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东京

Lost in Translation,爱情,不用翻译(台),迷语东京

主演:斯嘉丽·约翰逊,比尔·默瑞,吉奥瓦尼·瑞比西,竹下明子,安娜·法瑞丝,凯瑟琳·兰伯特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日本语言:英语,日语,德语,法语年份:2003

《迷失东京》剧照

迷失东京 剧照 NO.1迷失东京 剧照 NO.2迷失东京 剧照 NO.3迷失东京 剧照 NO.4迷失东京 剧照 NO.5迷失东京 剧照 NO.6迷失东京 剧照 NO.13迷失东京 剧照 NO.14迷失东京 剧照 NO.15迷失东京 剧照 NO.16迷失东京 剧照 NO.17迷失东京 剧照 NO.18迷失东京 剧照 NO.19迷失东京 剧照 NO.20

《迷失东京》剧情介绍

迷失东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切源自于无处不在的寂寞。当寂寞蔓延到头顶无法呼吸,过气电视明星鲍勃·哈里斯(比尔·默瑞 Bill Murray 饰),已为人妻的夏洛特(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饰),年轻貌美的电影女演员凯莉(安娜·法瑞丝 Anna Faris 饰)在机缘巧合下在东京相遇。在这个不是故乡的陌生城市里,他们在豪华旅馆邂逅,不约而同的失眠,互相 陪伴,生活一方面仿佛变的缤纷起来,另一面却逐渐走向迷失,过气明星和为人妻的夏洛特能迎接他们二人思想和关系变化的挑战吗?冲破迷失或者身陷其中,让我们一起找寻答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德黑兰禁忌异形庇护所第二季一念向北美丽的灾难完美陌生人追球摇摆吉普赛隐天子之大话江湖豆花依旧笑春风心中的杀手损友的美好时代爱情进化论玩物命悬一线鬼屋大电影鸟!鸟!鸟!养敌为患恶魔之椅重新开始鹅绒雪周末情侣狐妖小红娘·月红篇我仍然相信光速蒙面侠21碧昂丝:新生与超越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第四季黑塔利亚第5季坏牧人天师斗僵尸天才小提琴家

《迷失东京》长篇影评

 1 ) 逃离孤独

我逃离了我的房间,逃不出这座城市。

我逃离了这座城市,逃不出这个国家。

我逃离了这个国家,逃不出这座星球。

我逃离了这座星球,逃不出整个宇宙。

我逃离了整个宇宙,逃不出自己孤独。

我迷离中和你相遇,我才得到暂时安宁。

 2 ) 生命的狭船——记《迷失东京》

第一次听说《lost in translation》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那位波兰女作家的小说。

我在英文阅读赏析课上知道这本书,书名叫做Lost In Translation,主要是写五十年代波兰犹太后裔在美国成长时候所遇到的文化冲击。

那本书写得相当之好,青春期的困惑、叛逆和文化碰撞结合之后的感觉让我一口气看完讲义上节选的三个章节,可惜后来一直没有找到原著,现在连这位波兰女作家的名字都忘记了——波兰人的名字一贯难记。

后来才知道,这个lost in translation,是lost在东京,导演是索菲娅•科波拉。

《教父3》里面和堂兄鬼混的那个大嘴唇女演员。

因为该女孩儿出现在一群俊男美女当中实在是很不协调,我对于文森特•柯里安一直没什么好感,总认为他在利用他的堂妹,骗她上床而获取第三代教父的权势——这样一想,《教父3》里面那段“禁忌的美好爱情”,就变得有点恶心。

而这片子却令我有点惊艳,尤其是知道拍摄只用了27天就完成之后。

据说因为拍摄时间的短暂,索菲亚没有办法准备充足的灯光。

如果这是事实,那么我不得不佩服摄影师的巧妙构思。

也许这就叫无心插柳柳成荫?

影片中的灯光十分柔和,在酒店和PUB的时候尤其昏暗,或者说,暧昧。

整个片子的基调就这么定下来了,一切都是模糊而不明确的,索菲亚科波拉用“暧昧”二字贯穿始终,将一切故事蕴含在一种若有若无的气氛里。

个人而言,对于带有艺术气质的商业片,我十分痛恨大量的手摇镜头。

类似《寻枪》,影片看完后我头都晕了。

而这部影片则多用固定镜头。

我也不喜欢长镜头,这片子也并没有很多长得乏味的长镜头。

或者说这是索菲亚•科波拉女性导演的一种特点,她对于艺术片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尖锐,用复杂多变而且前卫的摄影手法来表现,她的野心十分柔和而且含蓄,类似本片的灯光。

当某件事降临的时候,结局会通向何处,都是不明确的。

我们面前有无数条充满可能性的道路存在,在昏暗中隐现。

然而影片那种昏暗的光线,又给影片中人增加了一些模糊的距离感,仿佛是一片浮华背后的孤独与寂寞。

同样,这也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我觉得这影片讲述的主题是迷惘。

Lost in translation,并不是“翻译”,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西域生番有云:you are my soul mate——你是我的灵魂伴侣。

我华夏著名杂志《知音》有云:心灵的港湾。

说的正是本片中表现出来的那部分缺失。

不知道是不是英国人那种含蓄的美德在二十一世纪最终得以提倡并且发扬光大?

有时,有片刻的忧伤喜悦迷惑欢乐,想要急切地寻找一个人来与自己分享的时候,别人却转过头去——这是个现代化的社会,如果你只想“分享片刻的感动”,最好免开尊口,各人衣饭才是要紧“正经事”。

于是影片中人都沉默地闭上嘴巴,将彼此的谈话都固定在日常的鸡毛蒜皮上。

所以,男女主人公短暂的心灵交流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部影片的迷失无处不在。

男主人公鲍勃•哈利斯在东京拍摄三得利威士忌广告,该幕剧本名字就叫作lost in translation,所以我们不妨将此看成是影片的一个浓缩。

日本翻译夹在他和导演之间,让他对翻译感到迷失,陌生的日语叽里咕噜啰里啰唆噼里啪啦滚将出来,主人公的脸上有些迷茫,有些警惕,最多的,还是有些尴尬。

这种复杂的情绪在这个长着一脸苦相的中年男人脸上炒成一盘大杂烩,最终端上了一道名为“有苦说不出”的菜肴。

同样,被环绕在一脸漠然的剧组人员当中,在一次一次的“Cut”中,他的烦闷和抑郁从全身每一个毛孔渗透出来,充斥着屏幕并且强烈地传递给我们。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他的台词仍然是轻松愉快,表演仍然要微笑并且绅士: “让轻松的时间,变成三得利时间!

” 然而另一方面,说相同语言的人也在迷失着。

新婚的夏洛特被丈夫(《老友记》里菲比的神经质弟弟)一个人扔在东京。

貌似有工作狂的丈夫一边收拾摄影器材一边唠叨着工作时候的鸡毛蒜皮,夏洛特一脸漠然地看着自己的围巾,突兀地插入了丈夫关于工作不顺的谈话: “你不觉得这太长了?

” 丈夫一脸茫然地回头,带着一种发愣的表情回答:“我也不知道。

我不是叫你别抽烟了吗?

” “我又抽不多。

” “这对你的健康不好。

” “以后戒。

” 以上这些完全属于废话。

如果说鲍勃已近中年的婚姻生活中出现这样的对白丝毫不令人感到奇怪,而这对新婚夫妇却看起来是相处在两个不同的时空中,对于彼此的沟通,just lost in translation。

鲍勃的婚姻关系同样也是充满问题。

妻子日复一日发给他传真,上面的内容却无聊地可怕。

他刚刚抵达东京的酒店,妻子就紧追不舍地发来传真,说他忘记了儿子的生日,不过他(儿子)应该会理解。

鲍勃脸上出现一种无可奈何的麻木感。

既然儿子“会理解”,那么又为什么非要用传真通知丈夫?

这些穷追不舍的传真同样传达了妻子对于与丈夫交流的渴望与迫切,我甚至认为,影片中没有出现过的哈利斯太太,正是另一个夏洛特的镜像——对于自己忙于工作转身而去的丈夫,对于与丈夫交流的迫切,甚至自己伴侣的出轨隐喻,都完全相同。

所以在这种意义上,鲍勃仍然对妻子的“罗唆烦人”负有责任。

只是,这对夫妻的问题,应该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彼此都孤寂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渴望着对方打开心扉,却只能停留在关于鸡毛蒜皮的日常生活这种表层谈话中——just lost in translation。

夫妻之间的感情问题毕竟只是个人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而当夏洛特向外界寻求帮助,打电话给好友莫兰的时候,对方的口气虽然不见得不耐烦,但应付了事也是显而易见的。

“东京如何?

”(对于蜜月时期的新婚夫妇问这句话算是客套) “很棒。

我去了一个寺庙,里面有些和尚在念经。

我觉得很空虚……我也不知道,我甚至拜了一下佛祖……还有乔万尼(我忘记丈夫的名字了,姑且用真名代替)那些护发素什么的,我觉得我不知道嫁给什么人了……” “你总会知道的。

稍等一下……” “好。

” “对不起,你刚才说什么来着?

” “没什么,我再打电话给你吧。

” 这位朋友很明显地传送出“I’m busy”的信号,就算夏洛特的声音很明显地带着哭腔。

向友人倾诉心事应该是一种很好的选择,然而夏洛特刚刚试图打开心灵的时候那扇大门就在面前关了起来。

于是她选择“识趣”。

另一种正常的倾诉的渠道同样——just lost in translation。

这是两个异乡的游魂,在繁华的东京街头和汹涌的人潮中感到自己的灵魂不知在何处,自己的脚步不知归往何处。

一切正常的渠道都被关闭,触身所及都是漠然和无视。

夏洛特在东京东游西逛,而没有什么东西能让她感到有趣或者新鲜;给鲍勃安排的妓女让他无所适从,脱衣舞秀让他一脸厌倦——或者说,在心灵无所归属的情况下,一切正常的外部刺激都无法让他们满足,“食不知味”。

在正常渠道无法正常运作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想要通过非正常渠道发泄的欲望从心底钻出来。

就像下五子棋的时候没棋可走就要“冲”,或者如同王二老大哥把笔往桌子上一摔,对办公室里的人一声大吼:“开party!

” 影片的前半部分充满灵气与天才,大约三分之一之后就让我觉得有些无聊。

虽然索非亚科波拉把这场婚外情诠释地那么美好那么伤感,然而婚外情的特色仍是唯一的,这就不免有些俗套:两个人彼此充满着新鲜的好奇,接触到灵魂深处的谈话,彼此的温暖,狂欢,烂醉……这两个人最终找到了soul mate或者“心灵的港湾”。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影片的男女主人公,一个正由青年步入中年(结婚代表一个分界线),一个正在由中年步入老年。

都处在一种一切都貌似已经安排好注定好,但自己仍然蠢蠢欲动有些不甘心就此一生的年龄。

这个时候人的性格是多变的,复杂的,需要大量的安慰关怀等等一系列温情泛滥的东西。

他们彼此的相遇和相恋在这个意义上有了一些象征意义。

酒店响起火警的那一幕就有导演的这种暗示。

两人在酒店外衣冠不整地相遇——酒店象征着体制内的现实世界,而衣冠不整地相遇象征着彼此短暂的出轨。

而他们最终又回到酒店里,继续未完的睡梦。

这个暗示很快就变成了现实,两人在东京街头茫茫人潮中分手,没有多余的对白,“hey you!”,然后就是“goodbye”,在屏幕正中央旁若无人地紧紧相拥,人群行色匆忙——世界仍然继续运转,他们也将重归彼此的生活轨道。

虽然我对影片后三分之二的内容始终觉得不喜欢,尤其是对于乔万尼那个风骚的红颜知己总觉得刻意,但最后的那个拥抱仍然让我无比感动——我们相逢在生命的狭船,天明就将登岸,彼此去向不同的方向。

 3 ) 美国人在东京

一 来自美国的恶意不知道日本人看了这部电 影会作何感想,男主(刚看完我也没记住名字),初到东京就在电梯里“鹤立鸡群”,洗澡的时候,把淋浴头拔到最高还得 蹲下去点,将小日本衬托的无比短小。

地上打滚的“尤物”神经病似得, 红灯区频现。

让人禁不住想问问这导演到底是何“居心”?

二 文不对题我们学校今年研究僧复试时的作文题目就是 Lost in Translation。

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存在无法克服的gap。

而电影中真正涉及到语言翻译问题的就只有拍广告时的那么几句。

日本人说了一大堆,女翻译就给翻了几个词·儿。

我不懂日语,不了解日语的结构,至于女翻译翻得对不对,无从判断。

还有就是说日本人习惯把“R”发成“L”的音,但这个不属于翻译问题。

三 精神出轨一个,肉体出轨一个一个是使君有夫,一个是罗敷有妇,但为了给男主女主的爱情找借口, 电影一开始原本的夫妻关系就有“不详”的苗头。

一个是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一个是初入围城的“萝莉”,于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大叔配萝莉的剧情就上演了。

私以为女主觉得婚姻不幸完全是自找的,闲出来的。

而为了让两个人的暧昧显得纯洁,居然安排酒吧的驻唱跟男主滚了床单,啧啧,真是剑走偏锋。

男主在婚姻中精神肉体双双出轨。

真不知道这样的婚姻观到底有什么可说的?

一部无聊的电影,我也竟然无聊的看完了。

 4 ) 始于微笑,止于拥抱

寂寞的冷色调;共枕一床,究竟是有着多大的坚定才会不越界,两个人熟睡在东京的夜色里,就该明白,爱就是这样的,爱就是克制;整个片斯嘉丽的美丽和哀愁是支撑点,那一头假发,可真是好看;我们都懂,当我们没有什么事做,寄托放在另一个人身上时,多半都会失去自我,太闲了,总会出差错的;片子可看,一次看不完的电影就留两次看…结局亮点,我们在茫茫人海中相遇,那就在人海中分开…

 5 ) 迷失的人还会再迷失 旧文

迷失的人还会再迷失,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

一座城,总有一种撩动人心弦的东西,或许单单因为遥不可及的缘故,就这么简单。

迷失东京,一座陌生的城市中两个寂寞人的故事。

而我想说的不是他们如出一辙的寂寞,而是陌生。

与生俱来的陌生感,会产生被隔离在外的错觉。

东京,除了电影之外,一无所知。

直到有一天,我知道了H君住在东京后,似乎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亲近感。

年少时期的懵懂情绪与那些不知愁滋味的青春日子,像极了珍藏已久,一本厚厚的心爱之书,依然散发着令人着迷的气息。

这似乎就是时间的力量,把人心的薄膜一层层温柔地剥离下去,依稀回到从前,上课时心猿意马的想些少年心事,关于他好看的眼睛,乌黑的发,以及神采奕奕的神情。

有人走来,有人离去。

去则存,留则忘。

马达走了。

很多人都在揣测他从高空坠落的原因,多数选择他是自杀,有人说和他吸食毒品有关。

我并不是他的影迷,只是在多年前,知道有这么个人存在,不红,吸毒,拍了一部自己经历的电影,把那些伤口拨开,展现给别人看。

是绝望,还是别的什么。

总之,我们看到了那些痛楚。

不要猜测别人是怎么想的,因为你不是他。

而我们往往都用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他们身上,似乎都感同身受,其实我们只不过只能解读自己的人生罢了,能做到这一点已不容易。

已是盛夏,而我似乎感觉到了秋的萧瑟,刮风的天气到更像提前进入下一季。

周末,我带了2台胶片机外出,4A105和AE1。

当我站在十字路口,向着VIKING旧居对焦时,无意间也成为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

一个头发凌乱,穿着绿色棉布裙子,脖子上不知挂了多少东西的东方女人,拿着一台老古董的相机,专心致志的低头拍照,这的确容易引人注意。

最终,我对他报以一笑。

陌生人之间,除了这平淡的一笑,我们擦肩而过,继续走自己的路,看风景。

还遇见一老头和我谈论相机,我为他拍了一张照片,希望这次不会再像OSLO经历的,最终没有为那对双胞胎老太太留下任何影像。

在我给AE1上卷时,遇见一对美女,看我笨手笨脚的摆弄相机,以为出了什么状况,过来帮忙,其中一位是正经的摄影师。

我尴尬的对他们说,我脖子上挂的东西太多,要一样一样卸下来再说。

拍照的过程是忙乱而愉快的,虽然笨手笨脚,但也拍到了一些美丽的风景,只是这一次,希望要比上一次的好一点。

手动对焦,很难追拍那些流动的风景,除非他们都静止下来,让我慢慢的对焦,斟酌构图,我真想对那个手舞足蹈的精灵说,停,不要动,等我一下下就好。

但是,这又有何意义。

风不会停下,鸟儿继续南飞,昨天则永远成为昨天,不会再像电影胶片中一个个倒退的身影,做什么都徒劳无益。

好吧,就让我们静默的倾听,听生命的迹象,不再强迫自己是否记录下完美的那一刻。

他与她,两个陌生人,在一座陌生城市相遇,产生好感,一起谈过话,喝过酒,唱过歌,就那么简单。

她是别人的妻,他是别人的丈夫,父亲。

这又有什么关系。

地球是圆的,只为了让他们相遇。

没有惊心动魄的刻骨铭心,没有涓涓细水长流的深情,只有云淡风轻的心动,掠过了甘甜的微痛。

这样的故事,似乎每个人都会经历。

记得从前长沙的雕刻时光,上海的莎莎,我们也曾遇见,那个夜晚,一起跳舞,听爵士乐,品黑方,抽小雪茄,仅此而已。

摇曳不定的小小烛光照亮闪烁的眼睛,那时的我,喜欢穿长长的裙子,让裙摆随风摇摆,也会把扎紧的马尾松散下来,温柔如水。

他说,好像回到了初恋时光,只是,我们并非恋人,只不过像迷失东京中的陌生人而已。

最初搬到搜狐博客,仅仅因为村上的这两句话。

迷失的人还会迷失,相逢的人还会相逢。

我并不期盼着再次相逢,时间不会复原,但有些东西不会消失,就像咖啡壶底的渣。

那些花,开在野草芳华。

 6 ) 迷失是一种终身习惯

人生在世,孤苦无比,如果得知原有些人和你一般孤苦,是否心里会好受些?

看《迷失东京》前,未曾料想会收获这样一种感觉。

看完之后,就想起了《红楼梦》里的话:莫失莫忘,不离不弃。

原来人最终不能忘却和离弃的人只是自己。

拍电影的人,演电影的人,看电影的人,不过都是为了在里头取悦自己。

于是我撞见了自己,《迷失东京》里的过气明星和敏感少女,不过是换了脸谱的另一个自己,辛辛苦苦,粉墨登场,自己演来自己观赏。

东京只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场景,人到哪里都在迷失,又无所谓是在东京还是纽约。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女主角夏洛特,年轻脸庞,苍老心灵。

爱人睡在身边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

在巨大陌生的城市里行走,没有目标,失去方向,到处光怪陆离,教人窒息。

缺乏安全感的人,走到哪里始终走不出寂寞。

也曾遇见可人的画面,温馨的场景,但这一切与自己何关?

所谓的许诺与厮守不过坠落成心头的念想、风中的呓语。

人生而孤独,这天赋随身携带,日渐扩张,大过天地四季白昼黑夜,大过情人的眼泪和命运的安排,谁都休想夺走这孤独,除非死亡来找你。

亦舒说过:谁会免费爱谁一辈子?

所谓美好与幸福不过是应了此时心情此时景致,彼一时来如何变幻谁能担当。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如果你是中年男人,请对号入座:男主角鲍波,开始臃肿的身材,日渐黯淡的眼神。

妻子关心地毯的颜色多过关心他的想法,每次交谈总是从孩子开始自装修结束。

可笑的后生小子开始对他指手划脚,他的意见与想法不再是权威与荣耀。

他开始被遗忘,被忽略,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符号。

过着不知所云的日子,麻木不仁的生活,心灵先身体而急遽衰老,对此,他无能为力,无动于衷。

这样一对男女,两只野鬼,于异国他乡,千里迢迢撞见另一个自己,相似的灵魂,如何不颤抖,如何不惊悸?

电梯里的初相识,无非是四目相接,短暂局促。

酒吧内再相会,一出你说你好,我说打扰的默剧。

没有波澜壮阔的情景,没有排山倒海的表白,如此简易,默契十足。

对于辨识同类和异己,他们有着天生的本领。

在3000万人的东京,在喧嚣繁杂的闹市,仅仅用几个眼神和寥寥数语,他和她完成了识别,抵达了领悟。

《花样年华》里的男人说: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跟我走吗?

这一句不该说出口的话成为畿语。

这样难堪无奈的局面没有在《迷失东京》上演。

生活不过是这样的本质,赤裸裸的结局大家都要看清楚,无法抵抗不了,不容改变,又如何有资本去演绎这一场患得患失的相识与离别?

鲍波与夏洛特能彼此给予的,无非是三天两夜,月升日落,相对沉默,抵足而眠,倦怠时把头放在对方的肩上靠一靠,相伴时用指间传递相互的一丝温暖与慰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在该告别的时候告别,该落幕的时候落幕。

没有生离死别的恸哭,没有落花如雨的渲染。

只有一个深深的拥抱,一个肃穆的吻,一句无言的呢喃。

鲍波与夏洛特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各自的命运交付由各自承担,而孤苦重新降落到身体内。

短短几日,恍惚中这孤苦似乎飞离过他们的躯体,却又近在咫尺,如影随行。

现在这孤苦又重回到体内,他们都知道,谁都不能替代对方去消受,这长在身体里的物事,既然无法拔除,只好妥帖保管毋生牵挂,各自珍重。

未曾遇到你,一直迷失。

让我遇到你,一起迷失。

与你分别后,迷失到死。

迷失是一种终生习惯,不是迷失此间,就是迷失彼岸。

这般的迷离,是爱是情还是宿命?

不需要下定义,在天大地大的人间,一场相遇已是奢侈,还贪图些什么,纵使往后命运扑朔凶险,至少有可反复咀嚼的片段与时光。

不过是另外一个自己。

等待晚上,迎接白天,白天打扫,晚上祈祷,如此而已。

这是我们各自的命运,这是我们各自的孤苦,没有一场救赎能轻易了却残生。

 7 ) 他人就是地狱

你可能需要为了还房贷而像驴子一样没日没夜的工作,然后却始终得不到老板的赏识;你忙得没空搭理你的妻子,而你的妻子却只关心即将新添置的地板的颜色;你给你的女儿设定了一个“完美”的未来,却不知道女儿更喜欢把玩摄像机;你的女儿交了个同龄的男朋友,你却嫌他太小孩子气,因为你在他这个年龄从未想过恋爱这个词...这些就是萨特的那句名言:他人就是地狱。

我们在以自己的意志约束别人的行为时,也正陷入了别人意志的恶性循环中,甚至很多是无意识的,他们早已用“爱”这个字眼来解释一切的一切。

因为爱你,我才“希望”你能这么做。

只是这样的希望看似有些难以承受。

在这样一个主观林立的世界,我们的想法常常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同时我们的行为又得不到别人的满意。

交流成为障碍,压抑在所难免。

也正是压抑导致了现代社会的心灵“异化”。

除非你成为孤立的个体,你的存在不需要他人的证明。

而当你自由的选择自己存在的方式时,你也就越是了解自己,而越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越不会被周遭的事坏了心绪。

哈利斯也是如此开导夏洛特的。

虽然他们完全处在截然不同的人生两端:一个刚刚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另一个已经结婚25年;一个似乎拥有的太少一直在找寻,另一个似乎拥有的太多一直在迷失;一个受到丈夫的冷落而显得孤独,另一个因为妻子的不理解而深感寂寞。

但他们都渴望逃离这片复杂纠葛的“地狱”,而唯一的办法,就是遇见陌生的人,然后倾吐内心,帮助彼此发现自己,而因为没有交集,他们不会担心彼此成为各自“地狱”的一员。

生活中有太多人儿,和“亲密”的朋友聊些庸俗琐碎而无关痛痒的话,却和遇见没几天的同路人道尽烦忧,然后一周、一个月,或者半年,带着彼此的祝福,渐渐断绝了联系,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人生有时就是绕了大半圈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而这些陌生人,就是指引我们方向的导师,我们一次次的迷失,他们就会一次次的出现,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世界,直至我们学会坦然的在这个“地狱”中生活。

这时,他人就是天堂。

但前提是,只让他进入你的内心,而不是你的生活。

 8 ) 是谁迷失在东京

我一直笃定地相信,两个在艰难时分互相温暖的人,会滋生出微妙的爱情。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了那个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

电影《迷失东京》便是这样一个故事。

让我们先抛开爱情不说,说一下二位主人公。

Charlotte一个新婚两年的年轻女子,因为丈夫在东京的工作而随他来到了这里,可丈夫却忙于工作冷落了她,连一起坐下说话的时间都没有,更别提了解她因为身处他乡而产生的内心的孤独。

她唯有借吸烟、泡酒吧、听CD、独自短途旅行来排解。

Bob Harris一个已婚20多年的中年男人,和妻子育有孩子,无可避免地面临中年危机。

而且事业上,不巧作为一个老影星他又行将过气。

这次是来东京是为了拍摄一个威士忌酒的广告,日本的接待方对他很和善,甚至为他安排了“特殊服务”,但是东京的一切还是与他格格不入。

他们沦落异乡,偏偏这个异乡不是英国不是澳大利亚,而是日本东京,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语言,没有他们熟悉的面孔,甚至连人们做事情的方法都让他们感到陌生。

二人既然“同是天涯沦落人”,那就“相逢何必曾相识”了。

在酒店的酒吧里他们开始了交流,眼波传达出绵绵友善的情意,并在接下来搭起讪来。

慢慢地,两颗心开始靠近,并滋长出了微妙的情愫。

可是现实的条件下两个人不可能有结果,在短暂的心灵交汇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各自的生活,而这段在东京的经历也许只是会变成影响他们一生的美好回忆。

如果注意过《迷失东京》的海报,就会发现海报的最上面有一行字,“Everyone wants to be found.”这是整部电影的主旨。

作为Charlotte,她希望她的摄影师丈夫能多关心她一点,把她从每天在东京的“留守生活”中解救出来。

她的丈夫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自己的妻子在夜里坐在窗边看着东京的夜景那些绚丽的霓虹时心里是多么无奈,而在白天Charlotte一边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一边抹眼泪的那种落寞。

那种感觉我想只有亲身经历过寂寞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那种即便世间热腾喧嚣却依然与你无关的感觉,你对于世界,只是个陌生人。

作为Bob,他已面临了生活上的中年危机和事业上的瓶颈,30多种雷同的地板颜色放在他面前,妻子逼问他做出一个选择,这无疑是家庭生活的一个悲哀——在感情的热潮慢慢退去之后所无可避免地进入每日柴米油盐酱醋茶阶段。

他与妻子的交流想必除了家务琐事之外,也没有什么别的话题了。

但作为家里的顶梁柱,Bob也需要被理解被关心。

如果片子的结局是男女主角义无反顾追求爱情私奔了,那我想这片子可能就会变成一部超级烂的片子。

这部电影的意义其实不在于告诉我们爱情有多么美好,以及在人群中如何如何遇上了那个对的人。

影片最后男女主角没有选择转眼即失的爱情,而是选择了爱情过后那漫长的责任,也许比追求爱情更勇敢的就是接受直面生活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结局才更令人唏嘘、更震撼人心。

导演Sofia Coppola以刻画人物细腻心理而见长,这次她以她独特的女性视角关注了当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畅”。

她的镜头善于直接、赤裸地介入片中人物的生活,但却有意识地通片中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制造出一种隔膜感和旁观感。

这种方法用来处理《迷失东京》这种题材的片子最合适不过。

影片中导演又刻意强调东京的灯红酒绿、霓虹闹市、川流不息,同时与男女主角的慢速生活做出鲜明对比,更能突显男女主角与东京的格格不入。

片子的色调是冷的,在影片最后Bob坐车去机场的路上那铅色的云给人一种离别时的压抑感,但天还是高远的,生活还是要继续,就像公路上行驶的汽车,驶过立交桥,驶过地下通道,无论如何,它还是要继续地行进着。

在片中,导演Sofia Coppola极力营造出一种日本的陌生感来,片子一开始Bob坐在车里望着东京灯红酒绿的街头却依然打不起精神,因为映入他眼帘的都是日文的招牌,唯一能吸引他眼球的是远处的麦当劳的招牌,那个大大的黄色“M”,只有这个才能让他察觉到一丝自己国家的痕迹。

当然片子是拍给美国人看的,所以为了极大地凸显日本的陌生感,她甚至将日本有些妖魔化了。

例如在酒店的电梯里,高大的Bob鹤立鸡群般地站在一群日本男人中,那些日本男人共同的特点就是身材矮小,与Bob站一起时更是这样;还例如在广告拍摄现场讲了几句就开始叽叽呱呱咆哮跳脚的日本广告导演;再例如Bob去录制的那个综艺节目,那个节目的主持人动作神态语气无不夸张之极,甚至在我们看来如同小丑一般;甚至例如那个要为Bob提供“特殊服务”的应招女郎的夸张的举止和糟糕的英文发音。

这些在片中都成功地将日本“异化”。

不过这无伤大雅,美国人不在乎,日本人也不在乎。

原来在美国人的眼中,西方之外的所谓东方是这样的“怪异”,即便是亚洲最发达国际化的国家日本也不例外。

此外不得不提的是这部电影的原声,有人说如果没有听过这部电影的原声,那就只等于看了二分之一的电影。

其中无论是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还是Death in Vegas的Girls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9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因为喜欢《破碎之花》中的比尔 莫瑞,喜欢那种克制优雅含蓄的风格才去看的《迷失东京》。

却立即爱上了这部片子---淡淡的哀愁与落寞,灰蓝色的调子,欲说还休。

一直很好奇,临别时,街边人潮涌动,半途下车的他究竟对她耳语了些什么,让她止住哭泣,绽放如花笑靥。

和朋友一起猜。

朋友说,应该是一些类似“过的快乐些,我会永远想念你”之类的话。

或许吧。

但如果只是这些,而我是那个女孩, 我不会那样自然的笑,不会留一个让人觉得安慰的背影。

我猜我听到的,是两人在相处那短短几天中的一件小小趣事。

而且他过去没告诉她原因,比如一个摆设的放置方法具有什么含义之类,或者一个谜语揭开谜底。

突然告诉她,恍然,于是,不由莞尔,于是,微笑离开。

从此各奔天涯。

没有太多应景之感的话,或者说具有很实际意义的话,反而在那一刻,更让人放的下吧。

说到最喜欢的情节,朋友喜欢的,一个是他们唱歌出来,他把她的烟拿过来,吸了一口,然后又递给她。

一个是他们躺在床上聊天。

长镜头。

Charlotte的姿势,仿佛婴儿在母亲子宫中。

而我最喜欢的,其实没什么实际意义,或许仅仅是因为那段英文听上去特别舒服,很溜。

那是他们第一次决定出去玩,Bob把上衣反过来穿,剪掉标签后,他们在门前准备走的一段。

只有短短几十秒,每句对话也只有两三个单词,但那么有默契,像相交多年的老友。

音乐渐起,越来越欢快,主人公的心情由此完全改变。

还有两个也比较喜欢的场景。

一个是日本寺庙中,庄重而不失细腻的日本传统结婚仪式。

新郎为新娘打伞,后面有随行的家人。

新娘将手缓慢交至新郎手中,凝重的一刻。

信赖,责任,传统,家庭。

这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Charlotte驻足观望,嘴角翘起轻柔的微笑,或许她想起了自己的婚姻。

另一个是最后临走前,在酒店的电梯里,吻别。

结果发现看错了楼层,告别两次。

气氛略带尴尬又那么自然,让观者微笑,又有点揪心的疼。

本来只是普通的故事,普通的叙事结构——一个步入中年的男子和20出头结婚两年的女子相遇于异国他乡的酒店,出于信任,和相同的寂寞,迷茫还有失眠,相识相知相恋再到离别。

但影片中氤氲的气氛,虽然时有孤独困惑,却温暖暧昧而不失幽默感,像一杯红茶,让人着迷。

那种比‘朋友’多一点,但又未必是‘爱情’的关系,让彼此信赖依靠,感觉熟悉而温暖。

迷失东京,仿佛出逃,拥有一段珍贵美好的回忆。

但迷失,也总有自己的轨迹。

总会回到原来的生活轨道,因为还有责任和本来的人生方向。

花落,人终究独立于微雨之中。

但改变的,不仅是心情。

 10 ) 静默

本来不想说什么,好多人都说了,但还是忍不住,因为这部片子所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境界正是我所向往的。

一直想有个朋友,不需要说什么,在一间屋子里,或者任何一个地方,相对而坐,或者任何一种姿势,没有语言,彼此相知。

片子讲的是迷失,每个人都有颗迷失的灵魂。

我不求找到彼岸,只要这转瞬的静默。

《迷失东京》短评

人生海海的小红帽船长!

3分钟前
  • Lemonade
  • 较差

寂寞是寂寞者的身份证,孤独是孤独者的座右铭

7分钟前
  • Helena
  • 较差

我一直对这部片子怀有一种敬畏,以至于专门等到了一个无事可做的阴天才去看了这部迷失东京。斯嘉丽约翰逊不那么直白的展示女性魅力的时候同样性感,但最显眼的不是她的性感。

10分钟前
  • 圈圈儿
  • 力荐

独居有强烈文化差异的异乡才会感同身受好么 还有离开的那段 太熟悉太惹人落泪 walking back to you is the hardest thing that i can do.

13分钟前
  • 灰姥姥
  • 力荐

都说好,可我觉得也就是还行,不知为什么得了最佳原创剧本奖

18分钟前
  • 沉默在冥王星下
  • 还行

和once很相像 once两人因为音乐而找到了彼此的依靠 后者两人更多的是因为迷茫和不如意吧 结局他们都没有在一起 也许他们需要的仅仅只是夜深的时候能够躺在一张床上互相倾诉 吐露心声直到昏昏睡去仅此而已

23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一开始看着,以为又是婚外情,后来发现不是,松了一口气。处于一种状态的时间长了,慢慢地觉得与外界的联系琐然无味,也渐渐地感觉到不被需要,于是无聊、落寞、自卑、失眠成了生活的常态。想改变这种状态,却无能为力。进退两难,渐渐对生活产生迷茫。这是对目前生活的写照,可是如何改变,无人提及。

28分钟前
  • 三寸日光
  • 较差

拍在东京的背景,里面的东方人却如此不堪,什么事啊。

32分钟前
  • 开心快乐每一天
  • 较差

这是部闷骚的片子

34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个人觉得一般,但是喜欢寡姐!

39分钟前
  • momo
  • 还行

我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自然地就想起了这首歌。孤单是多么寂寞的词啊!寂寞是多么孤单的词啊!因为孤单寂寞,无论在哪个角落都会迷失。斯嘉丽适合明艳、风骚的角色,不喜欢她饰演的片中寂寞少妇。大叔我也不喜欢,东京我也不喜欢,只喜欢最后大叔奔下车在人群中抱着斯嘉丽对她耳语时的氛围。

42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还行

名人的生活虽然浸在奢华之中但却并不好过,自己可以拥有的些许自由实际上却比别人眼中的奢华来得更难。新婚的妻子猛然醒觉自己可能嫁错了人时,那份沮丧和悲凉浇上心头时是多么绝望。文化和语言的不通令Bob和Charlotte季度郁闷。2个人在东京迷失自我和生活方向的人儿相遇到了一起,几乎没有暧昧,更像是父亲带着女儿逃离……

45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还行

各种盯鞋团超长混剪MV,有稍许暖意。又一部出现甜蜜生活的电影,然而依然体会不到斯嘉丽约翰逊美在哪。。。以及,真 迷之翻译

49分钟前
  • 大黑骡子
  • 还行

异域,相遇。关于孤独,隔阂,不被理解。两个相似的患者在霓虹声光中碰到,度过仅属于彼此的时光,又因为人类关系里那些操蛋的事情而对立,我们还是选择拥抱和爱。你看,导演拍的其实也是婚外情和第三者,甚至忘年恋了,对吧。但是我们仍旧是被吸引的,甚至会为主角的遭遇感到惋惜。不做旁观的清高的判官,仅仅给自己一个机会去碰碰爱,你有这个权利。影片的质感很轻盈,在高度密集的东京城市丛林里建立了人物的疏离和亲密。

52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推荐

两个八竿子打不到一块的男女,因为自己的伴侣提供不了情绪价值,又被放到了语言不通的异乡,曝光效应的加持下,共同联接点突然多了,于是产生了某种情愫,让人有点想遗忘自己的身份和角色。爱情真是天时地利的产物…

57分钟前
  • 杨路
  • 还行

二零零五年。彼时还没历事。还没在欧洲住十年。美、忧伤,带点幽默。情绪把控近乎完美,既不浮浅,也并没有试图太讲道理。深入浅出的生活戏。完全的西方视角;) (每天想着,看完新闻就关电视,还是忍不住转一圈,然后就会转到一个“噢!”的片。想来所有的“重观”计划,若没有这种“被播出”的被动机遇,几乎是无法实现的。看看那些躺在“重观”片单里十几年的电影就知道了。不由得想起了人生中“想做”的事...😓)

1小时前
  • 闻人林
  • 推荐

这个是个磁场强大的题材,把所有演员以及血统高贵的导演都换掉,这个题材仍旧强大

1小时前
  • 国家特级壮女
  • 还行

迷失于东京的一段暧昧之情。平实、琐碎的日常片段堆砌起异乡人漫漫无垠无边无际的孤独,千言万语竟只化作一个简单的拥抱,而后背道而驰各自消失在茫茫人海。美国导演视角下的东京。

1小时前
  • 张苑希
  • 还行

带着任务看的。就任务的关联程度讲,我找到了我需要的佐证。就片子本身来讲,很闷。

1小时前
  • 早口小姐
  • 还行

在他乡生活的迷失和情感的些许无奈,被影片借助美国人在东京的case轻松温婉的讲述出来,中性的故事和主旨充斥着整个影片。

1小时前
  • tofubo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