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啊战争,总是伴随着鲜血、死亡和仇恨。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却有一段被遗忘的奇迹,它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
有人喜欢战争,比如那个高高在上的德皇;有人会支持战争,比如那个满口仁义却鼓动战争的神父;有人以战争为荣,比如那个法国军官的父亲。
这些人从未真正踏上过前线,却总想摘取胜利的果实。
他们享受战争带来的荣耀,却从不愿直面战争的残酷。
然而,战争的前线并非如此。
有些人不明就里地投入了战争,只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比如那对年轻的兄弟;有些人为了让战争少一点痛苦,比如那个善良的神父;有些人则是被迫的,比如那个高雅的歌唱家。
这些人并不喜欢战争,但他们或被迫或主动地站在了最前线,未曾分享到果实却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战争是残酷的,没有人能够忍受它的无情。
仇恨一旦产生,便难以消除。
那对兄弟,满怀热情地奔赴战场,却在战火中失去了彼此。
当其中一人倒下,另一个的精神也随之消逝。
只有经历过深爱之人的离去,才能真正理解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
即便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在战壕中为兄弟找到一个安息之地。
然而,即便敌人投以善意,他也无法接受,因为他知道,战争已经吞噬了人性中的善良与同情,只剩下空洞的躯壳。
即便在最残酷的战争中,战士们对和平的渴望、对友情的维护、对生存的执着从未熄灭。
那些在前线拼死战斗的士兵们,他们的将领也渴望和平。
圣诞节,本应是和平与欢乐的节日,然而战争却让这一切变得遥不可及。
高级军官们在后方安稳地享受美食,听着优美的音乐跳舞,却从未想过前线的士兵们正在生死边缘挣扎。
既然他们不关心,战士们又为何还要继续无意义的拼杀呢?
如果这个故事不是真实发生的,或许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导演的荒诞构想。
敌对的三方居然能在战场上一起歌唱、一起喝酒、一起聊天,互相帮助对方埋葬死去的战友,甚至在炮轰阵地时互相躲避。
这听起来简直像是天方夜谭。
然而,这确实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
不管这是战斗的多方真的打累了而互相商量休整,还是电影故意拔高了这次事件的立意,那些人都是实实在在的人。
或许我们会觉得这毫无意义,毕竟这只是一场短暂的夜晚,太阳升起后他们仍需继续厮杀。
但试想一下,如果是我们处于他们的位置,一群被高层漠视的生命,那短暂的和平难道不也是弥足珍贵的吗?
我喜欢电影中角色之间真挚的情感。
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情感,即便它并不崇高或伟大。
歌唱家在战争中失去了热情,执着地留在前线却被自己人怀疑抛弃。
他并没有那么伟大地坚持,甘愿当俘虏。
歌唱很优雅,爱情更值得。
当逃兵又如何?
只要能陪伴爱人。
不是每一个神父都像前线的那个神父,他真的把自己的信仰执行到底,他懂得众生的悲苦,愿意去抚平众生的伤痛,而不是像他的上级那样以宗教为名去鼓动战争。
因为他真的经历过战争,脱下十字架,不是丢弃信仰,而是脱去虚伪的教义束缚。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触颇深。
它让我联想到职场。
其实,我们真的没必要把公司当家、把领导当神。
你不过是被收买8小时的劳力,你拼命努力也赢不了公司给你善终。
裁员时,不会因为你多年的忠诚而手软;背锅时,领导不会因为你老实弱小而放过你。
人,应该多看看自己,多想想自己。
电影里的那些前线士兵,德皇知道真相后,气急败坏地把他们送往更残酷的前线;苏格兰士兵也是如此;而法国军则被并入其他部队参加更惨烈的战役。
他们未曾想过这些士兵曾经在前线的拼杀,只因他们违背了意志,就施以更残忍的手段。
战争是残酷的,但它无法磨灭人性中的善良与渴望。
那些在前线的士兵,他们用短暂的和平证明了人性的光辉。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这部电影中汲取力量,学会在现实的泥沼中坚守自己的善良与尊严,而不是被虚伪的权威所束缚。
文章内容首发于个人公众号:裴三说电影更多内容敬请垂阅关注公众号 一部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电影的片名取得不太好,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合家欢的类型喜剧片。
影片中的这个真实故事发生在1914年圣诞前夕,当时正值一战期间。
作为敌对方的德、法、英(以苏格兰士兵为主)三国各有一支部队在同一块高地上驻守对峙,随着圣诞夜的到来,这个本来战火一点即燃的纷争之地却令人意想不到地发生了极为罕见的温情一幕——这三方不同阵营的官兵居然因为一个共同的节日而不约而同地放下手中的武器聚集在一起共同度过了一个和平安详的圣诞节。
这些官兵们一起踢球,一起歌唱,一起分享食物和美酒,到后来他们更是发展到交换彼此那些遗留在战场上的同胞尸体,甚至当后方开始炮击前他们还主动邀请对方的官兵躲到本方的战壕来避难。
在这一天,敌对的杀戮难能可贵地因为一个共同的节日而停了下来,放下一切成见的追求和平成了这个战场上最为暖心的一幕。
这样的一幕无疑是整个一战史甚至是人类战争史上无比光辉的一个亮点,与之相比人类战争史上任何一场著名的战役都只能让我们为自身的残暴而深感羞愧。
这样合情又离奇的真实故事多少难免让人对我们人类自身的命运心存希望。
这部电影的重要意义显然就在于把这段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史实告知了世界,可以想像要是没有这部电影的话,那么了解这段史实的人恐怕就不会太多。
无论是新闻报道还是影视或文字作品,我们总是有着太多的官方或以官方立场为视角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总是基于某种目的而试图引导我们从某个片面狭隘的立场作是非善恶的判断。
而受此影响,我们则一次次被埋入敌视仇恨和对立的种子。
但我们也必须应该清醒地看到,作为整体的人类,我们自身显然有一些共通的价值认同,而真正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的也正是这些共通的价值认同。
这部电影所展现的史实正好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自我审视的视角,它告诉我们虽然战争一直以来都伴随着我们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但好战的本性却并不是我们人类基因里与生俱有的东西。
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而言,我们绝大多数人并不会无缘无故地拿起武器互相杀戮,我们显然更愿意用一种和平的方式彼此相待。
不过可悲的是,我们却不能因为这样的一部电影而对整个人类的现状和未来过于乐观。
毕竟我们要看到这样充满人性光辉的真实事件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偶发的闪现而已,类似的事件在已知的过去和未知的将来都不可能作为一种常态频繁地发生。
而且我们还应该看到,这样的事件如果换到世界上其它的战场,那它发生的可能性显然就小之又小了。
它之所以会发生在欧洲战场显然有它特殊的前提背景,纵观整个欧洲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欧洲大陆的那些国家在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化等各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近性,这些国家之间在历史上也从来都不缺乏相应的交流,他们的发展一直以来都互相影响互相传承,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发展从来都不是完全独立封闭的。
可以说欧洲的这些国家(虽然不一定是全部但至少也是大部分的国家或其中的几个主要国家)从来都不缺乏共通的价值认同,他们在很多方面都有着相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影片中的这种事件会在局部地区上演显然并不完全出人所料。
但这样的偶发事件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显然并不具备任何的代表性也没有多大的现实参考性,这里可以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的战场不在欧洲那几个国家间,如果战争中的各方既没有相近的宗教信仰也不属于共同的人种或种族,那这样的事情还会有发生的可能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我们人类总是习惯于把自己归属于各种各样的团体从而寻求依附感,这样的团体大到种族、国家、民族、信仰,小的则根本无需一一例举。
为此我们不自觉地把整个人类分割成一个个的小块,我们划出各种各样的界限区分出各种各样的你我,我们由此人为地给自己制造分裂和对抗,我们用各种各样虚幻的概念和理由为各自的行为寻求借口,我们组成各种各样的团体然后又不由自主地任由自己变成这些团体操控的工具。
于是争战杀戮就这样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由此就可以借着正义之名行非正义之事,我们由此也可以借着对某个团体的爱和责任而对其他团体的人施加各种暴力残害。
可以说战争就是上述情况的直接产物,它就像是我们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恶性肿瘤,它是我们人类最荒诞的一种集体行为。
纵观整个人类文明史我们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各种战争,而且显然也永远都不可能会停止类似的战争。
毕竟这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自我对立的怪物,它就像是我们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共生物,要想把它消灭简直是难如登天。
所以这才是真正令我们替我们自身感到悲哀的地方,就像这部电影里所展现的史实一样,就算我们真的知道了这样的事情又能怎么样呢,一切有过任何的改变吗,一切会有任何的改变吗?
显然不太可能。
这部影片所展现的东西只不过是黑暗中一点摇曳欲熄的烛火而已,看看影片后面那些当局对这些官兵的处理就知道了,这才是常规的应对措施。
而且不难想像,即使这样的事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但如果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任何当局必然还是会采取同样的应对措施。
这样的事件官方的正史和操控的媒体显然不可能会大张旗鼓地记录和宣传,这样的事件无一例外的只会一次次被抹杀或掩盖。
《聖誕快樂》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場中﹐英法與德軍在平安夜在各自的戰壕對峙。
一陣聖誕音樂勾起了雙方的和唱﹐最後兩邊協議在聖誕期間停戰﹐隨軍牧師為大夥兒舉行子夜彌撒。
雙方不但唱歌作樂﹐交換食物和酒﹐甚至一起踢足球。
聖誕過後﹐戰事本應再起﹐但大家都不忍向對方開火﹐最後上頭知道此事﹐下令處分這個戰場上的軍人。
電影中關於宗教的描寫令人深思﹐有個英國的牧師在彌撒中向信徒灌輸類似聖戰的觀念﹐把耶穌關於劍的說話曲解引伸﹐結論竟然是要把德國人殺光﹔當然﹐ 他的下屬﹐也就是在那個快樂戰場上為雙方主持聖誕彌撒的牧師完全不認同﹐結尾甚至交還身上的十字架﹐以示與如此的教會決裂。
在戰場上﹐所有士兵聽到聖誕歌聲就懂和唱﹐基督教仿彿就是全歐的共同語言﹔但在戰爭中﹐野心勃勃的人可以肆意將教義曲解﹐煽動人民去作戰。
士兵們本性的和平反戰信念﹐在最基本的聖誕歌聲中就被引發……一戰雙方的對錯﹐對於中國人來說並不如二戰般分明。
但﹐無論如何﹐大規模殺人﹐總不會是對的吧﹖Stannum 業餘評分﹕棧棧棧棧棧棧棧棧(十個棧滿分) 原文來自個人網誌﹐各位如有回應﹐請到原文留言﹐謝謝﹗ http://blog.cosine-inn.com/2006/01/254/
多图预警圣诞前夜,他们吹奏乐器
他们把圣诞树放在战壕上点缀战场
德国士兵,法国士兵,苏格兰士兵,他们从战壕中小心翼翼地走出来,遵从向往和平的内心的指引,最终汇聚到一起。
他们分享家人的照片
他们交还从战场上捡到的对方弄丢的物品
他们交换巧克力和香槟
他们为一只猫不同的名字争辩
把照明弹当做烟花
一起欢呼鼓掌
在大雪覆盖的战场上做弥撒
聆听着歌手曼妙的歌声
互道一声“圣诞快乐”
敌对阵营的将军们相互致敬,士兵们彼此问好
此刻枪炮声远去了,战争的影子在节日的氛围下无处遁形
圣诞日,本应停战结束的时候,他们商量着交换双方阵营的士兵尸体
安葬牺牲的战士
在本应子弹交错的战场上,取而代之的是足球交锋
围炉谈话
空袭来临的时候,他们互通情报,请敌人来自己的战壕中躲避轰炸
把最真诚的祝愿送给对方
传教士开始怀疑自己的信仰,不再信奉以天主之名把杀戮挂在嘴边妄称正义的主教
士兵穿上敌对阵营的衣服穿过战壕,因为敌人可以带他和母亲喝个咖啡
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放下仇恨,他被一个哥哥已阵亡的同阵营的弟弟误杀,但没有人会怪他,战争把人变得畸形
长官从敌人那里知道了自己孩子的姓名,他开始质疑战争的意义
和平之光转瞬即逝,因为擅自违纪被冠以背叛的他们被上级调离。
也许他们马上就要倒在下一个战场,但是在这仅有的人生回忆中,这个停战的圣诞夜必然成为每个士兵永生难忘的一夜。
二战反法西斯的正义性无可置疑,但是一战实在是毫无意义的战争,前赴后继为了不知所谓的权力卖命。
没有绝对的正义方,每个参战国的民众与士兵甚至将军将领都是在战争泥沼中挣扎的苦命人。
反战片的意义在于此,让每一个看了影片的人,不会为哪一方的失败沮丧不会为哪一方的胜利自豪,有的仅仅是对于战争的极度厌恶与排斥。
《圣诞之夜》做到了,最反战的反战片。
欧洲各国文化上共同点还是很多的,拉丁文祷词信奉上帝过圣诞节唱的歌都一样,亚洲各国就差多了,不能想象亚洲国家在战场上会一起庆祝的。
一起踢足球,双方司令官总能找个借口坐下来聊天,还给敌方通风报信炮兵会向他们攻击要敌方到自己战壕躲避,这样还怎么打战啊。
不过约定个时间各方处理尸体还是很好的办法。
圣诞夜万一哪个霉鬼不小心差枪走火那这么多人混在一起就要血流遍地了。
德军司令官是犹太人,活到二战就惨了,被自己的军队杀。
那个男高音到底还是怕死的,躲在法国后方当战俘跟老婆在一块逍遥
本来是想下载了在圣诞节的时候看的,由于网络的迟钝,直到今天才看到。
很让人心灵震撼的电影,没白等了这么久。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是由一件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真是难以置信。
想想抗日战争的时候,中国人会和日本人一起过春节吗?
别说谁是正义的、谁是邪恶的,战争本来就是邪恶的。
片子开头3个小孩的演讲就让我震惊了,多么恶毒的教育!
然而在这么恶毒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人们,他们仍然是厌恶战争渴望安稳的。
开战之初的热血沸腾很快就过去了,战争才刚刚开始而已,每个人都以为快结束了,他们惦念着家里。
明年春天,明年春天,他们没有想到那场战争会有那么漫长,不知道他们中的多少人等到了战争的结束,他们中的多少人在战争结束后真的坐下来喝一杯了呢?
最后的音乐很好听。
迟来的祝福,圣诞快乐
1914年一战爆发。
在某战场上,法英德三方相持不下,打得不可开交。
然而圣诞夜是奇妙的一夜,英军里有一位视生命本身超过一切的牧师;法军统领有位德国妻子;而德军,德军除了有法国妻子的统领外,还有个歌唱家。
于是,当艺术,战争和人性回归掺杂在一起时,一个看起来很荒谬的奇迹发生了。
德国的歌唱家在苏格兰战壕里传出的风笛声中勇敢的站出来高歌,于是法国人也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原本还是互相杀得血红的敌人,在圣诞夜肩并肩坐了下来,跟苏格兰牧师一起祈祷,在美丽的德国女歌唱家的声音中一起被感动流泪,互相交换自己妻子家人的照片看,以及共享巧克力和香槟。
这种软化了每个人的温情即使在三方将领宣布停火结束之时,仍然萦绕在每个人心头。
于是更荒谬的事情发生了。
德军空袭法国人战壕前10分钟,那位会说法语的将领走了出来要求他们进自己的战壕躲避;而第二轮法军回攻时,德军也同样受邀来到对方的战壕躲避。
最终他们平和的掩埋了各自战斗中的尸体,在战场上踢起了足球。
这就是你明明觉得荒谬觉得是电影的情节却依然会在比着手势的德语和法语交流中被感动,会在三个将领一起端坐战场共享早晨的咖啡时被感动,会在他们互相干杯,互相用三种语言祝愿着“好运”时感动,圣诞节早晨的阳光照射在不同的军服上,那些胡子拉扎的,乱七八糟的面孔,一个看一个的,都是活生生的人。
有妈妈等着回去煮10点钟的咖啡;有妻子等着回去分享儿子诞生的喜悦;有生活等着回去继续。
可是发动战争的人们不会理解,也不屑理解这股在最前线涌动着的渴望和平与尊重人性的暗潮。
三方部队,最终的结局都是被调离去别的战场。
牧师望着鼓动杀戮的接任者发布演说,默然摘下了十字架转身离去;妻子生了个名叫Henri的儿子的消息因为德国人的帮忙而得以传到,法军上尉泪流满面;火车渐行渐远,而日尔曼口音的歌声依旧从车厢里传了出来。
直至片末。
诚然这部电影的缺点很明显,在交待三方如何在圣诞夜化解敌意走到一起时过于急切缺少铺陈从而显得突兀,仿佛一切情绪都通过一首咏叹调得到了扭转。
摄于近一个世纪后也使得此电影有些缺失沉重感和残酷感。
不过这也正是电影所要表达的。
战争里被扭曲的人性一旦得到释放和恢复,很多温暖的情绪同样可以出现在战场上。
戴安 克鲁格流利的德语和出色的表演让我回忆起了她的国籍和身份,从而原谅了她扮演海伦时的不够惊艳--作为一个日尔曼女人,她已足够美。
这个角色虽戏分不多,却有很关键的作用。
但我全部的注意力是从Daniel一出场便统统转移光的。
是的没错就是再见列宁里的年轻Alex。
3年时间足以让他蓄起胡须穿上军装用掷地有声的德语发布作战命令。
他面色严肃身板挺直(他原本有些疲沓),第一个走出战壕伸出手来握,又是第一个走出来提醒对方轰炸战壕的情报。
他披着大衣蹬着军靴,德语流利法语纯正。。。。
我不想在这样一个严肃的电影里发花痴,所以只能说,Daniel出演了我心目中的史上最善良可爱的德国军官。
只所以排斥二战片或一战片是因为不想再三被提醒说战争有多么残酷,我深知它足够鲜血淋漓,所以不想被辛德勒的名单强迫面对那些生命大量消失的历史。
那么久那么黑暗的战争里,我想应该有些别的,我相信应该有些别的什么让我们可以喘息,可以祈祷,可以温暖的被感动,可以勇敢的互相握手,可以真诚的互相祝福。
“我想某一天在巴黎街头,希望可以以旅游者的身份跟你一起喝杯咖啡。
”日尔曼犹太军官用法语这样道别。
ps.圣诞夜前夕,只有德国人得到了在战壕中每隔5米安置一颗圣诞树的待遇,看来真的是他们福利比较好|||
不能不打仗吗?
能——但是只会有短短的一瞬间不能——只有人类存在,战争终归无可避免没有多少人真的愿意打仗但是打仗不是你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和谁打、什么时候打,怎么打的问题。
这就是我看《圣诞快乐》总结的道理这个道理不新鲜了但是战争也不新鲜了每次打起来还是生灵涂炭所以这个道理总让我们心情黯淡得差不多绝望而且我知道,如果真的一旦有一天,需要我上前线,对付台湾人/日本人/美国人/俄国人,纵有万般的不忍,我也只会老老实实地作战,杀人或者被人杀。
看过一本英国人写的圣.埃克苏佩里的传记《小王子的爱与死》,里面写到圣.埃克苏佩里的家族神甫一次在一战的战场上,就是象电影中的晚上。
神甫唱起了圣哥,后来对面战壕里的德国神甫用德语也唱起了圣哥。
看书的那一会儿,眼眶着实热了一会。
想象和平友谊……电影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一个基于战争真实的场景的故事。
不过不知电影后面部分是否属实,应该夸张了吧。
电影里就一个女角,标准的金发女郎(似乎更像丹麦的那种)。
电影戏剧的色彩挺浓。
圣诞快乐,开头15分钟就能让你感受战争的恐怖。
之后开始有些拖,尤其围绕艺术家那段特托。
不过后来越来越有看头,时不时就有震撼你的剧情,让你无法猜到所有剧情,来的太突然。
我一直以为圣诞停战就是电影的结束,其实大错特错……前一刻还在互相开枪的对头,下一刻围坐在一起唱歌喝酒打牌庆祝平安夜。
而且这些事情真正发生过。
哎,毕竟1914,战争才刚开始,人们不明白为何无缘无故打起了仗。
如果这事儿要发生在1916简直不可能的事儿。
4星推荐,冲剧情。
非常好看
我好喜欢十点做咖啡的小法国佬啊,可惜他shi了。画画的军官真帅!
一战军服展、拖沓的情节、怀疑是欧洲统一的宣传片
当天亮了的时候我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能不能不打。
渴望和平。最后的一节法语课,外教在课上给我们放的电影。
理想主义得让我受不了了,艺术家对战争的意淫啊。虽然刻意把时代背景放在一次世界大战,但那也是几个帝国主义国家抢地盘打起来的。这片的剪辑真给力。
反战电影 剧情过于简单了
本来想留到圣诞那天看的,但今天提前看了,感慨良多。历史总是喜欢给战争中的士兵扣上残暴、冷酷、麻木不仁的帽子,但他们不过也只是一心想和家人团聚的普通人,他们同样热爱音乐、足球和美酒,他们只想平和的度过一个温馨的圣诞节。战争只是某些权势谋取利益的工具,大多数人都是受害者。
马马虎虎可以看
这片子和一战本身一样,没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终究是个很难拍坏的题材,不过,“圣诞快乐,先生们!今晚德国佬那边没有动静!”
法国电影的节奏 有很好的催眠效果
“我是犹太人,圣诞对于我毫无意义,但我会永远记住这特殊的一夜。”“-那是叛国行为,你不觉得可耻吗?-可参与的军人没有一个人觉得可耻!”德国军官是犹太人,他的妻子是法国人,神父会为所有信徒祷告,友谊地久天长的风笛声在皑皑白雪中奏响,身穿不同军装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分成三股像风一样缓缓流向远方。他们交换礼物,进行足球比赛,为躲避炮击而互换阵地,在圣诞钟声敲响后会一同做弥撒……一百多年过去,再问及战争的意义可能只会在课堂上讨论书本里学习,但提及那个和平休战的圣诞之夜,人们心中都会顿时泛起一丝暖意,这就是生而为人的意义。导演还是太质朴了,完全可以更有针对性地煽情,布光、镜头和调度都还有非常丰富的操作空间。
是我心变得冷硬了吗?虽然是好故事但无法感动。真心祝愿世界和平。
换成爱尴尬的芬兰人你们就玩不成了!剧本太理想主义了,不过一战的话还有点可信。
毫无意义的暴力 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出现了一种可爱的电影
评分虚高。
20/12/2005 9:45pm bc
愿圣诞过后也快乐。
也许是我不懂战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