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话,这句台词在电影中被重复了很多遍。
导演一边执着于告诉我们为什么会受骗,一边又努力刻画两个骗子成功的行骗过程。
我没有办法不去对这部电影产生厌恶,也许导演认为观众该惊叹于电影剧情的曲折,赞叹骗子骗术的高明,但是导演的这些幻想在我身上没有办法发生,有的只是持续不断的疑问--为什么他传达给我们的道理是他自己都没有尊重的,他是个骗子吗?
电影从一开始就“悬念重重”,让人一头雾水,我不知道导演是真的希望把我们带进电影的情节里还是只是想要展现他高超的情节构思本领。
而统观整部电影,导演的目的似乎更倾向于后者。
可怜的FBI探员被塑造得如此粗俗鄙陋,是否折射出导演现实生活中的某种偏见。
出身低微而一心想要成功的人,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外表光纤靓丽却纯粹靠诈骗谋生的人却在故事末尾成了最终的赢家。
前者所表现的急功近利在影片中被刻画得如此丑陋,后者却那么的美好,伤害了那么多人,还能若无其事,仿佛这是种多么值得赞颂和学习的行径。
我想我不难在这里断定,导演虚伪而丧失道德的品行在电影中表露无遗。
我想我很同情那个可怜的FBI探员,尤其是他在电话里对着他的上司咆哮的场景,让我想起许多年前我在电话里对着我的女朋友咆哮。
我有点想不起来当初为什么会这样做,但是我清楚的是,我和这个探员一样,敏感,自私。
那段感情让我没有安全感,我觉得自己并不完全被她需要,正如影片中的那个年轻探员,无力却又渴望。
还有可怜的年轻探员的可怜上司,我想他是我整部电影里唯一尊重的一个角色,本分,宽容,而又有一颗同情心。
当他的下属在他面前表露错误,他耐心地向他讲故事,甚至忍受着不堪的羞辱,依然不放弃告诉他做人的道理。
而这样一个庄重的角色,却被导演塑造得可笑。
呵呵,呵呵。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垃圾,我没有办法对它们一一评判,但如果有机会,我就不会放弃对它们的抨击!
还是很不错的剧,只是看着太纠心了,不敢看第二次。
贝尔非常强,为了这个主角,不但努力增肥40榜(对比张家辉《激战》练肌肉才知道好莱坞演员是多么的专业和艰苦),还自毁形象,又肥又秃的又驼。
再对比莱昂纳多从来不敢扮丑样,才知道“蝙蝠侠”是非常让人敬佩的。
不太喜欢詹妮弗,她的饥饿游戏我就看不下去。
她在这片子里扮演贝尔的老婆这个角色,非常让人着急。
但她的表演也是值得肯定的,那么一个神经质疯婆子似的家庭妇女,演得确实很到位。
贝尔更是完美的将一个纠结得要心脏病发作的美国老骗子,演绎得入目三分。
不管他是在纠结于跟老婆离婚,还是纠结于女朋友跟别人暧昧时,还是纠结于怎么救自己、救朋友、救家人、救爱人时,他的无奈、他内心的痛苦,观众们都感受到了。
特别是后边几场戏,如差点被杀回家跟老婆大吵、骗局完后给朋友赎罪,他的痛苦,他的疲惫,看得我都很纠心啊。
那警员也演得很不错,同样是有点神经质的一个角色。
而另外一个女主角,贝尔的情人,让我感觉怪怪的,一会好一会坏,看似淫荡又很矜持,最终也没跟警探上床,那八字小奶也还一直露着,反正我看着不太舒服,不觉得美观,希望她还是把胸罩穿上吧。
简单来说就是,剧情很纠心,主角很无奈,演员很到位。
通片儿能让人记住的,就是大表姐蠢蠢的发型和一成不变的牢骚,典型的女人——用各种手段就为拴住一个男人;脑子很活很聪明的女骗子,面对自己对一个男人的爱情是依旧束手无策。
我去,这片简直要让女权主义者撞墙了。
每个人在失控的边缘,随时好像要脱离自己的轨道去滑行,又筋疲力尽的回归。
所谓“骗海豪情”,一点豪迈都看不出,倒是每个人的窘境显而易见。
两个多小时里密集的对话,除了小男孩,几乎其他出场并张过嘴的角色都吼叫过,实在让人伤不起。
图文原文请见:http://107cine.com/stream/26115/译者注:《美国骗局》的成片今年12月25日就会在美国本土上映,该片的导演是之前依靠《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制造出90后小影后詹妮弗·劳伦斯的大卫·欧·拉塞尔。
该片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主演是忽胖忽瘦的蝙蝠侠克里斯蒂安·贝尔(这回他又胖了...........),女主角是之前和导演拉塞尔合作过《斗士》的艾米·亚当斯 ,男女配角是《乌云背后》一片的詹妮弗·劳伦斯和布莱德利·库珀,基本上片子一出来都是溢美之词,不少影评人认为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剧本和演员奖的有力冲击者(这个圣诞档的上映时间明显是冲着小金人去的),今年已经有两部电影初露拿奖相了:一部是这部《美国骗局》,一部是有我男神二表哥打酱油的《为奴十二载》(这片子刚在TIFF出来的时候那一片叫好声啊,看后面的作战策略吧)。
另外这部戏的编剧Eric Warren Singer曾经编剧了《香水》导演汤姆·提克威的2009年好莱坞电影《跨国银行》一片(不过这片子真的好难看,从编到导都跟飞大了一样)“我一辈子都在小心提防着联邦警察,但那又怎样?
我他妈的要是知道你们这帮蠢货有多白痴我早就把整个世界都偷走了。
” 大卫·欧·拉塞尔最近在奥斯卡上的成功让他成为好莱坞的当红炸子鸡,不过他可是那种以既要和自己喜欢的演员合作,亦要拍摄自己感兴趣的题材而闻名的导演。
由Eric Warren Singer编剧的《美国骗局》(曾用名《美国狗屎》【American Bullshit】这一酷炫名字)延续了拉塞尔电影中主角多为不讨喜边缘人的传统,此次故事围绕着Mel Weinberg——一位靠着伪造技巧在圈里小有名气的漫画家展开。
Mel不仅在工作上才华横溢,并且能够在家庭生活和出轨情人之间保持平衡。
当FBI找Mel帮忙时他面临着两个选择——要不就帮FBI,要不就为他之前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其后事件不断升级,几近荒唐腐败边缘,最后Mel也被卷了进去............《美国骗局》值得一提之处在于他的主人公并不是非黑即白,Mel的所作所为全凭个人心性,但同样他也作茧自缚。
这部片子节奏紧凑、对话机智,语言下流,就像是早年的马丁西科塞斯与现在的昆丁塔伦蒂诺的混合体。
整部剧本的开头和结尾(尤其是最后一击)给人一种《好家伙》的即视感,不过这部剧本的戏肉完全原创不受任何其他电影的影响。
这个剧本故事扎实,情节高低起伏得当,只要有个知道自己在干吗的导演,观众们就有福了。
回家在网上看到演员表,才发现里面那个大腹便便的秃头中年男子居然就是英俊倜傥卓然不群的蝙蝠侠Christian Bale,亏得我还是新蝙蝠侠系列的忠实观众,观影时除了觉得这个老男人有点眼熟,死活没认出他就是Christian Bale!!
完了,上次看完《机械师》楞没认出里面瘦得那么骇人听闻的居然是Bale,这次居然又重蹈覆辙。
这种为艺术牺牲形象的精神和出神入化的演技必须要膜拜下。。。。
今年Bale凭这个骗子角色已经提名金球奖最佳男主了,希望他这次能如愿登顶。
这个基于真实原型的骗中骗的故事,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卡司确是相当的豪华,个个都是当下炙手可热的大牌巨星。
去年奥斯卡男主提名的Bradley Cooper,因此片提名今年的金球奖最佳男配角; 去年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的Amy Adams,因此片提名今年的金球奖最佳女主; 去年奥斯卡最佳女主得主,目前好莱坞当之无愧的女一号Jennifer Lawrence,则因此片提名今年的金球奖最佳女配; 多次奥斯卡提名的《拆弹部队》Jeremy Renner也在片中出演男二配,塑造了片中最让人同情的角色。
这部剧情简单的电影时长138分钟,于是每位主演都有着充裕的空间狂飙演技。
虽然导演的纪实手法并不拖沓,一众明星的出色演绎也能维持相当程度的张力,Amy Adams和Jennifer Lawrence两大美女的各种爆乳装,侧露装更是十足性感美艳,剧情的天然不足还是让人时不时产生这个片子可真长的感叹。
如果长度压缩一半,这会是一部更加紧凑好看的电影,但是Bradley Cooper和Jennifer Lawrence这两位配角可能也就提名无望,也许根本就不会接下这个剧本了。
这部电影的灵魂是人物,而不是剧情。
接下来就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拭目以待此片在金球和奥斯卡颁奖季的表现吧 ***********************************************************************************1月13日更新金球奖昨晚颁奖,结果《美国骗局》得了最佳影片,囊括最佳女主,女配,偏偏Bale输给了《The Wolf of Wall Street》的Leonardo DiCaprio,有点可惜。
不过Leonardo DiCaprio也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多年来各种提名总算第一次得到影帝,情况好像和郭富城有点类似,这次搞不好有点安慰奖的意思,也总算是熬出头了。
Jennifer Lawrence在片中各种抢戏,最佳女配毫不意外,倒是她领奖时的紧张不太符合奥斯卡影后的风范。
这小妮子才23岁就已经奥斯卡金球加身,很可能好莱坞的下一个Meryl Streep已经诞生了。
***********************************************************************************1月16日更新奥斯卡提名名单宣布,《美国骗局》和《地心引力》都获10项提名并列第一。
《美国骗局》会再次角逐包括最佳男主,男配,最佳女主,女配,最佳导演,影片在内的各项大奖。
个人觉得最佳影片的最强劲对手很可能是政治无比正确的《为奴十二年》。
*********************************************************************************** 3月4日更新 两位数提名却颗粒无收,也算创下了一个新纪录。
相反票房收入比其他8部提名电影加起来还要多的《地心引力》则10项提名7项中靶,是当晚最大的赢家。
《为奴十二年》最佳影片毫无悬念,是否也算一种矫枉过正?
因为是David O. Russell导的片子,在加上海报上那超豪华的演员阵容,这部电影早早已经吊足了我的胃口,一度甚至觉得本片早已将年度最佳影片收入囊中。
可惜的是,看完后倍感失望,除了Christian Bale和Jennifer Lawrence在本片里优秀的表现外,剩下的一切都事与愿违。
实在不明白Bradley Cooper是如何凭借自己的表现获得了奥斯卡的提名,他饰演的角色是那么的令人讨厌且毫无生趣,要不是有Christian Bale和他配戏来压阵,真的很难有兴致看完这个故事。
在讲故事方面,David O. Russell没有延续他在前作Silver Linings Playbook里的神奇。
似乎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在和观众开玩笑,像这样的故事,你可以选择以诙谐的方式去讲述,但在整体上不能松松垮垮,给人以不认真的印象。
这样的一个美国骗局,仔细想想,一点都不高明,甚至存在着大量的plot holes,如果是纯胡编的故事也就罢了,却还是要标榜自己是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只是这样的改编,到底有多少真实留在剧本里,恐怕也只有导演和编剧最清楚了。
American Hustle本可以是一部惊世骇俗的年度大作,却没有reach its full potential,实在非常的令人惋惜。。。
一部好的电影,大多情况下就象一首曲折动听的好曲子,起调时悠扬婉转,之后渐入佳境,几番变奏之后,急转直下,有快得令人室息的节奏,也有陡然消沉下来,令人几欲落泪的低徊,直至收势,戛然而止的音韵或是回到起调时的平缓,给所有观众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问。
《美国骗局》就是这样的电影,看似琐碎、平凡,却自有一股令人欲罢不能的魔力,恰如最后男主的独白……生存的艺术,永无止境!
《美国骗局》并没有刻意表明是否取材自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但是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却又确确实实地告诉观众,它是那么真实而荒诞。
这一方面归功于导演在影片每一处细节上的真实再现,另一方面则要感谢那么多位主演的颠覆性演出。
大卫·O·拉塞尔是个很有个人特色的导演,也是好莱坞为数不多的几位能够把商业电影元素引入独立电影,却又依旧保持电影艺术品质与前瞻性的导演。
他标志性的边缘人物刻画,以及国绕着这些特立独行主人公的庸常生活,当然,还有那如同行云流水一般的电影节奏,和永远喋喋不休,充满各种未知可能性的对白,都令人充满好奇。
当然,对于不喜这一类型的观众,或许会觉得太过啰嗦,繁复,甚至是平庸。
好莱坞最着名的影人——克里斯蒂安·贝尔,又一次为了电影牺牲。
在《美国骗局》里,他增肥、驼背,地中海式秃头,完全掩盖自己俊朗的外表,只为了还原欧文这样一个不为人注意,却有着无穷魅力的职业骗子。
不过这并不算什么,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后詹妮弗·劳伦斯甘当配角,嗓音沙哑演活了一个个性乖张,执拗、任性甚至有点粗鄙的女人,尽管只是客串演出,却表现亮眼。
橡皮人——克里斯蒂安·贝尔当然更必须提到,拉塞尔的御用艾米·亚当斯在片中饰演的女主,狂野、性感又细腻,在两个男人之间挣扎徘徊,她也凭借在本片的精彩演出获得2013年金球奖影后。
不过可惜的地方是,因为尺度关系,亚当斯在影片中不少大胆的演出估计在内地上映版中会被剪掉,但是那倒也不损害她表演的光芒。
深V回到影片,《美国骗局》 讲述了一个即便在当下来看,都显得颇为离奇的故事。
根据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的“Abscam”事件改编,一名积极过头的FBI探员里奇(布莱德利·库珀饰)想要破大案子,竟找来骗子男女埃文(克里斯蒂安·贝尔饰)与西德尼(艾米·亚当斯饰)设局让政客麦卡因(杰瑞米·雷纳饰)步入贿赂陷阱。
骗子的把柄在探员手上只好配合,但他老婆罗瑟琳(詹妮弗·劳伦斯饰)却是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破坏任务……本片英文片名原本不是《American Hustle》而是《American Bullshit》,片中人物都抱着一种美国梦,只是他们的实现方法是靠骗术与假象。
而整个骗局,参与的层级很广,小骗子、政府、黑道等等,全员到齐。
本片破题的字幕不是一般常见的根据真实事件改编(based on a true story),而是有些事情真的发生了(some of this stuff actually happened),就带着一种真真假假很难分辨或看清的味道。
电影开头就是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秃头男正在专心仔细地贴好他的假发片,直接点出了《美国骗局》的主题:外表与欺骗。
埃文的发片耗费他这么多精神,背后暗喻着他有多少东西想隐藏,多想改变自己,还有心底有多少不安全感。
西德尼的深V造型显示了她为达目的,愿意以什么程度的性为武器来换取。
野心勃勃、雄赳赳气昂昂的大探员里奇,窝在家的时候竟也是满头卷着卷发器来做造型,就好像变个发型可以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一样。
野心勃勃的FBI探员大家都在自欺,老大不小还和妈住在一起的里奇,觉得他可以做更大的事业、抢到美女,埃文与西德尼觉得自己够聪明可以骗过所有人结果却被FBI的抓到。
罗瑟琳是里面自我感觉最良好的,以为她与埃文的问题可以解决,埃文可以回头,还以为自己最聪明什么都知道。
但其实这群人根本都一般黑,也都不是什么可以成大事的人。
“定时炸弹”的罗瑟琳这其中相对最正直的人,竟然是一位政客,各位就可想象其他角色多黑了。
这位政客有野心,也想为人民做好事,他为了发展地方而接受黑道的涉入,接受某些不是那么道德的行为,即使出发点是善意,却也步入了骗局中,到头来才发现全都是梦一场。
进入圈套的政客本片的元素很多,但那些都好像烟雾弹一样,最核心的主轴,我觉得是四人的纠结感情,以及他们的假假真真。
也因此,片中最精彩的时刻,就是一场四人都参与的派对,其中更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罗瑟琳与西德尼的对决。
她们见面交手的各种细微情绪,让人目不转睛,相信更会为她们的内心纠结而不安。
这段戏有一部分的配乐是《How Do You Mend A Broken Heart》,这音乐在这儿让我很伤感,实在非常搭配。
埃文、西德尼、罗瑟琳,这些人是不怎么样的人,但他们也是群心碎的人,在各种伤心感情的起起伏伏间难以放手,又无法得到纯粹的幸福。
我想这是整部片最吸引我的一段。
《美国骗局》最有趣的就是每个角色的独特性与互动。
但这群人真的不是很讨喜,难让人产生共鸣,剧情也不算能引人深思,所以虽然觉得是部好电影,但依然有一种距离感。
克里斯蒂安·贝尔与艾米·亚当斯表现出色,但问题在于他们的角色开始很精彩,令人很期待,后来却越来越普通,多多少少影响了他们能表现的空间,到后来风采都被女配抢走了。
詹妮弗·劳伦斯的演出,大家似乎看法两极,个人是觉得很不错,是全片最为有趣亮眼的角色。
导演并没有象一般商业电影那样,在布局上下功夫,反倒是更着重刻画在这个破绽百出,随时可能崩盛的局之中,每个人不得不卷入进去的理由,还有内心复杂活动,以及每一个身在局中的人,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爱恨纠葛,以及这些纠葛所带来的,突如其来的变化。
所以,假如是抱着看一部高智商大片的观众,很有可能会失望,因为受影片故事发生年代的设定影响,片中的布局实在不能算是高明,在当今社会都屡见不鲜了。
但是假如深入其中,仔细体会每个角色的贪婪和坚持,感受则完全不同。
正如片尾那句经典的独白:生存的艺术,永无止境。
最困难的,往往是看清楚自己!
TY蓝光补标
《地心引力》横扫各大奖项、《为奴十二年》零悬念夺得最佳影片、小李子继续无缘小金人……不得不说,本届奥斯卡还是延续了学院派的尿性:波澜不惊。
但是在这不惊的波澜里还是飞过了一只有趣的酱油小海鸥:狂揽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配在内的十项提名,但最终空手而归。
闪亮推出,本届奥斯卡头号陪跑参赛者:《美国骗局》。
美国骗局是一部口碑极其分化的电影。
一方面,这部电影在美国几乎获得了媒体的一致好评。
《纽约客》杂志刊登的影评称美国骗局是“年度最佳电影”(’American Hustle’ is the BEST PICTURE of the year);《芝加哥太阳报》甚至称美国骗局“做到了电影的极致”(As perfect a film as it gets)。
在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上,它也得到了93%的高分,在2013全年的电影中排名第十。
而另一方面,虽然国内媒体也有《中国新闻周刊》“酣畅淋漓的戏剧体验”这样的较高评价,但在影迷中间,美国骗局获得的是大批的中差评。
在豆瓣电影上,美国骗局仅得到6.7的分数,是史上所有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中得分最低的一部。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口碑差距呢?
我觉得原因主要有二。
首先是题材。
美国骗局的故事主线根据美国70年代联邦调查局的一次卧底行动改编。
影片开始的时候,导演就略含深意的打上了”Some of this actually happened”的字幕。
这“部分史实”本来就来自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美国历史事件,因而本片剧本也曾在2010年入围业内未拍摄剧本黑名单第八名。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电影的内容对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含义本来就有很大的不同。
另一方面,影片的两位骗子主角发家的手段是在70年代美国贷款紧缩的时期以“协助贷款”的名义骗取申请人的贷款申请手续费。
这一桥段不免让同样处于信贷紧缩时期的美国观众心有戚戚焉,但对国人观众来说,好像也起不到什么触动效果。
题材之后是影片的风格。
客观的说,导演大卫·欧·拉塞尔的风格一直就不算讨国人喜欢。
本片是他继《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之后又一部话唠喜剧片。
由于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因素,欧塞尔擅长的话唠式幽默不太容易让大部分国内观众轻易接受,因此许多精雕细琢、不可或缺的精彩对白,反而会成为让观众觉得冗长、沉闷的巨大掣肘。
再加上导演对影片节奏颇具个人风格的怪异掌控,电影在国内不高的接受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抛开这些因素不谈,我个人认为美国骗局是一部非常精彩、并极其耐看的类型电影,你会在第二、第三次观看影片的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让你拍案叫绝的闪光点。
美国骗局虽然是一部喜剧片,但是它包含着对生活、人性、尤其是“虚假”的深刻思考。
Hustle一词被翻译成“骗局”,在英语中它指赌局中的欺诈或是骗别人购买毫无价值的东西。
影片中的hustle,一方面是男女主角Irving和Sydney的欺诈生意,另一方面也暗示FBI探员Richie的卧底行动逐渐演变成一场巨大的赌局。
赌局中每个人物的特点也各不相同。
诈骗专家Irving谨慎稳重,一直试图以“见好就收”的心态处理着所有事务。
虽然名义上是为探员Richie做事,但在整个行动中一直起着统筹全局和收拾残局的重要作用。
年轻的热血探员Richie则相反,他就像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从一开始只想抓到四个骗子,到胃口扩张到政界,想将市长Carmine和涉及其中的议员和官员一网打尽,甚至想借机打击控制赌博业的黑帮。
一方面他不听Irving和上司的劝阻,固执的增加赌注,另一方面他却不停的犯低级错误:找来一个不会说阿拉伯语的墨西哥探员顶替原来的人选假装酋长;业余的直接打电话到Irving家讨论工作,让Irving的老婆Rosalyn知悉了计划……他的胆大心粗也最终让自己在这局赌博中血本无归。
而Irving的合作伙伴兼爱人Sydney,则像影片开始不久时介绍的那样,“对所有的细节都极其谨慎和精确”。
也正是她的坚持,“我们会需要其他行动的”,最终让他们两人从赌局中全身而退。
本片营造的70年代氛围也是其让人津津乐道的方面之一。
服饰、景观、音乐,各个元素的结合让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美国70年代风情。
其中各位主演的“洗剪吹”更是尤其引人注目。
影片中的“头发”是对“伪装”非常重要的隐喻。
电影的第一幕就是主角Irving在自己的秃头上粘上头发,梳出漂亮的发型。
Sydney烫大卷,Richie烫小卷,影片中各个主演几乎不是在弄头发,就是在秀头发。
而做出来的发型正如他们演出来的身份,男骗子贴上头发饰演一个纽约好市民;女骗子烫了卷发装成一个操着英国口音的贵族;小探员烫着小卷毛掩藏着自己的未婚妻和“与妈妈同住”的事实;男骗子的老婆也顶着精致的发型,为自己的每一个愚蠢行为寻找正义的借口。
如Irving所说,“人们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他们都相信,自己费尽力气欺骗自己和别人,都只是为了生存而已。
最终生命就像画廊中的那幅赝品,到底是画家厉害呢,还是伪造画的人更厉害呢?
故事的另一条支线,女主角Sydney的爱情,影片也用关于“欺骗”的隐喻表达了爱情观。
Sydney在整个过程中“爱上”了两个男人(有没有真的爱上Richie显得有些扑朔迷离)。
在与Richie的关系中,双方虽然或主动或被动的逐渐卸下伪装,但当Sydney收起她的英国口音,回复成一个“普通”的美国女人,Richie整个人都快要崩溃掉了。
总想要“日后再说”的Richie,得到的只有拍向自己脑袋的玻璃相框。
而另一方面,Sydney和Irving从一开始就让彼此看到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男主角秃顶大肚子的长相、诈骗的工作;女主角作为舞女的过去……坦诚相待的两人虽然经过不少波折,最终还是圆满的一起愉快的跑掉了。
看来在爱情里,对彼此的诚实才是最重要的啊。
而Richie再次成为反面典型:如果追求的是对方的样子而不是对方卸妆后的样子;如果追求的是性而不是爱,最终你是会拍破头的。
噢对了,如果女生像Rosalyn一样任性,即使有孩子这个强力道具,最终还是会被老公甩掉并扭伤自己脖子的哦。
影片的最后,骗子全身而退,并略施手段为自己的市长“朋友”减了刑;小探员扳倒了一众议员和官员,却因为自己的业余而什么都没得到;Irving任性到抽风的老婆,也终于如愿变成了前妻。
在这个说不清谁黑谁白的赌局上,总得分个胜负。
但正如Irving所说,Richie抓到的是那些辛勤工作,为新泽西经济发展而努力的人;那些真正的诈骗犯,那些大人物、有钱人,你连碰都碰不到。
能打击这些人的,只有我们这种大骗子。
说到这,有没有一种细思恐极将被查水表的感觉?
就此打住吧。
至少我们要学到,如果总像Richie那样自以为是、总是打断别人说话,那你永远都不知道Ice fishing故事的真正结局是什么。
最近和好友去看了这部片子,本人完全是冲着两个男演员的颜去看的电影。
本来期待贝爷会跟画皮一样撕开他的化装道具露出帅气的本来面目,结果完全失望了。
奉劝本着看帅哥的目的来的妹子还是不要浪费票子了。
OK, 回到正题上, 本电影出彩的地方自然是它对上世纪美国社会各方面的精准表达与阐述,各路演员的出彩表演。
不过因为每个人都是有本人代表作与强烈演员烙印的大牌。
让人看这电影的时候有时有一种在看宿醉,饥饿游戏,复仇者的带入感。
唯一完全突破的就是形象颠覆的蝙蝠侠大哥的 “出位” 演出。
各路大牌的出色搭演让这部故事叙述支离破碎的电影有了让人看下去的动力。
剧透警告: 这部电影概括来说是一个用10分钟就能讲完的故事。
一对骗子情人为了摆脱不肯分手的妻子与FBI警探的纠缠玩了一个碟中碟. 最终为了朋友散尽钱财,赢得儿子抚养权全身而退。
故事本身是个可以拍出惊喜的好故事,可惜编剧野心太大加入了太多杂七杂八的元素,削弱了主线,也让看的观众一头雾水。
电影前一半的人物介绍太过絮叨,像老太太讲故事一样一个一个的人物独白下来让本人看到一半恨不得去揪编导的脑袋看他还敢不敢再讲的慢一点。
最后故事终于开演,观众已经疲惫了。
最好的例子就是爆出男主已婚事实时我的反应就是奥,怎么人物还没介绍完。
在剧情发展之后太多的元素被加入了电影,让人头晕脑涨。
作为一个追英剧Hustle很多年的骗局剧脑残粉,我只能说这部American hustle 让我失望了。
这部电影在本人看来有明显借鉴英剧的痕迹在里面。
不管是最后的骗术揭露(所谓律师原来是party上认识的旧识)还是让人知道被骗却无法证实的结局。
电影过高的估计了观影群众的记忆力,主线多次偏向未知方向。
故事结构没有搭好,叙述形式支离破碎,整部电影依靠几个戏骨在支撑剧情发展。
把一个好好的一小时的剧情硬拉成了个两小时的烂片。
本人对于这种逻辑不严密,节奏不紧凑的电影表示编剧,你还是好好磨练磨练再出来混吧。
每年的奥斯卡颁奖过后,总有几部获奖影片引入国内公映,这已成为影迷习以为常的一种惯例。
虽然在商业大片争锋的市场里,这些上映滞后又往往缺少大卖座元素的批片总是表现不佳,但能沾一回学院的光,陶冶一下观众的艺术情操,赔本赚吆喝的买卖仍是值当的。
不过今年引进的《美国骗局》与往年有所不同,该片虽在提名阶段领跑全场,却在颁奖典礼颗粒无收,徒有奥斯卡之名,并无其实,正如影片从内容到形式,与同台争宠的那些种子选手有很大区别一样。
有别于《贫民百万富翁》、《一次别离》、《艺术家》那些头顶奥斯卡光环前来的先辈,奥斯卡对《美国骗局》来说只是个幌子,反正观众哪管你批片还是分账,得了几尊小金人,奥斯卡只是锦山添花、叫大多数人不明觉厉的噱头而已。
《美国骗局》本身具有的商业看点,更具作为批片引进的原因。
其五名主演,个个都是我国影迷如雷贯耳的好莱坞一线大咖,海报上一字排开,辉映着年代秀风格,精致考究的着装,走在70年代时代前沿的复古发型,大可叫板去年《盖茨比》的华丽。
主打的骗术题材也十分讨巧,令人想起计中计、局中局的猫鼠游戏,利益的算计和隐匿的动机,以及最后一秒钟的逆转;加上骗术电影产量极低,记得去年《惊天魔盗团》受到的追捧吗?
此外,从预告片到海报的基调,影片还隐约暗示这是一部《十一罗汉》那样妙趣不断的轻喜剧,轻松诙谐,谁人不喜呢。
打住!
再这么写下去,都要叫人怀疑这是一篇宣传新闻稿了。
我不厌其烦列举了多项卖点,似乎每一条都足够引发一次捞金潮。
但看过影片就会发现,其实一条也站不住脚。
比如,片中五大明星确实不打酱油,个个浑身是戏,熠熠生辉,也确实装扮得时髦无比,但仔细一看,全都是以怀旧之名自毁形象,保准吓坏一大批脑残粉:“蝙蝠侠”贝尔成了大肚腩中年胡渣男,顶着一个秃到惨不忍睹的头顶;大帅哥库柏那一头小卷发风骚入骨;“公主”亚当斯穿着深V满街跑,还大跳艳舞;“鹰眼”雷纳的飞机头总令人忍俊不禁,角色也蠢萌得可爱;唯一没有遭造型师抹黑的劳伦斯,演的却是有胸无脑,粗俗暴躁的家庭主妇。
至于喜剧和骗术元素,更与套路相去甚远。
当然,这并不是说影片不好看,但它的优秀之处,与寻常众星云集、炫耀智商的偷盗片大有不同。
《美国骗局》与本片导演大卫·欧·拉塞尔的《斗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可以构成“冲奥话唠三部曲”。
虽然影片里有很多夸张嬉闹的言行举止,但这些情节之所以好笑,不在于它们是那种经过精心编排的巧合、误会、机关效应形成的段子,反而像极了现实中见到旁人失态、出糗的真实情境。
很多人观念中的喜剧,要像卓别林、周星驰电影那样,让人一看到就笑得弯下腰去,但《美国骗局》追求一种余韵深长的tough in cheek的效果,你也许一时琢磨不到好笑在哪里,却在不知不觉间被逗到了。
客观来看,拉塞尔的风格,注定了在国内商业市场不会获赞。
由于文化差异、翻译对艺术效果的损耗等等,他擅长的话唠幽默处处制肘,精雕细琢的精彩对白,可能会让人观众觉得冗长且莫名其妙,只有多次观看才看悟出其中巧妙。
拉塞尔的电影有一种打了鸡血的爆发力和肥皂剧般的喋喋不休,看看他此前几部代表作,《夺金三王》、《斗士》、《乌云背后的幸福线》,主角们都是没心没肺,神经大条,天塌下来当被盖的无限乐观。
他曾经的作品很通俗搞笑,以《夺金三王》为例,三个大兵也爱扯人性,但无厘头的情节和刺激的战争场面会让你放松下来。
因家庭问题陷入一段时间的事业低谷后,拉塞尔最近的几部片开始丢掉嬉皮笑脸,注重起人物的表达来,从《斗士》开始,他镜头下的角色越来越真实,他们有出众的品质,更有一大堆毛病,但影片不会做出任何主观评判,而是把这些人真实地置于银幕上,让他们的可爱之处发光,供观众品夺。
因此,拉塞尔电影的一大特征是,角色塑造非常出色,而故事情节则相应被挤压至次要位置。
《美国骗局》延续了用人物关系推动情节、用演员飚戏来撑满叙事的传统,这一手法收到了比前两部作品更显著的成效。
拉塞尔给演员预留出充足的发挥空间,通过大量的中景镜头赋予他们充分的飚戏机会。
五个主要角色的关系是影片最重要的张力来源,他们妙语如珠的争吵纠纷,夸张的肢体语言,使故事充满生动的趣味,甚至有点卡通式的浮夸,比如亚当斯首度扮成英国贵族亮相,那优雅撩人、旖旎性感的姿态,简直是迪士尼动画片里那些夜总会交际花的翻版。
如果你喜欢琢磨、品味演员的表演,那么本片的群戏绝对不容错过。
五个主要角色之间两两的对手戏,随便截取一段,都闪烁着耀眼的演技火花。
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骗术片,观众爱欣赏妙贼瞒天过海的精彩布局,奥斯卡也青睐过《骗中骗》那样的高智商绝活。
这些影片都能让你嘴巴开成O型,拍案叫绝。
但既然《美国骗局》的特色是表演大于情节,那么骗局本身如何精妙,反而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骗局折射出的社会型态和人性真相。
其实Hustle一词被翻译成骗局,多少会引起误解。
片中的Hustle,指的是一种忽悠人、不择手段利己的处世智慧,就像旁白所说,这是一个生存的故事。
影片的主线是一对鸳鸯骗子从被胁迫反败为胜,在同样名为《Hustle》(飞天大盗)的英剧里时常见到,但故事的重心显然不在骗术的高明。
行骗高手欧文谨慎持重,名义上是为联邦调查局戴罪立功,但在整个诱捕过程中一直牢握行动的命脉,与女伴西德尼配合无间,将每一步经营地精确无误,如果是寻常偷盗片,结尾不外乎雌雄大盗逃脱法网,趁机狠捞一笔,但这两位只想在这场博弈中生存下去,全身而退。
与之相反,年轻的探员里奇就像一个头脑发热的赌徒,神气活现,趾高气扬,其实满腹的急躁冒进,从他用一头小卷来掩饰正常的发型就可以看出,此人外强中干,心理承受力差,职业素养不达标,一方面雄心万丈,不断给行动加码,从抓几个骗子一路升级到想扳倒政客和黑帮大佬,一方面无力掌控全局,被骗子牵着鼻子走,诉诸暴力解决问题,且不断犯各种业余错误,差点被欧文的撒泼妻子坏了大计。
其实,欧文和西德尼的骗术大行其道也好,诱捕行动中反客为主也罢,不是因为他们的骗术有多么的犀利,而是他们懂得利用人的弱点,他们展览的正是别人需要的。
所以能愿者上钩,一钓一个准。
甚至想坦白,别人都不肯信。
全片最核心的台词由欧文说出“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
这是一切骗局成功的前提,也是一切悲剧的源头效应。
在影片呈现的那个尔虞我诈的世界里,这简直是达成任何目的的点金魔咒。
举个例子,艾米·亚当斯的英国口音完全不正宗,却照样骗到了一大批见多识广的探员、政客和黑帮分子(那个老家伙连阿拉伯语都会说呢),无非是因为他们“愿意相信”她就是所声称的身份。
其中最悲剧的莫过于小探员里奇,满心以为这个英国贵族佳人对他倾心不已,惊闻真相后几近崩溃。
上司三次讲起冰钓故事,小探员都没有耐心听完,勾勒出他人生的写照:永远自以为是,妄下结论,从不想着搞清真实状况。
所以在这场智慧博弈中,他输得极惨,肠子都悔青了。
骗术是如此的称手好用,伪装是如此的无往不利,所以欧文要一丝不苟地打理他那稀疏的毛发,西德尼要躲在英国口音和爱尔兰出生地的身份背后,似乎这样才能使他们保持自信。
他们给自己找借口,费尽力气自欺欺人,无非是为了生存。
但影片的结局表明,他们这样有头脑有门路有行动力的人,完全能够不违法就养活自己,甚至活得滋润。
然而,在那个浮躁的年代,人人都急功近利,梦想一夜暴富,不择手段地寻找通往财富金字塔顶端的捷径,而财富总是与罪恶相伴相生。
影片改编自真实事件,透过锦衣华服、旧式汽车、古董微波炉等视觉表象,展现了这场年代秀的真正魅力和价值所在:它让我们身临其境领略了一个时代。
影片中另一条重要的支线是西德尼的爱情,有趣的是,关于爱情的价值观也通过欺骗来表达。
西德尼先后爱上了两个男人,小探员迷恋于她英国身份的伪装,一旦伪装撕下,双方的爱意顿时荡然无存。
而西德尼与欧文一开始就互相袒露最真实的一面,她舞女的出身,他秃发大肚腩的不扬外貌和不光彩的职业。
所以即便被欧文的妻子一再羞辱,对欧文的某些举止搞得堵心不已,西德尼依然能毫无保留的爱他,并在最后愉快的与他组成家庭。
就像欧文在旁白所说的,他们俩在一起,可以坦诚,不必掩饰,没有尴尬,没有秘密。
能找到一个如此自在相处的伴侣,对行骗为生的灵魂来说,该是一种极致的奢侈吧。
(文/方聿南)
又臭又长。写了这个短评后发现有人居然写了"又丑又长",真有缘啊。★★☆
这应该是Amy Adams最接近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一次。她俩接吻了。
故事讲了个米国式钓鱼执法,卡斯阵容极其强大,连配角都是罗伯特德尼罗,詹妮弗劳伦斯,更别说主角是个人身材可塑性极强的“蝙蝠侠”贝尔,摘下金球影后的亚当斯了。虽然提名奥斯卡十项全败略尴尬,但是豆瓣的评分绝对是低了!哎,就当看明星飚戏吧!
用最缓慢的情调讲述惊心动魄的故事,配乐很有意思,stupid wife,jealous girlfriend,cunning man,ambitious but blind FBI,构成了精彩的故事。
整个电影显得有点冗长,看到后面简直想不断快进。我们都是生活所迫,伪装也得付出真感情。
越来越喜欢劳伦斯。
剧本把控极其失败,导演完全在自说自话,而且音乐品味要多渣有多渣,要不是有贝尔和劳伦斯这货就值一星。
3.5 比《乌云》好很多啊。
很“命题作文”,演员全是我喜欢的,但感觉大卫欧拉骚水平还是和【斗士】【幸福线】差不多,蛮失望的
......简直毁了hustle这个词
美国哪有骗局嘛,编剧你骗人!
金球喜剧音乐类最佳影片呵呵后,奥斯卡十项提名呵呵后(笑看收零蛋)。真心烂到无语。导演大卫.欧.拉塞尔一点控制意识都没有,就是飚啊,煽啊,拽啊……这是小孩子活泥巴的逻辑。仔细想想,许多毛病其实《乌云的幸福线》和《斗士》里就已作下。真是白瞎了一群金光闪闪的好演员。
艾米的那股复古劲儿简直美极了!!!劳伦斯蠢萌蠢萌的!!!配乐镜头什么的行云流水一般美丽,不过到最后好像真的是没看懂= =
终于在电影院看了,体验了一把“跟随DOR流动的镜头在角色间舞蹈的快感”,整场观众从头笑到尾,这癫狂神经的犯罪喜剧应该是近年来最不奥斯卡的大热门了吧,可惜总归是喜剧,难以挖得更深。JLaw太抢戏。
最后5分钟演的啥?我去上厕所了,谁能给我讲讲?我看到贝尔去鹰眼市长家里承认库伯是FBI那段.........
老太太片。德米特里语
大卫·欧·拉塞尔之前的两部作品我都挺喜欢的,但这一部我却看得很累。大体的故事是看得懂的:骗子被FBI抓了,被迫成为卧底,最后扳倒若干贪腐官员。导演用非线性叙事,以近乎情景剧的方式抖各种包袱——正如南方人遇上赵本山不一定笑得出来一样,缺乏背景知识的我也多半笑不出来。亮点是四位主角的表
把這些人湊在一起竟然拍成這樣
一路诙谐下来同时又不乏大道理,总之还不错(虽然没感觉会值得十项提名的程度)。也许基于真实事件这点一方面使得片子得奖的概率飙升,另一方面FBI探员被耍得团团转、Rosalyn的无药可救以及两个女人的斗法等相对于架空故事而言并不叫座的设置也大大拉低了片子的品(bī)位(gé)。
犯罪片里加进复杂的感情线还是挺好的,但是后来越来越闹有点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