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番皂泡 气味仿如天使 热爱水蒸气永远清新没有挂牵 每晚将心血 花到脸上体恤一番 不算什么 如像习惯祷告让我心理 平衡无阻 若说青瓜敷脸不比胶原新鲜 自制轻松感觉规矩不如自我点 敌意挡不过 功不抵过没法讨好 所有目光 还是换个心情学会一笑 满足我 时间已经不多别让自己不好过 在面部慢慢用指尖按摩 纯熟动作难题被我 便 刃逐个解破除去角质思想 自动净化的奥妙香熏中 现实在慢慢变焦 世界大了担心变小 一瞬间回复自我 很不错就算再美的脸 也会让人生厌就算再不美 也会越看越顺眼点看每一张脸 只要自然 别去讨好所有目光满足自我需要 望镜子 你懂了时间已经不多 别让自己不好过在面部 慢慢用指尖按摩 纯熟动作
艾米丽真·脑洞少女,脑补出世界呀一开始的时候会有点看不懂,但是最后都会给你作出解答。
很美好很治愈,法式浪漫让我向往。
特别喜欢电影的画风,有点像童话故事,艾米丽生活中的一切好像都有生命力,都是那么的鲜活有趣,就连她和喜欢的男生的相遇都是这么的有趣,真的是太有风格了!
结尾迷之泪目,看完了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有一种想要好好生活,认真谈一场恋爱的感觉
熬夜重温了Amélie,也算是进一步读懂了这部片子吧,初次看完后的一种爱不释手多少有些无缘无故。
但这次不同,读出了好多东西。
我觉得它实质上是在探讨人自身的隐私和嗜好能在多大程度融入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之中。
或者说是,每个人可以保留一点自己的小情趣,但更大程度上这种情趣的产生源自沟通的不畅,因此,正面的对待沟通才能最好的生活。
片中甚至没有任何两个人是真正的朋友关系,于是邻里之间、同事之间、主客之间的不畅的交流都是通过巴黎人特有的那种浪漫伴着巴黎味十足的原声音乐展开的。
如何在含蓄与直白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个问题。
好在Amélie最后还是找到了真爱。
其实Amélie的乐于助人的种种行为,本身就是出于含蓄与直白妥协(感觉愈发词不达意了,点到即止)。
最后其实要说的是本次观影的一个意外收获。
Amélie看到了银幕上的小虫子,我也发现了电影里的小细节:Bretodeau先生小时候的宝盒里还有一副上海产的象牌游戏扑克噢!
好像是“上海”,辨认不清了。
在网上搜了一下,确实有这个牌子的扑克,可时代和尺寸都有点怀疑。
但导演安排一个中国造显然不会是无意的,肯定有他自己的一些经历吧。
对了,台湾大学外文系助理教授黄宗慧也发现了这个细节。
下面摘录一位台湾专栏作家宋国臣提出的超级难题(答案在回复中找):对《艾蜜莉异想世界》的13个疑问每个人都这么说:“这是一部好电影”,所以我想测试你有没有认真的看。
请仔细作答下列13个问题。
第01题:艾蜜莉是哪一天出生的?
第02题:艾蜜莉的军医爸爸最讨厌哪两件事?
第03题:艾蜜莉的妈妈最喜欢做什么事?
第04题:妈妈为什么要将艾蜜莉唯一的朋友——红金鱼放生?
第05题:艾蜜莉第一次拿相机拍的云是什么形状?
第06题:艾蜜莉上班的那家咖啡店的名字是?
第07题:咖啡店里共有几个位子?
第08题:咖啡店老板娘Suzanne30年前在哪里工作?
第09题:有一天,艾蜜莉在阳台上猜那时有多少对情侣正达到高潮?
第10题:艾蜜莉的床头灯是哪种动物造型?
第11题:艾蜜莉的邻居玻璃人每年都画同一幅画,一共已画了几幅?
第12题:1997年8月30号夜里,艾蜜莉在浴室墙壁捡到的小铁盒装了些什么?
第13题:这一天又是哪位名女人死去?
如果你都答对了,恭喜你,这真是一部充满无数令人回味的细节的电影;如果答不出来,没关系,因为它值得你再看一遍。
《艾蜜莉》第二堂临时测验上次你考了几分?
我知道不服输的你又去看一遍《艾蜜莉的异想世界》,所以再给你一次机会喔。
A:艾蜜莉偷走院子里的小矮人是为了帮爸爸治什么病?
B:红帽子小矮人一共去了哪些地方旅行,请一一列举?
C:那又是谁帮艾蜜莉这个忙让小矮人环游世界的?
她的职业是?
D:艾蜜莉说那个在相本中频频出现的大光头一共被捡到几枚快照?
E:有特殊收集癖的男主角Nino白天打工的A片店叫?
F:艾蜜莉帮食品店员Lucien报复他老板Collignon两次,分别用哪些办法?
G:艾蜜莉带着相册到游乐场找Nino时是花多少钱买门票进的鬼屋?
H:艾蜜莉还Nino相册时留给他的四张快照分别是什么意义?
I:这四张照片又是夹在相册里的第几页?
J:艾蜜莉亲眼见到谜一般的红鞋光头男是在几点?
K:艾蜜莉偷约Nino亲自来看光头男又是几点?
L:最后,当Nino找到艾蜜莉时,他们做了什么?
补充题:艾蜜莉爸爸决定要去旅行了,他叫的出租车是什么厂牌的?
在你思考这些答案的同时,整部片在你脑中又再放映一遍。
答案不要紧了,重要的是当你回想了某个画面时,心里会觉得甜甜的……
爱情从来都是叫人捉摸不定的奇妙之事,有时候,你觉得自己有了足够的条件去爱,却未必能得到所爱之人同样的爱;有时候,你觉得自己过于谨慎,似乎拉大了彼此的距离,却能收获足够令自己幸福的爱。
爱情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或许热烈,或许刺激,但却极有可能酿出令人失落的结果;谨慎地爱一个人,慢一些,仔细一些,倒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另一种快。
只是,没有人一开始就懂得,谨慎和慢的魅力。
至少我以前没有真正懂得,直到经历了,直到再看《天使爱美丽》。
借鉴,原处不明。
在生活、文学和电影里面,笔者见过的爱情大略地说有这么三种:第一种是常见的爱情,或者用一般大众的看法,叫做成熟的爱情。
这种爱情重点考虑的是过日子的问题,一想到爱情这个词儿首先想到的词组是:在哪工作、经济状况、学历、家庭条件、性格、人品、相貌、有无不良嗜好等等之类。
这个爱情里面双方的目的都很平凡(在一部分人看来可以说很庸俗),那就是找个伴侣好好过日子(笔者的父亲就曾经说过这样的大白话:老婆能给你洗衣做饭!
),或者传宗接代,或者解决家庭问题之后安心于事业的发展。
所以他们很看重财产状况啊、有房有车啊、年薪多少啊甚至门当户对啊这样的问题,至少也要对人品、性格、才能之类的东西有所要求。
年轻人总是对这样一种老谋深算的爱情观大加挞伐,他们义正词严的告诉长辈们“你们根本不懂什么叫爱情”!
正如笔者的朋友所说“婚姻很多时候只不过是虚伪的证明而已”。
第一种爱情实际上是将人外在化、物质化。
我们不禁要问人难道就是物质化的存在吗?
为什么一定要靠那些外在化的评价标准去评定一个人,然后才决定是否有爱情呢?
于是,第二种爱情的形态出现了。
这种爱情本质上是初恋。
众所周知初恋往往是不管那许多的!
只要是王八看绿豆看对了眼儿,那就上吧!
青春红似火,感情上来不由我,越看小丫头(小伙子)越顺眼,“私定终身后花园”。
于是乎还珠格格开始上演:一幕一幕的轰轰烈烈、一幕一幕的海誓山盟、一幕一幕的哭天恸地,一幕一幕的刻骨铭心。
人们常说初恋是最美好最纯洁的,然而最后大多数这样爱情的结局是“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黛玉死了。
理想主义的爱情就像脆弱而敏感的诗人一样,很容易在现实的物质主义狂涛中被淹没。
第二种爱情的逻辑走向有三种:第一是当初爱得死去活来的痴男怨女们终于“梦醒”,知道了理想的不可能,从而也丧失了最求理想的希望,接下来一步一步地演变为第一种爱情的信奉者和捍卫者,而且会对他们的晚辈说“孩子们,感情是一时的,靠不住的!
只有这些物质条件和外在标准才是靠得住的,爸爸妈妈就是从你们那个年纪过来的啊,你以为爸爸妈妈不懂吗?
”第二个逻辑走向就是我们在《天使爱美丽》和类似这样的文艺片中看到的景象。
在一个更加“自由”(法式自由),家庭教化更为淡薄(艾米莉的父亲丝毫没有干涉女儿的爱情)的社会里面,第二种爱情的信奉者为了保持其理想主义品格,变得极为细腻、感性化和小资,并且伴随着性的高度解放。
我们看到,艾米莉是一个极其细腻的人——她简直就像一只小兔子,在变化莫测的世界中敏感地寻找、碰触和发现她想要的爱情。
这种细腻不是第一种爱情观里面那样的外在标准,而是一种心灵的直觉(也往往伴随着爱欲)。
可能只是对方的某一个动作、某一个神情,就足以让这些细腻的女孩子们迷住并且爱上。
这种爱情重心灵的感受和体验,像《巴黎野玫瑰》、《生死朗读》、《颐和园》这些电影当中的爱情,也许都可以归为此类。
对这样的爱情来说,理由并不重要,爱本身才重要。
艾米莉在电影的结局得到了幸福,然而笔者却还是深深地怀疑这样一种爱情,因为这样的爱情是没有内容的爱情。
一见钟情本身就是缺乏生活的,如果说爱上之后两个人能够迅速在思想和精神层面达成一致也倒罢了,但是这样一些电影渲染的是他们迅速地在做爱上面达成了一致。
虽然像《巴黎野玫瑰》和《生死朗读》中,男主角还都是比较负责任,但是在现实中,这样的爱情如果走下去,恐怕绝大多数都是不负责的。
因为这样的爱情必须面对的问题是:靠这么细腻的感触搭成的爱情,一旦在其他方面遭到了矛盾,能维系得下去吗?
(譬如有一天他们谈到政治突然发现一个是社会主义者另一个是自由主义者)他们为什么总是迫不及待地做爱?
难道不正是遮掩双方在精神和思想上的陌生,而想通过身体紧紧地抓住对方吗?
是的,做爱的感受也许确实很“实在”,因为占有欲满足了嘛。
然而经验告诉我们,靠身体恰恰是拴不住人的。
也许有人会说,那又怎么样,反正我的爱情也并不一定就要天长地久才行,我可以不断地换人,不断地更新性的伙伴,哪天发现这个人不适合就一脚踢开然后再找新人。
反正总有人会满足我那些的细腻的小资的要求。
我活一辈子,就这么玩一辈子。
对于这种爱情,笔者即使不能说是深恶痛绝,至少也是敬而远之。
这样的爱情已经走到了自己理想的反面,多多少少从自由走向了放纵。
不说别的,就从生理的健康,防范艾滋病的角度来考虑,那样一种爱情就是不能接受的。
我们真的需要想想,什么才是一种好的爱情?
的确,爱情未必就是有理由的。
好的爱情一定要包含初恋当中最宝贵的那种元素:朦胧和真挚,也包含细腻的感受。
但是一个成熟的人,更应该用理性来反思爱情。
不问为什么的爱情是不值得追求的。
只有经过了理性的反思,才会明白责任的所在。
这也就是第二种爱情的第三种逻辑走向,即及时地通过理性反思了爱情并且扎扎实实地构建爱情的基础。
笔者很佩服那些经受了重重考验,终于把初恋修成正果的少数人。
笔者羡慕那种既基于朦胧和真挚的爱慕,又拥有共同的理想和信仰,并且在生活的实践当中用智慧和勇气一起冲破层层难关,最终用美满的婚姻来担负责任的爱情。
这就是第三种爱情。
笔者喜欢那种大方端正、坦坦荡荡的爱情,而不是小资情调,像艾米莉那样搞出那么多无谓的“计谋”来设计爱人的爱情。
笔者喜欢在性的层面忠贞和负责的爱情,而不是以性爱为实质内容的爱情。
爱情的真谛在双方对自由的热爱和向往,不在占有欲也不在那些费半天劲才能搞得懂的细腻心思。
也许您会说,爱情就是爱情,爱情不应该是物质的奴仆,但也同样不应该是思想的奴仆!
爱本身就是目的。
所以把爱情不断地抽空,让它既远离现实又远离思想是正确的。
可是笔者觉得,要说目的,恐怕自由才应该是目的,人才应该是目的。
小资式的爱情,多半不现实,即使实现了,笔者认为它也没有触碰到真爱的实质。
电影的镜头语言很丰富,光线特别特别的美,甚至在剧情安排上,还有一些幽默的桥段,这也许是为了卖座来设计的,可是也丝毫不影响电影的美感。
整个的感觉,很是梦幻和美好。
有点意思的是,这部电影里的所有人物都是小人物,他们普通得如同大街上的任何一个不会让你留有印象的路人。
而在中国电影里,这类小人物流露出来的通常是无奈或者市井或者滑稽,可是在法国人的电影里,他们却那么的丰富那么的美好那么的令人怜惜,哪怕是一个被老板天天耻笑的弱智的少年,都有着那么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那么美丽的梦想
估计这是我看的次数最多的影片之一。
难得可以用轻松的姿势膜拜。
对一部电影的喜爱是很挑剔的,不像歌曲可以反复聆赏,因为旋律可以慢热。
对于电影,大多数观者难免会用打量第一眼美女的速度,标准因人而异,有的看故事,有的看细节。
很显然,它符合这个苛刻的标准,而且颇有挑战观者IQ的意味。
这是我第一次看后的感觉。
大概是在2004年的春天,电影频道的删节版。
当时自然是不知道的,后来发现删去了很多情节,比如开始部分Amélie拿着望远镜细数性高潮,以及咖啡馆的女侍和录音机怪人在卫生间的翻涌。
还是挺自豪的,第一次的观看就收录理解了Amélie几乎所有的举动和细节,后来看了影碟,又把遗落的补齐。
呵呵,当时对此是津津乐道。
在第二遍没有结束的时候,我感觉Amélie着实是个天使,她在全方位唤起我很多柔软的地方,会很自然的看着那种红和绿转动,微笑或者轻叹,但只在心里。
都是小心翼翼的精巧,仿佛可以随着手风琴的音乐感受她的跳动,眼波流转的诙谐平和。
难得的共鸣,若是达到某一个切点的和谐,便足以让人感动。
但,这影片远不止如此。
第三次看,是几日后。
我很自然地和Amélie酝酿起了感情,呵呵,原谅我这么说。
或许每个女孩都有交集,我竟觉得自己有很多她的影子,或者她有我的影子,帮我实现梦想。
这样想着,就自然开始关注男主角了,那个有着干净皮肤、修长手指的宽额男人。
笑起来像个孩子。
哈哈,我知道自己开始yy了,因为那时开始着迷于设计类似电影里的“伎俩”。
第四次看时,我惊异的发现,我的注意力忽然转入了那些可爱的所谓配角,包括Amélie的邻居和同事们,这种关注似乎比起男主角更持久,以至于现在敲字还有他们的影象晃动,这情景像极了那些会说话的照片。
是一群可爱单纯的人,生活在良辰美景中,一切都顺其自然的安详舒畅。
……后来每次再看,都有很舍不得的感觉,好象碟片里的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我不留意,他们就会活蹦乱跳起来。
很奇怪的想法,就这样,这电影又有了第二眼美女的味道。
极值得反复观赏。
就这些吧。
不想写的太理性了,那样严肃的分析,不是真正的热爱。
应该和这电影一样,简单,透明。
这样,我才能用轻松的姿势膜拜。
《天使爱美丽》,我还是愿意把它称作为《天使艾美丽》这样会更恰当些,不然会给人造成一种歧异。
这是一个现代灰姑娘的童话,镜头底下的巴黎是比明信片更加明媚的世外桃源,把少女的悸动和憧憬化成一幕幕迷人的画卷。
完全属于一个人的奇想世界。
带点无伤大雅的小恶作剧,穿行在巴黎艳丽的阳光底下。
心地澄澈,宛若天使凡落。
那么多的奇思妙想,于是得以在惊喜中看一个孤独的女孩在守望爱的旅途中跋涉。
讲述一些怪咖世界边缘人物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每个人都有奇特癖好,每个人的孤独都被拖放在镜头前。
艾美丽从小就与众不同,在自己的世界里遭遇不幸依旧乐观的长大,戴安娜王妃的死亡令她倍感生命脆弱,热情被唤醒,去帮助别人像天使一样,古灵精怪的她爱策划,身边的人都被莫名其妙的快乐所感动,默默中也遇到自己的一见钟情,可在爱情面前还是怯懦,胡思乱想独自哭泣…终于勇敢的去追,庆幸的是他还在门口。
没有你,良辰美景又与何人说?
看到影片结尾处,爱美丽一开门,很多人会感叹一句:哦,法国人!
但是,如果只凭借这一点点小浪漫,《天使爱美丽》是很难在浪漫横溢的诸多法国电影中脱颖而出,成为矫矫不群的另类经典的。
其实这部电影的着力点并不在爱情,片中探讨的是一个比爱情更为重大的主题,那就是孤独,毕竟孤独常有,爱情不常有;孤独是永在的,爱情是偶然的;孤独是宿命的,爱情是奇迹的。
即使对片中的爱情一点都不感冒,还是可以看得兴味盎然。
我们完全可以把整部片子当成怪人行状录和恶作剧大全来看。
爱美丽帮助的人有:与女儿疏远多年的白拓图,饭店里的同事,失恋的约瑟,被丈夫背叛的女房东,寂寞的老画家,失意的作家,经常受气的热爱戴安娜的老实的蔬果店店员,以及缺乏生活乐趣的父亲等。
这些人里有陌生人、同事、邻居、亲人,他们之间的交集很少,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无疑都是孤独的。
而这些孤独的人,包括爱美丽在内,都有些怪怪的爱好,或者说情趣,如捏爆塑料泡沫上的泡泡、在盆栽植物的叶片上打孔、收集小石片打水漂、把手插到豆子里、收集撕碎丢弃的大头贴照片、拍脚印、看受伤的斗牛士、看失败的运动员、一年画一幅雷诺阿的画、吃鸡从鸡背脊肉吃起、等等。
这些看起来颇为荒唐的爱好(怪癖),是那些孤独的人为了对抗孤独而“进化”出来的,是为了让自己被孤独噬咬的时候,能够好过一点,从容一点。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没有爱好的人简直就是魔鬼。
是的,因为魔鬼没有孤独感,没有人类特有的困扰。
爱美丽帮助这些孤独的人的方式,颇堪玩味。
是的,那些充满爱心和正义感的行动都是通过恶作剧的方式来进行的。
打一通灵异电话,让白拓图找回童年并决心和女儿和好;配一把钥匙,捉弄刻薄的蔬果店老板;偷出女房东的书信,伪造一封迟到三十年的情真意切的情书;偷走小矮人,邮寄风光照,委婉的劝父亲走出家门看世界。
如此种种,手段多样,不一而足。
我们不会忘记,爱美丽童年的时候,报复骗了她的邻居,是通过恶作剧的方式进行的。
而爱美丽成年以后的种种小恶作剧,无疑延续了童年的行为模式,保持了一颗童心,同时也暗示爱美丽延续了童年以来的的孤独。
值得一提的是,爱美丽连和心上人调情都是以无害的恶作剧的方式进行,在爱美丽的奇思妙想下,大头贴相机,不仅仅只是照相那么简单,简直拥有了神奇的功能,通过这个机器,爱美丽向连诺揭示了照片上神秘人物的身份,解决了连诺长久以来的疑神疑鬼,通过这个机器,爱美丽向连诺告知了他们约会的时间和地点。
从这些恶作剧或善作剧,我们可以看出,爱美丽都是采取间接的、匿名的方式帮助他人、接触他人,孤独太久的爱美丽,害怕和人直接接触,害怕和人正面对抗,这是爱美丽孤独的症状。
孤独中的爱美丽,唯一安全舒适放松的所在,就是在她自己的幻想世界里。
孤独的人易生幻想,爱美丽和连诺都在幻想的国度过多的流连,对现实世界则缺乏常识和判断力,连一个大头贴机器维修员都让他们生出诸多灵异想象。
爱美丽帮助他人的成果是显著的:白拓图享受到了天伦之乐,女房东得到了安慰,父亲终于走出家门去旅游,蔬果店员甚至开始学画画,老画家则成功画出了拿水杯的女孩的表情,失意的作家振奋起来了。
这些人都从孤独中突围出来,而爱美丽自己的问题却还有待解决,毕竟她不能总是靠幻想来安慰自己。
她暗恋连诺,但是在行动上却总是战战兢兢、畏畏缩缩、患得患失,这种捉迷藏式的恋爱,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几乎要以无望而告终。
在爱美丽惶恐的时候,外援不期而至。
被称为玻璃人的老画家,有感于爱美丽的水晶心,决心帮助爱美丽走出自己的孤独。
老画家是爱美丽在对抗孤独大军时寻找到的盟友,他们用望远镜互相窥视,与其说是冒犯对方的隐私,不如说是相互关心的一种方式。
老画家不断的给予她暗示鼓励,引导她走出孤独的围困,寻找自己的真爱,在关键时刻,老画家的一段录像,让爱美丽放弃了收效甚微的迂回包抄战略,转而向爱情高地发动正面强攻,鼓起勇气,开门去找所爱。
影片的旁白有一种戏谑调侃的味道,调子是轻快的,这是一个欢乐的都市童话,有着众望所归的happy ending。
不由得想到另外一部类似题材的日本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松子和爱美丽的童年都不幸福,而爱美丽更甚,父亲甚至都不抱抱她,她唯一的朋友小鱼抑郁到要自杀,她还不能上学,没有玩伴,只能以幻想出来的怪物作伴,而陪她荡秋千的只是一只玩具熊而已。
但是她们的区别在于对待弱者的态度,松子被人嫌弃的第一步是由于她嫌弃、嫉恨病怏怏的妹妹,因为妹妹得到了父母的更多关爱,而爱美丽的童年更不幸,却没有因此变得恶毒敌意的对待他人,相反倒是怀着一腔热忱去帮助他人。
两人的出发点不同,得到的回报自然也不同,松子种下了嫌弃,也收获到了嫌弃,爱美丽散播了关爱,而关爱也向她涌来。
结尾,爱美丽抱着她的战利品甜美满足的微笑着,没有谁会嫉妒她的幸福,没有谁会忍心改写这个结局。
影片在开头和结尾都刻意的提到了时间,十分精确的时间。
开头是爱美丽的孕育和出生, 结尾是爱美丽和连诺终成爱侣。
结尾的时间提示,暗示了找到真爱的爱美丽犹如获得了新生一样,是她人生的重大时刻,其意义不亚于出生。
再者,一个美丽善良的人战胜孤独获得幸福,不啻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值得大书一笔。
那么,让我们铭记这一历史时刻:1997年9月28日上午11点,人类联军在与孤独的战争中,赢了一个漂亮的回合。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