑或是本身就缺少 贾导所说的”跟踪性“异常简单的剧情 主要是由于父亲的绝症 操纵金融市场的儿子于是归来帮忙处理最后的时光 联系医疗资源、买回旧友、情人 获得海洛因每一种复杂的关系 不同的人物组合 像极了我们的平常和而不同 同而不和张口就来的历史典故与法、加文化 ”黄色“外衣下 夹杂调侃关于技术 印象深刻的是:片头 领圣体的部分 白色的饼干 被隔壁病床的领走 一个蒙太奇 白球进洞
一个年迈的将死之人,一个曾经四处风流的知识份子,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以最知识份子的方式面对死亡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
当历史教授父亲在与老友们坐在屋外畅聊各种主义,各种观念,各种观点,甚至包括了对**大革*的评判。
他享受着知识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乐趣,即使他只能坐在轮椅上,但却可以用脑袋游走各地,制造颅内高潮。
这是一个知识份子临死前最好的状态,而这一切的实现来自于他一直看不上的富儿子。
远道而来的儿子为他叫来了一众旧友,为他购买了海洛因来代替咖啡,将他从狭小的医院病房转到了舒适的大房子里。。
即使父子两人有着价值观上巨大的鸿沟,父亲对儿子不读书只赚钱的生活方式嗤之以鼻,这是一个知识份子文化人常见的清高姿态,但他生命最后的安逸却也是儿子用金钱换来的,否则他只能在狭小的病房里喃喃自语,郁郁寡欢。
在他眼中,这是一个野蛮入侵的时代,是吞噬文明,蚕食精神的时代。
可这种入侵也让他通过海洛因减轻了痛苦,通过金钱让自己心情舒畅,坦然面对死亡。
电视里的911画面,街头的外国毒品帮派,生命的最后与妻子和情人们的共处一室,野蛮入侵带来了隔阂也带来了融合,带来了堕落也带来了新生。
你鄙视这一切,你也被这一切所影响,甚至不自知的享受这一切。
父亲最后握着儿子的手赴死,这也是文明与野蛮的和解,所以他才能如此平静安详的结束生命。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
我想,他所意指的绝不仅仅是纳粹,甚至主要不是纳粹,而是制造了无数流放、杀害和对主权国家的粗暴践踏的前苏联。
与此对应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的一句话:纳粹作为对英美原则的最后一次浪漫主义的抵抗,其最终失败之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从此实现了全球的统治。
我不是说因为王先生没有父兄在纳粹铁蹄之下丧生,因此他才能有足够置身事外的心态来这般谈论过去的历史,这样的谈论似乎对纳粹不无赞美,不,不是这样。
其实王先生同米兰昆德拉所要表达的,无论是对纳粹的控诉还是看似赞美的感叹,其实是几近相同的意思。
那就是: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历史车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滚滚推进,一方面我们诚然不会怀疑——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
而这种与文明演进相对抗的理想或者说价值尺度,通常就被称为野蛮。
也许911事件表明,英美原则尚未完全实现它的统治,但是,正如《野蛮人入侵》中莱米教授所说的,不用说二次世界大战,就算是相比起发生同样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来说,911事件也实在算不得什么,尽管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可是这个可怜的伤亡数字只会比对希特勒的仇恨消逝得更快。
可是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导演Denys Arcand却作出了一次不能忽视的努力,一次力图想要挽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缅怀什么的努力。
商业成功的儿子塞巴斯蒂安无疑是文明世界的代言人,他的月薪要超过其父的年薪,并且比他有钱更重要的是,他深谙钱的法则,他能够用他的钱去换得他所要的那些东西。
在《野蛮人入侵》一剧的前半部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如何按照他的原则(钱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他的父亲争取了高级的病房、解除痛苦的海洛因、高科技的医疗手段,也为自己找回了笔记本电脑,等等,甚至,他用钱收买父亲的学生的人情,以使得父亲获得慰藉。
看上去真的如同我的一位朋友看完所感叹的:有钱就是好!
的确,即便是面对欧洲傲慢的法兰西人塞巴斯蒂安的原则还是毫无例外地奏效,如此说来,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纵然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金钱法则运作的,他所有行为的目的却正是金钱法则的反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诚然身患绝症的莱米教授是顽固不化的,他在奉行他的做人原则的时候十分地迂腐,可是他的儿子却丝毫不顽固,对父亲尽孝和对世俗世界行贿二者并行不悖,这一点表明塞巴斯蒂安并不曾背弃父亲的原则,只是,按照通常的话说,他比较识时务,或者刻薄一点地说:比较现实主义一些。
但是,塞巴斯蒂安并非自己很明了这一点,他也许本来是在理智上拒绝承认这一点的。
他觉得他有自己的原则,而对此他的父亲是一无所知的。
在片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打手机,虽然不是一种炫耀,但却毫无疑义地伸张着自己的原则:效率是资本的内在要求,一个电话,那就是上百万的生意。
在救护车里,时日无多的父亲就这样望着儿子,儿子也望了望父亲,神情微妙,但是他不曾停止打手机,为什么要停止呢?
在影片的开头,儿子看不到其中的理由。
由此可见当笔记本电脑丢失后儿子同父亲的争吵也就可想而知了——儿子本来是用这种高科技手段来让父亲见到他远方的女儿,这在儿子看来诚然是一种照顾,而父亲却对笔记本电脑的被窃毫不挂怀。
这令我想起王先生的另一句话,他说当有人看到他打手机,就取笑说你享用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却还要一个劲地批判现代文明。
剧中亦然,父亲的几乎一切待遇,全都是儿子的金钱堆砌出来的,可是父亲却要蔑视给他带来福利的金钱。
这难道不可笑么?
这的确不可笑。
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作客,由于相距甚远,而由于时间过晚而错过了末班公车,我若是坚持要回家就必须付出我所承受不起高昂的出租车费。
于是朋友开玩笑说:知道钱的好处了吧?
若是你足够有钱,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去自由,这表明为了你的朋友(朋友是你的原则)钱也是好东西,你就不要批判了吧。
这样玩笑般的责难只有貌似无可辩驳的道理,其实是不经一驳的。
我这样回答他:你说我为什么要叫出租车回家呢?
为了速度,只能是为了速度,而速度意味着效率(因为我们明天都必须更有效率的工作)。
由此可见,这乃是资本原则所规定的。
为了见朋友我非要追求速度吗?
这只要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
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或是别的谁,若是要探望他的朋友,他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上路,一路跋山涉水(顺便留下了无数诗篇),一路抒发着想念的心情、等待的焦灼以及即将见到的期盼等等,然后三个月后,他到了,可是朋友在吗?
对不起,古代通讯不便,朋友碰巧还外出了!
于是诗人在别人门后留字一首(那时候管这叫风雅,没有七不规范束缚,也不需要交罚款),名曰寻人不遇,满怀惆怅地又花三个月回老家去了……还有一位老兄更绝,他就在快到的时候忽然掉头走了,说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这要是搁在现在,绝非是境界高,而是脑压高的结果吧?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发问道:为什么高速公路上到处是如猎鹰窥探猎物一般等待超车机会的车辆呢?
他们急急忙忙地到底要干什么?
那些史诗中游手好闲的好汉们都到哪里去了?
而伯爵夫人为了一夜风流需要设计那么多繁复的调情过程,可是现代人却只知道迫不及待地叫喊:来吧!
来上我吧!
直奔主题吧!
……所以就让我们承认吧,迫使我遵从资本原则的通常是资本原则本身,只有在医疗和教育等这些关系到终极关怀的事业上,尚且还存留着一点点的人味。
回到影片来。
不久,当儿子尚未开始赞同父亲,父亲首先开始注视儿子了。
这不奇怪,父亲始终关注儿子,他同儿子的对抗源自这种关注本身,而非其它。
因而当父亲感受到儿子的孝心,他不难抬头看见儿子的优越,这同许多的父亲并无不同。
同样是在救护车上,有一次莱米教授在塞巴斯蒂安挂了手机之后不无疑惑地问:你到底在做些什么?
儿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了父亲的问题,于是父亲接着问:那么你很在行罗?
儿子挺起胸膛回答说:足够在行。
父亲闻言哈哈大笑了。
这段简单的父子对话,若是你不留心细想,也许真的会仅仅以为是父亲向儿子妥协了,可是事实上,正好相反,那是儿子开始认同父亲的开端。
因为正是在父亲包含宽慰、自豪和谅解等等复杂心绪的大笑声中,儿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儿子迟疑的笑容诠释了他内心悄然的顿悟:原来父亲的肯定是如此的重要,自己多年来的奋斗累积的金钱并没能带来这样的满足(资本只会要求自身无限地增值而已),而父亲的和解却让做儿子的自己竟然莫名地快乐了——他在此前诚然不完全明了自己的尽孝行为不仅仅是利他的(因而是违背资本的利己原则的),而且是成全自己的(真正的人的行为)。
于是,后来接近片尾的那个小插曲就明白无误了。
坐在篝火面前的塞巴斯蒂安刚刚接起手机,旁边的女孩娜塔莎却一把抢过来扔进了火堆里。
塞巴斯蒂安先是一怔,然后望着娜塔莎淘气而快乐的脸庞,他也笑了。
他没有像丢失笔记本电脑时那样咆哮说:“那里面有我几十宗大生意!
”相反,他只是笑着问娜塔莎:“你觉得这样很好玩么?
”两个年轻人在篝火面前像孩子一样嬉闹,却令坐在荧屏前的我怦然心动。
如果是我,我会趁此一把揽过女孩的肩头,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到底也没有。
作为莱米教授好朋友的女儿,娜塔莎是剧中的另一个重点,虽然篇幅不如主角那么大,但是在逻辑上同等重要。
因为她和塞巴斯蒂安代表了年轻人对待原则交替的两种最典型的态度:塞巴斯蒂安是力图遵循新原则的一类,当然他是这一类中颇为成功的(绝不是作为人的成功,而是作为人格化资本的成功),很多人也想依附资本原则,但是不那么成功而已;而娜塔莎则是代表了消极逃避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新原则,但是也无法融入其中,因此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边缘化。
边缘化是对原则自身纯粹的否定,而并不建立任何新的原则,他们的灵魂早已游离出世界之外,而他们的肉身却不得不受着新原则的制约(这是谁都无法逃脱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是最正确的),他们用可能的一切方式破坏规则,吸毒、滥交,这些方式毫无疑问都是自杀性的,丝毫也不成全他们自己(他们都是潜在的或者庸俗的911事件制造者),对那些不谙规则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比较清醒,但是事实上他们迟早完全麻木,因为他们在抹杀自己的生命。
这是两种典型,而我们更多的人则是这两种典型之间的摇摆者,当我们加薪或者升职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在享受规则,当我们受挫我们便难免自暴自弃,当然,最后,在发完牢骚之后,我们全都按照马克思的铁则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小资了。
小资就是身处资本原则之中,依靠资本原则建立自身,然而又因为占有的资本份额(社会权力)较少而常常受挫,自身的个性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
他们的个性同原则融合最好的时候是第三等级上升的阶段,那时候世界的舞台是同样属于他们的,而当二战结束,资本一统天下,他们的好日子便过去了。
因此小资的基本情调就是怀旧和感伤。
在字典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唯美主义到浪漫主义,所有小资艺术样式后面都标有“颓废主义”的解释,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多少有些偏差,浪漫主义不是同理想连在一起的么?
唯美主义追求纯粹的美也是颓废么?
答案是:是的,都是颓废的。
不仅因为面对全球化的新原则,那一切都是反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它们颓废不是为了肯定当下的原则,而只是说,它们埋头沉浸于过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情绪之中,是并非积极的,在当代,唯有马克思是最积极的,因而按照萨特的话来说,是“不可超越的”。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
娜塔莎几乎是一个人类的废品,当她带着神经质的眼神出场的时候,我活脱脱看到了一个垮掉一代的翻本。
他们是时代的痛觉神经,我说过,无一例外有着神经质的眼神。
可是几乎是同时我察觉到她的美丽,第一个眼神就令我爱上了她,我相信她已经知道了她所面对的塞巴斯蒂安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同时代人,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许不会需要那么多周折。
塞巴斯蒂安说我委托你买海洛因给我的父亲,我自己不懂这个,你来。
娜塔莎说:可是你不能信任我,因为不能信任一个吸毒的人。
塞巴斯蒂安当时其实没有很明白(在规则之外的事情他总显得没有那么警醒,他的嗅觉全都放到股票行情之类的事情上面去了,难怪他父亲说他其实什么也不懂)。
其实娜塔莎洞悉了塞巴斯蒂安,因为她不遵循资本原则,当一个人跳出功利法则,看事情总是会更明白一些;但是同时她也清楚自己,她的肉身受到生理制约(毒品的制约和衣食住行、简言之日用商品的制约),她常常不能按照她所洞悉的心灵法则办事。
于是,她对老莱米说:我不能按照契约办事。
老莱米为了一种潜意识里的救赎而对娜塔莎说:你要照顾我到最后,言下之意我没有放弃你就不能放弃。
可是娜塔莎说我不能,我做不到,她心里清楚她的世界就是否定一切规则,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人情的。
当然,最后她同母亲的和解(那一个悲伤的拥抱)还是表明,老莱米多少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成功很有限,因为导演没有安排她和塞巴斯蒂安实现他们的爱情(最后的Kiss证明了他们毫无疑问的爱情)。
原因早就已经宣布过了,娜塔莎在吸毒过量的晕眩状态中对塞巴斯蒂安说:你是个完美的男人,可是我从一开始就不好了。
塞巴斯蒂安诚然不是完美的,因为他所熟悉的原则不能实现他同娜塔沙的爱情,或者说罪责不在他,也不在导演,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不会成就那样的爱情。
导演最后的安排是巧妙的,他安排娜塔莎给老莱米注射药物结束了老人痛苦残留的生命,而老人则以另一种方式安排了她的结局:老人通过儿子将他当年同情人风流快活的公寓交给了娜塔莎,娜塔莎可以在这个四壁砌满书本的房间里度过此后的人生,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少许脱离了物质的束缚吧。
可是,老人纵然能通过儿子将公寓留给娜塔莎,但是他却不能通过公寓将儿子也留给她,要知道老莱米说过,那满满一房间的书,塞巴斯蒂安一本也没有读过。
因此,在那个挣扎一般的吻之中,娜塔莎挣扎一般地推开了塞巴斯蒂安,将他推回到他那早就不相信爱情了的未婚妻身边,推回到这个金钱法则统治的世界,甚至躲在窗子背后没有接受塞巴斯蒂安那多少有些怅然若失的回眸——那个回眸一直伴随他上了飞机飞向他原来的世界,哦,让我们咏叹吧!
那个多么小资的回眸呵。
可是,这是爱他的最好的方式么?
究竟是将他留在一无所有的自己身边,还是将他推回到他能拥有许多却唯独不能拥有她的爱的资本法则的世界呢?
这个问题导演是回答了,虽然也许这不是这个剧情本身唯一允许的回答,不是一个个案的最好回答,但是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回答,也是最普遍的回答。
只不过,我们时刻要记得,当我们说这个回答真实而且普遍的时候,丝毫不等于我们就此认同了这个回答,丝毫不等于我们将这个回答视为好的回答。
同样,当我们不嫌残酷和非人道地稍稍忘却了集中营和双子大厦的死难者,而对那些被我们的文明世界日益抛在身后的所谓野蛮人的方式给予深刻同情的时候,也丝毫不等于我们愿意像天真无助的小资那样去怀旧和惆怅。
我们走在文明的道路上,身处历史极端之一度,纵然没有被给予更多选择,可是自始至终我们也绝不放弃选择的自由,因为那样的自由是真正属人的。
老莱米临终拥抱他的儿子,他问你知道其实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
塞巴斯蒂安一如既往地懵懂,老人告诉他说:我希望有一个像你那样好的孙子(老人最后称呼塞巴斯蒂安为“野蛮人的王子”)。
这一次,塞巴斯蒂安立刻就明白了。
像你一样好的孙子,是的,那也许意味着一个尚未消逝并且可能永远延续下去的野蛮人的理想。
19年第四部电影。
在蔡澜的书里看到的,鉴于蔡澜的风格是活的精彩的人,于是也相信他推荐的电影也不错。
讲的是一位身患绝症的父亲,如何在家人及朋友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的最后时光的故事。
父亲年少时的花心,对女人的痴迷,导致子女的疏远,在最后的时光里,儿女依然尽了最大努力去原谅去陪伴他走完这段路,朋友们也各自放下自己的生活赶来陪他走完这段仅有的时光。
老头最后是用海洛因自杀的,不痛苦很温暖。
或许人的一生本就短暂,匆匆几十年,该以最大的热情去感受去拥抱上天赋予我们的一切,包括不完美的出身,不富裕的家庭,不太温暖的亲情,甚至不忠贞的爱人和时而隐形时而出现的朋友,他们都已尽力陪我走过每一段人生旅程。
结尾处也不知道为啥哭的稀里哗啦,也或许是被人类割舍不断的亲情和真挚的友情感动了吧。
另外为啥叫野蛮入侵呢?
没明白,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局限性。
评分有点低,我给5颗星。
“我们都做过,从分离主义者,独立主义,主权主义,主权暨合作主义者”“我们从存在主义启蒙,到萨特,卡缪,度过法农后变成反殖民主义者”“拜读马尔库塞变成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主义者”“读了索尔仁尼琴后,想法变了”“情景主义者”,“女权主义者”,“结构主义者”导演拍到这里,谁野蛮,谁优雅,不是一目了然吗?
湖墅聚会,老文青们抽着叶子满脸荡漾着临死前的欣快感如数家珍一个个的“主义”,全体嗨翻了……儿子代表的资本主义在这一刻低下了高贵的头,全身心的为这些废物们服务。
爸爸的遗嘱:我的愿望就是你能再生一个像你一样的儿子。
很多人评论说这是父子和解了好温馨,好感动,和解个屁,爸爸就是想孙子这一辈好好赚钱,赚够了钱养活爷爷辈这样的文青们继续畅谈各种无用的主义,他们怕魁北克乱成一锅粥的医疗系统吗?
他们连自杀都不含糊,还怕医院?
他们怕的是不能死的尽兴。
老头子一辈子女人不断,道德败坏吗?
老头子身边的女人哪一个是权钱交易来的,哪一个是强迫来的?
抛弃家庭?
原配早就离婚了,而且是心甘情愿第一个来照顾老头子的,只有离婚,他们才能保持平等的关系。
萨特和波伏娃一辈子没结婚,各有各的,又算什么?
老头子疏于子女教育了吗?
儿子生病换尿布一个没少,每个月都打电话给学校关心他的学习,他能在劳埃德银行,老头子就算不是居功至伟,起码没阻止过他追逐理想吧,评价是另一回事。
女儿成了自然探险家,多美多自由。
女主娜塔莎为什么在得到了那个象征文青圣地的公寓之后毅然决然的推开给他房产的儿子呢?
自由建筑于金钱,但绝不会被金钱收买,金钱帮助人类实现”诗意的栖居“,但人类永远不会被金钱奴役。
优雅的东西很稀少,很脆弱,但是敢于死,死亡对于优雅来说是个仪式,增其光熠其彩,并不会贬损分毫。
娜塔莎得到公寓分明是接续薪火,衣钵相传,懂得人都懂,不懂的人就该手机被扔火里。
儿子那个未婚妻在飞机上温情脉脉的低语:我爱你。
还不够恶心吗,全心全意的委身于金钱,连儿子都没脸看,别过脸去。
拉动消费的原理,不就是有人负责把有钱人的钱收集起来,分给没钱的人,没钱的人有了钱去买有钱人工厂生产的物资,去玩有钱人工作室设计的游戏。
老头子们辛苦上学,凭本事考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凭本事聘任到一流大学教历史,教育系统才能收学费,搞学术,这哪里有错?
没有他儿子的成功都白扯……
112分钟版。贪心地东拉西扯,塞满自我陶醉的粗俗小聪明,同样是家庭弥合与资本主义全球化双重主题,《夏日时光》要轻巧得多。
不好看的片
从头矫情到尾。。哈哈
简洁幽默有力 1,海洛因+安乐死的临终旅程 是真正的人文关怀。2,学文史的这帮神棍vs金融航海的子辈=空想社会主义vs双猫社会主义。3,法语文化圈对生命对sex态度果然与众不同够open 当然遇到彼此认同者是幸福。4,其实父母子女根本就是仇敌的关系 生物性决定 过了哺乳期应分离
一般般
couldn't finish it. ughhh
才认识francoise hardy,居然片尾曲就来了
没钱就算了吧~
我一直以为加拿大人都是讲英语的,没想到法语在加拿大也占有一部分比重。片尾很感动,死亡固然悲伤,在人生的最后时光还有家人和朋友的陪伴,欢声笑语过后,安静没有痛苦的告别也是一直幸福。
112分钟版。勉强两分。看睡了两次。题目所说的“野蛮入侵”,由片中路人&龙套角色破题就是中东为代表(片中还涉及了华人)的异乡人以911或贩毒的方式进入北美,但这个主题跟电影主线没啥关系啊?闹僵的父子因教授父亲病重而重逢,儿子出钱出力,跟老爹好的就医坏境,拉来故交学生作陪,主线基本是个亲情和解、与往事干杯的治愈套路,但剧本节奏始终都有种莫名其妙的跳跃感——老爹最后要安乐死就直接在朋友别墅打针,你们加拿大没有法律么?刻画人物也很随意,老妈跟儿子聊了几句,儿子就开始撒钱伺候老爹,像老爹的学生里有个不肯拿钱的,给她一个镜头后这人就消失了,工会和警察这些角色也是蓦然出现又突兀消失;老爹讲述左派过往之类也都是最后落在黄色笑话上,看上去像是知天命的豁达,但这跟野蛮入侵或亲情和解的主题都是极生硬的嫁接
迷人的知识分子式电影。一个将死之人,一群对现世生活暗淡无力的朋友,在生死之交,掉掉政治经济文化史的书袋,顺便称赞几句中国的文革(后面继而提到戈达尔,还真是他那学来的=。=),温情、节制。跟那一代人比,金元天才的儿子无疑是野蛮人,而电影好就好在,那仿佛也没什么不好。
有钱~才有孝顺,才有安乐死呵呵
野蛮人到底是谁?是暴力侵略者,还是嬉皮生活者?
全程都在我知道这里大概是个啥样的梗但由于素养不够又不清楚具体是啥梗的郁闷中直到结束
喜欢几处:黄昏时分,父亲坐在轮椅上看着波光粼粼的湖面,儿子坐在后面不远处木椅的边缘。父亲回头微笑,儿子低头,苦笑,父亲表情微妙的变化。转头湖水依旧,却顿生失落;后来女儿的录像里,说在外出海不能回来见他最后一面是因为他遗传给了她热爱生命的个性,自己是父母的奇迹;最后房间里的书。
今天父亲节,刚好轮到这部,好有机缘,想老爸了。(ps:博学的时候连耍流氓都那么明目张胆自圆其说)
给这部电影加分的都是文本之外的东西,而文本之外的评价都是主观评价。
《野蛮入侵》看似一场生死伦理的亲情演绎,却也是一次野蛮和文明的短兵相接,价值碰撞怒目中,政治文化谈笑间,最后亲情得到和解,思想得以交汇。人文历史的价值在大的层面上是对文明的保留,小的层面上是用热爱生活的酒神精神感染身边人,病榻之侧老婆和两位情妇共同朗诵诗句是“齐人之福”,“爱与不爱”是流行歌曲道德观的教唆,和护士讨论宗教原教旨主义的虚伪,聊《古拉格群岛》和“性解放”,弥留之际是电影镜头里女明星一对美腿,夫复何求。有911,有中国十年…
究竟谁是野蛮人?草草看完这部片子,我觉得我没有答案。用温情包裹意识形态的争端,实际上反而说明了嬉皮士们的荒谬之处。反正我不选择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