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

Dark Waters,追击黑水真相(港),黑水风暴(台),黑暗水域,空转,演习,Dry Run,The Lawyer Who Became DuPont's Worst Nightmare

主演:马克·鲁法洛,安妮·海瑟薇,蒂姆·罗宾斯,比尔·坎普,维克多·加博,比尔·普尔曼,梅尔·温宁汉姆,威廉·杰克森·哈珀,路易莎·克劳瑟,凯文·克劳利,丹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韩语年份:2019

《黑水》剧照

黑水 剧照 NO.1黑水 剧照 NO.2黑水 剧照 NO.3黑水 剧照 NO.4黑水 剧照 NO.5黑水 剧照 NO.6黑水 剧照 NO.13黑水 剧照 NO.14黑水 剧照 NO.15黑水 剧照 NO.16黑水 剧照 NO.17黑水 剧照 NO.18黑水 剧照 NO.19黑水 剧照 NO.20

《黑水》长篇影评

 1 ) 事实却只能由电影来讲述

作为一个一直致力于研究全氟化合物毒性的课题组的研究生,对此电影所述深表感谢。

全氟化合物,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典型代表,至今依然是学术界(环境科学)深入研究的课题,其致癌性,致畸性几乎是学术界的共识。

其生物累积性和难降解性,使其在生物圈广泛存在,并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体造成持久性的损害。

在科学界确凿的事实,在广罗大众中却如此遥远和无力反驳

 2 ) 没有监管的权利是最大的恶

《黑水》一位农民,一个集团,一位律师,开启了一段维权的故事,如果说纯粹是维权也不合适,不如说是维护家园的故事。

很多事实摆在眼前,可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那些人不是良心坏了,是因为钱比良心重要,否则他们的良心比谁都好。

提出环保的是他们,破坏环境的也是他们,不知道是资本控制了权利还是权利的终极目标是资本。

试想一下,一个区域,资本和政权狼狈为奸,又设立了一个让大家信服的司法机构,这个机构还是由政权建立的,资本来给他们发工资,试问这个司法机构是独立的吗?

那么这个区域是不是比黑水所描述的更肮脏,更黑暗。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一句话“没有监管的权利就是最大的恶”。

故事到最后很扎心,一位农民这么说“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帮我们,包括科学家,法律,政府,能帮我们都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像罗这样的人,也需要那些能站出来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维护的才是真正的和平和正义,一个社会的稳定不正需要这些吗?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

4⭐↑

 3 ) 基于黑水的pfoa小调研

1.PFAS的简要介绍黑水电影中提到由3M公司研发的化学涂料PFOA,根据American Cancer Society 网站上对于PFOA和PFOS的定义[1]:- Perfluorooctanoic acid (PFOA) and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PFOS) are part of a large group of lab-made chemicals known as perfluoroalkyl 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 -全氟辛酸 (PFOA) 和全氟辛烷磺酸 (PFOS) 是一大类实验室制造的化学品的一部分,这些化学品被称为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 (PFAS)。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 PFAS也被称为PFC(全氟化学物),而PFOA和PFOS是PFAS大家族中最为出名的两大类。

这类化学品在日常生活中其实比较常见,cdc指出[2]这一类化学品含有耐热、耐油、耐污渍、耐油脂和耐水的优秀特质(如下),譬如曾经被用于坦克的防水涂料、杜邦公司创造的不粘锅,甚至连常见汉堡包包装纸都可能含有PFAS[3]。

-Perfluorochemicals (PFCs) are a group of chemicals used to make fluoropolymer coatings and products that resist heat, oil, stains, grease, and water。

2.特氟龙和PFOA之间的关系一开始只是出于黑水这部电影,产生了对这类化学物质的好奇心,并提醒了我的母亲和朋友,不要购买特氟龙相关的不粘锅产品。

但是出于我有但并不多的严谨性,我的脑子思索了一会Teflon特氟龙和PFOA之间的关系,并上Amazon和淘宝都搜索了相关的产品,亚马上的产品大部分会标注PFOA-free,而在IKEA上还是有特氟龙涂层的不粘锅在售。

所以被禁止的到底是PFOA还是特氟龙呢,谷歌给出了答案:

3.不粘锅的定义和国内不粘锅是否含有PFOA的简要调查。

作为一个非常挂记我家人安全的留学生,“关于中国的不粘锅有没有PFOA呢?

”这样一个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里,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要首先了解不粘锅的组成成分。

大致来说,不粘锅可以分成锅体和涂层。

锅体可以分成铝合金,不锈钢和铁锅,涂层可以分为特氟龙涂层和陶瓷涂层。

其间优劣我不做赘述。

还有一种广泛使用的不粘锅,麦饭石不粘锅,他其实是一种铝合金锅,他只是有一种特殊的涂层而已,并非天然材料。

至于国内的不粘锅是否含有PFOA,根据国家文件《食品容器内壁聚四氟乙烯涂料卫生标准GB 11678-89》中可以了解到,聚四氟乙烯是不沾锅涂层的主要成分,而我们所讨论的PFOA是作为“一定助剂”出现在这份国标文件中的。

根据这段使用范围,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简单的结论-不粘锅是不建议接触酸性食物的-使用温度限制在250度以下,因为聚四氟乙烯的最高使用温度为260C,根据杜邦公司记载,聚四氟乙烯在超过260C以上就会变质,可能释放出“一定助剂”。

如果不使用铁制锅铲、不干烧不粘锅,出现聚四氟乙烯中毒和 PFOA 中毒的可能性是极低的。

也没有实在的证据表明国内的不粘锅含有或不含有 PFOA,如果真的很介意的话,可以在购买的时候选择 PFOA-free 的产品(下图为 Amazon 随机产品的截图):

4. 关于PFOA的其他污染研究在浏览cdc关于PFOA污染的界面的时候,我发现PFOA感染来自于饮用了被污染的水源或者直接接触到含有PFOA的产品。

那么中国关于PFOA水资源感染的情况是如何的呢?

根据清华大学2021年在《Environmental Sciences Europe》上发表的一片研究[4]显示,中国66个城市和地区的饮用水中含有较高水平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其中有城市PFSA浓度最高达到502.9ng/L。

超过40%的被研究城市中饮用水污染情况超过了美国加州2019年发布的健康建议值,即PFOA 5.1ng/L和PFOS 6.5ng/L。

[5]作者发现与其他地区相比,华东和西南地区的人群暴露在PFAS中的风险相对较高。

长江沿岸的部分城市如自贡、九江和连云港等PFAS水平均超过了欧盟和美国机构发布的健康相关指南中的标准。

作者认为,中国部分城市和地区PFAS浓度较高主要是由于密集的工业生产活动(尤其是含氟聚合物的生产)和这些地区较高的人口密度。

[6]

中国饮用水中PFASs的空间分布

中国不同城市饮用水中全氟化学物的概况针对全氟化合物的治理与替代,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郑明辉在接受中国环境报采访时表示,高风险化学品的替代研发在中国刚刚起步,将聚焦在新污染物的筛查、毒性效应识别以及绿色替代品开发方面,以更多的科研成果为新污染物治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我们要避免陷入替代品成为未来新污染物的怪圈”。

[6]与此同时,中国针对填补化学品监管漏洞也提出了相应的行动方案,期间曝光了一份《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7],其中就有提到在2025年之前,中国针对PFAS类化学物的行动方针。

“严格限制全氟辛基磺 酸及其盐类和全氟辛基磺酰氟(PFOS 类)、全氟辛酸、其盐类及其 相关化合物(PFOA 类)、壬基酚的用途,规范抗生素药物的使用; 基本实现重点行业二噁英类达标排放。

”一个小插曲,如果大家希望能测定自己身边食物含氟浓度的话,这里附上国家标准的测定方法,有兴趣自行搜索哈。

5.不完全的解决办法既然事已至此,it is what it is, 我们个人对环境污染的解决能力是有限的,但是喝水这方面还是有一些解决的办法的,更何况我的爹妈是非常热爱喝茶的,常常去我高中学校后山上接山泉水喝,本人表示有一些小小慌张。

如何才能除去水中的氟呢?

我思索了一下除去氟和除去PFOA是否是一个事情呢?

这件事情我们先搁置一下,根据我在Minnesota政府网站上找到的“关于PFAS的家用解决办法”中[8],如下图,活性炭和反渗透膜已经被有效的证明可以从水中去除PFAS。

说回去除氟这件事情,根据一个名为FlourideAlert.Org的网站描述,“十个远离氟的小办法”[9]中的第一条就是避免饮用被氟污染的水源,其中给出了三条建议:-喝矿泉水-使用过滤器,根据此网站描述,反渗透膜,去离子化,和活性氧化铝可以去除氟,而活性炭是不行的(而这一点和Minnesota的官方网站还有被点名的美国过滤壶官网的描述所不同),此网站特意点名了一个美国知名活性炭过滤壶的牌子,说他不行-蒸馏水:这方法在家里自行操作难度和成本太大,就不做赘述了如果是美国留学生的话,关于含氟量低的矿泉水的名单,我贴在附录,自行搜索哈。

[10]这里附上美国某B姓滤水壶的官网说明,在小字部分他提及该滤水壶可以保持健康的氟化物水平,并且增强牙齿的健康。

B姓滤水壶也确实是以活性炭为主的过滤壶哈。

6.总结1.特氟龙不粘锅可以买,介意的话可以选择PFOA-free2.建议喝自来水和过滤水保证饮用水健康[1] https://www.cancer.org/healthy/cancer-causes/chemicals/teflon-and-perfluorooctanoic-acid-pfoa.html[2] https://www.cdc.gov/biomonitoring/PFOA_FactSheet.html[3] https://www.consumerreports.org/health/food-contaminants/dangerous-pfas-chemicals-are-in-your-food-packaging-a3786252074/[4] Liu et al. Environ Sci Eur (2021) 33:6 https://doi.org/10.1186/s12302-020-00425-3 [5] https://chinadialogue.net/zh/7/85568/[6]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494120?language=chinese[7] https://www.mee.gov.cn/xxgk2018/xxgk/xxgk06/202110/W020211011600835423708.pdf[8] https://www.health.state.mn.us/communities/environment/hazardous/topics/pfashometreat.html[9] https://fluoridealert.org/content/top_ten/[10] https://fluoridealert.org/content/bottled-water/

 4 ) 权利和资本的勾结就是地狱

《黑水》一位农民,一个集团,一位律师,开启了一段维权的故事,如果说纯粹是维权也不合适,不如说是维护家园的故事。

很多事实摆在眼前,可还有很多人视而不见,那些人不是良心坏了,是因为钱比良心重要,否则他们的良心比谁都好。

提出环保的是他们,破坏环境的也是他们,不知道是资本控制了权利还是权利的终极目标是资本。

试想一下,一个区域,资本和政权狼狈为奸,又设立了一个让大家信服的司法机构,这个机构还是由政权建立的,资本来给他们发工资,试问这个司法机构是独立的吗?

那么这个区域是不是比黑水所描述的更肮脏,更黑暗。

就像罗翔老师说的一句话“没有监管的权利就是最大的恶”。

故事到最后很扎心,一位农民这么说“这个世界没有人会帮我们,包括科学家,法律,政府,能帮我们都只有我们自己”,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像罗这样的人,也需要那些能站出来敢于发声的人,他们维护的才是真正的和平和正义,一个社会的稳定不正需要这些吗?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

4⭐↑

 5 ) 细思极恐

《黑水》——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关于环境,关于人性。

观看过程中自然有对主人公律师罗伯特在人们的不理解、在冒着触动大公司利益而有生命危险的情形下十几年坚持调查化工公司杜邦造成的环境和人类健康问题,并获得成功的敬佩。

但同时也心生凉意。

一是为杜邦公司明知PFOA(特氟龙生产过程的分散剂)虽疏水性好,可有致癌性,对人的健康有巨大影响。

但他们非但不处理泄露的PFOA,还将其用于制作雨衣、地毯、不粘锅涂料,为了利益,隐瞒真相。

在爆出真相后,他们还说水中含有一点完全没事,可事实如何也显而易见。

为了利益不顾健康,为了利益政府也能做违心之事。

为何一件案子需要十几年,其背后的黑暗与利益纠葛可想而知。

二是为我们的健康而担忧。

PFOA已存在于99%人的体内,且在体内无法分解,虽说在影片中显示像生活在化工厂下游的人和化工厂工作人员有明显症状,欧盟和美国已禁止PFOA,但我们还在使用,会不会因为积少成多而提高癌症发病率?

近几年提高的癌症发病率是否与此有关?

或有其他物质导致此种情况?

我们不得而知,但在科学不断发展中,污染是必经之路,我们能做的只是更多的保护自己,关注督促国家对工业污染的管理。

ps:现在不粘锅涂层主要还是特氟龙,但大厂家生产的里面不会有PFOA,且特氟龙在260℃以上会分解有害,所以只要温度适宜是没有问题的。

电影里将PFOA与特氟龙讲的有些混淆,当时看还想锅能不能用了...

 6 ) I won't back down

现实改编,律师对抗大企业、政府,甚至科学家,有多难?

无法想象的难。

故事是按时间顺序讲的,但有些主题是贯穿整部戏的。

1. 质疑 农民:他们说什么,你就全都相信了?

杜邦说没问题,你就信了?

事实上,每个知道这些事情的科学家,都在为这些企业工作。

还以为政府、制度能帮普通人对抗大企业,结果政府机构不管,法庭也让大企业逃脱责任。

2. 流程 起诉杜邦:即使和对方法务私人关系很好,也是公事公办,先财产索赔起诉。

为了确认化学品与疾病相关,只能耐心等独立的科学家做研究,7年。

3. 坚持!!!

杜邦寄来了一卡车的资料(想让主角知难而退),主角就抱怨了2句,坐下来就开始整理资料了。

抱怨是无法解决问题;哪有人会在这时候帮忙呢?

大家都是锦上添花,看到成功的机会才会来的。

而他居然真的把所有的资料整理好了。

降薪、没人找他打官司了,妻子没收入,家里3个娃要读书,压力大到差点中风,受害者的质疑,抗了十几年,难以想象怎么坚持下来。

杜邦不接受集体诉讼,要受害者一个一个来索赔,就想把受害者拖垮、把律师拖垮,不战而胜;连法官都说,这么多案件,得搞到2890年了。

原告律师呢?

我。

你还在?

是的,我还在。

背景音乐响起:I won't back down。

那个驼背缩头的律师,顿时高大了~整部电源的高光时刻啊4. 责任 律师事务所老板:公司就像人,而这个公司明显过线了。

我们有责任让美国商业做得更好。

其实律师事务所老板也很不容易,他是真金白银的支持主角去帮助这些人的,不过剧情需要,他的形象并不高大。

5. 自我认知 你对你角色的认知会影响你的行为。

重点说一下主角老婆,从一开始的不理解、质疑,到后来的容忍,甚至支持她老公,很了不起。

质疑:你不是律师吗?

你把律师的事做好就好了,你现在在做什么?

忍耐:丈夫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在案子里了,无暇顾及家里的任何事情,默默把所有东西都扛下来了 支持:丈夫进了医院,她对着他的老板说,不要让他感觉是个失败者,他是为了所有的受害者赌上他的所有,他的事业、他的家庭,不要让这样一个勇敢的人、不要让他觉得自己是失败者。

这类真实改编的电影真是不错,情节丰富,多角度的利益冲突,从不同人的立场来看待问题:主角、主角老婆、老板、受害者、大企业。

谁对谁错?

不一定重要,重要的是how to make things right.

 7 ) 资本面前,正义的价值在哪里?

“立体的人物塑造“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非常推崇个人主义,英雄主义的国家。

这一特点在《黑水》中体现地淋漓尽致。

主人公Rob义无反顾地帮助无辜大众,不顾自己的律所的地位,不顾家庭的经济压力,不顾家人的误解,不顾旁观者的白眼。

乍一看,他不过是脸谱化的正义使者,鸡汤文中的赞美对象。

但,真的仅仅是这样吗?

托德·海因斯告诉你,nonono,别把事情简单化。

首先,Rob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正义感而帮助那些弱势民众吗?

影片通过安妮·海瑟薇之口告诉我们;Rob是一个没有童年的可怜孩子。

多次搬家,没有朋友,没有联系,他的童年记忆里承载的只有他的家人,他的友邻。

所以,他才不愿意辜负祖母的期望,不愿意辜负曾经邻居大叔的期望,作为一个有能力的环境律师,助他们一臂之力。

既是出于公德,也是出于私义。

其次,作为一个丈夫,Rob并不完美。

关于案情,他对妻子三缄其口;对于家庭,他并不上心。

很难想象,作为律师,本应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形象,而他在面对家人的时候却甚至很难说出一句完整的话。

再次,Rob还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

人们通常认为天主教徒是保守死板的,在堕胎持枪等问题上愚昧不堪。

但一枚硬币是有两面的。

正是由于他们的虔诚,所以他们的道德感比一般人更强,由此也可以解释Rob的行为动机。

“正义的代价“本片最核心的戏剧冲突就在于主角Rob面临的种种压力,其中来自杜邦的压力和家庭的压力都属于显性压力,最引人深思的压力来自于大众的压力。

被Rob帮助的大众不停地催促他,责难他;与事件无关的群众只是把他当作摇钱树,甚至为杜邦辩护,认为杜邦是清白的。

在这种种压力之下,Rob终于顶不住了。

他的手总是止不住地颤抖,他开始出现幻觉,怀疑杜邦的人要来害他,甚至插入车钥匙,发动汽车都要耗上巨大的勇气。

但面对这些,他还是选择不告诉身边的亲友,所以我说,这是一个纠结的英雄,默默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

话说回来,尽管本片的结局是he,但我还是对“正义会迟到,但从不缺席”这句话持怀疑态度。

因为这其中存在巨大的变数,what if Rob没有等到胜利到来的那一天就挂了,what if杜邦没有把完整的资料交给Rob。

即使是片中那样的he,我们也很难说实现了完全的公平。

对一个产业巨头来说,这些补偿或许会大伤元气,但不至倒闭。

更何况时代会忘记,人们会忘记,倒下一个巨头,还有另一个巨头,因为资本但逻辑没有改变。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祈祷“正义的使者”能够及时出现,国家的监管能够有效执行。

我想,这就是本片打动人的一个关键点所在,尽管我们对英雄主义有些抗拒,有些怀疑,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渴望这样的“正义使者”来拯救我们充满谎言的世界。

 8 ) 对现实还原度非常高的一部电影

我完全没想到还原度能有这么高,看完电影把NYT上的那篇长文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发现电影真的几乎没有夸张,连压力大视线模糊一侧身体动不了这种我以为编出来的细节都是真的。

借此记录一些看电影和文章的想法。

关于Rob和TaftRob期间有两次机会可以全身而退。

一次是2000年,Tennant与DuPont和解,律所可以拿到contingency fee而结束这一官司。

另一次是2004年DuPont决定在集体诉讼中选择和解,Rob给律所带来21.7M的回报,可以算是大功告成。

但两次他都没有选择停下,而且自此再未代表企业打过官司。

对于做这些的原因,文章里几次引用他的话都是“It's the right thing to do.” 这个世界上还是在有人坚持着自己内心的对与错的。

另外,我觉得Taft这家律所也挺了不起,其中不乏一些道德感较强的律师。

虽然Rob受到很大压力,但律所一方面在前期允许了对DuPont的上诉,要知道这肯定会给专为化学公司辩护的律所带来不小麻烦,而且后期在战线拉长时也依然继续支持并付着不菲的费用。

我觉得这已经很难得了。

跑个题,影片中居然让黑人演员当了个拜金的bad ass也是没想到哈哈。

关于污染与监管NYT文章中提到,1976年的时候3M和DuPont就知道了PFOA不仅只通过饮用污水威胁人身体,而是对所有公众的健康都会构成威胁,而EPA是什么时候分析并得出这一结论的呢?

2002年。

由于政府监管跟不上公司的研发创新,现在仍有超过6万种化学材料不在监管之下,我们对自己正暴露在什么之下毫无概念。

电影里Anne Hathaway在医院里问医生有没有可能她丈夫是被人下毒和前面其不相信丈夫认为DuPont在威胁公众健康的结论,两相比较,让人更觉无奈。

另外,文章中提到,2000年3M停止了生产PFOA,结果DuPont索性自己建厂生产,直到2013年才停止生产和使用PFOA,企业牟利之心和政府监管之不力让人无语。

 9 ) 二十年来的那些艰难抉择

识时务的人适应社会。

不识时务的人坚持试着让世界适应自己。

因此,所有的进步,都有赖于那不识时务的人 -- 萧伯纳 有人说一个人在其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的选择,足以刻画他的个性全部。

从1998案件肇始到如今,已是二十一年。

二十一年,对大多数人来说,意味着职业生涯的2/3。

影片中每个人物都面临许许多多艰难的抉择,而这一个一个抉择,组成了一整条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线。

1. 非主流的律师你可以说Bilott是个非主流律师,也可以说他是个离经叛道者。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Bilott在大多数精英荟萃的社交场合,都多少有些显得格格不入。

他略微有些佝偻着背,言语相对迟缓,神态略显木讷,怎么看都不像是个为大企业辩护的慷慨陈词的律师。

在不同场合的晚宴上,他总是显得略微拘束,仿佛总与这个白人主导的资本世界带有隔阂。

这固然和他的经历有关。

他的父亲是个空军上校,因此他从小就被迫跟随父亲四处辗转,直到碰到TAFT律所的Terp和他的妻子Sarah。

他毕业于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法学院。

大家如果了解美国的法学体系,或许知道,要找到最好的工作,往往需要进入所谓的T14(前十四位)。

事实上如果想要拿到法学领域最好的工作岗位,即企业律师(Coroprate Lawyer),可能需要前六位的学校才有可能。

这就是精英社会的阶层观念,而俄亥俄州立大学显然不在其中。

因此Bilott从OSU毕业以后只找到一个环境法的律师职位。

值得一提的是,Bilott在最初加入TAFT律所时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理想,“我的家庭告诉我,大律所机会多,所以我想利用这个我能找到的最好的职业机会。

Bilott on the Courtroom2. 自杀式的选择Bilott加入TAFT的时候,合伙人/老板 Terp 对他的评价是,“Bilott是个特别出众的律师:非常聪明,充满活力,顽强,研究做得非常非常彻底”。

这点在影片中无疑得到验证。

当杜邦为了刁难他,将半个世纪的相关资料都送到了TAFT的地下室,他不是被巨量信息所征服,而是开始有条不紊地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归档。

这正是一个优秀律师的素养体现。

然而职业能力与是否能够跻身顶级精英阶层觥筹交错,似不必然。

Tennant staring at 190 graveyards of his cows黑水非常打动我的一点,在于他所塑造的诸多冲突,不仅是人物关系层面的冲突,更是人物内心的冲突。

当西弗吉尼亚的农场主Tennant找到Bilott时,Bilott的职业生涯其实已经被写好了。

Tennant的农场在短短几年内死了190头牛。

在这之前,Tennant因为身体不适而又缺钱,所以卖了自己的66公顷土地给化工巨头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随后把这些土地当作很好的垃圾堆放地,主要处理一种叫做PFOA的有害化工原料。

这类原料从上游流入Tennant家中,牛因此死亡,且器官和牙齿呈现异状,Tennant本人也被诊断患有癌症。

他知道整个小镇都被杜邦买通了,无法寻找当地律师,又熟悉Bilott的祖母,知道她的孙子是个不错的律师,所以找到了Bilott。

于是,刚升任合伙人的Bilott,必须面临一个极其严峻的考验。

他内心知道,当初自己学环境法,是因为他觉得“环境法看起来会对社会有真是可见的影响力,是你可以通过践行来改变些什么的”,他拿到这个案子的时候,听到Tennant浓重的阿帕拉契亚口音(他的祖母也有类似口音),就知道“我应该帮他,因为我感觉这是正确的事”。

他要做出的决定非常艰难,因为如果他选择放弃Tennant,他的良心将会受一辈子的谴责;如果他选择帮助Tennant,那么他将不可能再获得任何其他化工公司给他的单子。

这点非常严峻。

所以当他一开始起诉杜邦的时候,杜邦内部的律师Ripley在电话里特地说了一句,“我原谅你”,原因是假如Ripley选择与Bilott公然开撕,Bilott这辈子作为企业环境领域辩护律师的职业生涯就算是结束了。

尽管这个选择在电影中看起来水到渠成,但主人公内心的煎熬以及Bilott脸上忧虑的神色,是需要观众去细细品味的。

这件事对于农场主Tennant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小镇上的人因为杜邦而有了好的工作,他们憎恨Tennant曝光雇主可疑的行径,甚至连餐馆的服务员都不愿意搭理Tennant。

Tennant走投无路,成了小镇上的孤家寡人,连续换了四个教堂,每到一个教堂都要被人白眼。

后来事实证明,对杜邦的调查展开后,杜邦不得不裁撤了部分员工,“失业厅”门口排起了队伍。

Tennant为了伸张自己的权力和正义,无疑对某些和他社会阶层相仿的无辜的既得利益者造成了伤害。

社会领域的问题千丝万缕,正是因为有太多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很多时候诉求又是相违背的。

有时你坚持的原则,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一种不公和伤害。

社会领域的研究者们用了很多经历和笔墨去刻画如何思考平衡各个利益相关者,然而最终能得出的结论往往是“世事难是非黑即白,往往要在灰色地带寻找一种平衡”。

从某种程度上说,Bilott和Tennant是同病相怜的,他们都与身边的社会多少有些脱节,有些格格不入,也有些特立独行。

他们的选择在一定意义上都是“自杀性”的,一个杀死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开始案件之后,Bilott再也没有能为律所带来化工行业的客户,对杜邦的诉讼成功成了他二十年来唯一的追求),一个杀死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Tennant在教堂的最后一排参加礼拜,唱不出圣歌;Bilott在教堂的第一排参加礼拜,同样唱不出圣歌。

一个是高中毕业文凭,一个是法学博士,然而在生活的某一个节点,他们都发现,正义靠不住,联邦政府靠不住,看似公平的司法体系靠不住,耶稣基督大概更靠不住 -- 为了他们自己的声音,能靠得住的,只有他们自己。

3. 勇敢与正义很柔软

Terp and Ripley影片中另一个让我感到敬慕的人是Terp。

Terp是Bilott的老板,一直暗中支持Bilott对杜邦的控诉。

在一次内部合伙人会议中,最年轻的黑人合伙人滔滔不绝,陈述自己为什么认为律所不应该招惹自己的潜在客户,Terp拍案而起,说道,正是律师们放弃了自己的节操与尊严,才导致美国民众对律师这个行业如此没有信心,并宣布对杜邦开战。

笔者自己本科的时候曾经很想做律师,因此加入了北美最大的法学兄弟会,PAD(Phi Alpha Delta)。

作为唯一的亚洲人(事实上是唯一的非英语母语者),我常能体会到Bilott的那种“局外人”的感受。

有一次吃饭,大家聊到为什么想做律师,满桌的人都说是为了钱,R也如此说。

我和R关系很好,颇为诧异,因为我一直觉得他有些不同的理想。

R反问我,那你是为什么要读法学博士呢?

我说,我是为了正义(Justice)。

满桌的人都笑了。

R后来去了耶鲁法学院,毕业之后在名所Cleary Gottlieb Steen & Hamilton工作,他无疑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但从这个小事例中,我们也可以窥见美国法律精英阶层中的主流思想。

Terp身处这样一个阶层之中,他面临的选择困境,不比Bilott的小。

一方面他是公司的大合伙人,不可能不管公司的盈利和Bilott的行为对公司客户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骨子里有正义感,觉得Bilott做得是对的,因此想要支持他。

所以当大规模抽血实验之后,化验结果迟迟下不来时,他不得不通过克扣Bilott的工资的形式,一方面对他施压,一方面平衡公司支出。

资本主义社会,没有管理者可以对现金流表说 NO,勇敢和正义,真的很柔软。

4. 不是输家

Sarah hugging her frustrated husband. 比起前面三个男人的选择,或许Sarah的选择才是最困难的。

她当初选择放弃自己的事业做家庭主妇,是因为Bilott升职,工资很高,她觉得自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照顾孩子上面。

但当案子迟迟未决,Bilott工资四次被扣,三个孩子上学的经费都不一定有了的时候,她终于对丈夫爆发了。

她理解这个案子对丈夫的重要性,可是作为母亲,她也不能对孩子们的未来坐视不管。

当她和Terp一同对丈夫施压导致Bilott因为轻度中风被送进医院后,她突然觉醒了,明白了丈夫所追求一切的重要性。

当她一字一句地与Terp针锋相对时,她对丈夫的爱和她对丈夫事业的支持超过了她生命中其余的一切,“请不要让他觉得他失败了。

他绝不是一个失败者!

” 那一幕,安妮海瑟薇如此入戏,让我心中荡漾着感动,一波一波,向外扩去。

她或许意识到,她和Terp对Bilott精神上的支持,是Bilott活下去继续奋战的最终能量源泉。

5. 寡头势力与无尽战争

Dupont's chemical plant. Bilott成功搜集了69,000个血液样本,实现了现代流行病学最大样本的组建,并通过一个科学家小组确定无误地建立了PFOA与 肾癌,睾丸癌,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疾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妊娠高血压 六种重疾的关系后,观众们大多都会觉得可以松一口气了。

然而由于PFOA是环境保护署(EPA)下非受管制的化学品(Non-regulated chemicals),杜邦得以利用法律的空子,全部翻盘,否认一切科学实验证明,并拒绝科学小组研究的合理性。

这就是寡头格局带来的后果。

“政府被捕获了(Captive Government)”,Bilott在一家中国餐馆外绝望地与妻子Sarah对望着,无情的世界冷眼旁观。

充满韧性的Bilott决定与杜邦抗争到底,而杜邦一开始也采取了80年代美国烟草行业的应对措施,即一个一个案件审,拖延时间。

因为有3500个案件,如果按照一年4-5个案子的速度来赔偿,需要700-900年才能把案件审理完毕。

法官开庭问了一句,“你还在呀",Bilott转转脖子,精神抖擞地说,“法官大人,是的,我还在”。

这令人感动的一幕,无疑是影片的点睛之笔。

这里补充一下:后续的故事是,杜邦用6亿多美金平息了这个案子,作为3500多个受害人的赔偿。

这个结局或许比烟草行业的拖延战术好一些。

随后杜邦和道合并,将化工产业部门作为子公司分拆了出去,变成了现在的科慕公司(Chemour)。

在影片中,Terp对杜邦宣战时提到,“我们把公司看作法人,当这个人越界了,我们就要惩罚他”,通过这句话,影片将杜邦人格化了。

当这个被人格化了的厚颜无耻的杜邦,通过资本市场惯用的手法,将“有毒资产”打包到一个新的公司,以新的名号改头换面出现,并在分拆协议中将所有未来可能需要清偿相应赔付的责任都归于这个公司后,每当与PFOA相关的新闻再次出现,科慕的股价都会应声下跌。

今年5月,科慕终于忍不住了,开始和自己曾经的“母体”打官司。

看来杜邦这个“法人”还真是不招人喜欢啊。

结语:在《论职责》(On Duties)一书中,西塞罗(Cicero)提到了一个海格力斯的比喻(Fable of Hercules)。

海格力斯在两条分叉的道路前必须做一个选择。

他可以选择Virtue,也可以选择Pleasure。

拉丁文中这两个词的现实翻译为延迟享受(Delayed Gratification)和即时享受(Instant Gratification),海格力斯选择了延迟享受(Virtue),作为他必将经历的十二大磨难之一。

对于很多人(比如本剧中的Tennant)来说,享受本就是个太过奢侈的词汇,无论是即时的,还是延迟的。

剧中的主人公Bilott则选择了Virtue,放弃了升任合伙人能给他带来的巨大当下财富和名誉,而将人们生命和正义的重要性高置头顶。

他与化工企业中的哥利赛(Goliath)巨人的较量,一开始,便好似没有终结一般令人绝望。

Bilott还在谱写历史,化工企业们还在通过联袂抵制的方式负隅顽抗,而我们的身体里,或许会因为Bilott的努力,少积累一些永不降解的化学物质 -- 又或许不会。

但我想说:Bilott,我敬佩你。

Bilott,我为你喝彩,为你加油。

 10 ) 水黑易解,心黑难救

为什么大多数有钱人都会变得素质低下,为什么大多数有钱人都会漠视生命。

毕竟钱能买命,而钱能买到的东西本身就不值钱了。

有钱人随随便便就能只手遮天,这让好人做好事更难,更显得滑稽。

原本,拯救一个人还是拯救所有人,这对于一个心怀正义的律师来说是没有区别的,可惜人心的复杂,现实的黑暗,往往是从击破个人为起点,紧接着逐个击破。

人们感谢你,是因为你有价值,人们憎恨你,是因为你的价值不够。

幸运的是我家从来没有用过不粘锅,因为从我记事开始,不粘锅就成为了“毒”的代名词。

历史告诉我们使用任何便利的事物,总得考虑代价是什么。

人为因素导致的疾病,至今还在不断发生,可是死亡究竟教给人类什么?

是如何规避责任,还是如何写一份漂亮的检测报告,又或者告诉我们,怎样死才最好看???

尽管这个世界乌漆麻黑,无数人在黑暗之中跌倒受伤,但幸运的是依旧有人坚持摸爬滚打,依旧有人坚持战斗。

我们应该嘲笑的是那些玩弄生命的渣滓,而不是坚持正义的“普通人”。

《黑水》短评

泪目了,本人出演我傻了

6分钟前
  • Selene
  • 力荐

最近喜欢看的片儿风格我都能自己说上来了,我操,是不是走峡谷去了

7分钟前
  • Huhsjwibxhsokw
  • 较差

攸关全人类的震撼题材,配上海因斯的反高潮看得真是憋得慌,以及除此之外其实是挺陌生的海因斯。

8分钟前
  • jj73浅之
  • 还行

那么正确的主人公,好像没有写得很群情激昂,也没有深刻入髓,时空跳跃得也非常客观没感情,总之有点失望。不过还是羡慕人家,能讲这样的故事,能发出这样的感慨/谴责,“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没有其他。”

13分钟前
  • 望潮
  • 还行

3.5现实意义远大于艺术价值这种话完全就是负面评价,简单来说就是怕砸了。导演把一场时间跨度极大的戏拍出了头重脚轻的感觉,对于演员的把控也不到位,浩克和猫女那都是久经考验的老演员,但完全没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还有这仿佛观众也中了毒一样的滤镜,阴郁归阴郁,但也太绿了。

15分钟前
  • 翡冷翠的晚祷⚜
  • 还行

中规中矩,某些镜头过分刻意👀

18分钟前
  • Hesse
  • 较差

清汤寡水

23分钟前
  • junle
  • 较差

日常看改编叙事题材摸不着头脑。

26分钟前
  • 张乙心
  • 还行

一个人若是能同时拥有并保持良知、能力、决心、毅力、责任心、正义感、社会地位,那么他的人生一定异常艰难。

28分钟前
  • 陆小凰||我爱浪味仙小康牛肉酱
  • 力荐

是个好故事,但是要讲好也不容易,好在导演把时间线把握得挺好的。安妮海瑟薇怎么总是瞪眼式演法。Tim Robins还是帅的

29分钟前
  • Picca
  • 推荐

故事是好故事,但剧本完全配不上这个故事,东一榔头西一棒,像个纪录片,节奏混乱,一点戏剧张力都没有。马克叔叔的表演还是棋差一招,这个人物可发挥空间很大,可惜他没有抓住。看完只想再看一遍《永不妥协》。

32分钟前
  • 小枫
  • 还行

黑的是官商之心,黑的是巨头企业与庞大体制,面对这些,总有人会为孱弱的个体挺身而出对抗到底。非常事件性,平静冷峻,这种处理或许更能突出其过程之艰难与苦痛。

35分钟前
  • 老罗Lazzaro
  • 还行

内容大于影片本身,毕竟在全世界警示意义这一层面上的故事性就已经秒杀别的片子了;套路就那样,男主面临亲情和事业的抉择,我甚至能猜到是外婆派来的农民所在的农场和男主小时候回忆的关系,还有反复提及的“偷偷去看妈妈”以及对空军爸爸与妈妈的不同反应,主人公的救赎改变,但其实到最后,电影拍出来也只是拍出来而已,大企业托斯拉该蹦跶还是继续蹦哒,毕竟固化的,不止是阶级,这样的电影能拍出来,能上映,无非是上面的人“允许”你拍,“允许”你播出,而已,像不像雪国列车。

38分钟前
  • 二七小表贝儿。
  • 较差

冷静平缓,一种纪录片式的讲述。更切肤的感受到坚持正义所要付出的巨大代价,Rob在停车场发动汽车前的紧张与恐惧是一种熟悉的笼罩,看到最后,穿越重重黑暗拥抱光明,可这种结局不属于我们。羡慕别人可以发出声音,可以有与制度抗争的自由。

39分钟前
  • 后自愈
  • 推荐

社会题材融合导演视听风格,很有教益但的确是个比较沉闷的电影,处理人物关系和表现人物感情的方法也是老生常谈,没有新意

40分钟前
  • 千寻
  • 还行

不是演员不好,不是剧本不好,是对于这种闷长叙事型的社会题材的电影实在是提不起兴趣。而美国也很喜欢拍这种蚂蚁捍大象的电影,为啥不如直接拍纪录片?

44分钟前
  • 浩君
  • 较差

我知道社会型话题拍成电影很值得尊重,但是作为电影,我就是看不下。

47分钟前
  • 2
  • 较差

看到男主角疾呼「他們想讓我們以為體制會保護我們,但那就是個謊言,是我們自己在保護自己」,真的很難不聯想到現實。看完電影竟然看到官媒在推雙黃連口服液和藿香正氣水⋯

50分钟前
  • 五色全味
  • 推荐

一年一度(好的)新闻调查大电影/安妮海瑟薇(还是)不会演/好莱坞cookie cutter对(广大)shitizen的安慰

55分钟前
  • 大寸
  • 推荐

冲击源于真实事件而不是这部电影,虽然不走慷慨激昂的调子那也应该把人物刻画和事件影响刻画得深刻一点呀,不然纯粹的阴郁沉闷只会让人看不下去。与现代文明伴随出现出现的有毒物质,该如何解决的确让人深思,现代人享受种种便利的代价就是时刻出在处处有毒物质的环境里,而多少人不知道甚至不以为意,或者知道了也不知道如何改变,只能如此。。。。

59分钟前
  • 彩心之境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