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六年前,拉马为了自己的犯罪预防系统能够正常运转,必须借助女预言师的预感能力,而女预言师的妈妈戒毒之后,就想要从拉马手中要回女儿,于是拉马就设计杀死了女预言师的女儿。
六年后,犯罪预防系统即将被推广到全国之际,拉马发现汤姆克鲁斯饰演的男主(他不是拉马的儿子)将会发现他杀害女预言师母亲的线索,于是就设计陷害男主以掩盖自己的罪行,并期待能将犯罪预防系统推广到全国,获得成功。
《少数派报告》是改编自菲利普·迪克的短篇小说《少数派报告》,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汤姆·克鲁斯、柯林·法瑞尔、萨曼莎·莫顿等主演的科幻悬疑电影。
2002年的电影也就不怎么挑剔了,但是电影里面2处让我无法接受的逻辑:1. 先知超能力的来源,只是因为某种毒品,感觉有点牵强。
2. 预知犯罪和真正的犯罪是不一样的,凭这个把一个人终生监禁简直毫无人权。
就像阿汤哥扔的那个小球,小球会因为重力原因掉下来,但是人不一样,知道了未来可以做选择。
在这部电影中,Steven Spielgerg大导演成功地融合了动作、科幻、悬疑、政治、亲情、家庭等诸多元素,使它得以给各种类型的观众带来观影乐趣。
当然,由于原著本身的特点,它的基调是黑色的,这表现为整个影片的色调就是以黑白为主,虽然并非黑白片,但并无多少彩色的应用,呈现出一个灰暗的世界。
影片给人的整体感受是沉重的、严肃的,但也不乏紧张、刺激和有趣。
作为科幻动作片来看,激烈的打斗、追逐场面明显打上了斯氏的烙印,体现出炉火纯青的掌控。
作为悬疑片来看,各种细节的设置扣人心弦,吊足了观众的味口,令我们爱不释手。
本文擬选择几幕场景进行分析,由此可对斯氏的大师风范略见一斑。
好吧,这种科幻动作片果真不是我的菜,看了两次才看完,脸盲症居然连靓汤都没看出来,汗一下。
这片场面宏大想象奇特而且未来世界骨架圆满,只是居然让我这个逻辑思维能力不好的人都发现Bug,主角被通缉了他的权限都不取消的?
虽然这个系统是有问题的但是也还是有用的,把预警系统取消了之后呢?
另外关于人性缺陷与系统技术层面的东西,未来与既成事实间的区别,对犯罪未遂的人而言被冤枉的可能性,先知的主观意愿,都有Bug啊虽然有些小问题,但是2002年就拍了的片子就算现在看来也让人赞叹,只可惜真实世界进化得没有那么快啊
《少数派报告》改编自美国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的同名短篇小说。
影片讲述于2054年的美国纽约,当局利用能够预知暴力犯罪发生的“先知”建立起一套“犯罪预防系统”,对即将发生的罪行进行阻止并逮捕可能或正在犯罪的人,此系统使当地的刑事犯罪率降到历史上的最低点,而故事的展开就在于“预防犯罪局”的探员被预见自己即将枪杀某个陌生人,便千方百计证明自己的清白。
原则上这是一部科幻电影,但是其中却涉及到极其基础的法理问题,笔者作为一名法学与犯罪学方面的学生,自然会在这方面把玩品味一番:犯罪是什么?
思想犯也是犯罪吗?
未发生的犯罪可以被视为犯罪吗?
如何惩罚未发生的犯罪?
如果对思想犯进行刑事追究,社会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犯罪的“必然性”?
我无意对整部电影的具体剧情进行逻辑上的梳理和分析,也毋须再讨论预知未来这种超能力存在的可能性及合理性,因为针对该片逻辑漏洞的影评已经足够多了。
电影中整个剧情均建立在“犯罪预防系统”上,而预知未来虽是科幻片常用的桥段,但是仅仅预见了未来的犯罪,又如何证明其即将发生的必然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片中汤姆•克鲁斯扮演的探员利用地球引力打了一个比方——他把一个木球从桌上滚到边沿,木球被接住了,没有掉到地上;这个球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到地上是必然发生的事情,因为存在外力的介入,这件“必然发生”的事情中止了,但是你无法否认木球落地的必然性。
同理,即将发生的犯罪被警察介入并阻止了,也不能否定在另一时间线上该罪行如常进行的必然性。
因此,犯罪预防局对于未发生的犯罪进行事前的打击,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在这部以概念为主打的科幻片里,所有的理论支撑仅仅构架在这不负责任的譬喻之上,这一点可谓备受诟病,我们不妨从客观方面与主观方面来进行讨论。
客观方面,从刑法学的理论来看,犯罪的形态包括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及犯罪既遂。
根据电影中的说法,“犯罪预防系统”能够在时间上提前两周预见有预谋的犯罪,基本上可以将其扼杀于犯罪预备阶段;对于临时起意的犯罪,“先知”则只能提前一段较短的时间预知,而且预见的画面是暴力犯罪“即将且必然”既遂的情景,警方也只能根据片段里零散的线索定位犯罪嫌疑人,以及时制止犯罪、逮捕嫌疑人,这就是电影开场铺垫的一幕。
如此一来,实际上这个系统可以预见的只有两种:处于犯罪预备阶段、经过预谋与准备并最终既遂的暴力犯罪,以及临时起意、最终既遂的暴力犯罪。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刑法所惩罚的犯罪包括了上述四种犯罪形态,这是由于无论实害结果如何,犯罪都在某种程度上侵害了受保护的法益,即使是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的形态,也应该被评价为侵害法益、应受刑事追究的行为,这些却统统都无法为“先知”所预见。
主观方面,以目前法学界与犯罪学界的理论来看,犯罪的主观要件包括犯罪故意、犯罪过失与无罪过,犯罪故意又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犯罪过失又分为过于自信的过失与疏忽大意的过失,无罪过事件中有意外事件与不可抗力事件。
除此以外,在德日刑法理论中还存在关于事实认识错误的讨论,具体包括打击错误、对象错误与因果关系错误等。
通过上文的分析,能够被“先知”预见的罪行便只有部分直接故意的暴力犯罪案件,与刑法的整个范畴相比可谓九牛一毛。
另外,犯罪中止还存在着实行行为未终了的中止与实行行为终了、实害结果出现前的中止,而“预防犯罪局”警员的出现却彻底抹杀了这两种形态的存在,而犯罪中止的情节在审判人员判断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时是极其关键的,因此这对于行为人自身来说也是十分不公平的。
况且人类的内心世界瞬息万变,不可能用木球落地的理论进行阐释,而“先知”展示的仅仅是案件发生的最终片段,无法感知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更遑论整个案件的全貌了。
警方仅以此为依据即行对公民实施逮捕,无怪乎片头的中年男人在被制服时高呼自己“什么都没做”,因为他的确没有实际犯下任何的罪行。
即使“犯罪预防系统”如何吹嘘自己的完美,如何卓有成效地降低了犯罪率,但也无法针对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保障实体正义,更加不是终结犯罪的终局手段。
况且,电影中的一个情节,即局长利用“先知”的既视现象犯下了不为人知的罪行,这本身就已经证明了该系统存在着致命的漏洞。
“先知”与陪审团“犯罪预防系统”还有一个值得留意的地方:这个系统并非一套简单的机器,它依赖于三名具有预知能力的人类发挥作用,而且这三名“先知”缺一不可。
然而,这三人的意见,即他们所预见的内容并非总是完全一致,而且往往是由能力最强的女性“先知”预见到不同的片段,但为了保证入罪,这些“少数派报告”被人为地删除了,这也是本片名称的来源。
我觉得有趣的是,电影里三名“先知”的设定可以比拟为英美法系中的陪审团制度。
陪审团的成员来自于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一般都不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而陪审团制度要求他们根据关于案件的已知事实进行判断,以社会的普遍道德标准为准绳,对被告人作出有罪或无罪的判决;而且基于历史的渊源,陪审团成员的意见必须全体一致才能产生法律的约束力。
同样地,“先知”们自身并不具有任何的法律素养,他们仅仅拥有的是预知犯罪发生并向国家暴力机关呈现的能力,而非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以及道德标准对某一行为进行评价,然而他们却成为了国家机器对某一公民实施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的依据;更有甚者,为了保证行为人被判刑,为了维护“犯罪预防系统”的完美表象,当权者竟然将预示暴力犯罪存在另一种可能性的“少数派报告”私自删除,此举毫无疑问已经与美国标榜的人权至上、法治独立等原则彻底背离,甚至在全人类的基础道德观看来也是一种邪恶。
当然,“先知”并非法官,也不是陪审团,但他们的权力已经囊括了检察机关与侦查机关的范畴。
“犯罪预防系统”,也许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飞跃,但是对于法学理论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倒退。
惩罚思想犯的法律再退一步,从宏观的角度观察,这部电影中对刑罚的描述已经是对古今中外所有法学理论的颠覆——将这些未犯下任何实际罪行的“罪犯”判刑,然后交由监狱对其实施自由刑,而且是某种处于休眠状态下的徒刑,你绝对无法在任何的法律著作中找到这样的体系,即使是最偏激的理论。
法律调整的是社会关系,刑法惩罚的是犯罪行为,而非从未付诸实行的思想。
在社会关系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犯罪仅仅存在于意识当中之际,国家暴力机关却已经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制裁,这便是赤裸裸的意识犯、思想犯,如果刑法对犯罪意识也进行处罚,犯罪行为实施与否的结果都一样,将会有更多人把犯罪意图转变为实际的犯罪行为,这样一来,刑法岂不有鼓励犯罪之嫌?
基于这种刑事政策,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除了电影里那种近似于乌托邦的理想状态,整个社会更加可能出现的巨大变化:犯罪率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犯罪只存在于人的思想以及未来的可能性中,警方为了逮捕思想犯疲于奔命,街头巷尾人人自危,每个人都可能在下一刻成为被追捕的“罪犯”,而权贵政要们则可以利用系统的漏洞逍遥法外,如此的国家还可能正常地存在一天吗?
回归到影片中来,“犯罪预防系统”在结尾难逃破产的命运,这也是一种必然性,如同“先知”预见犯罪行为发生的必然性一样,因为这是法治的退步,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其实电影里早就给出了解释:再完美的系统也有纰漏,而问题往往不在于系统,而在于人自身。
撇开种种吹毛求疵,能够让人在各个方面浮想联翩,不就说明了《少数派报告》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吗?
对一部科幻片作了如此啰哩啰唆的法律评价,只能说是一名法学学生的过度解释,各位看官见笑了。
从大的范围来说,本片属于反乌托邦电影,科技进步了,表面看来是公平有序、没有贫困和纷争的理想社会,实际是受到全方位管控只有自由的外表,人的尊严和人性受到否定。
同类型的电影,比如《人类清洗计划》、《饥饿游戏》、《分歧者》系列,都表达着对未来的一种担忧。
有些内容,我们看着觉得未来不可能这么做,比如《人类清洗计划》中专门安排一个暴力日——在这一天实施的任何罪行都不会被起诉——来降低犯罪率,人们怎么会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呢?
但谁又敢说未来不会这样呢?
更早一些时候,我们能想象出科技会用来像监控动物一样监控孩子,并专门做出分析表情的系统吗?
以前,我们看着电影里疯狂的科学家违背伦理制造怪物,也只是乐呵乐呵,谁能想到私自进行基因编辑就发生在我们周围呢?
借用《黑镜》中的一句话,“我们生活在未来”。
回到正题。
一、对科技的担忧科幻电影中出现的科技似乎总会有一些重大消极后果,比如本片中出现的“先知预测犯罪”整套系统。
当然,科技不总是带来坏结果,它的确提供了很多便利,但这些内容只是作为未来社会的背景,而不是故事核心要讨论的内容。
比如本片中的飞车、自动制造机、三维影像技术、喷气悬浮设备(是否有想起《进击的巨人》呢?
)、换眼术等。
人类又是如此脆弱,科技走向稍微出错,人类可能就走向灭亡。
对科技的担忧本质上是对人类命运的担忧。
本片中的“先知预测犯罪”系统用于阻止犯罪,先知能预测犯罪,警察根据先知的预测图像,寻找犯人,逮捕犯人。
这看似简单的流程,背后却隐藏着大问题,我们在下面伦理部分继续讨论。
二、伦理困境1、法律与犯罪以谋杀罪为例。
在现代国家一般的法律中,单单是“谋杀”就要分很多类,相应类型的罪刑也不同,从大的方面说,可以分为行为上成功实施了谋杀和行为上未成功实施谋杀,成功谋杀会导致被害者死亡,未成功谋杀不会导致被害者死亡。
以司法实例中的具体情况举例,如正当防卫过程中杀人、过失杀人、防卫过当过程中杀人、蓄意杀人、激情杀人等;还比如准备杀人过程中反悔后不杀人了、准备杀人过程中被人阻拦了未能成功杀人等等。
这不同类型的情况都要根据相应的法律作出不同的判决。
而在本片设定的世界中,这所有的情况都变成了一种情况——只要先知看到了他们杀人的情况,都要进行逮捕关押,而不管他们实际是否真的杀人了。
这种单一的类型既不符合现代人的认知,也会使社会非常脆弱。
2、肉体机器三个先知都是人类,他们长期被泡在营养液中,一遍又一遍地去看未来那些恐怖杀人画面,他们和那些古代的奴隶有什么不同呢?
角斗场中的奴隶受着奴隶主的剥削,和野兽搏斗,取悦观众(使观众获益);泡在池子中的先知受着权力机构的剥削,不断呈现痛苦的画面,保证群众的“安全”(使群众受益)。
如果你就是那三个先知之一,你会怎么做呢?
3、不稳定的预测本片中,人们一开始相信“先知”是认为他们不会出错,相信他们指出来的人都是罪犯呢?
如果先知出错了呢?
本片到后来明确指出了,先知是不准确的,先知会出错,而基于一种不稳定的预测来做出逮捕的决定,显然是荒唐的,最后这种做法也被取消了。
三、社会控制1、监控本片中监控无处不在,只要走到公共场合,监控就会提取个人信息,并报出名字,对于社恐来说,这样的社会简直是地狱。
而这种社会机制是如何形成的呢?
是否是民众逐步妥协让渡了个人隐私的权力呢?
关于这一点,大家一点也不会惊讶。
即使在这种高监控社会中,犯罪仍然不会停止。
这种监控不是为了减少犯罪而设置的,而是为了另一种目的。
2、自食其果当这一整套防止犯罪的机制对你无害的时候,你会赞同它,即使它可能有缺点,你也不会追究。
但如果有一天,你成为了这种机制的受害者呢?
本片的男主就是这样,《黑镜》第三季第一集深受评分系统所害的女主也是这样,只不过前者结局乐观,后者结局更加悲观。
当你对那些不合理的机制屈服了,谁又能说你将来不会因此受害呢?
仅就电影剧情分析,小说原著没看过就不说了,有空再看,仅谈谈我对电影的理解=======================================在后面的剧情中知道,杀人的房间里同时还有女先知在场。
时间线1.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但是并不是显现出来的影像,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当时女先知就不可能在场,而且因为约翰就是防罪中心的,所以他看到自己杀人是肯定会有所采取措施的,所以时间线1.1是会转变成时间线2.1。
时间线1.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约翰见到克劳最终没杀克劳而选择逮捕克劳】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2.1:【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
——约翰去杀克劳,克劳被杀。
】这是先知们预测到的可能之一,也是最终显现出来的预测影像,影像中有女先知,也有约翰故意杀克劳的影像。
时间线2.2:【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
——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
】选择没杀克劳,所以这可能是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
时间线3:【约翰发现溺毙事件告诉拉马——拉马筹划引约翰去杀克劳(匿名电话牵引什么的方法多了去了)好除掉约翰——防罪中心预测到约翰杀克劳,约翰发现预测结果——约翰逃跑寻找真相...经过一系列波折,带走先知。
——约翰没杀克劳选择逮捕克劳,结果克劳胁迫被杀。
】这是电影真正发生的主线剧情,也可能是少数派报告之一没有显示出来,也可能是会显示出来,但是被拉马给操纵掩盖了。
因为约翰会因为知道1.1的未来所以1.1会变成2.1,2.1的影像显示后导致约翰逃跑一系列波折后并带走先知,而进一步的选择之后,2.1的预测最终变成了3.这一切先知们都是知道的,并在暗中促成一部分条件,导致了整个电影的故事。
========================时间线2.1的预言电影00:39:55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0:41:20克罗:安德顿,等等!
约翰:再见,克罗。
-时间线3的事实电影01:47:07克罗:你不杀我?
电影01:48:38约翰:再见,克罗。
克罗:安德顿,等等!
两个对话,台词一样,结果都是克罗死了,但是顺序和过程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说约翰的犯罪是预谋犯罪。
主角说过,过去六年里他都在想1.自己的儿子长大后是什么样;2.如何处置那个绑走他孩子的人。
电影1:11分时,约翰老婆对警探说“他很激动”警探说:“约翰拿着枪看家庭录像,天花板上被他打了个洞”显然约翰心中充满了愤恨,6年里都会想到如何对付绑匪,这就是蓄意犯罪的预谋前提,然后还缺一个目标,就是被杀的那个克罗,克罗是被老头安排的在约翰到现场后才被发现是绑匪身份(伪),所以这是一起蓄意犯罪+冲动型犯罪的结合体================================电影00:34:07约翰:还不止如此,我发现许多案子都有影像失踪(说明防罪中心把少数派报告给删除了,导致第二个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被删,其实是老头干的,不能有意见不一致的预测结果,不然就证明了先知的预测的多样性,导致防罪本身不可靠,不确定的话防罪中心就无法可靠的建立,老头想让防罪中心可靠合理的建立起来,就必须删除那个不确定的东西,如果预测目标对象在未来的事件中第二个结果是没有杀人,那么这个没有杀人的结果预测影像就被删除了,防罪中心默认这个目标是一定杀了人的,所以前去逮捕目标。
所以这个系统可能冤枉过无辜的人。
电影00:59:51老太太:偶尔他们也会意见相左。
大多数时候,三个先知看到的都是一样,偶尔,其中之一会不同。
约翰:我为什么不知道这些。
老太太:因为这些关键报告都被毁了。
约翰:为什么?
老太太:犯罪预防中心想继续运作,就不能让人觉得不可靠,司法系统容不得丝毫怀疑,尽管合理,却仍旧是怀疑。
约翰:你是说我冤枉过人?
老太太:我只是说那些被控谋杀罪名的人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未来。
约翰:伯吉斯知道关键报告的事吗?
老太太:我跟拉玛开过玩笑,我们是防罪中心的父母,父母眼中的孩子总是完美的。
老太太:拉马当然知道,但当时我们两人觉得无伤大雅。
约翰:对你来说无伤大雅,但假如我冤枉过无辜的人呢?
如果国人知道,那么这套系统就会崩溃。
老太太:三人中最有天赋的那个拥有少数派报告说明这个系统被设计成,女先知与双胞胎意见相左的时候,会删除女先知的少数派报告(不杀人影像),会只显示第一种报告(杀人影像)女先知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但是为什么系统不采取女先知的预测结果而是采取双胞胎的呢,之前说过这个系统不稳定,当一个杀人影像出现后(女先知预知第二个可能出现的未来结果:目标没杀人),说明这个结果多样性,系统不可靠,说明这个这个结果虽然可能会没杀人,但是为了掩盖不可靠性,所以系统被设计成只要是目标出现,只显示杀人的预测结果,无视没杀人的预测结果。
女先知是系统中能力最强的,也是能预测到未来可能性最多最远最深最广,双胞胎是辅助,女先知是关键。
女先知与双胞胎共同完成预言,但是女先知可能会给出第二种预言,所以系统无视第二种。
这个系统就是宁可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
==========================先知劝约翰的目的是不让约翰故意杀克罗,这样就能触发克劳胁迫约翰自杀的剧情了。
约翰不是故意杀克劳的,所以事实不是时间线2.1所展现的那样,所以这套防罪系统是不可靠的,但是其他人不知道真相,约翰被囚禁,拉马认为自己可以高枕无忧。
在电影01:58:54处女先知太淡定了,女先知并没有提前告诉约翰警察来抓他了,而是到了最后一刻逃不掉的时候才告诉他快逃,并且在02:00:43处,女先知依然非常淡定非常淡定,仿佛这一切女先知都了如指掌,想必女先知是在预知未来中看到了后面拉马会被当众揭发,约翰的前妻会救约翰这些事情的。
之所以这么淡定让约翰被捕就是为了之后的揭发。
合理的解释就是,先知会选择性的显示出她所能预测到的所有个可能发生的未来之一。
但是先知能预测的未来是随条件变动而变化的,预测的影像却是固定的,但是未来还是会变化,所以还有很多可能。
电影01:35:48开始,雨伞、气球、女路人、下雨.....先知这一系列的预言说明这一切她都已经看到且计算好了。
电影01:57:09表明,先知能预测各种不同的可能所造成的未来结果,先知对约翰和前妻所描述的正是另一个可能会发生的时间线。
电影的这一切女先知都知道,女先知只用去触发未来的条件就OK了,女先知想要自由,所以触发了约翰这个条件,接连触发之后的所有条件,所以导致了一系列后面的故事,最终先知们得到自由,这一点女先知也预测到了。
如果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的话大概会少了调戏进度条君的快感,在汤姆克鲁斯如预言那般行动后就开始期待新一波反转,以致这部硬科幻佳作还差一点就是立意深远的经典,在寻求真相的过程中超现实打斗和未来科技的展现固然令人眼前一亮,然而一些为了悬疑而惨遭忽略的细节在浮出水面后就显得可笑。
尽管如此,《少数派报告》依然是科幻迷值得一补的佳片,剧情紧凑节奏快视效奇佳,随着汤姆克鲁斯在未来验证预言的旅程,每个人都会得到不同的惊喜。
故事设定在未来,预防犯罪小组通过“预言先知”可以提前预知罪犯的杀戮行为,并在犯人实施犯罪前及时将其逮捕,许多人的性命因此获救,汤姆克鲁斯扮演的预防犯规小组里的头号警察便是其中的佼佼者,6年前爱子被偷走的他为了改变世界而加入这个组织,希望不再有人体会这种丧子之痛。
直到“预言先知”突然预言他将在36小时后杀死一个男人,一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人,汤姆克鲁斯就此踏上亡命之旅,逃避曾经是完美系统和最佳同事的追击来证明追击的清白...... 对于片名《少数派报告》,我的理解是:在三位预言先知中,双胞胎男人是辅助,女性先知是主脑,只有在女性先知与之对接的情况下,双胞胎男人才能和她一起预言未来,因此多数命案中三位预言先知的预言影像都是完全相同的,偶然会出现不同的影像报告,这种报告预示着凶手不同的行动:或者是在不同的时间犯案,或者是放弃了犯罪。
前者因为影像的相似通常被预言犯罪小组命名为“回路影像”——即对已经预言了的命案重复预言,影片的大BOSS因此实施了完美杀人计划;后者是汤姆克鲁斯追查自己杀人的目的,他希望还有另外一种预言,可以证明自己的清白。
然而无论是这两种报告中的哪一个,已经被预言有犯罪行为的人一定会被逮捕。
这就是少数派报告,必须被隐瞒的报告,为了维持这个预言系统的完美性,为了保证这个预言系统在公众面前的公信力,少数派报告必须被隐藏,由此而维护城市数年没有凶杀案的记录。
影片不难令人联想到2013年被斯诺登曝光的“棱镜计划”里对公民隐私的侵犯,在电影中所有公民的信息都被存在眼球识别器中,无处不在的眼球扫描器让你的性命身份随时曝光于警方和政府,这种随时随地的监控让逛街变成了一种令人不快的安检过程,每家店都有冰冷的机器用看似热情的的语调毫不费力的扫描你眼球后叫出你的名字和你的购物经历,继而为你推荐你可能会喜欢的商品,你没有选择的权利就被曝光在所有的店铺、地铁、大厦之中。
一旦你有可能犯罪的倾向,警察会因为看起来滴水不漏的系统程序逮捕你,而在此之前,你出轨或被绿的经历都被众人观赏了一百遍。
最后还要说,当然是原谅TA(预防犯罪小组)喽!
即便是普通公民被严密防范至此,我却不认为这对于国家运行是绝不可取的。
想要级别越高的安全,就必须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
如同现在进入许多场所需要刷身份证,出行必须经过安检等,对其他人事物的负责也是对我们自身的负责。
但公众更为关心的,是公民的隐私和信息安全是否得到真正的保护,使用公众隐私的特殊人群或系统能否保证个人隐私不被侵犯和泄露、能否保证公众隐私不被私利谋取、能否只使用公民愿意提供的隐私信息而非私自窃取。
当然,严密如本片靠刷“眼球”出行的未来,也照样出现了贩卖良民眼球这样的黑市。
于是本片最大的漏洞就来了:当汤姆克鲁斯被“预言先知”预言为有罪,两分钟后警局所有人已启动追捕程序,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将潜逃的汤姆克鲁斯定为头号追捕嫌犯,而从追捕开始到汤姆克鲁斯被关在监狱,他的眼球都可以肆无忌惮的通过预防犯罪中心的扫描网,难道不应该删除他的眼球可进门允许并在扫描到他眼球的第一时间就自动报警么,为何还要让他大摇大摆的使用自己的眼球进入防控中心才去追捕、甚至他的妻子都能在他被捕后使用他的眼球经过扫描后进入监狱劫走汤姆克鲁斯?
然而影片的BUG还不止这一点:1、假装恋童杀童癖来引汤姆克鲁斯上当的人自称是有人打电话到监狱找的他,只要他引诱汤姆克鲁斯杀了他就可以给他的家人一大笔钱,能打电话到监狱找他,那么这个假装凶手的人不是犯人就是狱卒,不论是哪种身份,都是绝对要被国家层层审核监控的身份。
调查一下他的生平,很容易就知道这些儿童失踪案是否与他有关。
2、预言先知只能预言谋杀而不能预言自杀,假设即将临盆的孕妇突然想自杀,那么她的行为能否被预言?
3、预言先知的预言从未出错,所以她预言出了汤姆克鲁斯还会有孩子并且会是幸福之家,然而又预言到他被杀,然而预言失败大BOSS选择自杀,这种自相矛盾的预言简直可以媲美《十面埋伏》里章子怡死了又死的大写尴尬。
预防犯罪这个构思很奇妙,特殊机构提前预知了你杀人的行为后将你逮捕,那么由谁审判、由谁控告、由谁定罪、又判多少年、以何种形式判罪是值得关心的重点:三位预言先知是审判官,一男一女两个观看预言影像的法官决定是否逮捕、可能性受害人是否控告不重要,重要的是警察为了绝对性预防谋杀而逮捕所有可能犯谋杀罪的犯人、犯人被关在监狱的罐子里脑子连接精密仪器在思想中度过完美的一生。
也就是说,在这个预防犯罪世界中,当你被预言有谋杀行为,你的身体会被关在监狱里,而思维却让你在想象中的黄粱美梦里实现了所有的梦想继续生活。
即便是在日剧《世界奇妙物语》中,这种帮助人逃避现实的机器也是价格不菲,有的让人倾家荡产、有的让人忘记现实、有的利用时间错觉在思想中给犯人判了近千年的罪,但都没有像在本片中这样处理犯人的。
说是惩罚,难道庄生化蝶的美好是假?
说是弥补他未犯罪就将其逮捕的行为,那这种巨额的花销和科技是否用错了地方,惩罚方式也出现了问题?
三位预言先知的出现是因为吸毒者的后代脑部受损而有了超能力,其实影片还可以引申出“预防犯罪中心”极有可能引诱甚至控制部分人吸毒再抢夺他们的后代寻找有预言能力的挪为己用,毕竟预言先知也是人,虽然被机器控制收到当局剥削,但他们还是逃不开生老病死的人类。
预防犯罪中心的存在意义就是他们可以预言犯罪,所以当权者既然可以榨取三个人的精华,必然会以权谋私寻求更多保障。
一个构思可以引发观者无数的思考,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要打戏有场面、要剧情有反转、要精彩有脑洞的科幻片的确足够精彩。
人权是本片立意的根本,证据也是审判的关键,人创造的法律和秩序必然也会为好人或坏人所利用,除了穷凶极恶例如强奸、杀人这样的罪犯,许多人都需要改过自新的机会,也有许多人也需要伸冤昭雪的机会。
这些更像神职人员而非警察的人应该明白,上帝不是那么容易被代表的。
这里有一个大胆的假设:既然汤姆克鲁斯本来身份的眼球只剩一只,他假冒身份的眼球也只剩一只,那把代表两个身份的眼球装上,扫描的时候岂不有趣?
当出现分歧时,按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定案,但最后若证明少数那一方是正确的话,则会秘密保存一份少数派报告。
《少数派报告》无疑是将科幻、悬疑及哲学议题融为一体的卓越典范。
此作基于菲利普·K·迪克之原著小说改编,不仅在视觉美学上展现出非凡造诣,其叙事策略、人物建构以及对自由意志与预言悖论的探讨,均体现了精湛的艺术手法与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用非线性叙述模式,本片巧妙编织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情节线索,通过闪回与预知未来的能力,构筑起多维时间维度,极大增强了叙事的立体感与悬念力度,促使观众保持持续的关注与解读热情。
以“先知犯罪”为核心设定,影片成功搭建了一个充满伦理矛盾的社会框架,人类开始能够运用貌似成熟的预测能力,将犯罪行为扼杀在尚未被付诸实施之前,但事实上是存在漏洞的这一事实,激发了公众对科技进步边界与社会监控体系的深层反思。
汤姆·克鲁斯诠释的约翰·安德顿一角,凭借其复杂的心理状态与鲜明的情感轨迹,构成了影片情节推展的核心动力。
通过详尽剖析这位主人公因家庭悲剧而产生的内在挣扎,影片有力传达了人物成长的弧线与人性深处的光辉,极大地强化了故事情感层面的共鸣效应。
《少数派报告》超越传统类型片界限,深入探究自由意志与宿命主义之间的辩证关联。
剧中,“少数派”——具备预知能力的特异个体,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哲学命题:若未来可被预见,则人类的选择自主性究竟何在?
此类议题直击自由意志的本质,引领观众进入一场关于决定论、道德判断与个人抉择权威性的哲理对话。
在技艺表现方面,斯皮尔伯格大师级地整合了尖端特效与革新拍摄技法,创造出兼具现实质感与未来想象的视觉奇观。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技术应用并未沦为纯粹的视觉炫耀,相反,它们精准服务于叙事目的,显著提升观赏价值,彰显了导演驾驭高科技与人文艺术间微妙平衡的非凡才华。
综上所述,值得多层次、跨学科的研究与品鉴
[剧情简介] 2054年,华盛顿特区。
由于科技的高度发展,人们已经可以在严重的暴力犯罪行为发生前预知它的存在,罪犯在未犯下罪行前就能被警方侦测出犯罪意向并因此受到法律制裁,为此政府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负责处理这种“预知犯罪”案件。
乔恩·安德顿(汤姆·克鲁斯)就是在这个部门内工作的精英探员之一,然而有一天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向尽忠职守、遵纪守法的乔恩竟被侦测出有犯罪企图,他被控“即将”谋杀一名他根本不认识的男子,转眼间,乔恩就发现自己已经由一名执法者变成了被政府逮捕的目标,原本一起并肩作战的同事也忽然全变成全力缉捕他归案的敌人。
在乔恩亡命奔逃的过程中,他知得政府用来预测感知犯罪意向的是三台具有人脑智能思维方式的超级电脑“法官”,一个人的罪名最终是否成立,其决定权不再是落在人数众多的陪审团手中,而仅仅是由这三位“法官”来判断被告的生死。
当其中的两位“法官”认定罪名成立,而另一位“法官”却持相反分歧意见时,如果最后这位“法官”(也就是“Minority”——少数派)的判断才是正确的,那么这名“法官”的意见就被称为“少数派报告”。
对乔恩罪名的宣判,三位“法官”就出现了分歧,其中一位认定他是无罪的,那么在众多精干探员的追逐下早已精疲力竭的乔恩,到底能否利用这份“少数派报告”来证明自己的清白呢?
[幕后内容] 本片改编自已故著名科幻作家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同名小说,迪克尤其擅长短篇小说的创作,故事精炼却情节严密、丝丝入扣,这么现成的剧本素材好莱坞当然没有理由放过,几年前的《全面回忆》、科幻恐怖片《银翼杀手》和2002年初上映的《冒名顶替》都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而成。
当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奇想遇上汤姆·克鲁斯的俊脸,用脚趾头想也能想象出来这个组合对影迷来说是多大的诱惑,很难再找出另外一对具有如此票房号召力的拍挡。
这部发生未来的惊悚科幻片原本订在1999年秋天开拍,2000年暑假上映,不过因为斯皮尔伯格和克鲁斯都太炙手可热了,两人档期一直没办法配合,所以整个拍摄计划只好一再后延,拖来拖去,拖到大家都快把这事给忘记了,两人才终于决定合作,但整个计划还是离不开“等”字,因为克鲁斯要先拍完卡梅隆·克劳的《香草天空》,休息两个礼拜顺便练练动作片必不可少的肌肉和体力;而斯皮尔伯格则在进行《人工智能》的后期制作,这部库布里克一心挂念的片子制作起来可谓旷日持久。
不过好在两个大忙人最后还是成功走到了一起,也不枉影迷们望穿秋水的守候了。
本片也是梦工厂与福克斯两家电影公司继《荒岛余生》后的再度合作,其顶尖的制作阵容和极富吸引力的剧情让这部电影从未诞生就倍受期待,可谓是吊足了大家的胃口。
能和靓佬汤合作,女主角是哪个幸运儿也一直很受瞩目,在考虑了众多人选后,曾以《甜蜜与卑微》一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的萨曼莎·莫顿受到斯皮尔伯格的最终青睐,这位24岁的英国演技派女星将在片中和靓佬汤谈情说爱,扮演他的红颜知己。
第二男主角的科林·法瑞尔是击败了马特·达蒙后才取得的这个角色。
因为去年大规模的演员罢工,这位爱尔兰小子已经成功地从爱德华·诺顿(《哈特之战》),和金·凯瑞(《电话亭》)手里虎口夺食。
这回能在《少数派报告》中轧一脚露露脸,不能不说是星运亨通,真要叫人刮目相看,想不红都难。
[花絮] *斯皮尔伯格自己形容本片为《马耳他之鹰》和《夺宝奇兵》的混合体。
*女主角的饰演者一度属意凯特·布兰切特,不过最后导演还是决定选择一个新鲜面孔。
*《香草天空》导演卡梅隆·克劳及女主角卡梅伦·迪雅兹很给“靓汤”面子,放下巨星身价,在片中客串没有台词的小演员,此外,著名女演员梅丽尔·斯特里普也将饰演一个小角色。
*由于这部影片被福斯视为明年暑假的秘密武器,所以关于影片的任何消息都相当保密,据说饰演未来警探的阿汤哥身形比以前更健美,还特地剪了一个小平头,看起来相当干练。
*片中共有477个特效镜头,是斯皮尔伯格自25年前执导《第三类接触》以来特效应用最多的电影。
开场蛮好,酷炫有想象力(虽然细节有瑕疵,多人对少门还需要问中台)(而且那也不算瞬间冲动了)。直到科林出场,他要找瑕疵的动机并没有说服我,到40分钟左右,汤姆克鲁斯被诬陷,又不知道是谁诬陷的,我就开始失焦了。打打打、特效特效特效,好无聊。然后我去刷了短视频。是的这一段可以删,可以直接快进到汤姆克鲁斯带女先知走,并发现谁在陷害他开始看,几乎没有信息损失。/而且为啥有瑕疵就要全面否定呢?创作者理想的社会形式也太自恋和完美主义了吧。/《749局》前半段跟本作比,私以为也只是差在高概念上。
斯皮尔伯格又成功商业了一部本可以很好的科幻片。
还算可以的大团圆结局。1、男主的儿子到底是谁干的?死了?活着?2、圣殿里的宅男科学家和女先知绝对是有奸情的,也许是单恋;3、女主那么爱男主,当初为何申请离婚?4、那老头一看就不是好饼。
确实是蛮好看的,故事精彩,结尾一级棒!
1.预知未来也就是严格的决定论,但不等于可知论,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可以“造假”,所以重要的是可知而不是决定。2.未来的影像化、时间来呈现决定论向可知的转化,但宏观的决定与可知关系不成立,那么微观的关系,环环相扣或许有可能成立。3.德里达的“档案之恶”,档案始于官方和权力的暴力,不仅包含过去,同时包含未来,是对未来的篡改。
开头十分钟就很脑残了:科技都发展到能侦测脑电波预知犯罪了,却连最基本的卫星定位都做不到,找个房子墨迹十分钟。汤的手势指令又傻又别扭,还不如鼠标方便,不知道的以为在跳操。动作戏槽多无口,一群会飞的装甲兵在死胡同里被手无寸铁的汤汤打得四仰八叉。负分
blade runner后最好的sci-fi noir 崇洋媚外地觉着植入也能给面儿
很有想法的未来预想,孰是孰非,人类就是一个特殊的品种,下一秒便是不可测的选择。系统永远无法完美,但是真正的正义、和谐等的达成就是需要牺牲少数人的生命来完成的,有何不可?你无杀心何惧之?
穿越片的STYLE阿汤用的多点触摸电脑将是未来电脑发展的方向
要相信自己可以改变未来,当然这个未来一般只是我们头脑的想象。但是,也要相信自己,无法改变过去。
如果不是因为菲利普的剧本,我是不会看的。拍的很一般,最后的解释也有点牵强,不少人电影说对原著改编太大,我希望是这样。
这片是不是有"烂片"滤镜啊?整个片子都蒙上了一层,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烂片""烂片""烂片"
还以为达到哲学高度 但到最后所谓的少数派报告也没出来过 大导演也会烂尾
任何不能解释来龙去脉的先知都是科幻片里的偷懒。和织布机教可以一战。
和原著小说相比差点,但算不错的啦!
对“犯罪前”与“犯罪后”给出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
有点太长了,PKD的概念真的很超前,PreCog就相当于POI里的Machine人形了。有些地方还挺吓人的,矮汤这演技……就跑吧……囧林好可爱~
纯粹标题党,整出来这么唬人的title,要闹哪样?不就是一个人做的梦不太一样吗。史大师的电影,一贯如此,能把人照顾的舒舒服服的,从头到尾,没有一点不适。好莱坞要素十分齐全,情节,画面,音乐,演员,每一项都不缺,都是perfect。然而科幻终究是科幻,看完了就跟什么没看似的。
回看整个电影就会发现,电影其实连什么是少数派报告都没有说透,pkd的小说比电影有深度了太多了;电影太商业化了,有些科幻元素还很蠢;女演员选的还是蛮有气质的…
汤姆·克鲁斯长了一张科幻的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