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终归是电影,不可能完全按照历史重演,再说历史早已成为过去,很多细节的真实性很难考证,电影最终的目的是票房,所以一定会添加修改一些情节。
但这部片子大体把当时的真实情况还是反映出来了,可以说是尊重历史的。
看到很网友骂这部片子,有些考证帝举了一堆例子来指责电影与历史不符,就好像对着一头驴子品头论足,说这驴子哪里哪里都不像马,看似有理,实则让人蛋疼。
这个现在是部分国人的通病,但凡国产的东西,就一定会有一大部分人出来指责。
个人觉得此种做法有好有坏,不要过分就好。
近年来日本动漫,欧美大片对我们年青一代发挥了及其重大的积极影响。
我们特殊的国情以及历史遗留下来的病症决定了今天的国人很难创作出与国外经典相媲美的作品。
这一点我们不该去抱怨,通过历史我们可以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人性,了解这个世界是如何运转的,当你做到这些,就会理解今天的中国。
言归正传,当时社会背景是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打造的北洋水师,都是从福州船政局毕业,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做舰队指挥,整个海军制度都是复制英国海军的,海军章程、军衔称谓等翻译过来大致改改就自己用了,把英国的军官请来训练中国水兵,配备着国外买回来的定远号镇远号这类大军舰,当时中国的北洋水师是世界公认的亚洲最强海军舰队。
日本开战前,国际舆论普遍认为日本不会战胜中国的。
而清政府内部贪腐根深蒂固,内耗众生,加上花巨资建颐和园、修三海,国库频临空虚,高层处于一种无知、自满的状态下。
所以用于维护海军的军费、战备物资等就可想而知了。
还有国人自满自大的民族劣根性,海军学会开船后就把国外请来的总教习琅威理赶走了,北洋水师内部开始松懈,陷入了不进则退的困境。
后来开战,邓世昌的致远号各个密封舱的密封圈都老化了,被一颗鱼雷就打沉了,邓世昌自杀了,丁汝昌、刘步蟾、林永生战败后都自杀了。
光绪是个好人,但对国家而言却不是一个及格的皇帝。
4岁登基,慈禧慈安垂帘听政,慈安去世后大权都是由慈禧掌握,成年的光绪是一个想有作为的人,至少面对国家的前途他是一个有强烈危机感的人。
他有先见之明,却无治国之力,最关键的还是没有能力对抗慈禧的压制。
后来的戊戌变法就充分体现出来了。
李鸿章,这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又以外交大臣的身份经常出国,在当时的中国绝对是个数一数二的见过世面的人,也的确有眼光有谋略。
但也犯了很多错误,譬如用人,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他找了一个忠于他的淮军骑兵出身不懂海战的人去做舰队的总指挥,可想而知。
后来丁汝昌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拒绝了伊东佑亨的劝降和瑞乃尔等的逼降,服毒自尽。
李鸿章在《马关条约》签订前的第三次会议归途中,遭到日本激进势力的袭击,左脸被打了一枪。
甲午战争的失败,李鸿章该负多少责任,很难讲,正如他后来自己所说:“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乍看有推卸责任的嫌疑,实际上当时的真实情况又何尝不是这样,他也痛恨,其中有无奈,有惋惜,有一种说不出的悲怜。
总的来说,这老人还是值得我们后生敬畏的。
以上这些情形,大部分在影片中都有表现出来,虽然某些年代对不上号,不过无伤大雅。
还有关于日本明治天皇和清廷慈禧太后的鲜明对比,以及光绪在慈禧面前的唯唯诺诺,这些早已经注定好了战争的结局。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便是一个落寞王朝的宿命,人类历史的滚滚车轮,无论是邓世昌、光绪、李鸿章或者死去的那些仁人志士们,没有人能够改变,也没有谁能够阻挡。
影片中邓世昌的扮演者是陆毅,算是找对人了,我没见过邓世昌,但作为一个民族英雄,陆毅扮演的邓世昌给人的感觉对着呢。
话说这男人越老越有味道,貌似不假。
陆毅在以往片子中的表现,我觉得都一般般,就帅了点而已。
至于片中,日本留学生和中国留学生的同学关系,也算得上是别出心裁的设计。
至少借同学这个身份,让我们从另一面看到日本武士道精神,看到了日本这个民族强悍的一面,能打败你的人,一定有他的道理。
一味的痛恨敌人只会让自己显得更无知。
从对手身上学习,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影片最后出现了钓鱼岛,黄岩岛,南沙…介于当前的国际局势,我想导演是不是在给当局暗示什么…呢?
关于李鸿章有一个笑话,说是有一次出使德国,饭前,德国人端来一盆洗手用的水,李鸿章一看,(当时的中国人还没有饭前洗手的习惯。
)估计这是德国人待客的礼仪,二话没说,端起来就喝了一口,边上的德国人都愣住了,心想这中国人饭前的讲究怎么这么奇怪,为了表示友好,出于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德国首相带头,在坐的每个德国高官轮流端起脸盆一人喝了一口。
说点题外话,大概是上中学的时候,我知道了电视剧的真相,原来都是演员在那里按照设定好的剧情来表演,导演和摄像师在旁边拍摄,完事儿制作成电视剧供我们观赏的。
我顿时感觉好假好假。
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提不起看电视剧兴趣,甚至看恐怖片时,每当夜深人静,披头散发的女人出现的时候,我脑子里全都是屏幕背后,剧组的工作人员在那忙着张罗…你说都这样还看毛的电影啊。
好在我没在那个阶段停滞不前,要不然真会错过很多。
至于那些个考证帝真该认真去研究下驴唇跟马嘴的关系。
谨以此篇悼念那些早已死去了却还活着的英雄们!
2023年9月5日21:32:58《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是由冯小宁自编自导,陆毅、夏雨、杨立新、孙海英、龚洁主演的历史、战争电影。
影片从主角邓世昌的童年讲起,从尊重还原历史的角度,向世人揭示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相,讲述了甲午年间我们的先辈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事迹。
[1] 该电影于2012年7月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并获第十五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
看完电影一阵无言啊!
海军是一个 烧钱的部队,谁花的钱多,谁的船好谁就更能有战斗力!
士兵的个人意志在钢铁巨舰面前影响微乎其微。
甲午海战中国失败了,现在想想幸好是败了。
要是不败,腐朽的清王朝的覆灭得往后延长几个世纪!
陆毅演民族英雄,还是撑不起那个架子。
导演的功力也不够,这么气势磅礴的题材,拍的跟小孩打架似的,不知真是功力不够还是怕得罪小日本,我希望是前者。
一百多年前的那场海战,教训已经够深刻了,光有钱买先进的设备是不行的,腐朽的体制才是根本。
落后就要挨打,而落后与否不是简单看你有几个鸡底屁有几个高楼大厦。
那时的中国还有个李鸿章,是中国的幸运。
再往后的话就不能说了,说了会麻烦,自己体会吧
本来不想看,恰与友人路过影院,盛邀观影。
一看电子水牌,有场的只有《大武当》和《甲午大海战》,再看其它上映的片子,均感索然无味。
先说我为什么坚决不看《大武当》,看过黄飞鸿系列中李连杰版和赵文卓版的人,估计就明白了。
李连杰的《太极张三丰》已经相当不错,我坚信不是赵文卓之流能企及项背的。
由于对赵的不感冒,我无奈之余选择了《甲午大海战》,为何无奈?
不是我对冯小宁有成见,是他从来没让我抱过希望,和冯小刚差一个字,可冯小宁对电影的感觉实在太糟糕了。
当我开始观影后,可以说一点也不失望,因为影片之水准一如我的预测,我很惊叹整部影片的光线是那么强烈,你随时可以看清身旁人的脸。
我很惊叹,这电影完全是电视剧《北洋水师》的浓缩纪念版,客观说即使是《北洋水师》的水准也已经是在当时就很落伍了,过了二十几年,居然还能这样拍,我很无语。
我说的水准包括,影片的叙述手法,战争场面的表现,人物刻画,道具服装之类。
(补充一句,日本御前会议墙上的亚洲地图真tm扯,中国被画得非海棠非鸡的),(再补充一句:北洋水师再腐败也不至于让个女人随便到舰长室串门吧)。
本来我不想说,不想骂人。
可是你拍什么不好,非要拍甲午海战。
甲午海战留给了我太多的思考,你却用这种山寨的,不入流的的电影亵渎了甲午海战。
甲午胜负已定,可就算你拍不出《男人的大和》,那你至少别整得连人家几十年前的《啊,海军》都不如啊,你到底是什么水准?
有的事情不是你喜欢就能做好,也不是喜欢加上勤奋就能做好,你懂吗?
北洋水师输了,可至少还赢得了日本人一些尊重。
你输了,日本人只会鄙视你。
我们国家自古就有那么些人,好言战而不知后果的,脑袋声言,一拍桌子就说要开战的,都不知道国际法规与国际惯例,以至于大刀对洋枪,唯有戏子光。
演的泄愤,战的丢人。
先不说清代历史了,光这一部片子一开头就是一个21世纪国际小学的场景,要知道当时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时代,洋教练根本就是被歧视的一群人,中国学生对这些人的态度从来就没有师傅的概念,只是夷人的看法,否则后来北洋水师的英国教官就不会负气回国了。
其二,中国演员养尊处优,80后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战争,也没有多少残酷环境下的历练,眼神就是一副多愁善感。
这在新三国里面已经是很明显了,张飞就是个卖肉的,关羽就是个卖绿豆的,刘备就是个阴谋家,没有一个的眼神里面有杀人不眨眼的感觉,当然他们制片是不会死人的。
但是你要诠释一个战争年代的将领,少不了的就是杀气和定力,陆毅的本事就是举头望明月,夏雨就是装酷,女猪脚就不用说了,既没有晚晴女性的娴熟,也没有民国女子的知性,明显就是小时候当班长当多了,尤其是处境的时候腰身的自然反应令人想起小三。
回想起收视率有两到三点的日本制作的《坂上之云》无论是海军,骑兵等一众演员都能充分表现出日本人生性极端的杀戾之气,阿部宽等实力派的演员对任务拿捏非常到位,用拍电影的水平拍摄了十几集的电视剧。
而这个《甲午大海战》,则是用拍肥皂剧的经历与狗血的对白造就了一部烂片。
尤其要吐槽演员,你们还是去青春励志吧,战争不要偶像。
鼓起勇气看完了,因为针对之前种种批评,冯小宁和他的粉丝十分愤慨,说那是没看过所带来的污蔑,其他各种帽子扣得触目惊心。
看完以后,觉得之前的那些批评都太含蓄,留情了。
这片子匪夷所思的程度实在超乎想象。
道具烂:各艘船舰都没有名字,麻烦做模型的时候有点智商好伐?
难道以为观众都是近视眼看不清楚吗?
编剧差:全片就像流水账,还搞个人旁白,生怕别人不知道,前50分钟的铺垫毫无必要,剧中的那个女的更是莫名其妙,难道就是为了送只狗而存在吗?
哦对了,那只狗是片子里为数不多表演真挚的演员。
还居然扯上曾母暗沙,钓鱼岛黄岩岛,ok,我们知道冯导很爱国,可那些和甲午海战扯得上吗?
表演差:极其松散,平铺直叙,没有一个角色是有血有肉的,所有的台词都是背出来的,表情僵硬,感情麻木。
唉。。。
冯导,咱以后就别拍电影了,好不?
《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1894年在我国黄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大海战。
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武器装备不够先进等原因,中方“经远”、“致远”等5艘战舰全部被击沉,中方惨败。
影片中有个片段令我难忘,日本早有侵略中国的野心,买战舰时,日方的明治天皇主动从自己的宫廷经费中拨出30万日元,再从文武百官的薪水中抽出十分之一补充造船费用。
而中方的慈禧太后为了准备她的六十寿诞。
却把北洋水师买枪炮弹药的费用用来修建颐和园,由此看出,中日两国的最高统治者,对比何其鲜明。
甲午海战的失败,致使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赔偿日本白银2亿3千万两,并把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日本一跃为亚洲强国,而中国更加贫穷落后。
《甲午大海战》这部影片说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受欺侮的道理。
现在我国已经很强大了,特别是在2012年,神九飞天、蛟龙下海,充分证明了我们国力强盛,随着我国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打造出了第一艘国产的航空母舰,它就是《辽宁号》。
我们必须要更加强大才能不被外人欺侮。
看着我们的国力越来越浩大,我的脑海里便情不自禁的浮现出一百多年前梁启超说的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胜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寄托在我们身上,祖国的强大依靠我们去建设,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好好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祖国的腾飞做出应有的贡献。
1877年,年轻无为的光绪帝励精图治,决定振兴中华,可是由于西太后慈禧的“垂帘听政”,使强盛的大清帝国正式走向衰弱。
而此时,在日本,明治天皇开始亲政,他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发动了着名的“明治维新”,使弱小的日本强大起来。
1894年9月17日,日本那扩张侵略的野心,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终于是日本发动了黄海大战。
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
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战中,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无情地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
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
邓世昌命令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
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
邓世昌坚定地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号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
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
邓世昌坠身入海,部下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他的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
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这一幕惊天泣地,壮烈至极!连日军也肃然起敬。
这是多么悲壮的一幕。
在甲午战争中,虽然有不少官兵浴血奋战,但仍因为不少官员贪生怕死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还逼迫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投降主义签订了《马关条约》。
我悲愤,悲愤政府的无能,悲愤军队腐败;我叹息,叹息日本的改革,叹息戊戌六君子;我仇恨,仇恨钓鱼岛被夺,仇恨日本的肆虐;我哭泣,哭泣慈禧的无能,哭泣失败的变法!从清代“甲午事件”,联想到现代的“钓鱼岛事件”,我有些不明白:中国真的这么弱吗?其实,中国也不弱。
从1949年以来,在这60多年来,中国各代领导人,鞠躬尽瘁,“三弹”的研制成功,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澳门香港的顺利回归,经济的改革,航母的出现……这些都证明了中国的实力,都证明了中国已经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中!
甲午大海战上映的场次不多,在6号我去的博纳一天只有两场,下班后买的20;50的票,怕买不到,提前一小时去买票,结果偌大的一个放映厅可以随便选座位,真不知道该不该高兴。
影片选取了倒叙的方式,倒叙一直与战争片有着很好的结合,像《拯救大兵瑞恩》、《太极旗飘扬》都选择了这样的开头,当然也存在《举起手来》这种雷人片。
随着剧情的发展,感觉越发的熟悉,有种《北洋水师》精简版的错觉,一样的玩具型道具,一样的超写实摄影手法,冯导在电影中身兼数职的角色有所减少,要知道当初看《北洋水师》,每集结束后,放映工作人员名单的时候,“冯小宁”这三个大字可以占上满满的一屏,对于当时我这种懵懂小孩,冯小宁与孙悟空别无二致。
但是20年过去了,再拿玩具道具糊弄我,真的有种智商被嘲笑的感觉,同时不禁怀疑“冯导,您这20年都在干嘛呀?!
”真的不想怀疑导演的初衷,我还是相信冯导是为了向大家弘扬一种不畏强权,捍卫国家尊严的民族精神。
我也一直关注甲午海战这段历史,当我第一次去威海来到复原定远舰的时候,当我看到“ 此日漫飞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的挽联的时候,内心受到很大的触动,如今定远舰的舰锚还静静的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一个角落里,虽然它满身斑驳,虽然它风尘仆仆,但是你看到它时好像听到了一个声音,一种呐喊,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呐喊。
我真诚的相信,这是导演要带给我们的,我也真诚的建议大家还是读读书吧,可以参阅海军史研究会会长陈悦的文章。
这个片子上映的时间还是很不错的是吧。。。
如果我说这片子场面不大,没有震撼,你可能会说我庸俗,但是如果你发现这个电影里的战舰只有一层壳,舰炮像橡皮泥一样,一开炮就“抖动”个不停,你还会有对历史的敬畏感么?
反正我没有,我觉得这电影就是在恶搞!
更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制作方好像在凭着直觉拍电影,如果日本人都已经决定抢占台湾、澎湖的话,他们会去考虑钓鱼岛么?
编剧你喝醉了吧?
关于最后的赔款,考证一下应该不难吧?
配得越多越震撼么?
加上“赎辽费”清政府也只出了2亿3千万,马关条约实际上只签了2亿啊亲!
再来3千万说不定中国真的就完了。
还有剧中所谓的“抢米事件”,我要说是子虚乌有好像有点过分,可是确实不是这么回事。。。
更搞笑的是吗,导演组好像认为海军的炮弹和手榴弹差不多,炸一下就是着点火,“中弹2000多处”,那定远都变成灰了!
而且被鱼雷击中真的会造成侧弦起火么而且前提是舰体完好无损?
我好好奇啊作为电影人,应该尊重观众,可是以上这些做法我觉得就是对观众的不尊重。
如果说让观众就是冲着“甲午海战”这个名字去看的话,那我顶多走到影院门口,看到那个巨大的宣传画上“给力”的场面还有那几个字就ok了,又何必让我们掏几十块钱看你胡编乱造一顿呢?
对于冯小宁的记忆止于红河谷,那片子当年很火,导演也爱国。
十多年过去了,这电影证明了他依然很爱国,所有的历史观和政治观一点都没变始终如一!
好啦,说说俺的感想吧。
首先,看完这电影我明白了这片子是为钓鱼岛和黄岩岛拍的,日本人太牛逼了,那么早就盯上钓鱼岛了,而且这场仗好像都不是为了争夺朝鲜打的,而是为了钓鱼岛,真有先见之明!
而且要反复说钓鱼岛是中国的,我们是故意抢的。
其次,原来爱国主义教育其实很早就有了,邓世昌这拨北洋水师的竟然那么早就知道曾母暗沙是中国最南边的领土了,我还以为是党国成立后小学课本里才有的呢,牛逼呀!
而且民族观念好先进呀,一聊天都是什么“祖国”呀“中华”的,没一个人叫过“大清”,我差点以为他们都是孙文革命党的人。
再有,伊东和邓世昌咋一见面就跟俩斗鸡一样呢?
而且总见面,英国见完德国见,德国见完日本见,最后海上见。
我觉得导演应该再艺术加工一下,让伊东和邓世昌都爱上刘步蟾他妹,引入爱情环节,这样电影更深刻了!
另外,俺是做船模的,都2012年了,那几条船我真不想评价了,弄模型不如找我来弄弄吧,何苦恨不得把六七十年代的军舰搬出来告诉大家这是镇远,那是定远呢?
军事迷们会吐血的。
最后总结下,这片子说实话真不如我爹小时候看的那个《邓世昌》。
不过导演的历史观倒是挺忠实于那个红色岁月的,一点没变。
原来冯小宁也是个五毛爱国愤青。
好了,爱国青年们可以对我开炮了!
现在看很应景
知道海战结果可小愤青还是忍不住YY一下,陆毅减分一点都不威武雄壮好么。
夏雨加一星 穿制服严肃脸好帅 而且演得真细啊 陆毅跟他对戏气场全输中学历史课本式故事 邓世昌也典型的高大全 海战场面根本分不清谁打谁 演员喊得也听不清说啥 本应是高潮但重复且混乱 倒是能对比日本国情已经算好的了 一些情节和场面过假注定的悲剧 历史本身让人盈泪 突出的同学各自为国战场厮杀确实唏嘘
多好的一个历史题材,却拍成了这样,完全电视电影的感觉,海战场面混困,就是模型啊…另外导演通篇在提钓鱼岛,太功利了。只觉得孙海英的李鸿章和杨立新的丁汝昌两个角色还可以。
篡改历史教育片,孙海英夫妇你们内涵啊~~~
非常失望的作品,剪接,音乐,录音都不行.情节涣散且无新意,把日本人写得比中国人团结智慧多了.冯小宁一直在走下坡路.
宁和刚就差一个字,但是电影的差距咋这么大捏?
看了预告片就尼玛受够了,拍两部《超强台风》累不累?奥特曼都知道拍模型拍水拍烟要慢镜头,《甲午风云》都不知道比这个好看到哪儿去了,这都21世纪了。吕丽萍那两把刷子演得出慈禧的气场吗?孙海英那个宗教疯子演你妹的李中堂。这电影.........
各种不考据,不讲究。史实水准停留在50年前的《甲午风云》,道具水平停留在二十年前的《北洋水师》。一开始我还觉得立意明确,着重展示同治中兴对垒明治维新。但20年后,开始特意突出曾母暗沙和钓鱼岛时,我就觉得夹带私货严重,各种反X当下。不过甲午了解多了,人老了,泪点太低,吐槽无力。
专业点可以么?
龚洁还挺好看的啊……
这是一部能与2012相媲美的灾难片,不同的是前者灾难体现在特效,后者体现在质量,欢迎走进电影院观赏《一八九四·模型大海战》
虽然有不少史实和细节上的硬伤,但这些瑕疵掩盖不了全片为我们展现的中华民族在近代变局中的不堪、挣扎与悲歌。距离电视剧《北洋水师》上映已有十多年,冯小宁再次带给我们久违的感动,感谢导演带来这样的诚意之作!
东乡平八郎,dongxiangpingbalang 。。。。。是曾母暗沙 咱们已进入中国领海!。。。。。。
1、拍摄手法很电视剧啊。2、海战场面不够宏大。3、夏雨的表演给力。4、还记得当年《甲午风云》的邓世昌吗?5、150年的衣服真心太过于漂亮了,有种脱离历史的感觉。6、有一种东西叫牺牲,很容易就调动了人的情怀。7、勿忘历史
只有用丧尽天良来形容的模型大战,一颗星给那只狗,导演在它身上安插了深深的寓意
千古骂名。
拜托增加负分的选项,谢谢
那天电影频道在放,大晚上看这个真心会让人郁闷。但是给五星完全是因为里面的钓鱼岛台词~看了看果然是新片上映但是莫非我们7月就知道日本要在钓鱼岛上做文章?我觉得我的直觉应该不会出错,钓鱼岛的台词应该是后配音的。
冯小宁的水平就这么每况日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