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
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
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
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
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
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
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
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
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
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
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
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
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
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
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
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
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
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
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
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
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玛丽有一张猪腰子脸,或者是本山大叔所说的“鞋拔子脸”,头型像一坨黏在一起的鞋油,蒜头儿鼻子,深陷的小眼睛。
我忘了她有没有雀斑了。
只是觉得这个孩子着实苦比苦了点。
爹是个怪怪的工匠,娘是个酗酒且情绪无常能把烟头插蛋糕里的主妇。
在学校被男孩嘲笑胎记,在课上被老师责骂。
而这个九除以二等于四都能算错的小孩儿却知道要微笑。
即使是在学校被老师痛骂无法笑出来时让她妈妈画上一个嘴角往上摇的红色大嘴巴。
玛丽是爱笑的,她冲那个患有陌生环境障碍症的老爷爷笑,她冲希腊小伙子Damien笑,她冲那个欺负她的男孩笑……玛丽是个靠谱的小孩,靠谱的小孩的头脑里总会有不靠谱的小点子小创意。
譬如她认为美国小孩都是从可乐罐里挤出来的,可问题是可乐口那么小,小孩出不来,这个小创意就此夭折啦。
她对一些气味特别敏感,比如说Damien身上柠檬洗洁精的味道,让人的心情格外好。
我突然想到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其实跟小艾米丽很像的,那个小家伙继承了法兰西的浪漫传统,用樱桃当耳环,用脑子去感应巴黎的某时情侣达到性高潮的人数。
马克思先生是个怪蜀黍,是个三百多斤的大胖子,只喜欢吃巧克力之类的甜食。
有精神疾病,后来被玛丽研究了个底儿透,叫什么亚斯伯格症。
抑郁偏执狂不会与人交流情感。
在他的世界里,亨利x世的金鱼跟那只独眼龙的猫,还有那个最后走出他幻想世界的长胡子老头拉乌利。
马克思只是常人眼中的一个失败的隐身人,但不知是否他生错了国度。
这样一个信奉共产主义的家伙,为何不出生于我们国家的晋朝?
那时有陶渊明那样的怪蜀黍在赏菊花儿,有竹林七贤,诸如嵇康这样的怪蜀黍在饮酒吹笛子。
马克思也是个怪蜀黍,喜欢式微,只不过美国人可不认这一套把式。
一个四十多岁没有使用过安全套的家伙,该是一个多么不和谐的人物!
电影里的纽约是灰色的,澳洲也没有那种生机盎然的狂野缤纷,玛丽跟马克思的世界一直是灰色的,黑暗的。
我错了,坦言一开始以为它会想开头那样俏皮有趣下去,以为它只不过是一个看过就忘的开心果,它不过像个沾了番茄酱的麦当劳薯条那样快快进快快出,消失在生活中,连片刻印记都不留。
然而我错了,我低估了澳洲人的浪漫情趣,低估了粘土动画返璞归真之间所散发的浓郁情感,低估了动画片原本的功能性,低估了边缘人群带给大众久违的感动。
他们真的边缘么?
未必吧,有多少人能长一个能够让东施效颦的“大便脸”?
有多少人能在电梯里放屁时悄然示意大家“这是我的不是”?
有多少人能那么较真儿地跟市长说“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今晚又有了xx个烟屁股”?
有多少人能够中了大奖后“视金钱如粪土”那么地不在乎那些“身外之物”?
玛丽跟马克思两个人身上所吸引人的,恰恰是这种正常人认为不正常之处。
就跟装疯卖傻的小丑肆意地招揽路人的无耻笑声似的,其实最傻的不是小丑,是观众。
小丑本身一点都不丑,只不过扮成了滑稽的扮相站在了舞台的中央,成了一个被窥视的人物。
观众的眼睛里只能看见小丑的丑,而小丑却能围观所有人的丑。
到底谁傻,不必明说。
是不是我们所有人都是那个指导马克思先生的伯纳德 豪夫医生?
用大众的意识去甄别个体的不正常?
为什么非要以大众的标准,大众的思想来评判人生?
廖一梅说:大众审美是臭狗屎!
对,不仅仅是大众审美,所谓的大众难道就真的正确无误么?
玛丽的纯真,马克思的真诚,他们唤起了我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全新的认知。
在电影中,那个有着高耸入天的帝国大厦以及阴呼呼的天还在举着火把看书的“自由女神”都变了模样,这些大众眼中的骄傲在此处却有一番讽刺之意,物质高度发达的纽约折射出的是当今世界的扭曲荒谬,黑暗万分。
但幸运的是,我们记住了有个叫做马克思杰瑞霍格维茨的人,他能够在放屁的时候很坦然的举手,他能够在中了大奖以后依旧淡定,有了这两点我足以感动了,真的,还说什么别的呢?
很多时候在和人交往的过程中遇见了一些问题,就会问自己,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有很多显而易见的愚蠢的事情,两面的做法,浮夸的演技不断地上演,很多时候,你也不能免俗,融入了这一场人生肥皂剧。
可冷静下来的时候,一面幻想着一些不可能的美好事情,一面又为自己这甚至可以称得上肮脏的现实想法而感到悲伤。
那么,是不是世界上只有我自己,就会好起来?
这样的念头冒出来的时候,就忍不住地想要写点什么,想了一圈,最贴切的地方,是写在这里。
>Mary and Max我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人就是你,尽管我们没有见面,但我的心却对你无比的坦诚,这样干净又纯粹的精神上的感情,多美好。
两个世界上孤独的灵魂,竟然可以通过最原始的文字来互相倾述,而这互相的倾述中没有任何的虚拟和捏造(你大可以进行一场角色扮演游戏,在网络上你可以是任何人,只要你不露出马脚,只要你没有累,创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和一些人进行一些精神上较为纯粹的交往,完全是可以的。
)。
这种真实又百分百投入的交流,才是两个孤独灵魂最宝贵的东西。
你可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失败,但一想到有个人,他懂你的一切——即便他会因为你的一些错误而对你愤怒,但为了保持纯粹的交流,那些愤怒的确是应该有存在的必要——那,你知道有他的存在,你会不会很开心?
你身边的人来了又去,你带着的手表绕了一圈又一圈,每天人群从地铁里涌出涌进,车辆在窗外的三环上永无止尽,但至少有你。
可惜的是,孤独的灵魂,往往到死也是孤独的。
>Mary and Max你们多么幸福。
你们的灵魂从相识的那一刻起,就不再孤独。
这是我今年看过的最好的动画电影,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唯一让我感动的有落泪冲动的动画电影,所以力荐,这应该是今年不可错过的佳作。
一个澳大利亚乡间(在美国人眼里澳洲就是乡下吧)自闭小女孩和一个纽约有点精神疾患的中年男人长达几十年的书信友谊,被诠释的如此感人至深,发人深思。
与平常的动画不同,没有绚丽的色彩,全片几乎都是灰暗的色调,除了人物的舌头之类的小细节,几乎不见一点彩色。
这也切合两个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吧。
看开始的来信,苦涩中又会让人微笑,这是两个孩子的对话和想象,世界在他们的眼中被重新的解构。
玛丽对这个世界是迷茫的,因此试图从马克思这个大人的眼中得到答案,但马克思又何尝了解这个让他疑惑又有点害怕的所在呢。
他们有着各自的烦恼,胎记、肥胖、性……;有共同的爱好,布偶、巧克力、炼乳……;有共同的问题,孤独……。
也许,永远无法从对方处得到答案,但两颗心相聚遥远,却不在孤独。
本片的好多细节烂漫又感人,看后让人难忘。
马克思出主意,让玛丽告诉欺负她的男孩,她额上的胎记是巧克力的,这表示死后到了天堂,她会掌管所有的巧克力,而他将吃不到,男孩伤心地哭了。
马克思有一本小册子上面画了很多人的表情,因为他说自己总是读不懂人的感情。
马克思说自己从来不知道哭的滋味,玛丽把自己的泪水装在瓶中寄给马克思。
结尾玛丽来到纽约,敲响马克思的房门,看到的一幕,温暖了她,也感动了我,相信也会感动你。
看完后,我想玛丽和马克思之间是怎样的情感。
爱情?
当然不是莫说是相差30几岁的年纪,片中玛丽结婚时,马克思也在为她感到幸福。
友情?似乎也不尽然,马克思回信绝交后,玛丽的伤心落寞不是这个可以概括的。
亲情?
也许比较接近了吧,几十年的时间里,虽未曾见面,但双方都深深的影响了对方,深深的渗入了对方的生活。
一起分担痛苦,一起分享快乐。
最后我还是说不清这感人至深的情感属于什么,但它无疑是美好的,是珍贵的。
也许现代人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我们每天从无数人身边走过,和无数人谈话,甚至和不同的人做爱。
我们都害怕孤独,却注定孤独。
我们每个人都是马克思忘记了哭,忘记了笑,忘记了如何用心去说,我爱你。
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几乎所有人都在花费大量时间努力成为somebody else。
一个别的什么人。
一个标准的人。
因此你得学会憎恨自己,焦虑感冉冉而生,每日三省吾身,免得成为坏孩子或变态因为我们心中的somebody else——那几乎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光明的大道,照亮航程的灯塔。
要么你就是有病的,如果你不符合所谓“健康”的症候,那你就是有病的。
崎岖小道可够你受的。
如果不够富裕也不好看,天生反应慢,那可真够受的。
所以从小就得担心自己的衣服扣子,头发,提问时的语速,走路的姿势,甚至包括喜欢的饭菜,钟爱的颜色……不然你就被边缘化了,被放逐于世界的每个角落里,由于不正常失去了交往的机会和能力,胆战心惊,每天憎恨自己,毫无安全感,画地为牢。
不想这样,你就得隐藏起来,像个正常人那样有追求,保持健康脸色和谈吐,出门的时候穿上别人喜欢的衣服,挂上别人喜欢的微笑,战战兢兢地保持警惕,不肯泄露自己,以免显得像个精神病。
脆弱的人。
霍尼写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她论述了神经症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性,只不过有的人压抑得深,藏的好。
有的人则被翻腾出来了,被命名了,环境加自己,内外合力,风火互动,就成真了。
问题是:怎样才算个正常人?
无解的问题。
love your self,说得太轻松。
但是这个是心灵鸡汤,常常没病幻想出病,再没药幻想出药来治。
世界上每个角落中的人,少数族裔,罪犯后代,自闭症患者,磕巴,强迫症,忧郁症,穷人,瘾君子……如果世界都允许他们爱他们自己。
那what a wonderful world!换句话说,他们,或我们想爱自己,也没人拦着。
只是刀锋是难以逾越的。
心结难解。
因此也许我们需要个朋友,帮我们在关键时刻挥起斧头,砍断缰绳。
文_谢长留如今这个年代,笔友已逐渐被网友取代,而网友又实在是个声名狼藉的词。
很难想象那么令人动容的故事,是通过真人真事改变而成的。
玛丽和马克思,这一对,远在天涯海角,又近在眼前的笔友的故事,在这一小时多的粘土动画片里,一次又一次不动声色的打动我们。
如若我死了,谁会来扫墓;如若我失恋,又有谁听我的哭诉。
那封飘扬过海的幼稚信件,源于九岁的Mary,童稚的提问:澳大利亚的孩子是从啤酒杯里捞出来的,那么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呢,他们的孩子是从可乐瓶里出来的吗?
年届不惑的Max,自然知道孩子是怎样出生的,但他不想破坏Mary的奇想世界,他告诉Mary,父母在自己幼时提出者个问题时给出的答案。
于是,这段跨越二十年的,书信往来,便从此开始。
而,两个人的命运,就像放在桌上的地球仪,开始旋转。
故事发展到后来,小孩子到底是怎样来到这个世上的问题已不再重要,取而代之的,是两个人对于生活和人生的深度探究。
一个是被人孤立的丑小孩儿,Mary;一个是患有精神疾病的中年肥胖男人,Max。
一个在满地都是脏烟头的美国;一个在安静的墨尔本。
即便是毫无交集的两个人,也有生命曲线相交集的一天,从此命悬一线。
相信我,这不是平淡如水,一般的感情。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Mary,也都是Max,我们从小到大,对这个世界总是充满各种质疑。
减肥失败,对美食永远没有抵抗力;害怕受伤,不敢和心爱的人说出心里话;分不清周围人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因为怕孤独,而强迫自己陷于闹哄哄的环境,但无论多么热闹的环境,还是让我们感到彻骨的冷漠。
Max讨厌人们随地扔烟头的强迫症,和我憎恨人们随地吐痰,简直如出一辙。
每当我在街道上行走,我就会问,一次次的问:为什么那些人总有无穷的痰要吐,为什么走在这么繁荣的街道却好似走在梅花桩上,要躲避那些痰渍,就好像要躲避枪林弹雨。
当影片后面,Max几近爆发时,抓起流浪人的衣领,恨不得掐死他的一刹那,我深埋于心底对那些随地吐痰的人的恶恨也被表现得入木三分。
说到随地吐痰的问题,让我的思路又变得偏颇了,恨不得专门写一篇讨伐他们的文章出来泄恨。
害得我的文章里到处都有不好看的字眼儿,文字是没有罪的,罪的是那些没心肝的人。
Ok,言归正传。
从前,我总是时不时就放狠话,吓唬自己说,虽生尤死。
今年开始,忽然间无端开始越来越怕死,再也不敢无所顾忌。
怕,活着却没有运气,不敢乱谈恋爱像做游戏了。
说不出来为什么,大概真的如人所说,人越老越怕死。
Max一定不怕死,因为他做好了必死的决心,他只是在游荡,放任自流的生活。
他表面上每天都去看心理医生,每天都参加减肥聚会,但是他仍然无所谓周围人的意见,也肆无忌惮的吃巧克力汉堡。
他们都是单纯的人。
单纯到,没有目的。
Max获了彩票头等大奖,竟然真的只是像最初的梦想一样,买了一辈子吃不完的巧克力,而剩下的钱,全部送给那个可爱的老邻居。
Mary明明可以一举成名,凭借她对Max多年来的潜心研究,扬名立万,却因为Max,而自毁前程。
扪心自问,我们中有几多人,可以做到像Max和Mary这样,义无反顾!
也许,爱,真的就如同潜水一样陌生。
而疼痛,却像不小心将嘴唇钉起来一样清晰。
这颗心,曾万籁无声的静,因为生活里始终没有歌声做配乐,如今却花香鸟鸣,阴霾的世界似乎也那么动听。
谁想到追求了一生的伴侣,到头来,只是命运弄人一般走开。
这爱情故事,短得过五月的晚霞,只因为是个孤独的人,便也不感到惊讶。
失魂落魄的Mary,开始走上她妈妈薇拉的老路,整日酗酒度日,那个曾经光彩照人,前程无限的姑娘,被丈夫抛弃,也被自己抛弃了,仿佛从光芒万丈的舞台上坠下。
Mary自暴自弃,恍惚度日,甚至想到去死。
但是,一旦这么任性的走开,是否还有路回来!
心是孤独的猎手。
而,爱一个人,首先要先爱自己。
终于明白人无完人的Max,及时挽救了一心赴死的Mary,就像那位几十年来一直有恐人症的老邻居一样,这个世上没有什么是克服不了的。
Mary终于整顿心情。
这次,再没有任何理由可让她踌躇,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她都要去,漂洋过海的去见那位用爱托起她未来的人——Max。
但往往,人生的每一步都是始料未及的。
就像薇拉曾在Mary年幼时说的一样,Que,sera sera。
所有的观众一定都哭了,在Mary背着孩子拖着行李来到Max的公寓的时候;在马克思仰面安详的睡过去之后;在看到那一面墙惊世骇俗的信纸时;在那面镜子上历久弥新的笑颜,几十年风雨不改的时候。
那是Max的爱吧!
是Max临走还不能割舍的情意吧!
你曾经嫌弃过你的朋友吗?
“你今天怎么穿成这样?
”“你刚才说的话好丢脸啊!
”“你怎么这么不make sence。
”你可能说这不是嫌弃,是关心,但是你不可否认,你试着改变你的朋友成为你想要的朋友。
Mary想治好Max的“病”。
事实上,这是一种伤害。
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朋友,同样感谢上帝,我们有权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朋友亦然。
影片的最后没有两人相视而笑的那种温馨动人的大团圆,但是却是最完美的结局。
就正如我们不愿意和多年没见的小学朋友见面一样,我们不愿意破坏那美好纯洁的回忆。
2009年,在电影界,动画片颇为生猛,这一可以将一家老少一网打尽的形式引得各家电影公司纷纷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在我看来很成人的动画,那份怀旧感,那份质朴感,那份温情感,那份孤独感都迅猛的将我击中,在这个寒冬感到一丝温暖。
哪怕在无数关心我们精神世界的部门拼命扫黄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还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玛丽与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从氛围到精神内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让如今越写Email,遣词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手写的邮件带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构思时的绞尽脑汁;书写时的谨小慎微;那种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时日思夜盼。
这是一部很不阳光的动画,阴郁的氛围,压抑的人生,被粘土这种在如今的动画技术下显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现的那么动人。
玛丽孩童时稚气的声音与她苦闷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她有着少女常有的公主梦,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中,这些注定只是梦。
是的,她有父亲,也有母亲,但是她依然孤独,她的父亲是孤独的,一个人做着机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显得索然无味。
她的母亲是孤独的,一个人酗酒无度,脾气古怪,直到最后死去。
两个人,父亲的无趣和母亲的狰狞都从两个极端表现着生活压抑的一面,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一家三口人就这样组成一个都感到孤独的“家庭”。
而马克思的孤独则似乎与生俱来,与年幼的玛丽不同,他以饱经沧桑的语调叙述着自己的生活。
他的一生在一种无人知晓的氛围中度过,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长大,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你越感到孤独,就越是会以孤独的姿态对待生活,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马克思成了一个宅男,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将这样死在家中的某个角落。
所以,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玛丽和生活在美国的马克思,因为玛丽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成为笔友时,两个人的孤独终于有了出口。
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独的玛丽必然的想要寻找一份依靠,孤独的马克思必然要回应这样的呼唤。
影片让我很有感触的桥段就是,马克思在给玛丽回信时不断的“PS......,PPS......,PPPS......”,而手书一封信件确实有这样神奇的感受,仿佛那个远处的人就与你隔着信纸,如同隔着窗户般的接近,你的笔就是你的嘴,书写你对她的倾诉,倾诉你孤独中压抑太久的沟通渴望。
所以,写完一封信就如结束一段对话,马克思要不断的写,不断的说,唯恐结束这段书写,结束这段对话,重新回到那份孤独。
然而,这毕竟已经是有了期盼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给了彼此生活的动力和好运,玛丽终于鼓起勇气走出生活的阴影,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
哪怕两人曾经闹出误会,哪怕玛丽曾经抑郁,哪怕马克思曾经迷失,但是这份可以让玛丽放弃前程的友谊,甚至爱足以消散两人的任何摩擦。
这样的交织友谊和爱的感情就通过一封封手写的书信维持,显得不可思议,又显得理所当然。
说起来,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也就离现在不过三十来年,但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确是一种古典的感动。
我们的时代发展走的越来越快,时代的符号更迭也越来越快,那种邮递员时代书信来往,巧克力和炼乳这样小礼品的彼此赠送,那种等待和惊喜的感觉或许已经很难再见。
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类电子邮件数十封,还有不少垃圾邮件,邮件写的越来越“精炼”,下笔越来越随意,因为来往只是几秒钟,随时可以再发一封解释上一封的错误,更何况IM之类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更是随时可以互通。
我不想过度怀旧的大叹如今的沟通方式如何糟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与温馨,QQ来往中照样可以有无数爱的故事。
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打动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怀下更表现出一种到今天我们仍有的渴望,我们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也不时感到生活的郁闷,乃至绝望,在终日内心的自言自语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与我们沟通。
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远在天边,依然带来远方的温暖;他不必富足,炼乳和巧克力,依然表达彼此的关怀;他不必美丽,可能臃肿呆滞,依然带有爱的情意。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来到马克思家中时,本片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时刻到了,他静静的长眠,留下玛丽哀伤的坐在一旁抬头却望见马克思收藏的两人往来的书信,玛丽笑了,我也笑了,这算是悲伤的结尾吗?
或许是吧,他们最终没有相视而笑,共叙友情;或许不是,马克思没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带着玛丽带给他的友谊的温暖,度过了那么多年,最终安然的躺在沙发上去世。
想想在十几年前的一天,玛丽偶书的一封信到达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一份爱就此伴随两人一生,看着最后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面带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玛丽来到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
那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澳大利亚有个8岁女孩,她有个宁愿研究一群“死鸡”也不多花点时间陪她的父亲,有个整天吸烟喝酒常在超市顺手牵羊的母亲,由于脸上的胎记被同学嘲笑欺负,终日陪伴她的只有一只父亲捡回来的鸡。
暗恋邻居男孩,却始终不敢表白。
渐渐长大后,终于有一天和心中的白马王子结婚。
她一心一意地攻读心理学,研究心理疾病,并略有所成。
却有一日收到丈夫的来信,被告知丈夫已抛弃她去新西兰寻找真爱。
万念俱灰之时,她想到的只有死。
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孤独。
在地球的另一边纽约,这个世界上最繁华最嘈杂的城市,有个44岁老头,由于精神有些问题他时常会感到焦虑、恐惧、烦躁,只能靠不断地吃来减轻病状,因此体重不断上升,几次减肥也以失败告终。
有些偏执,不能忍受别人乱丢烟头,几十年来买同一个彩票号码等待中奖,喜欢玩魔方。
不懂爱情,不懂与人相处,因此没有朋友,一个都没有。
拥有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他人生目标之一。
在一个宁静的早上,他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两颗同样孤独的心,靠一生的信连接。
两人交换照片、巧克力,她寄去自己的眼泪祈求原谅,他寄去整箱的玩具模型表示接受道歉。
她是他唯一的朋友,他对于她来说亦如此。
她终于存够了钱去纽约看他,她看到了他给她写信的打字机,她看到了镜子前自己儿时的画像,她看到自己寄给他的一罐眼泪,还有那个抬着头看着满墙信纸已经安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的他。
结尾处,终于克制不住自己。
终于发现世上仍有和我一样孤独的人。
那是种与世隔离的感觉,敏感的内心,不善于交际,情绪化以及偏执,没有朋友,丢失了爱情。
那样的共鸣,自始至终。
我发现这不是动画,是赤裸裸的现实。
而他和她,便是自己的放大。
一直以来自己就是这样一种人。
内向,敏感,害怕人群,不善言辞,没有多少朋友,在人群中可有可无,脆弱,偏执,渴望一切美好的东西,却没有正常狮子座那样的自信与威风,恨不得搬到月球,远离一切烦恼,就这样孤单一辈子。
这永远是部小众电影,属于天下所有孤独的人的共同秘密。
有天,我也想有个朋友,和我分享这个秘密。
今年最后一篇评论,给我今年最爱的《玛丽和马克思》。
一我觉得每个人的各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一部标签式的电影,也许很多年之后翻过来看的时候是可笑而滑稽的,但那的确是当时的的状态,等哪天想回忆什么的时候,就找出来看看,让电影里的演员上演自己的回忆。
人生就好像一个碟包,有些好看,有些难看,有些印着世界名牌,价值不菲,有些可能就是几张塑料薄膜,这是天生所有的,改变不了的,而里面的碟片是自己往里面放的,能放多少张,放什么样的电影,那就是取决于后天的获取和拥有了。
然后贴上标签,列个目录,一次次的增添,最后就是完整的人生。
《玛丽和马克思》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收集的,因为每个人都曾孤独过。
玛丽和马克思天生就没有一个好的碟包,尤其是玛丽还被难看的胎记所困扰,本来就普通,还多了一块污点,使得其比普通更差了一点。
因为天生而无法改变,玛丽从就开始了自己的孤独生活。
本来就已经因为天生条件而被孤立却不去改变,宁愿沉沦其中,被更多的人孤立,让自己局促在狭小的空间,越来越走不出去。
其实玛丽从一开始,就已经不去喜欢自己,那她根本就没有资格去赢得别人的爱,她怨天尤人,从不考虑自己本身的问题并不是那点虚荣心,走不出去的是自己该去交涉的心,把全部东西闷在自己内心,不去跟别人说又说别人不理解,没有人天生就有自己所想要的那种感应力,从一开始真的可以称为是错误,而后将错就错,然后一错再错。
压抑在心中的东西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交流的人,更没想到的是那个人也是这样的孤独,甚至比自己更孤独,自己好歹起码有个目标,而地球另一边的人连个目标都没有,两颗孤独的心碰到一起,好像有个共同测磁场,可以相互倾诉苦衷,可谓同病相怜,我以为孤独的人只有我一个,没想到还有孤独的人,孤独的人该与孤独的人在一起,然后我们因为有了对方就不孤独了。
玛丽可以问很多的问题,因为这个人是无防备的,他们没见过,除了几个字,甚至都不知道照片是不是真的,我们只是遥远的地方的陌生人,你再远的望远镜也看不到我南半球的孤单,只是我希望你知道我的孤单是什么样子,也希望你知道那种孤单的滋味,因为你也曾感受过,所以当我说起,你就能够分担,我也就真的可以倾诉了。
因为人的心都脆弱,都渴望被触摸,她想的太多事情也只能想,她也许不是天生悲观,但放在她包里的第一部电影已经是上半部的《丑小鸭》,又如何走出去,她一直希望能改变,不是不能,是不敢。
自卑是她潜意识里给自己的第一定位,总觉得自己不如眼前能见到的人,也不敢去表达什么。
真的很可悲,明明可以表达,却不敢去表达,不敢迈出第一步,就好像玛丽的那个邻居,对外界无限的害怕,而所有的恐惧其实都是自己的编造。
玛丽也一样,面对这自己喜欢的人,说不出口。
她们对未知的事情表现的都太悲观,想到等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到一定能成功,但就是一直没等到。
而亲爱的马克思,他的孤独已经无可救药,玛丽只是不敢与人交流,而马克思已经是恐惧的状态,他的生活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规律,好像输入电脑里面的程式,若不是按照那个方式进行下来就是一次失败的人生,他的世界最后也只有他自己一个人了,因为就好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碟包一样,每个人的人生程式也一样不同,不能强加于别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不能是他认为的就一定要全部去做,不能让地球整天围绕着马克思来转。
可马克思坚信自己是对的,一种很偏执的倔强是他能一直生存的习惯,直到已经转变为性格,马克思也终究成了孤独的,孤独到只能去幻想一个朋友,独自面对着它说话。
他碟包里一直有这么一部戏,幻想一个人存在,好像《闪灵》,却其实是部独角戏。
可其实每个人都会孤独,只能说马克思是玛丽无防备的对象而已。
而他们孤独的又是这样相似,他们都爱吃巧克力,他们都没有朋友,他们曾被人欺负,他们爱同样的卡通片……从她或者他一下子已经可以成为是他们,因为他们是同类,命运终于开始转变,其实这样说不对,更应该说是命运终于可以按照他们希望的路线开始发展了。
谁脱了衣服身上还没有几道伤疤,玛丽和马克思的来信一直穿插在电影之中,每一封都是一段人生的解读,那是玛丽的未知和马克思的解读,玛丽和马克思两个人的两段人生,加起来就好像一个孤独的人一样,玛丽看到的是年轻时候的样子,而年老了就成了马克思。
但也因为有马克思在,玛丽没有成为马克思,而是有了新的生活,追求到了新的生活。
也就是说她终于走出了自己的那一步。
而这一切真的可以归功于素未谋面的马克思。
玛丽有个问题是,你小时候被人欺负过么?
马克思听完立马又陷入焦虑状态,碟包被打开,不停的被翻,找出一部电影,立马就在脑海里上演。
几十年后的马克思再去想小时候的事情的时候已经懂得如何解决,撕开自己的伤疤,然后跟别人说怎么疗伤。
他是玛丽的朋友,他应该让自己的朋友不去重复自己的路,即使不是错的路,可也不是什么好的路,尤其是玛丽是多么渴望能走到那条路上。
马克思说虽然我不喜欢谎言,但在那种情况下,是管用的,因为得到了想要的,玛丽开心的笑了,她手指上的心情戒指也变成了红色,马克思说别担心不笑的问题,我嘴上不笑不代表我心里不笑,而玛丽终于嘴上笑了,心里也笑了,而代表玛丽心情的戒指,也一直亮起了红色。
二我觉得人生就像一张心电图,只有高低起伏才代表活着,而成了平线之后,就代表死亡了。
所以只有起起伏伏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人生,过于平静的人生,是没有生趣的。
经过了一次顶峰之后,肯定会下落。
谁都希望有了朋友的两个人都变好,可命运也总会开几次不怀好意的玩笑。
不过也都是有所获得,他们的人生之中又可以放进一些别的电影,玛丽与心爱之人牵手走进了教堂,每天都可以笑的开心,开始专攻于学习,享受性福,回到了真实而自我的生活里,出版了学术著作,成了畅销书作家,以及去掉了胎记,更重要的是她在母亲的葬礼上,扔掉了那枚戒指。
连天生的胎记都可以改变,还有什么无法改变的?
有些事情其实本没有那么坏,也就是因为看到了一些兆头,所以才会越想越坏,当然反之的话会越来越好,但大部分的人宁愿相信的是坏的,却不会去相信好的,认为坏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好的大多是偶然的事情。
扔掉了戒指也终于算是扔掉了一枚枷锁,可以真正的开始自己的生活,可以不用在意外物所传递出来的东西。
而马克思实现了自己三个愿望中的两个,面对着吃一辈子的巧克力的时候,我会发笑的想这些东西会过期,但反过来想,所有的东西都过期,就像金城武那句保鲜纸也会过期,感情在时间面前总会显得脆弱。
就不想过期的事情了,马克思能拥有这些想要的东西,应该就是可以说是幸福的人。
而只剩下的最后的一个愿望只能和玛丽有关了。
在高潮之后,就开始伤感。
玛丽和马克思一起又伤感了起来,甚至更糟,他们回到了孤独的状态,他们突然又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对方。
友情在电影里面被无限次的放大出来,什么都可以抛弃了,但友情是不可以的。
这看起来有点可笑的。
不过在玛丽和马克思两人看来,那不仅仅是友情,是最想要得到的东西。
若换成这样来看待,自然什么都可以抛弃了。
在孤独中生活了很久的两人期待的自然就是朋友了,否则马克思也不可能当作自己的愿望。
每个人都是一个纸杯,放在地上,而当有线穿过的时候,他们就不再是单单的一个杯,他们就是一个最原始的电话,因为有了联系,所以才可以交流,因为交流而成为朋友,联系的人越来越多,这个被子就会越来越重要,甚至都可以成为总机。
而若只有一个杯子放在地上的时候,我们也只能说这是一个杯具了。
以及,当杯子的线断掉之后,就又成为杯具了。
玛丽的整个生活被彻底打翻,她像母亲一样醉生梦死,也许这是骨子里就有的性格,在某个生活没有了追求的时候,就会引出来。
撕掉了著作不等于能焚毁从前的生活,在收到打印机的M按键的时候,等于掰掉了从前的幸福。
她是这样的依赖在马克思的生活里,他们的朋友关系在这一刻得到了真正的“铁”的印证。
而逼走了丈夫,更是把生活打回了原型。
丈夫去新西兰搞断背山之前,留下的话,我爱你,但更爱他。
她是比失去还更多了一些失去,她让幸福在眼前溜走。
逼走了丈夫找另一个女人也好,甚至自己已经都不如一个男人给他的幸福让他开心。
当然啊,若做另一种解读,丈夫本身就喜欢男人但却跟她在一起的话,那一样是可悲,反正结局只有一个玛丽再次孤独了。
马克思还执着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已经成为习惯,如同他依旧愤恨扔烟头这件事。
他的活了几十年的性格,要改变很难。
可玛丽也真的占据了马克思的生活很多年,这么多年若他所说向她知无不言,玛丽是他人生最重要的伙伴,就好像打字的时候缺不了M键一样,他已经离不开玛丽。
在玛丽那里他实现了三个愿望,他有属于他的人生,他的需要也是她的给予。
就好像恋人分手之后,难过的肯定不只有接受分手的人,提出分手的人也一样会难过。
这么多年来,他们依旧没有见,关于玛丽所有的形象都是来自马克思自己的想象和拼凑。
好像玛丽给他寄了很多的泥,他通过自己的想象把这些泥塑成一个人,可那个人可能并不是玛丽。
想的越好,可能跟现实的差距就更大,就好像飞的越高,同样摔的就越疼。
他始终沉浸在自己想象的生活里,当他想象的朋友从窗口跳出之后,他又想象出了一个另一个朋友那就是玛丽。
当现实终于不再按照他想的方式进行的时候,他就真的恐慌了。
所以,马克思也开始又一次的孤独。
当玛丽给马克思发来I'M SORRY的时候,即使马克思想打个YOU ARE WELCOME回应,缺了M键,也打不出来了。
再者,玛丽的形象已经被马克思撕毁,这么多年他相信的都是自己想的,这一刻都已经没法想象,若她之前的都是谎言,同样的字迹,就算换成I'M SORRY,也可能是同样的谎言,也只有真正的看到时,才可能去相信可能是真的。
在现代的生活里面,我们大多的人都在对着电脑聊天,习惯了这样的方式,经常会说哈哈,呵呵,但打字的人真的笑了么?
这个哈哈或者呵呵是开心还是尴尬还是无言以对,未知的事情太多,眼睛好像被蒙住了一样。
曾有人做过调查,一般打哈哈的人很少有人在笑,大多是习惯性的打上。
就更不要说马克思,一个嘴上不笑,不代表心里不笑的人。
在他遇到乞丐,听到乞丐说SORRY,从乞丐的眼里看到真正的SORRY的时候,马克思一直都是在要求别人做自己想要的那个人,想象的那个人。
自闭的马克思,原谅自己,也原谅了玛丽。
可玛丽没有原谅自己,她的原谅依然需要马克思来给予。
她沉溺在过去之中无法自拔,酗酒沉睡,日复一日的消耗自己的生活,终于消耗的没有什么可以消耗的时候,她也无法面对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未来,只是一切都昏暗了,她失去了了不该失去的,失去到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留在身边,爸爸,妈妈,丈夫,以及马克思,所有曾经出现在电影里的人好像一个瞬间都离开了。
她比从前更加的孤独。
但命运其实又是很有意思的,从前有个人与她同样不敢面对生活,后来她出来了而那个人依旧,而当她又回去了,那个人却走出来了。
电影时时刻刻都充满着孤独,但也时时刻刻让一些美好存在着。
生活总需要面对才能继续,而继续发展才会更加的美好,躲避永远只能是消耗时光,而白白的消耗只是左看日出日落,活着跟死了又有什么区别呢?
自己要的生活就是最深刻的信仰,一直都知道,也一定要敢去做。
玛丽再收到马克思的来信的时候,振作了起来,这是大家都想看的结局。
马克思把自己所有的NOBLET也送给了玛丽,说作为原谅你的信号。
当玛丽的SORRY让马克思无法去相信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证明。
而当他也想证明自己真的原谅了她的时候,他拿出了证明。
因为马克思懂得玛丽,他知道这需要一个证明。
就好像原谅一个人也用不着永远说YOU ARE WELCOME,也可以说NOTHING SERIOUS。
生活给了人很多的路可以走,不一定偏执的走那样一条,马克思转过了自己偏执的弯子,虽然他不知道这一封信重要的足够拯救她朋友的一生,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
这一刻他挽救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朋友,还有他自己的梦想。
原谅自己,玛丽也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朋友的梦想破灭,因为你很重要,因为你是我的朋友,因为你是我线另一端的杯子,因为是“我们”,因为你我才有自己。
马克思最后送出了自己的所有NOBLET,可能是因为玛丽的所有NOBLET都是自己做的伪造品,但可能更因为马克思已经不再想象NOBLET中的生活,他羡慕NOBLET里所有人纪律分明的生活,他觉得那是最和谐。
可那不是现实的生活,现实是另外一个他不想的样子,却偏偏去强求,最后只能活在自己捏造的和谐社会。
真正的人生不是他眼中的动画片,太多的期待可能只是空想,是不能实现的。
放弃那些本来就不可能的事情,让自己过的更实在而开心,世界那么大,不会因为一个人而改变,但人却要改变自己的孤独,让自己快乐起来才是关键。
马克思列了三个目标,那三个目标能实现他就开心,所以马克思最终追求的还是开心的生活,抱歉在这个世界的不完美,因为自己同样也不完美。
三“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很多人很想成为别人,除了自己,就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天生就带着出来,天生就是一个并不太好的碟包,都希望自己没有这个,没有那个,那些缺点最好不存在,我们必须去适应它,有些可能会改变,也好像玛丽脸上的胎记,他们也会消失,一切并没有那么的可怕,躲避是永远无法改变的。
而生活里更多的缺点需要别人的填补,每个人都像一块拼图,有自己凹陷的部分也有突起的部分,找到合适的人填补别人或者别人填补自己,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完人,何必要求别人去做一些什么。
最开心的是因为你进入了我的生命,填补了我的空缺,也许还会漏风,但至少有那么一个人在,它不是空虚的。
而这之前,LOVE YOURSELF FIRST。
电影整体颜色一直是冷色,中间只有两点是红色,一只是那枚戒指偶尔变红,另外就是一直戴在马克思头上的红色线球,若俺戒指的说明书来说,红色是代表开心的,所以玛丽给马克思送去的就是开心,而马克思一直都戴在头上,也因为有了玛丽,自己也很满足。
最后玛丽见到了马克思,也没见到马克思,虽然见到了真正的人,但马克思也依旧还是那个心中的马克思,那个信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最后仰着头,死在自己的家中。
这是最好的结局,也许若是马克思还会醒着,那才是真的是把梦给叫醒,一切都会打破,打回了现实的原型,甚至可能都无法面对,也甚至就再站到凳子上,又回到从前的恐慌之中。
电影在中间有个伏笔,马克思说他会把每封信熨好,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
当玛丽扬起头的时候,她的眼泪就掉了出来,整个天花板都是她的字迹,所有的信都贴在上面。
直到马克思闭上眼的那一刻看的都是她的信,整个的世界都是她。
因为她是他最好的朋友,他唯一的朋友。
在离去的时候,他终于不是孤独的。
四此刻我就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噼里啪啦的打着字,我的周围甚至都不像马克思,起码还有只鱼,还有只猫。
可我真的很庆幸,我的杯子连着很多的线。
我可以随时的扯上其中一根,我就不是孤独的。
看完电影之后,就想到了李志的《梵高先生》。
他唱着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PS:《梵高先生》唱完之后,电脑又跳到了一首《你离开了南京,从此没有人和我说话》,而马克思离开了玛丽,从此谁跟玛丽说话?
PPS:祝大家新年快乐。
这些泥偶有种cult的丑,但故事以一个可爱的精神病老头和成长中的姑娘书信来往展开,很不寻常。导演一定是对负能量体会到了极致才能写出这样的故事吧,越黑暗越开阔。
不是我的菜
看到最后,眼泪哗一下的掉下来,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这个动画片绝对胜于名声显赫的什么up什么walle。在看似平淡轻松,甚至有点呆瓜的两个笔友人生间,品到太多酸甜苦辣,起起落落。这一份孤独不可比,这一份善良与诚恳不可比,而更重要的是,这一份宽容不可比。
這個題材很難不令人動容,是不是可以用不那麼搧情的方式拍攝
孤独的生活。寂寞的灵魂。封闭的人性。
不是我的口味,最后的镜头稍微有点点意思。
非常棒的黑色幽默喜剧动画。最后Max把和Marry所有的通信贴满了整个天花板,泪流满面。
玛丽是场灾难湿漉漉的鸡味亨利八号把孩子放在啤酒瓶底马克思讨厌星期四健康的身体等同于健康的思想孩子是孵出来的我脸上不笑但不代表我脑里不笑绵羊会缩水吗如果出租车倒着开那么司机是不是该给我们钱呢为什么老头把裤子提得很高使世界青春焕发的魔力雪花膏
快乐可以和大多数人一同分享,孤独,却只能分享于知己
我只是单纯的很讨厌这种风格 阴暗冰冷 死气沉沉 看着特别压抑 整个人都不舒服
该影片在22世纪将被列为21世纪十部经典动画片之一。一个寂寞的女生和一个孤独的大叔。
试了很多次,就是看不进去
要给这个电影一万颗星。 有点像看“美丽心灵”的感觉,若没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想必不会有这么强烈的共鸣。其实没有人是完全精神健康的,总有在某个点、某个时刻触发了自己的problem,或强烈或不那么明显。
有点啰嗦~~没看完……
感人但不至于哭,很好的类比但在中国不现实
动画版查令街84号。。。但总有些陈词滥调的东西,只不过换了一种形式表达。。。
反正我不喜欢 太憋屈了
玛,玛,玛,玛,玛丽。又让人笑又人飙泪。
不像动画……
好吧 我承认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马达 我承认这影响了我的观影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