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Jodorowsky's Dune,曠世奇片之死

主演: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阿曼达·李尔,布朗提思·佐杜洛夫斯基,克里斯·福斯,克里斯蒂安·范德尔,德温·法拉奇,戴安娜·奥班农,德鲁·麦克维尼,加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法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年份:2013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剧照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2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4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5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6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3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4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5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6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7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8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19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剧照 NO.20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剧情介绍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史传奇中的传奇。《圣山》后佐杜洛斯基誓要改编科幻小说《沙丘》,目标远大到要改变世界,改变思维。他筹组史上最强战队,作实参演有奥逊威尔斯、米积加,甚至达利! Moebius 当年的分镜图接成一个长镜头,满足何止影痴,更可确定随后而至的,从《异形》到《普罗米修斯》,都活在 那巨大魂魄下。佐杜洛斯基激情澎湃现身说法,「我强姦了原著」,谈组班过程奇情过瘾。筹备两年大洒金元,荷里活却步,巨作成泡影。献身的幕后战士,尔后在无数科幻片大放异彩。影痴必修的一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远古入侵第四季蝴蝶的微笑欢迎来北方相识风雨中乱世佳人怪兽重口味丝绸之路传奇再次我的人生国民女团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五星大饭店81号农场之保卫麦咭阳光劫匪玩家2:玩家的战争遇见你时风好甜另一些邦德光的棍虚拟性成瘾方根书简双子国防生未来机器城犀利仁师喜马拉雅那女子即时发生初遇在光年之外黄金帝国地铁风情画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长篇影评

 1 ) 理想主义者们被粪埋了

今天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个写的影评了,感觉自己被掏空,就是说,完全就是为了当天犯的懒而补得锅jodo一直都是我的心头好,假如说让我在拉疯园子温和jodorowsky里选一个人的电影去海岛,我肯定会选jodo的电影 这部纪录片我边看边想,看到最后开始破防,我想,一群理想主义者们建起的巴别塔就因为一堆肮脏的粪土,所谓的钱而倒塌了,而更讽刺的是没有一个人离得开它。

明天没有变得更好,明天永远不会变得更好。

哪怕最后大家释怀的释怀了,去世的人也去世了,但这么巨大的伤痕谁来弥补呢?

越想越痛,只想到一句话,冬天走了,但理想主义者们的春天没有到来。

真的越想越恨,和朋友破防得讨论了好久,在现在这个时代,假如用技术把曾经去世的那些演员的脸还原,假如把这部电影改编成叙事性游戏,那是不是还有可能。

但最后讨论结果发现挡在前面的最大的障碍还是钱。

版权费各种费,演员肖像费。

又或者说,技术做到了,但谁能复原那些演员真的还在时演戏时出现的惊喜呢,谁能复原PF的音乐呢。

总之是不可能了。

还想说什么来着,还想说,电影里的设计真的神中神,真的很想看到像迷幻药一样的效果,或者给我看一眼电影的设定集也好啊…

 2 )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片好壞復誰知

假如這部片在1975年受待見拍成了,可能會如片中強調的那種可能性,讓沙丘的招牌名暴天下,超越星戰,重新定義科幻電影主流嗎?

老實說,我覺得不一定。

光是這部電影企劃的參與人員之傳奇性,就足夠發起人佐杜洛夫斯基自豪終生。

全片被提出的重要參與者有:△原作:Frank Herbert ,小說版《沙丘魔堡》(Dune)作者△導演:尤杜洛斯基(Jodorowsky),邪典系電影人▲編劇:Dan O'Bannon,《異形》(Alien)編劇△配樂:Pink Floyd,英倫搖滾樂團(音樂我不熟)▲人物設計,人物美術,分鏡初稿:Moebius,法國漫畫界的漫畫之神▲怪物設計,怪物美術:HR Giger,《異形》(Alien)中的異形模樣便出於他手▲演員:Orson Welles,這應該不用多說是誰▲演員:Salvador Dalí,對就是那個畫家達利△演員:Mick Jagger,滾石樂團成員(▲=我知道是誰而且知道很重要,△=不大清楚)這名單一排出來,在2014年的我們看,誠然能稱是電影界的明星隊。

1973年提出企劃,終究因為資金問題,電影企劃在1975年遭到棄案。

1975年,喬治盧卡斯的星際大戰系列一喝雄雞天下白,太空歌劇與科幻電影的時代來臨。

此時電影公司又想起動《沙丘魔堡》(Dune),但不想用尤杜洛斯基的燒錢版本,改請另一個本來要拍星戰的導演取走改編權,掌鏡演出。

1979年,《沙丘魔堡》正式版上映,四千萬美金成本,僅換來兩千多萬美金的票房,成為年度最慘賠的電影,也令該導演的經歷抹上汙點-那個導演叫作大衛•林區。

大衛版的沙丘,我沒看過。

而尤杜洛斯基則說,當他在戲院看到他的企劃被他愛的導演拍成垃圾的一刻,心如刀割。

尤杜洛斯基很努力強調了這部片的劃時代,事實上裏頭也有太多難以想像有如此現代性的概念。

例如他所構思的電影序場,他想要的效果是鏡頭從宇宙的一端疾馳進入沙丘星系,穿過星雲與戰艦的殘骸,切入沙丘星的平流層俯觀全鏡,再慢慢拉進到在沙漠中騎車移動的主角身影.....光聽就知道這是電腦CG時代才該玩的第一幕阿,在1973年想到了也拍不成,模型辦不到的,這能怪老闆看完企劃想不給錢嗎?

當然,要歌功頌德這部片的陣容有多麼無出其右當然很輕鬆,但電影史上空有黃金陣容最終拍成爛片的紀錄何其之多阿。

這票怪傑們當年多半是小伙子,在今日看來則各在其領域闖出成績,但各別的長處不一定能挹彼注茲,讓整體更出眾。

何況當年拿不出成績單的小伙子們,怎麼說服得了老闆與觀眾,自己有那股改變世界的潛能?

我們對這票陣容的看法,又或許尤杜洛斯基有意的誤導下,我們都偏向用現在的成就去看待當時的狀況。

2014年的我們,因著看過1979年《異形》的出色,才知道了異形的原案出於沙丘企劃告吹後,編劇Dan O'Bannon跟怪物設計HR Giger勾搭上連袂去找雷利史考特,所以理所當然的把沙丘原案的精彩度或多或少與《異形》的成就,扯上正比。

我們也太容易用一種粗略的加法,把沙丘原案的精彩度,換算成尤杜洛斯基與Moebius與Pink Floyd與Orson Welles昔日成就的總合。

電影沒有如果,萬事在片子剪完前,都不能說準。

也因此,當我們看著《曠世奇片之死》(Jodorowsky's Dune )感到震撼時,我們所想的,究竟對電影未成的感嘆,亦或發於一種我們想看到黃金陣容的好電影的軼聞心理呢?

這組團隊雖然沒拍成電影,但分開後斷斷續續的創作都大紅大紫,異形成了電影經典,墨必斯成了漫畫高人。

如果當年還年輕也還很便宜的他們一起搞出電影,是不是星戰異形以降的科幻影史都要改寫了?

這,都是逆推後來成就的妄想了。

反正,電影沒拍出來,讓影迷們看一看當初企劃的全貌,南科一夢,靠想像力過過乾癮,也不會怎麼樣。

又或著說,欲觀眾以想像力腦補出一部沒拍成的電影,有夢最美的快感,才更是《曠世奇片之死》希冀的藝術效果吧。

本片原名"Jodorowsky's Dune",尤杜洛斯基的沙丘,片名上挑逗的對1979年版本的沙丘作出劃地盤之舉。

然而台灣金馬影展的中文片名《曠世奇片之死》,或許能傳達更好的意旨。

真正的曠世奇片電影,不是大衛林區的沙丘,也不是尤杜洛斯基的;最引人入勝的神品,其實應是觀眾想像出的沙丘。

 3 )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思想超前,行动费钱,梦想破灭

最近恶补了佐杜洛夫斯基的几部电影,总算稍微有了一点底气来看这部纪录片。

原著《沙丘》读了几页没有读下去,看完佐杜激情澎湃的讲解后对它的兴趣增加了许多。

大概是被佐杜前几部电脑洗了脑,在看着影片中的分镜和剧情演说时,总忍不住带入一些魔性幻想,看到那个被卸掉胳膊腿的角色时,我好像真的看到了那个画面,听到了凄惨而短促的嚎叫,鲜血会在色彩艳丽的宫殿里流淌,肢体强壮而惨白被小心翼翼的安放在箱中。

我相信佐杜有这个能力做出那部超前的电影,正如当初他的团队那般崇拜一般,可惜天才的思维超前,行动烧钱,好莱坞已然被这个超越时代的疯子吓尿,徒留一本厚重的遗憾之书。

影片由佐杜讲述当年那部惊世骇俗电影是如何筹备的,满世界的寻找适合的团队成员,这些人好像就是从他的脑子里抠出来的一般与之匹配。

当年那部电影的构思,据说影响到了后世的许多电影。

然而即便不甘再多,也终究是无可奈何。

至于说所有的电影都是《沙丘》,也只能是一剂安慰剂了。

就连佐杜都曾吃过这么大的亏,更何况是新生代的电影人呢。

对于观众和制作者而言,电影是艺术,是生命,是支撑人皮寻求信仰的动力,是摆脱愚昧跨向智慧的通道,是让自由意识挣脱出来的能量,是思想飞跃的跳板,可对于生意人而言,只有挣钱和不挣钱之分。

无关对错,时也,命也。

 4 ) 一个唯结果论者感受到的冲击

真没想到无意中看的片子对我会有这么大影响,到现在还依然在冲击中。

回顾过去包括现在,我应该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唯结果论者。

虽然也认同过程、感受的重要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看重最后的结果,总觉得如果达不到目的,过程如何,感受如何,都没有太大的意义,了。

因此也总是因害怕达不到预期而担忧,距离预期哪怕有一点点偏差也会烦恼。

直到今天看了<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这是一个多么理想主义的人,如此愿意为了一个想象而倾其所有甚至甘愿献身的人。

在准备的那样充分,决心那样坚定的情况下,还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可那又怎样呢?

沙丘是没有成真,可如果没有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做超越时代的领路人,如今如雷贯耳的许多经典科幻电影可能都只是平行时空的泡影吧。

打开这部电影,有沙丘的影子;打开那部电影,也有沙丘的影子。

那么,能说沙丘没有成真么?

我意识到自己的狭隘,想象力的缺乏。

过去的我,死死盯着我能想象出的唯一结果自我纠结,可今夜过去后,我希望自己最好会时常想起佐杜洛夫斯基,得失了都是yes,当一个行为发生后,产生何种影响何种结果,如何可能是唯一的? 如何可能被全部预见到? 说句恶俗的话吧,尽力而为,接受结果,反正这看到的结果也并不一定是全部的真相。

像沙丘那厚厚的几大本手稿一样,虽然没有成为那部佐杜洛夫斯基理想中的电影,但其中的无数细节,成为了科幻电影的奠基石,成就了无数他认心中理想的电影,这又何尝不算是梦想成真呢?

 5 ) /

好疯狂好绚丽的一场梦 莫比斯和达利竟然都在团队里我惊呆记一些印象深刻的quotes:“为了做这个电影让我断手臂 甚至让我死 我也愿意”(这群大师真的 令人望而生畏)“Mind is like universe. It keeps expanding. It expands everyday.”“In life, things come. You say yes. Things go. You say yes. We don’t do Dune? Yes!”“I have the ambition to live for 300 years. Maybe I’ll only live for one more year. But I can still have the ambition. If your ambition is to be immortal. Fight to be immortal. It doesn’t matter if you fail. You have to try.” 什么叫我们一路奋战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啊 看到jodo的沙丘虽然没拍出来却有这么深远的影响 真的很感慨 很多事情死去了 但却永远活着

 6 ) 酒神的胜利

因为看《异形》的时候想起吉格这个牛人,然后就又想起这部片子了。

起码四年前,观众们还很遗憾地球上没有拍成这个版本的《沙丘》,都是万恶的好莱坞和商业电影体制造成的……云云。

其实呢,本片完全是个喜剧,开头十分钟就能让人笑哭。

男主怀揣着一个超级庞大的纯艺术家的自我,霸气地碾压了“电影协会”,打破了所有的行规,拍出了“让人疯掉”的处女作。

这案例如今大概率会被视为一个“走野路子”的反面教材——那么多人老老实实上电影学院,毕业后从助理当起,累成狗还成天被喷拍的是烂片。

一个搞先锋戏剧的,连啥叫场面调度都不知道,就拍出神作了。

气人不?

这种争议,在艺术史上屡见不鲜。

也许一个非专业人士不受规则束缚,天马行空的狂想,能为某种艺术带来出人意料的创新,但业内对这种“天降伟人”总是抱有明里暗里的不忿和怀疑。

如果像毕加索那样,先有扎实的学院基础,再随心所欲,那还说得过去。

但佐杜洛夫斯基是纯粹的半路出家。

在六七十年代的迷幻文化里,还能容下这种折腾。

等科波拉、卢卡斯、斯科塞斯这一批科班生毕了业,这种“跨界人士”就只能玩纯粹的小众文化了。

确实有些事,也只有这种人才敢想——比如他为计划中的《沙丘》构筑的华丽梦幻碉堡天团组合。

神经正常的制片人肯定做梦都做不出来。

或者说,他们觉得做这种梦也没用。

在电影这门“造梦工业”里,如何把梦变成现实,才是最关键的那一步。

无数的片子,就因为演员的档期调不开,永远失去了最佳的角色人选。

这损失并不比没请来达利和威尔斯更小。

无可奈何,这是一个属于日神的宇宙。

它决定了这个世界上只会有卢卡斯的《星战》,而不是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对这一点觉得无法接受的人,可以去看看《狂怒之神》——纪录雷利·斯科特拍摄《普罗米修斯》的超长花絮片。

之后再想想,除了找吉格和莫比斯画设计图之外,接下来那一大堆繁琐至极的制景、选角、服装、道具、混音,以及一环扣一环的流程,是不是靠见面抽一根大麻再侃上一天就能搞定的。

实际雷导的一生最有资格吐槽:快40岁才开始拍长片,认认真真地干,却总是碰到坑爹的制片人和公司的暴力剪辑。

《天国王朝》稀里糊涂丢了一个钟头,逼得影迷把等待“导演剪辑版”变成了一种习惯,像《黑金危机》这种拍好了却被喷一脸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他甚至养成了自觉的抠门,访谈里总在磨叨“用电脑特效会多花钱”(即便如此,片方还是认为《普罗米修斯》不够商业,因此影响了《契约》的剧情走向)。

在如此不友好的现实里,艺术只能磕磕绊绊地前进,而不敢指望一飞冲天的运气。

像佐杜洛夫斯基这种灵魂导演,虽然能爆发出突破性的灵感,但没人敢在他们身上押宝——毕竟,用摄影棚要掏租金,裁缝、道具师和木匠的工资也得有人付。

这些事,都得靠那些“没用的纸”来解决。

再说,想象力爆棚逆天拍出来却不堪入目的例子不是没有——参见肖恩·康纳利主演的《萨杜斯》。

而酒神也没必要非得和日神正面怼。

在迷狂之中,祂被信徒撕碎,用血肉滋养葡萄藤的形式复生。

真正具有价值的精神创意,也完全可以将艺术基因融入那些更具执行力的项目内。

由此,后来出现了从《沙丘》的班底衍生出的《异形》,还有其他一系列科幻片和漫画。

在有了CG技术的今天,让维伦纽瓦这样的成手来再启动这个项目,也是更有底气的选择。

当然,世上没有达利和威尔斯了。

但演一个胖子男爵和一个话痨国王真有必要这么奢侈吗……还是拉倒吧。

 7 ) 预言

“人生的目标是什么?

就是给自己创造灵魂。

对我而言 电影是一种艺术,而不是一种工业。

它在寻找人类的灵魂,像绘画 文学和诗歌一样,电影对我而言就是这样。

我想拍一部电影,一看的时候就像吃了迷幻药。

迷幻得就像磕药一样 但又不是幻觉,我不想让大家磕药 而想制造出磕药的效果,这部片会改变大众的观念。

我对《沙丘》的野心是很大的,所以我想创造预言,我想打造预言,改变全世界所有年轻人的思想。

对我而言 《沙丘》就像是神一样,是艺术和电影之神。

对我而言不只是制作特效,而且是更深层的艺术,我想打造出神圣、自由和观点新颖的电影。

解放思想,因为当时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坐牢,我的自我意识和智力受到了束缚,我想挣开来。

” ————亚历桑德罗·佐杜洛夫斯基

 8 ) 散失在宇宙的碎片: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是为自己创造灵魂佐杜洛夫斯基如是说,电影对他来说不是一项产业,而是跟绘画,文学等等一样,是一门艺术.电影是探索灵魂的,打开思索的.你还在看星球大战吗?

你还在膜拜异形,银翼杀手吗?

你想看到有可能媲美2001太空漫游的电影大作吗?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在尝试创造一个先知,改变全世界的思维,一场革命。

电影的构想在鼹鼠和圣山的成功之后,佐杜洛夫斯基与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在策划下一部影片,当Sedoux问他想拍什么的时候,佐杜洛夫斯基说““沙丘!”但其实他当时并未看过那本书,只是本能的觉得沙丘的题材和哲学性适合他的下一个目标。

通过沙丘,他希望能创造一个能改变年轻人的思想的先知,一个艺术上影史上的神灵。

在视觉艺术上,佐杜洛夫斯基也野心满满,他希望能通过科幻的特别题材,让观众能完全体验到LSD致幻剂所产生的心灵效果,却完全不需要服食LSD,仅单凭视觉艺术。

在哲学上,他希望沙丘能是每个人精神上寻找、探索的旅程。

没错,这将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他应该是神圣的,自由的,崭新的,打开人们的思想。

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拍成了,会是什么样的一部片子?

佐杜洛夫斯基是个相当的伯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想,四处寻才能的艺术家,而到最后他的主力团队,分镜画师Mobieus,特效师Obannon,建筑,机体设计的Chirs Foss在70年代当时都还是崭露头角的新人,整个团队里年纪最大的是佐杜洛夫斯基自己。

他拒绝了为2001太空漫游制作特效的当红炸子鸡Trumbull,只因对艺术理解的不一和难以忍受好莱坞大牌的特有虚荣和专制,但他却不怕运用资历尚浅的艺术家们,反而很热情的激发鼓励他的团队的创作灵感,并引致它们创造了许多叹为观止的设计,并因此开始受好莱坞关注器用。

影片的开头佐杜洛夫斯基设想出浩瀚的长镜头,他企图超越奥逊威尔斯在历劫佳人的片头中经典的长镜头。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就是那些年轻艺术家们的“cult leader”,他无时不刻的鼓励和启发那些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支持他们去开辟新的创作。

达利——银河的帝王佐杜洛夫斯基觉得帝王一角色非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莫属,于是寄了一张“倒吊的人”的塔罗牌给达利,希望他能够参演,达利很欣赏,于是奇迹般的加入了沙丘有趣的是佐杜洛夫斯基和达利间同为艺术家的竞争关系和调侃。

在最后确认是否参演之前,达利开玩笑跟佐杜洛夫斯基说,我跟毕加索年轻的时候去沙滩玩,经常看到埋在沙子里的时钟,你呢,有没看到过?

佐杜洛夫斯基回答说“我们见过,但是我丢过很多钟”好,我们巴塞罗那见吧——达利的小游戏似乎得到了不错的回应奥逊威尔斯——伯爵70年代的时候,威尔斯已经隐匿了起来,而且变成了嗜酒嗜食,脾气暴躁的倔汉,许多人劝佐杜洛夫斯基威尔斯的脾气可能很难驾驭,但佐杜咯夫斯基敬仰威尔斯的才华,也觉得现在的威尔斯跟沙丘中的伯爵再合适不过,于是经过几瓶红酒的“贿赂”,成功请到了威尔斯Mick Jagger——费衣德虽然觉得Mick Jagger是最佳人选,可是当时正在鼎盛时期的Jagger可不是那么好找的,但是机缘巧合,在酒店里偶遇的佐杜洛夫斯基和Mick,当佐杜洛夫斯基正盘算着怎么上前去打招呼的时候,Mick竟主动的自己走了上来,佐杜洛夫斯基直接的问了他你想参加我的电影吗,Mick的回答只有一个词,YES。

沙丘的寓意佐杜洛夫斯基认为拍电影必须有自己的理解和概念,在必要的时候不忠于原著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

纪录片内有几处披露剧情及分镜的部分,虽然都仅是片段,充满了佐杜洛夫斯基的个人哲学风格,有很强的启发性主角paul的父亲Leto是被处罚阉割的人,但是他碰到了他的真爱,充满智慧的Jessica,他们相爱,杰西卡将他的血变成了生命体,而因此怀孕。

这就是paul的诞生“我想知道如果一个人,不是从性的愉悦产生,而是精神的愉悦产生,会是如何”电影的结局革命的领头人paul被杀害了可是他却并不会死他变成了所有人的意识他是人人,人人是他想要消灭paul,必须先消灭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拥有“paul”的意识当人性之光受到点亮时,大地也会因而改变沙丘开始变成绿地森林海洋沙丘变成了绿色的星球她的光仿佛是星球们的救世主照亮整个星河如果佐杜洛夫斯基的片拍成了,它有超过2001太空漫游的可能这部本应在75年上映的史诗级巨作,如果真的被拍出,恐怕星球大战就不会问世,就算问世也不会得到如今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这是一部尝试打破一切传统旧观念,打破旧电影产业的电影。

也是我认为被好莱坞各大片场商拒绝的最根本原因也许可以搪塞说,这电影在准备期间就花掉太多预算了,电影的时间太长,没有人肯在影院里呆一整天,不忠于原著但就像这部纪录片中所说,佐杜洛夫斯基的思想太过超前其时代了,它的野心,它尝试改变,会让即成产业的巨头们产生恐惧,也许,它们只是过度恐惧佐杜洛夫斯基的意向,会将现状都改变,而让他们无法控制。

但是,那本比电话本还厚的DUNE的企划书,在好莱坞流传后,被无数其它电影取去了不同的部分,某种程度上还是呈现到观众面前了。

异形,这部Ridley Scott的经典代表作,用了以Obannon为首的沙丘的班底们,包括Mobieus,还有设计了有名的异形外形的Giger星球大战中更是到处可见沙丘原案的影子,闪光剑,Luke跟机器人的空中挥舞。

也许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就是"PAUL",他虽然死了,却给后世万千的电影留下了"paul"的影子,paul的精神,仍然存在,沙丘,是一部超越时空的从未被拍摄的电影。

有趣的是因为这部片子,很久没有合作的法国制片人Michel Sedoux跟佐杜洛夫斯才再碰面,拍出了时隔二十三年的新作舞吧现实

 9 ) 领先时代100年的嬉皮之王

这部没有拍成的电影不只领先时代30年。

它领先时代100年。

即使到了今天,也领先时代至少50年。

“创造自己的灵魂”,“让没有服用LSD的人有用了的感觉”,“打开青年一代的心智”,这是Jodorowsky的出发点。

坚定的“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电影”的信念在一开始就有所立足,随着当时最伟大的一批天才在这信念的鼓舞下逐步卷入,理想和现实一步步互相强化。

他带领着当时最伟大的一批天才,走向了他们自己都不可预知的领域。

听他讲述莫比乌斯、克里斯福斯、吉格尔等人的创作过程,让人跟着一起嗨起来。

从这一点出发,产生的是一颗宗教的火种。

Jodorowsky的《沙丘》中的疯狂,或者说蛊惑人心的力量,具有改变世界的潜质。

我想,这也是温丁雷弗恩说的“好莱坞的人害怕这部电影”的地方。

大制片厂对于这样在灵性领域走得很远的电影,会在骨子里感到恐惧。

他们可以接受的,是卡梅隆这样开辟技术领域新天地的电影;能去的最远的地方,是《2001太空奥德赛》这样从技术和理性进行探索的电影;对更注重艺术和灵性探索的《沙丘》,他们的态度只有敬而远之。

此外,Jodorowsky不像另两位导演那样,经过好莱坞制片厂的认证,或许也是原因之一。

Jodorowsky的《沙丘》,正如人物所说和片中呈现,是众多电影的视觉、灵感来源。

只需温丁雷弗恩所说“十亿黑色空间碎片”中的一片,就足够一部后来电影享用。

跟常见的探讨意识、宇宙等概念的作品(例如阿瑟克拉克的作品和《超体》等)相比,Jodorowsky的《沙丘》在于它从意识出发,从每个人的潜能出发,从信念出发,让意识从一个人身上延展更多更多人直到激发整个星球的意识,再把它带给全宇宙。

它跟传统意义上的“科学”完全不在一个位面上。

这种基于意识位面的启发,跟主流文化大异其趣的价值观,何尝不是追求真正自由而无以言表的嬉皮运动的切实体现呢?

想想那些问世的嬉皮作品,没有被拍成电影的《沙丘》,是真正的嬉皮之王。

 10 ) 1974 年版《沙丘》:用失败去征服

我曾向很多创业者朋友推荐《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这部电影。

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旷世奇片之死》。

除非你是一个邪典电影爱好者,很可能你从没听过佐杜洛夫斯基的名字。

他是一个智利裔的墨西哥人,历史学家,比较宗教哲学家和精神治疗医师。

当然最重要的身份还是一位电影导演。

他成名不算早,39 岁才拍出自己的第一部长片,作品充满挑衅和野心,华丽迷幻而带着奇崛险怪的瑰丽。

因为争议,他的电影在墨西哥被禁掉,但在意大利曾排名票房第二,当年仅次于《007》。

用他自己的话说,「不疯狂就无法征服世界。

」1965 年,「宇宙空间里最宏大的史诗」——《沙丘》出版了。

九年后,四十五岁的佐杜洛夫斯基决定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

「对我而言,《沙丘》就像神一样,是艺术和电影之神」,他说,「我想打造预言,改变全世界所有年轻人的思想。

不只是制作特效,我想打造出神圣,自由和观点新颖的电影,带来思想的解放。

」整部《旷世奇片之死》,几乎就是一部关于一个偏执狂创作者拉团队的纪录片。

为了复现他梦里神谕一般的场景,他要寻找一队疯狂的战士。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海报 图源:豆瓣对一部科幻片,视觉特效当然很重要。

按照惯常的思路,佐杜洛夫斯基首先去好莱坞拜访了当时绝对的行业大拿,《2001 太空漫游》的视觉特效负责人,没想到,「在我们的对话过程中,他接了 40 个电话,40 个。

他不是一个先知,他只是一个好莱坞的最高级的技工。

这不是我要找的人」。

他要找的是那些与他有着共同梦想,野心和远见的人,哪怕他们此刻还是行外人。

平克·弗洛依德,摇滚史上最负盛名的乐队之一,作品「神秘而深刻」,佐杜洛夫斯基想让他们为电影配乐。

他飞到伦敦,去到著名的 Abbey Road 工作室,找到正在为日后他们最伟大的专辑《月之暗面》做混音的乐队成员们。

不过他们并没太搭理这个登门的怪人,而在自顾自地吃着汉堡聊天。

导演大怒,吼道「我正在给你们为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电影配乐的机会,而你们此刻却在吃麦当劳巨无霸?

为什么?!

」乐队成员们呆住了,缓过神后才认真的跟导演聊起来。

「后面的一切都很顺利」,平克·弗洛依德上船了。

达利,那时已经创作出不朽的《记忆的永恒》四十多年,成为了超现实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画家。

作为一个自负的画家,达利曾说,「没人能理解达利,因为我也无法了解自己,达利也无法理解达利的画,达利只创造谜。

」 但佐杜洛夫斯基觉得自己理解他,认定只有他才能表演电影中「银河系中最疯狂的君王」。

佐杜洛夫斯基飞到纽约找他,却意外地发现,达利跟他住在同一个酒店。

达利《记忆的永恒》但这样的一个人可不好招募。

在酒店的大堂吧,达利给他出了一个谜题,「在小时候,我曾跟毕加索去过一个沙滩,在沙堆中,我们发现了一个钟。

你在你的人生中找到过一个钟吗?

」 达利和他身边簇拥着的十二位客人盯着佐杜洛夫斯基,后者顿时非常紧张,「因为如果我说我找到过一个钟,那会显得虚荣而滑稽;而如果我说我从没找到过一个钟,又显得我是个可怜人。

」刹那的灵光一现,佐杜洛夫斯基急中生智答道,「我从未发现过一个钟,但我丢失过很多个钟」。

达利对这个回答非常满意,说「很好,我在巴塞罗那等你」。

不过达利毕竟是达利,他提出,「我要在电影中有一辆直升机!

」「好的!

」「我要里面有燃烧的长颈鹿,要燃烧的!

」「好的!

」「我要成为好莱坞历史上最高片酬的演员,一小时十万美金!

」 这时导演要被击垮了,但是他计算了一下,他只需要达利在电影中出场三分钟,也许五分钟。

他返回去找达利,「我会按照你最终在电影中出场的时间来付片酬,一分钟十万美元!

」这下达利满足了,在这个计算口径下,他如愿拿到了虚荣的奖杯,画家即将出演他人生中的第一部长片。

佐杜洛夫斯基踏破铁鞋,谈下了《日落大道》的奥斯卡最佳女主演格洛丽亚·斯旺森(Gloria Swanson);著名功夫演员,日后《杀死比尔》的比尔扮演者卡拉丁;安迪·沃霍尔的御用演员乌多·基尔(Udo Kier);还有当时达利的缪斯,法国女歌手阿曼达·丽儿(Amanda Lear)。

除了追逐最为璀璨的明星阵容外,对行业新秀尚未展露的潜力,佐杜洛夫斯基还显出了无比敏锐的洞察。

他看到奥班农的作品《暗星》,决定「特效就是他了!

」他在巴黎科幻书店看到克里斯·福斯为阿西莫夫小说画的封面,决定「人物设计就是他了!

」达利向他推荐了吉格,一位从未拍过电影的天才美术师,佐杜洛夫斯基激动不已,「没关系,你可以学!

你需要我就像我需要你一样!

」这些年轻人当时还名不见经传,但日后,这列原班人马会在《异形》《星球大战》《全面回忆》里为影史贡献整个行业前所未见的、最惊世骇俗的制作。

整部纪录片中充满了如此的例子。

他为了争取《公民凯恩》的导演——大胖子奥森·威尔斯来演悬浮的哈克南男爵,击中了这位饕餮之徒的软肋。

「我会把你最爱的厨师雇佣到片场」。

为了说服滚石乐队如日中天的主唱米克·贾格尔,导演陪着他去听地下乐队的演唱会。

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扮演会剑术的王子,他让儿子两年以来学习空手道、柔术、杂技、合气道,用刀和剑战斗,每周四十小时。

「苦其心志,就像电影中的王子本人一样」。

此时,团队已经搭好,战士们已经就位,这部旷世奇片来到了一个悲剧性的转折点——融资。

佐杜洛夫斯基和制作人一起,带着前面那些天才团队做出的故事板和三千多个分镜的素描,来到了洛杉矶的好莱坞。

他们想要五百万美金,制作一部前后全长十四小时的电影。

大厂工作室的老板们,包括沃特·迪斯尼,大概觉得自己遇到了一个疯子。

剧本不错,分镜不错,人物设定不错,美术不错,不过这个导演有点太疯、太固执。

在那个年代,谁会看加起来有十四小时的电影呢?

他们决定不进行投资。

就是这么简单而突兀地,佐杜洛夫斯基两年来东奔西走、苦心经营的项目最后因为差了五百万美金,胎死腹中。

让他更痛彻心扉的是,八年后,投资人后来把这整个版权过期的《沙丘》电影项目买下,给了另一位伟大的导演,大卫·林奇。

后者虽然当时还没拍出《蓝丝绒》和《穆赫兰道》,但已经有了《象人》。

这一次,《沙丘》电影耗资四千五百万美元,在 1984 年上映。

林奇是佐杜洛夫斯基很尊敬的导演,无疑更在他胸口上捅了一刀。

1984 年版《沙丘》海报 图源:豆瓣在电影上映时,佐杜洛夫斯基不敢去看,怕自己会想自杀。

最后他被儿子强行架到了电影院,「因为你告诉过我们要做一个战士,而战士必须坚强」。

这位战士以为自己会在电影院嚎啕大哭,但随着电影一分一秒过去,他反而开心地笑了起来,因为他看出来大卫·林奇拍砸了。

一直到今天,林奇拒绝谈论这部票房失败的电影,甚至拒绝署名,并将它称为「自己职业生涯唯一的真正失败之作」。

那么,为什么说这部让佐杜洛夫斯基心碎的未竟作品征服了世界呢?

在 1974 年的《沙丘》里,导演更改了小说的结尾。

王子保罗被割喉,死前他说,「我无法被杀死,因为……」接着他就倒地,死去了。

但是紧接着,他附身于一个个人物身上,并开口讲话,「我是保罗」「我是保罗」「我是保罗」……他的灵魂终究弥漫于整个宇宙。

佐杜洛夫斯基在做出这个更改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个结尾会与电影本身的命运形成如此巧妙的互文。

投资人在 1974 年的拒绝就是割断喉咙的匕首,但令佐杜洛夫斯基魂牵梦萦的一幕幕场景随着那本厚厚的故事设定板像保罗·厄崔迪的灵魂一样传了出去。

他呕心沥血组建起的团队,虽然没能在《沙丘》中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但却像一盆泼向天空的火球一样,散作电影行业的满天光。

在后来的几十年里,他们各自在不同的电影制作中找到了向《沙丘》致敬的方式。

1977 年卢卡斯《星球大战》中的光剑打斗和机器人训练场景,1979 年《异形》里的怪物,1984 年卡梅隆《终结者》中的机器人第一视角分析扫描,《飞侠哥顿》中的舞会和宫殿,1981 年斯皮尔伯格《夺宝奇兵》中的通天火焰,还有 1987 年加里·戈达尔的《宇宙巨人希曼》,1997 年泽米吉斯的《超时空接触》,2012 年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全部能看到对《沙丘》分镜的致敬,甚至复刻。

这些作品不仅大多获得了商业上的成功,甚至许多都是一代导演成一家之言的安身立命之作。

在《旷世奇片之死》末尾,一位影评家说,「如果没有佐杜洛夫斯基拍《沙丘》做出的工作,也许就没有《异形》,那么也就没有了《银翼杀手》,就没有了威廉·吉布森,就没有了《黑客帝国》,所有(科幻电影史上的)东西都会没有」。

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但不可否认的是,就像电影结尾的保罗,这部作品虽然夭折,却在后来的嫡亲们身上延续了基因的片段,在整个电影宇宙中悄悄留下了它的指纹。

每一个创始人都势必要经历佐杜洛夫斯基所经历的一切。

在创业的语境里,去预见未来的愿景,定义产品的执念,以及用尽所有可能去寻找在每一个领域里,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飞到他们所在的城市,试图用梦想打动他们,再用现实讨价还价,把他们聚在一起,做出流芳百世的作品。

当然,为了避免像佐杜洛夫斯基一样功败垂成,还需要找到志同道合、并且坚定支持的投资人。

佐杜洛夫斯基今年已经 95 岁了。

2021 年,维伦纽瓦的《沙丘》上映,2024 年,《沙丘 2》上映。

两部电影加在一起耗资 3.5 亿美金,共计五个多小时,剧情拍完了六本原著的第一卷。

在好莱坞已经看到了《星球大战》《指环王》《哈利波特》的可能性后,片长和投资都已经不再是问题(当年鬼才导演林奇也不得不屈尊把他的《沙丘》压缩到一个半小时,并惨遭制片人剪辑和票房滑铁卢的双重羞辱)。

维伦纽瓦是一位擅长视觉奇观的导演,坐在 IMAX 影院里被山呼海啸的视听效果震撼到无以复加的观众们,一定会给他毫无争议的赞誉。

是的,毫无争议,与佐杜洛夫斯基刚好相反。

他聪明地从原作纷繁浩瀚的背景中抽离出简单的框架,配合最先进的视听语言,把《沙丘》拍成了审美冷峻优雅的一出经典英雄故事。

好莱坞的优势悄悄在强大的杠杆下放大,并不出所料争取到了票房最大公约数的支持。

我想知道佐杜洛夫斯基有没有走进电影院看维伦纽瓦拍的《沙丘》,但并没找到确凿的结果,只看到在 2020 年时,在看了《沙丘 1》的预告片后,他酸酸地说,「一切看起来都做的很好,但都很可预见(predictable)。

没有颠覆性的思想,只有娱乐。

」2023 年,《旷世奇片之死》的导演弗兰克·帕维奇(Frank Pavich)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这部电影不存在」,里面的每幅图都是用 Midjourney 生成的。

现在到了 2024 年,Sora 和它的竞争者们即将能让任何一个普通用户通过几句提示词生成视频。

佐杜洛夫斯基说,「我想活三百年,但我活不到三百年,我会死,但有人会翻拍我的电影。

」我想他一定是对的。

《沙丘 2》剧照图源:豆瓣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短评

老而不失天真,老而不减风骨,看到老爷子说到激动处,拿着一把零钱出来猛喷好莱坞,不免心有戚戚焉。钱,固然能让人完成梦想,但梦想,决不能向金钱低头!

6分钟前
  • 刀叢中的小詩
  • 推荐

死了便是传奇。对这类科幻无感,其实该叫做奇幻吧,即使拍了出来,也超不过星球大战,顶多像异星战场一般。它伟大的不是本身,而是它对后来的影片的影响。所有好点子凑到一块不一定就是大大的好,说不定就如五仁月饼。

10分钟前
  • 枪花♛
  • 还行

又名《旷世奇片之死》……《沙丘》的美术设计太好看了!老爷子很生气,因为没有资金,伟大的点子永远只是个点子。遗憾当然遗憾,但是没办法啊。

13分钟前
  • banasonic
  • 还行

可真没劲啊 再也不相信sgbb

15分钟前
  • 梦见自己考第一
  • 很差

一群勇士(狂人)未曾实现的沙丘梦,想象力疯狂而超前,伟大的失败品。佐杜洛夫斯基是个超有魅力的偏执狂式大忽悠(褒义)。

16分钟前
  • 鱼丸粗面
  • 推荐

@2016-12-25 21:17:46

17分钟前
  • momo
  • 很差

【3】有一种真拍出来也会很难看的感觉…

20分钟前
  • DeckardYang
  • 还行

居然是纪录片

25分钟前
  • chaos
  • 很差

其实对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好感度一般,风格蛮先锋的,形式感很棒,但不是很喜欢他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起先对他《沙丘》失败有一丝庆幸,庆幸没有毁掉这部作品(可惜后来还是被林奇毁了…作为粉丝也是意想不到…)。但看了这部记录片后,我真震惊于强大的制作班底,也钦佩佐杜洛夫斯基创作的极度热情与大胆,虽然我对他完成作品的思想有部分不认同,但依然不影响他在我心里是影视界少有的疯狂艺术家,相比他的作品,我更爱他充满激情的创作过程。很可惜,这部极其庞大的影像艺术没得到实现的机会,作为好莱坞,这样的选择也是合情合理的,佐杜洛夫斯基的视觉语言对商业电影来说过于晦涩,虽然可能是一部伟大的艺术品,但绝不会是成功的商业片,只能说是一种时代的遗憾了。

27分钟前
  • 囍弗斯
  • 推荐

奇怪,为什么明明以前标记过的片又会不见了。佐杜洛夫斯基的片不太好找,只看过圣山和圣血,很具有个人风格。但他的沙丘太过疯狂了,在那个时代不可能让他这么玩儿,成为永远的遗憾。但是沙丘给了许多后续作品灵感,最大的美学继承者就是老雷的异形。

28分钟前
  • zzfznp
  • 还行

佐渡洛夫斯基好有活力和想象力啊。

31分钟前
  • Tilda Li
  • 力荐

纪录着七十年代最牛逼的科幻团队 邪典疯子 沙尘暴级别的艺术家 妄图席卷科幻电影史 最难得的是看到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饱含热情对着镜头大嚷自己疯狂的ideas 这群有为的年轻人在三十年前就已为科幻大门铺好了垫脚石 在此跪拜没拍出沙丘的疯子佐杜洛夫斯基

36分钟前
  • 黑色性感
  • 力荐

了不起!

39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43分钟前
  • metaphor17
  • 推荐

感觉就是洗脑神剧

46分钟前
  • 摄魂师怨熊
  • 很差

装 接着装

47分钟前
  • Boris ~
  • 很差

深入了解幕后故事,以免失去创作的热情和追求理想的动力。

52分钟前
  • 李德必胜
  • 推荐

8/10。沙丘精神是一群疯疯癫癫的艺术家的传奇电影梦,选用的技术团队和演员无一不脱胎自资本为基础的特效工业和时代偶像,其纯粹的理念和观点不可能与迎合大众思维的好莱坞科幻片相结合,大幅度强奸原著、缺乏标准的预算黑洞谁愿意背这黑锅?所幸沙丘计划像主角最后被砍下头颅重生一样启蒙了诸多后生。 @2017-05-02 18:13:12

57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Ambitious,but I don’t think that’s what Herbert wants. You know, it’s absurd when they say they haven’t watched the book before constructing their work of art, and this kind of art is pointless in my opinion because it serves nothing but a sense of fragile “beauty”. It’s solely their work, and an even totally different theme.

1小时前
  • Even
  • 还行

佐杜是导演里的营销好手,这部纪录片处处在讲佐杜跟他手里的“史诗级《沙丘》”,而事实上,处处都看不见佐杜跟他手里的“史诗级《沙丘》”。这部电影的导演利用了这种营销而做了他的营销,他在开头暗暗地预设了一个观点,并在之后通过营销式的表达疯狂补足这个观点,让观众尽可能地忘掉这部电影的全貌到底是怎样,观众到底有没有通过这个电影真正了解到佐杜的《沙丘》,答案当然是没有。

1小时前
  • 璐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