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这部电影是日本导演山田洋次90岁高龄的作品。
《你好妈妈》是他“母亲三部曲”的最终章,真实的再现了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在面对人生危机的时候,我们会如何寻找自我呢?
这部《你好,妈妈》很简单的故事情节却笑中带泪,导演用细腻勾勒出祖孙三代在混沌的生活中努力寻找自我,迎来明天的勇气。
在大公司担任人事部长的昭夫,面临必须裁掉昔日同学的窘境。
另一方面,中年男人婚姻貌合神离,父女关系也频频触礁。
他久违地回老家探望母亲福江,却发现家裡已经没了自己的位置,而失踪的女儿居然理所当然的在奶奶家蹭饭吃,和福江的亲密程度更甚於自己。
或许是为了夺回母亲的关注,昭夫开始频繁地回老家刷存在感,却发现母亲似乎变了许多。
甚至和邻近的教会牧师发展出了暧昧关系,让他倍受打击。
女儿舞倒是乐见其成,赞成奶奶恋爱。
福江和孙女小舞聊天,慢慢地打开了记忆的匣子。
她第一段婚姻,是不顾父母反对勇敢追爱换来的。
尽管那段恋爱故事,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非常不可思议,但至少这是她凭自己的意志做出的选择。
儿子成年后,通过参与社区活动,和教会牧师走得很近。
福江如少女般陷入了爱情烦恼中。
没想到当她打算鼓起勇气告白时,牧师临时决定回到故乡北海道的教会传教,这消息对福江来说是一个重大打击,也让她正视起自己的心意。
吉永小百合所饰演的福江,在丧偶之后独居在邻近隅田川河岸的老房子裡,守护著丈夫所创立的足袋店。
在外人看来,他们是一对神仙眷侣,直到在福江和孙女的谈话中才发现,身为女性,很难从严肃寡言的丈夫身上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支持和慰藉,所以寡居多年的她会对兴趣爱好都相似的牧师产生一种依恋之情。
但八十岁的福江还能有面对爱的勇气,而反观中年儿子却忘记了爱的本质,被世俗名利牵绊,是他对眼前的纠结与抉择,究竟為什麼让他不快乐。
片中的昭夫,在父母的殷切期望下,努力读书按部就班的工作。
于是在面临主流价值观裹挟的新世代青年,只能懦弱的面对人生种种考验。
山田洋次的执导下,不论是老家小院里的绣球花,还是隅田川上的绚烂的烟火,在隅田川的老城区里,山田洋次将人间的温情一笔一划的刻在了荧幕上,这些江户时代来来往往的人们,美丽与哀愁。
《你好,妈妈》正是因为母亲的强大与独立,才重新召唤他们重新建立了紧密的亲情纽带。
好温馨,好浪漫哦。
没有生活的阅历积淀,没有对电影各种方面的积累,不可能拍的这么闪亮。
必是大师精作。
那感觉太饱满了,连细节都挑不出刺来。
如果一条条过细节似乎又很普通。
生活里可见。
但是又处处打动你。
让观众共情,又轻松。
全局没有一个反派。
依然故事有跌宕起伏。
每一件事的陈述都好清晰。
大爱此片。
btw,学了一个新词儿,原来日本文化中的足袋,是这个样子呀,哈哈。
4星半。
比起家族系列,山田洋之的母亲系列我倒是都没看过。
吉永小百合确实是能让儿子同学连生气都一直念念不忘的“漂亮妈妈”呀。
剧本太细啦,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去建立人物。
大泉洋出场时只是西装革履谨慎行事的人事部长,手下小姑娘稚嫩得都不会帮忙打马虎眼;然后又成了邻居眼中久未回家,是因为功成名就的大人物;但是镜头一转,你才知道这卸下面具的大人物私生活有多不如意,老婆女儿跑了,家里能说话的只有一台脑子不太好的扫地机器人,日常只能叫酸辣拉面外卖充饥。
在久违的“回家找妈”过程中,大泉洋从各种一惊一乍里软化了下来,终于找回本心,也终于抛掉了社畜的外壳。
社畜看这种片子未必会赞赏他的选择,但无法不共情,以及无法不好笑。
一种奇特的明朗,就像台词说的,反正不会再糟了。
小百合的恋爱插曲戛然而止,是让人意外的一笔。
本来大家都跟孙女一样磕到了,好好的把人家老牧师扔到北海道去干嘛。
但继任牧师是外国人这个细节仍然很好笑,小百合(小小声抱怨):听不懂了!
孙女是扮做叛逆酷妹的甜妹!
给父亲洗洗脑挺好的。
同学就,专注拖后腿一百年呀喂!
有点记不得了,导演是每部都会加反战元素?
45年那场东京大轰炸到底带给90岁的老先生多深的阴影啊。
这一部学的新词汇是“佃煮”。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这句话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这部电影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面向老年人的。
这是一部属于长者的院线电影。
(在香港 称呼岁数大的人为长者而不是老年人我觉得这个细节非常好。
)长者也是院线电影的受众群之一,他们不应当被排除在外。
因此对于这次观影,有相当一部分感动与美好是戏外的经历带来的,甚至于它比电影本身还要值得我纪念、回味,因为这段经历确实让我感到余韵悠长。
另一个深刻的感受是,观影氛围会深刻影响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
我所在的这个场次平均年龄目测超过了六十岁。
观影过程中每次遇到编剧安排好的笑点全场一定会有人笑出声来。
大家都很开心。
与妈妈的初相识往往是记忆的最前端,妈妈通常代表着熟悉、温暖、爱与包容。
但有一天,妈妈开始变得陌生,或者说,变得不像“原来的妈妈”,那么这一场“再相逢”便开始了你与妈妈的第二次相识。
导演山田洋次的“母亲三部曲”最终章《你好,妈妈》就是讲述这样一个与妈妈“再相逢”的故事,当妈妈脱掉围裙,穿上时髦的衣服,你是否还认得她?
影片《你好,妈妈》讲述了人力主管昭夫(大泉洋饰)因工作、生活压力不堪重负,决定去探望许久不见的妈妈福江(吉永小百合饰),突然发现妈妈变得时尚活泼,甚至坠入爱河。
面对这样的妈妈,昭夫感到困惑与不自在。
但通过与妈妈以及热情善良的邻居们相处,昭夫再次认识了自己的妈妈,从心里接纳了“崭新”的妈妈,并与女儿缓和关系,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影片围绕着多个女性形象展开描写,导演山田洋次通过塑造非典型的女性形象,试图打破性别的刻板印象,冲破性别枷锁,展现觉醒后充满生命力的女性意识。
在镜头语言方面,山田洋次延续了日本电影较为经典的长镜头,在多个场域中使用大景深的长镜头充分展现故事发生背景、环境和情节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主人公昭夫出现的第一个场景便是办公室,一个大景深的固定长镜头为昭夫绷紧神经的故事背景做铺垫。
前景的女雇员提供着办公氛围和下一步共进晚餐的桥梁作用,后景昭夫与同事关于裁员的讨论使工作压力扑面而来,观众可以快速感知主人公的生活背景,从而推动故事继续发展;在多次居酒屋的场景中,山田洋次没有只使用普通的正反打对话,而是将三个主体人物放置于画面前景处,后景由影片开头的男性聊天饮酒变为结尾的女性聊天饮酒场景,不但丰富了画面的内容,提供了气氛的渲染,更是很精妙地点出影片的主题——女性意识觉醒;在妈妈家的多个场景也延续了这一镜头特色,利用房间纵深,表现妈妈家里的人来人往,呈现出一个截然不同的家庭形象。
大景深长镜头的使用是日本电影的视听特色之一,既起到了丰富画面信息,营造故事氛围的功能性作用,也为揭示影片主题提供着隐秘的作用,增加着影片内容质感。
在声音处理方面,长对话与细节拟音是本片的设计特色。
大段的对话能够充分营造出一个普通的日本家庭的日常生活,有细碎的琐事,也有昭夫和妈妈的情感表达。
同时,许多声音的细节拟音都使影片声音富有质感与内涵,如颠簸碰撞的易拉罐、吱吱作响的木地板,格外清晰、引人注意,都是为影片的氛围营造或功能叙述增加效果。
通过对话与音效,观众很容易产生不自觉地代入感,从而能够将这种觉醒普及到每个观众的身边,女性意识觉醒的普适性便得以展现。
与妈妈的再相逢,不是失去了从前的妈妈,而是看到了不一样的、更加全面丰富的妈妈,更是让妈妈们跳脱出母亲的刻板形象,可以随心所欲地成为让自己舒服的、想成为的样子。
山田洋次用这样一个温馨的相识故事结束“母亲三部曲”,这不是终结,而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妈妈也曾是自由自在、充满活力的少女,做了妈妈以后,依然可以是一个洒脱活泼、充满生命力的女人。
与妈妈再相逢吧,看见和记忆中不一样的快乐的她。
因为提前看过影评,倒没对故事本身期待值过高,看完后反而是预期外的惊喜。
片中构图精妙但充满人情味,场景光暖而明媚。
只是有时台词的衔接和情绪转折有些生硬,制造的职场困境又显得过于朴素且与时代脱节。
但我想从短评中其他观众说的“闲笔”伊野先生,谈谈个人理解中这看似脱钩于时代的亲子隔阂。
在我看来这个角色反而很鲜活且充满记忆点,可谓“闲笔不闲”。
东京大轰炸把他的家人和归宿烧得一干二净,他因为从桥上翻进河里逃过一劫,而活到快入土还是一无所有,来到桥上差点乘着醉意翻身一跃,却被正在巡逻的年轻巡查拦下,巡查小哥笑着对男主娓娓道来老人的前尘往事。
也许桥与河水不是温柔的,但人情却是温柔的。
此时又突然想到牧师说伊野是“天使”——上帝也不会让儿时救了他的现在反而伤害他。
“你们做警察的那时候(大轰炸时)干嘛去了!
”“伊野先生,我那时还没出生。
”这段对话我也很喜欢。
生活在战时的老人们注定要与他们的子孙辈,出现相比和平年代的亲子们更强的代沟,就像那不再是生活必需品的足袋。
年轻人永远不能亲历老辈遇到的一切,而老辈也不会且无法强迫他们共情自己,反过来也如此。
就像儿子无法理解一生从不摆架子的母亲,为什么老了反而想任性一次,为什么会因为措手不及的失恋而尤其难过;母亲也无法理解精英儿子这个“开人的”怎么会比“被开的”更纠结难受?
结局看似淡淡的,在我看来却是亲辈对子辈无偿的爱和子辈对亲辈的理解与感恩,达成了亲情中最为圆满的两情相悦。
你说这未免显得高高在上,但现实中有几多亲子能做得到这一点?
(如果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欣赏此片,也许会有不同理解,交给其他观众置评)
“我没有了工作,没有了工作,没有了房子,所以我住回了妈妈的家。
那么,拜托你了,妈妈。
”看到最后男主的独白,有许多感动,想到了那些脆弱的想家的时候,想到了每次生病回家妈妈都不厌其烦地照顾(大部分时候,回家也都是因为生病)。
影片中的妈妈好温暖,好温柔,影片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可爱,影片淡淡的幽默感全部来源于这些人们的可爱。
可能这种幽默到最后已经开始让人觉得不够有趣,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也可能导致后面困意上来,但不可否认生活流是温馨的,观影的过程是舒适的。
因为男主父母家开的是一家足袋店,镜头一般都放的比较低,带一点仰视,好像那些平凡生活中的人们也成就着某种伟大。
由于日本房间空间设计的缘故以及门帘的存在,影片中许多遮挡的镜头让人担忧人与人之间的间隙是否能够被缝合,好在最后人们之间是彼此拥抱的。
牧师离开时,妈妈说也要带自己一起去,最后妈妈朋友的突然入画使得这场戏的悲伤被削弱。
妈妈哭的时候说“我都这么难过了,不能让我放纵一次吗?”。
她依然关心儿子的难处,听完儿子的处境,对他说“现在我的痛苦因为你双倍了”。
妈妈的恋爱没有了,最后是一个成全了儿子的归家的结局。
不得不感叹,好温柔的妈妈,好强大的妈妈。
这次观影,戏外与戏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
这部电影从我踏进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当我兴致勃勃的推开影院的门,映入眼帘的是一条从门口延伸到厕所出入口的队伍,参与排队的大多数人,不是我习以为常的年轻人,而是一群白发苍苍的步履蹒跚的长者。
(香港习惯称呼长者,因此我就不用老年人这一称呼了)这群长者中有不少是夫妇结伴而来。
面对这样的场面,我不禁幻想——五十年后的我,应该也会像他们这样,尽管驼着背,尽管腿脚不利索,尽管五官退化,也要来到电影院,享受一场电影。
我关注的一个豆瓣友邻说,"不了解当代年轻人是老导演的通病"——激起我强烈的反驳欲。
有没有一种可能,导演本来就不是拍给年轻人看的,而是拍给老年人看的 。
为什么一定要取悦年轻人?
你要求老人了解年轻人是不是透露着你的傲慢与偏见?
你身为年轻人试图了解过老年人吗?
抢到这部电影的全球首映,已经足够幸运;没想到还能在电影结束的主创见面会上,见到91岁的导演本尊,当时就涌了泪。
同行的她说,不太能共情到这个点,我想了想,脑海里一路从《寅次郎的故事》《钓鱼迷日记》《远山的呼唤》《黄昏的清兵卫》(武士三部曲)《东京家族》(家族系列)《母亲》(母亲系列)闪回过来……“这么说吧,和山田合作过的,亦或是同时期的演员,导演和其他电影人,很多都已经成为了历史,而我们今天还能在现场看到他最新的电影,看到他本人。
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就是你眼前看到的寻常了。
”山田是我自认为最能接过小津电影衣钵的人。
电影一如既往地如春天黄昏里的一盏花茶,有叙事,有技巧,有意见表达,它要诉说的就是生活本身,又没有一点炫耀,陶醉,冲突和违和。
正如导演自己说的那样,“创作一个喜剧好难啊,表达清新的生活,比表达沉重难好多。
”我所认识的身边自称电影人的人,真得不太会懂导演的这句话。
谁会是山田的衣钵继承人?
不得而知。
至少不是见面会上那个自称接受了导演传承的人。
因为真的在讲述生活的创作人,不会从别人的电影去找相似和影子,因为每个稀松平常的人生,都没有复制品。
一种小津安二郎老电影的既视感,看到导演,原来是山田洋次的电影,难怪了。
「牧师:其实是我讨厌那里了,在大学里,就是要我必须去看周围所有人的脸色干活,与其说我是研究文学的,倒不所说我是研究人家教授脸色好坏的,研究怎么才能让自己混到教授职称,这种事情真是又痛苦又恼人,时间一久,我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
昭夫:白领工作也是一样的啊!
从普通社员做起,然后混到课长,次长,部长,尽在那里研究领导的脸色了,这些人的脸色是最最不好揣摩的了,而且现在公司雇佣的临时工和派遣工越来越多,这些人说不定什么时候,说被开除就被开除了,连我都厌烦了这种情形,不对!
我已经烦到忍无可忍了!
我都想辞职不干了,以后当个牧师也好啊。
」短短的一段对话,说出了社会的现状,每个人都处在这个烦恼的漩涡之中。
好的电影可以让每个人从中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寻找到自己迷茫不知所措时,远方的那盏路灯。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寺尾聪还是老样子,只是“胖”了一点。
话说十年前看他的脸就是老陈的脸,哈哈哈!
小百合还是那样优雅,气质如一朵百合,静静地绽放。
以前就试想过,日本现在的中青年演员里谁老了会有和她相似的气质感。
最合适的人,引入眼帘的便是竹内结子,可惜她已经走了好多年了。
🙏🏻这部里有仍然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一一来说说,首当其冲的便是,不稳定的社会工作环境,这个问题一直围绕着近年的日剧。
作为人事部长的昭夫,解决青梅竹马被辞职的问题,开端,昭夫虽然看上去很烦恼,但是一开始的处理也就是所有人事处理被弃员工的那一套。
观影人中一定有人会有被硌得慌的感觉。
即使你作为人事部长感觉自己去劝退员工是一件让自己也烦恼的事,也没有人会同情这种“加害方”,观众更关心“被害方”。
后面慢慢展开的故事中,以主角昭夫的视角把所有个人问题,他(她)人问题揉捏进来。
缓解了看似“无病呻吟”的昭夫虚伪的一面。
最终什么都改变了,或者本质上什么都没有改变,昭夫本想为青梅竹马争取被劝退后最大赔偿金,自己却被降职,索性辞职不干了。
而被劝退的青梅竹马却留下来贬职到子公司,会不会就从子公司这个中转站再次被踢出局,那就是另一个故事。
至少目前保护了一个普通的萨拉利满,让home less的队伍没有再增加人员。
第二个问题,是homeless,日剧里一直有一个不变的主题,流浪人群,很多剧里都只是涉及到为什么这些人必须沦落如今这般窘境。
而这部里却展示给我们一个新的世界,领了退休金的老年群体,如果通过做志愿者一样的存在去帮助流浪群体,可以让自己不至于孤独。
而对于受帮助的群体,可以让他们稍稍能缓解冬日里的寒冷。
这部里没有流浪人群受帮助后感恩涕零的矫情剧情,反而是有点不领情的状态,才是真实的写照。
演流浪汉的老演员也是一个资深的演技派了,他演步履蹒跚还在坚持用一辆破烂自行车拉易拉罐的情形让人感慨,谁也不想成为他这样的人。
可是他是自愿成为这样的人的吗?
电影里同时也表现出了这样的人群也有自己的喜好,爱恋,嫉恶,对于天天把人人平等挂在嘴边的一些虚情假意的人是一种讽刺吧。
结尾绽放的烟花,让人想到了《百花》,那个只能看到一半的烟花,同样也是母子两人的故事,很日式的故事,或者说很接近百姓生活的日常。
过的不顺心时候就回归这如水一般柔软而又普通的日常吧。
拜托你了,妈妈!
#SIFF25# 山田洋次拍这种家庭母子戏怎么拍都不会很难看的,当然要说有多惊艳好像倒也没有,90多岁老爷子还能这么稳有这么强的创作欲很不容易了,一定要身体健康哦!
本来准备的映后提问:山田导演您好距离上一次在上海电影节和您见面已经有6年了,我们广大影迷目前最大的心愿一定是您身体健康。因为参与字幕工作的关系,加上今天这一场我已经看了第四遍了,从心底里觉得越看越喜欢。和《家族之苦》系列的感觉很相似,《你好妈妈》这部电影有种山田导演独特的可爱感,就像我们的父母现在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就会用小视频记录下来发朋友圈,山田导演虽然年事已高,但还在用心地观察生活,比如上班族的压力、新一代年轻人的叛逆、日本流浪汉的问题、老年人的婚恋心事,这些山田导演的小发现被拍成了电影,而这部电影就像您的暑假作业·自由研究、观察日记,简单质朴、清新可爱。我真的非常喜欢山田导演拍的这样的作品。(提问)不敢占用大家太多时间,最后衷心希望,山田导演长命百岁,長生きしよう、誰よりも。
山田洋次正常发挥。
剧本台词莫名割裂,大泉洋又基本上什么角色都给你演成二十一三体综合屌丝基层,这也是个本事,不愧是日本杨志刚。只是真的只能是个符合日本夸张系的谐星。 吉永小百合的所有台词为了说明什么?黄昏恋发春在燃烧? 她到快七十岁才想起来自己想吸土然后错过了? 表面贤妻良母的设定背地里专门和儿子串老婆舌头暗示儿媳妇有瞎八?这是“大和抚子”老了干的事儿么?就哪怕你直接翻拍弘兼宪史的非拳头产品漫画《黄昏流星雨》都比这个剧本要着调啊。导演非要搞一个失落的部长岛耕作还想强化老年人的幸福生活,都tmd不如赵丽蓉一个小品来得要直接。
很山田洋次的家庭溫情電影,昭和味略重、跳不出傳統婚姻家庭的桎梏,但原本的劇本也是20年前的了也不強求了吧,結局也是很現實地留有遺憾。大泉洋和you桑一動就引人一陣笑,宮九的表演也好賣力hhhh咩醬太可愛了!!!(題外話之觀眾見面會的翻譯還被顧曉東糾正真素有點好笑,點的觀眾提問太不行了跑來自我推銷救大命啊跟本片有什麼關係我請問
#25th SIFF# 主竞赛入围。其实老爷子90多了还能拍片怎么着都得捧场不是……即便确实乏善可陈,甚至作为喜剧也不好笑。不了解当代青少年大概是老导演的通病(看看肯洛奇那个《对不起我们错过了你》里面俩小孩拍得简直是……)。比较有意思的是山田洋次一直在模仿小津的三镜头空镜转场,一些情感浓度比较大的戏特意把人物搁在景深处或者画外,两处闪回的用法也相当有意思。
昭夫最后还是帮了老朋友。剧中关于脚的几个特写,比较有意思。#20240401
导演可能想表达主角见到高龄母亲为爱为生活为自己做出了一系列反常行为而有所触动,因此受到鼓舞,在职场和婚姻中也踏出勇敢一步的故事,这个想法是没问题,就是整个叙述太平淡了,起承转合没有激起太大波澜,前后对照也不明显,就像是主角从来没好好去了解自己的母亲,现在住进去知道她在过着怎样的生活,母子间的羁绊太少了吧,不如改为“你好,新室友”,主角的定位跟个新认识的陌生人差不多,新认识的人看到老太太这样也有所触动吧。母子的感情线我只看到母亲对儿子感情上的关心,还有什么你就是在一个绽放烟花的夜里出生的,母亲单方面输出,孙女都比儿子对老太太关心得多。永野芽郁穿红色那套挺明艳的,吉永小百合实在太优雅了,真是榜样啊,这个年纪依然我见犹怜实属难得。
温温暖暖挺好的,"爱人错过"那里有点泪目。
7.3/10
整體氛圍我是喜歡的,但感覺風格非常割裂,過於戲劇化的劇情跟家庭主題的日常感很不搭,少了那麼點細水長流,有些刻意了
5.5。第一部山田洋次,可能是個最糟糕的開端選擇。彷彿是一個七八十年代的劇本突然被從故紙堆中翻了出來,導演也衰老得只剩下將文字相當機械地轉化為分鏡的能力,演員則像是剛從話劇排練廳裡拉來客串的。
虽然很套路化,但山田桑毕竟90了,难为他了。小百合奶奶的气质依旧无以伦比
家庭戏真牛,尤其是老人情感生活刻画
这不一般,情节不够精彩,白描也不够有韵味
日本人拍纯欲和纯爱都是一绝,不过这个流水账确实无聊。
3.5
传统风格 但剧情很弱 可以说是超无趣了 实在没什么好讲的。
妈宝男宣言:妈妈永远是避风港!生活这样子好像也可以。昭夫步入中年危机,不仅与妻子女儿关系岌岌可危,作为东京大公司人事部长,每日精神紧绷。在偶然探望多年不见的母亲福江后,东京郊外的向岛成为他疲惫生活的避风港。城市上班族身处的高耸整齐的格子楼,与旧城区日式庭院、社区邻里的盎然生机,交织与反复,两个迥然不同的人生选项出现在昭夫眼前。或许人生“失败了”…也没有关系!选择,然后去做,保留遗憾,不论在什么时候,生活就只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