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题材的敏感,能拍成这样也属于无功无过吧喜欢片中网状的叙事结构,在绝望中不停地闪回平日阳光下的美好生活和谐静谧和轰塌惨烈对比的很鲜明 高潮迭起说nicolas cage是主演 不由地是一朵汗。。
他就躺在那等着援救而已嘛。。。
soso soso 在中国能上映的除了好莱坞淘汰的烂片,这部也能算催泪的blockbuster了吧。
要求不好特高==
电影本身我觉得已经不用我说什么了,这样一场现代文明下的人类惨剧——战争本来就是很疯狂的行为,恐怖袭击就更不要提了,虽然从结果上说,被车撞死和在大楼里被飞机撞死一样是死,但对人类文明来说,代价太大了,这个代价当然不单单是指钱——随便拍拍估计都是可以赚到不少感想的,何况这个导演和这个主演也可以让人足以信任到他们不是在随便拍拍。
但……但怎么说呢,在大灾难面前,我一向麻木的令我自己都有点痛心疾首。
也许是我觉得起码我个人看来,有时人的生命实在太微妙了。
我一直觉得,我并不是个善于吸取教训的人。
有许多错误我回头想去,总是犯了又犯。
而且恕我直言,如果还是那样的环境,面对那样的人,我也许还是会做出同样的举动。
曾经有段时间我为我这样的弱点非常痛苦,如果在这种痛苦之中,我被这么埋在瓦砾下等待救援,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有那么点幡然悔悟。
但这种情形,我是无法假设的,何况……何况不单是911才会死人的,每天的车祸,感冒,甚至吃鸡时骨头卡住了喉咙,都足以让一个活蹦乱跳的生命用近乎荒诞的方面离开人世……而这一切到底给我们何种痛苦何种领悟,在我们尚且活着的时候,在我们尚且健康的时候,是怎么也无法体会,无法假设的。
抛开美国皇帝模式的世界警察思想不谈,那些拿自己性命做交换的恐怖分子,那些人体炸弹,那些在战场上为着不知道什么目的把杀人当作荣誉的士兵……他们在生命之花熄灭的一瞬间,到底有何种感想?
他们的生活中也有琐碎的小事吧,他们也有为他们流泪的人吧,他们的人生,也应该有一些让他们自己感动到不舍得去死的东西吧。
但是他们都死了,而且其他人无能为力,而且,他们是自愿去死的,并且,他们仇恨的双眼开始觉得拉一个人陪他们去死就是光荣了。
这真的很荒诞。
所以我觉得,也许从他人的死亡之中,我实在无法吸取到任何教训。
我无法很顺利地说出我们应该珍爱生命,我们应该善待他人和自己,我们应该互相友爱如兄弟,我们应该互相体谅互相亲密这样的口号。
我知道这些希望是好的,是对的,是我应该做的。
但是我同时也认识到作为我自己,我有时候的确并不善良,并不诚实,我无法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也无法做到克制我自己的贪欲,我有时候不得不与一些人拥抱,同时又与一些人绝交……为了一些荒诞的理由,为了一点荒诞的享受。
我当然无法肯定,我这样活着,是不是算浪费生命。
但是我不得不承认,我是很想活下去的,而且是充满着信心与快乐地活下去。
如果如电影所说,痛苦是我们的朋友,因为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活着。
那么我觉得,快乐就是我的恋人,它让我知道我是值得活着。
我希望身边的人都平安、快乐,可以有伤心但是不至于失去信心,可以有困惑但是不至于绝望,可以有失恋但是仍然值得有人爱,可以有小毛小病但仍然可以享受人生;我希望没有战争,没有911,没有莫名其妙的恐怖袭击,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过马路要当心……当然也希望所有丢失的猫都可以找回来,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全部神采飞扬。
真的,除了战争以外,我并不讨厌荒诞一点的事情或者感情。
及:对于把电影院当成可以乱搞顺便看一会电影的场所的人来说,在看世贸中心的时候也许会有点不敢发泄的痛苦,更痛苦的环境是他的上座率如此之差,以至于前后左右都没人但仍然啥都不忍心干。
真的……也许宝贝计划更合适一点。
又是尼古拉斯.凯奇的一部巨作。
“9.11”这是美利坚人民永远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带给他们太多痛苦的回忆,带给世界的是一种震惊。
这似乎成了美国人避谈的一个话题,因为谁都不曾忘记,却似乎永远也无法提起。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John McLoughlin(凯奇演)和willy作为纽约的港口警察,在世贸大厦被恐怖袭击之后,毅然决定进入大厦抢救伤员,其实这已经为后来大厦的轰然倒塌埋下了伏笔。
果然,抢救队被困建筑物中,没有食物,没有水,这是对生命的考验。
“if you die,i will die。
”这是两人互相勉励的话,因为在那种情况下,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不经意间,就可能在睡梦中死去,永远也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我很佩服willy,他是如此的勇敢,从没有放弃过对生命的继续追求,终于,在他的努力下,两人被发现。
在抢救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良,看到了willy的伟大,他宁愿拒掉自己的双腿来节约时间,来营救john,但是这种提议被断然拒绝了。
“i will get you out of here in piece。
”这是营救队对他说的一句话,此时此刻,我们看到了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爱,那种善意,所有的所有似乎都已经消失,我们只为了一个目标,那就是追求生存的权利。
影片中,表达最真切的似乎就是那份真挚的亲情。
无论是孩子对父亲的爱,还是妻子对丈夫的那种期盼,这种真情似乎无需添砖加瓦,无需任何修饰,那份担心是溢于言表的。
当家里人被通知,两人还活着的时候,激动地眼泪洒眶而出,我甚至也为这种兴奋热泪盈眶。
或许,一直默默支持他们生命的就是这种力量,所以在john被解救之后,躺在病床上,看到妻子说的第一句话就是“you kept me alive。
”anna应该明白,这句话的分量,这也是对她如此焦急等待之后最好的回报。
“9.11”让我们感受了人性的善与恶,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命力的顽强。
我们相信,无论在什么灾难面前,我们都可以从容应对,因为有爱。
不要带着意识形态的眼光去看待这部电影。
之前我们猜测的那些场面都没有出现:以为会有飞机撞楼的大场面,以为凯奇大叔会是在里面扮演一个救人的英雄——斯通这次选择了一个特别的视角。
一个仿佛与平时没有两样的早晨,突然巨响……警察们被派往出事现场,人群在疏散,警察们备好氧气筒赶向任务地点,故事节奏有点拖沓,然后又是巨响,主角们被困在倒塌的大楼废墟中间。
尼古拉斯•凯奇和迈克尔•佩纳扮演的两名警察就一直被掩埋在瓦砾中间等待救援。
他们负伤了,以为自己会死去;他们试着求救,但没有效果;他们互相鼓励,要坚持下去;他们想念着自己的爱人,想念给了他们活下去的力量。
整部影片描述的是灾难发生后两个被困的人如何坚持到被人发现的那一刻,他们的家人如何焦急等待,亲情和爱情如何在危难时刻帮助人支撑他们的生命。
911之于这部影片只不过是一个背景,甚至是一个喙头,这是一个讲述人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真爱的片子,灾难还原了这些人间真情本来的力量和意义。
很奇怪,总是在一些特殊时刻我们才能体会到人性的美好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可贵。
总是在那些非常时刻我们才开始珍视和你爱的人在一起的那些点点滴滴。
而这些都是你每天都会经历着的,平时你视之有如日升月落般理所当然。
作为一个中国观众,我对911事件没有特殊的内心情感。
我清楚地记得2001年9月11号那天,我一大早在北大听一节法医学的课,课堂上老师把这个事件告诉了大家,大家一阵唏嘘后就马上开始上课,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之后我也很少关注那些关于这个事件的新闻报道及视频记录。
因此,这次我在电影院里哭得眼泪成线也与美国人的内心感受不同。
打动我的只是人性之光。
斯通在这里避免了政治说教和意识形态宣传,作为一部涉及政治事件的影片,他只在一个人物的安排上提到了政治背景。
那就是影片中退伍的海军陆战队员大卫。
大卫作为一类人的代表在事件发生后敏感地捕捉到了战争的气息,并且也真的重新服役参与了美国对伊战争(影片字幕交待)。
但另一方面,斯通又安排他作为一个发现两名被困警察的角色出现,冲淡了政治味道。
总之,这是一部恰到好处地回顾911事件的影片,它提示人们关注这个事件中真正该关注的问题——珍惜你身边爱你的人,不要等到灾难降临那天。
看之前我以为这是一部灾难片,我以为是颂扬美国警察的题材,我以为主演是Nicolas Cage。
看了不到一半,我就发现我错了,这其实是一部剧情片,它颂扬的是人与人之间最本性的关爱,它的主演是全部因“9.11”而影响一生的人们。
2001年9月11日星期二,人们象日常一样起床、上班、开始一天的生活,直到大地开始颤抖。
世贸双子塔冒出浓烟,有人从里往外跑,也有人从外向里跑。
你不得不向那些真正为了人民的生活而舍生忘死的第一反应部队们致敬,想起遥远记忆中小学课本里那熟悉的文章,谁是最可爱的人。
我真的是打算看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如何带领手下救人于水火之中,虽然知道他们最后被困于地下,但没想到这一刻来得这么快,还什么都没干呢,就从施救者变成我被救者。
原来导演不是想做警察宣传片,而是要剖析人性。
两个家庭因这件事而变得风雨飘摇,痛苦、掩饰、爆发、压抑,很难想象一个真的在“9.11”事件中失去亲人的人看到这部电影时的心情,崩溃也许在所难免。
两个警察在漆黑的地下动弹不得,绝望和疼痛以及不定时从天而降的石块不断冲击着他们的心理防线,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有必须活下去的理由,那就是家人。
我们常常看到电视中从手术室走出的医生对着焦急等待的家人说,我们已经尽力了,能不能活下去就要看他自己的意志力了。
这意志力来源于哪里,就是爱的羁伴。
这世界没有谁都一样,但是我,不能没有你。
至于演员方面,Nicolas Cage大部分时间处于身体不能动,脸也看不清的状态,没什么好评价的。
而Maria Bello给人的感觉似乎老了很多,已经不是在《A History of Violence》里露点露得我热血沸腾的那个她了。
至于Maggie Gyllenhaal第一眼看上去就很面熟,但又实在想不起曾经看过她的电影,结果发现,她原来是Jake Gyllenhaal的姐姐,这姐俩也太像了,看来一部《Brokeback Mountain》还真是让人认识了不少人。
面对这样的一个题材,如同一个厨师面对着眼前丰盛的食材原料,他所应该头痛的不是内容的匮乏,而是如何取舍。
关于911,政治、经济、恐怖主义、战争、信仰……涉及的内容可以列出一个很长的单子。
导演选择的,是将事件回归到个人与家庭,选择温情,甚至提出宽恕。
所以,如果要期待飞机爆炸、大楼倒塌的场面、期待尼古拉斯.凯吉如同在《Rock》、《Con Air》中一般发挥英雄本色,这将是一部令人失望的作品。
事实上,整部戏的大部分时间里,尼古拉斯.凯吉饰演的John McLoughlin和另一个角色Will Jimeno(Michael Peña饰)都是躺在瓦砾下动弹不得,为保持清醒,断断续续回忆和谈论着各自的妻子、家庭。
而他们身处的地狱和回忆中的那种种温情脉脉场面形成强烈对比。
在整个事件中,死者以千计,被埋于废墟中存活下来的,包括John McLoughlin和Will Jimeno,仅20人。
Will Jimeno念叨着究竟给未出生的女儿起哪个名字好,John McLoughlin最后能活下来,也靠着得给妻子做好厨房里的橱柜的念头撑过来。
有点煽情,或许,不过在那时那地,我相信很真实。
淡化了政治因素、恐怖主义、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仇恨,提醒着911首先是一个关于个人和家庭的悲剧。
于是,这部片子或许应该有个挺矛盾的称谓:一部充满温情的灾难片。
其他:对灾难的撞机过程的画面处理,仅间接的使用了飞机的阴影,以及不祥的震动和声音,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当时的人们所面对着某种未知的恐惧感,或许也有避免再现那残酷一刻的考量。
对海军陆战队退役中士Dave Karnes这个角色的塑造很有意思,孤身一人在夜里进入灾难现场搜救的英雄形象,和最后在废墟中走出来通电话时那段狠狠的“I don't know……They gonna need some good man out there……to revenge this……”,大有菩萨低眉与金刚怒目的味道,个人觉得,甚至有点布什政府的山姆大叔影子,而字幕最后也打出了“Dave Karnes re-listed in the marines and served two tours of duty in Iraq(大意:Dave Karnes重归海军陆战队,并在伊拉克执行了两次任务),猜度着导演或者又在这里玩了一把他擅长的政治戏码?
而事实上,此真实角色的现实原型 Dave Karnes也因为导演的反布什立场,拒绝了导演让其在此片中演出自己的邀请,甚至拒绝作为该部电影的顾问。
虽然他承认影片对事件的描述倒是非常确切。
(from IMDB)最后,值得高兴的是这部片子没有拍成象《泰坦尼克》、《珍珠港》那样扯着三角恋爱的灾难片。
9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都发生了改变。
但是回首,仍然发现911是还没翻过去的一页。
美国因此而卷入了战争,战争,复仇,复仇。
当所有的人安静的有序的离开大楼,而消防员和警察朝着相反的方向,一去不复返。
他们是911的英雄们。
不是超人、蜘蛛侠、绿巨人、蝙蝠侠,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这才是真正纪念灾难向前看的影片,没有植入广告,没有城市宣传,完全改编自真实故事。
人与人之间的真情,彻底打动了我。
而我们的向前看的灾难片,真是该骂!
如果你用过二十年时间间断地读美国版的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会对这样的故事烂熟于心,唯一的差别就是它发生在911的世贸中心.影片中没有海报上所提的灾难重现,也没有光辉形象的英雄,只是几个普通人,承受他们无法掌控的命运.同那些陈旧的故事一样,依旧要你继续深化认识的几点:主无所不在,爱的力量,信念的坚韧,活着还是活着.最后总结一句:本片是美利坚合众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影片,欲自觉接受教育者请购票入场,勿买盗版,以支持小布为核心的共和党精神文明建设.http://hxddf.com/blog/?p=821
令人失望啊,本片云集了我最喜欢的班底,结果是我最不喜欢的类型:美国主旋律。
失去了社会批判性的奥立佛私通,跟色狼私通这等好莱坞货色有什么区别?
这部电影充斥着一边倒的美国论调,你看的时候会觉得很乏味。
以剧情的震撼来看,还不如《93号航班》来得有力度。
如果说奥立佛私通故意回避政治敏感性,转而揭示人类在绝境中的状态,那么对不起,这部电影连给《冰峰168小时》Touching the Void 提鞋的资格都没有。
充斥着老套的洒狗血剧情,诸如给女儿起名字啊等等,都让我觉得这个奥立佛私通非常之陌生,没有了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也没有了大师的视觉语言。
家属的剧情份量占到一半,然而她们也只是瞎着急而已,她们的烦躁和抱怨也很难打动什么人。
尼古拉斯凯奇更可怜,首先让他演一个哭兮兮的泪汉,其次是80%的出场时间都是在一片黑暗里且只露着一张模糊的小脸,台词方面,有位网友说得好:对口相声,而且很不好笑。
这也就是奥立佛私通,要换别人我早就吐了。
看电影《世贸中心》之前我一直在猜测这会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
Oliver Stone,越战三部曲,尼克松,天生杀人狂,最近的一部电影是《亚历山大》,他无疑是主流导演中最具有反叛性,最具有冲击力的一员。
他最擅长的是从小人物的故事上,来阐发他在政治上的见解,而且是用怒吼的方式。
那么在911这件事情上,他会说点什么呢?
电影刚开场的时候,我才突然想起,他们要如何制作世贸中心的影像呢?
模型还是电脑特技?
然而当双子座大楼第一次出现在荧幕上,在晨曦中露出她的影子时,我陡然觉得心头一痛。
我想起911的次日,有人在QQ上给我说关于“报应”的话。
我很失态地对她大骂“混蛋”。
那时我心中也觉得很痛,和现在一样。
整部电影,Oliver Stone都在讲述疼痛。
他依然把视角对准了小人物,单是他不再怒吼,他只是低声地述说生命的承受与尊严。
两个警察本来以为自己会成为英雄去救助别人,可是他们连一级楼梯都没有爬上去,就被埋在了地下。
他们俩互相安慰鼓励,交流痛苦的感觉,他们身体上的痛苦,还有心里的痛苦。
昨日的温情,在这瓦砾之下,都变成了痛苦的回忆。
他们都在怀疑自己是否还能出去,又彼此鼓励,要一起活下去。
显然,Oliver Stone在用这两个人暗喻911之后的美国,如何在创痛中挣扎。
那两个警察一直在说,疼痛帮助我们活下去。
对疼痛的忍受,变成了生存的尊严。
我想这是Oliver Stone最想传达的信息。
我想,我可以理解,为何Oliver Stone在这部电影上表现得如此温柔。
事隔五年,这创痛的回忆依然让我们难以正视。
更深刻的反思,还需要更多的时间。
现在Oliver Stone所能做的,也就只是如此而已。
无论如何,我还想再去影院看一次这电影。
IMDB得分6.7(8265人投票),我打7分。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记得和平影都一号厅最后一排最靠边的位子上,看得好吃力。。。
50 cent...
奥利佛·斯通《世贸中心》,5/10。现在讲到美国人会应激的事件,真没劲。
凯奇叔的大儿子居然是s的gay弟…
只能说是部比较中规中矩的电影,因为个人感觉没有93号航班来的更有人性.
本来想打两星,直到听到'going home’而不是'welcome back',于是再加一颗吧
废墟下的意志力 触动不了感伤
奥利弗斯通为什么要拍这种主旋律电影呢
有点商业化,不过拍得还行~
其实没看完。。。
cage老矣
美国的安抚性电影…
在中央六套看到的
cage绝对是个打酱油的!
it's very touching
boring old bald cop
跟《united93》一起看罢。挑人少时候去看。人多鸟人就多,鸟人多了话多。
这张海报贴在我旧家几年了。。。现在没有了。。。。当时去电影院看的 好奢侈的 感觉还可以吧 印象不深 具体情节都不记得了。。。。有个人的老婆是麦吉格伦哈尔吧。。。嗯。。。尼古拉斯演技没什么区别
911是个坑,什么都能往里扔:机场警察跑去世贸中心帮忙,谁知出师未捷便深陷废墟……越是大的灾难,人们越是容易关注抽象数字、政治意义而渐渐忽略的那些平凡的故事。立足点好,可惜节奏偏慢,剧情拖沓;虽然总间或有那么几个瞬间,让人热泪盈眶。2012.11.30
本身电影不是吸引我的,最主要是和欢喜的孩子一起去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