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是一部很有意思的电影,全片不乏打打杀杀的场面,却始终给人一种沉静感。
仔细想想,就不仅仅是有意思了,准确地说,应该是有意味。
有意味就会让人不时回味。
影片把老子的“上善若水”吃得够透。
好的导演是把理念融在影片内里的,这个导演就成功地让天命和人道如水一般渗透在这部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里,使每一滴水都映射出生命的珍贵和尊严,最终汇聚成人的上升过程的滔天巨浪,直达天庭,泽被众生。
仅就水的意象来看,这部影片既有国际大片的震撼力,又有中国文化所独具的隐喻性,既写意又工笔:比如展示耿乐所饰演的大将军刘仲禄来请丘处机时士兵们第一次见到大海的狂喜,场面的宏大和饱满度令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而赵有亮饰演的丘处机在西行途中滴水浇溉沙漠上的一株小花的镜头,虽然短暂得转瞬即逝,却让我心里陡然滋润,难以忘怀。
关于水的镜头和场面不一而足,但每一处都堪称别有机心,因此这已绝非是“术”的展示。
之所以有这种沉静感,是因为在这样一种美学风格的追求中,连演员都表现得那么内敛和适度,他们的表演亦如水一般清澈明亮,当行则行当止则止,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有些时候我会觉得丘处机几乎就是身边的哪位老者,这种感觉真好。
我曾评价电影《一代宗师》不仅好看,而且是可以嗅的,它就像一缕从不太久远的时代飘来的气息,飘飘渺渺又活色生香。
那么此刻我要说,电影《止杀令》则是从中国文化的长河中舀起的一瓢水,掬饮一口便通体畅意,回味不止。
刚看了一眼神么《止杀令》,就忍不住来吐槽。
一男一女为救师父采天山雪莲,掉冰窟窿里了。
男的比较悲催,成垫背的了,后脑勺流了那一大滩血啊,我觉得血量的体积应该比脑袋还大……不知道这哥们怎么流的= =这还不说,丫马上就睁开眼了。
我就……你丫流那么多血,脑浆子估计都流干了,还不赶紧去死?!!!
丫睁眼就一句话:“我的血流干了(擦,是,你全身的血都从后脑勺流出来了。
可血流干了你丫还说话???
),别白费力气救我了。
(嗯……那个女的其实完全没有要救你的意思,你自作多情了。
而且俩人都在冰窟窿里,怎么救你这白痴啊???
)”
道教作为炎黄子孙的本土信仰,源远流长。
自上古伊始,神仙方术融合了诸子百家尤其是儒家、墨家、易学和阴阳的精髓而衍生出道教。
它的根本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上善若水、柔弱不争,自然无为、济世安贫。
其宗义接近佛家的度世人之苦解世人之厄,尚积极乐观之精神,于修身治国皆有大益。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根坻全在道教。
而“止杀令”讲述的正是道士丘处机一言止成吉思汗西征杀戮的历史。
我觉得这个场景令我十分有感触:丘处机求雨,风起雨落,落在众人脸上的是雨,落在丘处机掌中的是血。
水是生命之源,如同血是肉身的根本。
世人眼中水只是水,在丘处机的眼中水就是血。
有水才有血行于躯,这就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用这种简单明了的对比方式来阐述艰深的道法让人拍案叫绝!
其中这个第二段:西行跋涉。
丘处机带弟子赵道安随刘仲禄西行,一路上有旖旎风光,有满目疮痍,有艰难险阻,有危机重重,但无论何时何地,丘处机不忘弘扬道法,或实践或劝诫。
影片或直接或间接,处处体现道法,层层推进,展现主题。
它此时要说服的不是成吉思汗,是观众。
这段是重头戏。
其实真正劝说成吉思汗的戏只有三分之一,前面的这些全是铺垫。
这个过程很重要。
它通过丘处机的言行体现了道教精神,让观众进入到道教的世界,看明白了,也就明白了最后成吉思汗为什么会被劝服,一切都是道法自然。
看不明白,那套用影片中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无所畏惧才是无可救药。
这样的情节铺设,都不能让你有敬畏之心,悲悯之心,那么你也就无可救药了。
这一段精彩的地方实在太多了,文戏武戏,处处可点。
还有第三段:一言止杀。
丘处机历经三万五千里的路程,终于见到成吉思汗,丘处机坦言没有长生之药,只有养生之道。
成吉思汗感佩其诚实,留他住下论道。
丘处机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抓住一切机会劝说成吉思汗止杀,彰显道法,最终令成吉思汗班师东还。
这一段我印象深刻的有两个地方。
一是丘处机以水配合草药治疗瘟疫。
他以水为喻,言道水乃上天(长生天)最大恩赐,不应辜负水的善意,而上善若水。
二是我前面提到丘处机退虎的伏笔,与这里成吉思汗遇野猪化险为夷遥相呼应。
丘处机抓住野猪未伤害落单的成吉思汗这个机会,示意上天好生恶杀,上天保佑他,他也应该顺应天意止杀戮。
虽然这部电影票房不高,但是我认为却很有看的价值。
昨看了《止杀令》。
立意很好演员不错导演用心,能看。
只不过人物有些脸谱化,场面有些走马灯,成本原因可以理解,但剧情和思想表达就不那么好过关了。
战争场面够气势,武打戏份没什么新意,蒙古军直接有效的战场格杀技术未作很好地表现,全真功夫应该跟道家的路数差不多吧,他们四两拨千斤的功夫特点也只是符号化并未做细致展示实为遗憾,否则战场搏杀技艺对阵刚柔相济的打戏将会相当出彩。
契丹女救夫的情感线本应是个点,未能发光;师徒情过于含蓄,道之所在义之所当,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理想决心很隐晦,成吉思汗的祖孙情也干巴巴,总之符号化合脸谱化了的人物和情节比比皆是,未能深挖。
电影两条线,一条是蒙古大军攻城略地,“到过的地方只有风的声音”;一条是丘处机一行人等在追赶成吉思汗的过程中,途经蒙古大军经过的地方的所见和所想。
这应该是两厢对比强烈的两条线,一边是摧城拔寨的威武雄壮,另一边是遍地哀鸿饥饿流民盗匪遍地,甚至卖儿贩女相互食之,兵匪虐杀等等;相同点是瘟疫肆虐,绕行尸城……这些都统统一笔带过,只给了几个象征性的面面处理而重点转向了丘处机如何悲天悯人,使得“传道”或者叫传播理念的过程显得过于苍白难有代入感,观众的感觉就像看一个公式定律一样,“它就是这样,原因就是那回事”。
没有强烈的冲突对比和历史人文的反思,丧失了史诗片的条件。
对烘托主题也显得苍白干涩。
总结本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内容的话就是——止杀洗澡回家养生得长寿。
看到很多人在评论中说到《止杀令》模仿大片自取其辱,什么说道家好话,什么捏造故事,什么魔幻风格,还有说什么主次不分重心失衡等等,其实我本来从不写影评的,但看到这些话忽然感觉到心里莫名的沉重,甚至于一种很苦涩的感觉,很多话哽在心里面想说出来。
看过不少中国的片子,的确有很多拍得很差很恶搞,或是以明星充场面的,还有一些确实是大片吧,但我个人并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大片,剥去表面华丽的壳也就没有什么了。
原本以为国内电影也就那么回事,花架子太多,可看了《止杀令》之后忽而感觉到国内还是有导演能够植根本国的人文关怀,重视本国文化的内涵的,有点欣喜而后却又是看到一大堆的批驳,又感觉到了很大的压力和悲哀,很苦涩的感觉,就想写一点东西,时间有限,简单地说一下吧。
《止杀令》是取自丘处机和成吉思汗会晤的那一段史实,至于他们谈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从一些历史中看到的也有说过劝成吉思汗止杀的,但一方面不详细,一方面缺少考证。
这也就给文学创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不过谈到止杀,养生大抵是可信的,这也就是这部电影的由来。
影片可以说在安排上中规中矩,情节上紧扣了中国的“三”的规律,三请丘处机(一请要求雨,二请有老虎,三请遇徒弟阻拦),中间三次历险(野狐岭遇山贼刘仲禄险死,山谷遇马匪集体险些死亡,雪山丘处机险些死亡徒弟死),三劝大汗止杀。
这些情节安排的都比较紧凑张弛有度,这是故事的大体内容吧,下面说关系。
影片其实从一开始所有的情节可以说都是在围绕着“止杀”这个内容的。
“天不杀生”这四个字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故事,也是为何止杀的最终答案,或许有人会说这有迷信思想在里面,但并非如此,稍微懂一些中国文化的人都会知道古代对“天”这个词是重视的,并不完全是什么神仙鬼怪这些浅陋的识见,古代的天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其他的都有大自然,造化的含义在里面,天代表着四时依序运转,昼夜更替春耕秋收等等一切自然规律的,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强大的也是正确的,这个我不敢细加说明,人是要顺应天命(大自然的规律)的,天不杀生所以天意让我丘处机止杀。
因此要证明止杀是正确的,也就是要证明天不杀生是正确的,天不杀生正确,丘处机才有可能微言大义,以“天不杀生”一言点醒成吉思汗,影片当中无论是丘处机祈雨,赵怀安不杀山贼,老虎不伤丘处机,释放马贼俘虏,雪山分粮给饥民,掩埋尸体,救小草,成吉思汗的马回归草原,繁华的西域市场,壮美迤逦的山河风光,悠扬的马头琴,欢快的藏族舞蹈,自由自在的马群羊群,远征将士思归,征战将士受瘟疫之苦,战场死伤惨烈的场面无一例外都围绕了天不杀生这个主题,所以这简单的四个字分量比成吉思汗的军令如山要厚重要深入浅出,英明睿智果敢沉毅如成吉思汗才会因之动容。
没时间展开啦,见谅,点到为止。
影片中的形象塑造也还不错的,重点说一下丘处机。
成吉思汗的诏书中提到丘处机,说他道德高深,那么丘如何道德高深?
丘出场时正在菜园浇菜,面对成吉思汗的邀请,宋陈的使者,他只有一句,我的菜都干了,从这里就初步刻画了一个关心民众疾苦的隐者形象,他朴实平易近人,在劝军队释放俘虏时讲道理令人心服口服,现在犹记得他那句“无所畏惧的人是不可救药的”很深刻,在与成吉思汗会晤中不卑不亢,话语平时诚恳,讲养生之道时从最基本的卫生之道着手,讲的都是人之常理却让人受用非常,在面对死者时又和我们常人一样的悲伤情绪,这些处理可以说都很到位,给我们呈现了一个道德高深而又平易近人不卑不亢至真至诚的高人形象,这不是那些坐地论道故弄玄虚心口不一的所谓“高人”所能比的,而最后的手杖开花带一些传奇色彩,这个并非什么魔幻,算丘的“万物都有生命”的一种升华吧,传奇色彩的处理也是剧本的一种张力啊,这样的东西中国的作品里面很常见的,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萨满完全就是半神,类似的很多很多,什么道理自己揣摩不解释。
综合来说《止杀令》还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紧扣主题,看完可以好好想想止杀的含义,相信你想到的远远比停止杀戮多,如果仅仅在停止杀戮的浅显认识,那么就当影片跑题了吧,不多说,比较值得一看,没时间细写,都只是点到为止,希望大家观影愉快。
明明是正襟危坐,谈论天人哲学的严肃制作,可后来所用的逻辑伎俩,却跟小童翻阅美国超级英雄漫画一样,的主观唯心,封建迷信而经不起考验,怎能不让人啼笑皆非呢?
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用《世界通史》的角度来讲,是农业文明的必然,而非一王一帝的野心!
当西伯利亚寒流入侵蒙古高原,当成片成片的蒙古人饿死之时,侵略是他们唯一的手段!
而你丘老生活在鱼米富足的山东,又怎知关外之苦?
坐享富饶之邦,空谈天不杀生,你还不如学岳飞英勇抗金,为黄河文明争口气!
但道教不管这些!
因为他们有神秘主义这张王牌。
君不见,当成吉思汗违背丘老的意愿拔军开战时,勇当先锋的奴隶配角没死,而他的孙子在安全区被射死了;君不见,当大汗的止杀令面临动摇之时,口口声声说不知永生的丘老复活了皇妃;君不见,丘老看不起宋金的实力,从而西投蒙古,非要冠以天意的美名;君不见,承担天意之大任的丘老,比孔子逃离齐国的时候,还要做作矫情,饿死也要散尽口粮给灾民,敢问你若饿死,那天任怎办?
敢问现今的军事爱好者,谁可以解释一下中华第一军阵——八卦阵?
要知道,亚历山大大帝的马其顿方阵,原理是人类多为右撇子,故多左盾右剑,全军右翼士兵身体一侧暴露,为弱点,加强己方左翼,击其右翼以破其阵。
区区数字,便得以解释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马其顿方阵原理,而八卦阵呢?
呵呵!
神秘主义!
所以,《止杀令》的悲剧便在于此。
酝酿了整整一个小时!
最后的攻心竟如此的主观和唯心!
经济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学家,民族宗教学家,各类的学派都可以独立写出一篇反击世界观的文章,那请问这部电影,还哪里来的一副济世救人的高度?
你还不如去拍漫画!
毕竟那本来就是快餐。
所以,如果编剧自己本事不够,就不要拍这么矫情的电影,不要塑造这么“伟大”的人物。
人性是多元的,天既不善杀也不爱生,想为这世界和平作贡献,就好好推动科技,发展生产力,让所有人都不会被自然变数所伤,杀戮自然就停止了。
那一天,本来想给一位朋友炫耀一下自己有学习武术,而且“师出正宗”——道教武当全真派龙门,我的师父可是传位清晰、海内认可的大师,虽然我自己有点“水”,但是师父摆在那,江湖地位还是有的。
可是那位朋友来了一句:“请给我讲讲你们门派的历史吧,我很好奇呢。
”这一问,把我给问住了。
除了知道全真派创始人王重阳、龙门祖师丘处机,以及师父的师父和师父的师父的师父之外,我啥也不知道。
近一千来的传承,我也就知道几个名字而已,更不要说那深厚的武学和文化。
实在是惭愧,以后再也不敢对外宣称自己是全真龙门的人了,不但没有好好练功夫,而且连门派历史都知之甚少,真是有辱师门。
想想师父至今还收留我学拳,已经是我三生之幸了。
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王喆,是一位非常有才的文人,从政不顺,索性辞官隐居起来。
他有一个出人之处就是第一次完美地将儒释道三家的理论融合起来,创立了以道教为基础的全真教。
他有七位注明的弟子,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全真七子,其中最著名的要数丘处机,他在王重阳去世之后接任全真派掌门,人称“长春真人”。
此时,南方大宋朝最后苟延残喘,丘处机一众则在北方金国传教,备受金国朝野上下支持,而蒙古大军正在成吉思汗的指挥下驰骋欧亚,马上就要越过高加索山,直抵欧陆腹地了。
像犯病发疯了一样的成吉思汗打仗打上瘾了,所到之处惨不忍睹,铁骑所到之处没有一个活口留下。
成吉思汗觉得自己越来越精通打仗了,因为把战争当做了“自我享受”,他可谓“暴力美学”的最佳代言人。
首相耶律楚材看不下去了,常常劝成吉思汗要少杀生,可是成吉思汗被胜利冲昏了头,哪能听的进去,唯一担心的问题是如果才能长生不老,以便未来征服全世界。
正好一位汉族官员推荐,说中原道教全真派掌门人丘处机很厉害,人称“长春真人”,自有“长春”之术。
耶律楚材也希望丘处机能够来,和他一起劝劝成吉思汗,比较全真教也是弘扬积德行善的宗教。
可是当时丘处机已经七十多岁了,而且远在山东,而成吉思汗他们在中亚撒马尔罕,相隔万里,他能接受邀请来吗?
最后还是耶律楚材厉害,他写了一封诏书,这样对丘处机说:您是中原道教的代表,如果能大驾前来西域,也能够游览一下西天佛国,就像当年达摩祖师不远万里来到东方,带来了只可心传的禅宗;就像你的老乡老子,驾着牛车来的西方,教化了胡人而成道。
希望您能望着先贤们背影、步他们的足迹慢慢赶来,也就不觉得远了。
他真是会“沟(hu)通(you)”的典范,被丘处机的西行玉传道联系在一起,对标的是老子和达摩,丘处机能不行动吗?
就这样,丘处机率领几个徒弟,赶着马车出发了。
路途遥远,走了好几年,还好丘处机身体强健,虽然七十多岁,要是别人,可能要折在半路。
最后终于在撒马尔罕见到了成吉思汗。
这是一次人类文化史上绝无仅有的会见。
能人耶律楚材精通佛学和儒学,丘处机集道家思想之精华,在路上的几年时间里也在不断推演如何给“战争狂魔”传教,而成吉思汗显然对于宗教可能不是太感兴趣,而他关心的如何长生不老。
会面的第一眼,丘处机的颜值就没有让成吉思汗失望,七十多岁的老人,刚刚走完万里长路,鹤发童颜、眼不花、耳不聋的,外界传说道教炼丹修仙可见是实打实的了。
所以成吉思汗开口就问:如何才能长生?!
此时,一般的画面是不是应该是:丘处机从怀里掏出一粒仙丹,说吃了这颗我练了七七四十九年的仙丹,大王定能长生不老。
可是没有,丘处机只是淡淡地说:清心寡欲。
就四个字。
丘处机着实勇敢而可敬,他没有奉上仙丹而是奉上了道教的核心理念。
成吉思汗毕竟也是见过世面的人,没有发怒,而是深深地点了点头。
这真是两个高手的对话,其实他们都是在心里跟对方较劲,但毕竟丘处机还是“道高一尺”。
在后来的会面交谈中,丘处机逮住机会就劝成吉思汗“不能嗜好杀人”,成吉思汗还问:得到天下之后应该怎么治理?
“丘处机又只给了他四个字:”敬天爱民“。
成吉思汗彻底被丘处机折服了,对他十分敬佩,对周围人常说”天赐仙翁,警醒了我“。
丘处机的作用可能没有那么立竿见影,蒙古军团还是所向披靡地攻城掠地,只是在成吉思汗去世前的一个月,他还下达诏书”不杀掠“,以不告天下。
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去世。
而丘处机在这一年升天了。
那一年,丘处机七十九岁,成吉思汗六十五岁。
道教全真派虽然在当时没有帮助南宋汉族人抗金,但是他们确实保存了道教悠久的文化,并进一步加速传播,并与儒学、佛教像融合,为之后不管是道教还是其他的宗教,以及传统文化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之作用。
而道教在南北两宋时期都深刻地影响着朝野,很多宋朝皇帝笃信道教,衍化在日常的生活与艺术中,就是我们今天可以瞥见的中国文化的最高峰。
再往前看,虽然唐朝佛教兴盛,但是大部分时期国教依然是道教,例如唐太宗就自身自己也是一个道人。
这样的潜在联系不得不让我们回溯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的历史。
在唐朝之前的魏晋南北朝,尤其是北魏时期的孝文帝拓跋宏,力主游牧民族文化和中原的汉文化相融合,也正是这样的大气、包容的决策,开启了灿烂辉煌的唐朝。
说到拓跋宏,就不得不提他从西域抢来的艺术大师:昙曜。
本来在西域生活的昙曜来到东方后,将西域的佛教雕塑艺术以及佛学留在了中原大地上,就如同他的前辈鸠摩罗什一样,一脉相承,一颗颗明星串起了人类文明的交流轨迹。
这里我们还不能忘记亚历山大,因为他的东征将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文化带到了中亚、南亚,而我们中国接收的正是这种东西方融合的精华。
至于成吉思汗的子孙有没有将道家文化带到他们所征服的地方,我想从几百年后《道德经》在西方的流行就可以窥见一二。
佛陀、亚历山大、老子、鸠摩罗什、昙曜、拓跋宏、李世民、赵佶、成吉思汗、丘处机...还有无数个没有被历史留下姓名的人。
但是他们已化为文化的基因,永远影响着当下的我们。
四星完全是给宏大的场面,摄影,美术,还有图们老师。
成吉思汗和忽兰演的很好,耿乐演的那个将军也不错。
其他人就是普通电视剧水准。
就剧情来说只能两星,特别是结尾,真是令人无语。
但国产片能涉及这个题材,场面还拍得很有大片气质,我觉得应该鼓励一下。
感觉这是一部很可惜电影,场面和剧情是割裂的。
成吉思汗 亲眼看着孙子死于敌人箭下,成吉思汗居然只是象征性地扔了块石头,然后城也不攻了,仗也不打了,婆婆妈妈地为战士包扎、听丘处机发牢骚、和马夫唠嗑,再然后就莫名其妙地禁杀掠,最后真的就放过了和自己不共戴天的仇敌,灰溜溜地班师回蒙古。
主旋律到这个份儿上,也真是难为导演了。
历史事实是成吉思汗与丘处机的见面在结束西征回蒙古的途中,而不是影片中所谓的西征战场上。
杀戮归来,暂无杀戮,所以,所谓的止杀无非就是成吉思汗的一个姿态而已,乾隆当然不可能揭穿属于君主的把戏,随口那么一说,居然还真的有人相信。
于是,在歌颂一把手领导的主旋律语境中,成吉思汗成为仁义之君,蒙古军队就是文明之师。
影片中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军队杀过谁?
刘仲禄等人杀人属于很有分寸的正当防卫,不是杀戮。
没有杀,何用止,止杀之说就无从谈起。
因为主旋律,影片几乎已经自乱阵脚。
丘处机 同样是在主旋律的语境中,丘处机的形象却很是暧昧。
历史事实是丘处机与金国关系密切,“太虚观”的匾额就是金国所赐。
所以,丘处机不是一个远离尘世的无为道士。
蒙古崛起,金国衰弱已经是大势所趋,那么,全真教与蒙古结成政治联盟就势在必行,这是丘处机西行的真正目的。
神秘性和在民间的重要影响力是成吉思汗重视全真教的原因,也就是说,成吉思汗召见丘处机目的是拉拢全真教,为入主中原进行政治铺垫,所以,后来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可以心安理得地表示没有长生之药,因为丘处机明白成吉思汗的目的。
当然,对于丘处机而言,全真教与蒙古结盟虽然势在必行,但是,在蒙古面前,全真教必须要获得一个相对平等的地位。
作为蒙古使者,初来咋到的刘仲禄态度傲慢,丘处机还以颜色,以天意为借口,无非就是给刘仲禄一个下马威,从而维护自己甚至是全真教的尊严。
金国、南宋使者居然同一天登门拜访,而且还是刘仲禄嚣张之后,这也太巧合了,来的与其说是金国、南宋的使者,不如说是丘处机的使者。
刘仲禄没了脾气,丘处机乘胜追击,谈笑风生伏猛虎,刘仲禄一介武夫哪里见过这样的场面,蒙古使者的威风一下子荡然无存。
懂天象的丘处机既然能够预知日食,当然也能够预知下雨,于是,在祈雨仪式上,丘处机不但让刘仲禄直观地见识到自己和全真教在民间的重要影响力,而且以神秘的方式顺理成章地获得一个完美的台阶,启程西行。
这时候的刘仲禄已经完全成为丘处机的粉丝,所以,后来在蒙古军中百般维护丘处机。
赵道安 全真教内部有以丘处机为代表的亲蒙古势力,也有以赵道安为代表的反蒙古势力,这也难怪,因为当时全真教已经与金国关系密切,蒙古与金国势不两立,与蒙古结盟有背信弃义而求荣华富贵之嫌;而且,当时蒙古经略中原,大肆杀戮,相信全真教不会不知道,与杀戮成性的蒙古结盟总是令人不安,所以,赵道安向刘仲禄发难,阻挠丘处机西行响亮的借口就是丘处机西行有生命危险。
对于赵道安等反对势力,丘处机当然心知肚明。
因为有信心掌控,所以,丘处机静观其变,同时,也乐得赵道安生出事端,借此将刘仲禄推向自己。
民间痛恨蒙古者也是大有人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赵道安代表的不光是全真教内部的反蒙古势力,以全真教在民间影响力之大,全真教与蒙古结盟也是困难重重,在野狐岭,扶风匪盗真正要杀的是刘仲禄等人。
野狐岭事件险些破坏了丘处机与刘仲禄之间的关系,丘处机在坚持西行的同时不得不向反对势力妥协,契丹女随行就是这种妥协的结果,丘处机不可能看不出那么蹩脚的女扮男装。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初次见面,双方并没有立刻建立信任,于是,反对势力蠢蠢欲动,契丹女明知丹药是毒药居然要丘处机进献给成吉思汗,丘处机当然不可能同意。
丘处机忍辱负重,又是给成吉思汗做足疗,又是为蒙古军队做医疗保健,终于取得成吉思汗的信任,双方打得火热。
形势严峻,于是,反对势力决定铤而走险,孤注一掷。
丘处机已经明确表示没有长生之药,成吉思汗也已经明确认同,双方达成共识。
在这样的背景下,契丹女当着丘处机的面向成吉思汗进献长生之药,矛头指向与其说是成吉思汗,不如说是丘处机,反对势力的目的是借成吉思汗的手杀丘处机从而激化全真教与蒙古之间的矛盾,破坏双方结盟。
所以,进退维谷的丘处机更加关心的是成吉思汗的安危,以此向成吉思汗表明心迹。
反对势力的小伎俩在成吉思汗面前形同打酱油,所以,成吉思汗还是力挺丘处机,而且还支持丘处机制服反对势力。
最终,成吉思汗册封丘处机,双方结盟。
倒是令我想起另一部电视剧里的情节,《最后的王国》(BBC)里的威赛克斯国王的阿尔弗雷德大帝让尤特雷德等一小撮人去给维京人(丹麦人)当人质的时候,随行一牧师。
阿尔弗雷德让牧师去给敌军首领传教,后来首领手刃了牧师,只有尤特雷德活了下来。
牧师因为对信仰的笃定而战胜恐惧用上帝的言论感化他,尤特雷德则是非常现实主义的勇士。
或者说一开始是投机家,结果脑子跟不上,被套路王耍得团团转,最终皈依上帝。
牧师失败了,历史并未留下他的名字(还是留下了,selbix神父)。
丘处机是成功的,从这个角度看,其所为确实名垂青史不过。
无名星,无看点,无内涵的三无电影。
原来是真的 但篇幅太小
豆瓣评分真不准 不要胡乱打分……
台词做作,内容繁杂,主题不突出。。男版景甜还是差了一截
止得住杀,止不了死。
丘处机还有这么一段?
3.5
丘处机版孔子啊,跟李小冉有毛关系啊,海报都是她。没以前这么漂亮了
呵呵
题材相当好,丘处机演员也不错,拍白瞎了。
故事不咋样,感觉丘处机几乎就是成吉思汗的陪衬,道教习俗少得也成了蒙古习俗的陪衬,不过在道教题材以及一水的蒙古人蒙语对白也具有点开创性。中国的宗教一向是依托于强者怀点慈悲之心,一言止杀何其幼稚,蒙古西征后南征灭金灭宋照样是杀人无数啊,丘处机换来的更多的还是其大国师地位吧(腹黑揣测)
这是部讲道理的片子。一星给兢兢业业的马。
被金庸大大误导了几十年的丘处机终于平反、
无亮点
能拍出这么烂的片真不容易
为什么《特洛伊》能被好莱坞拍成经典,而我们的历史故事却别导演弄成这样?
在观摩会提前看的。风光不错,战争场面过得去,有些地方表现得比较生硬。总体及格,三颗星,但影片立意较高,现在的商业片很少这么拍,加一星。
应该让金胖子来看看;《我的公主》里面的坏女人看到一半才认出来;徒弟怎么感觉不像好人呢?~·~
音乐很棒,选景也不错。其实中国的电影,音乐找个日本人,选景找些山水,都不成问题,缺的就是演技和剧本,看看耿乐那浮夸的表演,还有这些逻辑不通的剧情,我完全不知道余少群这个角色的意义。好的电影每句话都不是废话,这部电影几乎每句话都是废话。
比较另类的主题 鼓励分加一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