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10月24日,一场特殊的审判在英国伦敦开庭。
从媒体到群众,都为其毛骨悚然,同时议论纷纷。
本案的被告曾混迹于人群之中,罪行之残忍却震惊了最老练的调查人员;他的经历不仅被《全球重大凶案》、《天生杀手》等犯罪节目收录;还由传记作家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成书籍《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直到今天,他仍是英国最为臭名昭著的杀人恶魔——丹斯Des导演: 刘易斯·阿诺德编剧: 刘易斯·阿诺德 / 布莱恩·马斯特斯 / 卢克·尼尔主演: 大卫·田纳特 / 丹尼尔·梅斯首播: 2020-09-14(英国)
这位自称“丹斯(Des)”的马斯维尔山连环杀人犯,原名丹尼斯·尼尔森。
那场历时两周的审判曾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丹斯的作案手法和杀人动机,多年以来也一直备受关注。
ITV将这一案件搬上了银幕,由“大提提”大卫·田纳特(《神秘博士》、《好兆头》)主演,被认为还原度极高。
左图为现实中的丹尼斯·尼尔森,右图为“大提提”剧中扮相该剧仅有三集,豆瓣评分8.4。
一经播出,收视率就创造了ITV今年最佳,更是打破了2006年《心之狂野》之后的最高收视记录,累积超过1000万收看。
开篇第一个画面,就是1983年伦敦的社会图景——失业率居高不下,人们来到伦敦闯荡,经历的却是梦想的破灭。
到就业中心,人家会问你,“你住在哪里?
”你若说“没有固定的住所”,那么他们会告诉你:“抱歉,我们不能提供给你工作”这些“伦漂”大多露宿街头,常常故意切断和过去的联系,也因此更容易成为犯罪者侵害的目标。
于是,伦敦对于他们而言,成为了一个越来越暴力的地方。
这天,警局接到一起报案电话。
在北伦敦郊区马斯维尔山某公寓的下水管,发现了疑似人体残骸的东西。
刑警总督察彼得·杰伊和警员史蒂夫·麦卡斯克立即出动,来到马斯维尔山克兰里公园23号公寓。
看到从下水道取出的“残骸”后,彼得警长故作冷静,找房东问出了顶楼住客的名字——丹尼斯·尼尔森,任职于伦敦肯特镇的就业中心,自称“丹斯”。
警官们守到夜晚,等来了一个身着浅蓝色衬衫、戴眼镜的男子。
看起来斯斯文文,普普通通。
但是,进入丹斯的公寓后那扑鼻而来的味道让警官们立刻笃定,屋内确实隐藏着见不得光的罪恶。
面对警官的质问,丹斯坦然承认:尸体在柜子里。
警员史蒂夫打开橱柜,果然找到了一个个散发出腐烂气息的黑色塑料袋。
下一个镜头,丹斯就被押送进了警车。
这就破案了?
再往下看。
警车稳稳行驶,史蒂夫随口向丹斯提问:“你杀了一个人还是两个人?
”这个看起来平凡、可靠的公务员面无表情地回答:“15到16人吧。
”
随后,警方在他位于北伦敦的两个住所均发现了人体残骸,罪行得到证实。
为了正式起诉丹斯,警局开展了数次审讯。
丹斯格外配合,不但承认了杀人的事实,还将犯罪过程、处理尸体的方式全盘托出——他会在同性恋酒吧或大街上搜寻目标,将被害人带回家,在其醉倒或睡着后用领带、电线等将其扼死。
如果没有死亡,则再将被害人按在水桶中使其窒息。
被害人死亡后,丹斯往往与死者长时间共处一室,甚至将尸体摆放在沙发上,与它一起听音乐、看电视,像亲密的朋友一样谈笑……直到尸体腐烂后,才将其放置在地板下或者橱柜中。
最终部分焚烧、部分丢弃、甚至偶尔取部分器官进行烹饪。
丹斯的叙述,引起了警官与律师的极度不适。
他自己却保持着怪物一般的冷漠无情。
丹斯的交待非常坦白,但似乎又按照着他自己的计划。
他最初隐瞒了自己前警察的身份,还声称遗忘了所有死者的姓名。
后者恰恰成为了处理案件最大的困难。
为了给丹斯定罪,警方必须确切证明至少一个被害者的身份。
但是调查与确认死者身份的过程,却阻碍重重。
首先,尸体已经腐烂。
而那个年代还没有今天这样先进、便捷的刑侦手段,指纹都要靠警员们以肉眼进行比对。
其次,受害者基本都是社会边缘人。
如丹斯所说,政府对这些失业者、流浪者、吸毒者通常视而不见,漠不关心;家属往往也已经与他们疏远,只有在听到死讯后,会为这个死去的孩子或爱人掉下几滴眼泪。
在丹斯回忆起最近一位受害者(史蒂芬·辛克莱尔)的名字之后,警方确认了辛克莱尔的身份并拜访了他的家人。
死者父母对流浪的儿子无可奈何,只能在失去后痛哭一场。
伦敦,有时确实是个孤独的地方。
此外,还有不得不提的一点——媒体和舆论的压力。
案件刚刚曝光时,警局成为众矢之的:时时刻刻紧盯着案件动向的媒体们无疑敦促了警方的行动,推动着彼得警长和下属们日夜工作,力求不出差错。
然而,随着部分死者的身份得到确认,起诉条件获得了满足;调查的持续反而牵扯出往事、给大众以“警方办事不力”的印象。
潜在受害者道格拉斯曾在遭到丹斯威胁时报案,警方的处理令人失望一宗三年前未查明的加拿大游客失踪案,因为丹斯在回忆受害者时主动吐出肯尼斯·奥肯顿这个名字才真相大白,媒体对此大加鞭挞。
这样下去,深入调查不但耗费资金,还不利于警局的声誉,可谓“得不偿失”。
上层急于结案,乃至直接施压,叫停调查。
还好,出于职业素质和良心,彼得警官没有立刻退缩,也在机遇之下找到了更多受害者身份的线索……为了避免剧透,在此不多赘述。
下面来说说与警方办案并行的另一条剧情线索——从新闻了解到丹斯案件的老作家布莱恩·马斯特斯,产生了深深的好奇。
他真的是作恶多端但看起来却又太普通了和你在街上或者银行遇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布莱恩开始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朝着一个方向发展,而尼尔森这样的人却与我们背道而驰?
很多人的想法可能如布莱恩身边的男生一样:丹斯本身就是邪恶的。
这不失为一种解释,但布莱恩显然不想止步于此。
于是,他写信给丹斯,希望以他为主角写作一本传记。
通过一次次谈话,布莱恩了解了丹斯的生活轨迹:他在渔村度过的童年、六岁时在爷爷的尸体边懵懂地接触死亡、在部队的岁月、对亲情和爱恋的体验……每一次对谈,都像是布莱恩与丹斯的一次心理博弈。
后来,布莱恩被彼得警官的话所警醒——丹斯有一套自己的叙事,很容易将人“带进去”并产生信服。
而布莱恩则认为,传记应尽可能客观地呈现一切,将吸取教训、作出评判留给读者来完成。
这与本作编剧Luke Neal的观念相吻合。
Neal曾表示——(丹斯这个名字)是一个有强迫性精神障碍的自恋者为了逃避谋杀而做出的建构是让尼尔森能够掌控自己叙述的一套谬论。
布莱恩和彼得在剧中的任务就是越过“丹斯”,越过人们所谓的“好心杀人犯”,去看到这个名字背后真正的人,这样才能看到我们所需要的答案……
因此,从剧中的布莱恩到编剧Neal,都选择以大量的、多角度的呈现来丰富作品,而不是建立一套直接成理的叙述。
效果如何,见仁见智。
但借助他们的作品,我们确实能“看见”很多——制度的冷漠及官僚主义、媒体的搏眼球和炒舆论、群众的愚昧与非理性……
作家布莱恩因为采访丹斯而受到攻击
谋杀未遂的受害者卡尔·斯托特受到公然的言语侮辱丹斯本人,及其衍生出的牵涉经济社会、心理健康、刑讯程序、司法公正等的种种复杂问题。
最终,丹斯被起诉犯下六起谋杀和两起谋杀未遂,警方的调查工作告停。
其余大部分受害者的身份,至今仍未确认。
到今天,在丹斯最初声称杀害的15人中,也只有8人身份被确认审判前夕,丹斯按照新律师的建议,突然决定以精神变态、并非预谋犯罪为由,对谋杀控诉作出无罪抗辩,争取过失杀人罪的较轻刑罚。
面对法官关于八项罪状“你有罪还是无罪”的提问,他以平静无波的语调八次回答:无罪。
站在记录者的立场上,布莱恩没有直接干预审判,出庭为丹斯做出不利证明。
但他仍然保留了自己的判断———无论丹斯是否“精神正常”,他在作案时是清醒的,也曾有机会自首,应当受到法律的惩罚。
最终,陪审团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基本达成一致,宣布:丹尼斯·尼尔森,有罪。
想知道法庭判决结果和过程中其他枝节的朋友们,请在剧中一探究竟。
在丹斯连续作案、谋杀十五人的四年间,在旁人看来他仅仅是个普通人,“和你在街上或者银行遇到的人没什么两样”。
恶魔在身边,无疑令人后怕。
但更值得思考的,或许是——能否用更好的方法去保护流离失所的穷人,去关注社会的发展是否健康?
是否有负责的机构和程序、有效的刑侦手段来及时处理案件,避免更多惨案发生?
是否有正义的法律体系、公正的司法系统作为有力的警示,保证犯罪者受到应有的惩罚?
剧情最后,丹斯对警长说,“如果你们没抓住我,我会杀更多人。
”他的故事在牢狱中落幕,而社会与文明、人性阴暗面的抗争,仍将持续。
*本文作者:温C
David Tennant绝了,我就知道我“二级男神”总有爆发的一天,他的DES是影帝级的,那种骨子里的寒意令人毛骨悚然。
DES让我想起《烈日灼心》我以为真凶上镜的震撼,而更瘆的DES对了我三集!
演员的方法都是理性的,David Tennant很“非人”地演出了“下意识”,那种动物性的残忍,他交代那些被虐杀的受害者,就象让人收拾实验品的化学老师,不要说同情,连恐惧都没有。
他戴着眼镜坐在那儿,就事论事,那种恐怖前所未有。
不少演员演戏很用心用力却被“群嘲”,是因人的深奥是用力也达不到的,许多不可知是“方法”“设计”不出来的,《烈日灼心》演员演出了生活中“收拾”不起来的状态,David Tennant则仿佛换了一套感知系统,血管里流的是冰,对别人的痛没有感觉,精神气质和罪犯原型无限趋同, 更吓人的是,在对被害人极度冷漠的同时,DES对自己的罪行、社会将予的惩罚是“有知”的,也有“理性”对待。
他并不是狂人、也不是精神障碍,杀那些“理该被杀”的人似乎只是他的生活方式,和宰鸡杀鸭没什么不同。
DES没有上到哲学层面,所以没有In cold blood的效果,但我觉得DES更“细思极恐”,“狂人”和“疯子”只是偶然,而DES这种平常人的黑暗才令人防不胜防。
ITV从不令人失望,技术层面指哪打哪儿,都不需讨论。
也是令我羡慕嫉妒气之处,国产剧进一步退百步的水准就“9分”了,人家在人性的边儿,都跑得遥不可及了。
大卫·田纳特主演的ITV三集新剧《丹斯》发布首张定妆照!
田纳特将饰演臭名昭著的苏格兰连环杀手丹尼斯·尼尔森。
剧集卡司还包括杰森·沃特金斯(《王冠》)、丹尼尔·梅斯(《好兆头》)等。
该剧根据布莱恩·马斯特斯撰写的书籍《为同伴杀戮》(Killing For Company)改编,讲述尼尔森在1978年-1983年期间曾杀害15名年轻男子。
Luke Neal(第一、二集)与凯利·琼斯(第三集)操刀剧本,Polly Hill担任制作。
虽然第一集开头就交代了凶手身份,看的时候依然全程有种阴冷的恐惧感。
DTT 不是第一次演反派了,可我是第一次发现他的眼神可以空洞吓人到这个程度。
根本不存在因为喜欢 DTT 给 DES 加滤镜的可能性,因为他演出来的这个人实在是太让人害怕+厌恶。
果然好演员就是可以完全让自己隐身的存在啊。
DES 的故事本身有很多血腥或者猎奇的元素可以挖掘,但这部剧拍得非常克制,切入的角度很 “正“。
这种 “正” 让我意识到,以往看连环杀手主题的作品的时候,我有多容易潜意识里带入杀手视角,甚至 idolize 这些人的智商或者魅力(当然这也不都是那些作品的问题可能是我的问题。。
而这部剧时刻不忘提醒观众谋杀故事的另一面,展示受害者和家属们的伤痛,就会让人意识到调查连环杀人案不是什么智力上的猫鼠游戏,DES 这号烂人的存在带给他人的伤痛是真实的。
而且这次看剧之前先看了纪录片和幕后,知道编剧导演包括 DTT 都强调过不想以一种廉价的态度去展示这个故事,“it's not about glorifying Nilsen's own egomania. It's not about feeding into this narcissism",所以作为观众也自我提醒 "these victims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Nilsen will ever be" 。
有趣的是,剧中 DES 被作家问到对尸体做了什么的时候,他对作家说,你知道我可是把这些活生生的人杀死了。
如果你关注我对死人做了什么超过我对活人做了什么,那你的道德观大概需要重置一下。
可谓一语警醒猎奇心。
另一方面,这部剧也有点社会派推理的特质。
重点不在破案,而是展示塑造连环杀手的社会因素。
这里的塑造并不是 “社会问题导致变态性格” 意义上的塑造。
“杀手” 的出现还可以说是个人问题或者家庭因素造成的偶发事件,与社会无干。
然而 “连环” 意味着 “一个人能够连续杀害他人而没有被发现/制止”,就说明必然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原因。
这部剧给出的答案是贫困+恐同。
相比之下我之前的固有印象竟然是连环杀手之所以能连环作案靠的是智商(再次祛魅,其实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会问题。
最后一集聚焦审判,第一反应是有点多余,明摆着杀了十几人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为他辩论?
双方的争议点在于判断这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他的行为出于自由意志还是不能自控,“此瓦不自由”。
剧中探长和作家都认为他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知道自己这么做是不对的,他只是不 care 而已。
最终陪审团也是这么认为,所以指控成立。
从审问到审判,DES 本人似乎一直都采取相当被动的态度。
警方询问你的动机是什么,他说我等着你告诉我呢。
作家问他为什么选择不认罪,他说我等着陪审团来判断。
这种将解释权交出的行为挺有趣,不知道心理学上如何理解。
或许是一种心理防卫,你说我是什么就是什么吧,只要 “我” 不下判断,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不为自己的行动负责,是在推卸责任。
又或许这只是出于他纯粹的恶意罢了,毕竟跟作家对话的时候他就显露出想要对自己的故事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权的野心。
作家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在根本不知道 DES 是否在说实话的情况下基于他的供述做出一堆似是而非的心理解读,被他牵着鼻子走。
所以他选择 “交给读者评判”,感觉也是本剧的态度。
探长和作家从对立到和解的副线也很有意思。
二人的区别在于探长更关注此案的后果,所以他对 DES 的关注到判决为止,知道他不会再被放出来之后,他在意的只是继续确认受害者身份还家属们一个解释。
而作家希望更进一步去讨论他的成因,讨论他为什么这么不 care。
最后探长和作家彼此理解。
探长虽然痛苦,相比之下作家的工作确实更危险,毕竟面对的是 DES 这种看起来坦诚实则无时不刻不在靠语言编织/塑造/控制现实的人。
他时刻警惕被牵着走的趋势,最终才成功掌握叙事的话语权。
以下一些联想:开篇讲撒切尔夫人治下的英国的经济问题,想起之前刚看完的《王冠》第四季。
相比这部剧的可怕和悲惨程度,王冠里展现的人物挣扎对我来说实在是太虚浮了。
可能这就是我对王冠系列不太感兴趣的本质原因。
我实在没办法回答 “我为什么要关心这群王室成员?
”这个问题,因为完全没办法共鸣。。
找定罪证据之后被告当庭意外否认罪行这剧情太让人想起《小镇疑云》。。
不知道 DTT 从探长坐到被告席演起来是什么感受 XD。
Peter 探长是亚当爸爸!
好兆头卡司x2。
扮相其实挺像了,但是感觉完全不出戏,演员真的很棒。
cross-over 一下的话,亚当爸爸见过恶魔 Crowley,但 Peter 探长打交道的 DES 才是真的邪恶。
不知道对于这个 Soho 区潜伏的恶魔,Crowley 和 Aziraphale 会作何感想。
这种洞察人性弱点又喜欢操纵语言作为武器的反派,上一个见到的还是魔王子。。
在短评里看到了很多我赞同并觉得很不错的话,想总结在这里,留在以后回顾。
“社会只关注死人”“我杀的是冷漠的阶级与程序”“他是怎么样的人?
”“普通人。
”这才是最让人恐惧的啊最刺痛我的是那个被杀未遂的男孩在法庭上说,“我真的很困惑,他到底是要杀了我,还是要给我温暖。
”以及他走出法庭,人群中传出的那句“他就该把你杀死,你这个同性恋”。
Des背后是冷漠的80年代的英国:腐败、官僚主义、繁文缛节盛行的政府;靠夸大事实博人眼球的媒体;愚昧、唾弃少数群体的群众——这一切都和现在多么类似。
至于我的想法: 我看到好多人说这三集太平淡了,没有任何的起承转合,没有什么故事高潮。
但是我真的一点都不这么认为哎,三集里面包含了好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我在看之前会觉得害怕,不是怕血腥镜头,是怕对很多事情失望和难过。
看了之后觉得,嗯,还好。
但是我需要消化,只有三集,但是我差不多花了快25天才看完,真的不是很敢一口气看完。
这句“这个社会对死者比对活着的人更关注。
”真的刺痛我了,哪怕是今天,也都还是一样。
这依旧是一个冷漠的社会啊,只是可能没有从前那个时代那样残酷。
被杀未遂的小男孩出庭作证后,媒体和旁观者对小男孩不停指责和谩骂,以及那句“他就应该杀了你,你这个同性恋。
”好像,有罪的从来不是加害者而是受害者一样。
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啊,总是有人在不断的批判别人,把自己当做上帝,为那些不公平关系中的加害者发声,这样的时代到底还有多久才能过去啊,我真的有点累了。
我很认同一个想法,Des是故意将人骨扔入下水道的。
他怕自己会杀更多人吧,他可能也在害怕这样的自己,可能他的确是冷血且毫无人性的动物,可能他只是从小失去了最爱他的祖父之后再也没有得到过爱,所以他可怜那些无家可归的人们,但是他也同样是一个恶魔。
看到最后结尾说,最后也没有找全所有受害者的名字,也总是觉得有些难过和失望... 希望,明天早点来。
这个案子有点像之前看的杰夫瑞达莫,从诱拐到分尸极其类似的作案手法,同样也是为了追求控制与陪伴而连续杀人,而且中间都有受害者逃脱,但都因为警察不想插手同性恋的事情以及凶手白人男性的身份导致事情完全没有被重视。
不同的是这个凶手比杰夫瑞更邪恶更善于操纵人心,同时相比《怪物》而言这部剧并没有着眼于杀人本身而是更多地展现了凶手的复杂人性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制度问题。
经济环境困顿的情况下,政府对年轻人失业毒品等多重困境的漠视和无能,即使面对连环杀人案警方高层也只看中减少经费支出,在面上过得去的情况下无视其他受害者,法院系统也很离谱,在明确受害者的情况下竟然无法追加诉讼。
最后一集的法庭戏展现了人面对穷凶极恶的罪犯有一种长久存在的倾向就是将其视为精神失常,因为这样绝对化都两分法既能让人免于对深层原因的思考也可以让人对于生活环境的虚假安全感存续。
法庭上辩护律师也一再混淆精神失常的概念,将越轨行为与缺乏认知能力捆绑,如果是一般的犯罪这种辩护策略感觉成功率不小,但是15人的连续谋杀还是过于骇人,陪审团很难就此做出无罪判断。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一点是剧中展现出的Des和杰夫瑞一样对杀人行为有着清醒认知但同时又很难控制自己不去杀人,杀人是他们的一种行为模式和应对机制,是在特定情景下的最易路径,在重复实行时无需思考。
就像许多人压力下的暴食一样,失控和越轨行为其实也是普通人生活的一部分,只是从性质而言没有杀人这么夸张。
非影评。
只是再次想到纪伯伦这篇,纯分享,诸位自行感受。
卡里·纪伯伦著,林志豪译选自《先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年。
城里的一位法官站上前说:请给我们讲讲罪与罚。
他回答说:当你们的灵魂随风飘摇时,独行而大意的你极易对人对己犯错。
由于所犯过错,你们必须去敲扇承受福运之门,饱受冷落地稍等片刻。
你们的神性仿佛大海,永远不会被亵渎。
又如天空,它仅仅容纳伸展双翼者高飞。
你们的神性甚至如同太阳,不了解鼹鼠的来往途径,也不搜寻蛇的洞穴。
但你们的神性不是单独居住在你们身上——在你们身上多数是人性,还有许多非人性,而是一个未成形的侏儒,在迷雾中梦游,找寻着自已的清醒。
我现在想说说你们身上的人性,因为熟识罪与罚的只有它,不是你们的神性,也不是迷雾中的侏儒。
我常常听你们谈起犯了某个错误的人,好像他不是你们中的一员,而是一个闯入了你们世界的陌生人。
然而我要说,即使是神圣正直之人,也不可能超越你们每个人心中的至善,同样,即使是邪恶软弱之人,也不可能低于你们心中的至恶。
宛如一片孤叶,未经大树的默许就不能枯黄,那犯罪之人,未经你们全体的暗许就不能为非作歹。
你们就像一列向着人类“神性面”迈进的队伍,你们是坦途,也是路人。
若其中一人跌倒,他是为后面的人跌倒,让他们小心避开绊脚的石头。
他也是为了前面的人跌倒,他们步伐虽然迅捷稳健,然而却没有移走绊脚石。
还有,这话或许让你们听上去心情沉重:被害者对其被害难逃其咎,被劫者对其被劫难逃其责。
正直者对邪恶行径也不是亳无干系的,无辜者对暴虐之徒的罪行也不是清清白白的。
是的,犯罪者通常是被害者的替罪羔羊,更为常见的是,负罪者担负了无罪和免于谴责之人的重担。
你们不能区分正邪善恶,因为它们在阳光下共存,仿佛黑线与白线混织在一起。
黑线一旦断开,织工就应检查整块布,也应看看机杼。
倘若你们谁要把一位不忠的妻子送上法庭,请他也用天平测测她丈夫的心,用尺去量量他的灵魂。
让那欲鞭笞犯罪者的人深入那受害者的灵魂。
倘若你们谁要以正义之名,砍伐一株邪恶之树,请他瞧瞧那树的根基;他必将发现善根与恶根、产果的根与不孕的根全部纠结在大地静谧的心中。
你们这些欲主持公正的法官,对于那表面老实而包藏祸心的人,你们将怎样宣判呢?对于那伤人身体而精神受伤的人,你们将怎样处罚呢?对于那欺诈压迫他人而又受虐和受害的人,你们将怎样起诉呢?对于那些忏悔多于过失的人,你们又怎样惩罚?难道你们信奉的法律所要伸张的正义不是使人忏悔吗?但是,你们无法将忏悔加诸无辜者头上,也无法将它从罪犯的心中取出。
在午夜它不请自来,发出呼唤:人们会清醒,审视自身。
而你们这些将了解公正的人,如果不在青天白日下明察秋毫,又怎会了解公正呢?只有那时你们才会明白,那站立的与倒下的不过是同一个人,他身为侏儒的阴暗面与身为神性的阳光面融合于一身。
你们会明白:庙宇的边石并不比那地基中的石头高贵。
英剧最近真的频出佳作!
有豆瓣8.7的运动喜剧《足球教练》,被剧迷盛赞:“一集比一集好看”。
有豆瓣9.3的真治愈系神作《万物生灵》,从画面到故事都没得挑,一集入坑!
还有就是下面要说的这部ITV新出的罪案剧,一季播完评分飙到9.0(目前稳定在8.8),看完之后还有一种“怎么只有三集?
”的意犹未尽。
《丹斯》
《丹斯》是一部大作。
说它是大作,不是说它投资有多高,而是它的来头真不小。
《丹斯》的导演是执导过《小镇疑云》和《真实的人类》的导演刘易斯•阿诺德,都是豆瓣8.5+的水平。
主演大卫·田纳特,老牌演员了,最广为人知的角色有《神秘博士》中的第十任博士,《小镇疑云》中的探长,《杰西卡·琼斯》中的大反派,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小巴蒂·克劳奇。
这还是大卫·田纳特今年的第五部剧,不愧是你,大提提,绝了!
演员阵容还有来自《王冠》的杰森•沃特金斯,《重任在肩》和《好兆头》的丹尼尔•梅斯,都是绝对的实力派。
全剧共3集,于9月14日在英国开播。
首播就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9月16日播出的最终集收视率超29%,破了ITV今年的收视记录,收视人数超五百万,最高同时有近6百万人观看。
《丹斯》是一部真实罪案新剧,改编自布莱恩•马斯特斯1985年出版的作品《为伴而杀》(Killing For Company)。
讲述的是史上最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之一丹尼斯•尼尔逊的故事,这位疯狂的苏格兰连环杀手在1978至1983年谋杀了至少多名男性(至少15名),最后被判终身监禁并于2018年5月在监狱中去世。
剧集一开始,就是典型的罪案剧套路。
一栋英式小楼因为下水道问题找人疏通,结果工作人员从下水道里发现了一堆类似人类骸骨的残骸。
经过排查,得出结论,残骸来源是阁楼的住户。
总督察彼得探长所在的小组负责调查这起案件,他和他的搭档等到阁楼主人回来,这位阁楼的主人就是剧集的男主人公丹尼斯·尼尔森。
丹尼斯是镇上的公务员,戴着一副金丝框眼镜,看起来斯文有礼貌,随口还能来上两句“英式幽默”。
三人刚进入到丹尼斯的阁楼,扑面而来的就是浓重的尸臭味,房间里显然还有尸体。
彼得本想诈丹尼斯一下,可没想到发生了以下对话。
“尸体剩余的部分在哪?
”“在橱柜里。
”
没有一点隐瞒,甚至都没有一点慌张,丹尼斯就这么简单地把杀人案认下了。
之后在回警局的车上,丹尼斯还坦白,他一共杀了15-16人,并不只是阁楼橱柜里和下水道里的那些。
杀人案变成了连环杀人案,这是大案,警局立刻展开询问,意外的是丹尼斯也非常配合。
警方才问了一句,他就把尸块存放的地方都说了。
除了橱柜里,还有在卧室的茶叶柜里,浴室的抽屉里,甚至能够准确到有几具尸体。
同时,他还爆出了他以前的住处有大约12-13具残骸,而这些人都是4年前开始就杀的。
在描述作案过程的时候,他甚至几次打断了被委派来给他做辩护的律师,还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指责律师没有“正义感”。
这些话出自一个残忍的连环杀人犯之口,还真是讽刺。
死于丹尼斯手下的人大部分都是因为吸毒无家可归,或者因为是异乡人无处可去的年轻人。
丹尼斯在同-性恋酒吧,或者在街上搜寻目标,然后利用“善意”将被害人带回家,趁他们熟睡之际用领带、电线,或者用手将其扼死。
为了不让尸体有味道,他用了很多方法处理,烹煮、火烧、掩埋,或者放下水道冲走。
在这间审讯室里,丹尼斯描述的受害人多达15个。
不过看起来这么配合警方工作的丹尼斯也有隐瞒,他隐藏了两个最重要的信息。
一个是他之前的警察工作经历,还有一个就是这些受害者的名字。
因为尸体经过处理,很多都已经无法辨别身份,而失踪人口太多,一个个查无异于大海捞针。
更重要的是,一旦受害者的身份没有得到确认,就无法以被害人的名义在法庭上指控丹尼斯的杀人事实,丹尼斯实际的判罚就会远低于他应该受的。
于是彼得所在的小组开始了寻找受害人身份的漫漫长路。
但这条路走起了可并不轻松,丹尼斯因其前警察的身份,再加上他极度聪明,说出来的话看似真诚,实则真假参半。
而且丹尼斯对于曝光度非常的着迷,从一开始他就非常关注自己的新闻,会时刻跟踪自己的新闻报道。
还写信给一位传记作家,邀请作家来为他写个人传记。
与此同时,彼得这边的调查也受到了阻碍。
先是因为其中一个可能受害人的身份特殊,上头不希望把这个人也拉到案件中来。
接着因为进展缓慢,上头要求就以目前的受害人数结案,理由听起来也很“在理”。
小组加班加点花费太高,而且在高层看来,就算只有6个受害人,也一样能让他在监狱里待到死。
对于这些上层官员来说,剩下的9个人,9个家庭是否能得到慰藉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抓到了丹尼斯。
于是就有了明明已经找到证据证明是受害者,却因为已经结案且提报法院让这个受害人永远得不到正义,真令人唏嘘。
整部剧看下来,《丹斯》其实说不上是正统的罪案剧,全剧没有一个血腥刺激的画面,丹尼斯杀人的经过也没有展现,甚至连尸体的画面都巧妙的全部避开了。
3集下来,除了第一集里有很多丹尼斯自己的个人叙述,剧集更侧重于对整个案件后续的跟进。
比如彼得小组的艰难追查之路,还有布莱恩写传记的前后整个心理变化,以及对丹尼斯这个人的剖析。
而且比起用暴力血腥这些猎奇元素来吸引观众的罪案剧不同,《丹斯》更像是一部纪录片。
既是对丹尼斯这个穷凶极恶的罪犯的一次审判,也是对上世纪80年代伦敦的社会状况的批判。
丹尼斯最终只以杀害6人的犯罪事实接受判决,但众所周知,他实际上所作的远不止这6人,而造成这一结果的就是80年代伦敦腐败的官僚主义。
最后想说说剧集的主创,因为剧集的重心没放在还原案件本身上,所以导演没有刻意用画面来营造悬疑氛围。
相反,剧集从头到尾都是冷色调为主,克制冷静,导演想要不带一点情绪去记录这整个事件过程。
但是越是这种趋近于真实情况的镜头感,越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无力感。
像是剧中给了彼得和他们小组很多定格镜头,尤其是在案件调查的后半段,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不甘和无奈,而通过这些画面,情绪很容易就被观众读到。
同样的,大提提的演技在剧中可谓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每次镜头怼到他脸上,脸上是平静到近乎没有生气的表情,眼神也是波澜不惊没有一点情绪,但是却让人看得觉得毛骨悚然背脊发凉。
尤其是他在看守所里和彼得和布莱恩的几次对话,表情神态加上和故事原型几乎一致的造型,让人感觉剧中这个人就是丹尼斯本人。
也是因为他的演绎太过逼真,以致于粉丝发出了“可能要暂时不爱大提提一段时间了”的感慨。
《丹斯》的整体观感其实很像在热播的《沉默的真相》,都是那种看完后并不觉得舒畅,反而更能体会到“长夜难明”的无奈。
尽管只有3集,却因为太过真实中途一度让人压抑到看不下去。
不过好在《丹斯》的结局是光明的,就像布莱恩说的:“这不是你的庆典,这是为了警醒大众。
”
青石电影编辑部 | 老孟本文系青石电影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
要不是看了《丹斯》,我还真不知道Killing for Company。
上网简单查了一下,这本专门剖析恋尸癖杀人狂的传记还挺成功,刚出版那会儿上过畅销榜,后来又不断再版。
《丹斯》拍摄的时候,作者布莱恩·马斯特斯被剧组请过去当了顾问。
而且剧中有一个人物就是这个作家,演员是杰森·沃特金斯。
Killing for Company的出版方也很懂,推了2020年版,看来又要走一波销量了。
剧集拍得倒是不赖。
主创没有一味搞快节奏、重口味和大场面。
整部剧不见一滴血,拍得慢悠悠温吞吞,照样让人从头凉到脚。
这算是英国人很擅长的一种犯罪剧拍法,我承认自己很吃这一套。
本来看这个剧是想练练听力的,结果饰演丹斯的大卫·田纳特一口苏格兰腔,一到他说台词我就听不懂了。
但我也没换坑,因为看进去了,真的想看完。
看完以后,随手查了查资料,又想到了一些问题,然后就有点不平。
往简单里说,我为警察彼得感到委屈,又为作家布莱恩感到没劲。
在剧中,杀人狂丹斯是男一,调查他的警察彼得是男二,给他写传记的作家布莱恩是男三。
彼得关心的是,丹斯还杀了多少人?
我们怎么把一切查清楚?
能不能给他判个结结实实?
布莱恩关心的是,丹斯是谁?
他经历了什么?
他的犯罪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
布莱恩和彼得都试图了解丹斯,但两人接触他的方法完全不同,对同一件事的反应常常大相径庭。
比如丹斯对宠物狗的关心。
在监狱里住了一阵子以后,他开始频繁地询问自己以前养的狗怎么样了。
彼得的反应是,谁管你狗啊猫的,你案子交代清楚了吗?
布莱恩则为这个问题而心软,他托人打听了情况,得知狗狗已死,他还格外担忧,一时不知道该怎么通知丹斯。
比如丹斯的“疯狂”。
刚刚被捉拿归案的时候,丹斯非常配合,有问必答,甚至摆出了一副求死的样子。
临近开庭,他又开始否认自己的罪行,试图证明自己有精神问题。
彼得当即判断这是他的开脱策略,布莱恩则陷入了纠结。
丹斯在杀人毁尸的时候表现得有计划有目标,但他还会和尸体说话,跟尸体一起看电视,把尸体当作伴侣一同生活,这实在太像精神病人做出来的事。
丹斯到底是个什么人?
他为什么杀人?
彼得和布莱恩各有答案,彼得的答案大概一句话就能说完,布莱恩则为此写了一本书。
你可以说彼得的答案太简单,但他的判断是符合事实的。
布莱恩那份精细且文明的答案却有可能完全跑偏了。
彼得看上去是个粗人,一门心思想着给丹斯定罪,好像也不爱护小动物。
但是不要忘了,在所有人中,彼得压力最大,责任心最重。
丹斯说他杀了十五个人,这不是一个数字,这是十五条人命。
一来有些案件年代久远,找不到尸体,二来丹斯常常刚认识死者就下手了,他自己也记不清每一个受害者都叫什么,是哪里人。
警察按照他的话到处扒拉残骸,有时候找到了,却对应不上死者身份,只能不断扩大排查范围,累得脚打后脑勺。
工作干到一半,上头发话了——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吧。
彼得问,那些无名野鬼怎么办呢?
那些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的年轻人又怎么办呢?
领导答曰:不要总盯着那一点,格局,注意格局。
话是这么说,但等程序走起来了,又有死者亲友来提供新线索,还证实了。
这个时候领导可不会出面解释公诉书上为什么没有你们家孩子他爸的死者信息,这么大的锅还得彼得去背。
倒也不是想替彼得卖惨,只是想说明一点,丹斯的罪恶有多深重,他的破坏力有多大,这个人有多狡猾虚伪,彼得都有最直观的感受。
再者,一个直接去解决问题的人,忙里忙外那么久,如果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还不算数,那我觉得也没有人配谈什么判断了。
布莱恩受教育程度高,斯斯文文。
他说他只想客观地记录丹斯的人生经历,让读者自行判断。
这意味着布莱恩既不能给丹斯洗白,也不能鞭挞他,他只能写出实情。
然而在现实中,那本已经出版的Killing for Company包含了大量的分析和解释。
布莱恩从丹斯的祖宗开始划拉,一路划拉到庭审。
一个看过这本书的朋友说,作者写得蛮认真的,但分析得很吃力。
其实丹斯就是个变态嘛,文化人常拿人性说事儿,但例外也是有的,极个别人就是没人性,你非要去理解他,也不知道是在难为自己,还是在难为变态。
我觉得这话说得对。
我从不认为去了解一个犯罪分子就等于同情他,给他开罪,社会有责任不等于个人没责任。
这是两回事。
何况丹斯也不是什么被逼变态的小白菜,与其说他缺乏社会关爱,倒不如说他利用了糟糕的大环境。
丹斯是个公务员,小日子过得不错。
当时英国社会动荡,失业率奇高,有很多年轻人游荡街头,茫然无措。
丹斯就在这些年轻人中物色目标,以交友为名把人带回家,好酒好菜招待,请他们一同过夜,然后再趁熟睡的时候把人勒死。
还有人提丹斯小时候目睹爷爷去世的事情,还有他失恋的经历。
是,这些都是伤心事,但是有类似经历的人也多得很,难道都要去杀人?
哦对了,还有人搬出了他的同性恋身份,当时大环境对同性恋群体的污名化比现在严重,这确实是社会的问题,但这样一看他的所作所为就更恶心了,因为受害者差不多也都是同性恋。
让我印象很深的是,为了把丹斯的罪行锤死,彼得磨破嘴皮,找了一个虎口脱险的小受来作证。
因为差点被杀,这个小受已经有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出庭后他的酷儿身份又遭到辩护方的无情攻击。
当时看着丹斯那副冷漠的表情,我就在想,这一幕根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他不在乎,甚至洋洋得意。
关于丹斯,剧中还有很多细节,你很容易看出这个人极度冷漠,极度自大,极度虚伪。
真实的丹斯应该就是这么一个人,只不过他伪装得更好,更加人模狗样。
剧中,丹斯像个脑残甲方一样对布莱恩的写作指手画脚,任何一个有职业自豪感的作家都不会和这种人维持私交。
这应该是个夸大的情节,布莱恩本人说过,丹斯从没让他感觉到slightest unease。
在Killing for Company出版后,布莱恩还和丹斯维持了十年联系。
后来他在BBC的节目里拿丹斯和另一个杀手进行比较,丹斯知道以后大为恼火,主动和他绝交了……有点想问布莱恩对此有何看法。
法庭最终判丹斯终身监禁,他于2018年在狱中去世。
就在同一年,彼得带着遗憾离开人间。
当年寻找受害人的行动还是匆匆收场了,十五个死者只确认了不到一半,这是彼得一生没能放下的牵挂。
三人之中只有布莱恩还在世,老爷子八十多了,不知道还写不写东西。
不过从他后来的职业生涯走向来看,犯罪题材的写作成了布莱恩的一个特色。
而他销量最好的代表作仍然是Killing for Company。
当然,就算觉得他这样没劲,我也得承认,布莱恩还算有分寸。
虽然吃力,但是他的分析依然是围绕着真实素材进行的,不像有的人,编出一套故事到处瞎讲。
这可能就是这类事情的边界吧。
人总是倾向于给发生的事情找理由,给出事的人找原因,而且最好是自己爱听的那种。
有时人会把自己关在自己的想象中,回避真相。
写作者对此要怎么办,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但我们至少都知道不应该怎么办——不要煽动人们,不要让人们以为幻象就是真相。
三集封神。
演员演技炸裂,剧情引人入胜,伪纪录片的形式描述了1983年英国臭名昭著连环杀手尼尔森,被捕到被审判前后的事迹,一位前警察现任政府公务员,近五年的时间他诱骗并残杀无家可归者15人。
没有什么血腥的场面却令人不寒而栗,展现出人性的丑恶与良知。
一些媒体大众甚至警探,在案情曝光后,如同陷入一场“狂欢”,利用大众对凶手的性向、恋S癖、恐怖的阁楼、埋满S骸的花园、残忍手段的猎奇心理大赚特赚,却对那些处于社会边缘的无家可归者真实身份,正义是否能够伸张关注寥寥。
剧透:警方政府部门官僚主义盛行,大众急于求成,为了颜面,四个月的时间警察花费大量考证工作确认六名被害人就被强制停止侦查,进入审判阶段,一位女子的前夫被害身份确认仅晚了几天,被告知无法加入审判程序,他永远无法等到公正⚖️媒体大众咒骂凶手,当幸存者出庭作完证,走出法院,路边的人们却嘲笑羞辱幸存者同性恋的身份,刻薄地对他喊他还不如死了。
每个事不关己的人都能轻易挑剔评判警察的工作,被上级、媒体、受害者家属施压的警探们没有放弃对事实正义的追寻。
凶手像一只披着人皮的野兽,表演或模仿他想表现的人类言行,善于观察、操控、玩弄人心,他智商高、狡诈、极度理智,一名永远饥渴的投机犯罪者,利用一切资源让满足自己阴暗的心态。
有一个细节,他对警察、记者不断询问他养的宠物狗近况,在得知这只老狗被安乐死时,毫不在意就好像丢了顶破帽子般,那只他养了多年的狗也不过是他模仿人类的道具。
导演没有花费太多的精力去展现容易吸引大众眼球凶手的犯罪过程、凶手童年或军队的回忆、或是为凶手的行为找一个原因,人类的一些行为可能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他就是想这样做,他也不会改,但如果给他活下来的机会,他生存的本能就是先活下来再说,如果被判无罪,他还是会继续犯罪,投机行为就是这样。
人类一厢情愿喜欢归因,好像这样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幸事件,或改变世界,但大多数人类自身无论身心的奥秘可能是无解的,秘密与未知对人类永远有吸引力,最后也不过是徒劳吧。
3.5。剧本差了一口气。
The worst part is seeing those carnivorous press and onlookers, shrieking with bloodlust. I'm like that Stotter boy...is this a dream oh please be a dream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 in life, by Heraclitus, everything is always about money,
什么鬼东西浪费我时间
似乎想用平静来演绎变态,而我只看到了平静
吸引人的是真实事件本身。演员很棒,角度很克制,剧本拖沓且缺乏张力。显然不应该以悬疑片的标准要求此剧,因此对于社会问题的表现(剧中虽多有提点)或许应该更多些。
DT演得真好,第一第二集水准在线,开头对70年代垮掉一代的侧写真的十分迷人了,最后结尾有点草率,预算啊预算……
主演是迷人,但剧本身有点一般
普通的连环杀手
This isn’t celebration; it’s a warning.
果然还是要看英剧 不管是题材 节奏表演还是社会意义 一切都甩出其他国家几条街吧 男主那种深入骨髓的冷静真的有点可怕 胖胖的警官很有正义感还是让人有一点点安心 虽然其中几度害怕被放过 还好结局可以让人再多信任法律与正义几秒钟
DT这造型老让我出戏……觉得可以演一下约翰·列侬
说实话感觉全程就纪录片,本来以为讲的的Des的杀人过程,但从被捕以后旁观者的视角切入也不是不行。但3集太长也太短,除了提提其余没什么亮点,并不觉得节奏把握的很好,最后仅仅从法庭上来探讨这个人到底是高智商犯罪还是疯子感觉是一大败笔。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感觉被浪费了,提提就没出现几次,还不如看纪录片来的爽。好吧看了一点点短评明白这剧主要反讽司法体系,Des并不是重点。也行,但就是太泛滥的题材了,放在Des身上实在容易被掩藏光芒。所以我有又开始嚎不存在的汉尼拔第四季。
大段大段大段的台词~
8/10.1983年,伦敦警察无意中抓到了嫌疑犯丹斯,审讯中他直接承认他在几年间勒杀了十余名年轻男子。这个三集剧就是讲述了这件骇人听闻的连环谋杀案的审判过程。大卫田纳特出色的主演了那个毫无罪恶感和负疚感的高智商冷血杀手,他那冷漠的眼神中阴森森的,其中毫无人性的存在。最终他被判终身监禁,于2018年死于狱中。真是便宜了他。
这个颇具传奇性的罪案题材却拍得非常克制。聚焦在连环杀手落网后的侦破与庭审,回避了那些贩卖血浆和惊悚感的犯罪过程,不满足猎奇,不媚俗窥私,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看完只想说英国男演员们群戏真🉑啊!!
整体看完感觉只有三集略显单薄,不长不短的长度,故事讲完还是意犹未尽。如果能够把人性本真故事再挖得深刻一点,那似乎更能对味一些。
2023.12.20 ~ 2023.12.22年代感和氛围还原得很好。
Daniel Mays这两年挺风光;为啥觉得Tennant是本色口音
一般般 一直在想我到底哪里见过Peter警探 原来是在好兆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