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grace,耻辱,声名狼藉,屈辱

主演:约翰·马尔科维奇,杰西卡·海恩斯,艾瑞克·艾伯纳尼,Fiona Press,Antoinette Engel,娜塔莉·贝克尔

类型:电影地区:澳大利亚,南非语言:英语年份:2008

《耻》剧照

耻 剧照 NO.1耻 剧照 NO.2耻 剧照 NO.3耻 剧照 NO.4耻 剧照 NO.5耻 剧照 NO.6耻 剧照 NO.13耻 剧照 NO.14耻 剧照 NO.15耻 剧照 NO.16耻 剧照 NO.17耻 剧照 NO.18耻 剧照 NO.19耻 剧照 NO.20

《耻》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大卫·卢里(约翰·马尔科维奇 John Malkovich 饰)在开普敦一所大学持教,然而年过五旬的他却因诱骗并与女学生发生关系而被学校惩处。在学校组织的听证会上,大卫对校方的指控供认不讳,却没有半丝悔改之意。被迫辞职的大卫来到山区小镇女儿露西(杰西卡·海恩斯 Jessica Haines 饰)的农场,却意外遭遇入室抢劫以及三个歹徒对女儿实施强奸,大卫因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十分自责,可是女儿对这件事情的冷处理态度则让大卫大动肝火,加之女儿对黑人邻居的一再让步则让他更为不解。大卫感觉到羞耻,他感觉自己就像狗一样活着…… 该片改编自同名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小说,并于2008年获得中东电影节最佳影片奖以及多伦多电影节的国际影评人联盟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极道兵器阳光先生梦与无线电四十一岁老处男让负心女一夜大肚而感觉超级坏梅林传奇第五季双世美姬蒂芙尼的礼物极速甩尾致命钥匙第二季斯慕奇之死谈谈情,跳跳舞生死96小时私人诊所第三季小林家的龙女仆S仁者黄飞鸿灵魂停留钢之炼金术师第二爱情不许离婚童话先生我的甜蜜奥地利假期悠悠寸草心我失去的爱一生只爱你谁懂我的心盒子杀手继母亚托莉-我挚爱的时光-神算欢迎来到阴阳屋

《耻》长篇影评

 1 ) 恕我浅薄,就是没看懂

我无法理解露西为什么坚决不离开曾经并将继续带给她巨大伤害的地方,她不肯报警,坚决要生强奸犯的孩子,答应嫁给强奸犯的亲人,主动奉献出土地,像母亲保护孩子一样保护强奸犯,和父亲一再反目……她简直是抱定必死之信念留在这。

这个地方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她动弹不得,即便痛不欲生也要坚持?

她总是哭着说你不懂,我确实不懂,你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懂呢?

她像是带着某种使命,像是上帝让她来偿还白人加诸在黑人身上的种种不公。

如果这就是导演想表达的意思,想让露西自愿把自己当成一个祭品,我只想说这简直荒谬,他完全背离了人性。

所有貌似高深的影评都没能让我认同。

三星给父亲的觉醒。

要看一下原著,我不相信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会这样牵强,很多细节似乎都有深意,比如为何要处死最后那条狗。

我只能说,如果他无法让观众看懂,那么有多少深刻含义都是失败的。

 2 ) 浅浅的疑惑

看得累啊! 也许有点漫不经心了!没看过原著,电影让我有些浅浅的疑惑了.1、“耻”是何种耻?

是指马尔科维奇的“诱奸”学生的耻,还是黑人抢劫强奸后致使露茜怀孕的行为为耻?

或者再往大里讲是种族冲突问题的“耻”呢?

2、马尔科维奇的态度前后180度转弯,从原来不否认行为,但不道歉的态度到后来的下跪,量变到质变实在不够分量,为何呢?

3、马尔科维奇为何在最后要送出去那条狗呢?

为什么不养?

4、露茜不愿报警的原因不易理解,她以转让土地结婚换取保留居住权,忍辱负重就是为了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么?

5、最后父亲把车子停在山上而没有直接开到女儿家门前的寓意是啥?

6、何为耻?

没有力气去看原著了,高手解解惑那!

 3 ) 从一种耻想到另一种耻

《耻》,小说我没能读下去,但改编成的电影却眼睛不眨一下地看完了。

不想写任何评论。

对非洲而言,白人觉得亏欠于她,那些在我们这些外人看来都难以接受与忍耐的痛苦在非洲则稀疏平常,那里的人们说着1个多月前我在《斗牛》中听过那句台词:“别怕,一切都会过去。

”——令我这个外人都感到哑口无言。

我们的总理刚从非洲开会回来,新闻中他会见了一拨又一拨的非洲首脑,他说我们对非洲没有亏欠、我们不是她新的殖民者,我们授之以渔。

但几个月前,我爹讲起他从《参考消息》上看来的一篇报道则让我这个‘外人’也为此感到羞耻。

那是说在中国驻非洲某国的援建厂里,中方的某些男员工以帮当地姑娘找工作为由诱骗她们发生性关系,其中有些姑娘怀孕了甚至还生下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这些失贞的姑娘必须去找那些令她们怀孕的男人让他们承担责任。

对此,中方厂领导宣称:“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因为我们从国内来非洲工作的男员工在来前都已做过结扎。

”我希望那些诱骗黑人姑娘怀孕的我的男同胞们真的全部被结扎了,否则若干年后就会换做有非洲人民对我们这些从没殖民过他们的中国人说:“你们也欠我们的。

 4 ) Erbsünde, am Gipfel der Humanität

Es ist sehr schwer und fast unmöglich, es herauszufinden, was der Autor eigentlich und wirklich mit dem Wort Schande zum Ausdruck bringen will.Ich würde die Schande vielmehr als Erbsünde verstehen.Die Erbsünde, die sehr tief genau in dem Intelligenz wurzelt, wird in der oberflächtigen Ebene als Schande erscheint.Lucy wird markiert als der Gegenstand, der von den einheimischen Kerle vergewaltigt wird. Die Vergewaltigung ist ihre Schande, aber zugleich auch ihre Sünde: Die Kerle halten sie für irgendwie SCHULDIG.Wieso ist Lucy schuldig? Die Frage wird im Film niemals deutlich gestellt, aber es kann man sich gut vorstellen, dass die Frage schon immer im Kopf des Publikums widerhallt. Weil Lucy ein weiße ist!Ist es nicht der Rassismus, der sich von der schwächeren Rasse her spiegelt?Wir haben so weit noch nicht genug erreichen, wenn wir den parallelen Faden nicht in Betracht ziehen. Der Professor, Luri, begeht eine Affäre mit seiner Schülerin. Die Männer hat die Erbsünde, weil sie immer wieder über die Frauen stehen möchten. Die Vergewaltigung ist die männliche Freude, die sie den Frauen entgegen bekommen kann.Luri hat, nachdem das alles geschehen ist, seine tiefgehende Reue gezeigt. Er hat sich vor der Familie seiner Opferin niedergekniet.Hier ist vielmehr gezeigt, was hält der Intellekt (der Westler) vom Rassismus (vom Geschlecht Männer zu Frauen).Stimmt noch etwas nicht? Die andere Seite, die in Dunkelheit versteckt, sucht noch keine Entschuldigung von ihren Opfern.Die Schande war damit zwiespätig, aber der Autor hat es niemals klargemacht. Er wollte es nicht klar machen. Es ist die verbotene Zone.

 5 ) 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

下了电子版的库切的《DISGRACE》,但还没看,所以五星仅仅是觉得电影很棒,当然,库切也说:看的出来导演很尊重原著,所以原著的功劳应该也是占很大比重的。

电影从一段空灵的音乐进入篇首,也开始了音乐贯穿其中的风格。

女儿这种态度才是对生命本身的敬畏和尊重,我们本无能为力,只有学会怎样接受,就像你要接受几十亿年之后人类要灭亡一样。

如果他不是个教授,而是一个帅小伙,他够主动、会搭讪,初次见面说了一句:这是我最爱的时节。

将女孩带回家里小酌后又很诗意的夸耀了女孩的美。

为什么不能平等一些。

雨中女儿穿了耀眼的黄色上衣,是一种明亮但不能接近,有危险,警示的感觉。

从书中看到过,中年男子本就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而略受压抑,喜欢年轻女性,是因为对女儿的扭曲的爱。

电影中每一段音乐都有加分的感觉。

(感觉一个电影很难在音乐上出差错,因为音乐和影片一起呈现出来为一个整体,观者一起接受了,只要不是有很突兀的感觉,我们都会认为音乐配的不错,不过有些影片是不需要音乐的我认为,他的画面语言就是推进节奏的最好工具,当然好音乐也是因为有出色的音乐指导的存在。

)他是大学教授,研究拜伦,经常会在课堂上读一些拜伦的语句,却正是在说着自己的状况。

A MID HEART 是对自己欲望的解释和说明。

外表他是麻木的,却有着强烈的追爱的欲望。

前妻代表的是世俗的眼光和关心的地方。

最精彩的片段之一是听证会:我承认我有罪,但是我不忏悔,为什么你们想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我拒绝,离开是一种抵抗的态度。

就像不理不说是最大的反对那样。

去到女儿那里,音乐的感觉是貌似进入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经过了一种洗礼的仪式那般。

女儿是同性恋,nice and safe是女儿对生活的农村地方的定义,她经受了很多打击,但她还是坚持生活在这里,因为她认为她就该在那,可能回避意味着某种程度上的死亡。

农人淳朴的笑容,和不拘小节的生活习惯和较为粗鲁的言谈方式。

来这里的第一天内早晨,一阵狗叫将他叫醒(容许我记不住名字),预示着他和这里的生活的不融合,价值观念的不同,生活技能的欠缺。

但却有知识,有思想,爱看书,会分析总结和评论。

花市上他对女儿说“其实每个与我亲近的女性都让我更了解自己,他们让我变得完整”这一刻突然理解了他与女儿的不同在于,他是一个人,而女儿似乎是一种生活态度。

对于生活已经发生的一切如何接受,并接受的另一点是生活还将继续这样进行下去的事实。

父亲对于女儿来说是城里刮来的一阵微风,对她丝毫没有影响,让她离开这里就好像是让植物离开跟。

有很多是无法选择的,选择是后来文明时代的产物。

动物,植物,人狗,在自身没有做错什么并且身体健康的时候面对死亡,安乐死,面对这一切时能有什么办法。

女儿对这片土地有着爱,对生命有着爱。

有欲望,无法控制欲望不加节制为耻,还是不顺应自然为耻?

欲望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没有了更好。

电影里传输着……当你的生存受到威胁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关心的只是生死,你不会去想所谓生死有什么关系,不都一样,都是顺应,你的本能在生死面前是求生的。

就像趋利避害一样。

对待命运的无可奈何的部分,你能做的是等待和接受。

和重新前行。

狗都被枪打死了(不解的一点是:三个坏人中那个后来出现的最小的好像并没有做坏事,没有参与轮奸,被狗咬,没有烧他)在遭遇完全的破坏后!!

Lucy面对这一切,伤痛但镇静,桶如果漏了一个洞,就去补。

在非洲草原上生活,你是一个女子也应有一个爷们心,当你发现这样还是不行时,你只能去想更多的办法,即使自己受到一定的损失,也为了能生存下去,正常的生存下去也该这样做。

我经受的事,是无法改变的,我只能已经经受过了。

我只能自己去处理这些经历在我身上发生的影响。

她是让自己独立于环境的。

因为她想和环境共处,不依赖,不排斥。

 6 ) 让《耻》保护自己

这又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改编的电影,很巧我以前就听说过这个作品,我听说过很多这样的名著,但我从来没有阅读过它们。

阅读是一件疲惫的事情,也是一份宽容的心情和非常沉闷的时间才可以完成的事业。

所以,也只有通过看电影才是了解这些作品的路径。

比如很久之前看过的《铁皮鼓》。

文学在电影的表现下,往往不再光怪陆离。

但有价值的文学,依然保持着锋芒和力量。

《耻》这个电影给我的感觉是很安静,比如最暴力的场面出现的时候,也只是以一种无声的慢镜头去表现撕裂和痛。

在镜头的运用上,更是稳重和宽阔。

这是好电影的价值所在。

尤其当他追求艺术的同时明白自己需要讲明白一个故事的时候。

这个电影就可以经典了。

当然故事有时候我们是明白了,但他反映的价值,却往往匪夷所思。

《耻》看到一大半的时候,我还可以理解,这个故事的寻常,大抵也就是命运中的因果报应而已。

但看到最后,以一个父亲的角度,我已经很难理解这个故事要传达的价值观。

我更为同情电影中这个父亲的愤怒和无奈。

最后他停下车来,漫长的跋涉到女儿的身边,看她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雏菊。

新鲜的卷心菜在她的身边围绕。

他以他一贯轻声的腔调呼唤自己的女儿,而后两个人平静的相视,简单的问候一下,便回到屋里喝茶。

电影也就结束了,镜头拉到远景,辽阔的大山,一个孤独的屋子和一片菜地在大山的围绕下只剩下寥寥的一瞥。

我依稀记得以前看过这个小说的介绍,大致说这是关于种族的一个寓言。

白人女孩被黑人强暴,但她依然选择留在这个土地上,也怀了孕,以此象征她已经成为周围黑人中的一员,并获取了他们的保护。

当然,这个故事摆脱社会意义上的解读,也是一个很温情的小品。

爱是随意的,爱也是施与的,但并不代表爱就必须接受。

开始,这个父亲——教授,试图给刚和她上床的妓女一份礼物的时候,妓女果断的拒绝了爱,并迅速切割了这点小情绪的蔓延。

这个故事一直没有爱。

只有一个教诗歌,喜爱华伦华斯和拜伦的教授的一点自相情愿。

他总是被拒绝,于是在影片的最后,一只等待安乐死的狗向他表示眷恋的时候,他冷静的处决了它。

电影在不断的前后呼应。

但细节不是影片带来的主要价值。

而是电影一直持续的那个氛围。

最后才给这个氛围定义出来,原来只是一曲悲歌,象人去面对大山的渺小,去面对恶劣环境的一点畏缩。

所以电影没有传达出任何反抗的意思,而对苦难只是平静和悲伤的接受并且习惯。

如果要我总结,就是耻最终保护了自己。

 7 ) 女性耻在性别

何为耻?

耻这个字,代表什么意思?

是耻辱还是羞耻?

因被羞耻而感到耻辱,还是因为耻辱而产生羞耻?

文明社会男性处于整个社会的顶端,男主角卢里是大学教授,有知识有文化有地位有权力,在他的认知里,他认为欲望是生命力的体现,所以耻是压制自己的欲望,耻是不忠于自我归顺于社会道德,臣服于职业规范和体制。

所以他对利用权威利用地位的不平等诱惑乃至要挟学生就范并不认为是错误的,面对学院的审问认罚不认错。

他更不认为这是耻,甚至用一种浪漫主义诗意去美化。

他对社会道德的蔑视,对职业道德的傲慢是一种兼具知识分子和油腻老男人的虚伪,更是文明社会男人典型的狂妄自大,所有的欲望可以用一种华丽的辞藻去掩饰,所有的傲慢可以用一种自我欺骗式的蔑视来隐藏。

而遭遇耻辱的女学生从开始的不懂拒绝、恐惧,到后来内心产生强烈的屈辱感,同时遭受来自身体和心理上的耻感摧残。

这种耻感相信男性是无法感同身受的,这些从当下ME TOO运动下爆出来各行各业的性骚扰性侵害都可以看到。

如果影片女主的遭遇放到当下网络上,绝对会遭受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侮辱,譬如女主不愿意干嘛去教授家,教授并没有拿学业威胁她,明明跟教授聊天很开心啦,过程也没见她有反抗,她就是绿茶婊心机婊啦等等诸如此类的言论。

多少女性面对这种难以启齿的耻辱,担心公众言论的再次伤害而把屈辱一直深埋在内心,残害并影响自己的一生。

如果不懂人在面对地位不平等的人的时候,会产生担心、恐惧、逃避、不敢置信、屈辱的心理,那么从何说感同身受,也就不可能指望这种人的理解。

而女学生的男友,他对女友遭受的耻辱同样无可奈何,他也只能在语言、肢体上吓唬对方,对于如何惩罚对方无计可施。

所以文明社会,即使同是男性,若处于权势、地位、阶层的底端,你依旧是没有力量的弱者。

而文明落后的社会则是崇尚弱肉强食的野生动物世界,谁能打得过对方谁就是上层,谁人多谁就是王者,所以沦为弱者的就是女人和老弱男人。

卢里的女儿首当其冲,孤身一人的女人最容易成为被欺诈的对象,被有目的地侵占土地,被设计强暴,逼迫你签字画押成为某个男人的妻妾附属品才能保一时的平安。

而在文明社会不屑道德观嚣张的卢里在这也被沦为弱者,在白人社会你瞧不起黑人,但在这里年老体弱才是罪过,卢里是根本无法保护自己女儿的。

在文明社会里被依仗代表公平的警察系统更是失灵,法律算啥,体能和家族为王,所以被赤裸裸的欺负,你也只能哑口无言。

野生动物社会何为耻?

耻是身体体能上的落后,耻是无力反抗的懦弱,耻是眼睁睁被欺负的无奈。

两种看起来完全不同的社会,其实是一种社会,都是弱肉强食上层压榨底层,强者霸占弱者的社会。

而谁能当强者?

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去竞争,女性在这两种社会里都是性资源,都是底层,都是首当其冲被欺压的对象。

在文明社会卢里拥有年轻姑娘使用权,但在落后原始社会,卢里只配得到年老色衰的妇人,而他瞧不起的没有文化的黑人,才有资格拥有年轻的姑娘—他的女儿。

当他和老妇人躺在地上的时候,我想卢里可能才彻底意识到自己的罪过在哪。

或许在这一刻卢里才意识到,自己和那个黑人雇工是一样的,是一样的野蛮和残忍。

而女性,在两种社会里,角色毫无改变,是一样的弱势群体,是一样被男性压制,是一样的需要男人庇护。

所以文明对人类来说是什么?

其实不过是一块遮羞布,弱肉强食才是真相。

耻辱是什么?

耻辱对男人来说,是打不过另一个男人。

对女人来说,耻辱是性别本身。

所以,何为耻?

男性因被羞耻而耻,女性因耻而羞耻。

说实话,看的时候想法没那么多,但看完琢磨一下,非常堵心。

这种屈辱,身为女性,感同身受,这种屈辱,从小到大见到、感受到太多,或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发生在身边女性身上。

Me too运动,是女性意识的萌生时代,但你仔细琢磨,也许只是星火时代,因为前路太艰难,艰难到你对未来不是很抱希望。

但愿未来的女孩可以自由如人,不再因耻而耻。

 8 ) “耻”不是你们以为的“耻”

看了电影,又想起了小说。

也许重看小说,更让人能明白电影中大段的沉默。

库切的《耻》是一本让人莫名其 妙的小说。

故事本身很简单,52岁的南非白人教授戴维•卢里因和自己女学生发生情爱,被迫离开大学。

他躲到女儿露西的农场,却遭受抢劫。

露西被黑人强奸后 怀了孕,决定和自己的黑人雇工结婚。

于是,我们可以清楚看到“耻”来自何方。

“耻”是卢里被逐出学界,身败名裂、一无所有的耻;是露西受侮辱、失去土地的耻。

但是,这个“耻”是库切要告诉我们的耻辱吗?

不是。

整部小说中,每个人(小说里的人物)的行为都让人无法理解。

明明和小自己30岁的女学生产生爱欲,受到谴责,为什么卢里坚决不认错(我完全承认,但我不忏悔)?

同样,为什么露西受到很大的伤害,却坚决不离开乡下的土地?

她为什么要生下孩子,嫁给黑人雇工?

在阅读过程中,这些疑问令整部小说变成一团迷雾,而解开谜题的过程,正是库切带领我们,一步一步体会那些没有经验 过的东西,从而反思自身。

1.库切是一个反叛心极重的作家,在他淡漠简洁的诉说中,隐藏着一个隐忍激烈的自己。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所说,他常在作品中塑造一个“伪装”的自己。

卢里教授是他的“伪装”,露西也是。

他通过人物一系列不同寻常的行为,迫使读者理解和体会他们从来没有经验过的东西(马悦然语),传达出内心的呼喊。

小说的第一句话关于卢里。

“他觉得,对于自己这样年纪52岁、结过婚又离过婚的男人来说,性需求的问题可算是解决得相当不错了。

”然而,故事正是从卢里性需求解决出了问题开始。

一个大学教授,52岁,研究拜伦,他的生活是体面正常的,正常到完全可以忽视并隐藏性需求。

但库切没有忽视,也许因为大家 都回避,他才把矛盾放在第一句话中。

性需求最终给卢里带来了丑闻,激化了第一个矛盾———和性相关的丑闻真的可耻吗?

面对整个社会的 指责,看起来温和的卢里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反叛,他承认人们对他的指责,但他不承认可耻,他不忏悔。

他宁可丢掉大学里的教职也不后悔。

他说:“那是 一个清教徒的时代,私生活成了公众的事。

好色应该是可敬的,他们想看热闹,想看一场电视表演,我可决不买账。

”于是库切到了乡下,来到女儿露西身边。

相比较卢里的反叛,露西看起来很平静,却走的更远———她彻底放弃了城市生活,甘心在乡间种地养狗。

对此,卢里很不满意,他感到这是自己的耻辱(他开始感到耻———大学教授的女儿在乡下种地),他试图闯入露西的生活,改变她的生活方式,带她回到城市。

在他们的对话中,交锋时时存在,这也是城市与乡村、高贵与贫贱的交锋。

此时的露西,非常清楚自己要什么,她就是另一个隐身的库切,用自己的沉默和行动一点 点指出卢里的虚荣和傲慢。

2.真正的矛盾在露西遭遇强暴的时候终于爆发。

三个黑人闯入她的家,强奸了她,烧伤了卢里。

对于卢里来说,这是 真正的耻辱,他们(黑人,贫贱的雇工)伤害了他的女儿。

然而,更令他感到不解和难过的是,露西不报案,不告诉他真正发生了什么。

不可思议的事情继续向下发 展,露西宽容了伤害她的黑人,她怀了孕,并打算生下孩子。

卢里听到这个消息,感到极度震惊,这一刻,耻辱令他的傲慢(一个城市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突然 崩塌:“他靠着厨房外的墙站着,两手捂着脸,一阵一阵地抽泣,最后哭出声来。

”然而,露西根本不在意什么黑人,贫贱,或者等级差别。

对于露西来说,真正的耻是离开这片土地,耻是在强暴过程中,他们所带的仇恨———“那时候带着那么多的私愤,那才 是最让我震惊的。

其他的事,都在意料之中。

可是他们为什么那么恨我?

我可连见都没见过他们”。

这仇恨才是露西经历的真相。

仇恨从何而来,为什么存在。

这仇恨的发生和起源是她所感到的耻辱。

这一点,卢里始终无法理解。

他内心和他们对抗着,他和很多白人一样,存在着不平等的眼光,他同样仇恨着他们,因为他们(黑人)一步一步地蚕食露西的土地,伤害她。

而露西要留下来,她不愿去恨,她要接受,因为他们是和她一起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他们是人。

这是这片土地的未来。

土地最终会还原给人真正的平等。

最后娶了露西的黑人佩特鲁斯对卢里说:“露西和你不同,她是向前看的,她是面向未来的。

”没有人能够永远占据土地,未来将属于这片土地上劳作的人。

3.小说写到这里,我们当然可以说它反映了南非复杂的社会矛盾和种族冲突,从另一 方面,我们能看到,这种不同阶级、不同种族或者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误解比比皆是,可以在南非,也可以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

也许库切本人并不关心政治或种族矛盾,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他从来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不签名不游行,他更关注的是人的处境。

关注这些仇恨中的耻辱。

他把人身上的虚荣和傲慢剥下来,面对自然,面对未来。

当露西一无所有之后,库切这样写道:“这多让人丢脸”他开口说道。

“那么高的心气,到头来落到这个地步。

”“不错,我同意。

是很丢脸,但这也许是新的起点。

也许这就是我该学着去接受的东西。

从起点开始。

从真正的一无所有开始,没有办法,没有武器,没有财产,没有权利,没有尊严。

”“像狗一样。

”“对,像狗一样。

”像狗一样,是一种世俗的咒骂,象征着低贱和被奴役。

但对卢里来说,到了最后,他终于发现人和狗一样都是自然界的动物,他能够平等地看到它们。

像狗一样,意味着他将完全抛弃人身体存在的傲慢与自以为是。

4.在阅读《耻》的过程中,令人迷惑的不仅是库切对“耻”的不同理解,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你不在现场”。

小说中有两个审判场面。

一个是审查委员会对卢里的审查,另一个是强暴事件发生后,卢里对露西的追问。

人们都想知道真相,都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

无论是卢里还是露西,他们都选择了沉默,他们承认,但他们不愿意说。

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并由此推断别人。

即使卢里遭受别人追问,他也不能克制自己 用臆断去追问露西/露西无处可躲,终于告诉卢里:“原因就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完全属于个人隐私。

换个时代,换个地方,人们可能认为这是件与公众有关的事。

可在眼下,这里,这不是。

这是我的私事,是我一个人的事。

”“这里是什么地方?

”“这里就是南非。

”是的,你不在南非,你就无法理解我的感受,不能了解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与矛盾,更不能体会我感受到的震惊和耻辱。

而公众的任何揣测,最终都会流入荒谬和想当然,背道而驰。

卢里的遭遇已经清楚说明了追查真相的现实游戏。

“他们围着他,像一群猎人,逼住了一只从未见过的怪兽,又不知该怎样将它处置”。

库切完全摆明了自己的态度,他不愿去指挥别人,也不愿说太多道理(这就是露西的沉默和卢里最后选择的生活),他更不相信集体的名义,他看重个人的体会。

不在现场,你就永远不能代替他说话,不能知道真相。

即使试图说明,也可能流于一场滑稽。

在小说中,库切又安排卢内教授专门去了女学生的家里,试图说明他当 时的感受,关于爱,然而一切都是徒劳的。

对此,库切相当悲观。

5汉学家马悦然讲述了这样一个例子,在库切的《铁器时代》中,他塑造了一 个“伪装”的人物,叫库然太太,她看到警察开枪杀人,把她黑人女仆的儿子也杀了,但她没有参加公开抗议,她说:“我不能用别人的话来谴责他们。

我要找到我 自己的话,要从我自己内心发出声音,不然就不真实了。

”他只相信真实,库切就是这样一个人。

他悲观,他远离城市,在大自然中,爱着动 物,过着简朴的生活。

有人说他在逃离,但也可以说,他是一个真正的反叛者,他反叛的是人类身上造成仇恨与隔绝的傲慢、麻木和无知。

他就像他笔下的人物那样 “在关键时刻,库切的人物都是站在他们自己背后,一动不动,仿佛是没有办法参与他们自己的行动。

但是这种消极状态又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性格造成,这也是一个 人对压迫的最后反抗,在不参与的消极状态中进行抵抗。

”(瑞典文学院颁奖词)

 9 ) 不懂,直接没看懂

说实话,没看懂,诺贝尔获奖小说就这……?

跟我们的传统文化相悖?

被三个黑人小伙强暴了,还非得生下孩子?

合适呢?

强暴者后来又在偷窥女儿洗澡,女儿反而护着偷窥黑人?

你这是啥呢……太烧脑了,是电影表达的不信?

诺贝尔获奖小说不会这么差劲吧,得空看看小说吧,2个多小时看的我一脸懵逼有没有看懂的大神交流下啊,网上也找不到像样的影评

 10 ) 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演示

由本能冲动推出价值/道德虚无主义的一个演示,虽然想法很无稽,但片子拍的挺好看在马桶上回味了一下,感觉这片可以打五星,而且可以用作道德哲学的辅助教材,它很好的演示了虚无主义会是什么样子的,会从何种体验/思考路径中产生,以及它所带来的冲突纠结,作品的妙处在于并未坚执两种对立观念之一,而是同时探索和体验两者及其混杂状态@tertio: 1 那一小块地影射整个南非 2 黑人没礼貌,暴力,说谎,擅长耍无赖 3 政府支持他们蚕食白人的土地 4 白人在这片土地上是女人 5 如果不想离开,就只能像狗一样活着 电影最后的镜头,房客的房子独立完整,美丽大方,而新主人的新房子仍然像个马厩,毫无审美可言我觉得三总漏掉了一层重要含义啊,离开这层意思就很难解释男主为何特地老远跑到那女学生家里,给他父母下跪道歉,是吧?

这是他在道德上的幡然醒悟,因为他从女儿身上看到了自己之前所持道德观的逻辑后果:只听从本能-拒绝道德评判-无力对强奸女儿的黑人青年做评判-最终沦为彻底的虚无主义-像狗一样活着(补充:这层意思,联系男主与女学生勾搭、面对道德委员会拒绝认错道歉的态度、后来的下跪——这条线索,可以看得很清楚,因为去掉这层意思,这条副线就显得与主题无关了)对,行为本身不是,但他把它(用拜伦的诗句)解释成了虚无主义,用它来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tertio:回复@whigzhou:教授的之前的作为很难说是道德虚无主义嘛。

其实任何行为本身都谈不上什么主义不主义嘛,仅当为它辩护,试图合理化时,才有了主义,一个人不吃肉可能是为了不杀生,也可能只是不爱吃,或者为了减肥,主义各不同 //@tertio:回复@whigzhou:他的行为的理论基础是虚无主义,这倒是,这么说就容易理解了

《耻》短评

看完好想唱一句李志的歌词“我们生来就是孤独~~~”

7分钟前
  • ssxy
  • 推荐

当年因为据说雷夫要演而去看了小说,现在虽然换了主演,有空还是看一下吧。

10分钟前
  • 橘子
  • 推荐

抵制这种主张。

15分钟前
  • Pipo
  • 很差

要理解这个耻,真不能从自己的价值观角度看过去,太发人深省了。

16分钟前
  • 后来就茁壮陈长
  • 力荐

从各方面来看都可以五星,不过还不够打动我。影片探讨的问题太多。可能需要原著辅助

21分钟前
  • 小锅子
  • 推荐

说白了就是傻逼。

23分钟前
  • 怪咖研究院长长
  • 很差

总有人把这样子当成电影,还是好电影,我呸!

26分钟前
  • amure
  • 很差

对“生活就像强奸,如果不能反抗那就好好享受吧”的最好诠释。

31分钟前
  • Danna
  • 力荐

即便坚信电影无法还原小说这一真理,它仍不够得体。

34分钟前
  • 杉小爱|好姑娘,咱们走起来
  • 还行

你要的是合理的解决 而我要的只是平和 况且那样解决真的合理么?“南非医学研究理事会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该国有1/4的男人曾强奸妇女,1/2的女性曾遭到强暴,但只有8%的强奸者最后被定罪。”

39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如果不能改变世界,只能改变世界观?需要看原著

44分钟前
  • fish朵朵
  • 推荐

猪样人生

46分钟前
  • 道道道士
  • 较差

诱奸学生风流不屑的父亲,受到迫害坚持忍气吞声的女儿。剧情简单,却是我怎么都理解不了的精神世界。像条狗一样的活着...如果是要陈述南非的人文环境 那还是这位从内到外都神似冯远征的父亲更吸引我,他面对欲望面对女人和面对女儿的种种情感演绎。

50分钟前
  • 六月
  • 推荐

这是文艺人看的……

54分钟前
  • 习习龙卷风
  • 较差

CULTURE CENTRE 080409 HKIFF 2009。reminds me of the holy smoke.yuck.ok.john malkovich is good.

56分钟前
  • Zackiemad
  • 很差

半兽人最尴尬了,活得像个太监。咱都不用上升到种族。城乡这组对照就行。(我在场。你不在场。那个对话太厉害了!

60分钟前
  • 以游
  • 还行

小说中译本翻译的很烂,电影因为有Malkovich,尚可。David女儿是个sb+bitch!

1小时前
  • 青年哪吒
  • 推荐

难道是因为狗,我就想起《狗镇》来了?

1小时前
  • 申由己
  • 推荐

编剧真的没看懂原著。本来想为John Malkovich多打一星的,为了作品还是算了。不是想说自己看过原著就有什么优越感,但是太多不该删的地方被删掉,以至于作品想要表达的意思都被忽略了,那拍电影还有什么意义呢。

1小时前
  • 椘晓Abigail
  • 较差

库切的小说太给力,而这部电影又很好地展现了原作的精神,交织的数种情绪,男人在女人之上的罪,种族在种族之上的罪,人在动物至上的罪,都必须在这一片沙漠中的小绿洲中,慢慢地融合为扎根的代价。

1小时前
  • 叉叉小箭猪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