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女艾达

Ida,修女伊德(港),依达的抉择(台),修女伊达,艾达

主演:阿伽塔·特泽布霍夫斯卡,阿伽塔·库莱沙,大卫·奥格尼克,杰吉·特雷拉,亚当·斯齐斯科斯基,海丽娜·斯戈贞斯加,尤安娜·库里克,多罗塔·卡达克,纳塔利娅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丹麦,法国,英国语言:波兰语年份:2013

《修女艾达》剧照

修女艾达 剧照 NO.1修女艾达 剧照 NO.2修女艾达 剧照 NO.3修女艾达 剧照 NO.4修女艾达 剧照 NO.5修女艾达 剧照 NO.6修女艾达 剧照 NO.13修女艾达 剧照 NO.14修女艾达 剧照 NO.15修女艾达 剧照 NO.16修女艾达 剧照 NO.17修女艾达 剧照 NO.18修女艾达 剧照 NO.19修女艾达 剧照 NO.20

《修女艾达》剧情介绍

修女艾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62年的波兰。安娜是一名在修道院长大的孤儿。在宣誓正式成为修女之前,她离开了修道院,去见世上剩下的唯一亲人旺达。旺达告诉安娜,她是犹太人。两名女子踏上了一段旅程,不仅将发掘属于她们家族的悲剧,而且将找到她们自己真正的归属。她们开始质疑之前的信仰,质疑之前生活中所信任的一切。安娜和旺达都想继续活下去,但是当中只有一个人能做到。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华丽上班族拉布库拉达姐妹再见阿郎骄阳伴我达·芬奇密码爸爸的好儿子天水围的夜与雾只有形式的罗曼史在名建筑里吃午餐大阪篇割喉市天生爱情狂呼喊妈呀,你醒了生活点滴第二季安妮特渴望双与单激战走到尽头双全战将周希汉举证责任入侵者们的晚餐局外人13分钟恶途达格利什第一季最长一枪双生我叫刘金凤

《修女艾达》长篇影评

 1 ) 忽视亲情,将无法合理解释影片主角的行为

本片的意图应当是引导观众正视波兰国家的那段历史。

如果忽视影片所展示的亲情,仅靠只能意会而非影片直接展示的所谓的战后创作、大屠杀、信仰危机这些历史背景,是无法合理解释影片主角的如下行为:(1)伊达姨妈旺达为什么最后选择自杀?

(2)伊达被姨妈送回修道院,为什么要重返红尘,在亲尝人间乐事之后为什么又再回修道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本片所展示的另一重大主题:亲情。

伊达和她姨妈亲情复苏是有个过程的。

伊达在初次见姨妈旺达的时候,旺达表现出非常冷漠,她也表现得很木然,旺达仅让她看了一下她幼时和母亲的照片,就要将她打发走。

正当伊达准备离开之时,旺达似乎感到自己行为轻率,她无心审判工作,下班后她就赶到火车站将伊达接回家,她和伊达聊他们曾有过的亲人,首次表现出长辈应有的亲情。

旺达对伊达亲情复苏是有基础的,毕竟伊达是她妹妹唯一的孩子,但伊达对旺达感情还仅止于血缘上的认知。

在共同寻找亲人尸骨的路上,伊达才渐渐地理解了姨妈旺达。

从开始的对旺达放纵生活的反感,到逐渐学会照顾姨妈,前后两幕都是发生在斯德鲁镇上旅馆的床上,伊达前后态度的转变,表明她对姨妈亲情的成长,她做了晚辈应该做的事。

对于第一个问题。

有观点指出,旺达的自杀是因为她对当下时局的失望和自己祖国波兰前途的迷茫。

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牵强。

旺达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如果她有失望和迷茫,那也忍受了几十年了,为何在这时候自杀?

而且,按我们通常的想法,她找到了自己儿子的遗骨,也给儿子遗骨作了好的安置,在某种程度上,她了却了她一直不敢面对的心愿,她更有理由继续以前的生活,显然,旺达的自杀的直接动因应当更多地从人性角度而不应从社会大背景方面来寻找。

旺达自杀应当缘于她对伊达亲情的得而复失。

就在伊达预定宣誓终身做修女的当夜,旺达拿出了家族的照片,虽然儿子的照片让她再次受刺激,但儿子毕竟离开20多年了,这不应成为她现在才死的理由,接下来的一幕才表明了她崩溃的真正原因。

她在酒吧沉醉时,不断地向人诉说伊达:“她有那么美的头发,却把它藏起来”,这表面上好像是在遗憾侄女的出世,但对于入世的人来讲,伊达的宣誓无异于死亡,至少对于旺达来说,亲情不再。

所以,旺达选择了死亡,就在伊达准备返回的第二天清晨。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亲情是一种基本的人性需要,亲情丧失对人的打击是无比巨大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

有人认为伊达重返红尘是因为对萨克斯男的情缘未了。

既然有爱情,怎么姨妈的死就让她对爱情失去信心了?

她从未涉世,更不了解人心险恶,如果真有爱情,她大可去爱个死去活来呀;如果她真的突然明白了世道艰难人心险恶的道理,那就更没有必要在姨妈死后还去献身萨克斯男呀,一夜情能让她如此大彻大悟?

显然,爱情说无法令人信服。

在我看来,她与萨克斯男之间充其量只是好感,谈不上爱情,即便这好感,也是她姨妈帮助建立的。

她从修道院回到俗世是因为亲情的牵绊而非爱情;她与萨克斯男的一夜情并非因她有肉欲发泄的需要,而是一种对亲人的特殊纪念;她重返修道院并非对爱情失望和世道的担忧,而是亲人的离去,让她感到世间已无可挂念之人。

亲情复苏是伊达返回俗世的主要原因。

在寻找亲人遗骨的过程中,伊达理解了姨妈为何“日日‘花’前常病酒”,她也认识到姨妈丧子之痛和脆弱的一面,这让她感到有责任回来照顾她这个唯一的亲人,而且,这种照顾应当是长久性的,甚至为了姨妈有个幸福的晚年,她似乎准备好了给她天伦之乐,否则,当她的修女姐妹宣誓时,若无后会无期的打算,她不会流下伤感的泪。

可惜迟了一步,他回来之日正是她姨妈离世之时。

接下来,她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哀悼她唯一亲人的离世。

她穿起姨妈的高跟鞋和姨妈曾让她穿而她未穿的裙子,喝着姨妈曾喝过的酒,尝试着抽烟,与其说这是一种麻醉,不如说这是一种纪念,她体会姨妈失去亲人的痛。

再接下来的行为,仍然可以看出她对姨妈的尊重和怀念,这些行为就是满足姨妈临死之前仍耿耿于怀的未了心愿。

她穿世俗服装作为唯一亲人参加姨妈的葬礼,露出了真面貌,她与萨克斯男约会,表面出一个正常人的需要,这些都是姨妈当初跟她提起过的。

在第一天见面之时,姨妈旺达就尝试着问:“你要一直戴着这头巾吗,你也是红头发,对吗?

”提到肉体的私欲时,她又说“真遗憾,你应该尝试一下,要不然,为了对上帝誓言你牺牲多大啊?

”她在酒后表达对伊达的真实感情时说:“我很爱萝扎,你们如此相似,我不会让你浪费生命的。

”姨妈的话,伊达当时都倔强地拒绝了,然而,伊达最后的几幕行为无不与这些话有关,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伊达的行为其实就是在满足姨妈的遗愿,以此求得内心的安宁,也算是一种赎罪。

可能有人会说,既然要赎罪,为什么不按照姨妈遗愿继续尘世生活呢?

我觉得应当这样解释:如果姨妈旺达不死,她可能会的,但姨妈一死,她就失去了依靠,毕竟她对世道人心并不了解,此时,一个交往不深的男友并不比她从小长大的修道院更使她感到安全。

可以这样说,让她回归尘世和重返修道院的都缘于亲情。

(文/石板栽花 2015-03-23)

 2 ) 20150416

在奇异的北京国际电影节栏目中自动播放看到的片子,首先是由修道院的白墙开始喜欢的,那种单调的色彩,冰冷简陋的白墙显示着修道院单一的生活,这种质感很舒服,让我接上了继续看的动力。

内容是靠豆瓣的影评协助看完的。

我很喜欢这个片子,几乎没有生活中繁杂多余的内容,但是叙述又那么清晰,除了我原本就不具备对波兰和宗教信仰、欧洲历史的知识外,沉重的心情还是很清楚的感受到。

和我罗里吧嗦讲话风格对比,我好羡慕编剧的叙述能力,导演选取的画面。

最后伊达在亲人旺达死后回去房子体验世俗生活的那段,让我想到了很多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她爱情那段,我很羡慕,其实也就这样,看他吹萨斯风,裸足跳一曲,上床,醒来聊天,问他:...然后呢?

对方按熄烟头躺下回望她,对着未来答:然后,我们买只狗,结婚,生子,买房子。

伊达回:那然后?

“就是平常的生活”两人深深的凝望一眼。

最后,早晨,伊达不做告别穿衣带上头巾离开。

我想要的爱情也就这样吧,看到遇到过这样一个倾心给你未来的人,然后,可以不做告别离开。

幸福在承诺里足矣,生活是另一条路,自己走的。

 3 ) 不让开音量,我都看到了什么?

我看到一个虔诚的小尼姑,画耶稣像的神情十分专注,让人对她的灵性有了印象。

那种隔绝人世的生活完全吸引着我们。

她在床上下意识的亲吻着小耶稣项链,这是她离开前的那个晚上。

角度倾斜了30,这种空灵的画面能自我解释,再比如突出宗教建筑的大山墙,三一律的思维一下子跃入我的脑海,天降大雪,和罗马尼亚拍的《两个山丘》完全不同。

两个舍友乳牛般的身材,望着她整理手提箱。

我看到当姨妈告诉她你是一个犹太人的时候,她眼睛都直了,内心受到了触动,仿佛那是一种指面的侮辱。

而姨妈带着家族式的冷漠,连一杯茶都没给他喝,却把一张她妈妈的照片放在了桌上,那种做旧的痕迹,也是我小学课桌的感觉。

我看到这两个亲戚第1次在厨房交流,第2次进房间交流,装潢产生了差别。

来到自己祖宅看看老妈妈手做的彩玻璃挨着牛屎。

我看到冷战中的女主角,第30分钟在此片中卖唱。

这个人的本职可能就是歌手。

如此专业的撩骚,如此晃动的春情。

“我是个婊子,而你是个小圣人。

”姨妈说。

我看到制作字幕的人很用心,不打破画面,移动了字幕的位置。

这里女主角的心境因为画面而扰动,一会儿烦躁烦乱,一会儿又宁静下来。

我联想到电影学院的介绍,其实是在用知识污染艺术,它不能让学生自己产生良好的理解。

而只是一种应试教育的病毒,四处蔓延而已,那样的东西是不健康的。

我看到杀害艾达父母的人躺在医院里,那是一段多年前的纠葛。

相当于,法官在医院里审判犯人。

我看到尼姑脱去了头巾,掀起了凡心。

她要在发誓之前破个身。

我看到波兰典型的白森林里面都是桦树,还有松木,很多犹太人就埋骨在这里。

一切都是无言的,就像波兰的历史一样,很多人一直在内心深处避免着尽量不去触碰,但历史的问题,一旦要刨根问底,痛苦就随之而来,这也最终导致了女法官的自杀。

我看到了和冷战一样,这个片子的底色是上帝的教堂。

我也看到了人的迷途,在抽烟喝酒,绕着纱窗布转圈之后,仿佛人类的堕落浓缩在这几秒之中。

一部罕见的会让我们质疑自己存在的电影。

 4 ) 半梦半醒 想念果冻

躺着看这电影,凌晨时分东欧黑白文艺片,很容易让自己回到梦游状态。

回是说回到病态,抑郁状态。

我很多时候觉得文艺片容易让人刻奇,从而走入朝九晚五之外的一种微醺态。

两年前我每天有 24 个小时如此,像 24 小时的长梦,医生把这叫做抑郁。

我觉得看闷片的我和上班学习的我是割裂的,一半是祖国初升的(阴天)太阳,一半是脑子里一滩存在主义悲观浑水的精神病人。

我合上电脑从床上坐起来,眼睛听到嗡嗡响,耳朵里是一片漆黑。

——我好像又不太好了——可能只是切换到抑郁态了。

——我好想果冻啊。

果冻能和我在梦呓语境中沟通,她却是一个健康积极的人。

果冻可以和我很世俗化地谈论奋斗,也可以在我的半梦半醒间一起梦呓。

果冻外形像三毛,像颐和园里的李缇。

果冻是黑色的波浪长发和宽沿帽,是夹着烟的曼妙的手指。

我好想她啊。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和果冻在一起

 5 ) 战争阴影下

电影从头至尾,IDA总共没说几句话。

基本上是靠着各种心理活动和眼神来表达她的情感。

在修道院长居已让她与世俗世界隔绝,她固执的带着头巾,穿着修女的衣服。

当真相揭露,她表现的要比姨妈镇静。

换一种表述,她知道的少,经历的少,或许痛苦少一点。

而姨妈本来就模糊知道事实,只是一直没有勇气去确认去面对。

当真相摆在眼前,她无法在逃避。

多年来内心的痛苦,已让她酗烟酗酒来排解情绪。

此刻,抱着儿子的尸骨,她已无力承受。

放着一首音乐,从容跃出窗户,很符合她得性格。

IDA本来打算走入世俗社会,却与萨克斯男共欢之后想到未来-买一条狗,结婚,生孩子,过平凡的生活。

也许她从未想过这些,这些看起来世俗的却真实地生活。

而之前她所接受的信仰是供奉上帝-这么伟大的事业。

她犹豫了,她不知所措。

她悄悄的提着行李箱选择了离开,回到修道院。

我觉得,她回去并不是因为她确定要把自己奉献给上帝。

只是,此刻,她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十几年的修道院生活,与现在世俗社会里的真相,让她开始分不清是非,开始怀疑。

我觉得这对她是一个好事情。

只有经历的多,才会明白什么是自己想要的。

在迷茫的时候,回到修道院,这个安静地地方,或许可想静静心,想想自己,想想生活,想想未来。

 6 ) 自定义的人生

《七剑下天山》的最后,柔情似水的天山侠客杨云骢被害了,豪情如火的楚昭南也自尽了,当初未经世事,他们听不懂慧明大师挂在嘴边的“空空如也”。

以神的角度俯瞰人性,或许善与恶、情与仇、孤独与热闹也都不过是写在一串编码首尾的两个相连的数字而已。

影片《修女艾达》里面,修道院院长给了二十岁的艾达一个自定义的人生选择权,放她去了一片五光十色的伊旬园,而导演给观众的却只有一片锁在4:3画框里的黑白灰的沉寂世界,留白的画面,空灵的声音,极简的语言——人把自己繁琐的生命从中心让开,供给简单的空白。

《道德经》说,“五色,令人目盲。

”《魔兽世界》里造物主称肉体凡胎皆为“血肉诅咒”者,坚决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人格,那畸形的躯体、盘错的灵魂还不如一块石头漂亮,他们赞美石头,就像《异形》里的生化人赞美“异形”一样,理性,干净,纯洁。

个人性情中的一己悲欢或许只是这个世界和它的造物玩了一个小游戏,人们又何必像小丑一样如此执着而痴迷?

旺达是国家公职人员,有着一个响亮的政治称号和雍容华贵的空中楼阁,她本可以在无尽的空虚中度过余生……不该见面的人不能随便见面,她人就是地狱,能够给予一个人救赎力量的东西也可以给予她毁灭的力量。

旺达的终结或许不如说成“冲破生命的枷锁,奔向自由的深渊。

”那种轻盈,那种在她饱尝烟酒财色的欢愉之后被“无意义”所填充起来的轻盈,那种放弃了被激情的狂欢吞食殆尽的肉体的轻盈,无以言说,只是……这到底算是对受尽孤独的折磨的最后赏赐,还是对于在“圣人”面前亵渎上帝的终极惩罚?

真正的歇斯底里都是不动声响的,尚可以用言语来表达的情感,还不足以致命。

尚可以用眼泪来发泄的不快,还不足以令人窒息,而彼时彼刻,她蹲在浴缸里抽着烟,安静地望着窗外……她想要的或许真的很少,但没人真正戳破她华丽的外衣,深入她极度匮乏的内心,给予过她所缺失的东西,唯一可能给予她生存意义的外甥女走了,她坦言不会去看艾达对上帝的宣誓,只愿她身体健康,满是讽刺。

看穿谜底的人无法全身心参与解密游戏,除非折磨自己,她折磨自己太长时间了,华丽的空中楼阁,空空如也,你情我愿的偷欢变成了可以公开的挣扎,以此开场,以此结束,半生逍遥麻木换来幻灭般歇斯底里,活着才是不断地献祭,唯有死亡是重生,摆脱了血肉诅咒后的重生。

艾达还是一个孩子,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到底容纳了周遭事物更高的饱和度,还是只有黑白?

人吃的第一颗糖果往往更甜,因为那带着神秘感一般的惊喜,吃的最后一颗糖果也很甜,因为吃完就没有了……艾达是一盘残棋的小棋子,仇人给了她生机,亲人却揭露了她和作为修女理念相悖的犹太人身份。

感官欲望的发泄代价是什么?

是接受一生的柴米油盐平庸麻木和一个不确定的人相依为命?

还是像姨母一样身居高位阅尽红尘却无处安放孤独的灵魂?

成长本来就是一种自我燃烧。

站在俗世的十字路口,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脱离不了苦海。

经历了本我的释放,自我的湮灭,艾达的第一次也成了最后一次,一段旅程早已注定她会看清一切,还未长大,便已老去,最后只能仰望天空,寻找生命的终极答案——上帝或许可以拯救她。

艾达所能决定的一切,早就被别人全盘决定了,只是她没有经历过痛苦的时候,还不知道上帝存在的意义。

就像《七剑下天山》的开头,山下到底是充满了狂欢的伊旬园,还是处处险恶而毫无生机的炼狱?

世事一场轮回,山下的老虎注定要闯进他们的心里去撕扯,在那个什么都不懂的时候,他们注定要下山去……

 7 ) 历史凶猛,不堪回首

波兰影片《艾达》亦翻译成《修女伊达》》,片子短小精悍,却内涵丰富。

电影拍成了黑白,似乎是近来电影界的流行色,不过用于此片中,反映那个沉闷而黑暗的时代,倒是相衬。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于1962年,那是冷战正酣的时期,也是东欧社会主义进入一个较为平稳也很沉闷的时期。

对于波兰来说,自波兹南事件之后,哥穆尔卡重新上台,他在波兰实行了有限的改革,此时的波兰气氛相对于前个时期,较为自由与轻松,轻轻吹拂着和缓之风。

影片中的主角艾达是个孤女,她从小在修道院里长大,在她准备立誓成为修女时,她为了征求唯一亲人姨妈的同意,由此踏上了寻求自己身世谜团之路。

影片跟随着艾达的脚步,揭未了一段让人伤心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当时波兰社会的现实。

天主教会,是波兰历史无法绕过的话题,它在波兰的各个历史关键时期,都起极其关键的作用。

波兰是东欧国家中少有的信仰天主教的国家,其虔诚程度也超过了其他国家。

教会成为波兰人民的精神支柱,当然也支配着他们的行动。

即使是在共产主义当政的几十年间,天主教会仍深深地扎根于人民中间,这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极其罕见的。

共产主义视宗教为天然的敌人,东欧其他国家的教会要么被全面取缔,要么遭受沉重打击并被肢解改造,成为所谓的三自爱国教会。

在乌克兰,天主教会也被迫与东正教会合并,不服从者即被流放。

波兰也经历过大量教堂被关闭,大量的神职人员遭逮捕的黑暗时期,但毕竟教会得以保存,也为波兰人民保留下心灵的慰藉,还有自由的火种。

波兰当时的主教曾说:“我们不允许将和有神有关的东西置于暴君的祭坛之前。

万万不能!

”他也被逮捕了,但这句话语却激励着波兰人民。

艾达就在这样的修道院里长大,当1962年她年满二十,可以立誓成修女时,她对于人生的选择,将在修道院里侍奉上帝一生的生活,也许并无怀疑。

她是孤儿,她不知自己的身世,本是生于乱世的孩子,对于自己的命运已经接受。

当她听说自己是犹太人,父母死于纳粹之手时,她有些吃惊,由此也想在自己成为修女之前,去祭扫一下父母之墓,尽一尽人之伦常。

艾达在姨妈的陪同之下,走上了寻找父母尸骨之路,也是为了求解自己身世之谜。

未走出过修道院的艾达,面对着她所不熟悉的世界,这个世界远比修道院里的世界复杂得多。

而更痛苦的是,她得去追寻历史,去面对惨烈的真相。

这些真相已经被掩埋,就如同她父母的尸骨一样,除了亲人,没人愿意重新去揭开。

历史毕竟有太多的残忍,也有太多的不堪。

波兰人有着被纳粹铁蹄蹂躏的痛苦,也有着苏联红军制造的卡廷惨案的记忆,但他们在面对犹太人的问题上,却也有着泯灭良心的行为。

好在影片直面了这段历史,至少算是有了一些忏悔。

艾达前二十年在修道院里建立起来的一切面临着动摇。

她纠结于亲情爱情与宗教情感之间,她有了世俗的牵扯,对于自己的未来也有了犹豫。

她作为犹太人的事实,与她献身于基督教,在她心里也有了冲突。

更何况父母惨死的那段历史,又给了她多大的冲击?

杀死父母的凶手,却也留下了她的命脉。

比她更难以接受那段历史的,却是她的姨妈,这个曾被称作是“红发旺达”的女人。

她一出场就显得异常的干练与无情。

她也是个犹太人,不过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身居法官高位,一个人过着不错的生活。

她私生活相当的混乱,甚至在陪同侄女艾达去寻求历史的旅程中,也不忘及时行乐,惹得成长于修道院的艾达对她侧目而视。

她行事也相当霸道,不过在那样的社会里,不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又如何能够顺利地帮侄女找到父母的尸骨呢?

一开始旺达对她的侄女艾达也很冷淡,但寻找共同亲人遗骨的过程,让他们之间亲情萌生。

对于最后的真相,旺达比艾达似乎更难以接受。

与她妹妹妹夫一起死去的,还有她的儿子。

她本来知道得就比艾达多,但一直在内心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也许希望着还有其他的结果。

当她听到凶手亲口讲述当时情形,手中捧着儿子的骸骨之时,她内心所构筑的一切均告坍塌。

她最后决绝的行动,果断而简单,没有一丝的犹豫,一如她平时行事。

她放起的那段音乐,也许是对过去生活的怀念?

其实,她早该明白在这种乱世的残酷,也该明白真相的可怕。

你既然有勇气去追寻历史,也就得接受历史的残忍。

作为一个新兴红色政权的法官,她手里掌握着很多人的生死大权。

按照她的说法,她曾经为了镇压红色政权的敌人,将大量的反动分子送上了刑场。

因此,她也才得到了那个恐怖的“红色旺达”的外号。

她的死究竟是对纳粹及波兰人对于犹太人暴行的抗议,还是对于自己过去滥杀的忏悔,这是一个无法知道谜底的问题。

艾达远不如姨妈旺达那么果断与决绝,她在世俗与上帝之间徘徊着。

她本来已经倾心于世俗的世界,因为身份的认同会让她觉得在修道院里难以存身。

但姨妈最后的果决行动,又将她推向了修道院。

即使是初尝的爱情,也让她感受世俗的生活不过如此,并没有更多增多她对于现世的留念。

但她回到修道院里,她的心态已经完全变了,她没有与同伴一起立誓成为修女。

作为一个修道院里长大的女孩,纯洁得不知世事,哪能想到历史后面竟有如此多的纠结?

她为凶猛的历史所伤,她得重新定位自己生活的坐标。

历史太凶残,回首恐被伤。

 8 ) 小记 01.03.2015

很特别越来越多新黑白电影,感觉其实还是很不错的,还有就是不常规的电影比例,像mammy用的1比1。

这个4比3也是很特别,对我这种看电影不多的人来说真的很眼前一亮。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真的很特别,各种奇奇怪怪的构图。

一开始看真的有点不习惯,但慢慢的就觉得很特别,很美。

很多人物的特写都是从肩位切割,看得真的很奇怪。。

这样造成大量的空白留在镜头上,如果加上无对白,这样的镜头就会显得十分的庄重,也看得跟压抑了。。。

剧情方面说的是60年代的波兰,一开始看电影其实不是很确定的,但看了影评对背景的解释后,就对电影有了更深的理解。

其实是个寻亲的故事,由于父母是犹太人,在ida很小的时候就被杀害,而ida由于年龄过小还无法认出是犹太人,所以就躲过一劫,但是从此成了孤儿。

长大后到了宣誓成为修女的日子,在别的修女的建议下,找到了唯一的亲人,姨妈。

然后他们就开始了寻亲的故事。

寻亲的过程慢慢的揭开了故事的背后,慢慢的就压抑起来了,最后找到了亲人的尸骨,并埋在了家族的坟墓。

寻亲到此为止。

但由于这个过程中姨妈心中的伤口再次揭开,她无法承受这样的痛苦就选择了自杀。

这就是全部片最打击我的地方,姨妈并不是一个虚弱的人,相反她参加过游击队,现在跟是一个法官,但她仍然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选择了自杀。

另一方面是ida,可能是因为宗教的原因,有或者是因为年纪小,接触到的比姨妈要少,她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击。

而这打击则出现在了她对宗教信仰这方面,到底是成为修女还是放弃修女。

经过了对性与爱的尝试,我相信她还是回到了修道院。

可能是残忍的历史,又或者是因为音乐男生的回答,使他放弃了外面的生活,选择了修道院。

其实整个故事真的很压抑,特别是姨妈跳楼的那段真的很压抑。

本来给的是4星的,写着写着就想给5星了。。。

 9 ) 信仰的深度

这电影很好,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给《艾达》,是奥斯卡的光荣。

就电影范围内来说,或者就更广泛的“文艺”范围内来说,很少有作者能达到这样的深度。

这电影对非基督徒和大量信得很浅的基督徒来说,都是有益的。

而作者很明智,他选择了一个浅显的角度:一个女孩,在她宣誓成为修女之前,在她立志要把自己献给天主之前,她经历的一种“准备”,就信仰的深度而言,这只是起步。

犹豫了很久,想对这电影说点什么,但我自知不配。

不是作为电影观众(或评论者)不配,而是作为一个信得很浅的信徒,我没资格对这部作品说三道四。

信仰或信心生活(宗教生活)的深度究竟是什么?

对信徒而言,生活的方向究竟是什么?

这是教理问题。

新教徒对这一问题几乎是无知的。

去年我觉得有很特别的现象,也许只有不多的人留意到,——像我这样从誓反教皈依教会的人本来就不多,电影总体来讲,以好莱坞为中心,所反映的“信仰”主题大多是以新教教义为基础的美国主流文化,我一直把那叫作“好莱坞人文主义”,好莱坞人文主义不是不讲“上帝”的,是讲“上帝”的,这一讲“上帝”的人文主义,本质上还是属世界的,离真实信仰相去甚远。

——就是有两部反映天主教(基督教)内容的影片在大众文化视野内引发关注(另一部是《苦路十四站》,片名即可见明显的公教特征)。

事实上,在大众文化范围内,许多基督教作品是被新教化,做出人文主义解读的。

本片对白极少,更没有任何教义辨析,作品通过形象所呈现的主题十分单纯:这个世界毫无吸引力。

修女在宣誓修道时,要向天主发三个誓愿:圣洁,怜悯和服从。

对新教徒而言,他们根本不承认圣品圣事,对此也就无从领会。

这三项誓愿,正是影片的主题。

什么是圣洁?

作为一部电影作品的制作来讲,影片非常难能可贵的是艾达这个形象塑造的成功。

在黑白影像中,我们知道她有一头红头发,用头巾蒙起来了,如同我们(人)的某种本性被遮盖一样,“红发”在语义上,可做出与“悖逆”有关的解读。

她是犹太人,在屠杀中幸存,被教会(修道院)收养,在修院长大,作为犹太人她不太可能成为修女(基督徒),这不符合她所属民族的传统,——那么她究竟是谁,首先是谁?

是一个犹太女孩,还是一个修院长大已养成良好品性的女孩?

一个“身份”问题交给她,要由她自己去做出回答。

在踏上这条“寻根”之旅的开始,姨娘问她:你有犯罪的念头吗?

她说有。

姨娘又问是肉体情欲方面?

她说不是。

——我们在影像中看见的正是这样一位(可信的)沉静纯洁的女孩,透过她的眼睛(她哪里都没去过)在看这个世界,究竟有什么,作为人生来讲,引人入胜的地方。

——这样一个女孩,她是如此有别于这个世界和其他人,带着天主的圣洁,她本能地反感并抵挡诱惑,并不判断,也并不自以为圣洁,她出于某种单纯的动机想了解生活之路的其它可能性,对于爱情和世俗生活种种,她最终明确她不爱,不向往世俗生活的将来。

她要回到修院去,她几乎是带着热情和投入的冲动要回到修院,那里才是她心所爱,她的家,虽然表面看来,修院生活难免枯寂。

伟大的文艺复兴所造成的伟大欺骗就是,在世人心目中,中世纪是一个暗无天日的黑暗年代,禁锢人性,以修院生活为代表。

艾达没受过世俗文化污染,她看不出这世界有什么好,她怜悯也同情她的荡妇姨妈,就像接受自己是犹太人,她友爱那位有吉普赛血统的流浪乐手(波西米亚乐手的地位即“文艺”的处境),甚至愿意与他尝试两性关系,但她不爱这种关系,她想要“认识”的不是他,她明白自己心所爱慕的就只有手中圣像上的这位天主,没有谁可以替代。

对艾达来说,如果有更好东西能吸引她,她可以放弃信仰,她有理由这么做,她原是犹太人,她甚至在说服自己放弃,想学习放弃,她只是做不到,做不到可以不回到天主怀抱。

这就是这部叙事单纯的影片与众不同的角度。

将父母遗骸埋进犹太陵园时,艾达画十字的手式片刻有些犹豫(十架圣号的含义就是天主圣三,而不是什么含义模糊的“上帝”),在宣誓前她真实地退却了,她对天主说我还没准备好,在仪式上她泪水滑落,那一行泪水的含义非言语所能描述,在体会人物心境的同时,观众被触摸,与其说是一种内心挣扎,不如说是一种离开的难过。

姨妈在堕落和绝望中放弃了自己,从战后犹太人群体角度说,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剧,艾达对于自己身份的辨认,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象征。

——艾达想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可以不做一个修女的理由?

这里的不同在于,艾达要说服自己的不是去做修女,而是不做修女。

——她只是做不到。

天主教会的修道制度绝无逼迫,任何一个选择去读神哲学院的学生,将来要做神父,在七年时间里,随时可以退出,修女也同样,修院不仅给你时间,还会劝你三思而行。

毕竟天主面前的誓愿不是随便发的。

信仰生活的深度就是这种被动的从属关系,在渴慕中,与主亲近,平静地,丝毫也不勉强地,与祂相遇。

对于这个世界的放弃,没有不舍。

影片形式的单纯与主题丝丝入扣,叙事看似“简单”,却能使人屏息凝神。

 10 ) 当我们完成了夙愿,我们又剩下什么

从小在修道院长大的修女艾达,天真纯洁,心中只有上帝与耶稣,她好像没有什么愿望,下周的宣誓仪式就像下周要吃早餐一样,是正常,应当发生之事,世界如此寂寥洁白,如永远填不满的上2/3画面。

直到她见到她唯一的亲人,旺达姨妈——

她的愿望变成了,找到父母的尸骸,让他们入土为安。

在这个过程中,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她,渐渐被填满了颜色:知道自己犹太人的身份,二战带给家族的创伤,甚至接触到了男男女女灯红酒绿,意乱情迷的世界,她抵触,她不屑,她要与上帝站在一起,却不知道心已经渐渐在靡靡之音中渐渐沦陷……她第一次向我们脱下她的头巾,露出丝滑的红发。

随后,她得到了一个吻

她的愿望越来越多 她埋葬了父母兄弟,她有了一个家,她知道了自己是谁,但她还有别的愿望,她早已不是一张白纸,她不想与上帝站在一起了,世俗用快感与新鲜染红她——明灭的烟头,性感的红唇与礼服,醇香的葡萄酒,以及欢愉后的落红……

她的愿望一一完成,她渴求下一个愿望,一个吸引她的愿望,一个让她从红纸变成别的什么的愿望。

于是她问他,去海边散步之后,我们会做什么。

“结婚,生小孩,买一个房子”他回答到。

这是她的愿望吗 她好像也不知道,但是她知道,她又带上头巾,悄悄离开了爱人的身旁,离开了唯一的亲人,旺达姨妈的家 她褪去红色,变成了白纸,不知道自己的下一个愿望,又是什么。

《修女艾达》短评

喜欢结局。

8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摄影7分剧情3分表演5分,可看性3分趣味性0分艺术性7分,高在审美和隐喻,低在不会讲故事,形式大于内容,没讲的多于讲过的,没有高潮、没有反转、没有情绪渲染,只适合开眼界的小众观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不认同。

9分钟前
  • 彭手里
  • 较差

精緻克制。但對攝影構圖的要求到了偏執的地步是一把雙面刃

13分钟前
  • 裘笛
  • 推荐

该片的内核便在于信仰的质疑与回归,而不是反战。只有质疑后重新自己建立起的信仰才是真的信仰。黑白大远景,库布里克般黄金比例构图十分精美。加之固定的有如拍摄静物般的机位角度。反类型【不是”反电影“】叙事平稳,没有大喜大悲,没有一句冗余台词。无一不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

16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无意义镜头那么多,而且请问这片子即使拍成16:9的画面区别有多大?就因为画面是4:3,一堆舔逼就说构图美,我就看着你们装逼。

17分钟前
  • 宅拾叁
  • 较差

摄影构图真是美得让人窒息,找到了很多旧片的痕迹,可是剧情寡淡如水。

20分钟前
  • 胖胖
  • 推荐

🈳

25分钟前
  • 暗处的Hamlet
  • 很差

太闷

27分钟前
  • 南岛北
  • 较差

好无聊

31分钟前
  • 入木思林
  • 很差

4:3的视频比现在不太多见 故事像战争伤痛版的四月之恋

33分钟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还行

精致的美术馆电影,结尾才感觉到人物,其他时刻就是无情的表演机器。

35分钟前
  • Machael·S
  • 较差

镜语皆情语,伯格曼犹在镜中。苦难沉闷缓慢乍泄,如退散的背影,消逝了寻。

37分钟前
  • 刘小黛
  • 还行

人物刻意安排在画框下面三分之一处,大量的空白造成视觉和情绪上的荒凉和肃穆;构图相当讲究,甚至有强迫症倾向,时时呼应宗教隐喻和时事指涉;黑白画面中的自然光线看得非常舒服;剧情苍白什么的我就不追究了。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剧情稍弱,光影和构图美至无言。

46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你是修女,我是蕩婦。誰比誰高尚?

51分钟前
  • Dorothy
  • 推荐

这个构图逼格真高。但是对于这么一个格局的片子,把种族宗教性别都放进来说,也实在够吃力的

52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信仰就是否定之否定

53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将电影等同于摄影的结果就是这样,相形之下塔可夫斯基居然都好很多,至少后者还能让观众看到其假装深度的尝试。

58分钟前
  • 小易甫
  • 还行

画面漂亮,剧情不喜!

1小时前
  • 刘建明
  • 较差

无法排遣。

1小时前
  • 冬季向日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