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20几岁,决定女人的一生》中说到:最好不要看电视剧,因为电视剧所要告诉你的是主流的价值观,是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价值观。
但是事实上,真正成功的那些人遵循的从来不是那些主流的价值观。
我们很容易被电视所教给我们的东西所迷惑,认为人生就是这样才能够顺利,事实上这个世界永远都是一片灰色地带。
在对电视剧,媒体,电影等的信任全破灭了之后,我一直在找寻讲实话的作品,而在电视剧中说实话的比率是最低的,也许因为电视剧的受众广泛而层次不一,必须要符合最主流的价值观才能得到最大的收视率。
《金枝欲孽》,尽管很努力地让自己与众不同,但是这些与众不同仍旧是在符合主流观点下的与众不同。
没错,里面的妃子都是互相争斗,但是编剧给她们每个人都编上让人同情的理由,但是在真实世界里大家哪里有这么多的理由,或者说没有人管你到底有什么理由。
“为名为利”这四个字,几乎是所有争斗场的共同目的。
社会大众永远是最善良的,所以也希望主角们也同样善良,或者说即使是作恶也有善良的一面。
所以《金枝》里面后来所有的主角都变得很善良,只得把之前的罪恶都安在了皇后的头上。
但是事实上,哪里有这么戏剧,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左右摇摆,在一片灰色的泥潭中匍匐前进,哪里见到恍然间改过自新的那份快意。
善良,绝对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社会大众自己本身达不到上流社会,便告诉自己:“上流社会是肮脏的,是不堪忍受的,是尔虞我诈的,我们还是做老百姓好”所以到结局,尔淳与其说是代表着宫里所有的女人而逃出宫外,不如说是代表着普通大众的价值观:“只有逃离那个富贵的名利场才是对的,要安于普通而平静的生活。
” 事实上,每个阶层都有让人不堪忍受的一面,普通大众实际上还要比上流社会多一个要愁苦终身的话题:生计。
上流社会的斗争是吃饱了没事干的消遣,而普通大众就是要和天斗争,和生活斗争,要迫于低头,要担惊受怕,要做很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要低头忍气,要劳累终身。
生活永远是最虐的老师。
普通而平静生活的前提就是:你要有足够的资产。
记得有人说过:“与其在公婆的阳台上哭泣,不如在家里的豪宅里哭泣。
” 同样是伤心,伤心得有饭吃还是伤心得没饭吃,是有很大区别的。
结尾处,电视剧用了一个“想要显得有特色的艺术作品共同的手法”,那就是“众生皆落不到好。
” 但是却安排得不得当,显得结局太过于仓促。
这部女人戏,女人的角色似乎是重点。
我得说佘诗曼这次的角色让我改变了以前对她负面的印象。
尔淳的忧郁,隐忍,不喜形于色,让人觉得她像一本书,有继续探究下去的愿望,又好像一朵盛开在冬天的梅花,在冷风中立着,隐隐散发着些香气。
玉莹太过于艳丽,反而让人很快就有厌弃之感。
安茜是个从头到尾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的人物。
对如妃印象最深的就是在房中抄写经文,外面下雪,如妃一个人在房中站着边念经边写字。
福贵人的痴情让人难以想象。
至于男人,我必须得说最好看的是皇后娘娘身边的那个小太监。
其余的,皆是只有象征意义的实力派。
皇帝只是个权力的象征。
两位男主角是痴情好男人的象征。
所以,没力气去分析其中的每一份爱情,因为这些爱情看起来太过于相似。
佛法三毒——贪嗔痴,而痴最甚。
只因太痴,让孙白杨在一次次经过岔路时,都做出一样的选择。
作为后宫御医,孙白杨每日游走于红粉争斗间,冷面但细腻,从不明哲保身,却自有对忠孝仁义的一份高傲的坚持。
相比于妃子们整日都见不到还要算计巴结的皇帝,孙白杨为各位佳丽嘘寒问暖,体恤生活,就注定广播情种,怎不会学个屏蔽内心的本事?
也正是觉得自己有这个本事——“我既为医者,当然也不会比父母心多半块、少半点”——才不觉得家父那远离后宫主子的警告会在自己身上应验,而你孙白杨既不是神圣,显然高估了自己。
孙白杨最先发现玉莹的真面目,于是心内有一种男人与生俱来的自大——就你这小丫头的两个心眼,还在这宫里想斗个名头。
谁知玉莹竟会单纯而直接的用自己的身姿证明自己的价值,孙白杨随之一惊:一方面会有男子见到女子的本能;另一方面,原来充满对玉莹的小觑的心也更觉得小主幼稚,虽然仍觉得玉莹没本事斗下去。
出于男子征服欲望和保护欲望,孙白杨一边揭穿玉莹,一边又想尽办法帮助她。
这时的心态是:你这小姑娘不识好歹,单刀赴会以身犯险,既然这么不知天高地厚,让你吃吃亏,到最后还得明白,“我说得对,要在后宫中生存,就得按我体会的那套生存法则’。
所以起初孙白杨对玉莹并不全帮:你为了跟着皇上提前信期,我听你的,后来吃亏了吧,早听我孙大人的不就没罪受了;屁颠屁颠跟着如妃,洋洋得意,皇上回宫你都不知道,又单纯了吧,小朋友,别傻了……这是孙白杨玩世不恭的态度。
可玉莹她就是倔,和你孙白杨一样倔得不得了,自尊心也强大得不得了,终于,不愿看到任何人受到伤天害理欺负的孙白杨——开始不忍心了,在关键时候说你玉莹得了传染病,救你一命,还不领情!
在孙白杨心里也就觉得玉莹与其他妃子真没多大分别。
可是,突然发现,原来这小丫头犯得种种傻事都是为了娘亲,一方面孙白杨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跟玉莹的孝心比起来,自己对玉莹的种种猜测和误会真不配君子所为,“枉你自恃看透天下人心思”,自尊心受到冲击,也对玉莹产生深深歉意;一方面由于自己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也极度认同玉莹的做法,佩服玉莹的勇气。
男女之情,照例从钦慕开始。
从此,孙白杨对玉莹的就只有关心,玉莹期盼圣宠乃至孝所致,这点孙白杨亦是认同。
在帮助玉莹重振旗鼓的过程中,孙白杨看到了玉莹身上单纯、热情,为她的进步而不禁高兴,为她的安危而习惯担心。
镶玉镯、送手套、飞奔救命、怜惜作画……要知道以前的孙大人“恃才傲物、争强好胜、得势不饶人,脑门上总写着‘生人勿近’四个字”,可现在已经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堂堂孙大人的情绪已经开始受玉莹的干扰,喜欢起玉莹“重拾信心的样子”。
此时,他孙白杨自己也当这种关心正常的不得了,可伟大的爱情就从付出开始,不在乎你能还我多少,我就是喜欢你的样子。
爱情,总是付出的越多爱得越深。
直到敏感聪慧的香浮提醒一句“下笔时的肯定说明你已爱上小主”,孙大人终于开始疑问了:我孙白杨怎么会控制不住自己内心呢?
答案揭晓的很快,皇帝诏玉莹侍寝,你孙白杨终于放不下心来,如果你不在乎,怎么心心念念盼着玉莹目标早日实现之时,内心酸酸的呢?
孙白杨也知道自己不能再自己骗自己,一声轻轻的叹息,几杯孤独的烈酒,他终于承认了这份感情,但忠义礼法提醒着自己要选择第三条路,于是以为成全玉莹,把她送到皇帝怀中,那恐怖的念头就会消失,可惜爱情这东西太纯粹了,不夹杂任何礼法规矩添加的杂质,更何况是伟大的爱情。
玉莹渐渐得宠,可孙白杨的心却一日更痛一日,而那份爱也一日较一日更深。
一个从不明哲保身的孙白杨自然爱得更痴,利用我又何妨,只要玉莹主子你好,吃口你亲手为我做的糕点都是幸福,一个深吸气,一个回身,尽管悲凉已冰住心头,但我已经决定为爱殉葬。
英雄的悲哀就是,选定了一条路就会固执的走下去。
终于,玉莹这个在孙白杨眼中的傻丫头还是犯傻了——也把心交给了孙白杨,也将自己推入矛盾境地:一边是至孝、一边是至爱;一边是看得见的名利,一边是没有果的真情;一边要她世俗地争抢,一边要她背世地单纯。
然而,玉莹一直都坚持着孙白杨最喜欢的“傻”,要她为畸形的情感,放弃为母翻身而斗争,绝不可能。
所以,要强的玉莹还要指望那意外的“龙种”再打一个翻身仗,这一仗打得孙白杨也寒心了:玉莹啊玉莹,你终究还是不相信任何人,也没把我放在心上。
但你孙白杨真的误会玉莹了,如果玉莹不爱你,怎么会送福贵人最后一程?
玉莹她不是不爱你,而是她要想达到目的就得明哲保身、爱得自私,自私得不让你离开身边;玉莹她不是不尊重爱情,她不希望你离开皇宫全因对玉莹的失望和恨。
可这次绝望中的孙白杨,长了上次的记性,狠着自己的心去伤玉莹的心,希望在辞官归田的日子里能忘了这段感情。
显然,谁也骗不了自己。
当天理教杀入后宫,危及到玉莹性命时,孙白杨第一个想去救的还是玉莹,当玉莹看到来救自己的孙白杨时也明白了,孙白杨当然爱着自己,内心的安慰让她随他一同逃出宫。
在逃亡过程中,玉莹突然想起自己走后对母亲、家族的影响,必须回宫,而她也清楚:如果这样跟孙白杨讲清楚,孙白杨还是会拽着她一起走。
所以,她狠下心来,继续表现出对孙白杨的轻视,就是想让孙白杨“继续”恨她,不陪着自己走上不归路。
所以当再一次看到来救自己的孙白杨,她会如此激动和气愤的说一句“你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来救我”,而这就是孙白杨这位英雄般的人物选择的路,他对玉莹,“笨到”、“痴到”这种地步,不去想值不值得,因为“一旦想值不值得,这件事就不值得去做”;不去想玉莹你说得千般有理,万般正确——真爱,你的路就是我的路。
那相互依偎的时光变成了两个人生命中最灿烂洒脱的一刻,那熊熊大火成全了二人永世不相离。
悲剧收场,又何尝不令人祝福?
清嘉庆十五年,上承康、雍、乾三代盛世丰绩,再加恶吏和珅已诛,朝野内外一片升平景象。
此时,六宫之首虽为皇后钮钴禄氏,但得宠当道者实为另一钮钴禄氏如妃。
时值三年一届选秀入宫,秀女玉莹是贵族之后,姿色过人,于是成为同届佳丽针对的对象。
秀女尔淳是内务府太监徐万田策动的人选。
昔日和珅贪污成风,牵动朝野上下,万田亦参与其中。
嘉庆怒斩和珅令万田胆颤心惊,万田害怕追溯株连,于是想出以美色来保命的计策。
万田自民间收养姿色卓越的稚女,加以声色艺训练,但因六宫中派系林立,他只能隐密行事。
另有宫女苏完尼瓜尔佳·安茜年将二十五,一心期盼届满出宫后与祖母团聚。
她目睹如妃对秀女玉莹多番欺负,心感不值。
御医孙白飏与同在太医院的父亲孙清华因误会而闹翻,两人同门而不共住,同事而不共欢。
孙白飏为人风趣,体贴女人心思,频被后宫小主召唤会诊。
孙白飏处事小心,奔走于后宫脂粉丛中游刃有余。
此时市井贫农孔武进入禁宫为差役,与孙白飏不打不相识,并因此与宫女安茜结下不解情缘。
如妃把应届秀女于股掌中把弄个不亦乐乎之时,孙白飏却意外洞悉玉莹实非胸无城府之辈。
玉莹装作愚鲁,以求如妃放下戒心收归旗下,可是却被尔淳陷害。
万田亦借此良机插赃嫁祸,令如妃被皇帝冷落,尔淳亦乘时受封贵人。
玉莹被冷待期间,宫女安茜不离不弃的侍候在其身旁。
安茜眼见如妃失势,玉莹再得皇后怜惜,一心准备年满离宫后与家人团聚。
安茜的祖母上京探访,不幸堕崖而亡。
安茜一时间顿失所依,幸得孔武在旁劝道开解。
后来安茜意外得悉祖母之死是皇后所为,于是决定放弃爱情,矢志报仇。
之后,安茜想尽办法接近皇帝。
皇帝得见安茜,垂涎其美色,于是册封安茜为贵人。
众人不知安茜苦衷,误以为安茜心思早变,已不甘一世为他人作嫁衣。
安茜此举令孔武伤心不已,亦令玉莹与她主仆反目。
如妃地位下放之时,只有孔武以德报怨,处处相扶。
孔武亦从中明白如妃本性并非恶毒之徒,一切只因其人在江湖,为求生存而不得不随波逐流。
玉莹为了从安茜手中夺回皇上的宠爱,发誓不惜一切代价与安茜一争长短。
相反尔淳却因万田突然暴毙而失去人生目标,最后在孙白飏的劝慰下,明白要重拾个人幸福,竟相求白飏助自己逃出紫禁城,而孙白飏则被两位女子弄得左右为难。
《金枝欲孽》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开创了宫斗剧的风潮,被称为宫斗剧的始祖。
该剧不仅给香港电视剧带来了重振雄风的机会,还给中国内地观众提供了一种另类的叙述方式。
该剧和中国内地宫廷剧完全不一样,它的着重点在于写人。
观众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好人和坏人的区分在《金枝欲孽》中被打破。
整部剧全力演绎了阴谋与谎言,每个人都为了各自的利益在耍心眼。
虽然剧中各嫔妃为了争宠而使尽各种阴险手段,但她们也有人性善良的一面。
剧中的女人争宠或为自保,或为报恩,或为复仇,斗起来也是小心翼翼,该剧更像是权术文化的平民版,体现了中国老百姓的生存智慧。
看《金枝欲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一直想为它写点什么,可是心中总有一丝犹豫,因为在我,是没有信心用文字把自己对于金枝的感触表达清楚的。
但是还是决定开始写,只为了尔淳,那个坚持仁忍却不幸如斯的安静女子。
都说金枝的编剧很懂平衡,他给了剧里每一个可恶的人一个可怜的,可以被人理解的理由。
玉莹有相依为命的母亲,安茜有日夜牵挂的奶奶,如玥有枉死的一对子女,就连皇后,那个让人恨的咬牙切齿的女人,也不过是个害怕丈夫遗弃的可怜女人。
可是尔淳有什么呢?
姐姐福雅,爱她护她,可是她自己全然不知,于她,姐姐只是心中一个太过遥远模糊的影子,可以让她在忽然被孤独困住的夜里,轻轻地想起,用作轻舔自己的伤口。
至于她的义父,以她的聪颖,有何尝不明白自己于这个人,仅仅是作为一个棋子的存在?
两个相依为命的义姐妹,本来还可以给她一点点的寄托,可是她亲眼看到这样的感情在权利面前轻易地碎裂了。
她报复淑宁,不但为沅琪报了仇,还割裂了自己心中最后一点对这个世界的信任。
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她只是一个可怜的女子,但却不会让人如此心痛。
可是她遇见了孙白杨。
如果他没有那样不温不火地为她送上一个香药包;如果他没有在她最脆弱的时候那样激烈地开导;如果他没有在那样紧张的一个晚上抱着她跳到池中,为她受伤,却依然保持着那样安静的眼神;如果他没有,把那样一盏心灯,当作一付药送给她,照亮了她的夜晚,她的孤独……尔淳将永远是那样一个淡定的、自如的、带着胜利的骄傲微笑着在风暴中心生活得气定神闲的女人。
可是,他都做了,做得那么用心,却又那样地沉默和不经意。
其实孙白杨不知道,他给尔淳治病,只是给她下了一剂毒药,感情的毒药,世间无药可解。
可是你怎么忍心责怪这样的一个孙白杨呢?
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男人。
他只是没有办法同时爱上这么多的好女人。
我不相信他看不到尔淳那震人心魄的美丽,只是那却没有打动他的心。
尔淳不是不知道自己和玉莹差在哪里,她不是没有办法把一个假的弱不禁风的自己展现在孙白杨面前,但是她最终还是没有,因为她不愿,不愿欺骗那个自己深爱的男子。
所以她宁愿在漫天风雪中静静看着福雅冷宫中渐渐熄灭的灯火,听自己心中碎裂的声音。
福雅在她的身边,这一对寂寞的姐妹……如果没有被带到这个家里,我不会知道原来城堡里的冬天,是这么的寒冷;如果没有见过这里的人,我不会知道原来我是这么与众不同;如果没有遇见你,我不会知道原来自己这么寂寞。
我相信有种寂寞是共同的。
剪刀手爱德华是这样,独自站在风雪里的尔淳和如玥也是这样。
如玥起码还有自己选择的余地,不管有多不舍,最后她还是自己甩开了孔武的手。
可是尔淳,从始至终,她都没有自己选过。
直到最后的最后,她还要怀着一个完全不爱的人的孩子,代已经找到自己归宿的人去圆一个海阔天空的梦想。
没有人问她,她是不是真的想。
如果有可能,我相信她最希望的归宿,只是跟玉莹交换,然后安静地死在爱人的怀里。
痛,但是依然会安静地活下去,因为不知道为了什么而活着,这样的生活她早已习惯。
这才是尔淳最另人心疼的地方。
你看见那安静的花开花落,但是你不知道,这一切,都是从遇见你的一刻开始。
金枝欲孽,三个女人—三个贵人,一个男人—孙太医。
在皇帝归来的前夜,如果这三个女人没有一个人站出来顶罪,那么孙白杨孙太医今夜便必死无疑。
尔淳无疑是最担心孙白杨的一个,在他为她准备那个香叶荷包的时候,在他为了救她而落水被刺伤的时候,尔淳便已许心与他。
而这次,尔淳本是想提醒孙白杨要提防玉莹才约他相会于畅音阁,不想却被玉莹将书信掉包,自己被骗去了文渊阁。
玉莹赌安茜良心未泯一定会去阻止孙白杨,然后让皇后的人抓两人于现形,借而铲除安茜,报安茜背叛之仇。
玉莹不了解的是,安茜背负的是杀母之仇,仇恨往往是人世间最毒辣的感情,毒到可以抛弃挚爱,何况在后宫本来就最不值钱的良心呢?
安茜当然没有出现在畅音阁,于是孙白杨便被单独抓获。
还是这个夜晚,三人当然都不希望孙白杨丢掉性命(暂时除了玉莹),安茜知道孙白杨是个无辜的好人,她背负杀母之仇,虽不能相救但也不希望他被冤死;尔淳自不必说,她对孙白杨的爱从违圣意不愿献给皇上那个荷包时便已笃定;玉莹此时对孙白杨只是感激的好感而已,所以在陷害安茜未果后,她担心的并不是孙白杨的安危,而是害怕孙白杨会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供出来。
于是,玉莹决定先送孙白杨“走”。
孙白杨是个聪明人,周旋于阴毒的皇后、心黑的如妃、狡诈的徐公公和众侍美貌勾心斗角的秀女、贵人之中,游刃有余,左右逢源,又不失与人为善,可谓是一个既有心机又不失善良的完美角色。
但英雄难过美人关。
相信孙白杨接到玉莹约他去畅音阁的那封书信,以他的聪明,他的心里未必会没有疑问,但玉莹两个字看在眼里,便纵是天罗地网,也只会义无反顾。
镜头正对着孙白杨,玉莹带着装有下过毒的糯米糕的篮子出现在孙白杨的身后,一声“孙大人”,白杨微微一怔,并没有转头。
睿智过人的他必然已经猜到玉莹此行目的的十之八九。
玉莹假惺惺的告诉白杨自己第二天就会去向皇后认罪不会让他再受不白之冤,白杨也是笑而答谢,淡淡一句:听贵人安排。
玉莹让白杨吃下那有毒的糕点,白杨叹道:这也许是我能吃到的最特别的糕点了,其实他心里想说的恐怕是:这也许是我能吃到的最后的糕点了。
可是即便如此,又怎样,只要它是玉莹专门给我准备的,就算有毒,我也吃的无愿无悔!
“这是冬天,有一些冷 / 但是,如果 / 那一把风是你扔在我脸上的 / 就算再冷些 / 我也愿意”主角没到非死不可的时候当然是死不了的,小跟班来跟孙白杨抢糕点吃,孙白杨当然阻止,毕竟自己可以为情而死,但不能让无辜的人殉葬啊。
“不能吃,有毒”,听到这句话从孙白杨嘴里蹦出来,玉莹便顷刻间投降了。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孙白杨此时此刻的温柔又岂是金风玉露、花前月下可比?
试问有个男人肯为你默默地去死,不求任何回报,甚至都不计较你是否知道他是为你而死,这样的温柔,又有谁可以驳的回。
还是这个夜晚,三个女人都在等待,等待有人出来去救孙大人。
安茜当然不会先出来,她的爱不是孙白杨,所以这场战役注定她都不会输,如果要死的这个男人不是孙白杨而是孔武的话,那安茜恐怕就会输得无可救药。
尔淳和玉莹此时肯定是看不得孙白杨去死的,挺身而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先后问题。
救还是不救,这是一个问题。
救,不管用什么借口,都会给皇后落下把柄,轻则日后受制于皇后,重则从此失宠,二人处心积虑才得来今日的地位,来之不易自然不肯轻易放弃。
这是尔淳和玉莹两个女人比忍耐力的较量,或者说比看谁更能经受得住内心的煎熬,忍不住的那一个便输掉了这次战役。
寂静的不眠之夜,夜深了,三个女人的房间却都不约而同还亮着灯,等,大家都在等,或者说在赌,赌对方的内心不够强大,赌对方的爱情会压倒理智。
煎熬,大家也都在受着,想着自己心爱的人随时都可能丢掉性命,自己却见死不救,心如同刀割一般……对于玉莹和尔淳来说,这场战役都没有赢家,未挺身而出的自然是赢了这场争斗,但输的却是自己对白杨的那份爱,那颗心,她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原谅自己。
可这份爱赢了又能怎样呢,她们毕竟是皇上的女人,就算她们和白杨离得再近,就算她们的心挨的再近,也必然是永远相离而绝不可能相切,这又跟远离十万八千里有什么分别?
这里是后宫,一旦进入这里,你便不再是你自己,一切的善良、单纯、坦白、良心、爱都必须统统抛弃,你若拾不起厚黑、复杂、虚伪、心机、绝情,那你就连生存最基本的砝码都没有。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其实,又岂止是后宫。
最经典的宫斗剧是《金枝欲孽》这部剧是清宫斗的鼻祖也是迄今为止无法被超越的经典。
这部剧每个角色性格刻画都很饱满,每个人物都是故事,并不是为了宫斗而宫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衷有自己的身世,很值得回味的宫斗剧。
金枝欲孽中尔淳,玉莹,福雅,如月,安茜,包括那些宫女,每一个角色都有其寓意,在那时代里,没有人能置身度外,每个人都身不由己,要追求真正的自由太难,得到什么就得先失去什么,从底层往高处爬,越到高处越活得累,世道黯然,人心难测,以为都能活成想要的样子,哪知最后都变成了讨厌的自己
不爱宫墙柳,只被前缘误。
花开花落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无从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江上泛扁舟,妾愿随君往。
1.尔淳--孤独的烟花一个很早就失去了自我的女人.只为了报答徐公公的"恩情"而活着.老天对尔淳是有愧疚的.她的寻找多年的亲生姐姐就在眼前,却不知道;她最爱的男人爱上了她的敌人,自己却有了别人的孩子;她一心要报答的徐公公,却是拆散她们两姐妹的元凶.聪明,秀气,温柔,痴情又有何用?烟花般的女子,被人玩弄的一生.她是唯一一个安全逃出红墙的女人,但是,她多么希望能和白杨在一起,无论宫内还是宫外,无论生还是死.她是寂寞的.什么事都须藏在心底,好不容易有个可以说说话的姐姐,也很快去世.她的孤寂是个无底的黑洞,什么也抓不住.2.侯佳玉莹--永生的昙花如果说尔淳是孤独寂寞的,那玉莹又何尝不是?名义上父亲是个大官,可自己的母亲只是一个受人排挤的小妾.让母亲幸福,成了她最大的心愿.可她蒙受的恩宠只有那么短短的一瞬,昙花一现.她坚信的友谊只有那么匆匆的一段,昙花一现.只有她的与白杨的爱情,在烈火中得到了永生.玉莹是最不应该属于皇宫的,她的率真,注定了她留在宫廷是个悲剧.3.安茜--坚毅的藤蔓在红墙里,她无疑是最聪明的女人.她明白在宫里的生存原则.在宫里这么多年,她学会了一个字,忍.但她不知道,原来聪明也是一种罪.当得知自己唯一的一个亲人因为自己而被皇后害死,多年的愤怒突破了最后的防线!像负重多年的藤蔓,轰然断裂.她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放弃了自己的爱情与友情.玉莹恨她,孔武疏远她,小碌子为她而死.复仇这条路没有对与错,但安茜却走得很辛苦.最后的最后,她被箭刺中,却不让最爱的男人知道.她平静地伏在孔武的肩上,听他诉说着他们的未来.今生已无缘,但愿来世......4.如妃--浴火的凤凰一个敢爱敢恨,聪明大气的女人.她是一只美艳的凤凰,浴火重生的凤凰.机关算尽却失去了自己的小格格.当全世界的人都不再关心这个曾经毒辣的女人时,孔武走进了她的世界.她是爱他的,但明白他爱的人从始至终都是安茜的时候,这个刚强的女人毅然地从孔武手中挣脱.拿地起,亦放得下.她的一生,注定了要在这红墙里终老,就像她自己说的,从小在这宫廷里长大,学会的只有争斗,只有计谋,出了皇宫,她什么也不会.凤凰,奴困在红墙中的凤凰!5.福雅--浸毒的玫瑰福雅,她的出现本身就是一个悲剧.她爱白杨.为了自己的爱,她放弃的金钱,地位,宠爱,甚至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七年来,为了得到白杨的关心,她不停得喝着毒药.好一份沉甸甸的浸着毒药的爱情.喧闹繁华的紫禁城是不属于福雅的,徐公公步错了棋.福雅的选择是对是错,福雅究竟幸福不幸福,我们或许没有权利评判.但临终时能躺在心爱人怀中倾吐心语的那一秒,福雅没有遗憾了.......在<<金枝欲孽>>中,每一个女人都是一个悲剧,她们之间无休止的战争并不是她们的错.包括皇后.如果非要拉出一个有错的人,我觉得应该是皇帝.三年一届秀女,为的是满足花皇帝的花心,却害了多少白头终老也未见到丈夫一面的女子.而宫中发生灾难的时候,最先不顾妻子儿女逃往避暑山庄避难的也是皇帝!抑或,皇帝也是遵循传统,恪守规矩而已,亦无对错.
这部剧是宫斗剧的巅峰,剧里的每个人都是复杂的,没有人是纯粹的好人,每个人都在失去,没有人是胜利者,这才是真实吧。
真的很佩服编剧,导演和演员们共同创作出的这一部好剧。
台词字字斟酌,暗藏机锋;剧情逻辑在线,争斗是棉里藏针,杀人不见血。
演员们演出了人性真实的欲望,挣扎,丑陋和残存的善良。
结局也是贴合人物性格和剧情发展的。
私以为比甄嬛传更胜一筹。
个人认为,古装片基本上是80年代的比较经典,从服装发型到背景音乐的配器。
当年83版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传,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会后不见来者。
到90年代以后,古装片开始走向后现代主义,服装是奇形怪状,发型呢从马尾辫到冲天头,想像力被发挥得一览无余,而背景音乐也充满与那些时代并不相称的金属和摇滚的质感。
于是,当那首笛子二重奏飘进我的耳朵的时候,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因为于是开始关注这个故事,接着,精致的妆容和服装,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那些令人思考的话语,抓住了对古装片十分挑剔的我的心。
她,一如一盏幽兰,守在他的身旁,静静地,默默地,便这样悄然绽放在烟花巷陌,漠然他人惊艳的目光,轻掩门后,一心只愿与他剪烛窗下。
她是懂他的,甚至他的每一个习惯,他不必多言,她便已将一切料理得妥帖。
她不是他的妻子,因而她连一句“相公”都无法与他相称,只是称他为“大人”,如同其他所有人,他只是她的“恩客”。
她亦不是他爱的女子,或许在那个女子出现之前,她有过愿景,可以与他这般淡然地度日,所谓名分也许并不那么重要,倘若可以永远这样聆听他诉说他的娘亲,诉说他的忧愁,可以轻柔地去抚平他的伤痛,也足矣。
他是那般温存体贴,她只是众多爱慕他的女子之一,然而她不曾服毒求病,留得他的照顾,也不曾泪水涟涟,苦口相劝,甚至连一抹酸酸的醋意,都被深藏进她轻浅的微笑之中。
他永远在宽慰着周身的女子,悉心照料,也以看透世事之心规劝她们,而在历经不顺,心中的苦痛再难以排解,他才会想起她。
每每此时,她便会暖上一壶酒,清酒或是浊酒,为他斟上,凝视他感伤的面庞,倾听他的一字一句。
他不曾亲手为她画下丹青,她的峨眉樱唇,不是他心里深刻的印记,也不曾为她精心制作走马灯,让她在无睡意的夜晚安然入睡。
她没能死在她的怀里,也没能和他相拥葬身火海。
她有过的,只是始终夹带的浅笑,聪颖如她,从容如她。
她抚着他的手,他在背后拥着她,她问,大人可知每天为你打点起居的香浮脸上哪一边有痣?
听到短暂的沉默后,便轻轻转身放开他的手,微笑着说,其实香浮脸上并没有痣。
他魂不守舍地神伤,不经意被暖酒的沸水烫了手指,她担心地握过他的手。
他说,你让我喝吧,她用方巾抚过他的手指,微笑着说,香浮从未想过不让大人喝,只是借酒消愁要一杯一杯慢慢喝,每喝一口都会痛,痛完就会累,累了醉了也就睡了,醉了醒了便也就一切安好了,喝得太快,只求快醉快睡快忘情,便也来不及痛,也无法舒泰。
他倾诉,想见那个令他朝思暮想的女子最后一面,她浅笑。
他问,怎么不为问什么想见她最后一面?
她莞尔,你自己清楚是想见她这最后一面呢,还是只是想见到她?
既然大人自己也不清楚,香浮又何必多问。
她望着他,微笑着说,香浮只是青楼女子,感谢大人这些年来将香浮当作知己朋友,可是香浮做不到,香浮没有办法看着自己喜欢的人为了逃避他爱的人才来到我身边。
浮在脸颊之上的,仍是浅笑。
了断得如是决绝,没有哭诉,只是始终淡泊的口吻,爱和苦,都被那抹浅笑藏得太深,深无可测。
或然以后的岁月,花前月下,她便也随风尘而沦落,如同往昔过后悄悄折落的花朵。
也许她永远不及后宫佳丽三千娇艳,却似幽兰,暗香浮动。
如同她的爱。
姑娘们,我多么想念你们。
宫廷剧的佼佼者,三星是因为自己不太喜欢宫廷剧
剧情太太太牵强。。。很狗血。。。
机关算尽都逃不过一个情字 女人啊……
很说人说经典,我觉得就还好啊。很讨厌这本里的例子,反而可怜佘诗曼..
不喜欢这个剧情~!我喜欢黎姿!!!
我不喜欢剧情 但确实是 很好看
磕孙白杨x孔武。/安茜是玉莹的妈妈,孙白杨是玉莹的爸爸。/不喜欢这种场景单一的剧,而且角色身体都不太好,病恹恹的。
垃圾宫廷剧
细节也太敷衍了吧喂!!偌大一个皇宫就只有这加起来不到十个人啊有没有搞错啊!简直就是我小时候爷爷给我讲故事的方法啊,讲不圆的地方就随便糊弄过去啊喂!!而且所谓的主线剧情到底在哪里啊,哪里啊!你们根本就自己从头自爆到尾好不好,好不好!!!!!而且每次神转折都是一个套路啊,看三遍就腻了
挺真实的,但是为了男人拼心机真不值,喜欢安茜聪明,福贵人温柔,两人都清醒善良~
名副其实的经典。金枝欲孽的格调和境界在于它并不是讲宫斗,讲的是人性本身的挣扎;讲的不是三角恋多角恋,而讲的是舍弃与成全。这一点之后没有任何宫斗剧学得出哪怕百分之一。
可能我还是真的不喜欢清宫剧,时代局限性太大(相比故事背景设置在近代的《巾帼枭雄》都在思想上进步不少),计谋虽然不算难看(可能被抄了太多),但就算是能报仇却依然是依仗于靠山(得宠于皇上);人物发展写的最好的应该是安茜,从一开始是一种打工人心态到最后为了报仇不得不放弃自己曾经的新年,转变情有可原也让人怜爱,而且张可颐好漂亮;从头吵到结束的玉莹其实算是有个不错的结局,只有尔淳能在最后做回自己,开头结尾都是马车运送,一次是入宫,一次是出宫,走了这一遭后,再过两年又是新一届秀女选秀,而如妃经历起起伏伏又将再次执掌后宫,不可谓不算是又一次轮回。
剧情白痴,人物空洞,缺乏逻辑,最差宫斗剧
优缺点都很明显,立意极好,不过情节时有粗疏。它有着后来绝大多数宫斗剧缺乏的对权力争斗本质的挖掘(皇后的权衡术),以及对宫斗、对权力本身的反思性。在人物动机层面,该剧为角色加入了人性化的起点。在争权夺利层面,它又强调“斗”的疲惫和虚无。很多角色比如孔武、安茜怀有着平等与自由的信念,朴素而坚韧。其缺憾是,很多情节缺乏缺憾,甚至合理性都欠奉。皇帝是工具人,很反讽,这没错,但在很多时候他又是bug修复者,为的就是让情节跑下去。
哎哎哎
阵容堪比真甄嬛传,良心好剧,这种宫斗剧每次看完都会学到好多,但是每次看完也都感叹古代的女人好悲催,幸亏我活在现代,不然在古代肯定活不下去。
港剧的巅峰了吧,很好看
当年热播的时候也没有觉得特别经典,现在回顾更加觉得不至于是宫斗剧的翘楚,但我承认是鼻祖,是开创者,嘉庆帝的手法有点像大红灯笼,弱化强权男权社会中男人的比例,人物刻画的比普通清宫剧好但台词稍微弱,服化道也比较弱,格局不大
那时这类的港片挺多的,女人的清宫戏永远演不完,后宫女人的斗争永远是最好看的,不妨学着怎样优雅的撕逼