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显导演是有自己想法的还为此准备了很久很久。
里面很多的坚持,设想试探。
加油!
那些嫌东嫌西的喷子们。
现在这个年代文艺病越来越多了。
再唧唧歪歪都没人去拍电影了。
这种爽片拍了很多年了。
各种烂番茄,导演们绞尽脑子的想拍的有新意有看头,但是他们只是一个人或者几个人。
多给点鼓励吧。
我就觉得这个导演很有想法很有创新。
电影院看的,刚才写项目的时候突然想起来,睡前必须来评一波。
除了医疗水平的确太过魔幻主义,这个世界观的其他部分都没有毛病:被自动化生产线逐出生产力的落后劳动力只有去死。
新世界没有美洲大陆,被压迫的爱尔兰人(第三世界劳动输出国)只有移民到海里;而被圈地的农民(工人阶级),只能用着低于电费和设备损耗成本的工资苟延残喘。
美国空气好天更蓝,中国空气差天是灰的?只不过她到了极乐世界了而已。
但是不要忘记一点:即使进入劳动力人口有水平限制,但是人口基数和劳动力存量一定是必须的。
寡头资本会兴盛一段时间,但是很快就会在跟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期赛跑里败下阵来,所谓政治不正确的计划经济这是便发挥出来了巨大的威力:高度计划的生产单位不会因为市场消化问题而停工,更不会为了篡权局部市场不对称利益而故意延缓高科技的发展应用。
体制内的教育单位则根据人口素质不同,把人培养成各个阶层的劳动力,保存高水平人才的持续大量供应,而资本精英阶级的人才断层问题可以保证资本寡头撑不过两百年。
即使是现在,不对称武装力量也足以保证血溅五步,天下缟素的情况不再可能,但某种意识形态的幽灵则是焚书坑儒解决不了的。
鉴于对比遗落战镜。。。
我个人喜欢这个许多多。
这个个人英雄主义太强。
第九区的时候完全是自身内心的挣扎。
又是末世之战啊。
惊现马洪叔!
马洪叔好帅的造型。
依然屌炸天的特效,末世只能是有钱人的世界啊,我不禁现实的想,现实世界马特绝逼是成功去极乐世界的。
这才是真正的人造机器人啊,完全血肉,整个地球环境太像那时候的第九区了。
最后的结局是大家想要的,生命存在于他的意义,没有人可以剥夺,英雄注定逝去。
最后小时候的马克思和弗雷一起在阳光下笑。
耳边响起他的话,将来,我一定带大家去那里。
科幻大多是构想一个黑暗的未来,来唤醒世人的注意、警醒。
刘慈欣的《赡养人类》所设想的未来更黑暗,全世界的财富集中在一个人手里,那个人成为终产者,连空气、土壤都是那个人的。
在一个科幻作品中,如果只是推敲里面的技术、情节缺陷,那是舍本逐末。
科幻终究是文学范畴,不是科技论文,关注他的寓意才对。
有个科幻史家说卢卡斯把科幻电影带坏了,卢卡斯以后科幻只注重外壳:画面、声效、场面,非常同意,科幻是引人思考的东西,鄙人作为几百篇科幻小说的穷酸,我认为我有资格说这个话,好的科幻作品都是有很强思想性的。
这个电影寓意还不深刻吗?
穷人生活在地狱,在血汗得不能再血汗的工厂上班,就算殉职也没有任何补偿。
有一个在工厂做流水线的朋友看了这个电影竟泪流不止,我们的工厂和工地不比电影里的好多少,就凭这个映射现实的意义,就值7分。
穷人们生病了,小病挨着,大病等死,what fuck,周围很多这种例子。
富人垄断一切先进医疗资源,这里面用一个超级牛逼装置代表,据说很多现在大官们在退休后也可以无限使用医疗资源的。
最终主角马克思阴差阳错搞了一场革命,改变了总机的程序,有人说这个方法太简单了,为什么这个傻逼极乐空间还能维持那么久,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人都等着别人冲锋陷阵,别人抛头洒血,自己乘凉,一个歹徒拿着一把匕首就可以控制一车的乘客,这种事很少见吗?
给这部电影评一分两分的人,你们除了关心镜头、情节、还有所谓的技术硬伤(看过科幻小说吗?
这里面的先进科技在科幻中算什么呢?
看看三体里的技术吧) 就从没有考虑过这个世界吗?
知道惊心的基尼系数吗?
你们都住在极乐空间吗?
(片子大约值3.5分,若是没看过《第九区》肯定就给4分了,可惜珠玉在前,没办法就只能给这个分数了)作为一个南非出生的加拿大裔导演,布罗姆坎普的第一部长片作品《第九区》合情合理得把故事设定在了自己生活成长的约翰内斯堡。
叫好又叫座票房口碑双丰收的导演在赢得一片赞誉的将近四年之后终于带来了新作《Elysium》。
电影讲述了2159年的世界设定:穷人们住在到处污染拥挤不堪脏乱破败的地球(地球上所有地方都长得像《第九区》的约翰内斯堡?
),富人们住在高尚社区没有疾病衰老和死亡的空间轨道上的Elysium。
富人们依旧控制值地球上的工业生产,穷人们还得拼死拼活去工厂打工用以糊口勉强度日,并时不时地想要非法偷渡进入梦想中的Elysium。
战斗力超群的高级自动机器人作为富人的帮凶压迫管理着穷人。
朱迪福斯特饰演的女主Rhodes作为Elysium的政府官员强力打击非法移民,而马特达蒙饰演的深陷困境的男主Max则为了拯救自己和他人必须来到Elysium完成自己的使命。
这原本是一个可以讲得像《第九区》一样非常有趣的故事构架,但导演布罗姆坎普亦或是拿了较大的投资必须小心谨慎,亦或是的确限于自己的能力无法继续挖掘这个故事的深意,全片拍得四平八稳政治正确而且毫无新意。
相比前作《第九区》,《Elysium》动作爆炸场面相比有了很大进步(部分镜头片段略血腥),而故事却讲得唯唯诺诺毫无新意。
讽刺和隐喻是导演在《第九区》的拍摄中表现得非常有才华的手法,但在《Elysium》中,过于直白的表现“医疗”和“移民”两个美国社会时下争论最激烈的议题显然是有些过分讨巧和鸡贼的做法。
在美国,任何一项社会议题的激烈争论(无论是医疗法案还是移民改革),都不可能有着非黑即白的正义邪恶论述。
医疗改革本身就是十分棘手的议题。
全世界的医疗改革,几乎没有成功的:要医疗效率高,就没法覆盖所有人,要覆盖所有人,就没有办法医疗效率高,因为总体资源总是有限。
奥巴马政府强制推行全民医保,医疗效率是否提高另说,Medicaid和Medicare的医疗开支迅速膨胀纳税人继续被迫疯狂烧钱倒是不争的试试。
另外简单说目前美国国会争论的移民法案,参议员已经通过众议院还没有通过:一方面说,保障非法移民人权,给予他们和他们后代在美国合法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是一个再合理不过的论述和想法;但另一方面:一下子漂白1100万非法移民,税收福利教育医疗等问题怎么可能一揽子全部解决?
而且这样不就是一方面歧视了通过艰苦努力进入美国的合法移民一方面又进一步鼓励了非法移民继续偷渡来到美国么?
同样的道理,在《Elysium》中,导演毫无背景地设置了这样一个世界观,观众并不知道地球上的人类如何在100多年内变成了这样一个样子。
只是知道有钱人压迫穷人住在Elysium,穷人备受压迫只能住在地球,所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要有反抗。
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男主Max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努力之后,地球上芸芸众生终于获得了久违的医疗和平等。
而原本经营太空偷渡生意的蛇头摇身一变在系统重启之后成为了Elysium的居民,号令机器人逮捕了Elysium原来的政府高官。
推翻了压迫,终于获得了新生!
地球上的穷人们在打倒Elysium上的富人之后终于获得了平等自由。
万岁!
等等,这个情节是不是听着似曾相识?
不是滋味,略微有点儿奇怪?
对啊,想想朱重八、阿扁,不都是这样屌丝翻身做主人我tmd终于有了今天这个情节套路么?
然后呢?
当然电影导演不会继续告诉你会发生什么(片子可能有续集,但不知道会怎么拍)。
但这个故事,天朝人民应该都很熟悉,就不用再往下细说了。
最可能结果是曾经的屌丝变成高尚社区的高富帅后更加肆无忌惮变本加厉地欺负压榨和自己曾经一样的同袍们,肆无忌惮地享受和攫取财富:我tmd终于也有今天了。
可能布罗姆坎普导演生长在风云激荡的转型时代的南非,见证了伟人曼德拉的不朽光辉,心中根治了自由主义和平等人权的种子,一定要站在反对不平等的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
但问题是,南非的确实现了种族平等和社会转型,之后呢?
最近二十年呢?
治安恶化,人才外流,福利开支猛增,经济发展缓慢,言必称种族何解。
看到问题,痛心呼吁自然容易,如何解决问题,导演除了给我们画一个屌丝逆袭平等自由的大饼之外并无更好的解决方案。
无所谓了不是么,反正只要观众看着爽出了口恶气这就够了不是么?
PS1:布加迪才是真正的奢侈品好么!
PS2:马特达蒙和朱迪福斯特演技没有让人失望PS3:电影各种无节操黑:LA的屌丝老墨们都说西班牙语;Elysium的高尚社区白富美们都说法语;天朝人民亚裔模样的唯一出现的地方还是个做手术的technician/engineer然后被男主一把掐死;吾大LA被黑成渣渣了,导演您这样真的合适么?
PS4:天朝就别奢望了人家的问题了,社会转型都做不到就不要勉强说这些讨论这个片子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了:吃不上饭的逃难饥民就不要虑肥胖会带来的糖尿病高血脂问题了
结局比较失望!
我喜欢脑补,地球上的难民逆袭到极乐空间?
怎么可能,估计地球上百万分之一的人上去,极乐空间都得被挤爆。
忽然想起老罗语录中的一段,讲城里人和乡下人的,如果乡下人到城里使得城里不再适于居住,那么所有人都会选择离开城里。
电影中也一样,本来能和平相处互帮互助的难民,由于急需救助必然打作一团争先恐后的往极乐空间挤,极乐空间也许几天内就会沦陷为比地球还恶劣的地狱之境,套用老罗语录的话说,这就是人。
最终的结局就是没有极乐空间,有钱人和穷人一起快乐的生活在地球,呵呵。
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给过了太多的惊喜,可惜让人欲罢不能的科幻人文一下子都用完了,最终留下这个毫无生机的「极乐空间」。
好电影的标准不一,但至少都需要一个大致清晰的世界和系统,在一个大体完备的系统中讲述故事。
单一的主题,却不会随着系统的不同改变。
对于科幻电影来说更是如此。
人性和机械性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当科技能够取代人的一切劳作,人工智能已经完全驱同人的时候,人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
科幻电影这么多年,其实一直都换汤不换药,所有的我们喜闻乐见的经典科幻,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
无论科技如何发达,人工智能如何完备,这个世界的主体还是人,人的爱,人的怜悯,人的非理性在一个高度理性化的社会中是美好的东西。
无数个导演尝试着用一个又一个案例去诠释这个主题,他们乐此不疲地去贯彻人本的深沉,并让观众为之感动。
anyway,这就是电影艺术,虽然主题相同,但是表达主题的故事和手段,展现主题的电影语言都千差万别,电影艺术的魅力也在于此。
一回到「极乐空间」这部电影,依旧是同样主题的再次演绎,但却难说成功,为了表达而去表达,害怕荒诞而去正常叙事。
最终导致,这个打着朱迪福斯特和马克达蒙招牌电影成为了毫无快感和深邃的电影快餐。
故事其实歇斯底里地简单,贫穷的人在个人理想和承诺之间,选择了后者:小马哥有个发小,他们两关系不错,两小无猜的时候,小马哥最大的理想是去一个叫做极乐世界的空间站。
无奈小马哥从小不学好,偷车成瘾,还坐了四年牢,他的发小也他而去。
一次事故导致小马哥快死了,于是小马哥就想去极乐世界去治病,在快死之前他重新遇到了他的发小。
极乐世界在电影里面是这样的设定:这是一个高度科技化的空间,里面科技足够发达,机器人成为安全的靠山,它们保护这这个空间的安全并为这个区域的公民服务。
小马哥找到了黑社会老大,他当年就是为了他而做牢,黑社会老大把小马哥该造成一个强大的武器,并要求他绑架一个带有极乐世界重启程序的企业家,并拿到极乐世界的重启程序。
极乐世界有个老朱,她和那个企业家一起想发动政变,阴差阳错企业家被改造后的小马哥拿到了极乐世界的重启程序(可以帮助发动政变),老朱就让自己在地球的手下抓住小马哥。
这时剧情开始峰回路转,小马哥各种逃,并找到了自己的发小,还发现自己的发小居然有个快死的孩子,也需要去极乐世界治病。
然后电影安排得很好,它们三就被绑架到极乐世界了。
另一方面,老朱被她顾的杀手给插死了,小马哥打败了杀手,以生命为代价重启了极乐世界,让发小的女儿脱离了危险。
二科幻电影,一般分两类,硬科幻指根据严格的科学定理推论出一个系统世界;软科幻指的是科学定理含混,但一般硬设置一个效果么,在这样的科学效果中来讨论人性的变化。
极乐世界,看样子是想走软科幻的道路,却不忘现实自己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硬科幻队列。
首先,他没有软科幻的绝对人性分析:前半段绝对对立了机器人和人的关系,后面又淡化了这样的对立,让人为可控的代码成为能够影响机器人行为的制约因素。
极乐世界的机器人是否和人对立,这电影里是找不到确切答案的,这对于一部科幻电影不啻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其次,这部电影诸多细节,并没有被正确地展示出来。
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如果建立在机械性的基础上,是不会出现制度漏洞的。
真正高度科技化的社会,真正的问题在于不可逆转的根本性缺陷,缺陷和漏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一个「极乐世界」,出现了一个制度化的问题,最终问题的导火索居然还是有权力欲望的个体。
那么这个「极乐世界」诸多问题的导火索其实只是不同欲望的人的冲突。
再次,对于公平的追求贯穿始终,却毫无落脚点。
「极乐世界」电影里,有些人能去卫星站,有些人却只能留在地球,呆在地球的人想尽一切办法去靠近空间站,电影最终的英雄拯救其实不过是让一些地球人来到空间站享受高科技福利。
什么问题使得富人能够去空间站呢?
造成明显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电影里毫无理由和背景交代,似乎有钱似乎天生就是有问题的。
最后,对于人性的回归从头突兀到了结尾,小马哥和发小的感情,从开始的蒙太奇到最后的回忆,都没有交代清楚。
没有落脚点的感情,友情?
爱情?
一团乱麻到,实在很难不去想这是屌丝的备胎属性。
一个害怕死亡的人,在死亡前寻到了自己的价值,但这种死亡换来的「人本」完全不能够把科幻中的去人化支撑起来。
三强扭的瓜不甜,强科的幻太悬。
从来没有一部完美的科幻电影会抛弃「人主体性」去建构科幻世界,「极乐世界」就是在不断地去接近「人本」主题,但这终归是强扭的瓜,强科的幻。
没有科幻的专注逻辑:从机器到人的回归;没有科幻的人本落脚点,没有无奈和纠结,更没有撕心裂肺的伦理讨论。
四无的「极乐世界」,就这样成为了一个这样的产品,打3星都不好意思。
22世纪中叶,地球并未借助文明和科技的进步变得更加美好,反而在各种贪欲荼毒之下变成毫无希望的废墟荒原。
少数极度富有之人抛弃生身故乡,在漂浮于地球之上的空间站上建立了宛若天堂般美好的乐土,继续过着享乐奢靡的幸福生活。
而绝大多数的穷苦人不得不留在千疮百孔的地球上,在绝望的混乱之中苟延残喘,同时被迫忍受各种严苛可笑的联邦法规的压迫。
他们在富人建立起来的工业系统下努力赚取稀薄的营生,时而仰望苍穹,幻想着早日移民空间站开始新的生活。
无奈在政府官员德拉库特(朱迪·福斯特 Jodie Foster 饰)的铁腕掌控下,偷渡者一次次化作宇宙中的碎片。
尼尔·布洛姆坎普的《第九区》曾引发不小惊骇,电影借科幻片外壳来批判现实,颠覆外星人形象的大虾、仿纪录片风格的手法,它们都让观众印象深刻,煞是惊喜。
《极乐空间》延续了布洛姆坎普的贫民窟美学,同样拿身份差异做文章(从种族变成了阶级),科幻感也比《第九区》更上一层楼。
影片还加入了马特·达蒙、朱迪·福斯特这样的大牌明星,本该看点十足,然而,《极乐空间》恐怕很难引发像《第九区》那样的现象级话题,因为电影的硬伤实在太多了点,看下来叫人频繁发问:导演到底是想干什么……不说拙劣的引子和童年闪回,不说俗烂不堪的拯救母女戏,不说主人公那单纯到傻气的求生动机,《极乐空间》看待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显得太过轻率,肤浅且幼稚。
影片把人类社会划上一刀,就此天上地下一分为二,至于为什么,2154年之前发生了什么大动荡,电影不说。
反正就套上了这么一个硬邦邦的设定,你不接受也得接受。
然后,主人公必然要冒着自我牺牲的危险去拯救穷人们,可是,给穷人们开放极乐空间就能解决问题了?
答案显然不是。
结尾酷似NGO宣传片的孩童奔跑拥抱明天,简直令人不能忍受。
真以为推翻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就能拯救全人类了。
这不是什么高明的政治诉求和人类宣言,而是一根筋的左楞份子。
生搬硬造的苍生大爱,更让这部电影显得说教和廉价。
前面说到贫民窟美学,它们却让《极乐空间》变成了一把大漏勺。
极乐空间的医疗水平已经近似天堂,人类几乎可以长生不死,智能机器人遍地乱跑,但生活其中的人类却是讨人嫌的上流社会模样,导演迫不及待要让观众产生现实联想,对号入座。
相反,大片大片的贫民窟,几乎不见像样的楼房,地球再怎么糟糕,也不至于这么一副地毯式轰炸后的第三世界模样吧。
而就是这样一个高科技、高概念的极乐空间,它却让几艘偷渡飞船如入无人之境,有如一块飘浮在外太空的鸡肋。
至于富人笑哈哈、穷人眼巴巴,反复展现无所不能的医疗机器,那简直就是对美国医疗改革在指手画脚。
且不说《极乐空间》的观点能否立得住脚,这种讽刺手法本身就不见得高明。
原因无他,道理说得太明白了,恨不得直接跳出来告诉观众,谁谁谁做错了,背弃人民,逆历史潮流而动。
片中充斥各种离奇、不吐不快的硬伤,像四人小队的恐怖分子打个炮,重要人物的飞船就掉下来;科技那么发达,居然还要数据线接USB插口;至于脑袋中的乱码数据,也没有了下文交代,主人公真成了一具人体U盘,真不知道编剧是怎么想的。
反派面目模糊(上流阶层),结果拿一个不相干的特工来充当对手;主人公的身体大改造,那一身山寨机甲,只能用寒碜来形容,连《第九区》都不如。
结尾高潮打斗,场面之乏味无趣,还不如让马特·达蒙去参加橄榄球比赛。
要知道,这可是一个未来的科幻世界,搞这些蛮力、手雷和冷兵器,观赏性欠奉不说,未免太过土炮了罢。
更荒谬的是到达极乐空间之后,强大的机器人部队居然不见踪影,一伙人如入无人之境,在重兵把守的地方玩起了捉迷藏游戏。
如果说,贫民窟的存在让《第九区》散发出浓浓的恶趣味,那么,贫民窟思维的挥之不去简直毁了《极乐空间》。
贫民窟束缚了导演手脚,令整部电影变得小家子气,散发出恐怖分子大搞破坏的当代错觉,令本来微薄的科幻感更加一塌糊涂。
不好听的说,《极乐空间》的精神主旨还是骗小孩子的空想水平——就是主人公小时候的拉勾勾戏码,畅想着到了极乐世界,什么问题都会解决:没有贫穷,不再有疾病,人人殷实富足。
如果人类社会的问题真是只有简单的穷人和富人之分,抑或要打破下与上的差别,那么,这个世界的麻烦未免也太简单了点。
所以看到最后,真不认为《极乐空间》是部科幻片,它对现实指指点点,只把科幻当成了一个空壳,拿邪门歪道来说空洞无物的大道理,实在令人感到遗憾。
我不反对创作者进行类似的意见表达,只是,它真的不高明。
【搜狐】
那个美杜莎医疗系统完全就是bug一样的存在——既然能这么轻松又无代价地进行治疗,为什么不借给穷人们用?
好多人只是想跑上来治治病而已。
比如可以加入这样的设定:1.美杜莎医疗系统的催动力来自于情绪压力(……很日漫),所以富翁们把极乐空间升到太空中,通过刻意制造矛盾来增加地球民众的情绪压力。
主角带人进入极乐空间本来是要治病救人天下大同,却发现这个谬论——如果真的每个人都能得到治疗,那消失掉的情绪压力就无法再驱动美杜莎;如果为了能有人得到治疗而限制部分人获得治疗的权利,那就失去了原本拯救的意义——少年与恶龙循环的故事2.美杜莎医疗系统所做的并不是治疗——而是转移——透支自身细胞的活力加速复原,或者从一个生命体转移细胞活力到另一个生命体。
极乐世界刻意制造两个世界的隔阂然后假装严格限制非法移民,实际上是通过名义上处决非法移民,暗地里把他们作为美杜莎系统的原料。
主角进入极乐空间寻求医治,却发现这种医治的本质却是夺走别人的生命换自己的命——救赎与反救赎的母题。
3.女主被有钱人看上带入极乐世界,却发现富人的世界虽然环境优渥,但却是以剥离情感为代价的,于是选择回到地球,却不曾想已经怀孕。
男主生命垂危,女主想尽办法带男主进入极乐空间,却面临着两难选择——选择救男主就要和有钱人在一起,剥离感情地生活,而这正是她之前厌恶随之选择回到男主身边的原因;选择有男主相伴的生活,虽然艰苦快乐,但男主马上死球了——女性的觉醒与抉择。
不用谢我是个策划。
觉得这就是牺牲一个人拯救全世界的故事,过程还是很惊险的,看得很紧张,所以给四颗星,而且看得imax还比较爽~
又一个被好莱坞流水线害惨了的导演,钱都花到一线演员的片酬上了,但除了《第九区》主角演的反派之外,其他所有人都没有存在感啊,导演光顾着让老乡耍酷了。整部片就像在把《第九区》玩剩下的一些东西回收利用而已……即便如此,动作场面还可以一看,末世科技的感觉也不错吧
极乐空间每次都是走马观花扫一遍完事,至少让人感受下何谓极乐,有啥功能,为啥向往…切身体会的感受,而不是俯瞰、全景、一直从上面看地球…
海老公道:“我也想不是的。倘若你是我儿子,失陷在皇宫之中,就算有天大危险,我也会来救你出去。” 韦小宝苦笑道:“可惜我没你这个好爹爹。”
两极分化的末世观其实还是能看的,虽然电影和极乐世界一样简陋不堪漏洞百出但至少matt反政府当英雄的理由比起雪国列车里的美队来要充足,人性化!还有可怜的呆萌最后用自己的绳命给地球上的贫民们打开了极乐世界的大门,内个绿茶婊为毛还能笑得那么灿烂!真想掐死她~PS 只要是呆萌演的都爱。
不是吧,要是具备了救治地球上人们的医疗硬件,那就治呗,不就是破解程序再按个按钮吗?这也太无感了。
硬伤好多啊
深刻诠释“蠢的要死”
美帝总是弄出一牛叉背景或者设定,然后拍出一坑爹货来。我还思考了一下这到底是殖民主义还是移民问题,反正这俩总是相伴而行的。最后吐槽一下Matt好肥,坐在电影院里遥想当年的美骚年真是令人感慨啊= =
不是说生活在极乐空间的人都不生病么?我怎么觉得都病得不轻哪呢?
相比小汤哥的那一部强多了……也证明了马特达蒙真心不适合文艺片
所有飘在天上的城市的镜头也都包括在预告片里了……硬盘大获全胜,然后大家同归于尽
女主真无耻,一群强盗!
米田共
科幻电影的剧情不需要多好~效果到了就可以,但是故事无脑到这个水平也太可笑了吧。
連個防護罩都沒有,不如改名《極弱世界》。
看到电影的前10分钟的时候,我以为这会是一个史诗级的科幻大片,有阶级斗争,有男主奋斗,有激烈的冲突,但是看到了第30分钟,我就觉得能够将故事讲的合理完整就不错了。但是看到国防部长居然轻易的被自己的变态特工干掉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电影已经沦落为打打斗斗的小手段。根本谈不到所谓的阶级斗争
睡了一半。
每年34部电影的quota能不能用在正经的片子上。
剧本的问题太多了 与之前成名作第九区相差甚远 值得一看的镜头也不算多 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竟然有朱迪福斯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