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而易见,《家和万事惊》没有《桃姐》的深刻隽永,也没有《黄金花》的针砭时弊,甚至没有《脱皮爸爸》的静谧恬适,更没有《一念无明》的感人至深,但在某个瞬间,你的心头依然会为之微微一动,也会为其贯穿始终的插科打诨而会心一笑!
香港寸土寸金,卢伟文一家五口挤在逼仄的公寓房里,繁重的生活压力让他们失去了往日的欢笑,夫妻早已不再相信山盟海誓,儿子不学无术,女儿不思进取,老父疾病缠身,但好在激烈争吵后,窗外的无敌海景总能让一家人享受短暂的惬意。
这就与《桃姐》所呈现“老无所依”的社会议题如出一辙。
香港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相关配套设施却严重不足,尤其养老院的建设不仅滞后而且缺乏基本的临终关怀理念。
也正因此,虽然近年港片式微之势有目共睹,但每年却都会有与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的电影涌现,反观大陆电影市场,能见微知著的纪实题材则少之又少。
在近日热映的内地影片中,要么是《“大”人物》、《来电狂响》这类正邪较量、情感纠葛的剧情片;要么是《大路朝天》、《天渠》这类献礼片,中小成本的“我不是药神”基本难觅踪影。
然而,卢伟文一家的“每日安静一刻”却因王小财的巨幅广告牌而化为泡影,为夺回维系家庭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他们奔走呼号也软硬兼施,甚至纵容酒后的王小财翻墙爬窗,希望他因意外坠楼身亡,但最终,却因这起维权事件再次使一家人重归于好而选择握手言和,更重要的是,王小财的广告牌也换成了“马尔代夫海岛一日游”,显然比卢伟文家先前的海景更振奋人心。
而这种虚实相加、嬉笑怒骂的叙事手法在《脱皮爸爸》中也一以贯之。
通过如蝉蜕一样的脱皮,田力行得以与60岁、52岁、37岁、28岁、19岁的父亲相遇,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身为一名父亲的不易,也在与不同时期父亲的相处里,明白了何为责任和坚持,但在梦醒之后,却不幸要面对与父亲的诀别!
然而,历经这一轮回,先前紧张的父子关系早已冰释前嫌,在父亲荣归天国后,力行也重整旗鼓,勇敢掀开人生新篇章。
这么多爸爸齐聚一堂,也是千载难逢之盛事而反观大陆电影,能将真实与虚幻无缝对接,展现伦理亲情的影片也是鲜少出现,但显而易见,电影不只是叙事,也仰仗讲述手法,就这点而言,港片的确比我们略胜一筹!
而在《家和万事惊》中,就广告牌的留存还是拆除,所进行的社区投票,也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这在《黄金花》中也有重点呈现。
因自闭症儿子而心力交瘁的女主又惨遭第三者插足婚姻,随后也正是在社区文娱活动中,邂逅了志同道合的舞伴,在后者的陪伴下,度过了人生最阴暗的时光。
社区舞蹈队接纳了黄金花母子众所周知,社区文化是香港在经济高度繁荣中,通过经年累月的建设与完善,所形成的地域软实力,因为目前大陆此种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内地电影里,邻里之间往往不是形同陌路就是擦枪走火。
还有,《家和万事惊》中,当患抑郁症多年却拒绝就医的“老烟枪”从高楼纵身一跃,恰巧身临现场的卢伟文夫妇在震惊之余也难免开始思索生活的真谛。
这在《一念无明》里饱受躁郁症困扰的阿东以及与他疏离的家人身上,也有多维度的描摹与刻画!
阿东原本也有大好前程,但父亲离家出走,母亲瘫痪在床,弟弟久居国外,自己也因急于翻身而败走股市,在帮母亲脱离苦海后,阿东因“弑母”而入驻精神病院,从此成为外人眼中的异类分子。
在又一次病发后,他冲入便利店,混合着泪水大块咀嚼朱古力,因为这会迅速增加有助人体产生愉悦心情的血清素,还有当抑郁卷土重来,阿东连喝口粥也变得吞咽困难。
港片里这些细腻的记录,搭配看客的冷漠或简陋的居住条件,展现香港这座繁华都市在光鲜背后的种种社会弊端,以及虽然困苦却笑对人生的香港精神。
而如今的多数陆片,要么是艺术电影添加过多作者意志的长镜头,要么是商业电影信息量过载的运动镜头,能让观众回味无穷或百感交集的画面实在屈指可数。
《一念无明》中的每个镜头都值得回味但与《家和万事惊》中再无明天的“老烟枪”不同,《一念无明》里的阿东还有60岁浪子回头的父亲,以及邻居天真无邪的小男生,前者执意不愿松开牵连阿东的那只手,后者不断用《小王子》里对差异性的包容,为阿东送去心灵慰藉,这些不灭的人性之光也是港片薪火不灭的源泉与动力。
阿东和邻居果仔。
这一大一小两个沉默的背影曾温暖过无数人心而这类港片总是能得到一众港星的鼎力支持。
香港电影界人才济济也习惯荣辱与共,《家和万事惊》的编剧兼“老父”扮演者张达明,在事业鼎盛之时罹患癌症,大病初愈后,于圈中好友助力下终于将自己最爱的这一剧本转化为影像语言。
张达明将生活中的磨难化作镜头下的世事沧桑近年,身体力行支持港片复兴的古仔也在公开场合不断呼吁:唯有本土演员对当地电影有热情、肯付出,才能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有一席之地。
古仔精准呈现了片中人物“王小财”的AB两面:知世故且真性情如此说来,包括《家和万事惊》在内的港片,那浓浓的港味还是因为有一批可敬又可爱的艺人为其前赴后继,这纯粹香港味道的实质正是那份生生不息的人情味!
比脱皮爸爸热闹流畅一些古天乐这次角色和以前的都不一样古的演出也很有新鲜感 连步态都变了陆志廉又是另一种步态和另一套身体语言体现了影帝的水平细节出彩。
可能是因为不想搞得太悲催让观众看得难受演员表演都有一些漫画感古还是厉害的表演得有一点真实感又有一点不真实感人物该有的角色塑造都表达到了 又不让人觉得啰嗦 相反还有一点新意 抒情细腻的部分也表现的很好优点是有社会关怀比如反映房价高,政府部门和流程冗繁,低收入人群生活状况。
对香港法律和政府部门设置应该是认真考察过的有点黑色幽默
卢伟文, 一个耳熟能详的粤语名字,就像春光乍泄里面的黎耀祥和何宝荣, 是那么的普遍,任何一个在油尖旺区的匆匆人流里面,都可能有一个男人叫卢伟文,他又是那么渺小, 以至于随时消失在街角的一个小男人也叫卢伟文, 他是个成功人士,因为他有房,不仅有房,而且还是海景房, 在香港有海景房可是非同小可。
但同时他也有一个中风瘫痪的老爸,一个找不到工作的儿子, 一个模样和成绩平平的女儿,一个买打折菜的老婆,齐齐整整一家人没够,还有可爱的左邻右舍, 隔壁喜欢叫床的大陆二奶,对面三天两头被银行追债寻死觅活的大陆母子,楼上为了吃梅菜肉饼天天剁肉馅的肉贩,楼下肺癌晚期仍天天抽烟的烟鬼…某天他们开省钱会议, 这样会他们每个月开一次 ,爷爷吃了一个月的过期面包省了500得到表扬, 女儿说用番茄黄瓜代替化妆品省1000, 结果被老婆批评浪费食物, 老婆说不去和姐妹去泰国省了5000, 好野!
儿子说没买新款iPhone 省了9000,伟文话,这个就真心不算了,不通我今天看到一台法拉利没买,也是省了几百万?
正说到兴头儿上, 对面大陆母子被银行上门逼债闹着要烧炭,为免对方烧炭影响自家楼价下跌,伟文帮对方还了一期月供,9000块!
这下老婆大人不干了我和闺蜜玩失踪不去旅游省了5000, 你大剌剌一给别的女人就9000, 最重要的我居然不知道你还藏了9000!
顿时闹着马上要去泰国, 女儿也闹着要买化妆品,儿子要买新款手机, 老爸吃了过期面包开始上吐下泻, 楼上又开始剁肉馅, 一家人鸡飞狗跳,这时,窗边看看那片海景就成了他们的救星,他们会走到窗户前,看着那片小小的海景平静下来可但是!
有一天,一块夸张的广告牌挡住了这片海景, 也挡住了一家人唯一的慰籍出口, 于是卢伟文这个优秀员工兼成功人士决定放弃全勤奖为自己看海的权利好好争取一番,一家人上演了一番啼笑皆非的故事时至今日, 香港人已经不关心谁是英雄谁是贼了,谁是无间道,谁是江湖情了,现在香港只关心卢伟文他家窗口的那块挡住海景的招牌拆了没, 笑中带泪的好片子!
片中有个片段很有意思, 推着瘫痪的老爸在河边散步,老爸挣扎着要要跳下去,我死了你们早点供新楼,伟文抵死拦住, 但心中却闪过一丝念头,就这样跳下去也好, 自己的阻拦的缘故可能也只是因为周围都是摄像的缘故,孝子有时也是论心无孝子吧
香港为什么会乱,就跟富士康的员工为什么会跳楼一样。
每天在流水线上成了一台机器人,对人生完全失去了信心,不跳楼才怪。
而港民们住着鸟笼子,身上却背负着巨额房贷,也就成了一个机器人。
反正这辈子就这样了,就当搏一把了,反正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实践证明,如今的香港,更加无比需要社会主义改造,当年也是土地改革我们才成功的。
不能再让李嘉诚们吸血了!!!!!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说,《家和万事惊》有一种老派香港喜剧片的味道,好像是重回八九十年代港片之感:年终岁尾了,把各路明星都拉来演主角,把我们在TVB港剧里常见的那些打酱油的“黄金配角”也一起邀来捧场,故事就是一家人神经兮兮、碎碎叨叨、吵吵闹闹、欢欢笑笑,街里街坊,姐姐失恋,弟弟泡妞,哥哥出轨,爸爸生病,最后一切都否极泰来、皆大欢喜,末尾了演员一家人一起出来拱手祝福观众们新年快乐、恭喜发财,让我想到《家有喜事》。
这是香港电影中一脉相承的“家庭喜剧”基因,也是粤语文化中对“好彩头”、“大吉大利”的偏爱,令人欢笑和难忘的好作品有很多。
时至今日,广东很多地方电视台晚间档还是播这种老港片,那是一种回忆。
只不过这一次,《家和万事惊》把故事镜头对准了一个香港普通小市民家庭(毕竟《家有喜事》黄百鸣他们一家可是住别墅的),吴镇宇饰演的卢伟文是个房屋中介佬,脾气逆来顺受、凡事息事宁人,为了独自赚钱支撑一家人的生活磨破了嘴皮;袁咏仪则饰演老婆,一个生了孩子就辞工在家全职照顾老人孩子的家庭主妇,朋友们去个泰国她也不敢一起,只是为了省钱;张达明演爷爷,自知无力帮忙养家,只好天天吃过期面包省钱度日。
还有找不到工作的儿子,还在读书的女儿。
全家人最大的资产就是一套房子,美其名曰是海景豪宅,其实只是一套能够远远地望到一点点海的老住宅。
只不过这个资产是负的,他们为此背负了35年的房贷。
开场就是一场吵架戏,也是极经典的一场戏。
家庭召开一周一度的“悭钱比赛(悭钱,省钱)”,起初是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述说自己为了这个家省了多少钱,我不用面膜,我吃过期面包,我不去和朋友旅行,不过卢伟文的一句话,却扣紧了家里所有人的神经,因为他说:我已经还贷还了15年啦,还剩20年了!
每个人都本想通过自己的节衣缩食为家庭做贡献,来找寻一点成就和自我价值,结果被爸爸不经意的一句话彻底搞崩溃了:如此艰难度日,居然还要再撑20年。
而就在此时,楼下大烟枪老头的浓重烟味熏得人发晕,楼上猪肉佬(卖猪肉的)叮叮当当的剁肉声催人发狂,原来一家人苦苦支撑、还有20年望不到尽头的日子,原来是这般不堪一击,内外交困下,大家都崩溃了,袁咏仪扯着嗓子说:我要到60几岁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啊!
最好的人生岁月都变成了为房贷打工、节衣缩食的苦日子,这样的人生还真的是让人崩溃,这是住房紧张的香港的真实写照。
每当这家人发生这样的心理危机和紧张关系时,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一起坐在窗前,远远望着那一小撇海景,各自平静。
所以这部电影的原剧本,是爷爷饰演者张达明于1993年创作的舞台剧剧本《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此剧本获得了当年香港剧本创作的头奖,而且成为了香港中文大学戏剧课程的剧本必读。
那时的张达明,还没有和黄子华一起出演“栋笃笑(粤语脱口秀)”,也没有成为我们记忆中《大内密探零零发》里那个对着后宫佳丽三千流泪的可怜皇帝,他还是一个热爱戏剧和写剧本的人。
从开场一幕的“家庭矛盾大爆发”就可以看出非常浓重的舞台剧影子,所有主要人物在同一时间同一地方矛盾集中爆发,但是仅仅凭借此就可以拿到香港剧本创作的大奖了吗?
毕竟,熟悉港剧或者港片的同学会知道,除非是古装片,不然几乎没有哪部都市题材港剧不会提到房子,供楼,天隽峰,买楼,楼市涨跌,房租,悭钱等等,始终是港剧港片离不开的话题,毕竟可以唤起太多人的切肤之痛。
我甚至怀疑过港剧之所以如此热衷拍家庭剧,就是因为人均居住面积仅有14平米的香港,每个人都不得不每日面对和处理“同在一个屋檐下”的家人关系,这是大家共同的内心敏感点。
所以,如果《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只是如实地记录了香港房奴家庭生活的话,是并无法脱颖而出的。
张达明想到了荒诞,毕竟他当年曾经是荒诞戏剧派大师贝克特的粉丝,而他自己成立剧团上演的第一个剧,居然是卡夫卡的《变形记》(香港译为《蜕变》)。
张达明又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一个外来矛盾。
电影中,古天乐饰演的邻居在自己阳台上竖起了一块巨幅广告片,把卢伟文一家35年负债“海景豪宅”的唯一欣慰——海景,给挡住了。
从此,一家人开始了漫长了战争。
为了拆除广告牌,他要对付狡猾的邻居,漠不关心的他人,互相踢皮球、程序繁琐的政府部门,笑料百出。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们发现自己紧衣缩食供的房子,因为广告牌遮挡,竟然下跌了一百万!
自己积德毫厘计,他人作恶百万丢。
最后走投无路之时,他们萌生杀意,杀掉这个邻居,保卫家园。
这就是荒诞派的张达明给几乎无解的香港房奴生活的一剂致幻剂——他在电影的造梦艺术中,用主人公一家人的“杀意”,为他们出了一口气。
要知道,那是1993年,张达明的想法非常之大胆和前卫,彼时也无人敢把这样反映尖锐楼市社会矛盾的剧本改编电影。
大约17年后的2010年,香港新锐导演彭浩翔拍摄了Cult片《维多利亚一号》,何超仪饰演的女主角因为被楼市深深伤害,顿时杀意,变身连环杀手,誓把豪宅变凶宅。
然而,从张达明《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里朦胧、搞笑甚至有点幼稚的杀意,到《维多利亚一号》里血肉模糊的场面“梦想成真”,尽管仅仅是在影视剧的虚构历程中,也足足用了17年,而这17年间,港人经历了楼市一波又一波比电影猛烈得多的“涨跌风暴”。
看到一组数据,1997年至2003年,香港楼市下跌约70%,而2003年至今,又上涨了近400%。
最近根据各种消息显示,由于内地资金回撤,跌势再现。
因为香港是免税天堂,所以政府收入来源只要靠土地出让,这就是为什么香港一直被人诟病“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土地为开发却不肯加大供给平抑楼价”,官方说法是要为未来储备。
而且确实楼市涨涨跌跌,也很难说哪里是高,哪里是低。
但这期间,十几年转眼间,楼市的矛盾依旧,普通家庭的日子还要过,太阳照常升起。
假如真的存在卢伟文一家,1993年时供了15年楼,到现在已然供完,他们的房子上涨了近400%,卢伟文夫妇也将近退休之年,恐怕早已脱手换了更新的海景房,或是给儿子去供楼了。
或许他们由此得出了人生经验,只要挺得住,时间总不会辜负。
所以在《家和万事惊》中,尽管顿生杀意很荒诞,但还是没有像《维多利亚一号》走得那般远,平头百姓的最终选择还是忍气吞声,一忍再忍,最终用宝贵人生时光换来400%的资产增值,这是大多数港人家庭的选择,而这个漫长而煎熬的过程中所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家庭。
所以卢伟文一家人即便进了医院还是在高唱“一支竹箭易折断,多枝箭来却难折”。
张达明笔下的一家人尽管偶尔荒诞,但最终还是做回了普通人。
所以影片的结局有些些许自我安慰的味道,双方各退一步:狡猾的邻居跌到失忆,反而自觉广告牌难看,想要自己拆掉,而卢伟文一家把广告牌内容换成了马尔代夫,不如大家一起看遍世界各地海景。
面对楼市难题,他用“家和万事兴”的香港文化,给出了一个符合香港人文化选择的答案。
1993年,张达明在《亚Dum一家看海的日子》剧本里写道:“每个人都会有艰难嘅日子,有人长啲,有人短啲,有人突然间遇到。
”这是普通人的生活,是许多港人的生活,也是张达明自己的生活。
他后来身患鼻咽癌,又因化疗重金属超标63倍,医药费花尽积蓄,他却只对大家风趣地说:“铂金超标,我现在好似铂金侠哦,比钢铁侠还厉害,买单都不用钱,抽两滴血都好值钱啦。
”香港人的乐观积极,“做人总要信”,是他们面对人生难题时最宝贵的财富,也是这部《家和万事惊》一度取径荒诞、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原因,也是使得香港顺利度过一波波风浪的动力。
祝福香港!
PS:久未在大银幕上见到的黄秋生在本片中有精彩出演。
影片很不错,说一些最深的感受吧。
香港,拥有着高GDP,令人向往的繁华大都市,然而普通小市民的生活却很艰难。
香港人多地少,竞争激烈,小到市场买菜一条鱼也有的争。
如二八定律,大多数人在底层,尤其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人均占地面积只有14平米,前段时间有新闻说14平米的房子出售,作为大陆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香港已经是在平凡不过的事了。
更有很多人买不起楼,只能租房或者公屋,更不用说笼屋了。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琐事被放大,争吵永远不停,家庭烦恼越来越多,下一代命运很难改变,如此循环。
影片真实刻画了底层人民生活的现状,海景是唯一的安慰和期待。
有的人无法忍受这样的生活,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生活所迫,是在令人心酸。
影片有一句吴镇宇的台词“这里都是摄像头,我会坐牢”“找个没有摄像头的地方。。
”“等找到再说”乍看笑了一下,细想,很是心酸,人的生活都无法自由支配,无数双眼睛盯着你,时时“被监控”,完全失去自由。
影片还有很多地方都带给我很多感悟,就不多赘述了,感谢这部影片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香港。
最后,用TVB体想对大家说几句: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笑口常开,好彩自然来!生活不易,要生存下去还是要积极面对,毕竟世界还是很美,改变现状就从今天起开始努力吧!
《家和万事惊》,大约两周前看的电影,贺岁片皮囊下挥之不去的 cult 味,浓到苦涩的表达欲,令我神经亢奋了一整夜。
片中卢氏一家三代五口同住一屋,终日家嘈屋闭,供满遥遥无期;旧楼中充斥三教九流,猪贩、烟鬼、暗娼,噪声异味叫人无法喘息。
在极端局促的空间内,边界感荡然无存,人活得不再得体,时常丑态毕露而不自知。
师奶为争一条鱼当众厮打,赢了也不忘掰下鱼头诅咒对方死无全尸;子孙为拥有一间独立房间而恨不得老人去死。
每每紧张浮躁接近极限,窗外海景成为了稀释全家戾气的唯一心药。
直到一天,这种平衡被一块广告牌打破。
王小财租下对面天台屋,在庭院架设巨型广告牌,以规避昂贵的楼宇广告费,亦因此断送了卢家的海景。
当人性越过忍耐极限的临界点,对周遭事物的反噬,无疑更具戏剧性。
广告牌事件后,卢伟文投诉无门,政府部门推诿塞责,邻里之间充耳不闻,甚至召开居民大会,街坊一听到无免费饮料派发便作鸟兽散。
平日性情温和的一家之主再也无法支撑,情绪阀门失控,将怒火狠狠撒在租客身上,动作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卢家众人悄然对王小财动了杀心,认为只要他一死,事情便一了百了。
《家》剧本呈现出辛辣刺激的高对比度——强行动性、弱概括性,语言干净利落,叙事却意味深长。
例如片中卢伟文向父亲哭诉一幕,卢父突然从轮椅起身爬上桥边,伟文见状忙将父亲抱下。
卢父自知久病连累家人,问何不任由他寻死。
卢伟文半晌不言,说,「满街都是闭路电视,我不想坐牢。
」卢父沉默良久,又追问,「如果这里没有闭路电视呢?
」这次伟文没有回答,默默将父亲推回家。
不过观众自会明白,伟文对父亲是既爱且恨,而卢父则对亲情心存希冀。
作者将伏线深埋于人物行动和情节布局中,毋须透过人物语言和盘托出,不似某些发育迟滞的文艺戏,动辄「人是如何如何」,只为掩盖毫无血色的表演。
「一枝竹仔会易折弯,几枝竹一扎段折难。
孤单实太惨,团结方可免祸患。
」五十年代粤语残片《家和万事兴》中带有正向价值和教化意味的插曲,被用于集体施暴时的摇旗鼓噪。
卢家情绪高涨与王小财气绝而亡的时间重叠与势态反差,令戏剧张力到达巅峰。
这固然是作者极力营造的对比效果,又或者片名《家和万事惊》本身便是对前者的一次谐仿。
而这种谐仿所指向的,也许是某种善恶辩证。
善恶的模糊、摇摆,是剧本另一高章之处。
人性本守恒,我们所认知的善恶从来不是一个纯净的概念,而是一系列动机、行为与影响的混合物。
我信一个人既能发自内心为善,也可问心无愧作恶。
片中王小财自私、可恨、无赖,当他哭诉自己父亲早亡,母亲双目几盲时,九成观众认为他做戏,当中又有九成暗哂演技拙劣,唯独是原本磨刀霍霍的卢家人哭得眼泪涟涟。
当夜深人静时,王小财站在天台边欲轻生,打开钱包,里面赫然是一幅白内障母亲的相片。
不着一言,观众眼镜便跌了数次。
善与恶,或许根本就无法厘清,终是应了那句话,「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可恨之人必有可悲之苦。
」私以为小小美中不足处是儿子没有将猫杀掉,个体的残忍完全可以是一次集体暴行的预警。
■
这部电影形象的演出来中国家庭的生活:吵架。
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吵架,而吵架的停止是因为一片海景,更加突出了这个海景对一家人的重要性。
到了电影播了一半后才出现与邻居之间真正的矛盾,这一点把整个电影的主题都演超纲了,原本是要表达家庭的重要性,却将时间“浪费”在琐碎上,同时电影的表达都没有十分突出,琐碎与重要都是“轻描淡写”,这点使电影在效果上都大打折扣,但是由于后半段一家人之间的齐心协力,表达出了家庭的重要性,使这部电影总体来说效果可以。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这首出自张英笔下的诗,不光化干戈为玉帛,促成了邻里之间和睦。
片中的主人公是香港一户普通家庭里的祖孙三代,男主人是房地产中介,女主人是家庭主妇,儿子到了工作的年纪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啃老,女儿年纪尚小还在上学,爷爷坐轮椅离不开人照顾。
家里住的房子,是贷款买的,刚刚还款十五年,还有二十年光景才能还清。
为了这套房子,一家人可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每周的家庭例会,讨论的议题都是省钱大计,为了省钱,可花了不少功夫。
全家人排解忧愁和烦恼的唯一途径便是这扇窗,这扇能看到海景的窗。
谁料对面大楼上不经意间竖起了一块广告牌,不巧正好挡到了窗子,好好的海景看不到了,一家人的烦恼无处发泄,为了讨回海景权,也为了找回心中的那扇窗,一家老少齐上阵,与对面楼顶的租户斗 智斗勇,一场关乎于海景窗的保卫战正式打响了。
由于广告牌的出现,一家人的生活彻底乱了套,这块看似普通的广告牌,俨然成为压垮这家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家人的诉求,广告牌背后的经济利益,对方隐藏的苦衷,以及双方之间的数次博弈,在引领剧情发展的同时,也带给观众深深的思考,思考博弈背后关于家庭和人生的更深层次。
无论你身处何方,有没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这部为窗博弈、为海景权而战的《家和万事惊》。
不知道为什么,开场 全家 “深井冰”,演的太尬,老的港味是有,但是太多神经大条的尖叫、吵闹。
生活的样子是该有的烟火味, 这样的电影就该好好拍成生活样子,而不是脑袋里充斥的商业旋律的生活片,哎 拍生活的样子 就该 安安静静的喧闹,不是这种每个人好像突然压抑的释放般的演技,港星演技是可以,但是大多几十年状态不变,演什么角色都好像还是自己,。
随便乱说说,晚安
开场便以高浓缩的方式全面呈现普通香港家庭的烦恼与压力。港人压力,有时候就是一块广告牌便足以压垮一家人,而这块广告牌也可能是其他任何事与物;吴镇宇的那场绵长的杀人梦,让我想起《维多利亚一号》里的疯狂,而且还多了一丝令人悲伤的诙谐。PS.此片一定要观看粤语版,想必国语配音版的观感会大打折扣。
张达明是可以踩着滚筒抛三个球的学院派剧作家哦。聚焦的与其说是具体的房屋问题,不如说是变形了的庶民情绪。现实的反差,感受的荒诞,人们永远不能互相理解。不要再给蚁民家家和谐的幻象了,不如让大家跟着电影梦去发泄一番吧。故事和表演都很好,歌也好,呈现没有最好。
65/100 用通俗、诙谐、接地气的方式表现港人精神和对生存状态“抱怨”的那种作品,抒情的意义更大一些。
这才是那种适合图个乐呵在休息时放松去观看的电影,既有小温馨,也有小感动,虽然它还不够好,但比起那些在贺岁档毫无诚意的所谓喜剧的烂片还是强一些,这种欢乐型的娱乐电影还是非常适合在大陆上映的。
原本3星,而且是全给的前半段,从噩梦开始就急转直下。得知原版结局这么生猛这么给力的时候,默默改成了4星——古天乐没摔死,然后他们接着谋杀古天乐还是没死,最终卢家都被关到了精神病院,齐齐整整地看海景。
香港的一块广告牌 vs 美国的三块广告牌,都是好好一家人因为广告牌犯了魔怔。小市民掌控不了自己生活的悲哀
这这这,,,浮夸风我也可以接受,只是这个故事,讲的太粗糙了吧
明明是被推荐的片段来看一堆老戏骨。结果剧情倒是非常致郁。明明就是维多利亚一号的light版
电视看的删减版,完全是两个片子了
有点无聊。
无厘头。
挖丢真系好惨好惊,完全没笑,古仔的演技真是…… 三星半,国语配音btw!
有头无尾。好多剪晒,如果没剪,应该几好看
都有少少好笑的桥,不过整体故事略单薄,撑得有点勉强。而且大陆版又有删改吧,尾段几处都不连戏的。
非常港,非常市井,非常聒噪,但是剧情往后发展竟然有点意思。一星半,扣半星是因为真的太吵了……
香港电影充斥着那么多无处不在的焦虑 不是对房子的焦虑 是对未来的焦虑 电影能反映时代 以前的香港电影电视都是富豪 游艇别墅 商业神话 老百姓是乐观向上 对未来无限憧憬 对待大陆更多的怜悯 嘲讽 现在随着经济的落寞 时代的变迁 香港变了 香港电影也变了 还记得小时看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老北京四合院为了弟弟结婚盖的房子 只能把树都盖在屋子里 但张大民是乐观积极的 为什么 ?因为心中充满希望 中国人民也用自己的勤劳 紧跟时代 拥抱了幸福 真心香港人民 也能放心成见 跟着国家的发展 再创出新的辉煌 电影拍的 很烂 谢谢🙏 2019 3 23 阅遍天下烂片无数 我心不悔
3.5,细节充沛的草根喜剧,谋杀一段没敢做得太过火,跟《黄金花》一样用梦境交代过去了,毒舌冷面的一家五口,内里还是有老粤语片时代的家庭温情,一起唱歌勒死古仔一段实在有趣。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到被广告牌挡住的房间再到广告海景房,是反抗,也是妥协。吴镇宇的中年男和袁咏仪的煮饭婆都很演得生动。
不是“家和万事惊”,是“合家万事吵”,一家老少,一堆吵闹,虽然导演加入了许多代表式角色,但没一个印象深的,完全构不上浮世绘,更像是emoji——只是情绪的代表。故事主框架是好的,内容没丰富好,古天乐这个角色可惜了,有深挖价值的。技术上有一点还挺讨巧的:需要拍两个版本时,只要把另一个版本加点滤镜,拍成梦境,完全不浪费镜头啊。
并不喜欢
即便是全家杀人的结局也没有高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